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學中的意識流指的是什麼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不久,一種新的文藝技巧受到了人們相當大的歡迎。它幾乎完全阻止了作家插手自己的作品,使得不加評述解說的類似內心生活的片斷在文學上成為可能,這種技巧曾恰當地被稱做『內心獨白』或者『意識流』。今天,意識流文學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和滲透,對其他文學流派的影響已是有目共睹;但是,對於「意識流」的研究卻還存在各種異見,「意識流」是文學技巧還是問文體,「意識流」與「內心獨白」有何不同、「意識流」文學起於何時,在世界范圍內發展如何等等問題,一直困擾著對意識流的研究。
「意識流」這一名詞,最初出現在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原理》中。書中闡述了威廉?詹姆斯心理學學說最有特色的理論:即把思想比作一股流水的概念和「意識匯流」的觀念。「它把人類心理活動中象流水一樣活動著的意識的客觀狀態,比喻為一個生動的形象。在威廉?詹姆斯以後,『意識流』一詞才進入文學領域,用來稱呼這種把意識活動展現為一種『流』的心理描寫的方法心理描寫的作品。」可見,「意識流」一詞原先並非始用於文學領域,那麼,在「意識流」出現之前,人們用什麼來形容「意識流文學」呢?
「內心獨白」譯成英文是「Interior Monologue」或「Inner Monologue」,最早提出這一名詞的是在大仲馬的小說《二十年後》(1845)。在戈蒂葉(1811-1872,法國作家)的《喪門神》里也有類似的說法。 「意識流」這個名詞出現後在英國文論和德國文論中被廣泛使用,但法國人則一直拒絕在法文中創造「意識流」這個術語,而是一直使用「內心獨白」。
應該可以說,人類從自有思想意識以來,恐怕就存在「意識流」這種精神心理現象,就存在著回憶、想像、;聯想、推理、猜測等等互相混亂而象水流一樣活動的心理狀態。在文學的描寫與表現中,類似意識流的方法與描寫,或與意識流相近的方法與描寫同樣也早就已存在。「早在大仲馬《二十年後》與戈蒂葉的小說《喪門神》出現這個詞之前,18世紀劇作家博馬舍的《費加羅的婚禮》第五幕第三場中費加羅著名的獨白,十七世紀喜劇家莫里哀的《斯嘎納耐勒》第十七場斯嘎納耐勒的獨白,就可以算得上是『內心獨白』 」
當代美國批評家羅伯特?漢弗來則這樣界定意識流小說:「意識流小說應該被視為是一種主要挖掘廣泛的意識領域、一般是一個或幾個人物的全部意識領域的小說。在這部小說里,無論是結構、主題,或者是一般效果,都要依賴人物的意識作為描寫的『銀幕』或『電影膠片』而表現出來」在此基礎上,梅?弗里德曼對意識流是技巧還是形式作出了判斷:「意識流是小說的一種形式,正如『頌歌』或『十四行詩』是指詩的某種形式。『頌歌』和『十四行詩』雖然運用某種互不相同的詩的技巧,但是它們仍然屬於同一類別的范疇。在敘述體小說和意識流小說之間也可能作出類似的區別。技巧上的不同來自兩種不同的思想方式,一種是直接的思想,另一種是夢想,或者是幻想。」
不同的思想方式有不同的技巧,在意識流這種形式中,有許多可能變換的技巧,其中,內心獨白、內心分析、感官印象、是最重要的幾種。
「在內心獨白中,一切都是以人物的清楚而相當完整的語言的形式出現的,只不過這種語言並未發而為聲、書而成文而已,因而,在內心獨白中,有大量的明確的意識、清醒的意識,而朦朧的意識、深層的意識則甚少。」也就是說,內心獨白在其流動性上比較有秩序、有條理,它經常是一種內心的思考,所以受人的理性的制約,潛意識與本能的反應幾乎不再內心獨白中出現。
「內心分析是要把人物的印象匯總再在作者的敘述內,因此它永遠也不會脫離接近直接的思想和理性控制的范圍。它有些象弗洛伊德叫做前意識的心理領域。」這個方法早在斯湯達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了,但是直到亨利?詹姆斯的後期作品和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中,才完全實現。至於感觀印象,它和內心獨白最大的區別是涉及的范圍不同,感觀印象所涉及的是距離注意力的焦點最遠的。感觀印象是作家記錄純粹感覺和意象的最徹底的作法,它把音樂和詩的效果移植到小說方面。在《尤利西斯》中,描寫海妖的一段就是感觀印象的一個成功範例。記錄感觀印象這種方法的用意就是要再現純屬個人性質的印象。
