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卓別林是喜劇大師嗎
是 從1919年開始,卓別林獨立製片,此後一生共出演80餘部喜劇片,其中在電影史上著名的影片有《淘金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舞台生涯》等。這些影片反映了卓別林從一個普通的人道主義者到一位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的過程。卓別林以其精湛的表演藝術,對下層勞動者寄予深切同情,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端進行辛辣的諷刺,對法西斯頭子希特勒進行了無情的鞭笞。1952年,他受到麥卡錫主義的迫害,被迫離開美國,定居瑞士。在瑞士期間,他拍攝了尖銳諷刺麥卡錫主義的影片《一個國王在紐約》。1972年,美國隆重邀請卓別林回到好萊塢,授予他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稱他「在本世紀為電影藝術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 《城市之光》
卓別林
個人圖片(7張)最出色的角色是一個外貌流浪漢,內心則一幅紳士氣度、穿著一件窄小的禮服、特大的褲子和鞋、戴著一頂圓頂硬禮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著一撇小鬍子的形象。在無聲電影時期卓別林是最有才能和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他自己編寫、導演、表演和發行他自己的電影。從在英國的大劇院作為孩童演員登台演出到他88歲高齡逝世他在娛樂業從事了70多年的生涯。從狄更斯式的倫敦童年一直達到了電影工業的世界頂端,卓別林的一生是20世紀最引人矚目的人之一,他本人成為了一個文化偶像。他一生中私生活和公眾生活的多多少少受到了有些人的高度贊揚,也受到了其他一些人的嚴格批判。
編輯本段童年時期
《大獨裁者》
1889年,卓別林出生於英國倫敦南部地區的一個演藝家庭,父母都是藝人。從他很小的時候開始他的父母就分居,查理與他的同母異父的哥哥雪尼·卓別林隨他們的母親生活。1896年他的母親失業,兄弟兩人被送入倫敦蘭貝斯區的一個少年感化院。幾周後他們又被送入一個收養孤兒的學校。卓別林12歲半時,父親酗酒去世,母親患精神病,最後被送入一個精神病院。當時雪尼和查理不知道他們還有一個被父親撫養大的同母異父的兄弟,後來這個兄弟跟查理·卓別林在好萊塢的製片廠中工作。1920年查理·卓別林將他的母親接到美國,1928年母親在好萊塢逝世。因父親在37歲時早逝,母親又患神經病,年幼的卓別林被送進貧民孤兒學校。7年後,他離開了孤兒學校,成了一名流浪兒。他當過報童、雜貨店小夥計、玩具小販、醫生的小傭人、吹玻璃的小工人,還在游藝場掃過地。 早年的貧困生活啟發了他後來創造流浪漢的靈感;小胡須、細手杖、大號褲子及皮鞋,以及歪歪扭扭的正式晚禮服,暗示了在兒童天真的想像中的威嚴的成人,意在用一個天真無邪的形象重新塑一個下層階級的代表。17歲時,卓別林進入了當時非常有名的卡爾諾劇團。在這里,卓別林有生以來遇到了使他終生受益的良師卡爾諾,正是卡爾諾,把卓別林帶進了喜劇的最高行列。
編輯本段舞台生涯
《凡爾杜先生(殺人狂時代)》
1894年卓別林五歲時在倫敦的一俱樂部代替他的母親首次登台表演(母親嗓子突然沙啞)。他小時候曾生過一次大病,數星期躺在病床上,晚上他的母親在窗前給他表演外面發生的事情。1900年他的哥哥為他在倫敦競技場上演的啞劇《灰姑娘》中扮演一隻戲劇性的貓的角色。1903年他獲得了一個新角色,後來不久他獲得了他的第一個正式角色,扮演《夏洛克·福爾摩斯》中的一個報童。直到1906年他扮演這個角色。此後他在一個雜技團里工作,次年在弗萊德·卡爾諾(Fred Karno)的喜劇團里扮演小丑。
