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女主叫葉真真的小說
未來之當媽不易已完成作者:瓜姑娘
葉真真穿越成星際時代一個屬性為極品(貶義)的女人,發現自己穿越到的不只是未來,還是自己穿越前看的一篇種馬雷文。自家兒子,正是傳說中的集天才冷漠俊美種種為一體,打遍全宇宙無敵手,卻被主角的王八之氣所懾服,最終成為人家手下頭號智囊、打手、小弟的男二號?!自家兒子那位很久之後才會出場的便宜老爸正是傳說中的反派BOSS之一:身為一名正直嚴肅冷漠強大的軍部巨頭,因為誤會被主角當成情敵,陰錯陽差之下,矛盾逐漸升級,最後察覺到自家兒子的身份,內疚心軟之下,在誤會他對死去的母親始亂終棄的親生兒子的算計下,死在主角手裡……至於身為兒子老媽的葉真真?據說在兒子小時候就死掉了,連個名字都沒有……該死的種馬男,離我兒子遠點!咳咳,順便離我兒子他爸也遠點,他可沒看上你的N老婆!聲明:此文不針對任何一篇已有小說。
分類閱讀加入收藏投票推薦TXT下載
作品類別:女生小說
作品小類:女生小說
作品作者:瓜姑娘
完成字數:1382166
寫作進程:已完成
收 藏 數:781
4
月推薦
120
作品總推薦
⑵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主要職官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 親王、郡王名 本職 出任時間 卸任時間 備注 恭親王奕䜣 議政王、軍機大臣 咸豐十年十二月十日
1861年1月20日 光緒十年三月十三日
1884年4月8日 慶郡王奕劻
(光緒二十年正月晉封慶親王) 光緒十年三月十七日
1884年4月12日 光緒二十年九月一日
1894年9月29日 恭親王奕䜣 軍機大臣 光緒二十年九月一日
1894年9月29日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十四日
1898年5月29日 慶親王奕劻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十日
1898年5月29日 光緒二十六年五月十日
1900年6月10日 端郡王載漪 軍機大臣 光緒二十六年五月十四日
1900年6月10日 光緒二十六年閏八月二日
1900年9月25日 慶親王奕劻 光緒二十六年閏八月二日
1900年9月25日 光緒二十七年六月九日
1901年7月24日 歷任大臣
恭親王奕欣 桂良 文祥 崇綸 恆祺 寶鋆 董恂 薛煥 徐繼畲 譚廷襄 倭仁 沈桂芬 毛昶熙 成林 崇厚 夏家鎬 郭嵩燾 李鴻藻 景廉 王文韶 周家楣 麟書 崇禮 左宗棠 陳蘭彬 吳廷芬 張佩綸 慶親王奕劻 周德潤 閻敬銘 許庚身 張蔭桓 福錕 昆岡 錫珍 徐用儀 廖壽恆 鄧承修 孫毓汶 沈秉成 續昌 曾紀澤 洪鈞 敬信 汪鳴鑾 長麟 榮祿 翁同龢 李鴻章 許應騤 裕祿 袁昶 許景澄 胡燏棻 桂春 趙舒翹 聯元 裕庚 端郡王載漪 啟秀 宗室溥興 那桐
代表人物
文祥,姓瓜爾佳氏,字博川,號文山,盛京正紅旗人。道光進士。咸豐九年(1859年),在軍機大臣上行走,調戶部左侍郎。十一年(1861年)同奕欣奏請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任總理衙門大臣,後升為協辦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等職。力主推行洋務「新政」,成為清政府洋務派首領之一。卒謚文忠。
(1818—1881) ,江蘇吳縣人,順天宛平籍,字經笙又字小山。道光二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與李鴻章、沈葆楨、郭嵩燾等人同年同官。1863年以戶部左侍郎署山西巡撫,任內嚴禁鴉片種植,1867年起一直擔任軍機大臣,1869年起兼總理衙門大臣,任內與李鴻章、馬新貽、何璟、沈葆楨等同年相互援引,對各省洋務運動的開展影響極大,支持派遣了以郭嵩燾為代表中國首批駐外使節,是清末洋務運動中央領導人中的漢人代表。其人為官清廉,但因政見不同而與同樣擔任軍機大臣兼總理衙門大臣的李鴻藻結黨互攻,開啟了清末嚴重的派系斗爭。身後謚文定。
(1807—1891),索綽絡氏,字佩蘅,滿洲鑲白旗人。道光進士。咸豐時曾任內閣學士、禮部右侍郎、總管內務府大臣。同治時任軍機大臣上行走,並充總理各國事務大臣、體仁閣大學士。光緒時晉為武英殿大學士。卒謚文靖。
