A. (求助)分析一下都市言情小說中的女性形象 如《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的鄭微 《瀝川往事》中的謝小秋
何以笙簫默我看過
請讓我來分析一下:何以笙簫默 的趙默笙。
可以說,趙默笙是一個較為傳統,堅持,而特別的人。
B. 中國新感覺派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急)
1.穆時英(1912~1940)
現代小說家。筆名伐揚、匿名子。浙江慈溪人。父親是銀行家,自幼隨父到上海求學。讀中學時愛好文學。畢業於光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讀大學時潛心研究外國新文學流派。1929年開始小說創作。翌年在《新文藝》上發表第一篇小說《咱們的世界》及《黑旋風》,又有《南北極》經施蟄存推薦到《小說月報》發表,引起文壇注視,自此成名。1932年在《現代》雜志創刊號上發表小說《公墓》,為創刊首篇作品,成為現代派健將,以其年少多產而風格獨特,被人稱為「鬼才」作家。同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南北極》,反映上流社會和下層社會的兩極對立。1933年出版的第二本小說集《公墓》,轉而描寫光怪陸離的都市生活,技巧上也顯示出作者著意學習和運用日本新感覺派橫光利一等人的現代派手法,還嘗試過寫作弗羅伊德式的心理小說,迥然有別於《南北極》。自此與劉吶鷗、施蟄存等形成中國文壇上的新感覺派。此後又出版了小說集《白金的女體塑像》、《聖處女的感情》、《夜總會里的五個人》、《上海的狐步舞》,這正是這一現代派的代表性作品。這些小說也流露出明顯的頹廢感傷氣息,但穆時英筆調卻風靡一時。隨著政治思想的激變,於1933年前後參加國民黨圖書雜志審查委員會。後參加編輯《文藝畫報》。抗日戰爭爆發後赴香港。1939年回滬,主辦汪精衛偽政權的《中華日報》副刊《文藝周刊》和《華風》,並主編《國民新聞》。後被國民黨特工人員暗殺。
參考資料:http://www.easysea.com/xiandai/msy/037.htm
一九二六年魯迅談到俄國象徵詩人勃洛克時曾說:「我們有館閣詩人,山林詩人,花月詩人……,沒有都會詩人。」[1]杜衡也發出過類似的感慨:「中國是有都市而沒有都市的文學,或者描寫了都市而沒有採取適合這種描寫的手法。」[2]這時穆時英的創作努力就更顯其獨特的文學史價值。因為他不僅使都市生活成為了獨立的審美對象,而且無論在表現手段還是精神上,都與此時都市的特點相適應。「在(都市文學)這方面,劉吶鷗算是開了一個端,但是他沒有好好地繼續下去,而且他的作品還有著『非中國』即『非現實』的缺點。能夠避免這缺點而繼續努力的,是時英。」[3]
在現代文學史上,有許多作家描寫過都市,比如有京派筆下的都市,左翼作家筆下的都市。其中一些人的文學成就遠在穆時英之上,洞察也比穆時英深刻。但是,穆時英獨特性在於,他是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都市人。這不僅僅是說他在穿衣打扮、生活方式是都市的,也不僅僅在於他在文學中描寫了各式各樣的都市生活,更重要的在於他是和上海這座中國最具現代氣息的城市在精神上相溝通。他的二重人格是這座城市給他打上的深深的烙印。
穆時英的作品,尤其是被目為「新感覺」一類的小說,在當時就引起了熱烈的討論。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沈從文和左翼理論界都曾經從各自立場上對穆時英的小說進行解讀和批判。但是建國以後,由於作者在歷史上有過「附逆」的行為,在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干擾下,大陸的學界一直以「頹廢」「腐朽」等低調字眼標示作者,不屑對他的作品加以客觀研究,使之在文學史上長期沉沒。
司馬長風的《中國新文學史》率先給予穆時英較為客觀的評價。步入新時期,對穆時英的研究慢慢就多了起來。嚴家炎將其歸入「新感覺派」小說,在整體的比較下研究作家創作的個性,突出其「新感覺」的特質。現在對於穆時英的研究,既有對作家生平和作品的梳理,如吳立昌、饒嵎為《穆時英小說全編》所寫的導言,又有探討日本新感覺派,乃至西方現代精神對穆時英的影響,如蔣淑嫻《穆時英小說簡論》,用心理荒原分析他的小說;還有將他放到整個都市文學發展中,或者在與其他都市文學作家相比較中加以研究,如漆詠德《二十世紀中國都市小說的流變》,王愛松《都市的五光十色——三十年代都市題材小說之比較》,李霞《言猶在耳的城與人的對話——穆時英和張愛玲都市小說拆解一種》等。
但是現在的研究狀況也確如黃獻文所說,「有許多薄弱環節甚至空白」,最重要的瓶頸在於資料的匱乏。穆時英本身就是一個謎團。許多資料甚至相互矛盾,這使得整個研究缺乏一個堅實的基礎。另外,對他的研究多圍繞新感覺派做文章,視野受到局限。一個作家顯然不能只用一種標簽標示,今後對穆時英的研究者會從更多的角度來來把握他及他的作品,挖掘也會更深入。畢竟,對穆時英的研究才剛剛起步。
補充:關於穆時英的附逆行為,史上一直有爭議。長期以來大陸由於他的政治問題避而不談他的文學貢獻。上世紀70年代,香港有人化名嵇憂康撰文指出穆時英其實是被中統方面派入上海打入敵偽內部的同志,但卻被軍統的人暗殺,致使穆時英長期蒙冤。
2.劉吶鷗(1900~1939)
