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弗蘭茨·卡夫卡的小說揭示了什麼
卡夫卡的小說與傳統的小說在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上有著明顯的不同。在他的小說中,他充分地揭示了現實世界的荒誕與非理性。在《判決》一文中,兒子因為父親的一句話,「我現在判你去投河淹死。」他竟然真的沖下樓去投河自盡了。臨死前,他低聲說道:「親愛的爹娘,我可是一直愛你們的呀。」這一對父子的非理性行為其實正是整個人類的非理性的一個縮影。卡夫卡小說的第二個內容是揭示了現代人的異化現象,所謂異化是指在外在的和內在的雙重壓迫下,人喪失了人之為人的本質,異化為動物和機器。他的代表作《變形記》就突出表現了這種異化。主人公在精神和肉體的重壓之下,一夜醒來已變成了一隻大甲蟲,雖然他還一心想著幫助家裡人,但家人卻逐漸地開始厭棄他,最終他悲慘地死去了。另外,卡夫卡在他的小說中,還揭示了人在現實世界中的困境和困惑,描寫了現代國家機器的殘酷和統治階級的專橫腐朽。在短篇小說《萬里長城建造時》中,作者以更鮮明的態度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罪行,以此來影射資本主義統治的血腥和殘暴。
❷ 評卡夫卡小說的思想內容。
弗蘭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01年入布拉格大學學文學,後轉學法律,190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923年遷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於維也納附近的基爾靈療養院。
卡夫卡的一生正值奧地利近代史上發生深刻社會變革的時期。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匈帝國面臨著種種無法克服的危機,在一股股革命浪潮的沖擊下東搖西晃,終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盡處徹底解體。資產階級共和製得到確立,但舊的矛盾還未盡數妥善解決,各種新的社會矛盾又層出不窮,這些新舊矛盾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當時社會動盪不安的特點。在這動盪不安的社會里,受苦最深的就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在這動盪年代的各種矛盾中,在新舊觀念的搏擊中,在當時各種思潮的影響和啟發下,卡夫卡以自己獨特的目光認識著這個異化的世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批判著這個充滿罪惡和醜陋的世界。這種認識和批判以及體現在他的作品中的惶恐、不安、迷惘,構成了他的創作基調。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人的歷史、人的本質、人的命運、人的處境、人與人及人與社會的關系的思考,可以看到他對人的前途的憂慮和不安,可以看到他對小人物的關注和同情,可以看到他對這世界的醜陋表示了無比的憤怒。
卡夫卡被認為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是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其作品主題曲折晦澀,情節支離破碎,思路不連貫,跳躍性很大,語言的象徵意義很強,這給閱讀和理解他的作品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卡夫卡的作品難讀,連母語是德語的讀者也覺得讀懂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那獨到的認識,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描寫,都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只要你能讀進去,只要你能摸到作品的脈絡,定會獲益匪淺。下點功夫讀一讀卡夫卡是值得的。
卡夫卡筆下描寫的都是生活在下層的小人物,他們在這充滿矛盾、扭曲變形的世界裡惶恐,不安,孤獨,迷惘,遭受壓迫而不敢反抗,也無力反抗,嚮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他為我們描繪出的一幅幅畫卷我們會感到一陣陣震驚和恐懼,因為他彷彿在為人類的明天敲起陣陣急促的警鍾,他為人類的未來擔憂。每位讀者在讀卡夫卡時都會有自己的感觸、理解、認識、聯想,但我們希望讀者不要迷惘在他所描繪的迷惘中。
❸ 卡夫卡創作的思想核心是什麼
卡夫卡的小說從思想內容看,大致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那些揭示現實世界的荒誕與非理性的作品。如短篇小說《判決》中,父親對兒子——青年商人本德曼進行指責是無禮的,而判決兒子投河更是荒謬之至,而兒子竟然執行了這荒誕的判決。人們的非理性行動正是整個人類存在非理性的表現。短篇小說《鄉村醫生》也是一篇描寫人類社會非理性表現的作品。小說的寓意是深刻的:人類患了重病,這病已十分嚴重,使人的肌體變得無可救葯。人們盲目地相信醫生的醫術即理性能治癒一切病患,事實並非如此,人類社會的一些病症是理性所醫治不了的。到最後,連醫生本人也成了需要尋找家園的流浪者。