(1810-1892),初名醇,後避同治帝諱改詢,字忱甫,號韞卿,江都縣邵伯鎮人。1840年(道光二十年)成進士後踏上仕宦之途,至1882年(光緒八年)正月,以72歲高齡退休罷職,先後歷事道光、咸豐、同治、光緒4朝,歷任戶部主事、湖南儲運道、直隸清河道、順天府尹、都察院左都御史及兵、戶兩部侍郎、尚書。其中戶部尚書任期最長,自同治八年六月至光緒八年正月,達12年之久。在此期間曾充殿試讀卷、會試正副主考官,以及文宗、穆宗二帝實錄館總裁,又曾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作為全權大臣,奉派與比利時、英國、俄國、美國等國簽訂通商條約。為維護國家利益,據理力爭,不辱使命。1892年(光緒十八年)閏六月十八日,董恂病故,光緒皇帝曾賜祭文,稱其:「性行純良,才能稱職」。
(1817—1882),清末河南參陟人,字旭初。道光進士。咸豐十年(1860)以左副都御史銜,在籍辦團練圍攻捻軍。次年任內閣學士。同治元年(1862)隨僧格林沁在魯、豫、鄂、皖等地鎮壓捻軍,授禮部侍郎。先後調吏部、戶部,授左都御史。八年兼署工部尚書,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上行走。十一年改任吏部尚書。十三年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光緒八年(1882)任兵部尚書。
(1810~1882)清代 數學家。字壬叔,號秋紉。浙江海寧人。自幼喜好數學,後以諸生應試杭州,得元代著名數學家李冶撰《測圓海鏡》,據以鑽研,造詣日深。道光間,曾向經學家陳奐問學,擬著《群經數學》未成,後陸續撰成《四元解》、《麟德術解》、《弧矢啟秘》、《萬圓闡幽》及《對數探源》等,聲名大起。咸豐初,旅居上海,與英人偉烈亞力合譯《幾何原本》後九卷,完成明末徐光啟、利瑪竇未竟之業。又與偉烈亞力、艾約瑟等合譯《代微積拾級》、《重學》、《談天》等多種西方數學及自然科學書籍。咸同之際,先後入江蘇巡撫徐有壬、兩江總督曾國藩幕,以精於數學,深得倚重。同治七年(1868),經巡撫郭嵩燾舉薦,入京任同文館算學總教習,歷授戶部郎中、總理衙門章京等職,加官三品銜,迄於逝世。
⑶ 謚號'文忠'的古代名人都有哪些
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熙寧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居潁州。卒謚文忠。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謚號文忠。享年六十六歲。
江萬里(1198~1275),字子遠,號古心,今都昌縣陽豐鄉府前江家人。祖父江轔,一生隱居,教授鄉里。詔贈太傅、益國公,後加贈太師,謚文忠。
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一字洪道,晚年自號平園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鄭州),高宗建炎二年(1128)祖先通判廬陵(今江西吉安),因家焉。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開禧三年(1207),賜謚文忠。 張商英,字天覺,宋徽宗大觀年間(1107—1110)為尚書右僕射,曾學浮屠法,喜講禪理。勸徽宗節華侈,息土木,抑僥幸,徽宗頗憚之,遂蒙忠直之名。後被台臣上疏攻擊,出知河南府。卒謚文忠。
元
王磐(1202~1293年)元名臣。字文炳,原籍廣平永年(今河北永年),金人遷汴,父禧舉家居魯山。以年老辭官,卒贈端貞雅亮佐治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挖國公,謚文忠。 張養浩(1270~1330),字希孟,號雲庄,祖籍今章丘市相公庄,元朝知名的散曲家,官吏。死後追封濱國公,謚文忠。
明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又稱張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萬曆十年(1582年)卒,贈上柱國,謚文忠。 清 索尼,(?~1667年),赫舍里氏,滿洲正黃旗人,清朝的開國功臣之一。他的孫女赫舍里後來成為了康熙的皇後。順治十八年(1661),世祖福臨崩,遺詔以索尼與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同輔政。康熙六年(1667)三月,遂與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共為奏請上親政。上未即允,而詔褒索尼忠,加授一等公,與前授一等伯並世襲,索尼辭,不許。六月,索尼卒,謚文忠。