原名劉燦波,筆名伐揚等。台灣台南人。從小生長在日本,入東京青山學院讀書,後畢業於慶應大學文科。精通日語、英語。回國後,又在上海震旦大學法文特別班攻讀法文。20年代末傾向進步,於1928年創辦第一線書店,被查封後,又經營水沫書店。出版過《馬克思主義文藝論叢》(後改名《科學的藝術論叢書》)等進步書刊,創辦《無軌列車》半月刊,發表文學作品。1929年,與施蟄存、徐霞村、戴望舒等在上海合編《新文藝》月刊,發表過一些進步作品,後被國民黨當局查封。其後,又創辦《現代電影》雜志。一二八事變中水沫書店被毀,後又赴日本。抗戰爆發後回國,1939年奉汪偽政府命籌辦《文匯報》,任社長,報未出而於是年秋被暗殺。據傳是被國民黨特工暗殺的,但據施蟄存說,乃被黃金榮、杜月笙的幫會暗殺,原因是爭奪賭場與流氓有矛盾。著有短篇小說集《都市風景線》等。
劉吶鷗的小說適應都市上海快捷多變的速率,表現都市男女熱狂迷亂的感性慾望,客觀上暴露了有閑階級的墮落、空虛和人生煩悶,而主觀上作家對這一種彌漫性的頹廢傾向又不無欣賞。他的作品在靈活運用現代派手法表達都市人現代情緒方面有所開拓,表現人物的感覺意識也新鮮、豐富。如《游戲》寫一時髦女性結婚之際不是與未婚夫而是與舊日情人共度初夜,在所謂「都市的詼諧中勾勒都市女性視婚變為游戲的人生態度」。《風景》與此同調,表現一有夫之婦在火車上與青年男子邂逅野合。《殘留》運用內心獨白的技巧嫻熟,《兩個時間的不感症者》以客觀物象來影射主觀感覺,繪景寫物都充滿了多樣化的新奇的主觀色彩。劉吶鷗的小說還側重從兩性關系入手,強調生命本能尤其是性慾對人的行為心理的驅動作用和金錢社會人倫盡失人慾橫流的都市畸態。他小說中的人物都是在性慾的苦悶中左沖右突,尋求滿足。
3.施蟄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翻譯家、學者,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原名施青萍,筆名青萍、安華、薛蕙、李萬鶴、陳蔚、舍之、北山等。
編輯本段生平簡歷
1929年施蟄存在中國第一次運用心理分析創作小說《鳩摩羅什》、《將軍的頭》而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之一。1930年代他主編的《現代》雜志,引進現代主義思潮,推崇現代意識的文學創作,在當時影響廣泛。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曾先後執教於雲南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和光華大學。1952年以後他任教於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施蟄存因早年與魯迅有過論戰,因而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受到迫害,他也因此告別文學創作和翻譯工作,轉而從事古典文學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20世紀80年代,由於現代主義思潮的重新湧入中國,他的文學創作才又重新開始受到重視。
施蟄存一生的工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1937年以前,除進行編輯工作外,主要創作短篇小說、詩歌及翻譯外國文學;抗日戰爭期間進行散文創作;1950年—1958年期間,翻譯了200萬字的外國文學作品;1958年以後,致力於古典文學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施先生的小說注重心理分析,著重描寫人物的意識流動,成為中國「新感覺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施蟄存是一位很有個性的知識分子。他1930年代與魯迅論戰,20世紀50年代拒絕在教學中援引馬列文論,晚年對社會也很關注,從不掩飾自己的想法。
鑒於在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上的貢獻,施蟄存曾被授予「上海市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1993年)和「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敬慰獎」。
C. 亦舒跟安妮寶貝筆下的女性形象有什麼異同 謝謝各位老師啦~~
正好安妮寶貝和亦舒的書我都愛看。共同點是都很獨立,安妮寶貝的女主角對周圍的人和事都很冷漠,不求名利,甘願為愛付出所有甚至生命,不在乎其他一切。亦舒的女主角則冷靜多了,即使再愛一個人,也不會為他放棄自己的生活,放棄自己的工作。因為你如果為了他甘願回家做家庭主婦,等到他事業有所成就,就會嫌你沒有共同語言,嫌你品位低下,只會家長里短。我覺得,現代女性,就要像亦舒的女主角一樣。畢竟,沒有幾個男人是真的靠的住的。不好意思,我不知道您的性別,但是我還是要這樣說。
D. 聊聊女生看亦舒的作品是啥體驗呢
初中開始看亦舒,感覺她的觀點是女性不僅僅做一個美貌的女人而是要做一個獨立的女性,經濟上精神上而且還要是一個有趣的女人,贊成她的「獨身女人」裡面的那句「性格決定命運」
E. 亦舒的小說,最為有特色的為什麼
瓊瑤:
瓊瑤的小說可分為三期:早期小說包括1963年發表的《窗外》至1971年的出版《水靈》和《白狐》,主要是由歷朝歷代中國民間傳奇發展的古人愛情短篇故事.中期的小說由《海鷗飛處》開始,至《燃燒吧!火鳥》,主要是描寫當代台灣為背景的愛情小說,除《我是一片雲》外,可說全是大團圓結局.晚期則由八十年代創作出版《雪珂》開始,小說的背景搬回古代,內容企圖處理變遷中都會男女的愛情觀,並嘗試脫離早期悲劇的宿命和中期公式化的快樂故事.