卡夫卡小說的第二個內容是揭示了現代人的異化現象。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著名小說《變形記》突出地表現了這種現象。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在現實生活中當然是無稽之談,但是如果從他的工作已經使他變成了一架機器和工具來考慮,那麼就應承認他喪失人的特性、異化為動物,是符合邏輯的,從藝術的角度看,也是真實的。短篇小說《飢餓藝術家》也是一部有異化內容的作品。在這篇小說里,飢餓藝術家實際上已經異化為動物了。
揭示人在現實世界中的困境和困惑感,是卡夫卡小說的第三方面的內容。這一類作品表現的主要是中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狀態。在這類作品中,短篇小說《地洞》最有代表性。卡夫卡通過一個小動物的心理活動,生動地展示了在弱肉強食的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生命沒有保障、生活不得安寧的困境。長篇小說《美國》寫的基本上也是現代人的孤獨、失落和無家可歸的困境。
最後,卡夫卡在一些小說中還描寫了現代國家機器的殘酷和統治階級的專橫和腐朽,短篇小說《在流放地》深刻地揭露了專制制度的殘酷和滅絕人性,也揭露了舊制度行將滅亡時它的信徒和衛道士們的冥頑不靈。在長篇小說《審判》中,作者以更大的力量揭露了官僚機構尤其是司法界的罪惡。
❹ 弗蘭茨·卡夫卡的小說揭示了什麼現象
卡夫卡小說的內容是揭示了現代人的異化現象,所謂異化是指在外在的和內在的雙重壓迫下,人喪失了人之為人的本質,異化為動物和機器。他的代表作《變形記》就突出表現了這種異化。主人公在精神和肉體的重壓之下,一夜醒來已變成了一隻大甲蟲,雖然他還一心想著幫助家裡人,但家人卻逐漸地開始厭棄他,最終他悲慘地死去了。
❺ 卡夫卡的小說怎樣更深層次理解
70多年前,一個孤獨、憂郁而又極為敏感的靈魂,一個二十世紀德語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家,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奠基人——卡夫卡,永遠離開了那個令他失望的,在他筆下變形的世界。在去天國的路上,他似乎還在用他41年生命的感受,向世人傾訴著「在巴爾扎克的手杖上刻著『我能夠摧毀一切障礙』,在我的手杖上卻刻著『一切障礙都在摧毀我』」。 卡夫卡,F.:(Franz Kafka 1883~1924) 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的集中體現,並在歐洲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卡夫卡熱」。其最著名的作品有借小動物防備敵害的膽戰心理,表現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時刻難以自保的精神狀態和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的孤立絕望情緒的短篇小說《地洞》(1923);通過小職員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表現現代社會把人變成奴隸乃至「非人」的「異化」現象的短篇小說《變形記》(1912);寫土地丈量員K在象徵神秘權力或無形枷鎖統治的城堡面前欲進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斃的長篇小說《城堡》等等。 卡夫卡的一生創作了三部長篇《訴訟》(一譯《審判》)、《城堡》與《美國》,這些作品對西方的評論家而言,象迷一樣的復雜,對這些作品,人們無法做出一致的闡釋,它的風格題材或許是平淡而累贅的,但氣氛總是那麼像夢魘似的,主題總是那些無法解除的苦痛。而當老一輩人所熟悉的社會意識崩潰之後,生活在孤獨而龐大的或新或舊的城市裡的人們,被卡夫卡所揭露的屬於人類本質的孤獨所困繞,於是他就成了一個為當代人指引痛苦的聖徒似的人物了。 《訴訟》通過主人公約瑟夫/k--一個普通公民以莫須有的罪名被逮捕,最後被處死的故事,揭露了西方現代社會中隱藏在強大的理性與制度之下的人性的扭曲,社會生活的荒誕。卡夫卡將一個普通人置於前所未有的荒誕、虛幻、窒息的境地里去,並且把這個痛苦的過程隱藏在平靜的日常生活中,只讓約瑟夫一個人獨自去承受,於是,身邊那些熟悉的生活場景對於他而言都是噩夢中的道具,而他自己的言行在別人眼中也變得如木偶一般生硬不可理解,就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人被異化成了行屍走肉,而這一切卻被視為合理與合法,最終約瑟夫也終日奔走企盼為自己洗刷罪嫌。卡夫卡以這部長篇奠定了自己一代宗師的地位,此後20世紀的許多現代主義流派都能與他攀上親緣關系,「卡夫卡式」一詞也廣泛用於表明一種任人擺布,捉摸不定,神秘莫測,錯綜復雜,似真似幻的狀況與處境。 