傅恆,(?~1770年),字春和,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孝賢純皇後弟也,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兼首席軍機大臣,封一等公。在軍機處二十餘年,為高宗所倚重。曾督師指揮大金川之戰、清緬戰爭,並參與籌劃平定準葛爾部戰爭。乾隆三十四年七月,傅恆卒,上親臨其第酹酒,命喪葬視宗室鎮國公,謚文忠。
林則徐,(1785年~1850年),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福建候官(今福州市)人。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特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粵查辦禁煙。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月二十二日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毀收繳來的鴉片。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則徐調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為進剿太平軍,再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督理廣西軍務。在赴任途中,於十月十九日暴卒於潮州普寧縣。死後晉贈太子太傅,謚號文忠。 駱秉章,(1793~1866),清朝大臣。原名俊,字吁門,號儒齋。廣東花縣人。道光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後歷任侍講學士、御史、按察使等職。1863年在大渡河圍剿石達開部太平軍,並誘殺石達開。後被清朝政府加太子太保銜。1865年派兵鎮壓太平軍余部梁成富於甘肅階州(今武都)。1867年病死於四川。贈太子太傅,謚文忠。 胡林翼(1812~1861年),字貺生,號潤芝,晚清中興名臣之一,湘軍重要首領,湖南益陽縣泉交河人。1836年(道光十六年)進士,授編修。謚文忠,追加太子少保,兵部侍郎。
李鴻章,(1823年~1901年),本名章桐,字漸甫(一字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創建淮軍,並在剿滅太平軍、捻軍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任直隸總督後,責任愈巨,視野愈闊,綜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李鴻章痛感中國之積弱不振,原因在於「患貧」,得出「富強相因」,「必先富而後能強」的認識,將洋務運動的重點轉向「求富」。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李鴻章、奕劻代表清廷簽署了《辛丑條約》。三個月後帶著無盡的遺憾去世,臨終時「雙目猶炯炯不瞑」。死後謚文忠。
文祥(1818~1876)字博川,謚文忠,姓瓜爾佳氏,滿洲正黃旗人。道光二十五年(一八四五)進士,官武英殿大學士,謚文忠。作水墨山水,筆蹤蒼潤,逼肖董其昌。張抑仲評謂清穆簡遠。
榮祿,(1836年~1903年),中國清末大臣。字仲華,號略園。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為慈禧太後所倚重。1898年6月,百日維新期間,授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為慈禧太後發動政變的得力人物。1903年卒,死後謚文忠。
陳寶琛,(1847年-1935年),字伯潛,號弢庵、橘隱,福建閩縣(今福州市)螺洲人。辛亥革命期間出任過山西巡撫,1909年復調京充禮學館總裁,辛亥革命後仍為末代皇帝宣統(溥儀)之師,1935年卒於京寓,得清遜帝「文忠」特謚。
梁鼎芬,(1859-1919),字海星,號節庵,番禺人,光緒庚辰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湖北按察使。謚文忠。
⑷ 清朝的名人有哪些
