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卡夫卡短篇小說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一、主題思想:反映了世紀末情緒,表現了人的孤獨與恐懼,表現了荒誕世界專和異化屬主題。
二、卡夫卡生前一共出版了《觀察》《變形記》《鄉村醫生》以及《飢餓藝術家》等四本薄薄的短篇小說集。留下三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失蹤者》《訴訟》和《城堡》,另有大量的書信、日記、雜感、隨筆等。
三、卡夫卡簡介:
1、弗蘭茲·卡夫卡,生活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捷克小說家。出生猶太商人家庭,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190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
2、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即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
3、文筆明凈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言人人殊,暫無(或永無)定論,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為先驅。
❷ 卡夫卡小說的藝術特色
卡夫卡小說的謎語特徵體現在小說的不確定性特徵上。他的小說往往沒有起始,沒有結尾,沒有具體的時間和地點,沒有明確的方向。
卡夫卡作品的基本主題是現代社會中人的異化和孤獨,但它並非通過傳統的寫實或典型化的手法獲得的,而是突破了表象的或細節的真實,採用鮮明的象徵、淡化的情節和寓言性質的人物,通過象徵、暗示、誇張等手法予以表現。
他一方面用冷峻的語言作「利斧」劈開蒙蔽人們眼睛的生活假象,另一方面在這冷峻的語言下又跳躍著一顆灼熱的心,於是形成了這外冷內熱悲喜交加的敘事風格。
卡夫卡一生都在苦苦地探求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但至死都無法對他的思考和探索給出令他自己滿意的答案和結論。因此卡夫卡也無法通過他的創作描寫生活的結局,無法給自己的小說一個滿意的結尾。
(2)小說卡夫卡體現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思想特徵擴展閱讀
卡夫卡成就
卡夫卡成就主要表現在他的文學作品上,他被認為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是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他的作品對以後各種各樣的現代主義流派,都產生過強烈的影響。他與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卡夫卡成就不只限於他的文學作品上,他的寫作手法也是首屈一指的。他之所以能成為現代派文學的鼻祖,主要表現在他作品的主題曲折晦澀,情節支離破碎,思路不連貫,跳躍性很大,語言的象徵意義很強,這給閱讀和理解他的作品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❸ 求:卡夫卡各小說的主題思想。。越全越好、
1、 《變形記》的主題思想
卡夫卡的《變形記》中,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它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孤獨感與陌生感,即人與人之間,競爭激化、感情淡化、關系惡化,也就是說這種關系既荒謬又難以溝通。推銷員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甲蟲,盡管它還有人的情感與心理,但蟲的外形使他逐漸化為異類,變形後被世界遺棄是他的心境極度悲涼。三次努力試圖與親人以及外界交流失敗後,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看來他的變形折射了西方人當時真實的生存狀態。卡夫卡通過小說並不只是單純闡述事實,而是抗除這個世界,追尋人類人性的完善。