《幾度夕陽紅》是瓊瑤小說創作中的重要作品,當中時空交錯,人物眾多,情節復雜,最能代表言情小情的特徵.兩條故事主線,分別發生於抗戰時期的重慶和六十年代的台北.第一個故事是女主角夢竹的年輕時代,她和來自昆明的大學生何慕天相戀,因母親反對而發生許多扣人心弦的故事,最後,夢竹嫁給了何慕天的好友楊明遠,並定居台北.小說的第二部則是夢竹女兒曉霜的戀情,曉霜的相戀對象魏如峰是何慕天的外甥,並在何慕天開設的公司任職,此後即是一連串的舊恨新愁的交織.最後,霜曉與魏如峰有情人終成眷屬,夢竹仍留在明遠身邊,何慕天隱居山上不問世事.
這部作品,內容和結構都類似電視連續劇的模式,亦即是情節復雜,高潮迭起;情感表達方式強烈而誇張;人物關系則因家庭夙怨而糾纏不清;人與人之間的誤解導致種種終生憾事和恩怨情仇;主角身世的秘密和謎底的揭曉,及戰亂,分離和重逢,這一切無疑是通俗劇的"基本元素".
總括而言,在瓊瑤的愛情王國,愛情是滋潤女性自我並賦與活力的源頭.沒有愛情,女性的自我就會枯萎凋零.在這情況下,瓊瑤的女性形象無可避免的顯得被動和消極.事實上,在五四時代,"愛情"這個概念是一種公眾性的意識形態,主要是對中國父權制度的反叛和挑戰,但在瓊瑤的言情小說里則完全屬於私人領域,對愛情的描述也純由女性的立場出發,這亦是被李敖等人批評為女主角面目蒼白的理由;然而,這樣一個夢幻世界推到了極致也有其意識形態上的助力,逆轉了父權家庭中尊卑階層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使擁有資源及力量的父母或男性,在感情的道德上召喚下,對一無所有的子女,特別是女性全心全意的奉獻.這亦是言情小說的精神所在.
亦舒:
亦舒 - 蒼涼的言情
亦舒筆下的人物如同棋子,她總是可以為她們安排好位置。一起一落,似乎宿命,冥冥之中,早有安排,從不顯示出任何匆忙痕跡……那些人物,都是奉命而來,登場、演戲、退場,繼而是下一輪的節目。她的導演做得很好
亦舒
--有些文章,只要看了標題,就知道故事會怎樣發展--卻又篇篇平中出奇,讓人感嘆,嚯,原來是這樣子的啊!大約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
我很喜歡她作品中貌似不經意的小線索,往往貫穿始終又似引線,早早預示了故事的結局……她是個多產的作家,且一直長盛不衰。喜歡她的風格,蒼涼的言情,彷彿打開始就參悟了情愛,知道什麼是真的情,什麼又是一般等價物。她的主人公,多半是精明、世故、懂得進退的女人。
她的文字,雖不華麗,卻很深刻,有人甚至拿來做「葵花寶典」應對真實的生活……
「一個女人,要有很多很多的愛,沒有愛,要有很多很多的錢,以上兩者都沒有,有著健康,也是好的。」
「一開頭就持悲觀態度,往後便不會失望。」
「相遇只是一個轉身的距離,若轉過身,可是天堂?」看,這就是亦舒……
亦舒 - 簡潔文字
亦舒小說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色,潑辣、尖刻、逼真,常以三言兩語切中時弊,鞭辟入理。在她的作品中,依稀可以看到她所喜愛的魯迅的尖銳犀利和張愛玲對待生活的冷靜客觀及敏捷的語言應對特點。亦舒是真正懂得如何敘述一個愛情故事的人。她的語氣一貫的簡潔平淡。文字非常精煉,沒有任何多餘的聯接。其中蘊藏的滄桑和痛楚,是讓懂得體會的人看的。看不懂的人只覺乏味。看得人會無言。其實她寫的都是灰暗的故事。灰色的調子,讓人覺得亦舒一定憤世嫉俗,對這個世界充滿憤怒與不屑,甚至仇恨。但是,她其實又在深愛這個世界,只不過這個世界讓她失望,逼得她對世界不抱希望,但卻還渴望著溫暖和真情。比如喜寶。喜寶是她筆下再現實不過的一個人了,為了金錢出賣自己,但喜寶卻說:我最想得到的是愛,如果沒有愛,有健康也可以;如果健康也沒有,那麼我要很多很多的錢。
亦舒 - 灰色墮落
一般的書總可以很清晰的辨出是悲劇還是喜劇,或是悲喜劇,惟獨亦舒的書無悲喜可分。結尾處男女主角都皆大歡喜了,應該沒什麼問題了,只是那些嬉笑怒罵中的心酸早已把讀書的人的心涼透了。亦舒筆下有很多人在墮落。墮落本身也許並不是太可怕的事情——至多是可悲。但是,若墮落時還保持著清醒,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墮落卻無能為力,才是最恐怖的事。自暴自棄,心底深處又不忍完全自暴自棄,用最為殘忍苛刻的目光注視著自己,對自己刻薄直至對世人刻薄。因為愛這個世界,對其寄予了太多的嚮往,當世界背叛時,就分外地恨起它來;因為對世界有太多的希望,當世界離棄時,就分外的失望乃至絕望起來。所以在亦舒作品裡能看到大片大片的灰色。亦舒說:我只是想說故事,並不想講什麼道理。但讀者卻偏偏在她所說的故事背後看到了太多非故事的東西。這或許不是亦舒的本意,抑或正是她的本意。