彭聚星,(1854-1922),字雲伯,一字雲石,號綠筠庵居士,別號蓮花峰樵雲道人。雲陽縣城廂(今雲陽鎮)西坪人。同治進士,官郎中。擅畫蘭竹,稱為書畫雙絕。全國著名書畫家。
彭先龍,與彭朝龍是兄弟,彭先龍是兄,彭朝龍是弟。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丙戍科武探花(第三名)。
清朝武榜眼:彭朝龍
清代文狀元:彭 浚 字映旗,號寶臣。生卒年不詳。湖南衡山人。清嘉慶十年(1805)乙丑科進士第一人。
彭浚為官一生,多次典試、督學。每每重在人才選拔。嘉慶年間,他協理會試。「前後五鼎甲皆出其門」。河南祝慶蕃兄弟三人同登第,也出其手。道光年間,他辭官回鄉後,置義田,以田獲利資助學子。彭浚濟人利物,盡其所能,深得百姓稱贊。
武狀元彭陽春事略:
構雲公2l世孫榮卿公,於明洪武二年由楚入蜀,落業犍為縣之三溪鋪,生息繁衍,人煙漸盛,難以共居,遂將田地分給八個兒子耕種分居,號稱八大房,為當地大族,明末清初其三房一支占魁公與侄騰龍公,又遷居雙流縣之青崗林,耕讀傳家兼習弓馬。永江公為邑增生,居家教族中子弟,先氣質而後文藝,在他的影響下,舉家四代武生以上者,十數人,宗銘公為武舉,其子陽春 (構雲公38世孫),於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戍科赴京殿式,騎射、步射、弓馬、舞刀、掇石、策論無不精彩,道光帝大為喝彩,舉武進士,一甲第一名,欽點狀元授頭等侍衛,岳汝忠是該榜榜眼授二等侍衛,本榜未取探花。兵部左仕郎,孫葆元和兵部尚書王廣蔭為該武會試主考官(《歷代武狀元傳》有記載)。
彭孫遹 :(1631一1700年),字駿孫,自號羨門,浙江海鹽人。生於明思宗崇禎四年,卒於清聖祖康熙三十九年,享年七十。父期生,明唐王時官太僕卿,以江西布政使死於贛州。孫遹,以順治十六年(1659)進士,官內閣中書。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儒第一人,授編修。由文字受知,歷十年,遂至禮部侍郎,久之始遷吏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充經筵講官。時修明史久未成,特命為總裁。年七十致仕歸,御書松桂堂額賜之。孫遹少工詩,才學富贍,詞采清華,與王漁洋齊名,時稱彭王。著有松桂堂全集三十七卷、延露詞三卷、南集三倦,及香奩、唱和等集。詩備各體,世獨賞其香奩艷體。南昌重建滕王閣。落成時名流競賦詩,沈歸愚許其詩:「詞氣和平,在唐人中最近大歷十子,在十子中最近劉文房。」尤工詞,漁洋推為近今詞人第一。有延露詞、金粟詞話,其詞多寫艷情,特工小令,有「吹氣如蘭彭十郎」之目
彭孫貽:(1615一1673)孫貽字仲謀,一作羿仁。號茗齋,自稱管葛山人。浙江海鹽人。曾以明經首拔於兩浙,入清後不仕,博覽諸書,閉門著述。清代詩畫家,以賢孝著稱,善詩,工墨蘭。與同邑吳仲木同時受到賢士推崇,當時人稱「武原二仲」。著《平寇志》該書十二卷,始於明崇禎元年(1628),迄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順治元年以前史事,按年、月、日記敘頗詳;順治二年以後史事較為簡略。
彭啟豐:(1701—1784) 清詩人、畫家。字翰文,號芝庭,又號香山老人。長洲(今江蘇蘇州吳縣)人。雍正五年狀元,官兵部尚書。山水宗法倪、黃,致仕家居,奉詔預千叟宴。壽八十四。著《芝庭詩稿》。官至兵部尚書。彭定球與彭啟豐祖孫同為清朝狀元。
彭承堯:(1730?一1797?)字則之,清朝將領。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為武進士,以侍衛銜出補四川督標都司。三十六年,從征金川,遷貴州前營游擊。後升四川提督。五十六年,廓爾喀人大舉入侵西藏,進犯日喀則,次年,隨大將軍福康安入藏,趕走入侵者。後調任廣西提督。嘉慶二年(1797年)貴州南籠苗民起義,廣西西隆苗民起而響應。清廷命雲貴總督勒保、兩廣總督吉慶前往鎮壓,彭承堯隨軍入黔,因征勒有「功」,加太子少保。還師時死於途中。
彭兆蓀:(1769一1821)清代詩人。字湘涵,又字甘亭,晚號懺摩居士。鎮洋(今江蘇太倉)人。有文名,中舉後屢試不第。曾客江蘇布政使胡克家及兩淮轉運使曾燠幕。彭兆蓀青少年時,隨父宦居邊塞,馳馬游獵,擊劍讀書,文情激越,「故其詩有三河年少、扶風豪士之概」(郭□《靈芬館詩話》);後來遭遇父喪,變賣家產,又因累試不第,落魄名場,常為生活而奔波,詩中「遂多幽憂之旨」。清代張維屏認為他「詩多沈鬱之作」(《聽松廬詩話》),龔自珍則將他與舒位並舉,稱贊他的詩作「清深淵雅」(《己亥雜詩》)。代表作如《雁門關四首》、《馬邑道中三首》、《書感八首》、《將之淮上留別家人四首》、《揚州郡齋雜詩二十五首》等。他的詞今存不多,兼慷慨艷麗之音;文工駢體,亦有佳作。著有《文選考異》、《小謨觴館全集》,包括詩集及續集10卷,詩余及續集2卷,文集及續集6卷,《懺摩錄》1卷,《潘□筆記》2卷,附錄4卷,有同治及光緒間刻本。其中詩詞文集,另有道光間所刻孫元培等注本。
