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都市總裁 > 用明清小說文體寫現代故事

用明清小說文體寫現代故事

發布時間:2021-09-29 04:01:37

1. 明清小說對當代中國人精神文化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明清兩代,產生了幾百部各種體式的小說。毫無疑問,並不是所有的小說都可以融人當代精神文化。但是,就整體而言,明清小說卻在二十世紀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這種影響大大超出了它們產生之初所發生過的影響;而在進人新世紀之後,估計也不會再有那樣的影響了。

從二十世紀初前後開始,人們的小說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歷史上一直受歧視的小說,在二十世紀一下子從邊緣躍入中心,成為社會文化的焦點。現在,回顧梁啟超們對小說的提倡,已難以想像那種視小說為文學之最上乘、為社會改革之關鍵的觀點在當時的沖擊力。就是五、六十年代毛澤東對《紅樓夢》等作品的大力推崇,也達到了令人矚目的程度。他甚至說:「中國有三部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誰不看完這三部小說,誰就不算中國人。
正是因為二十世紀社會各階層人士對明清小說無以復加的推崇,有關作品大量傳播。我們知道,明清小說從產生之日起,就是在十分不利的社會條件下傳播的。既有政府的禁毀,也有社會輿論的壓制。而在二十世紀,除了文革十年,沒有發生過任何大規模的禁毀。甚至於像《金瓶梅》這樣的作品,也大量印行並堂而皇之地成了學術研究的熱點。明清小說在二十世紀的印刷數量多得難以統計。

明清小說在當代的傳播不完全是一種文學行為。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激烈的意識形態沖突也反映到了明清小說中,甚至就是通過明清小說反映出來的。《紅樓夢》評論、為曹操翻案、評《水滸》等,都曾在國內引起過極大的反響,一再
證實了明清小說確實也是一種當代精神文化現象。
還有一點不應忽略。在二十世紀,明清小說大量譯為外文,使明清小說有了外國的接受,並反饋回來,啟發了本國讀者的閱讀。比如近二十年來,有關明清小說的實用性研究也成為了一個熱點,就很可能受到了日本人的影響。當日本企業家聲稱從《三國演義》中學到了經營管理之術時,於是一批由《三國演義》引發的謀略學、人才學、人際關系學等書也就應運而生。這些書算不得正兒八經的古代文學研究著作,但它們從一個側面顯示明清小說的豐富內涵和生命力。
二十世紀是明清小說接受史上的黃金百年,與古代文學其他文體在這一世紀的命運相比,也形成了鮮明對比。五四文學革命提倡白話,可以說是為已經呈衰落之勢的古文釜底抽薪;而舊體詩的格津要求與現代漢語也存在許多矛盾,至少使接受者有了越來越多的理解與感受上的障礙。雖然傳統詩文仍然被誦讀,但無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目前連大學中文系的教學參考書也不比《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之類當年的啟蒙讀物更豐富。至於戲曲本來與小說是相伴而生的,在二十世紀後五十年中,也開始把「振興」作為自己的口號。而之所以要求「振興」,也是因為它面臨了無可奈何的萎縮局面。這樣看來,明清小說在二十世紀的命運,即使不是一枝獨秀,也是占盡春光的。

2. 高考作文文字風格,如明清小說,魯迅,西方作品的譯文式風格。求分析它們的特點,和怎麼寫才能有那樣的味

第三章 高考作文文體妙用(節選)

議論文篇

華中師大一附名師談【寫好議論文常用方法】

不同文體,語言風格也會有所差異。一般來說,記敘文的語言生動有趣,散文的語言情感充沛,議論文的語言深刻嚴謹。相比之下,要屬議論文的語言最難出彩。為什麼呢?因為同學們寫議論文時,重視論點的提出,重視論據的選擇,重視論證方法的選用,卻往往忽視了語言的打造。寫出來的文章不是一本正經,便是老氣橫秋,索然寡味,無法激起讀者興趣。當然,若是能夠借鑒下面三種方法,效果也許會大不相同。

一、用名言或妙語鑄就論點。哲理豐厚、發人深省的名言,是人類智慧的精華。同樣的觀點,用尋常的話語表述,或許平淡無奇;用名言引出,則如撞鍾鳴鼓,振聾發聵,可以收到下筆引人的寫作效果。如寫「謙虛」,就可以用《尚書》里的名句「滿招損,謙得益」作論點;寫「寬容」,就可以從紀伯倫「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出發;談「缺點」,則可以將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既然太陽上也有黑點,人世間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沒有缺陷」作為觀點。這種筆墨,讓讀者像品茗欽醇,回味無窮。

當然,對於擅長思考的同學來說,則可以站在獨特的視角,發表自我的看法。如別人說「改正缺點是進步的前提」時,你卻說「感謝生活讓我存在缺點」;當別人說「堅守是一種美德」時,你卻說「放棄也是一種美麗」。用反彈琵琶的方法提出論點,語言不僅會妙不可言,還能閃現出智慧的光芒。一篇題為《等待的美麗》的滿分作文就是用這種方法開篇的:

曾有人問德川家康:「杜鵑不啼,而要聽它啼,有什麼辦法?」德川家康的回答是:「等待它啼。」大仲馬的巨著《基督山伯爵》的最後一句話令我刻骨銘心:「人類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這兩個詞中,那就是等待和希望。」