可以這樣說,內心獨白是在產生思想或印象的過程中,較多地表達明確清醒的意識;內心分析只涉及意識的一小部分,即語言領域。由於作者的介入,它成了間接的和敘述性的——作者絕不會被提煉到完全消失的地步。同樣,感觀印象也只是和一小部分意識有關,但它是距離注意力中心最遠的一部分。
雖然「意識流」文學在「意識流」這個詞出現很早之前早已有之,但意識流的方法在本世紀20年代前後才大為時興。20世紀意識流小說家最顯著的特色是,他們企圖把全部意識直接地和戲劇性地和盤托出,這與20世紀的西方哲學、社會學、倫理學中突出的個性主義、個人主義思潮促使文學對個體,對人的精神活動狀態有更深入的關注緊密相關;同時,20世紀心理學的發展,特別是弗洛伊德學說的出現,為文學深入細致,別開生面地表現人的內心活動,提供了啟示和理論根據。這樣的歷史環境使意識流作家在創作時產生這樣的看法:人類生命的重要存在標志應該在其心理意識過程中去尋找,而不是在其外在世界;內在的情感生活是紊亂的,無邏輯的;它和思想感受中有邏輯關系的、確定的連續性相比,其自由的心理連續就更具有典範性。
王蒙是中國新時期文學中第一個使用「意識流」手法寫小說的作家,《布禮》、《春之聲》是代表作。王蒙承認自己讀過一些外國小說,但是更強調自己從魯迅《野草》中受到啟發,甚至有意識迴避自己的「意識流」創作與西方意識流文學的關系。「請別以為寫心理活動是屬於外國人的專利,中國的詩歌就特別善於寫心理活動,《紅樓夢》有別於傳統小說也恰恰在於它的心理描寫。」「重視藝術聯想,這是我一貫的思想,早在沒有看到過任何意識流小說,甚至不知道意識流這個名詞的時候,我就有這個主張了」。
不願意別人把自己的小說創作僅僅看作是受西方意識流小說的影響所致,王蒙極力在中國傳統文學中尋找「意識流」的淵源。為「意識流」尋根的現象迅速得到蔓延,有人把中國的意識流文學推到了20世紀初,並且強調其獨特的藝術淵源:「《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篇意識流小說」,「這篇小說與西方現代派的意識流作品並無瓜葛。……」有人甚至以為:「《狂人日記》是一篇意識流方法進行創作的小說,意識流的方法在《狂人日記》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它大大豐富了這篇小說的內容。」
郭沫若在《批評與夢》(1937年3月3日)一文中曾說到過:「我的那篇《殘春》的著力點並不是注意在事實中進行,我是注意在心理的描寫。我描寫的心理是潛在意識的一種流動。——這是我作那篇小說的奢望。若拿描寫事實的尺度去衡量它,那的確是全無高潮的,若是對於精神分析學或夢的心理稍有研究的人看來,他必定可以看出一種創意,可以說出另一番意見。」到了30年代,中國文壇不僅在理論和批評中出現了大量的介紹和評析西方意識流,而且在創作上形成了一個嘗試的高潮,出現了以劉吶歐、施蟄存、穆時英等為代表的「新感覺派」小說作家群。
說中國意識流小說的出現於中國傳統文學毫無瓜葛是片面的,而以為中國的意識流小說作家一開始就自覺運用意識流方法進行創作也是有偏頗的。如果說中國傳統文學中早就有意識流的因素,那麼,「內游說」則是一大方面。
「內游說」是金人郝經(1223-1270)提出來的。所謂「內游」是針對「外游」而言的,指的是人的心理之游、意識之游、聯想和想像之游,是一種不受外在限制,超越時空順序的意識活動,它用內心與萬事萬物交接,其中有記憶,有聯想,有想像,有具體的也有抽象的。這與意識流那種不會受到所表現的人物的局限,不必去追隨人物的意識活動而可以隨時轉換敘述角度和時空順序的特徵極為相象。然而這也只是意識流與中國傳統文學關系的一種考察而已。
Ⅱ 意識流小說有哪些
「意識流」本是一個心理學術語,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曾把意識比喻為流動的「河流」或「流水」,20世紀20年代,歐美一些作家把這種理論直接運用到文學創作中,認為詹姆斯像文學應該表現人的意識流動,尤其是潛意識的活動,人的意識流動遵循的是心理時間,這就形成了意識流文學。它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學流派,也沒有公認的統一定義,在實際的運用上也很不同,主要是採用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自由聯想和內心獨白的表現手法,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愛爾蘭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美國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英國女作家伍爾芙的《到燈塔去》等作品,都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作為一種創作方法,意識流對很多現代文學流派都有影響。