編輯本段移民美國
根據美國移民紀錄查理·卓別林是於1912年10月2日隨同卡爾諾啞劇劇團進入美國的。當時卡爾諾啞劇劇團的成員還包括斯坦·勞雷爾,卓別林和勞雷爾在旅店裡分享一屋。後來勞雷爾回到英國,而卓別林則留在美國。當時電影導演麥克·塞納特看到卓別林的表演後在僱用卓別林。卓別林在那裡與喜劇演員瑪布爾·諾曼德合作。1914年到1923年間,卓別林拍攝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啞劇技巧、完美的銀幕形象成為聞名世界的喜劇演員——事實上他可以說是第一名世界明星。卓別林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這樣他可以自己控制自己的電影。 在卡爾諾劇團,卓別林有很多機會可以去巡迴演出,他很希望能去美國。1912年,卓別林夢想成真,他在美國的演出非常轟動,以至於引起美國電影製片商的興趣。在最孤獨寂寞的時期,他一生中的轉折點慢慢到來。當時,啟斯東公司的老闆賽納特一眼相中了這個來自異國他鄉的青年,卓別林開始了嚮往已久的演員生活。 《摩登時代》
卓別林在啟斯東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多半是兇狠的、輕浮的、散漫的、狡猾的和醜陋的。這些人物符合啟斯東的「理想」,但和卓別林獨具一格的整套喜劇手法很不協調。卓別林曾說:我並不很喜歡自己的早期影片,因為在這些影片中我很不容易控制住自己。一兩塊奶油蛋糕飛到人的臉上,也許還有點逗趣,可是,如果整個喜劇性僅僅依靠這種辦法,那麼影片馬上就會變得單調而索然寡味了。也許我並沒有能夠一貫做到實現我的意圖,不過,我是一千倍地更喜歡用一種俏皮的姿態、而不願用粗鄙和庸俗的行為去贏得笑聲。 卓別林基於他真正藝術家的天性,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幽默對生活基礎的特殊意義。他開始從早期的滑稽電影中擺脫出來,逐漸地把嚴肅的題材和喜劇片的傳統手法非常巧妙地結合起來。
宣傳圖片(18張)在卓別林對現實的諷刺影片中佔有特殊地位的、是他1918年拍攝的《狗的生涯》。這部影片中,深思代替了嬉笑,憂郁代替了嘲弄。通過這部影片,他放棄了濫用的低級趣味,而以發人深省的笑代替了純生理的笑;用同情的微笑代替哈哈大笑。「不朽的流浪者」夏爾洛,露宿街頭,處處受辱,當他從職業介紹所碰了壁狼狽地走出來時,茫然地看見門口的幾只狗正在爭奪一塊骨頭。這辛酸的一筆正是殘酷人生的真實寫照,也是童年卓別林的真實寫照。 1918年1月21日,卓別林自己的製片廠正式落成。這天,他興高采烈地穿上那雙舉世聞名的夏爾洛的大皮鞋,在未乾的水泥地上踏下一個腳印。 卓別林力圖通過電影反映出時代的特徵。他說,創作喜劇,其中的悲劇因素往往會激起嘲笑的心理,而嘲笑正是一種反抗。 1929年從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迅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此時拍攝的《城市之光》描寫夏爾洛愛上一個賣花的盲女,盲女卻誤以為他是百萬富翁。為了給賣花女攢錢治病,夏爾洛吃盡苦頭弄來一筆錢,賣花女眼睛治好才知道自己的恩人原來是個乞丐式的窮人。 《淘金記》