按理說,我們應該學會追求,怎麼能提倡等待呢?可文章偏偏提出了「等待的美麗」這一精彩的觀點。尤其值得一說的是,這一精彩論點,是從德川家康與大仲馬的妙語里概括而來的。與同類文章相比,這段引出論點的文字可謂新穎奪目。

二、用詩詞或典故展開議論。詩詞典故是最富思想感情、最富表現力的藝術語言,詩詞中的名句更是藝術長河裡的精華。俗話說,「詩言志」,透過詩句,我們往往可以觸摸到詩人的思想靈魂,感受到詩人生活的時代氣息。比如寫到「採菊東籬下」,就會想起淡泊名利的陶淵明;寫到「烽火連三月」,就會想到憂國憂民的杜甫;寫到「清泉石上流」,就會想到寄情山水的王維;寫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就會想到狂妄不羈的李白。在議論文中,用這些詩詞作為論據來展開,會大大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收到文采飛揚、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的這段文字就妙用詩文,語言精警深邃,閃爍著智慧的火花: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白是快樂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杜甫是快樂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是快樂的,他們快樂,並不是他們的人生一帆風順,而是他們能讓美好的心境作為人生的導航燈,指引自己走出困境,走向美好。

在議論「什麼是快樂」這一話題的時候,作者擺脫從現實入手的筆法,將視野放到了三位偉大詩人的身上,想到了與詩人們有關的精彩詩句。這些詩句,不僅形象地解讀了不同人物對快樂的不同解讀,同時也為文章注入了芬芳的文化底蘊。

三、用比喻或排比增強氣勢。縱觀議論文佳作,運用修辭美化語言的現象極為普遍。老師們反映,在眾多的修辭當中,又以比喻與排比最為常見。比喻能化平淡無奇為生動有趣,化深奧難懂為淺顯易懂,收到言簡意賅、言近旨遠的寫作效果;排比則如滔天巨浪,一浪接一浪,呼嘯奔騰,讓論點嚴密透徹,情感奔放激越,令讀者心潮澎湃。2010年報刊獲獎佳作《在真情的長河裡》就將比喻與排比有機融合,出現了這種連珠筆妙:

真情是燈,它可以照亮黑暗的事物,讓你看清它的本質,虛情則相反,真情是船,它可以將你領到成功的彼岸,虛情則讓你沉入深淵,真情是太陽,可以讓你歡樂,讓大地增輝,虛情則是黑暗,只能徒增你的眼障,掩飾事物的醜陋。

古話說,「情慾伸,辭欲巧。」這個「巧」字,講的就是語言技巧。看來,寫作議論文時,我們除了考慮論點、論據與論證方法之外,還得學會給語言添光加彩。上面的這些方法,說不定能讓你寫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奇文異章!

【誤區掃描】

議論文寫作一直是高考復習的重點,但成效甚微。從各地高考作文情況來看,寫作議論文的考生不少,但出彩的卻不多,問題主要存在於三方面:

一是觀點不清。有的用語片面或過於絕對,觀點有失偏頗;有的表述含糊不清,觀點不明確。這種現象多表現在材料作文中。由於考生閱讀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較差,不知道怎樣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特別是材料可以從不同角度出觀點時,更是東拉西扯,同時議論幾個角度,結果弄得一個觀點說不清楚。

二是論據缺失。只有拿出豐富而精彩的論據來,才能讓讀者口服心服,但不少考生下筆便是那幾個老掉牙的事例,令人望而生厭。有的整篇文章見不到一個事件,只是在空泛地議論;有的選擇了事例,但事例與論點不相符。

三是文體不符。考生由於沒有掌握議論文的文體特徵,有的文章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引述故事,盡管故事敘述得頗具吸引力,但後面的議論太少,明顯不符合文體要求。如一考生論述中學生打工的利弊時,選用書信體形式展開,向母親傾訴自己打工的感悟。盡管這種形式便於情感的交流,但書信體屬於應用性文體,自然不符合議論文體的要求。

【高考滿分範文】

超越彎道一起飛

2009年安徽一考生

彎道中蘊含著超越的機遇,超越中擁有著勇敢的情懷

——題記

「超越夢想一起飛,你我需要真心面對。」一首《超越夢想》唱出了無數人敢於超越自我、超越夢想的激情。的確,超越中暗含著危險,超越需要十足的勇氣,但是沒有超越就沒有可能到達一個嶄新的高度。

當你面對挑戰時,是勇敢向前還是畏懼不前;當你面對機遇時,是果斷超越還是左右遲疑;當你面對困難時,是勇於超越還是害怕退縮。為了讓我們的生命更加精彩,為了讓生命去回味這一刻,去銘記這一回,我們應果斷選擇前者。

抓住彎道,勇於超越。這一點,魯迅做到了。面對黑暗的舊中國。面對內心早已漸漸麻木的中國人,他毅然棄醫從文,要從心靈上去拯救那些已病的中國人,他平靜如水,內心卻波濤洶涌。他用鋒利的筆尖刺穿了統治者的心臟。他已超越了自我,他將自己高大而又嚴肅的形象樹立在了無數中國人民的心中。