Ⅲ 意識流小說具體怎麼理解
小說中的意識流,是指小說敘事過程對於人物持續流動的意識過程的模仿。具體說來,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圍繞人物表面看來似乎是隨機產生,且邏輯鬆散的意識中心,將人物的觀察、回憶、聯想的全部場景與人物的感覺、思想、情緒、願望等,交織疊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樣"准確地描摹人物的意識流動過程。西方現代小說史上,如詹姆斯·喬伊斯、弗吉尼亞·伍爾芙、福克納等,都以成功地運用意識流而聞名世。
就文體特徵而言,由於意識流小說以人物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來展示人物持續流動的感覺和思想,而且通常藉助自由聯想來完成敘事內容的轉換,因此,它們往往打破傳統小說正常的時空次序,而出現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的大跨度的跳躍。人物心理、思緒的飄忽變幻,情節段落的交叉拼接,現實情景、感覺印象以及回憶、嚮往等的交織疊合,象徵性意象及心理獨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敘事顯得撲朔迷離。因此,面對這一類文本時,解讀者盡可能准確地把握將人物多層次的感覺印象、心理圖象等貫穿起來的意識中心,從中尋繹人物意識流動的線索,是對它們做出細致、准確的解讀的關鍵。
意識流小說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是直接內心獨白、間接內心獨白、無所不知的描寫和戲劇性獨白。直接內心獨白是這樣一種獨白,在描寫這樣的獨白時既無作者介入其中,也無假設的聽眾,它可以將意識直接展示給讀者,而無需作者作為中介來向讀者說這說那,也就是說,作者連同他的那"他說"、"他想"之類的引導性詞句和他的那些解釋性論述都從書頁中消失了或近於消失了。間接內心獨白則以一位無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間展示著一些未及於言表的素材,好象它們是直接從人物的意識中流出來的一樣;作者則通過評論和描述來為讀者閱讀獨白提供向導。無所不知的描寫是有一位無所不知的作家介入描寫人物的精神內容和意識活動的過程中,通過運用傳統的敘事和描寫方法對這種意識進行描述。戲劇式獨白直接從人物到讀者,無須作者介入其間,但卻有一批假想的聽眾。它所表現的意識深度是有限的,也不象內心獨白那樣毫無保留。
意識流小說中的許多形象具有傳統小說中所不具備的多層次的內涵,而意識流說法的加入也使小說的敘事過程變的撲朔迷離、天馬行空。在人物的內心意識的展現過程中,人物離我們越來越近,而我們彷彿也看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審判,聽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吶喊。
Ⅳ 什麼是意識流小說
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興起於西方、在現代哲學特別是現代心理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小說類作品,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中,特別是小說和電影中廣為應用的寫作技巧。最早出現於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時期,是現代派小說的一個重要類型,著重描述心理活動。
意識流是作家和批評家慣用的容易引起誤解的術語之一,它之所以會引起誤解是因為它聽起來很具體而用起來卻象「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一樣變化無窮甚至含糊不清。
意識流小說具有以下特點:
① 以心理時間結構作品:意識流小說家有意打破傳統時間觀念和傳統心理小說的順時序,消除邏輯時間界限,將感覺中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擰在一起組成主觀心理時間,隨人物心理時間的變化結構作品。心理時間的敘述方式有倒時序、循環時序、顛倒時序、閃回時序和預見時序。
