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台灣新文學發展期的詩歌創作有哪些
從30年代初到日本人無條件投降,大約15年的時間,為台灣新詩在日本法西斯殘酷的高壓和迫害下頑強地發展時期,這個時期中國主流文學與日本的「皇民化文學」逆流,進行了生死搏鬥。尤其是1937年6月15日,日本政府下令在台灣廢止中文,宣布一切中文報刊全都停廢,改用日文。對中國文學進行了致命摧殘。但是具有反侵略傳統的台灣人民,台灣文學是不可能被擊跨的。1930年前後,台灣無產者開始覺醒,以台共為核心的左翼文藝運動蓬勃興起。
《台灣民報》1927年8月由日本東京遷到台北發行,1932年改為日報並改名為《台灣新民報》,1930年8月2日新辟《曙光》新詩專欄,團結了大批詩人,30年代初,以台南一帶含有鹽分較多的海濱地區,誕生了一批詩人,如:郭水潭、吳新榮、徐清吉、王登山、庄培初、林精鏐等,被稱為「鹽分地帶詩人群」。1935年9月2日,邱淳光、丘炳南創辦了《月來香》詩刊。1942年張彥勛等發起組織了「銀鈴會」詩社,創辦了《緣草詩刊》(1947年易名《潮流》)。這個時期台灣出現了一大批較有影響的詩人,如:巫永福、蘇維熊、楊基振、葉融其、吳坤煌、朱培仁、朱實、翁鬧、楊熾昌、賴明弘、嵩林、李張瑞、王白淵、陳奇雲、林修二、丘英二、楊少民、垂映生、劉傑、楊啟東、龍瑛宗、邱淳光、丘炳南、吳瀛濤、張彥勛、陳千武、吳天嘗、楊雲萍、吳新榮、郭水潭、曾石火、林清文、周伯陽等。這個時期出版的詩集有:楊熾昌的《熱帶魚》、《樹蘭》和《燃燒的面頰》,邱淳光的《化石的戀》和《悲哀的邂逅》,楊雲萍的日文詩集《山河》,王白淵的日文詩集《荊棘之道》等。
❷ 求現代短篇台灣言情小說
有容:
台灣言情小說作家,作品風格幽默詼諧,為大多數言情小說迷所喜愛。
系列作品
八美圖系列
百年好合
變質金主
荷包滿滿
玫瑰玻璃鞋
長命富貴
當王子遇不上公主系列
著了迷
動了心
二八年華系列
愛上娃娃臉
纏上酷冰山
戀上花花女
風雲組織系列
愛在峰迴路轉
多情大亨
風雲拍檔
接收小麻煩
親愛的,娶我好嗎
撞上酷總裁
齊傲物語
密警傳奇系列
風物語
龍物語
水物語
雲物語
雨物語
魅惑甜心(番外)
冥王四月系列
惡作劇之戀
布衣神算
潘朵拉婚紗會館系列
我願意
變了樣
敢娶我算你狠
克夫女的詭計
老婆吉祥
幸福指定席
無敵馴獸師
上司靠邊站系列
董事長,別亂發飆
總裁,閃遠一點
總經理,您說的是
一夜花火系列
冰山美女
調情高手
脫軌紳士
參與作品
誠征後母系列----麻辣後母
愛上新郎系列----套牢惡質女
風騷女傭系列----麻辣女傭
官場插班生生系列----御賜女巡按
名門花少系列----入戲太深
藍色酒館系列----冷麵
名門四俗女系列----賣身獵物
專屬情婦系列----冷感情婦
招聘狐狸精系列----三嚇姻緣
綉坊三娘系列----嗆味綉姐兒
聖誕銷魂夜系列----偷夫
討愛三浪女系列----認栽猛娃
甜心寵物系列----情縛鼠妞
單行本
烈焰狂情
洛王戀
匿名相思
奶娃新娘
索情
願賭服輸
紫色漸層
❸ 台灣現代言情小說女作家有哪些最好是作者喜歡寫一系列家族愛情故事的那種!