抓住彎道,勇於超越。這一點,貝多芬做到了。面對自己的雙耳失聰,面對自己貧寒的家境,他並沒有因畏懼而放棄音樂,而是怒吼著:「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利用一根木棒通過牙咬來感受音律的震動。他譜出了流傳至今並令人振奮的樂曲《命運》。他不放棄任何可以作曲的機遇,戰勝了失聰,超越了自我,在音樂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

抓住彎道,勇於超越。這一點,劉翔做到了。雖然劉翔在北京奧運會上遺憾退賽,但他在雅典奧運會上的精彩表現令世界所贊嘆。他抓住了機遇,這不僅僅是他個人的超越,更是全中國乃至黃種人的超越。世界會永遠記住這個在奧運跨欄項目上奪冠的黃種人。

抓住彎道,勇於超越。能夠准確把握並且勇於超越的人們都是可敬的、勇敢的。歷史上有所成就的人們在面對機遇時無不準確地把握,勇於超越,挑戰極限,而我們也應做到如此。

面對彎道,勇敢超越。我們的生命才能更加精彩,同樣我們的夢想才能展翅翱翔。

【滿分賞析】

這篇記敘文雖然並無過多的出彩之處,但中規中矩的筆墨,值得廣大考生借鑒。從形式上看,下筆有題記,筆墨引人;開篇用歌詞切入,可謂新穎。從論據上看,不論是魯迅的經歷,貝多芬的故事,還是劉翔的機遇與遺憾,均是信手拈來,內容充實。從語言上看,准確凝練,充分展現文章氣質。

【高考滿分範文】

站在項脊軒的門口

2009年湖北一考生

我愛項脊軒,更愛站在項脊軒的門口。

愛她那明月下的半牆,愛她那三五之夜的靜謐,愛她的窄小且簡朴。

每每翻開那充滿書香的語文書,撲入眼簾的就是一座低矮但給人心靈以踏實的小軒。這里安居著追求安然、靜然的震川先生,這里綻放著一顆泰然、悠然的靈魂。站在項脊軒的門口,我的心也已被這安謐的氣息所陶冶,我的浮躁也儼然盪然無存。所以我只敢站在項脊小軒的門口,仰望那不高但又很高的他,注視著這里的一切,聆聽著大自然為之演奏的音樂。

站在項脊軒的門口,想著那借書滿架的場景,聽著那偃仰嘯歌的狂狷,感受著那種被書擁擠著的幸福感,然後回憶著那充滿淡淡憂郁但又美好甜蜜的過去,回憶著父母朋友同學老師甜甜的微笑,沉浸在那種人人有之但又逐漸遺忘的回憶的幸福之中!然後輕輕地哭泣,又輕輕地微笑!

站在項脊軒的門口,想著冥然兀坐的神情,在那寂寂的庭階前,學餵食的少女,捋下袖子,揮手灑出穀子,引來那人至不去的小鳥。然後站在那裡靜靜地看著,注視著,融入這片靜謐但又有著跳動旋律的院色之中,等待那淡了、暗了的暮靄,等待夕陽西下,庭前花開花落的那一瞬。然後腦中浮現小鳥珊珊可愛的神情,學著小鳥在跳動的旋律中享受這份來自大自然的和諧。

也怪不得震川先生獨自鍾愛這破落但亦可久居的小軒,也怪不得震川先生可以在庭前在明月下想起那綿綿的愛那天長地久的感動,也怪不得震川先生有如此細膩的心靈寫出如此細膩的文章。這份鍾愛、這份感動、這份細膩來自那甜美的回憶,來自那大自然的和諧,來自心中的那份安然,悠然!

站在項脊軒的門口,看著那漸高的月兒,看著那在月色中朦朧依稀的小軒,想起李樂薇的空中樓閣,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這又何嘗不是我的心靈深處所追求的空中之閣,又何嘗不是我冥冥之中享受的荷塘月色。這份靜謐,這份和諧!

站在項脊軒的門口,站在回憶的轉軸上,站在大自然的琴弦上,站在自我心靈的鍾磬旁!

3. 明清小說簡介

明清小說概述

中國古代的敘事文學,到了明清時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學理念、文學體式和文學表現手段而言,明清小說以其完備和豐富將敘事文學推向了極致。從明清小說所表現的廣闊的社會生活場景、豐碩的藝術創作成果和豐富的社會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說無疑鑄就了中國古典文學的最後的輝煌。
本講以明清小說的題材開拓和藝術探索為視點,試圖在傳統文化的背景下,描畫出明清小說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說與傳統文化

從思想內涵和題材表現上來說,明清小說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傳統文化的精華,而且經過世俗化的圖解後,傳統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動人的故事而走進了千家萬戶。傳統文化給明清小說提供了豐富的養料,而明清小說又將傳統文化空前地發揚和豐富,在藝術形象和藝術細節的衍繹中予以創造性的闡說。

1、史傳色彩--世俗文學的歷史依傍

中國的史官文化異常發達,源出於「紀實」的傳統小說,與史官文化有著血肉相連、密不可分的密切關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傳的烙印,史傳性是中國傳統小說最重要的民族特徵。盡管明清小說帶有濃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無論從衍說故事之形式還是從諷寓教化之動機出發,都深深地受到了史傳文化的決定性影響。

