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都市總裁 > 百年孤獨現代小說的終結

百年孤獨現代小說的終結

發布時間:2021-09-15 14:11:11

㈠ 《百年孤獨》:一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巨著,為何很多人看不下去

其實也不是看不下去,主要是真的看不懂。

我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是我上高中的時候,那個時候我的同桌就比較喜歡這本書。他屬於那種比較靜得下心來的人,可以一本書看好久。加上男生天生對這種題材的小說比較敏感,所以他一直覺得這部小說比較有意思。

我總覺得比起國內名著,國外的名小說總是不容易讓自己看懂。但是,可能正是因為大部分人都看不懂的緣故吧,它就成了名著。

㈡ 《百年孤獨》沒看懂阿,幫忙說一下這本書主要寫的是什麼以及深層意思是什麼好嗎

從產生、興盛、衰落、滅亡來記錄了拉丁美洲令人驚異的瘋狂歷史

㈢ 如何理解《百年孤獨》這本書

這是個創世階段的故事。人們憑借天性,一路行走,尋找家園。並且在馬孔多開拓出一個國度。這里生存繁衍都很純粹,階級意識不明顯。後來,人們帶來的外部世界訊息,打開了孤立淳樸的現狀。再經歷與政府官員的交集後,完全走向現代文明。人也從此變成除本能外,更多的政治頭腦。但終究是與人們渴望的東西越來越遠,甚至,渺茫。追求與擁有都不會讓人感到安心。以致於惆悵無比。

㈣ 小說《百年孤獨》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百年孤獨》(cien a??os de soledad),台灣譯名為《百年孤寂》,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作者也因此獲得 1982 年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皇家學院的頒獎理由是:「像其他重要的拉丁美洲作家一樣,馬奎斯永遠為弱小貧窮者請命,而反抗內部的壓迫與外來的剝削。」
《百年孤獨》發表於 1967 年,小說以一個小鎮馬康多的興衰作為拉丁美洲百年滄桑的縮影。以奇詭的手法反映了殖民,獨裁,斗爭和流血的歷史,以及遺忘和孤獨的主題。故事講述一個光怪陸離的布恩迪亞家族在一百年間,六代人因權力與情慾的輪回上演興衰起落,第一代的老邦迪亞在晚年被綁在樹上過日子,易家蘭是邦家的女主人,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著家人,但她又充滿正義感,她的孫子阿克迪亞在馬康多以暴力統治人民時,挺身而出為人民打抱不平。最後一個子孫——倭良諾的兒子在剛出生時被螞蟻吃掉,倭良諾在看完遺稿後,隨著馬康多一起消失了。智利作家聶魯達稱贊《百年孤獨》是「繼賽凡提斯的《堂·吉訶德》之後最偉大的西班牙語作品」。
《百年孤獨》還是馬爾克斯採用外祖母那種「不動聲色地講著許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的方式進行創作的第一例。為了這個漫長的「百年故事」,他想了 15 年,而後因為目睹一個老頭兒帶著一個小男孩會見識冰塊(那時候,馬戲團把冰塊當作稀罕寶貝來展覽)的場景而開始動筆,《百年孤獨》使他真正享受到寫作的快樂。而他往往十分重視小說的第一句話,因為他認為這決定著全書的風格、結構、甚至篇幅,故而《百年孤獨》開頭的這一句話也同樣含有這種種神秘的信息:「多年之後,面對槍決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人們為此發明了一個新的時態名詞:「將來過去式」來為之命名。馬爾克斯真正動筆寫作《百年孤獨》僅花了還不到 2 年的工夫,然而這之後它就引起了世界文壇的一次「爆炸性」的事件,魔幻現實主義的「磨菇雲」讓全世界的讀者為之震撼不已,痴迷而吃驚。

作家簡介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7 年 3 月 6 日)是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又譯作馬奎斯。
《百年孤獨》
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魔幻現實主義藉此書開山立派

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20世紀用西班牙文寫作的最傑出的長篇小說之一

1970年被美國文學評論家列為世界優秀作品

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1986年法國《讀書》雜志推薦的理想藏書

被譽為 "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的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閱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孔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擺弄的正確途徑。