古靈 金萱 之類的吧……尤其是金萱……
❹ 介紹一個台灣詩人,並介紹他的詩作和詩歌特色
餘光中,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52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LOWA)藝術碩士。先後任教台灣東吳大學、師范大學、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餘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21種;散文集11種;評論集5種;翻譯集13種;共40餘種。
餘光中的詩文創作及翻譯作品,祖國大陸有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廣州花城出版社、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安微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後出版。余先生同時又是資深的編輯家,曾主編《藍星》、文星》、《現代文學》等重要詩文刊物。並以「總編輯」名義主編台灣1970——1989《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共15冊(小說卷、散文卷、詩卷、戲劇卷、評論卷)。
餘光中在台灣與海外及祖國大陸文學界享有盛譽。他曾獲得包括《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台灣所有重要獎項。多次赴歐美參加國際筆會及其他文學會議並發表演講。也多次來祖國大陸講學。如1992年應中國社會科學院之邀演講《龔自珍與雪萊》;1997年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其詩歌散文選集共7冊,他應邀前往長春、沈陽、哈爾濱、大連、北京五大城市為讀者簽名。吉林大學、東北大學頒贈客座教授名銜。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曾朗誦演出他的名詩《鄉愁》。由人民文學出版社與北京圖書目錄》,收錄《餘光中詩選》於其中。近年來,中央電視台《讀書時間》、《東方之子》等欄目專題向國內觀眾連續推薦報導餘光中先生,影響很大。
海內外對餘光中作品的評論文章,大約在一千篇左右。專論餘光中的書籍,有黃耀梁主編,分別由台灣純文學出版社與九歌出版社出版的《火浴的鳳凰》、《璀燦的五彩筆》;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餘光中一百首》(流沙河選釋)等5種。傳記有台灣天下遠見出版公司出版,傅孟君著《茱萸的孩子——餘光中傳》。其詩集《蓮的聯想》,1971年由德國學者譯成德文出版。另有不少詩文被譯成外文在海外出版。
鄉愁
小時侯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❺ 什麼是台灣文學
台灣文學
台灣現代文學是在大陸的新文學運動直接影響與推動下發展的。由於台灣文學在現代有著與大陸不盡相同的歷史際遇和文化機緣,所形成的一些基本的文學命題與發展形態有其特殊性。從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框架中考察台灣文學在現代的發展,會發現它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省區文學,而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重要的有特色的支脈。
一 台灣現代文學發展的歷史輪廓
台灣的新文學運動發端於1920年7月,當時一些留日的台灣學生仿效大陸的《新青年》,在東京創辦了《台灣青年》,旨在「研究台灣革新,謀求文化向上」,並由此引發台灣的新文化運動。