題材的史傳性 觀念的史傳性 小說藝術的史傳性

2、懲勸教化--儒家文化的影響

中國古典小說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長久深遠,而將這種影響合理化、具體化者,則是小說理論中的「懲勸教化」說。幾乎可以說,「懲勸教化」模式籠罩了整個封建時代的小說創作。

重視小說的教化作用 懲勸模式牢籠創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東漢末傳入中國後,一直在文化形態上深刻地影響著文學創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國本土上產生發展成長的宗教,它與古代小說有著密不可分的血肉關系,尤其在想像力和創造力方面,對古代小說影響深刻。佛道所創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譎變幻的仙道法術,因果業報的結構,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說母題,無疑為小說世界帶來了奇觀異彩。

小說描寫空間的拓展 小說人物畫廊的豐富 小說情節的奇譎變幻

二、明清小說的內容拓展

就題材而言,明清小說可謂是包羅萬象,空前豐富。明清小說全方位地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關系和生活方式,表達了人們的喜怒哀樂和理想追求。敘事文學和通俗文學的特點,使文學對社會生活的表現,達到了從未有過的寬廣和深入。城市經濟和市民階層的凸起,新的價值觀念和新的社會理想又給文學注入了新的思想內涵。

1、題材內容的空前豐富

題材豐富,內容多樣是明清小說的突出特點。除了在民間流傳蘊育多年而經文人加工的歷史演義、英雄傳奇,以及用魔幻的方式反映生活的神魔小說外,小說作者的筆觸更是切近了現實生活。直接描寫社會世態人情的世情小說的出現,是小說題材開拓上的重大突破,標志著小說創作進入了成熟發展的新階段。

世情小說 歷史演義 英雄傳奇 神魔小說 諷刺小說 俠義公案小說

2、世俗生活的全面展現

明清文學觀念的演進,使世俗現實生活日漸成為小說關注的焦點,以現實生活為描摹對象,通過家庭、愛情、婚姻的糾葛變化、盛衰興亡,來反映社會人際關系,展現時代風尚面貌,提供生動完整細膩的社會生活畫卷,這是明清小說的突出貢獻。

愛情婚姻,家庭盛衰 官場黑幕,社會丑態

科舉禮教,人生百態 日常生活,世情風貌

3、社會理想的全新探索

中國古代小說素有理想探索的傳統,在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和宋元話本中,往往通過幻想浪漫的手法,表現理想。明清小說作家在創作過程中,一方面力求真實地描摹世態,批判社會;一方面則探索社會出路,塑造理想人物,展現理想境界。兩者相輔相成,表現出對社會現實人生的熱忱關注。

社會政治理想 愛情婚姻理想 人倫關系理想

三、明清小說的藝術成就

到了明清小說,敘事藝術已趨向成熟和完美。先前那種故事式的作品已衍化為繁富的鴻篇巨制,其間有宏大精緻的結構,引人入勝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豐富多彩的語言,無微不至的描繪。文學的表現力達到了從未有過的完備,《紅樓夢》的問世,更是標志著中國古典文學走到了它的巔峰。

1、完備精湛的敘事結構

作為敘事文學的典範作品,明清小說在敘述方式和情節結構上的成就不同凡響。無論是章回體的長篇小說,還是精巧綿密的短篇作品,都各有優長。歷史演義、英雄傳奇,結構宏偉,能在尺幅之間,舒展歷史風雲,飽覽英雄人物,追尋歷史進程。世情小說則脈絡清晰,精巧細密,逼真地反映現實生活,展示生活樣貌。

從事件結構到人物命運結構 從平鋪直敘到立體交錯

從單線縱深到全方位鋪展 從主線突出到一線兩描寫

2、性格豐滿的形象塑造

從歷史傳奇中人物刻畫的類型化、平面化,到英雄傳奇的個性凸現,直至世情小說注重平常人的典型性格的塑造,明清小說在人物形象刻畫上成就非凡。將情節事件發展與人物性格密切相連,細膩委曲地傳遞人物的情緒心聲,在對比映襯中凸現性格,描繪出人物的心靈成長史……明清小說中風韻獨具、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顯示了敘事文學在人物塑造上的突飛猛進。

因人設事 曲盡人情 相依相存 發展變化

3、曲描細敘的藝術刻劃

由敘事為主,轉向以描寫為主,明清小說在藝術描寫上漸趨細膩逼真,無論形象塑造、環境描寫、細節刻劃,還是人物心理情感的揭示,都力圖描摹生活,筆參造化。追求洞察深微、見微知著的概括作用和藝術感染力。

