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都市總裁 > 淺談現代小說與名著

淺談現代小說與名著

發布時間:2021-10-17 01:04:11

Ⅰ 古代名著與現代小說有什麼不同的作文

古今小說有許多相通之處,但古代小說也有其自身特點。因而欣賞時,應根據古代小說自身的特點來加以欣賞,具體可以從了解古代小說的特點、欣賞古代小說的人物形象、鑒賞古代小說的語言三個角度入手。

古代小說來自民間,是人民群眾思想、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古代小說有現實主義的傳統,立足現實,反映現實,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說重情節,通過情節表現人物,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人物心理;古代小說繼承了史傳文學的傳統,描寫人物,一方面有善惡、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點,壞人身上也有長處;古代小說由「話本」發展為章回小說,結構上形成一種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對子;古代小說的語言有文言白話之分,就是古代白話,與現當代小說語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現代小說只是沖破傳統「現實主義」的規范,使人物形象除簡單的社會學意義上的「典型化」人物外,又有「原生態」典型形象、心理型「內向化」典型形象與抽象化「象徵性」典型形象等。因此,無論是池莉的《煩惱人生》,王安憶的《小鮑庄》,方方的《風景》等,抑或是王蒙的《海的夢》《雜色》,徐星的《無主題變奏》,殘雪的《阿梅在一個太陽天里的愁思》等,或者是宗璞的《泥沼中的頭顱》,王鳳麟的《野狼出沒的山谷》,周立武的《巨獸》等都絕不能因沒有傳統的「典型人物」而否認其中各具風格的人物形象的存在。在情節安排上,許多現代小說也與傳統故事型小說不同:或淡化情節,如鐵凝的《哦,香雪》,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劉震雲的《塔鋪》,以及殘雪、阿城、汪曾棋的一些作品;或追求情節的詩化,以意境取勝,如何立偉的《白色鳥》,何士黨的《喜悅》,彭見明的《那人那山那狗》等;或使情節抽象化,如張承志的《大坂》,黃燦的《孤島》,韓少功的《飛過藍天》等,所有這些小說,雖沒有了傳統小說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動人心弦的沖突、懸念,但以此證明小說可以不要情節,無疑是淺薄無知的。這里有一個對故事、情節的理性認識問題。英國小說家伊麗莎白·鮑溫論述這個問題時說:「凡是小說就一定包含有故事。但是這些故事可能是在一個你所不熟的或是沒有料到的平面上:它們寫的可能是心理的,情緒的或內在的事物。……而我們應該知道,故事的檢驗標准,正在於它是否是向前發展的。」如果我們擺脫傳統觀念對情節與故事的束縛,而承認只要是動態過程就含情節與故事這一新理解,就自然會對現代小說的情節要素的體現有正確的把握與認識了。
同時,對現代小說中環境背景的抽象化、虛化或怪誕化;對現代小說主題改變過去內涵的單一性(即只將主題理解為思想觀念)而呈多樣品格(即信息、情感、意境、思想觀念等均可成為主題);一反過去圖解說教式、單向指定式,而呈模糊性、多義性與含蓄性體現,也應有科學理解。不能以此為據,認為小說可以不要背景環境,可以不要主題意旨。
簡言之,小說是以人物、情節、環境這三要素有機融合的生動、具體。逼真、自然的藝術畫圖來反映社會人生的散文體敘述文學樣式。

Ⅱ 讀名著小說好還是讀現代小說好

各有千秋,我覺得讀名著豐富個人的內涵於修養,現代小說可以讀作為一種娛樂與一種個人價值觀的體現

Ⅲ 言情小說 和 名著的區別

說簡單點吧
言情里的人物
故事
情節等大都是為"愛情"展開
而名著雖然也有表現
但只是起渲染
就好比人的衣服
只是外在
名著更多的是要通過描寫
來表達一個深刻主題
再簡單點就是名著強調思想性
言情比較通俗易懂
在內容思想上言情好比讓你聽hip-pop你覺得很好聽
名著就是換讓你爺爺聽他覺得受罪

