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都市總裁 > 中國當代文學中現代派小說名詞解釋

中國當代文學中現代派小說名詞解釋

發布時間:2021-11-12 05:51:40

『壹』 中國現代派文學的簡介

一、簡介:
中國現代文學是在中國社會內部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條件下﹐廣泛接受外國文學影響而形成的新的文學。它不僅用現代語言表現現代科學民主思想﹐而且在藝術形式與表現手法上都對傳統文學進行了革新﹐建立了話劇﹑新詩﹑現代小說﹑雜文﹑散文詩﹑報告文學等新的文學體裁﹐在敘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寫手段及結構組成上﹐都有新的創造﹐具有現代化的特點﹐從而與世界文學潮流相一致﹐成為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文學。
二、發展歷史:
1,首先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窮則思變的結果
①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大門從此被打開→軍事革命,實業革命(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失敗,1906中日甲午戰爭致遠艦長鄧世昌戰死北洋水師總督丁汝昌自殺)→政治革命(戊戌政變失敗,日本明治維新成功;辛亥革命大權被迫移交袁世凱)→文化革命(深感國民素質的低劣,教育救國;深感國民思想意識上的麻木,落後,五四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文學首先是為救亡圖存服務的。
2,其次是中國文學自身發展演變的結果
①古典文學已近尾聲。歷史進入二十世紀以來,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的思維方式,思想情感,心理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固有的古典文學模式已再也不能滿足人們思想情感表達的需要。
a,語言障礙,世界上最難學的文字。30年代,魯迅還指出,要普及文化,非廢除漢字不可(《門外文談》)。
b,體式陳舊,詩詞文,嚴格的規范使現代人望而卻步。
c,文風不健康,師古,擬古。形式主義。脫離實際人生,成了無病呻吟的玩意兒。
②近代文學實則先聲。近代以來,與政治思想革命相適應,文學界也相應掀起革命浪潮。
a,"小說界革命"。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為代表。戊戌政變失敗以後,梁啟超轉重於思想文化啟蒙工作。以西方為借鑒,特別注重小說的宣傳啟蒙作用。貢獻:一是藉此抬高了小說的地位,二是開了近現代啟蒙文學的源頭。
b,"詩界革命"。最先提出還是梁啟超,但最有代表性是黃遵憲(1848—1905,字公度,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梅縣區人)。黃遵憲長期做國外大使,思想很開化。他看到中國古典詩歌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於是提倡詩界革命。著名觀點是:"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 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五千年後人,驚為古斑斕。"(《雜感》)認為"詩無古今",而不必模仿古人,只要能將"身之所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筆之於詩",我詩自有存在的價值。而且不必避俗字俗語,要求言意合一,明白暢曉,通俗易懂。還是與啟蒙有關。代表作《人境廬詩草》,1911年刊行於日本,"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之一。 對胡適的影響。
c,"文界革命"。以梁啟超為代表。反對"傳世之文",提倡"覺世之文"。還是與啟蒙有關。日本流亡期間,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創建一種筆端常帶感情,不拘一格,汪洋恣肆的新政論文體,梁自稱"新文體"。
d,戲劇界革命。柳亞子等創辦近代第一個戲劇性刊物《二十世紀大舞台》。李叔同,曾孝谷等人的春柳社及其文明新戲。《巴黎茶花女遺事》和《黑奴籲天錄》(林紓翻譯)先在日本演出,後回國內如上海,天津等地演出。促使國內風氣的轉變。舊劇改編。對五四的影響。
e,白話運動。1898年裘廷梁《蘇報》發表《論白話為維新之本》揭開序幕。從救國救民的高度認識文字革新的意義。1911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召集讀音統一會,議定注音字母39個。1916年教育部設立注音字母傳習所,同年8月,北京成立中國國語研究會。1918年教育部正式審布注音字母,同時設立國語統一籌備會。1919年,重新頒布注音字母次序。接著,國音字母出版。白話國語運動無形中推動了白話文學運動。
3,外國文學,文化的巨大影響
可以說,沒有外國文學,文化的影響,中國現代文學的產生是無法想像的。嚴復(1853—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中國最早派向英國的海軍留學生,但他沒有成為海軍將領,卻成了中國最早的思想界的翻譯家(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著《進化論與倫理學》翻譯成《天演論》等)。也翻譯過西洋文學作品。
三、主要代表和作品:
魯迅的小說《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野草》;郭沫若的《女神》、《屈原》;茅盾的《子夜》、《林家鋪子》;徐志摩、聞一多的詩歌;沈從文的《邊城》、《柏子》;巴金的《家、春、秋》、《寒夜》;老舍的《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曹禺的《原野》、《雷雨》;趙樹理的小說;艾青、穆旦的詩歌;張愛玲的小說等。
四、文化背景:
(一)文學成為重大社會事件的構成部分,文學呈現出明顯的階級、政黨、政治意識。社會革命和政治運動往往以文學作為發端和具體表現。
(二)社會意識對文學審美意識具有重要影響,文學主體性弱化,文學有社會革命附屬物傾向。
(三)社會政治事件往往成為文學創作的題材源,引發文學創作和理論論爭。