絲絲入扣的心理描寫 逼真細致的環境描寫 豐富具體的細節描繪

4. 明清四大小說主要故事情節

「四大名著」的最初提法是「四大奇書」,中國在明末清初最先有了這種說法。李漁曾在醉田堂刊本《三國志演義》序中稱:「馮夢龍亦有四大奇書之目,曰三國也,水滸也,西遊與金瓶梅也。……」當時已有「明代四大奇書」的說法,即《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金瓶梅》。明末清初之際,「四大奇書」的提法已得到相當的固定和流行。清代乾隆年間問世的《紅樓夢》被公認是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峰,取代了《金瓶梅》,四大奇書至此定型。
「四大名著」全稱「四大古典文學名著」是「四大奇書」的現代說法,時間自然也不會早了。因此,現在「四大名著」(四大奇書)的提法一定是出現在《紅樓夢》成書之後。
相較於「奇書」,「名著」的稱呼更有文化意味,更強調在文化上的成就,四大名著不是某個人定下來的,而是在流傳過程中廣大讀者研究、解讀、衡量後評定出來的,承載了許多文化精華,在潛移默化中對許多人的思維智慧、為人處世方式產生了影響,對往後社會思潮、社會風氣、政治生態變化有著深遠影響。
現在中國的四大名著公認為:《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滸傳》(施耐庵)、《西遊記》(吳承恩)、《紅樓夢》(曹雪芹)(據傳是上世紀50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四部名著的時候定名為四大名著,從此定名)。[1]
精闢點評
四大名著是中國名著之一現乃至全人類共同歷史悠久的寶貴文化遺產,在整個華人世界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文化史上也是一大創舉。研讀中國四大名著,是瀏覽中國古典文學的智能之海,也是閱歷中國傳統人文、社會、倫理、歷史、地理、民俗、心理、處事策略的知識之庫。
《三國演義》
別名:三國志通俗演義
作者:(元末明初)羅貫中

回數:共一百二十回
介紹: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的《三國志》、范曄《後漢書》、元代《三國志平話》、和裴松之注的史料,以及作者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寫成。現所見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則。清初毛宗崗父子又做了一些修改,並成為現在最常見的120回本。《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
《三國演義》故事開始於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結束於王浚平吳,描寫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之間的軍事、政治斗爭。文字淺顯、人物形象刻畫深刻、情節曲折、結構宏大。
元末明初,我國的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尤其是章回體小說步入日臻完善的階段。中國的第一部章回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即《三國志通俗演義》,就是通過生活在這一歷史時期的、傑出的小說大家——羅貫中的椽筆誕生並風行於世的。他在我國的文學發展史上,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同時,為世界文學的寶庫,也增添了燦爛的光彩。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性格尤為突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歷史上是「寧我負人,休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這與歷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他的義氣是以個人恩怨為前提的,並非國家民族之大義。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作者羅貫中(1330年一1400年之間),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志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戲劇。另外,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水滸傳》後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在我國文學史上,也許還沒有一部作品能夠像《三國演義》那樣長時期地吸引如此眾多的讀者,幾百年來,她差不多被我們整個民族一代又一代地不停流傳,閱讀、可以說《三國演義》已經深深地紮根於我們民族生活的每個角落。《名家彩繪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由戴郭邦、陳白一、戴宏海等35名丹青高手,以如椽彩筆繪就292幅國畫。各位畫家風格各異,流派紛呈,或工筆、如穿針引線,一絲不苟,或寫意,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多姿多彩地展示了三國時期宏大的戰爭場面和從多的人物形象,達到了《三國演義》繪畫創作的頂峰,同時也展示了國畫這一中華未瑰寶的獨特風彩。尤其是其中一些膾炙人口的名篇章,如桃園結義、大鬧鳳儀亭、煮酒論英雄,三顧茅廬、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精彩紛呈。
《水滸傳》
別名:《忠義水滸傳》
作者:(元末明初)施耐庵,另外,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水滸傳》後三十回 是羅貫中所作。
明高儒《百川書志》著錄其所見本,前署「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認為是施耐庵所作,王圻《續文獻通考》認為是羅貫中所作。