Ⅳ 世界名著屬於小說還是文學現代小說與當代小說的區別是什麼

文學的范疇很大的,小說、戲劇、詩歌 全都是可以說是文學,文學其實說白了其實就是說寫的很好的有價值的小說、戲劇、詩歌等內容。
你可以設置文學類,然後下面設置小說類,戲劇類等分類。
現代 當代的區別就是時間的不同,當代就是指離我們很近的 那種,現代的就比當代的遠一些 大概是白話文剛興起的時候的

個人見解 望採納

Ⅳ 談談你對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一些典型人物形象的認識

現代文學館里的沉思

「六·一」兒童節的前一天,我和出席全國兒童文學創作討論會的代表們一起,參觀了剛剛開館不久的中國現代文學館新館。

進入展廳之前的過廳兩側,作家們停留的時間最長。原來這里有兩幅長18米的巨型油畫分掛兩側,左側為《中國現代文學名著中的受難者》,右側為《中國現代文學名著中的反抗者》,形成了一個讓人留連沉思的文學人物形象的畫廊。在這里,我看到了跪在地上畫圓圈的阿Q,被打斷腿的孔乙己,拉洋車的祥子,日出前自殺的陳白露……也看到了慷慨就義的夏瑜,處於從「五四」到「五卅」的時代怒濤激盪中的倪煥之,沖決封建大家庭的熱情的覺慧,在人鬼之間流徙幻變的喜兒……這些凝聚了時代的苦難和烈火,灌注著作家的心血和感情的文學典型,是我早已熟稔的,瞥一眼我幾乎就能看清他們衣服上的皺折,感知他們靈魂里顫抖的絲縷;但是,當他們以視覺可觸的繪畫形象集中地呈現在我面前時,還是給了我強大的、多少有些久違了的感情沖擊!特別是和文學形象穿插在一起的左聯五烈士的身影,使我不禁想起了中學時代就已經從課本上背誦下來的魯迅的名文里的名句:

「我們的勞苦大眾歷來只被最劇烈的壓迫和榨取,……智識的青年們意識到自己的前驅的使命,便首先發出戰叫。這戰叫和勞苦大眾自己的反叛的叫聲一樣地使統治者恐怖……」

是的,我們的現代文學,從根本上說,「和革命的勞苦大眾是在受一樣的壓迫,一樣的殘殺,作一樣的戰斗,有一樣的運命,是革命的勞苦大眾的文學。」

魯迅的這些話和我眼前的濃縮在油畫里的苦難者和反抗者形象的群像,共同揭示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嚴肅的戰斗的主題和深廣的凝重的社會生活內容。當然,中國現代文學名著中塑造的人物,並不只是這兩種形象,而是包含了各種各樣的、林林總總的人物,表現了中國現代生活的無比豐富的多樣性。所有這些成功的人物典型,都或隱或顯、或遠或近地反映著它們和中國革命、社會變革的聯系,都有著獨具的社會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這是沒有疑義的。但是,只有苦難者和反抗者的形象,最集中、最鮮明地反映著我國現代文學與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的歷史進程的緊密聯系,反映著我國現代文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們和人民大眾的血肉相連、命運相依的關系。

凝視著散處在園林不同角落的13尊現代大作家的雕像,我突然產生了一種想探究和揣摩他們的內心世界的沖動。這些絕大部分已經走入了歷史的現代作家,不少是剛才我所看到的那些不朽的文學典型的創造者。他們為沖決黑暗的網羅,創造光明的世界吶喊了一生,奮斗到最後一息,現在是被鑄塑在這青草地上,披覽湖色天光,享受鳥語花香,接受後人尊崇的禮贊了。如果他們還在思考,面對今日的中國,面對21世紀的世界,他們會對我們這些文學事業的後來者說些什麼呢?時代不同了,社會的變遷,世道人心的移易,已經使得文學的主題,作家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的文學,在價值取向上,能從文學前輩那裡得到什麼有益的啟示嗎?