亦舒 - 筆下男女
亦舒筆下的男人大多令人失望,以《我的前半生》一書為例:多年來老實正經、勤奮向上的丈夫,忽忽然發現了真我,發現了激情,死心塌地要隨女演員去過全新生活,全不顧妻兒的感受;躊躕滿志,卻在公司窩窩囊囊混了半輩子的男同事,打著「我老婆一點兒也不理解我」的旗號向單身女人討便宜;20多歲的男孩子,大學剛畢業,卻想在成熟女人身上尋找經驗及安慰;文雅體貼、熱愛藝術、知情識趣的合夥人,卻是個同性戀者;試探幾招一看不行立即出言不遜、轉舵而走的洋鬼子……當然,這些男性人物並不壞,正如張愛玲說過的,「不過是個男人」。不過是個男人,還能有多少指望?所以亦舒的女主角,她們大多是都會里的白領女性,聰敏干練,但在感情生活中卻往往飽經滄桑,或情感受過挫折,或感到都市優秀男性的匱乏、苦於難覓知音。因而她們總是對男女間的感情有著清醒的認識,對自己的前途有著平和現實的態度,並不奢求完美的愛情與婚姻;或是一些出身較為低層的女性,多半是艷麗無雙,心思敏捷,看似放浪形骸,卻又比誰都來的認真。她們因此而可愛異常,卻也常因此耽誤自己。最瀟灑的女主角是濃眉大眼,雪白皮膚,白襯衫卡其褲;最好是事業超人,個個武能拳頭上立人,能向老闆撒潑耍賴;認為男人是低等動物,需要後天進化才能夠與女人相等……她們大半是早早放棄了古典浪漫主義深情的女人,只以自愛自立為本。她們當中有單身的女強人,雖孤單並不嘆怨,有時嘴巴還相當硬,笑話一籮筐;也有最終找到另一半的,用的是頭腦,卻不是用心。
亦舒 - 冷漠都市
亦舒的作品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而且主要是以香港和歐美的現代大都市作為背景。她的作品雖然也都是在描寫愛情故事,但主人公的感情發展與身邊的社會關系網路有著重大的聯系,而前者往往屈從於後者。可以說,亦舒是在演繹愛情的表面下展示一個冷漠現實的都市社會,展示在這種都市環境中,人的個性、心理所受到的種種壓抑與異化。倪匡曾說:「亦舒自小在香港長大,她的小說,和香港人的脈搏頻率相同,是地道的香港文學。她的小說不矯揉造作,有著香港人的性格。」
F. 亦舒筆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亦舒筆下的典型女性形象分析:
(一)菟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以《喜寶》中的喜寶為例
《喜寶》這部作品有著明顯的時代印記、地域風韻。在很多時候,姜喜寶掙扎過,她想離開,她明白,愛情這東西足夠的奢侈。當她發現自己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但她卻從未真正的快樂過,她想離開,可是深陷那樣的泥潭又談何容易?在這個泛濫的時代里,喜寶就那樣開始變得麻木不仁,失去了自己的靈魂。
(二)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以《七姐妹》中的沈尹白為例
在這部作品中,尹白是一個絕對正面的角色。毫無疑問,尹白是值得贊賞的。誰會忍心讓像尹白這樣磊落,這樣獨立,這樣能乾的女子,永遠沒有屬於自己的春天呢?所以,在故事的末尾,作者還是出於私心,讓沈尹白在飛往溫哥華的幾萬米高空上開始了另一段新的感情生活。一切也正如尹白所說,春雷過後,便是驚蟄。一切苦,一切難,已經過去,只要堅持最本真的自己,自會擁有屬於自己的幸福!
(三)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以《香雪海》中的香雪海為例
在這本書里,最感動和羨慕的,就是香雪海的淡然。那種在絕症面前的堅強,愛情面前的大氣,以至最後的離去么的瀟灑,還有讓人人心疼的無奈。是的,香雪海不漂亮,這在亦舒的作品裡是不多見的,但是亦舒卻把一切的除了外貌上的美麗全部都毫不慳吝的給了她。我想也許,亦舒是喜歡這種淡然與瀟灑的,她想讓我們明白,一個不漂亮的甚至有些柔弱的女子也是可以如此的拿得起放的下,包括世人最為珍惜的事物。大雄的出現,無疑是及時的,好似為香雪海的生命畫上了一個鮮艷美麗的終止符,讓香雪海的生命能夠不那麼暗淡。
G. 亦舒小說中女主角
其實亦舒的女主角大多比較冷靜或聰明,我所了解的幾部都是比較努力學習的《要多美麗,就多美麗》
《小紫荊》很努力學習,結局一般
《一點新一點舊》結局不錯
H. 張愛玲小說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這裡面都是大家的跟帖的一些感受,個人認為寫得很好·~最重要的都是原創!抄論文的話,被老師看過的概率比較低~~~你比幾個你覺得OK的,組合一下就行了!!!記得你說過的:「採納有追加」!!守信啊!!!