《百年孤獨》出版之後被譯成30多種文字出版,印數達一千萬冊。各國文學評論界也不斷發表文章評介加亞西·馬爾克斯的作品,給予高度的贊揚。英國《泰晤士報》說他是 "一位理想主義者和偉大的小說家";美國文學評論家約翰·巴思說《百年孤獨》是 "本世紀下半葉給人印象最深的一部小說,而且是任何一個世紀這類傑出作品中的傑作"。

加西亞·馬爾克斯用他的故事創造了一個他自己的世界,這是一個微觀世界。在喧囂紛亂、令人困惑但卻令人信服的確定的現實中,它反映了一個大陸及其人們的財富與貧困。他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天地,那個由他虛構出來的小鎮。從50年代末,他的小說就把我們引進了這個奇特的地方。那裡匯聚了不可思議的奇跡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作者的想像力在馳騁翱翔:荒誕不經的傳說、具體的村鎮生活、比擬與影射、細膩的景物描寫,都像新聞報導一樣准確地再現出來。

-- 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

這部作品通過精心設計的怪誕情節、古老的神秘故事、不可告人的家族秘事以及獨特的內在矛盾揭示出其意義,通過這種種直接的途徑給人以快感。

--《紐約時報》

《百年孤獨》把西班牙語的浪漫底蘊以及骨子裡面那種超現實的感覺發揮到淋漓盡致。我認為將西班牙文化發揮到極致的並非《堂吉訶德》,而是《百年孤獨》。

-- 阿根廷著名學者博爾赫斯

中國有著無數的馬爾克斯的崇敬者,他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影響了無數作家的寫作。前些年,《百年孤獨》的開篇竟成為許多中國作家競相仿效的小說開頭。

-- 著名作家格非

注 定 孤 獨

在讀過的所有作品的開局中,我最喜歡這個精巧神奇的開場白,在這不動聲色的敘述中隱藏著一種深沉的悲涼和無可奈何的宿命感,卻又憑借著巧妙的時空交錯形成了巨大的懸疑。在讀過的所有作品裡,《百年孤獨》給我最大的震撼。馬爾克斯那冷靜沉著的筆調描繪出一個魔幻般的拉丁美洲,刻畫了那麼多形形色色的孤獨者們,讓我在悒鬱中又帶著一點點訝異,同他們熱烈地交談,慢慢感到幸運和渴望,慢慢感受悲愴和荒涼,在酷烈的悲劇力的撞擊下,靈魂戰栗不已。

穿越350年的光陰,隔著那曾被哥倫布征服過的茫茫大西洋遙遙對峙。作者虛構了一個叫做馬孔多的小鎮,描繪了在這個奇特的地方生活的布恩地亞家族百年的盛衰史。他把讀者引入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跡和最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之中,不僅讓你感受許多血淋淋的現實和荒誕不經的傳說,也讓你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
一開始讀《百年孤獨》時,可能會被它龐雜的家族系統和讓人頭暈目眩的名字嚇倒,像許多人所說的那樣,覺得這是一本難懂難讀、非常混亂的書。這部書的篇幅不長,可是我讀了很久,書中一直充斥著那種死亡的沉重,壓抑得我無法自由自在地呼吸,一邊讀就一邊有許多許多的念頭紛至杳來,像冰雹一樣不停息地砸過來,卻覺得茫然沒有完整的思路。但或許也正是那種孤獨和宿命的感覺,讓我像著了魔一樣死死被縛住。

我感覺自己似乎身處一個黑暗的隧道,面前是一個似乎無所不知的老太婆,說著自己的往事,那麼多驚心動魄的故事在平靜的語調中娓娓道來。你被每一個情節震撼,但是你能隱隱約約地清楚其實所有的事情都已註定,似乎每個人都被一條線牽引著無法偏離軌道。

對於拒絕將現實想得過於灰暗的讀者來說,這部小說也仍然有別樣的魅力和價值等待發掘。在馬爾克斯的時代,群星閃耀,要顯示自身的光輝是格外的困難的;只有一種選擇:你能夠發出與整個星群炯異的光彩。馬爾克斯做到了。他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將活人的世界和幽冥的世界溝通在一起,展現了一種生活在別處的可能,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可以踩著影子,踮起腳跟,向著另一種現實,向著馬爾克斯的故鄉眺望。