我想起了沒有來得及看到現代文學館新館落成的現代文學館館長李

Ⅵ 請問,文學名著跟流行小說的區別

文學名著是震撼心靈的藝術傑構,流行小說是消磨人生的精神鴉片。二者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求採納

Ⅶ 古代名著與現代文的不同

看樓主的意思是問現代文與古代文的不同呢還是古代名著與現在文的寫作手法上的不同?
我是否可以這樣回答。
古代名著
《西遊記》乃據民間流傳有關唐玄奘往天竺取經的軼事及戲曲加以整理和創作寫成。全書分為三部份:
第一部份寫孫悟空的歷史(第一回至第七回)
第二部份寫唐僧取經的緣起(第八回至第十二回)
第三部份寫唐僧等人取經的過程,也就是八十一難的過程(第十三回至九十九回)
有學者指出《西遊記》是以人間為藍圖去描寫天宮的,讓讀者借降妖伏魔的孫悟空反應現實社會中的混亂。

有學者指出《西遊記》是以人間為藍圖去描寫天宮的,讓讀者借降妖伏魔的孫悟空反應現實社會中的混亂。
吳承恩發揮了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留神寫成的《西遊記》,想像力豐富,人物構思特別,畫人與妖為一體,其中孫悟空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他勇敢機智之餘,又喜歡與師弟
斗氣,充滿人性,加上其他人物情節的生動描述,令《西遊記》不但成為中國藝術史上完整的神話小說,其中離奇變幻的神怪情節班次備受外國讀者歡迎。
《水滸傳》鑒賞
《水滸傳》又名《忠義水滸傳》、《江湖豪客傳》。根據宋金元時期宋江起義的故事加工編成話本,200 多年後,施耐庵寫根據話本、民間故事、戲曲寫出中國第一部長篇白話
小說《水滸傳》,在我國白話文學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水滸傳》以藝術筆觸描寫了北宋末年山東地區以宋江為代表的農民起義隊伍形成、發展乃至失敗的整個過程。小說從高俅發跡迫害王進入筆,緊扣「官逼民反」之題意,先後
描寫了魯智深、林沖、晁蓋、宋江等一百零八位英雄逼上樑山的經歷。從林沖火並王倫到白龍廟英雄小聚義,梁山隊伍基本形成;曾頭市晁蓋不幸身亡,宋江接替首領之位,繼續
招攬英雄抵禦官軍,於梁山泊會齊英雄,排定座次。這是七
十回本的基本內容。百回本繼「排座次」後描寫梁山英雄兩贏童貫、三敗高俅,聲威驚振朝野。而後接受朝廷招安,北征遼寇,大獲全勝。但在鎮壓方臘起義中,梁山英雄大半陣
亡。百二十回本還在中間插入「征田虎、王慶」的故事,結局與百回本相同: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運動終於失敗。
三國演義簡介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也稱《三國志演義》,是中國古代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
羅貫中(1330一1400),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說家。據說,他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還作有《隋唐志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戲劇。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塑造了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
尊劉反曹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
《三國演義》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
亮節,具有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既
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這與歷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他的義氣是以個人恩怨為前提的,並非國家民族之
大義。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視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
紅樓夢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高峰。全書120回,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後40回據說由高鶚續寫。

雪芹1715?一1763?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居士。清代偉大小說家。祖籍一說是河北豐潤,一說是遼寧遼陽。清人入關後,入正白旗內務府籍。從他曾祖至他父親,其家世襲江寧織造。幼年時家勢貴盛,氣派顯赫。後來其父因事獲罪,產業被抄沒,家道衰落。曹氏全家從南方北遷,中年後住在北京西北郊,家境清貧,過著「舉家食粥」的日子。曹雪芹多才多藝,能詩善畫,嗜酒健談,性格傲岸。《紅樓夢》寫到80回時,因貧病交迫,加之愛子夭折,含恨而逝,使《紅樓夢》成為未完稿的著作。

《紅樓夢》又名《石頭記》、《金玉緣》,以賈、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圍繞兩個主要人物的感情糾葛,描寫了大觀園內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同時,通過對這些愛情悲劇產生的社會環境描繪,牽涉到封建社會政治法律、宗法、婦女、道德、婚姻等方面的問題,昭示了封建社會末期的世態,暴露了封建貴族階級及其統治的腐朽與罪惡,歌頌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過叛逆者的悲劇命運宣告了這一社會必然走向滅亡。可以說,《紅樓夢》是一部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