提出的問題更為尖銳深刻的片子是《摩登時代》。貪得無厭的資本家為了追求利潤,不顧工人死活,無限增加工人的勞動強度,甚至異想天開地發明「吃飯機」,連工人短短的午飯時間也不放過。由於夏爾洛整天在傳送帶旁操作,機械地重復擰螺絲的單調工作,因而神經失常,被送進醫院,然而等病治好了,他卻失業了。這部影片不僅思想內容深刻,而且在演技上也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譴責戰爭販子和軍火商的《凡爾杜先生》,描寫銀行小職員凡爾杜忠心耿耿地幹了二十年,受盡剝削,在一次經濟危機中被踢出銀行,為了養家糊口,被迫走上了犯罪道路。凡爾杜因殺人而被捕,判處死刑。他說:「殺了一個人就說這人是罪犯,殺了幾百萬人卻說他是英雄。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有權勢就能獲得成功……」 為此美國政府掀起對卓別林的迫害。《凡爾杜先生》在美國許多大城市被禁映。1947年12月,卓別林在巴黎報紙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我向好萊塢宣戰」的文章,向全世界控訴他所遭遇的迫害。 1952年9月,為參加歐洲各國舉行的《舞台生涯》首映典禮,卓別林准備到歐洲旅行半年。他帶著家眷,當輪船橫渡大西洋時,收音機廣播了美國政府司法部的聲明,聲明說政府將拒絕卓別林再入境。船在法國停泊時,卓別林向一百多名記者發表了談話,他說:「我信仰自由,這是我全部政治見解……我為人人,這是我的天性。」又說:「我並不想製造革命,只是還要拍些電影。」 《舞台生涯》
1953年初,奧娜代表她丈夫回美國出席聯美公司董事會,賣掉了卓別林在美國的全部財產,並把他的手稿、影片等珍貴資料運往瑞士。從這以後卓別林下定決心不再返回美國。從此,他在日內瓦湖北岸、風景優美的維薇鎮定居下來。從定居瑞士起,卓別林就著手撰寫回憶錄。50年代末完成了40萬字的《我的自傳》,他以驚人的記憶回憶了自己艱苦奮斗的一生。 60年代和越戰的來臨,使卓別林在美國的命運再度被改變。1963年,他在紐約組織了自己的電影節。1972年,他在奧斯卡有史以來最熱烈且持續時間最長的起立鼓掌聲中,接受了美國電影學院頒發的奧斯卡特殊成就獎。1972年造訪美國期間,83歲高齡的卓別林說自己早已放棄了激進的政治主張。 1977年12月25日,88歲高齡的世界傑出的喜劇大師與世長辭了。
Ⅱ 城市之光是什麼電影
《城市之光》是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導演並主演的一部無聲影片,1931年1月30日上映,這也是他第74部作品。電影講述了一個流浪漢與賣花女的愛情故事。
Ⅲ 求城市之光百度雲 謝謝
鏈接:
電影講述了一個流浪漢與賣花女的愛情故事。
搶首贊
Ⅳ 女主楊冪的娛樂小說
一般用明星真名的小說很少,但是很多粉絲會把喜歡的小說改名字,所以你可以搜貼吧關於楊冪的小說。
Ⅳ 查理·卓別林的生平事跡是什麼樣的拍攝了哪些作品
查理·卓別林於1889年4月16日生於英國倫敦一個貧苦的喜劇演員家庭,他的童年生活極端困苦。5歲時卓別林就登台表演,最後成為當代最偉大的喜劇大師、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卓別林一生創作了80多部影片,他是自己影片的編劇、總導演、主要演員,在多數場合又是剪輯導演。隨著有聲片的出現,他又成了自己影片的作曲家。這是電影史上從未有過的奇跡。這個幾乎沒有受過學校正規教育的人,以他超人的才華和淵博的知識,解決了自己在影片製作過程中所產生的一切難題,從而使自己的影片獨樹一幟,達到高度的統一、精美和完整。
卓別林在1912年隨劇團到美國巡迴演出路經紐約時,被美國喜劇電影之父賽納特一眼看中,同他簽訂了去好萊塢的合同。到了好萊塢賽納特的啟斯東公司後,卓別林拍攝的第一部影片《謀生》並沒有給觀眾任何有關流浪漢即將出現的啟示。在拍攝第二部影片時,公司通知他洛杉磯正在舉行一場汽車比賽,要他設法搞一身滑稽打扮,扮演一個在現場拍攝影片的攝影師。接到通知的卓別林迅速沖到化妝間,隨手抓過以「畔哥」聞名的丑角的肥大褲子和他的假發假須。破皮鞋是在化妝間的角落裡撿到的,尺寸也明顯過大。禮帽、手杖和過於窄小的上衣也都是那天上午隨手撿到的。在拍攝的過程中,卓別林想起了倫敦街頭一個老攤販橫著走路的滑稽步伐,將此本能地借用了過來。這一切都完全不是出於事先的精心設計,而應當說是偶然的湊合,然而卻在不知不覺中創造了不朽的流浪漢形象。