馬爾克斯憑借這部作品獲得了1982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成為 "拉美文學風暴" 中的代表人物。魔幻現實主義也藉此書開山立派。

加夫列爾·馬爾克斯 1927 年 3 月 6 日生於哥倫比亞阿拉卡塔卡。1940 年遷居首都波哥大。1947 年入波哥大大學攻讀法律,並開始文學創作。1948 年因哥倫比亞內戰中途輟學。不久他進入報界,任《觀察家報》記者。1955 年,他因連載文章揭露被政府美化了的海難而被迫離開哥倫比亞,任《觀察家報》駐歐洲記者。1960 年,任古巴拉丁通訊社記者。1961 年至 1967 年,他移居墨西哥,從事文學、新聞和電影工作。之後他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和歐洲,繼續其文學創作。1975 年,他為抗議智利政變舉行文學罷工,擱筆 5 年。1982 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並任法國西班牙語文化交流委員會主席。1982 年,哥倫比亞地震,他回到祖國。1999 年得淋巴癌,此後文學產量遽減,2006 年 1 月宣布封筆。

㈤ 求《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百年孤獨》讀後感
生活不過短短數十載,一個人,一個家族,百年後剩下只有孤獨。馬爾克斯有這本書描述了南美洲五彩繽紛的文化底蘊。這本書除了主人公的名字很難記之外,也是一部不錯的魔幻主義小說。從小到大,從大到老。一步一步,一點一滴。生活的孤獨,心靈上的孤獨,對於孤獨,有的人只是說心靈上的孤獨,也有的人說是世無知己。
但再看完這本書後我認為孤獨也是一種生活,生來彷徨,至死獨去,孤獨寂寞,未曾有人不能體會,但真正能道出其中孤獨的寥寥無幾,但這本書,卻用一個人,一個家族,一個幻想世界,道出了孤獨,輪回。

㈥ 百年孤獨的情節大概

長篇小說《百年孤獨》描寫布恩迪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命運,描繪了哥倫比亞農村小鎮馬孔多從荒蕪的沼澤中興起、發展、鼎盛到最後被一陣旋風捲走而完全消亡的一百多年的圖景。

反映了19世紀初到20世紀上半葉哥倫比亞乃整個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馬孔多是哥倫比亞的縮影,也是整個拉丁美洲的縮影。

小說從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和表妹烏蘇拉結婚開始。親友們反對這樁婚事,因為在此之前,烏蘇拉的一個姑母與布恩迪亞的一個叔叔也是表兄妹聯姻,婚後生下一個長豬尾巴的孩子。

烏蘇拉害怕自己也生下這樣的孩子,結婚一年多一直拒絕與布恩迪亞同房。這件事慢慢傳開了,村裡人開始譏笑布恩迪亞這個當丈夫的無能。一次,布恩迪亞在斗雞時贏了鄰居阿及廖爾。

阿及廖爾惱羞成怒,拿這事當眾羞辱他。布恩迪亞一氣之下,在決斗中用長矛把阿及廖爾刺死。此後,這個家便長期被阿及謬爾的鬼魂所糾纏。為了避禍,只好遠走他鄉。

布恩迪亞帶領家人和村民跋山涉水兩年多,最後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小河邊停下來。布恩迪亞做了一個夢,夢見這兒矗立起一座熱鬧的城市,並聽見了一個響亮而動聽的名字:「馬孔多」。

醒來後,他決定不再向前走了,與村民們一道建起了一座村莊,起名「馬孔多」。自此,馬孔多逐漸繁榮起來,他的家庭在這里生活了一百多年,香火一直延續到第7代。

多年以後,布恩迪亞突然發了瘋,人們把他捆在院子里的一棵栗子樹上,他居然又這樣活了半個多世紀才死。妻子烏蘇拉身體健壯,活了100多歲,為他生了兩子一女。

大兒子何塞·阿卡迪奧生在旅途中,長大後和一個常在他家幫工、會用紙牌算命的女人庇拉·特內拉發生了關系,生了一個孩子,取名阿卡迪奧,內戰時阿卡迪奧被政府軍抓去槍斃了。