從1925到1931年,是台灣文學的草創期,雖有一些創作出現,但仍多處在模仿階段。這期間除了上述關於新舊文學的論爭,還有1930年前後關於「台灣白話文」與「鄉土文學」的探討與提倡,旨在強化台灣文學的本土意識,也暗含有對日本同化政策的抵制,這一口號對後來台灣文學的發展影響極大,並陸續發生過多次論爭。1932年黃邨成、賴和等成立「南音」社,創辦《南音》雜志,《台灣新民報》創辦「學藝欄」,另有《福爾摩沙》(東京創刊)等文學期刊問世。1934年由富於民族意識的台灣文化人發起組成全島性的文藝組織台灣文藝陽盟,並創辦《台灣文藝》和《先發部隊》兩期刊,宣稱要充當「為人生而藝術」的藝術創造派,顯然吸納了大陸的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的文學主張,網羅各種傾向的作家,發表了一批較有藝術水準的作品。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隨後不久,在台灣強制實行「皇民化運動」,企圖以日本的大和文化取替和泯滅台灣的華夏文化。為了推行種族同化政策,規定以日本語作為台灣唯一合法的語文,甚至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上也強行日本化。在嚴密的法西斯文化專制羅網中,台灣新文學運動受到致命的挫傷,多數新文學期刊被查禁,許多傾向進步的作家或者被逮捕入獄,或者不得不蟄伏封筆。由此直到1945年,是台灣現代文學的凋零期。其間有一些作家受殖民意識左右,充當御用文人,出產一些蒼白枯萎的帶「皇民」氣味的作品。只有少數有民族骨氣的作家在被壓迫的夾縫中隱忍為文,寫出一些佳作,使台灣文學得以一脈息存。如短篇小說《先生媽》(吳濁流)、《鵝媽媽出嫁》(楊逵)、《風水》(呂赫若),長篇《亞細亞的孤兒》(吳濁流)等等,都有較完整的藝術構思和深摯的鄉國情懷,在當時出現顯得尤為可貴。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到1949年12月國民黨政權遷台,為台灣光復初期。這期間廢止了日文報刊,許多原來習慣用日文寫作的作家轉為用漢語創作,文字生澀不能不影響到作品的藝術質量。但整個文壇都重又檢討過去,展望未來,「鄉土文學」的命題再次引起熱烈的討論,並在1947年之後,創作逐步復甦。
台灣的現代文學的發生略晚於大陸的文學革命,但大致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取同一步調。所不同的是台灣的現代文學發展阻力更大,條件更艱難。日據時代的種族同化政策,強令作家用日語寫作,尤其是1939年之後,禁用中文,大部分作者只能用日文寫作,極力限制台灣文學中的反殖民意識,這對於台灣新文學的阻礙和挫傷是極為嚴重的。台灣的現代文學總的來說發育不健全,藝術水準不高,即與此有關。而台灣文學中存在某些日本文化的色彩,也是不可迴避的事實。盡管如此,台灣文學在現代的發展仍取得可貴的實績。台灣的現代文學大都以現實主義為歸依,鄉土氣息一般較濃重,其中最頻繁呈現的是思戀家國,反抗壓迫的文學母題,以及作為弱國子民的漂泊意識。讀台灣文學,總有一種拂之不去的悲涼壓抑的氣氛。台灣現代文學收獲最豐的是小說,其次是詩,散文和戲劇相對弱一些。台灣的現代文學作為一脈支流,無疑還是以其特色豐富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景觀。
二 台灣現代文學的代表性作家
首先應當提到的是被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的賴和(1894-1943年)。他最早最有力地激發了台灣新文學的精神,即以現實社會的批判和鄉土文化的尋根為本,替本省鄉土文學樹起了第一面旗幟,並且決定了本省籍作家應走的方向。
賴和又是台灣新詩的奠基者之一。他試圖以詩歌來紀實和抒情,取材往往都是現實中發生的重大事件。如《覺悟下的犧牲》(1925年)是以敘事詩形式記載「二村蔗農組合」的反日事件的。《流離曲》(1930年)是以30年代日本殖民者掠奪耕地,迫使原耕地農民破產的事件為題材的。《南國哀歌》是以「霧社事件」為背景的。《低氣壓的山頂》(1931年)是敘寫彰化抗日保衛戰的。在後一首詩中,賴和渴求社會變革的風暴,沖刷人間的污垢:「這冷酷的世界,/留它還有何用?/這毀滅一切的狂飆,/是何等偉大的凄壯!/我獨立在狂飆中,/張開喉嚨竭盡力量,/大著呼聲為這毀滅頌揚,/並且為那未來不可知的人類世界祝福。」這種風暴型的情感宣洩,氣勢磅礴,可一抒感時憂國之塊壘。
如果說賴和揭示民間疾苦時多出於人道主義的同情,楊逵(1905-1985年)則更注意從歷史變革的層面諦視無產者的命運和社會的變遷。
台灣日據時期特殊的歷史情狀在許多現實主義作家筆下得到真實地展現,吳濁流(1900-1976年)是其中最出色的歷史記錄者之一,他的小說是具有社會性質的審美的概括。
日據時代台灣作家中比較執著地追尋鄉土精神,在藝術上有出色表現的,還有呂赫若(1914-1947年)。呂赫若常常描寫農村日常家庭生活的矛盾或困厄,以此展現社會的變遷如何引起道德的心理的變化。他的作品都是用日文寫的,其中多數作品到90年代才有中譯。