在啟斯東公司,卓別林大約拍了五部喜劇片後,覺得這些搞笑片不能表現他對幽默的理解,便要求自編自導自演一部喜劇片。這部影片名叫《遇雨》,影片上映後,挺招人笑而且挺賣座。以後卓別林便自導自演自編自己的所有喜劇片。從此,影片上只要出現啟斯東公司的廣告,觀眾便一陣騷動和興奮,卓別林剛在影片上出現,觀眾就發出歡暢的笑聲。
合同期滿後,卓別林又到過愛塞耐公司、紐約互助公司和第一國家電影公司。和第一國家電影公司簽訂合同時,卓別林29歲,已是一個百萬富翁。在這里,卓別林拍攝了轟動全球的《狗的生涯》、《從軍記》、《尋子遇仙記》等。《尋子遇仙記》被評為一流的藝術品。這時的卓別林已紅遍美國,而且整個世界都在為他發狂。
在長期的拍片過程中,卓別林開始發現了他偶然創造的流浪漢形象的深刻意義。離開啟斯東公司後,流浪漢形象不再只是單純地挨打出醜,而是越來越表現出深沉的感情,越來越具有現實生活中無處不有的「小人物」共同的悲劇色彩。在觀看卓別林扮演的流浪漢影片時,觀眾發現,自己的笑聲幾次都突然被淚水噎住。
卓別林從1919年開始自行集資建廠,成了好萊塢第一個真正獨立製片的藝術家。從20年代到40年代,卓別林拍出了他一生中最傑出的作品《淘金記》、《都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
眾所周知,卓別林一生中多次結婚,另外還有許多的女人,但卓別林把他所有的愛都給了他最後的妻子烏娜。烏娜是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著名的劇作家尤金·奧尼爾的女兒。這位高貴的女人嫁給54歲的卓別林時只有18歲,他們一同生活了30多年,她為卓別林生了7個兒女。卓別林在烏娜嫁給他後寫道:「我們開始了天作之合的最幸福的生活,我一心只想將一切都毫無保留地獻給她。」1977年12月24日,卓別林在聖誕夜去世時,烏娜和他的7個兒女隨侍在側。
Ⅵ 有哪些不錯的經典電影
在電影史上誕生了一些非常多的電影,這里我為大家推薦一些我認為經典的電影。
一、第九區恐怖游輪也是一部經典的恐怖片,它上映於2009年,講述了女主角在游輪上不斷輪回殺人的故事,其中的邏輯和故事線異常的復雜,一般人要至少看三遍以上才能都理清裡面的邏輯性和故事線,再加上時間點的不斷交叉更使該片異常燒腦。
該片特別推薦給那些喜歡恐怖片也喜歡偵探片的朋友來觀看,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的。
你還知道其他經典的電影嗎?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Ⅶ 卓別林,急!!
Ⅷ 英國旅遊勝地及人文習俗 ;禁忌
1.民俗風情
①新年習俗
英國人認為新年已在聖誕節的12天節期之內了,所以很多地方顯得不那麼重要。 在蘇格蘭和英格蘭北部,過年卻被認為比聖誕節重要。除夕夜全家圍坐,丈夫還要贈一筆錢給妻子,作為新的一年中縫制衣服的針線錢,象徵新的一年裡家庭溫暖。直到午夜12時,各教堂鍾聲齊鳴,人們便互相接吻,祝賀新年,也有許多人跑上街頭,手持威士忌與街上人一邊喝酒一邊跳舞或高唱《友誼天長地久》這首聞名的蘇格蘭民歌,音樂停下時,人們不管是不是熟人,都互相擁抱、接吻,如此狂歡半夜,午夜過後家家門戶大開,親友之間互相拜年。
②禮節、禮儀
英國人注重禮儀。上層社會講究「紳士淑女」風度,講禮貌,不隨便,不輕易動情 表態,衣食舉止都有一定禮節。英國人見面很少握手,更不像東歐人那樣常常擁抱,他們一般都在出外遠行、久別重逢才握手。男女之間除了熱戀者外,一般都不手拉手走路。