② 意識流描寫:意識流小說注重表現人物意識活動本身,作家退出小說,著力描寫人物心理的種種感受,開掘深層的意識來展露隱蔽的靈魂和內心世界。意識流描寫的特點具有動態性、無邏輯性、非理性。描寫層次分為意識層和潛意識層。描寫的方式有內心獨白、自由聯想、意識遷移、意識流語言。
③ 以心繫人,以心系事:意識流小說以表現人物的心靈活動為主,化解人物心中郁積的種種情結,很少描寫人物的體貌特徵,淡化情節以至取消情節,事件極其微小。在心靈宇宙范圍內寫成一曲曲心靈史詩。
Ⅳ 中國有那些意識流類小說
現代文學第一篇意識流小說是郭沫若的《殘春》。劉以鬯等人都在其後。
Ⅵ 小說寫法中的意識流是怎麼回事,最好能舉個摘抄的例子
意識流是作家和批評家慣用的容易引起誤解的術語之一。它之所以會引起誤解是因為它聽起來很具體而用起來卻象"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一樣變化無窮--甚至含糊不清。確切地說,意識流是心理學家們使用的一個短語。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創造的,指人的意識活動持續流動的性質。詹姆斯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並不是由一個一個分離的、孤立的部分組成,而是一條連續不斷的、包含各種復雜的感覺和思想"流"。
用意識流這一術語用於描述心理過程時顯然是極其有用的,因為作為一個修辭用語它具有雙重的比喻意義,就是說,"意識"這個詞和"流"這個詞都具有比喻的意義。這一思想為小說家運用意識流手法來展示人的內心世界,並通過展示人物的意識活動來完成小說敘事提高了理論依據。小說中的意識流,是指小說敘事過程對於人物持續流動的意識過程的模仿。具體說來,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圍繞人物表面看來似乎是隨機產生,且邏輯鬆散的意識中心,將人物的觀察、回憶、聯想的全部場景與人物的感覺、思想、情緒、願望等,交織疊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樣"准確地描摹人物的意識流動過程。西方現代小說史上,如詹姆斯·喬伊斯、弗吉尼亞·伍爾芙、福克納等,都以成功地運用意識流而聞名於世。
就文體特徵而言,由於意識流小說以人物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來展示人物持續流動的感覺和思想,而且通常藉助自由聯想來完成敘事內容的轉換,因此,它們往往打破傳統小說正常的時空次序,而出現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的大跨度的跳躍。人物心理、思緒的飄忽變幻,情節段落的交叉拼接,現實情景、感覺印象以及回憶、嚮往等的交織疊合,象徵性意象及心理獨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敘事顯得撲朔迷離。因此,面對這一類文本時,解讀者盡可能准確地把握將人物多層次的感覺印象、心理圖象等貫穿起來的意識中心,從中尋繹人物意識流動的線索,是對它們做出細致、准確的解讀的關鍵。
意識流小說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是直接內心獨白、間接內心獨白、無所不知的描寫和戲劇性獨白。直接內心獨白是這樣一種獨白,在描寫這樣的獨白時既無作者介入其中,也無假設的聽眾,它可以將意識直接展示給讀者,而無需作者作為中介來向讀者說這說那,也就是說,作者連同他的那"他說"、"他想"之類的引導性詞句和他的那些解釋性論述都從書頁中消失了或近於消失了。間接內心獨白則以一位無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間展示著一些未及於言表的素材,好象它們是直接從人物的意識中流出來的一樣;作者則通過評論和描述來為讀者閱讀獨白提供向導。無所不知的描寫是有一位無所不知的作家介入描寫人物的精神內容和意識活動的過程中,通過運用傳統的敘事和描寫方法對這種意識進行描述。戲劇式獨白直接從人物到讀者,無須作者介入其間,但卻有一批假想的聽眾。它所表現的意識深度是有限的,也不象內心獨白那樣毫無保留。