《紅樓夢》塑造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生動的人物形象。寶玉始終站在封建主義精神道德之外,他視仕途為祿蠹,以應酬文字為沽名釣譽之工具,視讀聖賢為畏途,既具有濃厚的貴公子的紈褲習氣,又具有反封建的叛逆性。他尊重女性,尊重個性,追尋自由,是一位貴族家庭乃至封建制度的叛逆典型;黛玉是一位冰清玉潔、孤高自許、多愁善感的貴族小姐,她視愛情如同她的生命,但她的愛情卻因不容於貴族家庭而被摧毀;寶釵是一位遵奉婦道、恪守婦規的封建淑女,她同樣是封建制度的犧牲品。

《紅樓夢》突破了傳統的取材和構思方式,將社會高度濃縮於家庭范圍內作整體展現,賈府實際上是整個社會的縮影。

《紅樓夢》寫人的技巧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所描寫的人物皆栩栩如生,個性鮮明,具有多重性格,打破了以往小說寫人類型化的特徵,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有: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上,以精雕細刻的工夫,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的個性化,心理描寫具體而簡潔;把人物放在特定的藝術氣氛里,烘託人物的內心情緒。

《紅樓夢》吸取了中國古典文學語言的營養,又提煉了大眾語言,熔鑄成准確、精煉、純凈、傳神、典雅的語言。

《紅樓夢》的情節安排脈胳分明,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結構既筋絡相聯,縱橫交錯,又主次分明,有條不紊,一如生活本身,不露人工斧鑿之痕。

《紅樓夢》表面看來都是平常的生活瑣事,但能夠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反映生活的本質,具有豐富深刻的社會意義。

《紅樓夢》問世後,以其深進的思想意蘊與精湛的藝術魅力,震撼著一代代讀者的心靈,產生了跨越時空的巨大的影響,在學術研究領域形成了聲勢浩大的「紅學」。在經歷了二百多年風風雨雨之後,「紅學」不唯沒有衰微,反而更為興盛,這足以說明《紅樓夢》所具備的藝術價值。

《紅樓夢》的版本有兩個系統,一是僅流傳八十回的脂評抄本系統;一是程偉元高鶚整理補綴的一百二十回印本系統。198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紅樓夢》120回校訂注釋本,是一種較為完善的新讀本

現代文
現在可知的語文積極修辭手法:有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
具體有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復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較喻(又名強喻)、譬喻、飾喻、引喻、隱喻;
有白描,比擬(又名比體),避復,變用,層遞,襯墊(又名襯跌) ,襯托(又名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疊,頂真(又名聯珠),對比,對仗(又名對偶、排偶),翻新,反復,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又名並提、合敘、合說);
有復迭錯綜,復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迴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又分為:摹形,摹聲,摹色),列錦,連及,誇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又名聯珠),諧音,歇後,象徵,鑲嵌,析字,委婉(又分為:迂迴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又名移覺、移就),跳脫,轉文,復踏。
[編輯本段]常用修辭作用特點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構成:
1、本體
2、喻體
3、比喻詞
(比喻和擬人最大的不同在於比喻含有喻體,擬人沒有。)
作用: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生疏的事物解說,即打比方,幫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種類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類別 特點 本體 比喻詞 喻體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現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猶如 出現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樣。
暗喻 甲是乙 出現 是、成為 出現 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就是一幅青山綠水畫。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現 無 出現 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頂上落下萬千條瀑布。