小說《城堡》最富有卡夫卡特色,也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測量員k應城堡之聘前往工作,卻受到來自城堡的重重阻撓,從而置身與一場無休止的斗爭中去。城堡像一隻巨獸高踞在那裡,k與城堡所代表的森嚴的等級,嚴密的官僚機構與顯貴的權勢做無謂的戰斗,他的斗爭註定是徒勞的,直到最後他既沒有進入城堡,也沒有見到城堡當局。因為作品中大量運用了象徵、譬喻的藝術手法,就更加使得「城堡」一詞具有無窮的意味,它到底是指我們所生存的人類群體以及我們所創造的引以為豪的文明,還是指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那獨特、神秘、善惡並存、美醜相交的內心世界呢?從我們對卡夫卡的了解來看,這兩者在他的心目中具有相同的質量,很久以來,我都認為他是在用自己的心去觀察這個世界,而這個巨大冷漠的世界與他那豐富而冷峻的內心生活相比起來,真不知道哪一個更令他感到真實可信。也許他那短暫的一生所接觸到的真實要比我們所有的人都多,也許我們終此一生只是生活在一個「虛假的現實」當中,對痛苦的無知使得我們在自己的心中獲得了一種與真實無緣的幸福,對此,我們將不再追問它的意義何在,然而,卡夫卡用另類的現實告訴我們,滿足的背後是無知。 勇者無畏,一個洞悉人生隱秘的勇者用幾百萬字的篇幅期待將人性的秘密毫不留情的揭露出來,然而那顆孤獨的心靈卻將這幾百萬字凝聚成一座陰冷的古堡,人們對它滿懷好奇,但終究沒有勇氣在那裡長久的居住,畢竟,自我安慰也比孤獨恐懼要令人容易接受得多。 在某種意義上,卡夫卡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他的作品象徵著20世紀的憂慮和滲透於西方社會的異化
❻ 卡夫卡在文學上主要的成就是什麼
1、成就
卡夫卡被認為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是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他與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卡夫卡的小說揭示了一種荒誕的充滿非理性色彩的景象,個人式的、憂郁的、孤獨的情緒,運用的是象徵式的手法。三四十年代的超現實主義余黨視之為同仁,四五十年代的荒誕派以之為先驅,六十年代的美國「黑色幽默」奉之為典範。
2、個人簡介
弗蘭茲·卡夫卡,生活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捷克小說家。出生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即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文筆明凈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言人人殊,暫無(或永無)定論,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為先驅。
❼ 卡夫卡揭示人在現代的異化的作品有哪些
只知道一部《變形記》
❽ 卡夫卡死前為什麼要焚燒稿件
卡夫卡的小說與傳統的小說在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上有著明顯的不同。在他的小說中,他充分地揭示了現實世界的荒誕與非理性。在《判決》一文中,兒子因為父親的一句話,「我現在判你去投河淹死。」他竟然真的沖下樓去投河自盡了。臨死前,他低聲說道:「親愛的爹娘,我可是一直愛你們的呀。」這一對父子的非理性行為其實正是整個人類的非理性的一個縮影。卡夫卡小說的第二個內容是揭示了現代人的異化現象,所謂異化是指在外在的和內在的雙重壓迫下,人喪失了人之為人的本質,異化為動物和機器。他的代表作《變形記》就突出表現了這種異化。主人公在精神和肉體的重壓之下,一夜醒來已變成了一隻大甲蟲,雖然他還一心想著幫助家裡人,但家人卻逐漸地開始厭棄他,最終他悲慘地死去了。另外,卡夫卡在他的小說中,還揭示了人在現實世界中的困境和困惑,描寫了現代國家機器的殘酷和統治階級的專橫腐朽。在短篇小說《萬里長城建造時》中,作者以更鮮明的態度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罪行,以此來影射資本主義統治的血腥和殘暴。
卡夫卡為了更好地顯示小說的哲理內涵,更深刻地表現世界的不可理喻,他習慣於採用以下幾種藝術表現手段:一是象徵,二是荒誕,三是獨特的諷刺,四是敘述簡潔、平淡。
卡夫卡的創作對現代文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他的經驗被許多作家所汲取。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象徵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派、新小說、黑色幽默等流派都把他視為本派的鼻祖。
卡夫卡對現代社會弊病的批判是相當深刻和尖銳的,同時他對整個人類存在狀況的思索和挖掘也是引人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