意識流小說中的許多形象具有傳統小說中所不具備的多層次的內涵,而意識流說法的加入也使小說的敘事過程變的撲朔迷離、天馬行空。在人物的內心意識的展現過程中,人物離我們越來越近,而我們彷彿也看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審判,聽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吶喊。
《追憶似水年華》,是公認的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摘抄如下:
我們把不可知給了名字,因而名字為我們提供了不可知的形象,同時,也給我們指明了一個實體,迫使我們把名字和實體統一起來,甚至我們可以動身去某個城市尋找一個為該城市所不能容納、但我們不再有權剝奪其名稱的靈魂。在這樣一個時代,名字不僅象寓意畫那樣使城市和河流有了個性,不僅使物質世界五光十色,絢麗多姿,而且使人類社會呈現出光怪陸離的畫面:每一個城堡、公館或宮殿,都有它們的女主人或仙女,正如森林有森林神,水域有水神一樣。有時候,仙女深深地隱藏在她的名字後面,受到我們想像力的滋養,隨著我們想像力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盡管多少年來,德·蓋爾芒特夫人於我不過是一張幻燈片上或一塊彩繪玻璃窗上的圖象,但當完全不一樣的夢幻用急流濺射的泡沫把它弄濕了時,它也就開始失去光澤
Ⅶ 中國的意識流小說有哪些
1.王蒙:
(其作品被稱為「東方意識流」)
《蝴蝶》《布禮》《海的夢》《夜的眼》《活動變人形2.茹志娟:
(新時期最早的意識流作品)
《剪輯錯了的故事》
3.劉以鬯:
(中國意識流小說的先驅)
《酒徒》、《對倒》、《鏈》、《吵架》、《寺內》、《除夕》、《鏡子里的鏡子》、《猶豫》、《蛇》、《蜘蛛精》、《打錯了》、《黑色里的白色,白色里的黑色》、《盤古與黑》
Ⅷ 意識流小說有那些
「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中,特別是小說和電影中廣為應用的寫作技巧。本世紀20年代起,意識流技巧在小說領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並未形成一個文學流派。這是因為運用意識流方法寫作的作家並沒有共同的組織和綱領,也沒有發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國家的作者,如愛爾蘭的詹姆士•喬伊斯,法國的馬賽爾•普魯斯特,英國的弗吉利亞•伍爾芙和美國的威廉•福克納等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運用新的概念與方法創作小說。他們的作品著力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採用迥異於傳統文學的心理描寫方法,開創了現代小說的新紀元。這些作品在當時雖然受到某些責難,但並未引起重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得到承認和廣為流傳。20世紀60年代以後,創作這類小說的作家越來越多,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現代小說的一種傳統創作手法。
Ⅸ 西方現代文學的意識流小說
1,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期(20年代)興起於西方,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認為文學應表現人物的意識流動,尤其是表現潛意識的活動,人的意識流動遵循的是心理時間,而非物理時間.
2,它以象徵暗示,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意識流的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徵,在本世紀20—30年代英,美,法等國形成一個頗為壯觀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3,意識流小說家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各有側重,但藝術特徵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說;情節淡化;大量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時空交替和心理時間;象徵暗示和對比聯想;語言使用上的創新和變異.