例句: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老舍《濟南的冬天》
2.比擬:
藉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作用:能啟發讀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動。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1)擬人:
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行為、思想、感情、活動,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例句:
1.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春》 朱自清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杜甫
3.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春》 朱自清
(2)擬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
例句
1.人群不顧一切,涌了上來。
2.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
例句
1.火山發出一聲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3.誇張:
對事物的性質,特徵等故意地誇張或縮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類別 特點 例句
擴大誇張 對事物形狀、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加以誇大 柏油路曬化了,甚至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縮小誇張 對事物形象、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塊天地
超前誇張 把後出現的說成先出現,把先出現的說成後出現 她還沒有端酒懷,就醉了。
4.排比:
把三個或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
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
例句: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5.對偶:
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於記憶,有音樂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
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
例句:.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6.反復:
為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句子。
1. 連續反復(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例句:山谷迴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2. 間隔反復(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7.設問:
為了此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例句: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8.反問(激問、反詰、詰問):
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例句: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
9.引用:
引用現成的話(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分和兩種。
作用:使論據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富啟發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暗 引(間接引用)
例句:失敗乃成功之母,你千萬不要氣餒。
10.借代:
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
借代種類:特徵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體。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②特徵代本體。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徵、標志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去……(《故鄉》)
③具體代抽象
例如: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④工具代本體。
例如: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⑤專名代泛稱。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朴,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朴站起來!(《最後一次講演》)
11.反語:
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12. 對比: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辭格。
例如: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有的人》)
運用對比,必須對所要表達的事物的矛盾本質有深刻的認識。對比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應該有互相對立的關系,否則是不能構成對比的。
排比、對偶、擬人、誇張、反問......
13.聯想:
看到某事物,從而聯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像.
例如:太陽出來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14.通感:
所謂通感,是利用諸種感覺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以一種感覺來描述表現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
作用:通感的運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其表達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為形象,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們豐富的聯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潑;它能准確表達,含意深遠;它能充實詩文的意境,構成特殊的藝術美。
例如
「晨鍾雲外濕」(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以「濕」字形容鍾聲,所聞之鍾聲,穿雨而來,穿雲而去,故「濕」,觸覺與聽覺相互溝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湯湯乎若流水」(《呂氏春秋·本味》)聽琴聲而知志在高山、流水,聽覺與視覺相互溝通。
15.雙關:
利用詞的多義及同音 (或音近) 條件,有意使語句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雙關。
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16.頂真
頂真也做頂針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開頭,首尾相連兩次以上,使鄰近接的語句或片斷或章節傳下接,首尾蟬聯,用符號表示就是「ABC,CDE」.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頂真,又叫頂針或聯珠。
運用頂真修辭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結構整齊,語氣貫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間環環相扣的有機聯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來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兩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恆地在燃燒。