回數:《水滸傳》在流傳中,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本子。現在所見的,主要有100回本、120回本和70回本。100回本在「招安」後,有「征遼」和鎮壓方臘起義等情節;120回本又插增了鎮壓田虎、王慶的情節。後金聖嘆將此書刪改,去掉了招安及以後的事,稱為70回(實為71回)。
介紹:《水滸傳》是由作者在《宣和遺事》及相關話本、故事的基礎上創作而成。全書以描寫農民戰爭為主要題材,塑造了宋江、吳用、李逵、武松、林沖、魯智深等梁山英雄,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故事曲折、語言生動、人物性格鮮明,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作者:施耐庵(1296~1371)名耳,又名肇瑞,彥端,字子安,號耐庵。籍貫:江蘇興化白駒場人。祖籍泰州海陵縣,住蘇州閶門外施家巷,後遷居當時興化縣白駒場(今江蘇省大豐市白駒鎮)。相傳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後裔。施耐庵7歲時,家裡貧窮,無法上學。但他聰明好學,經常借書看,請鄰居教,有時還到學府去旁聽。就這樣,他讀了《大學》、《論語》、《詩經》、《禮記》等許多書。13歲時,已能在大庭廣眾之中,對答如流,下筆琳琅。一次,鄰居老人病故,約請在滸墅關教私塾的季秀才來寫祭文。季秀才未能及時趕到,別人就提議讓彥端試試。施耐庵少年氣盛,欲顯其才,也不推讓,走過來一揮而就。後來,季秀才看了這篇既幼稚又有才氣的祭文,稱贊不已。主動提出讓施耐庵到滸墅關去讀書,並且不收他費。後來還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施耐庵。 施耐庵在滸墅關讀書,十分刻苦,他不僅熟讀諸子百家,而且各種書都去瀏覽。當時刊行的《大宋宣和遺事》,講吳用智取生辰綱」、「宋江殺閻婆惜」、楊志賣刀」等故事,引起了施耐庵的興趣,他常常在課余閱讀。還同小夥伴們一起舞刀弄棒,練習武藝。那時,蘇州城裡經常說唱些如《石頭孫立》、《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同樂院燕青搏魚》、《李逵負荊》等話本和雜劇,施耐庵有時也去消遣,對這些「仗義英雄」、「擎天好漢」流露出敬佩之情。
施耐庵的小說《水滸傳》中有極其生動的生活場景,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水滸108將身份不同,性情各異,是我國古代小說中的一朵奇葩。《名家彩繪四大名著·水滸傳》隨文融入293幅國畫,由戴郭邦、賀友直、陳白一等41位國畫名家聯袂繪制,眾畫家以妙手神筆繪就極具生動的生活場景,人物情節,惟妙惟肖,意韻深遠。
《西遊記》
別名:《西遊釋厄傳》
作者:(明)吳承恩
回數:共一百回(實一百零一回)
介紹:西遊記以民間傳說的唐僧取經的故事和有關話本及雜劇(元末明初楊訥作)基礎上創作而成。西遊記前七回敘述孫悟空出世,有大鬧天宮等故事。此後寫孫悟空隨唐僧西天取經,沿途除妖降魔、戰勝困難的故事。書中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畫生動,規模宏大,結構完整,是中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
內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紹孫悟空的神通廣大,大鬧天宮;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敘三藏取經的緣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書故事的主體,寫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終到達西天取回真經。
作者吳承恩(約1504年-約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江蘇淮安人。吳承恩大約40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長興縣丞,終因受人誣告,兩年後「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活了將近80歲。
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遊記》,規模宏偉,情節曲折、語言生動,又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想像極其豐富,是我國古代小說中的瑰寶。《名家彩繪四大名著·西遊記》延請戴敦邦、趙宏本等40餘名畫壇名宿繪制240幅藝術含金量相當高的國畫,或豪放粗獷,或質朴秀麗,畫科有人、神、魔、怪、山、水、花、蟲、鳥、獸等多姿多彩,畫法則或工筆勾勒,或寫意揮灑,風格或豪放粗獷,或樸拙秀麗,技法上鉤勒、渲染、烘托、潑墨、淋漓盡致,多姿多彩地展現了小說中最精彩的場面。文以畫平添風采,畫借文獨具魅力,圖文相間,水乳交融。
《紅樓夢》
別名:《石頭記》《風月寶鑒》《金陵十二釵》 《情僧錄》 《大觀瑣錄》 《金玉緣》 《情界銓》

作者:曹雪芹(前八十回);無名氏(後四十回,程偉元、高鶚整理)[2]
回數:紅樓夢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在撰寫、修改過程中就以抄本的方式流傳。乾隆五十年(1791年),程偉元將前八十回及後四十回續稿以活字排印,從此一百二十回本流行。但前八十回的文字曾有改動。
介紹:紅樓夢寫於十八世紀中葉的清乾隆時代,內容「大旨談情」。隋唐以前中華文化受尚古尚朴潛規則影響,沒有專門研究、開示、描畫心性的作品傳世,而佛教卻特別重視研究、開示、描寫心性,有很高成就,禪宗更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立宗宗旨。隋唐政權能夠成立與佛教在中國迅速發展密切相關,隋唐之後,佛教對社會風氣、政治生態影響仍然舉足輕重。紅樓夢是中國唯一一部明確以「談情」為主旨,並且取得極高成就的小說。紅樓夢所談的情與先天之性有關,與後天學力有關,與偽相反。《易·系辭上》:「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在外十九年矣……民之情偽,盡知之矣。」《後漢書·耿國傳》:「夷狄情偽難知,不可許。」宋·陳亮《丙午秋答朱元晦秘書書》:「天下之情偽,豈一人之智慮所能盡防哉!」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三》:「儒家釋家,情偽日增,門徑各別,可勿與辯也。」紅樓夢的分旨是:類似於史記功能的《石頭記》;類似於世情小說的《風月寶鑒》;類似於傳奇的《金陵十二釵》;類似於見聞錄的《情僧錄》。多個旨意融於一書,一擊兩鳴,一筆多用,一言兩味或者多味,在紅樓夢里比比皆是。難度極高,成就極高、極大。
作者:曹雪芹,中國清代小說家,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出生地:南京(金陵);祖籍遼陽,生於1715年,卒於1763年。其先世原是漢族,後為滿洲正曹雪芹白旗包衣(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祖父曹寅,父輩的曹顒和曹頫相繼擔任江寧織造達60餘年之久,頗受康熙帝寵信。曹雪芹在富貴榮華中長大。雍正初年,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牽連,曹家遭受多次打擊,曹頫被革職入獄,家產抄沒,舉家遷回北京,家道從此日漸衰微。這一轉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更清醒地認識了封建社會制度的實質。從此他生活一貧如洗。他能詩會畫,擅長寫作,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專心致志地從事小說《紅樓夢》的寫作和修訂,披閱10載,增刪5次,寫出了這部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推向巔峰的文學巨著。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曹雪芹陷於過度憂傷和悲痛,到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貧病無醫而逝世(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兩種說法),入葬費用由好友資助。
《紅樓夢》以其豐富的內容,曲折的情節,深刻的思想認識,精湛的藝術手法成為中國最具成就的古典小說及章回小說的巔峰之作,以至於以一部作品構成了一門學術性的獨立研究學科——紅學,這在世界文學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高鶚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少年時喜冶遊。中年一度在外課館。熟諳經史,工於八股文,詩詞、小說、戲曲、繪畫及金石之學亦頗通曉。詩宗盛唐,詞風近於花間派,論文則「辭必端其本,修之乃立誠」,強調以意為主。他熱衷仕進,累試不第,乾隆五十三年(1788),始為順天鄉試舉人。六十年進士。歷官內閣中書,內閣侍讀。嘉慶六年(1801)為順天鄉試同考官。十四年,由侍讀選江南道監察御史。十八年,升刑科給事中。在任以「操守謹、政事勤、才具長」見稱。晚年家貧官冷,兩袖清風。所以雖著作如林,卻多未及問世而齎志以終。《紅樓夢》後四十回傳為高鶚,程偉元所續。但目前觀點認為,後四十回為無名氏所續;高鶚與程偉元只是編纂者。