4,代表作家是愛爾蘭的喬伊斯和英國的伍爾芙,法國的普魯斯特和美國的福克納. 1,愛爾蘭的喬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藝術家的肖像》
2,英國的沃爾夫:《牆上的斑點》,《到燈塔去》,《達洛衛夫人》
3,法國的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
4,美國的福克納:《喧嘩與騷動》(1929),反映了美國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沒落.小說創造了復合意識流方法,使運用意識流手法去發掘人物的內心生活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著重表現昆丁的變態心理和班吉神經錯亂的潛意識活動.人物(長子昆丁,二子傑生,小兒子班吉,女兒凱蒂)
Ⅹ 請問文學創作中的意識流具體指什麼
是喬伊斯吧?意識流是作家和批評家慣用的容易引起誤解的術語之一。它之所以會引起誤解是因為它聽起來很具體而用起來卻象「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一樣變化無窮--甚至含糊不清。確切地說,意識流是心理學家們使用的一個短語。它是上世紀由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創造的,指人的意識活動持續流動的性質。詹姆斯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並不是由一個一個分離的、孤立的部分組成,而是一條連續不斷的、包含各種復雜的感覺和思想「流」。
「意識流」的提法,最早出現在研究心理學的著作中,最先由美國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來。他在1884年發表的《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是一股切不開、斬不斷的「流水」。他說:「意識並不是片斷的連接,而是不斷流動著的。用一條『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來表達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後,我們再說起它的時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識流或者主觀生活之流吧。」後來,他又在《心理學原理》(1890)一書的第九章中加以詳盡的闡發。
意識流這一術語用於描述心理過程時顯然是極其有用的,因為作為一個修辭用語它具有雙重的比喻意義,就是說,「意識」這個詞和「流」這個詞都具有比喻的意義。這一思想為小說家運用意識流手法來展示人的內心世界,並通過展示人物的意識活動來完成小說敘事提高了理論依據。小說中的意識流,是指小說敘事過程對於人物持續流動的意識過程的模仿。具體說來,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圍繞人物表面看來似乎是隨機產生,且邏輯鬆散的意識中心,將人物的觀察、回憶、聯想的全部場景與人物的感覺、思想、情緒、願望等,交織疊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樣"准確地描摹人物的意識流動過程。西方現代小說史上,如詹姆斯·喬伊斯、弗吉尼亞·伍爾芙、福克納等,都以成功地運用意識流而聞名於世。
意識流小說的文體特徵
就文體特徵而言,由於意識流小說以人物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來展示人物持續流動的感覺和思想,而且通常藉助自由聯想來完成敘事內容的轉換,因此,它們往往打破傳統小說正常的時空次序,而出現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的大跨度的跳躍。人物心理、思緒的飄忽變幻,情節段落的交叉拼接,現實情景、感覺印象以及回憶、嚮往等的交織疊合,象徵性意象及心理獨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敘事顯得撲朔迷離。因此,面對這一類文本時,解讀者盡可能准確地把握將人物多層次的感覺印象、心理圖像等貫穿起來的意識中心,從中尋繹人物意識流動的線索,是對它們做出細致、准確的解讀的關鍵。
意識流小說中使用最多的技法