彭紹升:(?一1796)法名際清,字允初,一字尺木,蘇州長洲人。幼年時即聰穎有智慧,年十六歲時,中秀才。第二年又在鄉試中中舉,第三年在京城的考試里中進士,以進士之盛名終老於家中。最初不信奉佛法,喜好世間的典籍文章,心中有利人濟世的思想。有一天忽然自己省悟說:「我尚未明了自己的本心,又怎麼能助人呢?」有人告訴他道家的修煉方法。學習三年之後,沒有效驗。後來讀佛書,才快然感慨地說:「道之所歸就在於此啊!」於是開始信奉歸向佛法。由於欣慕梁溪的高忠憲以及廬山的劉遺民二位先賢的為人,於是自號為『二林』,因為此二位大德過去修學所在之地,都名為『東林』的緣故。
彭蘊章: (?年-1862)字琮達,一字詠莪,江蘇長洲人。生年不詳,卒於清穆宗同治元年。由舉人進內閣中書。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充軍機章京。十五年,成進士,任工部主事,仍留軍機處行走。累官工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卒,謚文敬。蘊章工詩文,邃義理之學。著有《四照堂詩文集》及《讀書記》等書,傳於世。
彭玉麟:(1816-1890) 清朝湘軍將領。字雪琴,祖籍衡陽渣江,生於安徽安慶。道光十二年(1832),隨父回籍。1853年佐曾國藩創建湘軍水師,後主其事,購買洋炮,製造大船。次年,在湖北武漢、田家鎮連敗太平軍水師。1855年初,在江西湖口為石達開所敗。後又悉力擴軍,逐漸控制長江水面,並參與圍攻九江、安慶。1861年擢為水師提督。1883年任兵部尚書,受命赴廣東辦理防務。後以疾病開缺回籍。光緒十六年,逝於衡陽江東岸寓所,清廷追賜太子太保銜,賜謚「剛直」,並為他建了專祠。彭玉麟於軍事之暇,也繪畫作詩,以畫梅名世。他的詩後結集付梓,題名《彭剛直詩集》。
彭詒孫:(1864--1921) 字翼仲,又字子嘉。江蘇長洲(今吳縣)人。出身於顯宦之家。祖父彭蘊章官至文淵閣、武英殿大學土和軍機大臣。其伯父彭祖賢官至湖北巡撫。彭詒孫也曾七下考場,並作過通判之類的小官。庚子事變時被陷京城,「賣過白面,自己趕車拉過水,扛過面口袋,還在果子巷擺過掛貨攤子」(彭詒孫《京括日報》205號《訴委曲》)。自雲因受盡列強的欺凌,且痛心於北京的報紙「都是外國人所開」,於是棄官賣產,畢生從事報刊工作,以期「爭回這說話的權柄」(彭詒孫《京話日報》165號《答錦州趙禮南先生來函並謝曾孟二公》)。先後在北京創辦《啟蒙畫報》半月刊、《京話日報》及日報《中華報》。其中維持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是《京話日報》。以下層民眾為讀者對象,使用北京方言。其內容除刊登新聞、演說、改論外,還辟有時事新歌、小說、講書等專欄,刊登各種通俗易懂的文藝作品。尤以「京味小說」最為突出,連載不下數十種。遠銷全國各大城市,發行量達一萬五千餘份,為北京各報之冠。至光緒三十二年八月十二日(1906年9月29日),因觸犯當局,與《中華報》同被封禁,彭詒孫亦被遞解原籍囚禁。北京「市民去送者數千人,贈送程儀無算」(《新聞學集》第六冊),足見其深得民心。民國成立後獲釋回京,於1913年復刊《京話日報》,不久又被袁世凱封禁。袁死後再度復刊,直至其去世,方由梁漱溟接任,可謂「嘔心挖肝的苦辦報」(彭詒孫《京話日報》241號《演說》)。又創辦「濟良所」,凡妓女不堪忍受惡霸、鴇母虐待,或不願從事實笑生涯者,均可投「濟良所」,請求收容,教以技藝,以便自謀生路。並在《京話日報》上撰文揭發娼寮惡霸罪行。並以《京話日報》為陣地,倡言劇曲教育。田際雲主持玉成班、翊文社時,曾與彭詒孫合作,積極編按時事新戲,「其腳本半出於翼仲」(吉水《近百年來皮黃劇本作家》),其中最著名的劇目有《孽海波瀾》、《惠興女士》。前者即取材於《京話日報》揭發娼寮惡霸及倡辦「濟良所」之實事,「且演及翼本身,亦編劇創局」。後者取材於杭州旗人女子惠興倡辦女學事。各劇大多由田際雲主演,受到輿論贊許。其於自辦各報刊上發表過大量演說詞及評論文章,皆未成集。生平事跡見梁漱溟《記彭翼仲先生》、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吉水《近百年來皮黃劇本作家》(《劇學月刊》第三卷第十期)。
⑸ 全面徵求《落實力就是戰鬥力》讀後感演講稿