另一位很有藝術個性卻少為人知的作家是龍瑛宗(1911- )。作品的描寫纖細、敏銳,風采華麗而憂傷,有世紀末的意味,從中可以看到歐美現代小說手法的大量運用。他還有一些以「媳婦仔」命運為題材的小說,多表現女性頑強的、健全的生命力,不同於他的知識分子題材小說中的彷徨、恍惚,這類作品給人一種承擔苦難的強力感。從小說藝術的開放性探索而言,龍瑛宗是值得注意的一位。
日據時期比較有成就的作家還有:注意小說技巧探索的楊雲萍(代表作《光臨》)、擅長寫心理小說的朱點人(代表作《紀念樹》)以及充當日據時代文學傳統與60年代鄉土文學之間橋梁的鍾理和(代表作《夾竹桃》、《故鄉》系列小說和《原鄉人》),等等。在詩歌方面則有楊華(代表詩集《黑潮集》和《晨光集》)、王詩琅(代表詩作《沙漠上之旅人們》)、邱淳洸(《化石之戀》),以及吳新榮為代表的「鹽份地帶」詩人群和楊熾昌代表的「風車詩社」的現代派詩作,等等。其中楊華詩作成就較突出。他的《黑潮集》是身系囹圄時凄苦心靈的寫照,雖彷徨卻不甘沉淪:「我要從悲哀里逃出我的靈魂/去哭醒那人們的甜蜜的噩夢/我要從憂傷里擠出我的心兒/去填補失了心的青年的胸膛!」收在《晨光集》里的作品則清新優美,講求意象的經營,如:「雨後的暗空,/寂然幽靜,/像給淚泉洗過的良心!」(《晨光集》十一)又如「幽默園中,/撒了滿地的落紅,/這是零碎的詩句啊!」(《晨光集》六)這些詩類似「五四」時期冰心體的小詩,比較注重個人的內心感受,注重印象的捕捉,又帶哲理性,顯然也受到日本俳句的影響。
台灣的現代文學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分支,有其顯著的獨異性。它主要是日本殖民統治之下艱難生成的文學,盡管也有不同的創作風格與路數,但總的特色表現為對鄉土家國的思戀。反殖民統治——追尋鄉土——認同祖國,始終是多數台灣現代作家的創作情結,失根的鄉愁往往成為台灣現代文學創作的一種動力。執著現實,面向民眾,是眾多台灣現代作家的文學理念,現實主義成為普遍的創作趨向,浪漫主義與現代主義未曾得到充分發展。從文體上看,則小說創作成為強項。由於日本殖民者在台灣實行語文上的殖民政策,甚至一度禁止用中文寫作,台灣現代文學存在「雙語現象」,有相當一部分作家只能用日語寫作,然後再陸續譯成中文。語言的困擾顯然也戕傷了台灣文學。進入當代以後,台灣文學又有新的發展,並且由於與大陸的長期隔離,而形成了迥異於大陸的某些新的文學特質。無論如何,中國現代文學都不應該忽視台灣獨特的經驗與成就。
❻ 誰能介紹幾本台灣好看的(你覺得的)文學類小說,是當你看的時候能打動你的,文體內容不限。
張曼娟的《呼喊快樂》
❼ 台灣現代言情小說合集打包
《孤芳不自賞》風弄的,有好多部,不太符合樓主的要求,但挺好看的,還是推回薦一下,當時都看哭了(前答面幾部要好看些,是古代的,兩個聰明的主角) \r\n《何以笙簫默》,顧漫的,男主角被很多人評為言情小說中最痴情的~~~ \r\n還有人氣較高的《翻譯官》,繆娟的,也挺好看的,在回家的火車上看的,想哭不敢哭,悄悄流淚啊~~~ \r\n個人不太喜歡古靈的作品,不過她有部分還不錯,樓主可以看看 \r\n我比較喜歡席絹的作品,有部分校園的還不錯,推薦一下《未曾相識》(好像是叫這個名字吧,反正女主叫裴紅葉),初看時沒感覺,回味才覺得男主的用情,很溫馨) \r\n雷恩那有幾篇還不錯,像《銷魂》、《娉婷娘子》、還有篇好像叫《大男人的溫柔》(
❽ 關於台灣的詩歌
春愁 (丘逢甲)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萬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
送頌臣之台灣
王氣中原在,英雄識所歸。 為言鄉父老,須記漢官儀。
往事
銀燭鏖詩罷,牙旗校獵還。 不知成異域,夜夜夢台灣
《離台詩》六首
其一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其二 虎韜豹略且收藏,休說承明執戟郎。 至竟虯髯成底事,宮中一炬類咸陽? 其三 卷土重來未可知,江山亦要偉人持。 成名豎子知多少,海上誰來建義旗? 其四 從此中原恐陸沉,東周積弱又於今。 入山冷眼觀時局,荊棘銅駝感慨深。 其五 英雄退步即神仙,火氣消除道德編。 我不神仙聊劍俠,仇頭斬盡再升天。 其六 亂世團圓骨肉難,弟兄離別正心酸。 奉親且作漁樵隱,到處名山可掛單。
《追憶舊事.次韻遙答》
英雄愧說鄭延平,目斷殘山一角青。 何日天戈竟東指?海上誓師更留銘。
《有感.書贈義軍舊書記》
誰能赤手斬長鯨?不愧英雄傳里名。 撐起東南天半壁,人間還有鄭延平。