1、直接內心獨白 直接內心獨白是這樣一種獨白,在描寫這樣的獨白時既無作者介入其中,也無假設的聽眾,它可以將意識直接展示給讀者,而無需作者作為中介來向讀者說這說那,也就是說,作者連同他的那"他說"、"他想"之類的引導性詞句和他的那些解釋性論述都從書頁中消失了或近於消失了。
2、間接內心獨白 間接內心獨白則以一位無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間展示著一些未及於言表的素材,好像它們是直接從人物的意識中流出來的一樣;作者則通過評論和描述來為讀者閱讀獨白提供向導。
3、無所不知的描寫和戲劇性獨白 無所不知的描寫是有一位無所不知的作家介入描寫人物的精神內容和意識活動的過程中,通過運用傳統的敘事和描寫方法對這種意識進行描述。戲劇式獨白直接從人物到讀者,無須作者介入其間,但卻有一批假想的聽眾。它所表現的意識深度是有限的,也不象內心獨白那樣毫無保留。
意識流小說
20世紀初興起於西方、在現代哲學特別是現代心理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小說類作品。意識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關的零散方法進行的,而是一種流,是以思想流、主觀生活之流、意識流的方法進行的。同時又認為人的意識是由理性的自覺的意識和無邏輯、非理性的潛意識所構成;還認為人的過去的意識會浮現出來與現在的意識交織在一起 ,這就會重新組織人的時間感,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直接現實性的時間感。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強調並發展了這種時間感,提出了心理時間的概念。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潛意識的存在,並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他們的理論觀點,促進了文學藝術中意識流方法的形成和發展。
意識流小說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學流派,也沒有公認的統一的定義。其特點是打破傳統小說基本上按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後次序或是按情節之間的邏輯聯系而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展的結構,故事的敘述不是按時間順序依次直線前進,而是隨著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節的銜接,一般不受時間、空間或邏輯、因果關系的制約,往往表現為時間、空間的跳躍、多變,前後兩個場景之間缺乏時間、地點方面的緊密的邏輯聯系。時間上常常是過去、現在、將來交叉或重疊。這種小說常常是以一件當時正在進行的事件為中心,通過觸發物的引發、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射又收回,經過不斷循環往復,形成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公認的意識流小說代表作有安德列·別雷的《彼得堡》、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吳爾夫的《到燈塔去》、《海浪》等。
意識流小說代表作
1.《追憶似水年華》(普魯斯特)
是公認的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摘抄如下:
我們把不可知給了名字,因而名字為我們提供了不可知的形象,同時,也給我們指明了一個實體,迫使我們把名字和實體統一起來,甚至我們可以動身去某個城市尋找一個為該城市所不能容納、但我們不再有權剝奪其名稱的靈魂。在這樣一個時代,名字不僅象寓意畫那樣使城市和河流有了個性,不僅使物質世界五光十色,絢麗多姿,而且使人類社會呈現出光怪陸離的畫面:每一個城堡、公館或宮殿,都有它們的女主人或仙女,正如森林有森林神,水域有水神一樣。有時候,仙女深深地隱藏在她的名字後面,受到我們想像力的滋養,隨著我們想像力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盡管多少年來,德·蓋爾芒特夫人於我不過是一張幻燈片上或一塊彩繪玻璃窗上的圖像,但當完全不一樣的夢幻用急流濺射的泡沫把它弄濕了時,它也就開始失去光澤。
2.《牆上的斑點》(弗吉尼亞·伍爾芙)
全文就是圍繞主人公在家看到自己的牆上的一個小黑點,引發了她對那個小黑點有關的她能想到的一切思緒。這些思緒雜亂,沒有傳統小說的故事情節,高潮部分等等。只是主人公的一些想法和意識而已。