《落實力就是戰鬥力》讀後感
報告講座加入時間:2010-02-21徐文祥點擊:204
看到滿街的咖啡店,唯有星巴克一枝獨秀;同是做PC,唯有戴爾獨占鰲頭;都是做超市,唯有沃爾瑪雄踞零售業榜首。
思科是全世界最大的網路設備公司,擁有壟斷技術,但其總裁卻認為公司的成功不在於技術,而在於落實。
許多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發展戰略大致相同,但口碑不同、辦學的特色不同,因而教育質量也明顯不同,原因何在?關鍵在於落實力!沒有落實力,就沒有戰鬥力,就沒有競爭力!
學校教育與企業管理不一樣,但學校至少可從企業管理中學到許多。教育現實中,我們絕不缺少「雄韜偉略」、「以人為本」的戰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
「持之以恆」的執行者;絕不缺少厚厚的門類齊全的各類規章制度、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對制度不折不扣的執行。企業管理中有各種各樣的管理法,我們教育界有嗎?縱觀「完美」的學校管理,又有多少學校能像成功的企業一樣注重細節管理?我們的教育管理大部分屬於「粗放型」,當然也不否認一些優質學校採取「精緻型」管理。缺少了細節管理,何來學校管理的執行力和落實力呢?我們有許多好的想法,也有一些值得好的做法,為什麼得不到堅定的執行,得不到認真的貫徹落實?為什麼看似精心的教學計劃,卻總是難以實現?為什麼有的學校會陷入校長怨中層,中層怪教師,教師怪校長的怪圈?到後來,為什麼會走樣,原來是落實力(執行力)出了問題。
一所學校的核心競爭力,不是靠某種「絕招」,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但關鍵在於它是否擁有強大的執行力。
相對於多數學校來說,尤其是對校長來說,缺的不是先進的教育理念,不是對核心競爭力重要性的認識,不是對自己學校短板和優勢的揚長補短感覺,缺少的是在現有體制和機制下,在諸多矛盾中,在苦苦追尋里,對已知已有制度的執行與落實的探索和實踐。執行力,對學校而言,就是將長期發展目標一步步落到實處的能力;是把辦學理念、發展規劃、學校計劃、學校決策轉化成為學校發展壯大、教師專業成長、學生理想放飛的關鍵。
執行力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實乾的問題,是一個求真務實的問題,是一個深入研究的問題,是一個有效行動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我之所以看這本書,以期進一步和大家一起「想大問題,做小事情」,為了理想的教育和我們的教育理想,有效行動,一件一件抓落實,一步一步向前進。
⑹ 請問清朝謚號文忠的大臣有哪些
約有九位,分別是索尼、傅恆、林則徐、駱秉章、李鴻章、榮祿、陳寶琛、梁鼎芬、胡林翼
康熙六年(1667)六月謚文忠的索尼,乾隆三十五年七月謚文忠的傅恆,道光三十年十月謚文忠的林則徐,同治五年十一月謚文忠的駱秉章,光緒二十七年十月謚文忠的李鴻章,光緒二十九年三月謚文忠的榮祿,1919年清遜帝溥儀特謚「文忠」的梁鼎芬,1935清遜帝溥儀特謚「文忠」的陳寶琛。
胡林翼湖南益陽縣泉交河人。1836年(道光十六年)進士,授編修。 謚文忠。
清代十位文忠公
1、索尼,(?—1667年),赫舍里氏,滿洲正黃旗人,清朝的開國功臣之一。他的孫女赫舍里後來成為了康熙的皇後。順治十八年(1661),世祖福臨崩,遺詔以索尼與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同輔政。康熙六年(1667)三月,遂與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共為奏請上親政。上未即允,而詔褒索尼忠,加授一等公,與前授一等伯並世襲,索尼辭,不許。六月,索尼卒,謚文忠。
2、傅恆,(?—1770年),字春和,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孝賢純皇後弟也,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兼首席軍機大臣,封一等公。在軍機處二十餘年,為高宗所倚重。曾督師指揮大金川之戰、清緬戰爭,並參與籌劃平定準葛爾部戰爭。乾隆三十四年七月,傅恆卒,上親臨其第酹酒,命喪葬視宗室鎮國公,謚文忠。