我讀《金鎖記》的一些感受
《金鎖記》是一部描寫主人公被物慾和情慾逼成心理變態的經典中篇小說,驚心動魄地表現了金錢對人的奴役。女主人公曹七巧本是開麻油店小老闆的女兒,她的哥嫂因貪財把她嫁到姜公館的生著癆病的二少爺,從此開始了她一生的悲劇。七巧是可憐的,她是金錢婚姻、封建等級觀念、倫理道德的犧牲品。可悲的是她卻同樣用金錢鎖住她的女兒和兒子。
七巧嫁到在當時有錢有勢的姜家,當然沒有人瞧得起她。要不是因為二少爺是殘廢,七巧是絕不可能嫁到姜做少奶奶,就是姨太太也是沒可能的。她為錢而舍情,身心煎熬而至變態。等到她分了家有了金錢支配權時,她把錢作為報復不公平命運的利器,唬跑了情人,毒殺了媳婦,離間了女兒的愛,一級一級走進了沒有光的所在。她在痛苦中也掙扎過,她也有愛,她的的確確愛過她的小叔子姜季澤,她也渴望得到他的愛,哪怕只是部分的,可他們的身份卻不允許!在曹家那樣一個封建大家庭里是絕不允許亂倫的。季澤雖在外面粘花惹草逛窯子,卻不要七巧。因為他怕,怕傳出亂倫的笑話。七巧只能是無奈,不住得壓抑自己的情感。等到季澤去找她時,她早已被金錢逼得變態不會去愛了。她只要守住她的錢!在她眼裡唯有金錢才是可靠的,她不再相信任何男人除了她的兒子!當然她的靈魂已經扭曲了,精神已經麻木了。
後來的她極其尖酸刻薄讓人厭惡,她在報復這個不公平的社會,給她身邊的人無限的痛苦。也許她並沒想過要報復自己的兒女,但卻成了犧牲品,他們一生的幸福就斷送在她手上,她是他們一切悲劇的根源!尤其是她的女兒長安,一段美好的婚姻就被她活活拆散了,我們同情長安,但我更同情七巧!她所受的痛苦絕不比長安少啊。
小說結尾寫著「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揭露七巧的故事不僅僅是她的故事,像她那樣被金錢、倫理道德、封建等級觀念迫害的人大有人在,她的悲劇也許還會在無數人身上重演。《金鎖記》並不是作者憑空想出來的,每個人物在現實中都原型。據說「姜公館是以李鴻章次子李經述的李公館為原型的。七巧脫胎於李國傑天生軟骨的三弟媳婦。七巧的兒女長白長安有張愛玲表哥李玉良、康姐姐的影子。有人說張愛玲把李家不為人知的醜陋一面寫進了歷史,世世代代還要接受批評。可見小說來源於現實,揭示的是一個社會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發貼時間:2006-11-5 13:59:36
作者:嚴思
我讀《金鎖記》的一些感受
《金鎖記》是一部描寫主人公被物慾和情慾逼成心理變態的經典中篇小說,驚心動魄地表現了金錢對人的奴役。女主人公曹七巧本是開麻油店小老闆的女兒,她的哥嫂因貪財把她嫁到姜公館的生著癆病的二少爺,從此開始了她一生的悲劇。七巧是可憐的,她是金錢婚姻、封建等級觀念、倫理道德的犧牲品。可悲的是她卻同樣用金錢鎖住她的女兒和兒子。
七巧嫁到在當時有錢有勢的姜家,當然沒有人瞧得起她。要不是因為二少爺是殘廢,七巧是絕不可能嫁到姜做少奶奶,就是姨太太也是沒可能的。她為錢而舍情,身心煎熬而至變態。等到她分了家有了金錢支配權時,她把錢作為報復不公平命運的利器,唬跑了情人,毒殺了媳婦,離間了女兒的愛,一級一級走進了沒有光的所在。她在痛苦中也掙扎過,她也有愛,她的的確確愛過她的小叔子姜季澤,她也渴望得到他的愛,哪怕只是部分的,可他們的身份卻不允許!在曹家那樣一個封建大家庭里是絕不允許亂倫的。季澤雖在外面粘花惹草逛窯子,卻不要七巧。因為他怕,怕傳出亂倫的笑話。七巧只能是無奈,不住得壓抑自己的情感。等到季澤去找她時,她早已被金錢逼得變態不會去愛了。她只要守住她的錢!在她眼裡唯有金錢才是可靠的,她不再相信任何男人除了她的兒子!當然她的靈魂已經扭曲了,精神已經麻木了。
後來的她極其尖酸刻薄讓人厭惡,她在報復這個不公平的社會,給她身邊的人無限的痛苦。也許她並沒想過要報復自己的兒女,但卻成了犧牲品,他們一生的幸福就斷送在她手上,她是他們一切悲劇的根源!尤其是她的女兒長安,一段美好的婚姻就被她活活拆散了,我們同情長安,但我更同情七巧!她所受的痛苦絕不比長安少啊。
小說結尾寫著「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揭露七巧的故事不僅僅是她的故事,像她那樣被金錢、倫理道德、封建等級觀念迫害的人大有人在,她的悲劇也許還會在無數人身上重演。《金鎖記》並不是作者憑空想出來的,每個人物在現實中都原型。據說「姜公館是以李鴻章次子李經述的李公館為原型的。七巧脫胎於李國傑天生軟骨的三弟媳婦。七巧的兒女長白長安有張愛玲表哥李玉良、康姐姐的影子。有人說張愛玲把李家不為人知的醜陋一面寫進了歷史,世世代代還要接受批評。可見小說來源於現實,揭示的是一個社會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發貼時間:2006-11-5 14:02:38
作者:嚴思
解釋一下
不好意思范老師,前面一篇黃曉丹的帖子是我寫的,我發錯了所以又重新用我自己的名字發了一遍,請諒解
發貼時間:2006-11-5 14:06:24
曹七巧怎麼能夠進入姜家的門,在書中始終是個謎,而這個謎卻改變了曹七巧的一生。根據小道消息(二房的丫鬟小雙說溜了嘴)是媒人介紹來的,但是媒人偏偏就介紹曹七巧呢,她只是一個開麻油店的下賤姑娘,根據姜家的社會地位,媒人根本想都不可能想曹七巧這個人,而是介紹一些家境比她要好一點的姑娘才對,因此我認為曹七巧說是她哥哥把她賣了是可信的,曹大年可能就是為了攀親,貪圖姜家的錢財,而如此做了。還有一個問題便是姜家為什麼就要了曹七巧呢,我認為他們看重了曹七巧長有一定的姿色(季澤看著她,心裡也動了一動),曹季澤是過慣風流之人,他看得上眼的女人,看定有一定的美貌。其實曹七巧也是一位受害者。