『貳』 中國當代文學名詞解釋 1、今天派2、古典加民歌3、現代派小說4、新歷史小說

今天派:(格非先生的定義)直接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影響而產生的中國現代派小說。在新時期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偽現代派」時期(1979-1981)
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意識流、象徵主義)的影響,中國文學曾出現過以「新感覺派小說」和「現代派詩歌」為代表的、在文學形式和寫作技巧方面進行探索的實驗作品。
80年代前期的探索性作品,雖然在形式上開始打破傳統的敘事方式和結構方式,以主觀的心理意識流程來安排敘事時空,但是,從總體上看,它們並沒有觸及到中國作家深層的審美觀念、創作觀念和創作模式。所謂「現代主義」只是運用了象徵、變形、意識流等現代主義藝術手法和技巧,其作品整體上仍是充滿社會責任感和批判精神的「社會寫實文學」,其目的是為了表達作家對各種社會問題的認知與意見,即對主觀意識的描寫是為反映客觀現實服務的,作品的主題是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憂慮,而不是西方現代派所表現的對「個體生命」的憂慮,因此他們的創作事實上仍舊是傳統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延續。正因為此,他們的創作被人們稱為 「東方意識流」或「心理現實主義」,也有人稱其為「偽現代派」。

二、先鋒小說的繁榮期:(1985-1988)
隨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越來越多地被翻譯和介紹進中國,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文學作品,如心理分析小說,意識流,魔幻現實主義、新小說,以及理論界的形式主義、敘述學、結構主義、存在主義等等在80年代中期成為人們所關注與爭論的熱點,西方現代文學觀念也開始深入人心。在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刺激下,中國的先鋒小說創作在1985年後呈現出一種「井噴」的態勢

三、沉寂期(1989至今)
90年代初,由於先鋒作家們的作品過於強調形式而忽視內容,在讀者中逐漸失去市場,先鋒作家們因此紛紛降低了探索的力度,作品的敘述風格採取了一種更能為一般讀者接受的方式,有的甚至和商業文化結合,作品轉型到小說的其他領域。

新歷史小說是一種產生於90年代,以新歷史主義為其主要歷史觀的文學形式。在文學創作上,新歷史主義反對文學的純形式分析,強調不能孤立地看待歷史和文學史,不能將一個時代的文學與其政治、經濟、歷史截然分開,而應將文學與非文學加以「綜合研究」,力圖達到「文化政治歷史詩學」的「重寫文學史」目的。相應的,新歷史小說擯棄了革命歷史小說的二元對立模式,注重歷史反思,發掘人性,努力將歷史的真實凸現出來;同時,挖掘傳統歷史文化對現時的影響,整合積極精神因素,塑造民族意識,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相比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 「革命歷史小說」 和九十年代的正 「歷史小說」 , 新歷史小說在寫作手法上 表現出了與前二者迥然不同的特點, 它的抒寫是反傳統的, 表現在: 民間視角、個人體驗的強調; 邊緣人物、非史資料的撰寫; 敘述空缺和再現原則的瓦解。 同時, 它滲透文中的歷史表現出了虛無、 非理性的特點。

西方現代文學: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各種反傳統的文學流派統稱。在思想和內容上有強烈的主觀性,傾向於悲觀、虛無的思想,喜歡變現異化的主題。哲理意味濃重,通常以象徵、暗示、寓言式的手段表現。有意追求陌生化或間離化的效果,人物形象普遍為非英雄化、反英雄化,以意識流手段及夢幻的色彩用似是而非的手法來表現其主題。
中國式現代派小說是指1985年前後中國文壇出現的以誇張變形等西方現代派小說手法來關注現代個體人的生活狀況,展示現代人失落、惶惑和生存荒誕感的小說。