2、《審判》的主題思想
長篇小說《審判》(1918年寫成),作品講述的是銀行襄理約瑟夫·K無故受審判並被處死的故事。約瑟夫·K在30歲生日的那天早晨醒來按鈴聲吃早餐時,進來的不是女僕而是兩個官差,宣告他被捕,並被法庭審判有罪,他雖被捕卻仍能自由生活,照常工作。他不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有罪,認為一定是法院搞錯了,堅信自己無罪。約瑟夫·K不願屈就命運,他同這場明知毫無希望的訴訟展開了一生的交戰,公然向不公正的法庭挑戰。在第一次審判時,他慷慨激昂地揭露法庭黑暗,為自己的無辜理直氣壯地進行辯護,隨著訴訟的發展,他卻日益關心起他的案子,幾乎天天為案子四處奔波,找人幫忙,想搞個水落石出,親自動手寫抗辯書,從各個方面來說明自己無罪。他生怕自己在某一個最微小的地方犯過什麼過錯,竭力去尋找,捕捉而不可得,惶惶不可終日。然而一切努力都徒勞無益,K終於明白,要擺脫命運的安排,擺脫法律之網的束縛是不可能的。最後,他毫無反抗地被兩個黑衣人架走,在碎石場的懸崖下被處死。
3、《城堡》的主題思想小說描寫了普通人與行政當局之間的對立。在森嚴的行政當局面前,在極度官僚主義和窒息人的社會關系面前,在腐敗的奧匈帝國統治下,普通人的普通願望也常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他們在層層機構的官僚作風下只得窒息而死。既然沒有聘請K,卻給他派來了兩個助手;K尚未到任,卻收到了城堡當局對他工作表示滿意的表揚信,而這封信是從廢紙簍里揀來的,信差也很久沒見過城堡官員了,而且他根本沒有資格主動見到那位高不可及的克拉姆。這是一座寒酸的、破敗的城堡,「既不是一個古老的要塞,也不是一座新穎的大廈,而是一堆雜亂無章的建築群」,但對於勞動人民來說仍然高不可及。城堡官員常常到專供他們淫樂的赫倫霍夫旅館來尋歡作樂,女侍者們竟以此為榮。巴納巴斯的妹妹阿瑪利亞拒絕了某官員的追逐,竟至於全家在村裡被人們看不起,因為她竟敢反抗威嚴可怖的統治者。K的失敗在於城堡當局驚人的官僚作風和森嚴的等級制度,也在於周圍人的冷漠。他周圍的人沒有一個向他伸出過援助之手,也沒有表示過任何同情心。既然如此微小的目標都難於達到,那麼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從這個角度看來,卡夫卡對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作了深刻的揭露。
4、《判決》的主題思想是卡夫卡最喜愛的作品,表現了父子兩代人的沖突。但作品的內涵顯然不在於僅僅表現父子沖突,更在於在普遍意義上揭示出人類生存在怎樣一種權威和凌辱之下。另一方面又展現人物為戰勝父親進行的一系列抗爭。兒子把看來衰老的父親如同孩子般放到床上後,真的把他「蓋了起來」。從表面上看,他這樣做是出於孝心。在深層含義上他是想埋葬父親,以確立自己作為新的一家之主的地位。小說在體現了卡夫卡獨特的「審父」意識的同時,也表現了對家長式的奧匈帝國統治者的不滿。與此同時卡夫卡還通過這個獨特的故事揭示了西方社會中現實生活的荒謬性和非理性。
5、《致科學院的報告》(1971)描寫馬戲團試圖尋找「人類道路」而馴化猿猴成為會說話的人的故事。被關在狹窄籠子里的非洲猿猴,在人的逼迫下學人吐唾沫、學人喝燒酒、學人語喊「哈羅」。凄厲的哀號與悲鳴,傳遞出失卻自由、沒有出路的苦悶與悲觀絕望情緒。漸失猿性獲取人性的過程畸變,正是人類異化的一種反向印證。
6、《中國長城的建造》(1918—1919)描寫中國的老百姓受無形權力的驅使,去建造毫無防禦作用的長城,表現出了人在強權統治面前的無可奈何與無能為力。
7、《飢餓藝術家》(1922)中歌唱藝人為了生存,為了使自己的藝術達到「最高境界」,竟把絕路作為出路,以絕食表演作為謀生手段,宣稱可以40天不進食而引吭高歌表演,進而發展到為絕食而絕食的「藝術」境界,彷彿飢餓真的就與人的肉體感覺離開了一樣。40天過去了,他仍堅持要絕食表演下去,後被經理強迫進食。藝術家深為他的飢餓藝術未達佳境而遺憾,更為人們對他的藝術追求不理解不支持備感孤獨,他把原本作為生計手段的挨餓,當成生存目的和真正「藝術」而孜孜以求,最後被送進馬戲團,關在籠中與獸類一起供人參觀,無異於真正的動物。骨瘦如柴的藝術家的意象有多重寓意,是人性異化、精神展品化和藝術異化的象徵,是現代人痛苦悲哀現狀的寫照。