她的夢想是非常單純的,她跟每一位少女一樣,只想要一個真心待她的男人。可是她哥哥出賣了她,她的丈夫拖累了她,她自己喜歡的男人(姜季澤)不了解她,正如舒婷所說那樣:「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的肩頭痛哭一晚。」更重要的是,她在姜家根本得不到尊重,他們都不要與她交往。她在姜老太太和其他兩房面前討好,僅僅只想於他們打好關系,提高點自己的地位,可是事情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她受到了全府里人鄙視與冷漠。可以說她採取的方式錯了,但便不可以說她這個人錯了。其實她天性並不是為錢才來姜家的,她的美麗的青春卻被別人斷送了耗費在了似水的歲月里了,她只想用一些東西補償自己,讓自己有活下去的希望,所以她特別看重家裡人能來看她,雖然她也知道她的一生毀滅是與這些人有關的,所以她看重了錢,也確實她最應該得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
她在不知不覺中變得乖戾和守舊,這與中國傳統思想對地層人民的影響是最深的最牢固的(那些王公貴族們雖然也在其中,但是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畢竟要強些,而且都懂得趨炎附勢;奴僕們是只要這些不威脅到自己,也樂意接受它們的)有關,也與她的經歷有關,因此她把舊東西保留了下來。可是畢竟它們是舊的,它們可以通過人一代一代地傳下去,而新思想,新觀念正在向人們走來,成為了一種新思潮。在社會發展著,向上的積極的事物在不斷地出現,這些新事物是容不得舊的腐朽的東西繼續存在的,因此新的與舊的必須來個徹底的了斷(芝壽死了,娟姑娘也死了,童世舫離開了長安)。
曹七巧是舊時代的受害者,繼承者,執行者,她的災難是深重的。她猶如一朵凄美的玫瑰,雖然失色,傷害人,但教會了後來者起來反抗。
發貼時間:2006-11-13 19:41:26
作者:葉珍珍
曹七巧—— 一個身陷生命泥淖的女人
漢本051 葉珍珍 05013080
看完張愛玲的《金鎖記》,想起張的一句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而張愛玲正是站在悲涼的基石上以其蒼涼的筆調,冷冷地掀掉華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處的醜陋。就連「月亮」這個美好的意象在小說里都浸染了一絲詭異和陰氣。這部篇幅並不長的小說卻涵蓋了曹七巧的一生,從一個和同齡少女一樣有著青春溫情回憶的曹大姑娘變成了一個惡毒、心理扭曲的老太太,這個過程短暫而又漫長,苦澀而艱辛。
月亮還是三十年前的那個月亮,而人卻早已面目全非。相信七巧曾經也擁有過美麗的青春年華,在那些流光溢彩的日子裡做著五彩斑斕的夢。曾經也不乏追求者,諸如朝祿、丁玉根、張少泉等人。而當她戴上黃金的枷鎖之後,生命的光澤開始黯淡,屬於生命的正面的能量漸漸消散。她用了一生作為代價,守住了金錢卻失去了作為人的那份純真和美好。每天對著丈夫那無生命的肉體,她承受著外人無法理解的苦楚。以至於她的嫂嫂的那句「姑娘受委屈也不止這一件」恍若打進她的心坎里去,使她嚎啕。不管是她嫂嫂的這句話是出自真心還是假意,都給了她短暫的溫存。在那個外表華麗的大家庭里又有幾許溫情存在?這份哀傷和苦楚只有她獨自去嘗。
七巧的人生境遇是無比慘淡的,且不說妯娌,就是丫鬟都是瞧不起她的。嫁進姜家的日子裡,她的青春的律動受到了抑制,而愛情對於她更是遙不可及的。生命對於她已轉向虛無,她也清醒地意識到人生在世還不就是那麼一回事?她並不愚鈍,有著瘋子的審慎與機智,一切的一切把她逼至不堪的境地,以致身陷生命的泥淖,愈陷愈深,終至沉淪。她的命運依稀與《雷雨》中的蘩漪有些許交集,而不同的是她是個連情慾都無法擔當的人,後者卻是個敢愛敢恨的人。七巧是可悲的,硬是在金錢的枷鎖中結束了那一點溫柔的記憶。當她揭穿姜季澤情感謊言的那一刻,她身上僅存的一點點對人性美好的憧憬也隨之流走。她對她的人生徹底絕望而又找不到宣洩的出口,自此一個徹底的瘋子誕生。
當她以其變態的方式去折磨自己的骨肉,以其平扁而尖利的喉嚨割刺著骨肉至親時,讓人質疑母愛這一人類最高尚最偉大的情感。文中長安兩次重大的犧牲,兩次委曲求全,美麗而蒼涼的手勢,讀後甚是心酸。七巧毀掉自己人生的同時也毀掉了長白,長安的幸福。
曹七巧,一個身陷生命泥淖的女人,她本身是個悲劇,卻製造著更大的悲劇!
被傅雷先生譽之為「文壇最美的收獲」,夏志清教授稱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的《金鎖記》,是一代才女張愛玲的顛峰之作。
文中著重描寫了曹七巧這個悲劇人物。由社會底層嫁入富貴之家,該是高興的吧,從此便可脫離物質的貧窮,但是丈夫的殘廢,又使她陷入了更悲慘的境地,想愛卻不能愛,精神的貧乏遠遠勝於物質的貧窮。長期的壓抑生活,直接導致了她後來人格的畸形與變態,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悲劇。
讀完通篇,我想大家一定注意到了文中對細節的生動刻畫。比如在小說最後,七巧把手腕上的鐲子往手臂上推,年輕時絲毫推不上一分的鐲子在年老之時居然能一直推上腋窩,這金鐲子就好比一把黃金枷鎖,套住了一個女子三十年的寂寞與無奈。只此一句話,曹七巧一生的悲慘命運,纖毫畢現!