3、林則徐,(1785年—1850年),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福建候官(今福州市)人。嘉慶十六年(1811年),林則徐會試中選,賜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林則徐辦事兢兢業業,是當時官場中最廉明能幹、正直無私受群眾愛戴的好宮。林則徐敢於學習外國先進科學技術的精神,受到人們高度贊揚,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個人」。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特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粵查辦禁煙。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月二十二日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毀收繳來的鴉片。林則徐抗英有功,卻遭投降派誣陷,被道光帝革職,「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林則徐根據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結合當時沙俄脅迫清廷開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脅的嚴重性,臨終時尚告誡「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林則徐的遠見卓識,已被後來的歷史所證實。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朝廷重新起用林則徐,調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為進剿太平軍,再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督理廣西軍務。在赴任途中,於十月十九日暴卒於潮州普寧縣。死後晉贈太子太傅,謚號文忠。
4、駱秉章,(1793年-1866年),清朝大臣。原名俊,字吁門,號儒齋。廣東花縣人。道光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後歷任侍講學士、御史、按察使等職。1863年在大渡河圍剿石達開部太平軍,並誘殺石達開。後被清朝政府加太子太保銜。1865年派兵鎮壓太平軍余部梁成富於甘肅階州(今武都)。1867年病死於四川。贈太子太傅,謚文忠。
5、李鴻章,(1823年-1901年),本名章桐,字漸甫(一字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創建淮軍,並在剿滅太平軍、捻軍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任直隸總督後,責任愈巨,視野愈闊,綜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李鴻章痛感中國之積弱不振,原因在於「患貧」,得出「富強相因」,「必先富而後能強」的認識,將洋務運動的重點轉向「求富」。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李鴻章、奕劻代表清廷簽署了《辛丑條約》。三個月後帶著無盡的遺憾去世,臨終時「雙目猶炯炯不瞑」。死後謚文忠。
6、榮祿,(1836年-1903年),中國清末大臣。字仲華,號略園。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為慈禧太後所倚重。1898年6月,百日維新期間,授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為慈禧太後發動政變的得力人物。1903年卒,死後謚文忠。
7、陳寶琛,(1847年-1935年),字伯潛,號弢庵、橘隱,福建閩縣(今福州市)螺洲人。辛亥革命期間出任過山西巡撫,1909年復調京充禮學館總裁,辛亥革命後仍為末代皇帝宣統(溥儀)之師,1935年卒於京寓,得清遜帝「文忠」特謚。
8、梁鼎芬,(1859-1919),字海星,號節庵,番禺人,光緒庚辰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湖北按察使。謚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