夢想是翅,飛翔永恆藍天。
夢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夢想是海,還是小船悠悠。
夢想是船,海上乘風破浪。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雲;
愛心是雲,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17.互文
帶有修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
在古文中,把屬於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里,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足,就是互文。
古語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
煙籠寒水月籠沙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主人下馬客上船, 舉酒欲飲無管弦
在閱讀古代散文作品時,對於一些運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進行仔細的思索和體味,往往容易忽略過去。例如:
(1) 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意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陽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兒。」
(2) 子建援牘如口誦,仲宣舉筆如宿構。(《文心雕龍·神思》)意為:「曹植、王粲鋪上紙拿起筆寫作時,就象事先寫好了背出來一樣。」
(3) 齊魏徭戍,荊韓召募。(李華《弔古戰場文》)齊魏荊(楚)韓等戰國時期君王為徭役守邊而招募兵員。」
(4)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說》)意為:「凶暴的差吏來到我們村裡,到處叫嚷喧嘩,到處騷擾百姓。」這里的「東西南北」泛指「各處」。
(5)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岳陽樓記》)意為:「不因外物的影響而悲哀歡喜,也不因為個人處境好壞而歡欣悲傷。」
18.回環
簡單地說回環就是順讀逆讀一個樣。例如:
響水潭中潭水響;黃金谷里谷金黃。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養乳源翁。
星島港迎港島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19.移情
為了突出某種強烈的感情,寫說者有意識地賦予 客觀事物一些與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實際上並不 存在的特性,這樣的修辭手法叫做移情。
運用移情修辭手法,首先將主觀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人一體, 能夠更好地表達人的強烈感情,發揮修辭效果。
例如:
①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無情極,愁時獨向東。
(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
④行宮見月傷心色,
夜雨聞鈴斷腸聲。
(白居易《長恨歌》)
⑤轉朱閣, 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蘇軾《水調歌頭》)
⑥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
(牛希濟《生查子》)
上面例①兩句詩的意思是: 露從今夜起才特別慘白,月是故鄉的才格外明亮。為什麼是這樣的呢?因為詩人杜甫親歷了安史之亂的大動盪, 在國家前途、個人命運不斷遭到打擊的情況下,不得不於公元前 759 年秋天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客居。在這凄冷荒漠的邊塞小城裡, 詩人將思念故鄉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襯托詩人思念故鄉的情緒, 使事人一體,從而 更好的表達了詩人思鄉的強烈感情。 例②中兩句詩 的意思是:感嘆國家遭逢喪亂,花朵濺滴悲傷的淚; 痛恨一家流離分散,鳥兒叫喚驚動憂愁的心。花開 鳥叫是自然界的現象,是沒有人的情感的,詩人運 用移情修辭手法, 才能寫出這樣感人的詩句。例③ 說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時候才「獨向東」 ;例④說月亮發出的是一種叫人看了「傷心」的光,鈴子搖響的是一種叫人聽了「斷腸」的聲;例⑤說月亮常常在人離別時變圓; 例⑥說紅豆不是紅豆,而是一 顆顆「相思淚」。以上各例都是運用移情修辭手法,將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這樣人情和事物融為一體,能夠更好的表達人的強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區別是: 移情是將人的主觀的感情移到客觀的事物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觀事物襯托主觀情緒, 使物人一體,能夠更集中地表達強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兩項事物相關聯,就把原屬於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辭語移來屬於乙事物,是一種詞語活用的修辭手法。 簡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後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詞來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擬人的區別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後者是「將物當作人來寫」。
[編輯本段]帶有修辭手法的成語
1.比喻的修辭手法的成語: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呆若木雞 風燭殘年 揮汗如雨 浩如煙海 門庭若市 虛懷若谷 輕如鴻毛 震耳欲聾 聲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膚之痛 親如手足 人面獸心 如虎添翼 如膠似漆 喪家之犬 望眼欲穿 對答如流 刀山火海
2.擬人的修辭手法的成語:
狐朋狗友 鼠目寸光 鴉雀無聲 花枝招展 鳥語花香 烘雲托月 風卷殘雲 百花爭艷 鼠竊狗盜 兔死狐悲 龍爭虎鬥 卧虎藏龍
3.其他(除比喻、擬人、誇張)修辭手法的成語
a明喻:虛懷若谷 門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飢似渴 味同嚼蠟 壽比南山 歸心似箭 如魚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暗喻:車水馬龍 有口皆碑 唇槍舌戰 草木皆兵 冰清玉潔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黃 犬牙交錯 血海深仇 犬馬之勞
c借喻:望穿秋水 破鏡重圓 風平浪靜 班門弄斧 銅牆鐵壁 豺狼當道 掌上明珠 畫龍點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d對比: 口蜜腹劍 口是心非 虎頭蛇尾 好逸惡勞 陽奉陰違 南轅北轍 外強中干 吃一塹長一智 掛羊頭賣狗肉
e對偶: 地大物博 感恩戴德 山窮水盡 謙受益,滿招損 家喻戶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f借代:目不識丁 披堅執銳 扭轉乾坤 迫在眉睫 拈花惹草 大江東去 燈紅酒綠 咬文嚼字 青黃不接 手無寸鐵
g比擬:閉月羞花 百花爭艷 草木皆兵 風塵僕僕 呆若木雞 生龍活虎 鶯歌燕舞 抱頭鼠竄 肥頭大耳 土崩瓦解 風燭殘年
h反復:登峰造極 星移斗轉 提綱挈領 審時度勢 情真意切 罪魁禍首 豐功偉績 心灰意冷 真憑實據 一心一意
i反問: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將附焉 塞翁失馬,焉之非福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j雙關:風雨同舟 藕斷絲連 立地成佛 樂在其中
k回環: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l頂針: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傳十,十傳百 一而再,再而三
m誇張:日理萬機 日月如梭 三頭六臂 怒發沖冠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百發百中 膽大包天 寸步難行 一步登天 日上三竿
總結:修辭手法有這樣幾大類:比喻,比擬,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引用,借代,反語,對比,聯想,通感,雙關,頂真(頂針),互文,回環以及移情.