長篇小說《尤利西斯》是一個平凡的小人物一生中平凡一天的記錄,即主人公廣告經紀人利奧波德�6�1布盧姆在1904年6月16日一天的活動。喬伊斯在本書中將象徵主義與自然主義鑄於一爐,借用古希臘史詩《奧德修紀》的框架,把布盧姆一天18小時在都柏林的游盪比作希臘史詩英雄尤利西斯10年的海上漂泊,使《尤利西斯》具有了現代史詩的概括性。《尤利西斯》以三個人物為主,除代表庸人主義的布盧姆外,還有他的妻子、代表肉慾主義的莫莉以及代表虛無主義的青年斯蒂芬�6�1迪達勒斯。小說通過這三個人一天的生活,把他們的全部歷史、全部精神生活和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
川端康成的後期作品都很偏向喬伊斯的意識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暗示,所以要說這些作品,其實都沒有什麼很清晰的故事情節。《湖》講述的是一位中學教師放學之後跟蹤自己女學生,並且與女學生相戀之後被發現於是革去教師職務,繼而又跟蹤另一個年齡更小的女學生的故事,整個故事大概就是在「跟蹤青春」吧,「銀杏樹高聳,芽葉稀疏,不足以把枝頭掩蓋,在斜陽的輝映下,濃淡有致,嬌嫩得如同少女的肌膚一般」,此類以景襯物的描寫比比皆是,「光是紅色格子疊邊和白帆布運動鞋之間看到的少女的潔白肌膚,就足以使銀平的內心充滿了哀傷,以致想死,或想把少女殺死」,這類抒情手法也大量鋪陳。故事情節不多,卻是在大段大段描寫少女之情結、處女之情節,就像「從她圓潤的肩膀可以看出她還是個處女」之類的描寫,其實從圓潤的肩膀又怎麼能判斷一個人是否處女呢,這應該就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妙用吧。 在《睡美人》中,這種「變態的少女情節」越發露骨,在文中的日本,有一家叫做「睡美人之家」的小旅館,裡面專為已經不具備男人功能的垂暮老人提供一些不滿20歲的青春少女,這些少女在房間內喝下特殊葯物之後便會昏睡到第二天直到老人離開之後,老人在少女昏睡以後進入房間,可以任意擺布少女,少女不會醒過來,更不會知道老人的面貌,但是這些正是因為忍受不了對衰老的絕望才來到「睡美人之家」的老人即便面對這些赤身裸體昏睡不醒的青春少女,卻是做不出任何猥瑣的事出來,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叫江口的老人,他經人介紹去了「睡美人之家」,每次都是與不同的少女同眠,不同的少女讓他回想起很多不同的往事,最後一次去,是與兩位姑娘同眠,其中一位姑娘在昏睡中悄悄死去。 「姑娘青春的肉體,喚醒了老人死去的心,到這家來的老人為的只是從熟睡的姑娘身上感染一下青春的氣息」、「耄耋之年的死總是醜陋的呀,如果像今晚那樣夾在兩個年輕姑娘中間睡死過去,難道不就是老殘之身的本願嗎?」「江口老人把一邊臉頰壓在姑娘的手背上,姑娘感受到它的分量,連肩膀都動了動,但是她無力把手抽出來,江口老人的臉頰久久地壓在那上面,紋絲不動」,諸如此類的描寫,通篇皆是。 類似的作品還有《一隻胳膊》和《山音》等等,剛開始讀時總覺得十分惡心,想到第一次閱讀川端康成的《雪國》和《伊豆的舞女》時,並不是這種風格,而且《睡美人》的開篇導讀中曾說過,川端康成的作品在改革之初的中國,曾引起過很大的爭議,批判聲相當高,直到現在,也有很多作品都未被引介到大陸來。 但是,我知道川端康成在日本乃至歐洲都是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一位作家,人們何以青睞他,甚至諾貝爾文學獎也毫不猶豫地嘉獎於他,我不是篤信權威的人,但是總覺得這其中必有原因,於是耐心全部看完了這一系列的作品。 正如《睡美人》文中所說:任何非人的世界也會由於習慣而成為人的世界,諸多的不道德行為都隱藏在世間的陰暗處。川端康成文學並不是在詮釋日本人的「變態」,而是在詮釋「人類的本性」,葉渭渠曾說過:長期以來,文學在中國是作為政治的載體,評價文學的重點放在政治思想性上,而忽視文學及根治於其本民族的文化傳統。 究竟何為「變態」,何為「正態」,其實沒有真正的衡量標准, 我們被政治思想統治歷史悠久, 川端康成放大了那些被我們所拒絕或覺得醜陋的思想,動搖了我們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當我們覺得「變態」時,那是因為內心的陰暗面被徹底挖掘出來並且被無限放大了,無法面對和自視。 少女之情節和處女之情節都無可厚非,那些總歌頌著青春,追憶著年少的人們,其實內心深處不也正是有著「少女之情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