布恩迪亞的小兒子叫奧雷連諾,是第一個生在馬孔多的孩子。他後來與政府派來的鎮長的小女兒雷梅苔絲·莫科特結婚,但他結婚前,也和庇拉·特內拉發生過關系,他們生的兒子取名奧雷連諾·何塞。

一天晚上,雷梅苔絲·莫科特突然暴死。布恩迪亞夫婦的女兒叫阿瑪蘭塔。他們還收養了一個孤女,據說是他們的親戚,名叫雷蓓卡,但老兩口始終不記得有這門親戚。

雷蓓卡有個吃泥土和石灰的怪癖,長大後在愛情上很不如意,後來嫁給了何塞·阿卡迪奧。第三代中除了庇拉·特內拉生下的阿卡迪奧和奧雷邊諾·何塞外。

還有奧雷連諾內戰時期按照古老風俗和17個女人生的17個奧雷連諾。第四代都是被政府軍槍斃的阿卡迪奧的後代。女兒容貌秀麗,名叫俏姑娘雷梅苔絲。

兩個孿生遺腹子名叫何塞·阿卡迪奧第二和奧雷連諾第二。這兄弟倆長得一模一樣,也一樣地行為放盪,都與一個叫佩特拉·科特的女人廝混。這個家庭的第五代全是奧雷連諾第二的孩子。

兒子叫何塞·阿卡迪奧,女兒叫雷納塔·雷梅苔絲(梅梅)、阿瑪蘭塔·烏蘇拉。第六代只有一個人,梅梅的兒子奧雷連諾·布恩迪亞。他愛上了他的姑姑阿瑪蘭塔·烏蘇拉。

他們結婚後生了個有豬尾巴的嬰兒,是這個家庭的第七代,也是最後一代。這個孩子生下後,他母親由於產後失血過多而死。這孩子不久就變成了「一張腫脹乾枯的皮」。

奧雷連諾·布恩迪亞從外面回來發現孩子已被螞蟻拖到洞穴里吃掉了。他平時喜歡鑽研早年吉卜賽人梅爾加德斯留下的、用梵語寫的關於他家族歷史的「羊皮書」手稿。

他一直看不大懂,這時猛然明白了,最關鍵的幾個字是:「這個家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而最後一個人將被螞蟻吃了。」這時開始颳起一陣微風,充滿古代天竺葵的颯颯聲……

他繼續讀下去,「這時馬孔多已經變成一陣可怕的旋風,裹著聖經里的颶風捲起的塵土、瓦礫,奧雷連諾怕被熟知的史實耽誤了時間,跳了11頁,開始讀他正在經歷的時刻。

他一邊經歷這一時刻,一邊讀這一段歷史,他自己預言羊皮最後一面的秘密,就好像他對著鏡子,自己講自己。」他又跳了一段想讀最後的日期和他自己死亡的情景。

「但還沒讀到最後,他已經懂得,他永遠不會離開這間房子,他已經預見到這個鏡子城將完全被風捲走,將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

這里寫的一切永遠永遠不會再重復,因為「命中註定百年孤獨的種族,不可能再出現在地球上」。小鎮消失了,家庭消亡了。小說到此結束。

(6)百年孤獨現代小說的終結擴展閱讀

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

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

但閱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括弄的正確途徑。

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

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

盡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彌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

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美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

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著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像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像,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

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魔幻現實主義必須以現實力基礎,但這並不妨礙它採取極端誇張的手法。如本書寫外部文明對馬貢多的侵入,是現實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賽人拖著兩塊磁鐵「……挨家串戶地走著……鐵鍋、鐵盆、鐵鉗、小鐵爐紛紛從原地落下。

木板因鐵釘和螺釘沒命地掙脫出來而嘎嘎作響……跟在那兩塊魔鐵的後面亂滾」;又如寫夜的寂靜,人們居然能聽到「螞蟻在月光下的哄鬧聲、蛀蟲啃食時的巨響以及野草生長時持續而清晰的尖叫聲」。