8、《地洞》(1923—1924)是卡夫卡晚期創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力作。主人公是一隻不知名的人格化的鼴鼠類動物。作品採用第一人稱自敘法,描寫了「我」擔心外來襲擊,修築了堅固地洞,貯存了大量食物,地洞雖暢通無阻,無懈可擊,防禦退逃自如,但「我」還是時時處於驚恐之中,惶惶不可終日。「我」又常年不斷地改建地洞,輾轉不停地把糧食從地洞的這個地方搬到那個地方,做好防禦工作以防外界強敵前來襲擊。它說:「即使從牆上掉下來的一粒沙子,不搞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它向一種未知的危險、向它周圍無窮的一切發動了一場殊死的戰斗:「我離開了世界,下到我的地洞里」,「如果我能平息我心中的沖突,我就相信自己已經很幸福了」。然而它永遠在挖掘新的地道,在這個沒有盡頭的迷宮里,面對「一種我始終應該擔心的東西,一件我始終應該有所防備的事情:有個人來了」。小說真實地反映了一次大戰前後,普通小人物失卻安全感、生活與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恐懼心態。
❹ 現代派藝術產生的社會基礎是什麼卡夫卡小說總體上的特徵表現什麼地方
兩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以及嚴重的社會問題,沖擊著人們,痛苦 迷惘 不知所措 是大多數人特別是青年人的心理狀態,於是文學,繪畫等方面出現了現代主義流派,這便是社會基礎 卡夫卡是表現主義的代表,表現主義屬於現代主義的一種,但是卡夫卡(1883~1924)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宗師和探險者,其生活和創作的主要時期是在一戰前後,其創作的社會基礎主要是一戰,和當時的社會問題。 卡夫卡小說總體上的特徵主題曲折晦澀,情節支離破碎,思路不連貫,跳躍性很大,語言的象徵意義很強,夫卡筆下描寫的都是生活在下層的小人物,他們在這充滿矛盾、扭曲變形的世界裡惶恐,不安,孤獨,迷惘,遭受壓迫而不敢反抗,也無力反抗,嚮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❺ 分析卡夫卡作品 卡夫卡小說的藝術特點
以獨特的視角透視世界,剖析人性。
❻ 外國文學專題 卡夫卡的小說有哪些主要的藝術特徵
論述卡夫卡小說創作的藝術特徵。
參考答案
(1)悖謬。卡夫卡常常把它變成美學概念,構成悲喜劇或黑色幽默的審美情趣。如《城堡》中的K,耗費了畢生精力也辦不了戶口,但到他彌留之際,城堡卻突然宣布准予他在村子裡住下,這樣寫具有悲劇性的效果。
(2)圖像,或者象徵。他的思想或意念常常通過圖像來暗示,他認為自己的作品「僅僅是圖像而已」。因為他「總想傳達不可言傳的東西,解釋難以解釋的事情」。作為官府的城堡屹在山丘,接近它比登天還難,喻示帝國的權力機構與百姓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
(3)譬喻,或者寓言。一是通過形象的物體,一是通過寓言性的故事。如《訴訟》中牧師對主人公K所講的「法的守門人」的故事。
(4)荒誕。關於事件的大框架是荒誕的,而具體描寫卻是真切的。如城堡,看得見卻走不到,這是荒誕的,但是進城堡的情節中細節描寫卻是具體真切的。
(5)夢幻。表現主義作家熱衷於此,卡夫卡的日記里經常見到夢的記錄。《鄉村醫生》就運用了夢幻的筆法。
(6)怪誕。他認為藝術應該「給人以另一副眼光」而不能像「照片」那樣成為讓人看不見「真實」的「鐵制的窗板」,目的是引人深思。
(7)神秘性。卡夫卡的世界是一個神秘的世界,因為他把現實推向了極端,使人「陷入某種沉悶的奧秘之中」。
(8)多義性。譬如《城堡》,有人說是作者晚年內心經驗的總結,有人說是專職統治權威的象徵,也有人說是異化世界的投影。俗話說「古有說不盡的莎士比亞,今有說不盡的卡夫卡」。
(9)自傳性。卡夫卡以自己的經歷為經緯,寫的是主觀情感激起的幻想。他筆下的主人公與作者既像又不像。
(10)樸素性。筆法屬於所謂「聖經方式」,只專注於與主旨有關的事件,可有可無的繁文縟節一律砍去,於是形成了他特有的冷峻、簡潔和樸素的風格。
❼ 卡夫卡小說的藝術特徵有哪些點
一、卡夫卡小說情節中帶有荒誕色彩
二、卡夫卡的小說主要是一種寓言式小說,不求社會生活面得豐富多彩,但求深刻的內涵包蘊其中
三、卡夫卡常使用象徵的或隱喻的形象來表達他對現實社會關系的理解
四、佯謬也是卡夫卡小說中常用的一種手法
五、為了表現世界的非理性和存在的痛苦無望,卡夫卡把荒誕作為他的最基本的藝術方法
❽ 評卡夫卡小說的思想內容。