七子之歌.台灣 (聞一多)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明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 我胸中還氳氤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鄉愁 (餘光中 )
小時侯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感於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56年來第一次造訪大陸
是我同胞皆屬龍, 國事堪重黨事輕。 半世音絕霜染鬢, 一行雁落老淚盈。 兄弟同心金可斷, 手足相殘家不寧。 逆子縱然做總統, 不入中華祖墳塋! 於右任葬我於高山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惟有慟哭。葬我於高山上兮,望我家鄉,家鄉不可見兮,不能相望。山蒼蒼,野茫茫。山之傷,國之傷。
如何?差不多了吧
❾ 台灣經典文學第一份書單
別人建議的這30本書是:
散文類
梁實秋《雅舍小品》
陳之藩《劍河倒影》
楊牧《搜索者》
王鼎鈞《開放的人生》
陳冠學《田園之秋》
琦君《煙愁》
簡媜《女兒紅》
新詩類
鄭愁予《鄭愁予詩集(一九五一~六八)》
瘂弦《深淵》
餘光中《與永恆拔河》
周夢蝶《孤獨國》
洛夫《魔歌》
楊牧《傳說》
商禽《夢或者黎明》
戲劇類
姚一葦《姚一葦戲劇六種》
賴聲川《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張曉風《曉風戲劇集》
小說類
白先勇《台北人》
黃春明《鑼》
王禎和《嫁妝一牛車》
張愛玲《半生緣》
陳映真《將軍族》
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
王文興《家變》
七等生《我愛黑眼珠》
李昂《殺夫》
姜貴《旋風》
評論類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
王夢鷗《文藝美學》
❿ 台灣重要的文學思想文學流派
台灣文學長期因為政治、地緣因素,常被中國中心主義者視為邊陲文學或中國文學的支流,在發展上即受到相當大的壓抑。尤其在外來統治者的廣義殖民下,紛雜書寫系統使台灣文學呈現無法連貫的窘境。不過相對的,從南島語系原住民的口傳文學、中國古文(台灣傳統文學)、白話文、日文、台語文引發的復雜情況及斷層也豐富了台灣文學的面相。
正因語言帶來的意識型態、省籍矛盾、殖民文化等沖突,台灣文學在基礎定義上就十分困難。不過參酌台灣人定義後,台灣文學就廣義而言應為「出生或客居台灣所發表的所有文字作品」,而狹義上則應指「描寫台灣鄉土人物、再現台灣典型環境、運用台灣方言的作品、表現台灣人的生活與思想」的文學作品。[1]
台灣文學歷經日治時期新文學、反共文學與西化現代主義文學的發軔萃煉過程後,1970年代之後的懷鄉、鄉土、政治、女性文學於2000年代仍以嶄新型態呈現,且佔台灣文學一定重要性。除此之外,暢銷的勵志文學、新興的網路文學和同志文學也在這波多元化的並存發展中,競相在新媒介介面或寫作技巧上,重整台灣的新世紀文學圖像。而也就是如此,台灣文學雖在影像媒體夾擊中面臨著嚴峻挑戰,依舊試圖以更創新的面貌繼續蓬勃再生。
台灣傳統文學
就廣義而言,以詩詞古文為主的台灣傳統文學源遠流長,從明鄭一直都有其延續發展。明鄭時期沈光文的文集、鄭經的《東壁樓集》甚為有名,東吟詩社創立開台灣詩社之先河。清初郁永河的《裨海紀游》[2]、黃叔璥《台海使槎錄》被葉石濤稱為台灣傳統散文的雙璧。清代本土文人諸羅的王克捷[3]、澎湖的蔡廷蘭[4]、彰化的陳肇興[5]、淡水的黃敬[6]、曹敬[7]、新竹的鄭用錫、林占梅甚有盛名。宦遊人士劉家謀的《海音詩》、《觀海集》[8]頗能反應社會實況。唐景崧任職於台南及台北時,帶動地方文風,有功於詩歌傳播。
日治時期連雅堂的《台灣詩薈》月刊[9]保存古典文獻有其勞績。台灣中部的櫟社、南部的南社、北部的瀛社是日治時期台灣370多個詩社中最有代表性的詩社。而賴和、周定山[10]、陳虛谷[11]、王敏川、林荊南[12]等是新舊文學兼擅的文人。《詩報》則是日治時期發行最悠久的文學刊物,[13]其他如《風月報》[14](《南方》)、《台灣文藝叢志》[15]、《崇聖道德報》[16]、《南瀛佛教會報》[17]亦收集相當分量的傳統文學作品。林獻堂著作以1927年台灣文化協會分裂時至歐美游歷時所留下的《環球游記》[18]最為膾炙人口。林獻堂留有自1927年至1954年的《灌園日記》,為台灣歷史上最重要的私人文獻之一。張麗俊[19]的《水竹居主人日記》可充實櫟社研究的文獻,亦可見日治時期地方基層文人的文學、經濟、社會等不同文化面向。《台灣日日新報》、《台南新報》、《台灣新聞》、《台灣民報》、《昭和新報》、《三六九小報》、《南瀛新報》等報刊均刊載一定數量的傳統文學。台灣傳統文學的詩社源遠流長,活動甚為熱絡,日治時期即有三百七十多個詩社,其中台北的瀛社、台中的櫟社、台南的南社最富盛名。