再如寫政府把大批罷工者殺害後,將屍體裝上火車運到海里扔掉,那輛火車竟有200節車廂,前、中、後共有3個車頭牽引!作家似乎在不斷地變換著哈哈鏡、望遠鏡、放大鏡甚至顯微鏡,讓讀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虛實交錯的畫面,從而豐富了想像力,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印第安傳說、東方神話以及《聖經》典故的運用,進一步加強了本書的神秘氣氛。如寫普羅登肖的鬼魂日夜糾纏布恩地亞一家,便取材於印第安傳說中冤鬼自己不得安寧也不讓仇人安寧的說法;有關飛毯以及俏姑娘雷梅苔絲抓住床單升天的描寫是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的引伸。

而馬貢多一連下了四年十一個月零兩天的大雨則是《聖經·創世紀》中有關洪水浩劫及挪亞方舟等故事的移植。拉丁美洲的民間傳說往往帶有迷信色彩,作家在採用這些民間傳說時,有時把它們作為現實來描寫;如好漢弗朗西斯科「曾和魔鬼對歌,擊敗了對手」。

阿瑪蘭塔在長廊里綉花時與死神交談等等。有時則反其意而用之,如寫尼卡諾爾神父喝了一杯巧克力後居然能離地12厘米,以證明「上帝有無限神力」等等,顯然是對宗教迷信的諷刺和嘲笑。

本書中象徵主義手法運用得比較成功且有意義的,應首推關於不眠症的描寫。馬貢多全體居民在建村後不久都傳染上一種不眠症。嚴重的是,得了這種病,人會失去記憶。

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簽。例如他們在牛身上貼標簽道:「這是牛,每天要擠它的奶;要把奶煮開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這類例子書中比比皆是,作家意在提醒公眾牢記容易被人遺忘的歷史。

另外,作家還獨創了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例如小說一開頭,作家就這樣寫道:「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短短的一句話,實際上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在」的敘事角度。緊接著,作家筆鋒一轉,把讀者引回到馬貢多的初創時期。這樣的時間結構,在小說中一再重復出現,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不斷地給讀者造成新的懸念。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凝重的歷史內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龐大的神話隱喻體系是由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語言貫串始終的。有的評家認為這部小說出自8歲兒童之口,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此說頗感欣慰。這是很深刻的評判目光。

因為這種直觀的、簡約的語言確實有效地反映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落後民族(人類兒童)的自我意識。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喚起被愚弄者群體深刻反省的客觀效果。

㈦ 《百年孤獨》中的「百年」和「孤獨」兩個層面

《百年孤獨》中「百年」是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的歷史,「孤獨」是這一家人難逃的宿命。

書名的「百年」是作家在描寫布恩蒂亞家族和馬孔多的百年歷史時,把歷史和生活構想為循環反復的過程。這一百年,從零開始,又回到零,走了一個大圓圈。這種循環論的構思貫穿在全書的情節結構和人物性格描寫之中,其用意顯然是為了說明,拉丁美洲的百年歷史並沒有擺脫貧窮落後和愚昧的困境。

而是「孤獨」是因為作者馬爾克斯看到,造成拉丁美洲的不幸和災難,有外來的原因,也有本身存在的內部根源,尤其是人們精神上原因。他把這種精神生活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歸結為孤獨。他筆下的布恩蒂亞家族的成員,盡管在外形和個性上各有不同,但是孤獨精神卻是他們的共性,這種特性代代相傳,支配著他們的行動。

(7)百年孤獨現代小說的終結擴展閱讀

《百年孤獨》的獨特寫作方法

1、虛幻與現實的結合

在敘述上,作為一部敘事性的作品,它既包含著許多現實的歷史的真實成分,同時又打破了傳統的時空觀念,打破了主觀世界與客觀事物的界限,而且把許多非理性的幻想的因素攙雜進來,從而把現實與幻想、真實與荒誕、寫實與誇張、嚴肅與嘲諷等等,都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獨特的世界,這個世界,似歷史而非歷史,似神話而非神話,似現實而非現實。