Ⅷ 讀現代小說與讀名著哪個好

仁者見仁,多讀肯定有好處的啊

Ⅸ 看世界名著小說和看當代的小說看哪個更有利於提高一個人寫作水平,文筆,寫小說的水平

外國名著文筆翻譯過來的不好,當代小說文字有的過於花哨,建議看些經典的書,譬如魯迅的《吶喊》《彷徨》

Ⅹ 有關名著和現代文學有關的作文

空閑之餘,久聞易中天之《品三國》一書。閱之,作者用現代的眼光解讀三國的歷史,且讓我對三國這段歷史更加產生了興趣。
易老師用通俗幽默的詞語,認真的歷史態度,公正的對每個歷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歷史上的三國,也使我對三國中的歷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 三國裡面最讓我感興趣的就是曹操。
在看之前曹操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冷酷奸詐的歷史形象,當然也是受了小說的原因,看了之後使我對真正歷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當然曹操最讓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放眼當今社會的大小企業,在用人方面是一個很重要的一關,這就是為什麼人力資源是那麼的重要,如果一個企業不會用人的話,那麼這個企業將是一個失敗走向滅亡的企業,同時也在告訴我們什麼是人才?如何去發掘人才,保證人才能夠為我所用,能夠死心塌地的為企業著想,曹操的前期為什麼會那麼快的迅速壯大,就是因為曹操能夠發現人才,並尊重人才,能夠讓這些人發揮他們的才能,給他們施展自己才華的平台,能夠採納好的建議為自己所用,而且賞罰分明,這些成就了曹操身邊不缺少有才乾的謀士為他出謀劃策,並死心塌地的跟隨曹操,一個企業是一樣的,靠什麼壯大,靠的是人才,如果一個企業不能夠做到人才為我所用,不能夠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麼這個企業將是一個失敗的企業。無論在什麼時代人才是多麼的重要,一個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業迅速的發展並壯大起來,一個企業如果想做到這幾點那麼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現出整體的形象,首先一點就是要讓員工信服,靠什麼讓員工信服,不只是單靠的工資,最重要的是企業的信譽和企業的發展潛力,有沒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業文化,有沒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讓員工信服,要讓員工真正的看到企業的發展潛力,而不是意味的唱高調子,這樣只能是一時的效果,但帶來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因為直接影響了企業在員工心目的形象,企業靠什麼傳播,靠什麼吸引人才,靠的是實力以及信譽,如果你在員工的心中把這兩樣都給毀了,還談什麼企業文化,還談什麼發展,一切都是空的。
通過讀易老師的《品三國》一書,不但使我明白了什麼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了曹操為什麼能夠一步步的走向強大!使我明白了三國這段悠久的歷史,更重要的是讓我學到了如何做人,在現代社會中我應該如何給自己策劃;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如何使自己成為真正有用的人,使自己在當今社會中,在自己的事業中,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立於不敗之地!做一名堂堂正正的男子漢!
謝謝易老師帶給我的這些寶貴的財富!

閱讀全文

與淺談現代小說與名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說排行榜完本穿越 瀏覽:398
婚後婚姻都市小說 瀏覽:62
小說主角是庄風 瀏覽:34
淑女難求有聲小說 瀏覽:980
小說網游完結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336
小白搞笑現代言情小說 瀏覽:412
主角紫薇星的都市小說 瀏覽:329
小說化龍成神txt下載 瀏覽:384
主角是更木劍八的小說 瀏覽:460
小說相府繁花在線閱讀 瀏覽:850
有沒有穿越還珠格格小說全集 瀏覽:568
平淡且甜甜的小說推薦 瀏覽:529
飛燕小說全文免費閱讀小說 瀏覽:364
校園小說女主抖m很弱 瀏覽:688
女機長小說推薦 瀏覽:783
凱莉小說那些好看 瀏覽:215
以符作為武器的網路小說 瀏覽:655
exo契約女友小說全集 瀏覽:785
比白潔還好看的小說 瀏覽:736
現代醫術類醫生小說排行榜 瀏覽: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