日治時期新文學
文學是時代的反映,在歷史的變化過程中,文學的變化亦有其復雜的過程,自此定論下,台灣文學自是無可避免的與其本身歷史息息相關。[20]然而被認定相當年輕的台灣文學,脫離中國大陸、真正成為獨立個體發展,一般來說是從日治時期的台灣新文學肇始。同時也無法否認的,此種脫離中國古文的新文學運動,卻與中國近代史息息相關。
白話文運動
1919年,在東京的台灣留學生改組原先的「啟發會」成立「新民會」,並創辦《台灣青年》雜志,因而展開了這一階段各項政治運動、社會運動的序幕。而伴隨此過程而來的也有《南音》、《台灣文藝》、《台灣新文學》等文學刊物的相繼發行。這些擺脫古詩的近代文學,為台灣白話文運動的肇始者,也被學者認為與中國的五四運動或白話文運動息息相關。新舊不同的文學觀念及台灣特殊的文學、語言環境,促成為期甚久的台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不過也因為牽涉到中國,台灣白話文運動興起不久,即遭台灣總督府廢止或箝制(但1937年6月1日之後,日報的漢文廢止後,仍出現5份漢文刊物,可見台灣總督府僅廢止日報的漢文欄,雜志的漢文並未全面廢止)。
文學論戰
1930年代,類似白話文運動的台灣文學再造,並沒有因為台灣總督府刻意壓制而馬上消失。1930年代初期,影響台灣文學、語言、族群意識的台灣鄉土話文論戰正式展開。
1930年,台籍的日本居民黃石輝於東京挑起了「鄉土文學論爭」。他在異鄉力倡台灣文學應該是描寫台灣事物的文學、可以感動激發廣大群眾的文學、以及用台灣話描寫事物的文學。1931年,位居台北的郭秋生站出來呼應黃石輝,並更進一步挑起台灣話文論戰倡言作家應當使用台灣話文來從事文學創作,此呼應並獲得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的全力支持。之後,台灣文學應該使用台灣話或中國話,描寫的內容是否以台灣為主要素材,成為台灣新文學運動相關人士激烈爭論的焦點。然而由於隨後戰爭體制的出現,以及日式教育文化的滲透,這些論爭無法得到充分發展的機會,終於在總督府全面皇民化政策下,紛紛敗退。[
後續與影響
1934年-1936年,張深切與賴明弘等人集結了台灣許多作家組成「台灣文藝聯盟」,且在同年11月創辦《台灣文藝》雜志。後來,楊逵和葉陶另起爐灶,成立「台灣新文學社」,創辦《台灣新文學》雜志。雖然表面標榜為文藝運動,實則是具有政治性的文學結社。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台灣總督府隨即設立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並實施皇民化運動,開始禁用漢文,《台灣新文學》因而廢刊。台灣作家只能依附在日本作家為主的團體,如1939年成立的「台灣詩人協會」,或1940年擴大改組的「台灣文藝家協會」。[22]
在文化而言,台灣文學主要探討台灣人的內心心靈以及台灣文化的本質,表面看似平淡,其實這是政治運動、社會運動所帶來的沖擊和反省,台灣文學界和藝術界人士開始思考台灣文化的問題,以及嘗試創立屬於台灣的文化。
戰後戒嚴
二戰後,台灣從日治時期邁入中華民國時期。在短暫的蜜月期之後,台灣文學與政治環境相同,陷入低迷的氣壓。這些低迷氣壓除了來自國民政府語言政策束縛:如國語之推行及政治事件:如二二八事件等等。加上呂赫若、張文環、楊逵及王白淵等知名作家遭到程度不一的政治迫害後,半數作家因此不再寫作;台灣文學作品銳減。而就在此情況下,戰後戒嚴初期;1960年代之前狹義台灣文學呈現停滯狀態,而盛行的盡是與台灣本土不相關的反共文學與外省籍作家的懷鄉文學。
1960年代-1980年代,在政府仍主導的反共文學與懷舊小說夾擊下,現代主義文學隨著韓戰結束,美援帶來的經濟和美式生活方式的移入下,脫穎而出。這些包含意識流小說、現代詩、荒謬文學除了對八股化的反共文學表示不滿外,也對殘存於傳統文化中的懷舊抱著反抗改革的意識與反省。而這些反省在之後的1960年代末期與1970年代,產生了白先勇、七等生、陳映真的新變種之現代主義文學。而這些對於台灣都市、農村經濟、社會危機、價值觀念等都有進一步的反映和研究的新現代文學也促成了如:王禎和、鍾理和、鍾肇政、李喬、黃春明的人的鄉土寫實文學。而這兩種文學潮流,都被視為台灣戰後的「文化創新運動」
懷鄉與三三文學