2、細致的人物心理描寫

在人物與情節的安排上,這部小說主要是在描寫人物的心靈,刻畫人物群體中的不同個性以及他們的總體特徵——孤獨。作家以簡練的筆法,直接刻畫人物的多種意識層面和心理活動,甚至有意忽視外形的描寫,舍棄那些對表現人物心理無關的細節。因此,作者筆下的那些人物,就其外形和經歷來講,往往是模糊不清的,而就其心理和性格特徵來講,卻是極其鮮明而突出的。

㈧ 百年孤獨是現代主義小說嗎

准確地說是魔幻現實主義

㈨ 百年孤獨每一代人的結局如何

1、家族第一代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由於他的精神世界與馬孔多狹隘、落後、保守的現實格格不入,他陷入孤獨之中不能自拔。

以至於精神失常,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幾十年後才在那棵樹上死去。烏爾蘇拉成為家裡的頂樑柱,去世時的年齡在115至122歲之間。

2、家族第二代

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二代有兩男一女:老大何塞·阿爾卡蒂奧是在來馬孔多的路上出生的,最後不顧家人的反對,與麗貝卡結婚,但被趕出家門,最後在家中被槍殺。

老二奧雷里亞諾生於馬孔多,他像父親一樣過著與世隔絕、孤獨的日子,一直到死。老三是女兒阿瑪蘭妲終日關在房中縫制殮衣,縫了拆,拆了縫,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3、家族第三代

第三代人只有何塞·阿爾卡蒂奧的兒子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的兒子奧雷里亞諾·何塞。因無法得到滿足而陷入孤獨之中,於是參軍。

4、家族第四代

第四代即是阿爾卡蒂奧與妻子桑塔索菲亞·德拉·彼達生下的一女兩男。女兒美人兒蕾梅黛絲最後神奇地抓著一個雪白的床單乘風而去,永遠消失在空中。

她的兩個弟弟阿爾卡蒂奧第二和奧雷里亞諾第二是孿生子。阿爾卡蒂奧第二在美國人開辦的香蕉公司里當監工。

鼓動工人罷工,成為勞工領袖。奧雷里亞諾第二沒有正當的職業,最後在病痛中與阿爾卡蒂奧第二同時死去。

5、家族第五代

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五代是奧雷里亞諾第二的二女一男,長子何賽·阿爾卡蒂奧被搶劫金幣的歹徒殺死。大女兒雷納塔·蕾梅黛絲最後送往修道院,終生一言未發。

小女兒阿瑪蘭妲·烏爾蘇拉早年在布魯塞爾上學,在那裡與飛行員加斯通交往,交往後二人回到馬孔多,見到一片凋敝,決心重整家園。她決定定居下來,拯救這個災難深重的村鎮。

6、家族第六代

布恩迪亞家的第六代是梅梅送回的私生子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他出生後一直在孤獨中長大。他不知不覺地愛上了姨母阿瑪蘭妲·烏爾蘇拉,並發生了亂倫關系。

後來阿瑪蘭妲·烏爾蘇拉生下了一個男孩:「他是百年裡誕生的布恩迪亞當中唯一由於愛情而受胎的嬰兒」,然而,他身上竟長著一條豬尾巴。阿瑪蘭妲·烏爾蘇拉也因產後大出血而死。

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群螞蟻吃掉。當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看到被螞蟻吃的只剩下一小塊皮的兒子時,他終於破譯出了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

在他譯完最後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兒馬孔多鎮從地球上颳走,從此這個村鎮就永遠地消失了。

(9)百年孤獨現代小說的終結擴展閱讀:

賞析:

小說離奇的情節令人嘆為觀止。在小鎮馬貢多,布恩地亞家族上演著百年的興衰史。這個家族由衰轉盛,又由盛轉衰,一百年的歷程,轉來轉去,又回到原來的樣貌。

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起初布恩地亞家族人丁興旺,但是隨著內戰的爆發和外敵的入侵,布恩地亞氏的命運急轉直下。

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領導的32次土著居民起義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的時候。