漢本053 鄭欣怡 05013091
快樂與悲痛
快樂與悲痛只是一念之差,就跟富有與平窮一樣,你富有不代表你快樂,你平窮也不見得你痛楚。七巧就在這一念之間走錯了。雖然她大半輩子都戴著黃金的枷,生活在自己的虛榮心下,但也是個值得憐憫的人。哥哥的貪慕虛榮把他單純的妹妹——七巧送進了漸漸衰敗的姜家,而且還是個癱瘓的。就這樣斷送了她一生的幸福,她也從一個單純的少女變成了金錢下的奴隸,變得讓人厭,也變成了人們茶餘飯後拿來消遣的話題。
眨眼間,七巧成了姜家的二奶奶,雖然如此,但由於娘家的關系,經常給人在背後議論,七巧明著不說,但她都清楚;嫁了不想嫁的,想愛的又得不到,常在人前笑,人後哭,真是悲哀啊,漸漸得也變得事故起來。最初為金錢而鎖住愛欲,結果卻鎖住了自己。難道她天生就愛財嗎,難道她沒想過簡單而幸福的生活嗎?不見得,從最後對她的描寫就可看出,「十八九歲做姑娘的時候,高高挽起了大鑲大滾的藍夏布衫袖,露出一雙雪白的手腕,上街買菜去。喜歡她的有肉店裡的朝祿,她哥哥的結拜弟兄丁玉根,張少泉,還有沈裁縫的兒子。喜歡她,也許只是跟她開開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們其中的一個,往後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對她有點真心」。讓我們想像一下,如果七巧和他們其中一個結婚了,雖然穿得是布衣麻鞋,吃得是粗茶淡飯,但他們會過得很幸福,恐怕已經兒孫繞膝,享天倫之福了······只是她明白的太晚了,即使她也是身不由己。
另外,她愛姜季澤,卻得不到,內心承受著極大的痛楚,而當季澤來找她的表白的時候,她為了維護自己的錢財把他趕走了,不管姜季澤是否真心。雖然在聽他表白的一剎那是欣喜的,而當他走後,她便在簾後默默掉淚。人生即如此,很多事都在自己一念之間,快樂與悲痛在於大家是怎麼看的。
漢本053 許琴燕 05013119
一把鎖鎖住一個女人
漢本051周瑩05013077
初識張愛玲是她的《十八春》,我並不怎麼喜歡。直到讀了她的金鎖記,我開始喜歡她的文字,她用如此細膩的筆觸描摹了當時的都市女性的喜怒愛樂 。
在我看來曹七巧是她筆下人物形象塑造較為成功的一個,這欲愛不能的可悲女人在金錢的枷鎖中痛苦掙扎,愛的人不敢愛她,其餘的人都輕視她,在姜府這個大家族裡似乎沒有她的一席之地,她開始用刻薄的言辭來武裝自己,包裹自己,關起了情慾的門,也關起了她愛人的心,沒有了愛,她變得對誰都尖酸吝嗇,吝嗇地對待兒女,哪怕是一點點的母愛她都未曾給予,幸福對她而言只是一個名詞,她得不到的幸福也不能讓自己的兒女得到,她要他們和她一樣沒有歡樂沒有微笑,她一步一步地帶領她的至親走入她的幽暗世界,並用鎖鎖住了他們----長白的麻木和長安的妥協證明這點,他們恍如是七巧的玩偶,長白媳婦的隱私是她消遣的談資,長安婚姻失敗的沉鬱是她的最大安慰。這樣,她的心靈才有了平衡的支點,把自己的不幸同樣附加在自己的子女身上,這是她所選擇的。在她的世界裡只剩下金錢,這是她唯一能抓住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她用金錢來判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金錢鎖緊了她的價值觀。天下難見得這樣的父母,不是期許兒女幸福,而是期望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也不讓別人(包括自己的親生骨肉)得到,可見她的精神世界和正常的價值觀已經崩潰得一塌糊塗,這種畸形的變態的心理讓人不寒而慄,不知道該是同情呢還是批判?她還是個人嗎?那個曾經敢公然挑逗自己所愛的姜季澤的曹七巧,在經歷種種事故後,她變得太多太多了,這是一種長期的積怨透過另類的方式發泄出來,也就是我們所認為的變態畸形,沒有人能把她從自我的枷鎖中解救出來,因而她也無法得到靈魂的救贖。
在對季澤的感情上,是那麼的苦楚和辛酸,當那酸梅湯沿著桌子一滴一滴下落時,那種時間的流動彷彿持續了更為久遠的深沉,那是一顆被颳得傷痕累累的人心啊,它在滴血一滴兩滴化作漫長的光陰流逝在她的記憶里。在這種無奈的壓抑中她痛哭流涕,眼淚冰得如珍珠一般,她遠望著他的背影似又不是,她不再追逐,因為難辯真假,她累了……七巧的內心活動和神態變化很好得揭示給讀者,這使我猛然覺得七巧是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她的形象不再停留在畸形變態中,她是一個女子,一個陷入愛但又不敢愛的女子。
當看到自己的身子已萎縮得如同柴棒般,她憶起了自己曾經的風華正茂,傷感的情緒總能牽動起讀者的同情憐憫之心,那些曾經逝去的年歲,那些年少時的愛戀與這遲暮的老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眼角的一滴眼淚掛在腮邊,在睡夢中她是否也憶起他的初戀?
