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墨子的小說
近期在起點上看了一個關於墨子的小說叫《小說墨子》,不錯,專門寫墨子的。在故事情節中學習墨子文化。適合普通人讀,比較通俗。
B. 男主角叫墨塵,女主叫葉什麼,男主是墨家的少爺,墨家是個醫武世家,是個現代小說,章節不多
書名:《最強妖孽棄少》
作者:是非純白
內容簡介
在外人看來,他是一個什麼都不懂,一無所長的敗家子,廢物。作為世界上最為頂尖家族墨家中的一員,卻醫武皆廢。而又和江城第一美人的美女總裁聯姻。而在暗地裡,他卻是人人懼怕,令人畏懼敬畏的神秘強者黑鷹!
C. 有沒有知道關於墨家歷史的小說
去看看《漢書·藝文志》吧,裡面記載了諸子百家歷史;或者《淮南子》。
D. 墨家科幻小說
異天行!很好看的小說,終於找到志同道合的樓主了!激動…祝樓主看的開心
E. 尋找有關墨家的小說
《秦時明月》、《墨子》之類的
F. 有關墨家的武俠小說
小說《清明上河圖》
在此書問世之前,我們熟知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近千年以來最宏偉的藝術長卷。在本書之後,大家熟知的《清明上河圖》將會是一部知識淵博、旁徵博引的懸疑小說。
小說《清明上河圖》融合真實史料、墨家學說、書法、繪畫藝術和裝裱技術等眾多領域的知識。行文節奏明快,語言富有智慧,情節錯落有致,刻畫細致入微,調查資料翔實。從精彩絕倫、謎團重重的開篇到難以預料、令人叫絕的結局,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作者把中國古代文化中精髓的元素與驚心動魄的故事完全融為一體,本領之高,讓人不得不為之驚嘆。
故事從故宮博物院的名畫《清明上河圖》蹊蹺被盜開始。沒有破壞的痕跡,沒有警報,現場只有一把神秘刀鞘。警方追查未果,終成懸案。十五年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兇殺案,神秘刀鞘再次出現。警察白正天在查案的過程中,發現這些案件與十五年前《清明上河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並結識了十五年前故宮博物院館長的女兒沈蓉。兩人聯手追查案件,卻發現各自的親人、老師都被牽扯進案件當中。失蹤的《清明上河圖》再次出現,可是上面多出了幾個人物。盡管阻繞重重、危機重重,兩人仍然鍥而不舍,流傳千年的關於《清明上河圖》的秘密被逐步揭開,一個神秘組織浮出水面。蔡倫、司馬相如、孫思邈、畢升、張擇端、李時珍、曹雪芹……這些中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他們的秘密,記錄在《清明上河圖》上。秦始皇暴卒、西漢朝巫蠱大案、唐楊貴妃自盡、明建文帝失蹤……這些懸而未決的歷史真相,記錄在《清明上河圖》上。
這只是一個故事而已,但又不止是一個故事。想要看中國歷史上有多少懸而未決的疑案?多少幾千年不曾告破的秘密?這里,或許會給你一個參考的答案……
G. 誰能介紹幾本關於墨家的書
最著名的是【墨子】了約成書於戰國中、後期,是墨子及其弟子所著、記錄墨子言行的總結性的著作。《墨子》一書忠實地記錄了墨子的原形,原書十五卷,七十一篇。後經秦漢之時,遺失十八篇,現存十五卷,五十三篇。其內容大體可分為五個部分:一是「墨辯」類,包括《大取》和《小取》。這兩篇集中反映了墨子所建立的邏輯思想體系,在人類邏輯思想發展史上,可與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印度的因明學媲美。二是「論說」類,可分為通論和專論兩部分。通論包括《親士》、《修身》、《所染》、《法儀》、《七患》、《辭過》、《三辯》共七篇,是一般性地論述墨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專論包括《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和《非儒》,共11 篇,每篇又分為上、中、下篇,除去遺失,現存24 篇,分專題論述墨子的政治思想,是全書的核心部分。墨家的許多至理名言,如「強不執弱,富不侮貧」,「言必信,行必果」,「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等,皆出於此類。三是「語錄」類,包括《耕柱》、《貴義》、《公孟》、《魯問》、《公輸》五篇,記錄墨子同外界辯論時的言行,是關於墨子生平的第一手史料。四是「戰備」類,包括《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備突》、《備穴》等十一篇,集中講述了各種守城技法和兵法思想。五是《墨經》,《墨經》是《墨子》的重要內容之一,包括《經》和《經說》,囊括了邏輯學、哲學、倫理學、經濟學、數學和物理學等各門科學的內容,稱得上是一部微型的古代網路全書。