正因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一個帶尾巴的女嬰,正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在羊皮紙上寫下的密碼。

而這個密碼的破譯者就是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自己。這個無疑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的女嬰,被螞蟻咬爛以後拖入了蟻穴。隨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道:「就在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後瞬間,馬貢多這個鏡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鎮,將被颶風從地面一掃而光。

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抹掉,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作者對於落後和愚昧的態度是徹底否定的,於是安排了一場颶風隊舊事物來了一次徹底的清理。《百年孤獨》的敘事結構不一樣一般馬爾克斯採用了連環、環環相套。

循環往復的敘事結構來展現小鎮馬孔多的歷史。彷彿一個循環向上的氣流。這種環環相套的結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小說的一個主題:人的孤獨、封閉以及由孤獨封閉而造成的落後、消亡。

作者對「孤獨」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問題作了深刻的揭示。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

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期望於整個民族的團結。「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感情,不通人道,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秘密」。

他們的孤獨並不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孤獨寂寞,而是由於與愚昧並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

這樣的孤獨竟能夠將一個昔日以前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在此,馬爾克斯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好處的生存哲學,它意味著一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

事實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回報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愚昧和落後為伍。

作品影響:

在《百年孤獨》發表之前,馬爾克斯在拉丁美洲文壇之外並不廣為人知。《百年孤獨》剛一面世即震驚拉丁美洲文壇及整個西班牙語世界,並很快被翻譯為多種語言。

馬爾克斯也一躍成為名噪一時的世界級作家。《百年孤獨》的故事發生在虛構的馬孔多鎮(馬爾克斯稱威廉·福克納為導師,顯然深受其影響)。

描述了布恩迪亞家族百年七代的興衰、榮辱、愛恨、福禍,和文化與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獨。其內容涉及社會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拉丁美洲歷史文化的濃縮投影。

《百年孤獨》風格獨特,既氣勢恢宏又奇幻詭麗。粗獷處寥寥數筆勾勒出數十年內戰的血腥冷酷;細膩處描寫熱戀中情慾煎熬如慕如訴。

奇詭處人間鬼界過去未來變幻莫測。輕靈厚重,兼而有之,被公認為魔幻現實主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稱為「20世紀用西班牙文寫作的最傑出的長篇小說之一」。

創作背景:

從1830年至19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該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

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

作者介紹: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José de la Concordia García Márquez,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是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

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為一個天才的、贏得廣泛贊譽的小說家,被譽為「二十世紀文學標桿」。

加西亞·馬爾克斯將現實主義與幻想結合起來,創造了一部風雲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獨》(1967年)《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年)。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的主題在於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揭示貧窮、落後、閉塞、守舊、愚昧,滲透精神毒液、病入膏育的「馬孔多」。

讀者讀完他的小說便自然稗出這么個結論:「馬孔多」必然要崩漫。要在地球上完全消滅。馬爾克斯小說里的「馬孔多」很大程度上是哥倫比亞的縮影。

它的生活現實反映了整個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生活現實,有著深遠的政治、社會、文化背景。

閱讀全文

與百年孤獨現代小說的終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類似六朝的完結小說 瀏覽:199
結愛小說第三部叫什麼名字 瀏覽:739
小說冷子墨主人公 瀏覽:682
小說總裁霸上癮 瀏覽:842
寫小說可以火么 瀏覽:38
主角是系統的完結小說推薦 瀏覽:801
古穿現總裁小說 瀏覽:121
小說寫蘿莉的 瀏覽:354
在火車上做愛短篇小說 瀏覽:687
有沒有小說接稿件賺錢系統 瀏覽:531
飛盧小說閱讀器電腦版下載 瀏覽:755
小說四月全文閱讀 瀏覽:878
免費盜墓小說主人公胡一八 瀏覽:693
小說主角林俊 瀏覽:46
九龍之主都市小說 瀏覽:471
異界重生成樹的小說 瀏覽:871
主角正太弱氣受小說 瀏覽:927
喜歡我這樣弄你嗎嗯啊小說網 瀏覽:275
主角從小練內功的念力小說 瀏覽:393
男主角姓陸的官場小說 瀏覽: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