弗蘭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01年入布拉格大學學文學,後轉學法律,190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923年遷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於維也納附近的基爾靈療養院。
卡夫卡的一生正值奧地利近代史上發生深刻社會變革的時期。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匈帝國面臨著種種無法克服的危機,在一股股革命浪潮的沖擊下東搖西晃,終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盡處徹底解體。資產階級共和製得到確立,但舊的矛盾還未盡數妥善解決,各種新的社會矛盾又層出不窮,這些新舊矛盾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當時社會動盪不安的特點。在這動盪不安的社會里,受苦最深的就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在這動盪年代的各種矛盾中,在新舊觀念的搏擊中,在當時各種思潮的影響和啟發下,卡夫卡以自己獨特的目光認識著這個異化的世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批判著這個充滿罪惡和醜陋的世界。這種認識和批判以及體現在他的作品中的惶恐、不安、迷惘,構成了他的創作基調。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人的歷史、人的本質、人的命運、人的處境、人與人及人與社會的關系的思考,可以看到他對人的前途的憂慮和不安,可以看到他對小人物的關注和同情,可以看到他對這世界的醜陋表示了無比的憤怒。
卡夫卡被認為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是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其作品主題曲折晦澀,情節支離破碎,思路不連貫,跳躍性很大,語言的象徵意義很強,這給閱讀和理解他的作品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卡夫卡的作品難讀,連母語是德語的讀者也覺得讀懂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那獨到的認識,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描寫,都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只要你能讀進去,只要你能摸到作品的脈絡,定會獲益匪淺。下點功夫讀一讀卡夫卡是值得的。
卡夫卡筆下描寫的都是生活在下層的小人物,他們在這充滿矛盾、扭曲變形的世界裡惶恐,不安,孤獨,迷惘,遭受壓迫而不敢反抗,也無力反抗,嚮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他為我們描繪出的一幅幅畫卷我們會感到一陣陣震驚和恐懼,因為他彷彿在為人類的明天敲起陣陣急促的警鍾,他為人類的未來擔憂。每位讀者在讀卡夫卡時都會有自己的感觸、理解、認識、聯想,但我們希望讀者不要迷惘在他所描繪的迷惘中。
❾ 卡夫卡的小說主要有哪些特徵
可以根據「卡夫卡式」來寫。「卡夫卡式」主要表達的思想:一、權威是不可抗拒的二、障礙是不可克服的三、孤獨是不可忍受的四、真理是不可尋求的。藝術特徵主要是:一、荒誕框架下的真實細節描寫二、怪誕三、象徵四、自轉色彩
卡夫卡是表現主義的小說代表人物。代表做《城堡》、《美國》、《審判》等。中篇做著名的是《變形記》。樓主,可以通過分析這些作品來進行寫作。
❿ 卡夫卡的小說在藝術有哪些主要特徵
一、卡夫卡小說情節中帶有荒誕色彩
二、卡夫卡的小說主要是一種寓言式小說,不求社會生活面得豐富多彩,但求深刻的內涵包蘊其中
三、卡夫卡常使用象徵的或隱喻的形象來表達他對現實社會關系的理解
四、佯謬也是卡夫卡小說中常用的一種手法
五、為了表現世界的非理性和存在的痛苦無望,卡夫卡把荒誕作為他的最基本的藝術方法
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36aec20100go40.html
淺析卡夫卡小說的藝術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