在張愛玲筆下總會有這樣的擦肩而過,女主角也從此走向歧路,那種被生活被世俗被命運捉弄的無可奈何總讓人嗟嘆,
通篇看下來,只覺的心中有些微微的不暢,又好似有一個郁結,情緒還是未能平復下來,那種雜亂的心情一時不知從何落筆。寫出來後倒有一種淋漓酣暢之感。
發貼時間:2006-11-17 19:24:20
作者:婁月
金鎖鎖住了什麼
漢本053班 婁月 05013108
讀了張愛玲的《金鎖記》,開始並不懂張愛玲為什麼取其名,後來才理解作者的用意,金鎖到底鎖住了什麼,是一個女人的青春,自尊,一生的幸福,也許還有理想。七巧可憐的命運完全掌控在別人的手裡,她能做什麼,她的力量是那麼渺小。。。。。。
讀了全文,文中呈現的是尖酸刻薄的七巧形象,後來乃至發展為變態的心靈扭曲的形象。我認為和他命中出現的男人有著密切的關系。應該說她是男人權利與慾望的犧牲品,七巧的命運中主要出現了三個男人,那個她這輩子唯一愛過的姜季澤,還有讓她葬送了一生青春的姜家二少爺,她的丈夫,還有就是她的兒子。文中著墨不多的七巧的大哥是直接把她推進痛苦深淵的製造者。他為了金錢把七巧嫁給有骨癆病的姜家二少爺。可憐的七巧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從而,折射出在封建社會下,女性的地位是多麼的微弱。可能也是作者的意圖。文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曹大年來上海看七巧時,她面對,姜家老太太的不理睬,一段罵詞,頗為經典,「皇帝還有草鞋親哪」,有人會說七巧不自量力,其實是她自尊的表現。她也渴 望被人尊重,渴望親情,渴望愛情。雖然她怨她的哥哥,但是她還是會送東西給他們,因為這份親情。所以她又是性情中人。七巧嫂嫂的那句「姑娘受的委屈也不只這一件」的話卻深深的打進她的心坎里去。七巧的委屈沒有人知道,只有她自己默默的承受,在那個家族中,她又是那樣的被輕視,她的苦無處傾訴,導致了她說三道四,無事生非,排遣 內心的苦處。
對於姜季澤,「無論如何,她從前愛過他。她的愛給了她無窮的痛苦。」七巧也有愛情,可是,那個社會不允許她愛,她的地位不能讓她和其他人一樣獲得愛情。每個女人都有愛和被愛的權利,七巧不能,姜季澤這個花花子弟根本不會對她付出真情的,她只是他利用的工具,「她記起了想她的錢的一個男人」是多麼的可悲。所以更加導致了她人格的惡化,心靈的扭曲。
七巧的兒子他的兒子長白跟季澤學會了墮落,使她又一次感到了恐慌。她以給長白娶媳婦的方式管住他,但又不讓兒子與一個女人有正常的生活和快樂。她處處親近長白,要長白給她燒煙泡,陪她通宵聊天,要長白講小夫妻的性生活以取樂。曹七巧不能讓這最後一個男人從她身邊溜走,也不能讓任何別的女人快樂。媳婦終被殘酷的精神折磨致死,姨太太做了"替身"。不到半年,也吞鴉片煙自殺了。這是多麼令人心悸的母親啊!
我想在七巧的後半生中,慾望的驅使是她的人格更加醜陋,年輕時的她的命是掌控在別人身上,現在她自由了,她要把她得不到的東西都奪回來。這個唯一任他擺布的男人,她要極力的控制。以至於後來她的慾望越來越大,連她的女兒的幸福也不能放過。
金鎖就是一把無形的枷鎖住了她的靈魂,使她困在狹隘,變態,醜陋的牢籠里。
漢本053 沈清
第一次聽到「金鎖記」這三個字的時候,感覺應該會是一個蠻浪漫的故事:作者會用一把金鎖來貫穿全文,這把金鎖會是一件傳家之寶,主人公是一位漂亮的小姐,她因這把金鎖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但是看完張愛玲的《金鎖記》後,頓時讓我有一種不敢相信的感覺。
曹家用金子把曹七巧的愛情、自由、靈魂通通壓住。她與三爺相愛但不能在一起,她的丈夫疾病纏身也許某一天就棄她而去了,她娘家的人還時常來向她要好處,她也因為娘家沒錢沒地位而被曹家上上下下都看不起,她用吸毒來麻痹自己,也常常說一些諷刺性的話來讓自己過得不那麼低微。然而七巧的命運也並沒有因她的丈夫、婆婆相繼死去而改變(因為她有了自由),她生了一女一男,這本應是件好事(古代有種說法:生一女一子拼一「好」字,家庭必定幸福美滿),但她的女兒長安24歲生了痢疾並吸上了毒品,因此而失去了愛情;她的兒子長白卻成天花天酒地,這種命運,死對於七巧來說也許是一種解脫。但是在我看來,七巧的悲劇從某種角度來講也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人不應該就因為這樣而自暴自棄,畢竟人生很漫長,應該積極的態度來面對才對。曹家只是用金子把七巧壓住,而七巧卻用一把鎖把自己緊緊地拴在了曹家。
現代小說家深雪的《第8號當鋪》中提到,在八號當鋪里,可以實現你的所有慾望,只要你肯典當金銀珠寶、地契、樓契,哪怕是你的四肢、內臟,還是運氣、智力、理智、快樂、幸福、愛情,甚至價值昂貴的靈魂……七巧已經沒有了最珍貴的靈魂,她還要其它東西來做什麼,曹七巧,我不同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