③飲茶習慣
除了中國人外,英國人可能算是世界上最愛喝茶的民族了。英國人每天喝茶的次數多得驚人,若按內容分,則有牛奶茶、和清茶,一般早起就要就喝一杯濃紅茶,上午10時半左右和下午3時半都要飲茶,上班亦不例外。作客時飲茶要一飲而盡表示贊賞,英國人還特重視喝茶藝術,從沏茶到喝茶、收茶都有嚴格的規矩,兩百年來幾乎沒做多大改變,英國人的保守由此可見一斑。
④禁忌
英國人忌用人像做商品裝潢;忌用大象圖案等,認為大象是蠢笨的;視孔雀為淫鳥、 禍鳥,把孔雀開屏看作是自我炫耀;英國人不喜歡別人問自己的婚姻、年齡、職業、收入等私事;從不直截了當的的說;「上廁所」,而是說;「請原諒幾分鍾」或「我想洗洗手」等等。
2.主要旅遊勝地
①倫敦城
倫敦是英國首都,也是世界十大都市之一,位於英格蘭東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兩岸,距河口88公里。倫敦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倫敦城並非整個倫敦而是倫敦市32個行政區中的一個特殊行政區,被稱為倫敦城中之城。倫敦城有獨立的行政機構,設市政廳、警察廳和法院,市長冠以男爵爵位,地位比大倫敦市政委員會主席還高了,英國皇家軍隊是被禁止入城的,就是女王進城也要在城門口停車等候,待市長把「市民寶劍」呈上後方能入城。如外國貴賓到倫敦城,市長要把城門的「鑰匙」贈給外賓,以示隆重歡迎。
② 西敏寺
西敏寺又名威斯敏斯特教堂,位於倫敦國會大廈西側,是中世紀英國哥特教堂之一 。教堂長156米,寬22米,大穹窿頂高31米,鍾樓高68.5米。自教堂建成以來,一直是歷代國王加冕典禮和皇室成員結婚的場所。1952年6月2日女王伊麗莎白就在這座教堂接受
加冕。英國歷代國王死後,大部分葬在這里,愛德華、伊麗莎白一世等都葬在這里。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教堂被王朝獨霸的現象改變了,許多名人死後在教堂佔有一席之地,如狄更斯、達爾文、牛頓、莎士比亞等或葬於這里或在這里有紀念碑。
①白金漢宮
白金漢宮是英國王宮。初建於1703年,是白金漢公爵的公館,1761年,英王喬治三世花了21萬英鎊買下了這座公館,作為國王生活區,1838年維多利亞女王接替王位後,成了歷代君主的住處。白金漢宮多次重建擴建,才形成了一座規模宏偉的三層長方型建築群。白金漢宮衛士換崗成了旅遊者必看的「景緻」,每天(冬季為隔日)11時30分,接班的衛士由鼓笛隊前導,沿著林蔭大道吹吹打打走向白金漢宮,在廣場與即將下崗的衛士分廂列隊,此時,一支更大的隊伍隨著軍樂隊的進行曲,由御林軍旗先導也來到廣場,隨後是騎兵隊;換崗操演,走出各式隊形,使遊客大飽眼福這套儀式正好12時結束,它既是皇宮衛士的換崗儀式,也是頗能招攬遊客的娛樂表演。
②倫敦蠟像館
倫敦蠟像館由法國的杜騷夫人於1935年創辦。蠟像人館共分四層。地下室展出歐美國家的刑具,如斷頭台、絞架、電椅,室內燈光暗淡,還有處刑模擬表演,再配聲光設備看了令人毛骨悚然,簡直是一個恐怖室。第一層展示了特拉法加海戰一幕,展廳內槍聲隆隆,火光閃閃,展現了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艦隊浴血奮戰的場面,使人彷彿親臨戰場。第二層展示了著名人物蠟像,如拳王阿里、球王貝利、著名喜劇大師卓別麟、影星瑪麗蓮·夢露等,面對這些作品似見其人。第三層主要展出當代和近代一些世界政治名人蠟像,有已故的列寧、毛澤東、華盛頓、林肯、羅斯福、丘吉爾、戴高樂等,還有撒切爾夫人、施密特等人的蠟像。雖然門票價格不斷漲,但觀眾依然是有增無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