由中國大陸故鄉記憶總成的懷鄉文學,其主力也是由國民政府所支持的外省族群作家。夾其母語優勢,此類文學相較反共文學更容易被台灣人所接受。而這些由「台灣人的眼睛」去看待外省第一代集體記憶的作品;如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中對封建的批判與人性的描繪,也多少影響台灣社會價值觀。而台灣之懷鄉文學,在廣義上通常更涵蓋如李敖、尼洛等外省族群所表現的各種不同文學作品、在台東南亞華僑所呈現的馬華文學及1970年代之後所謂的三三文學。
組成成員平均年齡相當低的三三集刊團體,其名稱可做以下解釋:前面的三指的是三民主義,後面的三則代表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真神。三三集刊成員如:朱天文、朱天心、馬叔禮、謝材俊、丁亞民、仙枝深受胡蘭成與張愛玲的影響,除了文學性極強也有著正統中國與熱愛紅學的信仰。除此之外,該集團據信也與保釣運動、李敖的全盤西化論及之後溫瑞安成立的神州詩社,有著某種抗衡與合作。雖運作的時間不久,「三三」式文學行動主義希望將國家文化以及政治意識型態等爭議,包納在一個「情」、「愛」的理想,至今仍為不少人所稱道,也為1980年代初期外省人的主流想法。不過,自1987年本省人政治勢力抬頭後,驟然從強勢團體變成弱勢團體的外省人族群,漸次放棄該意識型態,而懷念起「只知相信,不知懷疑的那個幸福時代」[23]。與台灣本土化日漸對立的此種轉變也影響2000年後的泛藍抗爭,媒體態度,甚至台灣政壇的生態板塊。
雖然擁護中國文學與正統思想的三三文學在隨後的政治風潮中,因無法顧及現實而消失,但是其總根源之懷鄉文學卻在中文仍於台灣佔有優勢下,仍於台灣相當具有一定市場。這期間,諸如席慕容的新詩、朱天文的散文或小說等等,都在1980年代之後,甚至新世紀後,依舊領有風騷。
現代主義與鄉土寫實
1960年代台灣隨著韓戰結束與美援帶來的影響,社會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猛烈沖擊。不僅在相對穩定政經方面有著小部份開放,文學也盛行著存在主義與超現實主義。而最後表徵於現代主義的這些文學作品,也在同時間產生。而種類包含意識流小說、現代詩、與荒謬式的台灣現代主義文學代表人物有如:講究文字技巧的白先勇(小說:《孽子》)、超越外在社會現實,努力探索台灣人內在世界的七等生(小說:《我愛黑眼珠》)、崇尚西方價值,摒棄東方倫理的王文興(小說:《家變》)、西化且簡潔文字的子敏(散文:《小太陽》)及呈現超現實主義俐落文字的商禽(新詩:《夢,或者黎明》)
1970年代之後,戰後出現首波描繪台灣真實生活面貌的文字作品。這些作品對於台灣都市、農村經濟、社會危機、價值觀念等都有進一步的反映和研究。這些同時講究西方文字技巧及漢文文字的鋪陳格式,卻全然書寫台灣本土的文學作品,通常統稱為鄉土寫實文學。而如:王禎和、鍾理和、鍾肇政、李喬、黃春明等人的作品,跨越了漢文與母語間的障礙,並在1970年代-1980年代被台灣政府刻意忽略下,終還是因為貼近台灣本土而嶄露頭角,而之後,不管是延續本有的漢文書寫格式,或爾後的新型態的台語文書寫,即使在20世紀後,仍成為台灣文壇的顯學。
政治文學
與其他地方相同的,台灣政治文學也起因於重大政治事件,與政治風氣的弛與禁。其中,重大政治事件為1970年代末期,持續發展的美麗島事件以及緊接發生的林義雄滅門血案。而台灣白色恐怖情形稍微緩和直至1986年解嚴,則是風氣影響政治文學發展的另一個關鍵。
以黃凡(《賴索》)、林雙不、張大春(將軍碑)等人為代表的80年代政治文學,實際描繪了台灣政治從冷漠到熱騰發燒的過程。並使用文字描繪兩層次間的,諸如族群,年代,國家認同或身分認知矛盾。另一方面,也間接說明台灣在邁向真正民主化,機械化後的失落與邊緣人心態。
台灣政治文學的最頂峰應屬龍應台的野火集,以卓越文筆及接近無政府主義的理念,帶動台灣自力救濟的新潮流,不過在另一方面,卻引發了台灣社會脫序的起端。隨後,這些脫序現象,也成為1990年代、甚至2000年代之後,政治文學常常描繪的場景。
女性文學
女性文學興起於1980年代,是主題明顯偏向女性的文學傾向。在現實上,戰後的女性讀者一直是台灣相當重要的文學支持者,不論是純文學或通俗文學如出租之翻譯言情小說、瓊瑤小說、本土言情小說,女性都有一定比例支持者,以廣義來說,亦為女性文學的延伸。不過嚴格講起來,真正出現了表達台灣女性意識的文學潮流,出現於解嚴前後的台灣文學文壇。
以蕭颯、蕭麗紅、廖輝英、李昂等人為代表的台灣女性文學雖然敘述層面廣泛,但歸納下,在本質上有兩大主題。第一,就是強烈表達女性意識。在此主題下,雖然明白闡述出文學特質,但是另一方面未涉及此意識的男女配角成為扁平角色,文學意向模糊。另外第二主題,則是男女兩性關系的本質。在此主題下,台灣女性文學除了對於傳襲至中國的台灣舊有倫理或家庭制度對女性的不公平表達批判與不滿,卻矛盾的出現一份理解與同情。因此,在某程度上,女性文學也間接傳達台灣在傳統與現代中間,無法解脫的束縛。