5. 現代文常用的三大文體和文學作品的四大題材

現代文三大文體: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
文學作品四大題材(這里應為體裁):詩歌、散文、小說、劇本。

6. 明清文學體裁論文. B


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駢文
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於遷就句式,堆砌詞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柳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漸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吳均寫的《與朱元思書》。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


「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個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體序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們學過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師說》、《馬說》、《少年中國說》、《捕蛇者說》、《黃生借書說》。


一種論文文體,按《韻術》:「論者,議也」。《昭明文選》所載:「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於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後的太史公曰……。二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奏議
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文章辨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書,秦初改書曰奏。漢定禮議,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謝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陳情;四曰議,以執議。」
(1)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如賈誼的《論積貯疏》。
(2)表。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如諸葛亮的《出師表》。
(3)對策。古代考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如蘇軾的《教戰守策》。

序(跋)
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後面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我們學過的「序言」有:《〈吶喊〉自序》、《〈農村調查〉序言》、《〈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

贈序
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如韓愈《送石處士序》:「於是東都諸人士……遂名為歌詩六韻,遣愈為之序雲。」其後凡是惜別贈言的文章,不附於詩帙也都叫贈序,內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我們學過明代文學家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牌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

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績,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雜記
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雜記。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記》、《登泰山記》。
(2)筆記文。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內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遺文遺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說、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五花八門。《世說新語》、《夢溪筆談》就是這種文體。

游記
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筆輕松,描寫生動,記述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受。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童話
兒童文學的一種。通過豐富的想像、幻想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童話的語言通俗、生動、形象、情節離奇曲折,富於趣味性。對自然景物往往作擬人化的描寫,能適應兒童的心理、情趣,激發人們的想像,便於他們接受和轉化。選入教材的童話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葉聖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民間故事
群眾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經過很多人不斷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學形式。民間故事的特點:故事性強,情節生動;口語化,樸素明快;想像奇特豐富;常用誇張、比喻,藝術感染力強。內容上它來自民間,反映的多是民間生活。有的民間故事常有神話式的幻想情節,充滿神奇色彩。例如:《漁夫的故事》、《牛郎織女》等。

寓言
是帶有勸喻或諷諫性的故事。「寓」是「寄託」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於簡單的故事之中,藉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慣於運用擬人的手法。語言簡潔鋒利。歐洲文學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寓言盛行,《莊子》、《韓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鄭人買履》(《韓非子》)、《鷸蚌相爭》(《戰國策》)、《刻舟求劍》(《呂氏春秋》)。

傳說
長期在民間流傳而形成的,帶有某種傳奇色彩和幻想成分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自然物貌的故事。如英雄人物傳說,西湖的傳說,黃鶴樓的傳說。有的是以特定歷史事實為基礎,有的則純屬幻想虛構。人物和事件的傳說,大都是頌揚、贊美的,反映人民的理想和願望;自然景物的傳說,則近於優美的敘事散文,例如淺嘗輒逝的《浮生縈雲》。

傳奇
小說體裁之一。以其情節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寫的短篇小說。如《柳毅傳》、《浮生縈雲》《南柯太守傳》等。又因為「傳奇」多為後代的說唱和戲劇所取材,故宋元戲文,元人雜劇,明清戲曲也有稱為「傳奇」的。如明戲曲作家湯顯祖的《還魂記》(即《牡丹亭》),清初孔尚任的傳奇劇本《桃花扇》。

現代文學體裁:編輯

新韻文
新韻文為現代流行文學體裁的一種,以白話文(寫景抒情)為主。其不講究語句是否通順,辭藻是否華麗,只講究尾字是否押韻以及能否表現出意境和作者的心聲,如果這二者齊全,就能稱作是一篇好的新韻文。特點即篇幅句末押韻。如李雲鵬的《韻文新創——徹夜如詩》。

小說劇
小說劇是一種結合了小說和戲劇各自長處的第五大文學體裁。它吸取了小說的自由、靈活和戲劇的緊湊、凝練並通過兩者的結合消弭了各自的短處,使得該文學體裁可以在較短的篇幅內容納廣袤的內容。小說劇體現在形式上的特點是內容框架以敘述為主,情節的發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則採用戲劇對白的方式,在極大壓縮作品體積的同時提高了可讀性,並急劇加速了情節的發展。如花小探的《紅衣少年末日漫遊記》