《經》分為上、下兩篇,論列了各門科學基本概念的定義、分類和較簡單的論題。《經說》也是上、下兩篇,是解釋《經》的,指「為什麼是這樣」,突出其中成立條件。《墨經》涉及的自然科學發現有五十多條,在此僅舉幾例:如《經上》:「圓,一中同長也。」(圓,一個圓心,半徑都相等)把圓的定義說的明白曉暢。一些專家認為,對於圓的定義,這是迄今最准確、最簡潔、最科學的定義。墨子是著名的工匠,墨家弟子大部分從事過工、農業生產,在建造宮舍、軍事設施及工藝製造,製作機械、工具中,隨時都會遇到幾何學等方面的問題。他們在學習和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又自己研究和歸納,整理出一整套墨家幾何學的理論體系,涉及到端(點)、尺(線)、區(面)、厚(體)、圓、長方形、切線及線段的重合、相交、比較等知識。再如「力,形之所以奮也」。(力是改變物體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根本原因)。墨家的這條理論,可以看作是牛頓第二定律的早期表達形式,但比牛頓第二定律早了一千七八百年,這不能不說是奇跡。除此,還有「杠桿平衡原理」,「斜面受力原理」等,並根據這些原理,製作了大量工農業、軍事器械,如「桔槔、轆轤、滑輪、懸脾(守城的軍事器械)、雲梯(軍事器械)等。光學方面,更是值得人們稱道。《墨經》中論述光學的條目很多,涉及到物影生成、小孔成像、光線反射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成像等許多方面。其中「小孔成像」的發現令人叫絕。
H. 跪求墨家小說題材故事
《秦時明月》
I. 有關於《墨子》和《莊子》的小故事 要用現代文
在戰國初年的時候,楚國的國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復楚國的霸權。他擴大軍隊,要去攻打宋國。 楚惠王重用了一個當時最有本領的工匠。他是魯國人,名叫公輸般,也就是後來人們稱為魯班的。公輸般使用斧子不用說是最靈巧的了,誰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領,那就是不自量力。所以後來有個成語,叫做「班門弄斧」。公輸般被楚惠王請了去,當了楚國的大夫。他替楚王設計了一種攻城的工具,比樓車還要高,看起來簡直是高得可以碰到雲端似的,所以叫做雲梯。 楚惠王一面叫公輸般趕緊製造雲梯,一面准備向宋國進攻。楚國製造雲梯的消息一傳揚出去,列國諸侯都有點擔心。特別是宋國,聽到楚國要來進攻,更加覺得大禍臨頭。楚國想進攻宋國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對。反對得最厲害的是墨子。 墨子,名翟(音dí),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反對鋪張浪費,主張節約;他要他的門徒穿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以吃苦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算違背他的主張。 墨子還反對那種為了爭城奪地而使百姓遭到災難的混戰。這回他聽到楚國要利用雲梯去侵略宋國,就急急忙忙地親自跑到楚國去,跑得腳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塊裹著腳走。 這樣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見公輸般,勸他不要幫助楚惠王攻打宋國。 公輸般說:「不行呀,我已經答應楚王了。」 墨子就要求公輸般帶他去見楚惠王,公輸般答應了。見到楚惠王,墨子說:「大王,假如有一個人,家裡有華貴的車馬,還要去偷人家的破車;自己有綉花綢袍,還要去偷人家一件舊短褂子,您覺得這種人正常嗎?」楚惠王說:「不正常,他大概是有偷竊的癖好吧!」墨子很誠懇地說:「楚國土地很大,方圓五千里,而且物產豐饒,國力雄厚;宋國土地不過五百里,土地並不好,物產也不豐富。大王卻要攻打宋國,是不是也跟那個人一樣呢?」 楚惠王無言以對,但是不肯放棄攻宋國的打算。公輸般也認為用雲梯攻城很有把握。 墨子直截了當地說:「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他解下了身上系著的皮帶,在地下圍著當做城牆,再拿幾塊小木板當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輸般來演習一下,比一比本領。 公輸般採用一種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種方法守城。