事實上,女性文學跨越新世紀前後仍有不同樣式的發展,原本受文壇重視的女性文學作家繼續創作,而如蘇偉貞、朱天文、平路、朱少麟、張曼娟等新舊作家,也重新用女性觀點式的文學來省思台灣。
多元化文學
1990年代之後,台灣文學呈現多元化並存狀態。除了稍早期政治文學、女性文學,甚至鄉土文學、懷舊文學以新型態繼續活躍外,也出現了網路文學與勵志文學為主的通俗文學走向。隨著台灣本土化的省思與腳步正常化,以母語做為文學要素的原住民文學、口傳文學、台語文學等也相繼受到重視。而其中,又以台語文學最具指標性。另外,隨著台灣社會對同性戀態度的開放,以LGBT為書寫主體的同志文學亦佔有一席之地。
2000年代之後的台灣文學呈現的不僅是文化論述,而是在於使用不同文學型及透過特殊技巧形式來展現作者想要呈現的文化議題。在這精雕細琢,層層展開,讓內容與技巧形式互相呼應的創作空間。這種企圖甚至也出現於網路文學或繪圖或網路新詩的年輕書寫狀態。這種包容性與內涵,是其他時代、其他地區(包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或書寫領域里無法想像也常常無法體會的寫作方式。而這種在不斷反省、不斷注意多元及弱勢文化聲音的台灣文學,為現今台灣文學的特點。
網路與勵志文學
1990年代,俗稱「超文本文學」(hypertext literature)或「非平面印刷」的網路文學於台灣開始興盛普及。不久之後,以網路為媒介,或以網路人口為收受者的文學成為台灣文學的主流。一般來說,網路雖然對現有文學具有顛覆性作用,從根本上動搖了現有文學的寫作和傳播方式的基礎,但是在文學觀念沒改變情況下,造就了新一代的文學領域,拓展了個體性,自主性的台灣新文學。更甚至以相當快速的方式,將台灣文學以另外一種型態傳送到華人地區。而台灣網路文學代表性人物如蔡智恆以痞子蔡的筆名寫下(《第一次的親密接觸》)、藤井樹(《我們不結婚好嗎?》、九把刀、鯨向海(新詩)不但將網路文學鉛字化,並且在某程度上改變了台灣的文學生態。
在另一方面,以閱讀輕薄短小、重視傳播、創新文體為特徵的勵志文學或新型態通俗文學,迅速於台灣流傳。諸如幾米(繪本)、吳淡如、侯文詠、劉墉、吳若權為代表性作家。雖然這些文學作品常因為過於普羅化,遭到部分文學評論者的嚴詞批評,不過不可否認,多少反映台灣現況的這類型文學作品,仍可視為台灣文學之主要支流。另外,純文學范疇的都市文學作家,如駱以軍、郝譽翔、陳雪、阿盛、袁哲生、林耀德、舞鶴等,在寫作上也多少受此通俗文學的輕薄或創新理念之影響。
台語文學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二二八事件的爆發,緊接著又是「白色恐怖」時期,再加上國民黨反共政策的高壓統治,關懷台灣本土的文學頓時倍受壓抑,沒有生存的空間。1970年代以降,由於一連串的國際事件的沖擊,台灣本土意識逐漸抬頭,鄉土文學躍登歷史舞台,影響深遠的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也隨之爆發,台語文學遂在這種環境里萌芽而逐漸成長。
戰後最早主張用母語寫詩的是林宗源,接著向陽也於1976年開始以台語寫詩。進入1980年代初期則有宋澤萊、林央敏、黃勁連、陳明仁、胡民祥等人的加入。1987年解嚴,隨著政治符咒解除,社會內部隱藏的文化動能開始爆發,台語文學作品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文類也由初期的詩開始往小說、散文、戲劇開拓,文學技巧也更見提升,主題也更趨多元。1980年代後期之後陸續有更多作家投入台語文創作的行列,比如說陳雷、李勤岸、庄柏林、路寒袖、方耀乾等。
1990年以前台語用字仍屬嘗試期,用字極不統一,有人創造新字,也有語文專家考證本字,再加上原有的傳統用字、華文用字,可謂百花齊放。
進入1990年代以後,由於台語文作家互相觀摩學習的結果,用字漸趨統一,奇怪的新創字、古字逐漸銷聲匿跡。新的台語文字,一方面有所傳承,也有所創新,但總不離「通俗性」、「語源可靠性」、「音義系統性」三大原則。其次是漢字和拼音不再自成系統,而有合流現象,即所謂「有音無字」的詞素用拼音字表示,嘗試以拼音字做為文字的一部分,台語文學的用字,逐漸朝向統一的道路邁進[24]。而這種文學發展,也在20世紀後,隨者本土化進度而有所延伸或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