7. 了解明清小說的文體和代表人物

明清小說多是章回體,清朝-曹雪芹的《紅樓夢》明朝-吳承恩的《西遊記》
明朝-施耐庵《水滸傳》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

8. 小說的文體常識

小說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敘述和環境描寫反映社會生活。小說必須具備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這三個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考查要點]

1.明確小說的要素,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

2.能分析小說故事情節的階段(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3.能分析小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4.能分析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寫,間接(側面)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5.能分析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交代時代背景>描寫)的作用。

6.能結合語境理解和辨析一些關鍵詞語、精彩語句、重點段落和含義及其蘊含的思想感情。

[知識歸納]

一.人物描寫

1.小說的人作描寫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

2.對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態、服飾等外形進行描寫的是肖像(外貌)。

3.對人物的對話、獨白及語氣聲態進行描寫的是語言。

4.從描寫的角度看,人物描寫的方法還可以分為: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也說是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

二.人物形象

1.小說的三要素是(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人物活動的)環境描寫。

2.在小說塑造的人物中,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作品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的人物是小說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3.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現出來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說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說的主題思想。

三.故事情節

1.故事情節是作品所描寫的生活事件發展,演變的全過程。小說的情節一般可以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些小說還具有序幕、尾聲兩上部分。

2.

1 開端 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沖突的第一件事;

2 發展 是作品中矛盾沖突從展開到激化的演變過程;

3 高潮 是決定矛盾各方的命運工主要矛盾即將解決的關鍵時刻,是矛盾沖突發展到頂點,人物的思想斗爭最緊張,最激勵,最尖銳的階段;

4 結局 是矛盾得到解決,人物性格的發展已經完成,事件有了最後的結果,主題思想得到充分展現,是情節發展的必然結果。

四.環境描寫

1.環境描寫是對人物活動的環境描寫和事情發生的背景的描寫,它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2.自然環境描寫,也叫做景物描寫,主要是對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以及花鳥蟲魚等場景的描寫。

3.社會環境描寫,主要是對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處所、氛圍以及人際關系的描寫。

4.環境描寫的作用主要有:

1)交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為人物活動提供具體的背景。

2)渲染氣氛、烘託人物;

3)有些環境描寫還起著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小結:

1.小說的情節一般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情節的發展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通過對故事情節的分析,了解人物在情節中各自表現,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2.小說中的人物描寫有外貌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通過這些人物描寫能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徵進而理解其反映的社會情況。

3.小說中的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交代事件的時代背景,自然環境描寫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季節、氣候、時間及場景,是為了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渲染氛圍,表達人物的心情、表現主題等。

9. 明清小說的文學成就

明清小說:
一.四大奇書
1.三國演義
該書是羅貫中根據陳壽的史書《三國志》及民間傳說寫成的長篇歷史小說。該書中,人物形象分明。
2.水滸傳
該書是施耐庵根據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改編成的長篇英雄傳奇小說。人物形象分明。僅日本作家改編的餓作品就有許多。
3.西遊記
該書是吳承恩寫就的一不長篇浪漫主義神話小說。
4.紅樓夢
清曹雪芹寫就的中國最優秀的古典小說。(曹雪芹寫前80回,高諤續後40回)該書深入細膩的描寫了封建社會末年的社會生活,揭示了其必然走向崩潰的歷史命運。有學者將該書與俄國小說家列夫托爾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相提並論,認為不讀它們便不能妄談世界小說。

二.「三言二拍」
1.三言是指馮夢龍寫就的三部小說集。全書將許多短小精悍的故事組合在一起,令人回味無窮。
2.二拍是指凌濛初在馮夢龍三言的影響下直接寫就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形式與三言相同,但影響遠不及三言。

三.神怪小說
多寫狐仙鬼魅的故事,但實際上是揭露了現世的餓醜陋。代表作有《聊齋志異》《鏡花緣》

四.譴責小說
譴責封建社會官場的黑暗。代表作有《官場現形記》《老殘游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儒林外史》《櫱海花》等

閱讀全文

與用明清小說文體寫現代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校園小說女主有病 瀏覽:745
免費免訂閱小說 瀏覽:153
玄幻小說帶魔皇 瀏覽:558
爆皇後菊花小說閱讀網 瀏覽:52
刑偵推理小說網 瀏覽:818
異世界魔術師不詠唱魔法小說 瀏覽:315
黑森林古堡小說全集 瀏覽:207
和同學的媽媽同居有聲小說 瀏覽:860
20世紀中國短篇小說精選當代卷 瀏覽:355
強女主小說推薦類似葉綰綰 瀏覽:769
現代修真仙葯草小說 瀏覽:986
女主是殺手的小說男女都強 瀏覽:351
中考小說閱讀考什麼 瀏覽:799
梁羽生小說女主命運 瀏覽:956
文筆好的玄幻修真小說 瀏覽:27
小說穿越校園男主專一 瀏覽:806
主人公是唐傑的小說 瀏覽:830
穿越小說女主會仙術 瀏覽:979
總裁小說網txt下載 瀏覽:215
亞馬遜漂流記有聲小說 瀏覽: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