一個用雲梯攻城,一個就用火箭燒雲梯;一個用撞車撞城門,一個就用滾木擂石砸撞車;一個用地道,一個用煙熏。公輸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還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沒有使出來。 公輸般呆住了,但是心裡還不服,說:「我想出了辦法來對付你,不過現在不說。」 墨子微微一笑說:「我知道你想怎樣來對付我,不過我也不說。」 楚惠王聽兩人說話像打啞謎一樣,弄得莫名其妙,問墨子說:「你們究竟在說什麼?」 墨子說:「公輸般的意思很清楚,不過是想把我殺掉,以為殺了我,宋國就沒有人幫助他們守城了。其實他打錯了主意。我來到楚國之前,早已派了禽滑厘等三百個徒弟守住宋城,他們每一個人都學會了我的守城辦法。即使把我殺了,楚國也是占不到便宜的。」 楚惠王聽了墨子一番話,又親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領,知道要打勝宋國沒有希望,只好說:「先生的話說得對,我決定不進攻宋國了。」 這樣,一場戰爭就被墨子阻止了。 因為墨子善於守城,所以人們把穩固的防守稱為「墨守」。後來又有成語「墨守成規」,指那種思想固執保守、守著老規矩不放的行為。
莊周夢蝶與濠梁之辯
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蝴蝶,飄飄然,十分輕松愜意。這時全然忘記了自己是莊周。一會兒醒來,對自己還是莊周十分驚奇疑惑。認真想一想,不知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莊周?
這個故事一般稱作「莊周夢蝶」。在一般人看來,一個人在醒時的所見所感是真實的,夢境是幻覺,是不真實的。莊子卻以為不然。雖然,醒是一種境界,夢是另一種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莊周是莊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莊周看來,他們都只是一種現象,是道運動中的一種形態,一個階段而已。
簡單的一個故事,即表現了一種人生如夢的人生態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莊周與蝴蝶的關系揭示出來。形而下的一切,盡管千變萬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莊周也罷,蝴蝶也罷,本質上都只是虛無的道,是沒有什麼區別的。這叫「齊物」。
《莊子》里還有一個有名的故事,叫「濠梁之辯」。莊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橋樑上散步。
莊子看著水裡的蒼條魚說:「蒼條魚在水裡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魚,無疑也沒法兒知道魚是不是快樂。」
莊子說:「請回到我們開頭的話題。你問『你怎麼知道魚快樂』這句話,這就表明你已經肯定了我知道魚的快樂了。
惠施是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和莊子即是朋友,又是論敵。《莊子》一書,記載了他們之間的許多辯論,這只是其中的一次。這個故事是很有名的,受到古今中外讀者的欣賞。他們的辯論究竟誰是誰非,誰輸誰贏,歷來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名家是研究邏輯的,從邏輯上說,似乎惠施佔了上風,因為人和魚是不同類的,人怎麼知道魚的心理呢?但從審美體驗上說,莊子也是有道理的,任何動物的動作、表情,痛苦或快樂,人是可以憑觀察體驗到的。
鼓盆而歌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慨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夏秋冬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這一段摘自《莊子·內篇》,敘述莊子的生死觀和人生觀點。大意是說莊子的妻子死了,來吊喪的人看見莊子蓬頭赤足坐在棺材上敲著一隻破瓦盆,一邊敲打還一邊唱著歌。莊子說:"人本來就沒有生命,混雜在混沌迷茫之中,慢慢產生了氣,氣又聚成了人形,人形又變成了生命。現在人死了,只不過是恢復了原來的樣子罷了,這就同春夏秋冬循環是一樣的。現在我妻子不過是安寢於天地之間,我要是在旁邊嚎啕大哭,那就是不明白人的生命是怎麼一回事了,所以我才不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