古典加民歌……對不起,我不知道

『叄』 中國當代文學中 名詞解釋---1「三大能人」 2「陳奐生系列小說」

1. 三大能人:被譽為「蛤蟆灘三大能人」的郭世富、 姚士傑、郭振山,也是性格鮮明、各具特點。這幾個人有個共性,就是都反對互助合作,維護私有制,熱衷於個人發家致富;與梁生寶所代表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方向尖銳對立。
2.高曉聲創作的"陳奐生系列"小說,包括《"漏斗戶主"》、《陳奐生上城》、《陳奐生轉業》、《陳奐生包產》、《陳奐生出國》等,細致地描繪了普通農民陳奐生的命運發展過程,反映農村改革題材的優秀作品。與建國以來同類農村題材作品相比,以《陳奐生上城》為代表的"陳奐生系列"小說無論在思想深度還是藝術表現上,都有明顯的突破。在思想上,《陳奐生上城》除了描寫陳奐生生活條件的改善,還從他逍遙自得、自鳴得意的神態中,暴露出他目光短淺,容易滿足的弱點,進一步挖掘了陳奐生的性格內涵,揭示出他作為中國新社會的農民,仍然受到了"精神勝利法"的嚴重侵蝕。在藝術上,體現了高曉聲創作的基本風格:善於通過細膩、逼真的心理刻畫,展示人物的精神個性;體現出一種幽默詼諧的總體格調;形成了一種純朴自然並與人物的性格、內心活動相貼切的個性化語言。

『肆』 名詞解釋: 現代文學/當代文學 古典文學/通俗文學

古典文學:1840年前的文學作品
近代文學 :1840年-五四運動
現代文學:五四運動--1949年建國
當代文學:1949年至今都稱當代文學
通俗文學:與高雅文學既純文學相對,通俗文學文字通俗易懂,喜用口語,俗語,流行語,比較注重娛樂性而不是很注重藝術性和思想性。
這是中國文學的時代劃分
並不是歷史領域的劃分

現代文學
現代文學是在中國社會內部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條件下,廣泛接受外國文學影響而形成的新的文學。它不僅用現代語言表現現代科學民主思想,而且在藝術形式與表現手法上都對傳統文學進行了革新,建立了話劇、新詩、現代小說、雜文、散文詩、報告文學等新的文學體裁,在敘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寫手段及結構組成上,都有新的創造,具有現代化的特點,從而與世界文學潮流相一致,成為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文學。
你想了解更多的東西給你推薦本書: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當代文學
1949年7月全國第一次文代會以後創作的文學(5O年代後期提出這一概念,70年代前與新中國文學、「建國以來的文學」、「建國後文學」等名稱可互指)。
古典文學
就是古代遺留下來的文學作品,包括古典詩歌、古典小說、古典戲劇和古典散文。
中國古典文學,是指1840年以前遺留下來的文學作品。這些古代的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流傳到今天,說明它在寫作內容或表現形式方面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否則就沒有刊印和流傳的價值了。
通俗文學
中國現代通俗文學是指以清末民初以來,大都市工商經濟發展為基礎得以滋長繁榮的,在內容上以傳統心理機制為核心的,在形式上繼承中國古代小說傳統為模式的文人創作或經文人加工再創造的作品;形成了以廣大市民層為主的讀者群,是一種被他們視為精神消費品的,也必然會反映他們的社會文學。

大概就這樣,要更具體的自已根據關鍵詞搜吧。呵呵

『伍』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冊中所有的名詞解釋

1傷痕文學:是本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文壇占據主導地位的一種文學現象。它得名於盧新華以「文革」中知青生活為題材的短篇小說《傷痕》。主要內容':傷痕文學'涉及的內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實、質朴甚至粗糙的形式,無所顧忌地揭開文革給人們造成的傷疤,從而宣洩十年來積郁心頭的大痛大恨,這恰恰契合了文學最原始的功能:'宣洩'。歷史意義:傷痕文學的問世標志著新時期文學的開端。它是覺醒了的一代人對剛剛逝去的噩夢般的反常的苦難年代的強烈控訴。傷痕文學的作者們以清醒、真誠的態度關注、思考生活的真實,直面慘痛的歷史,在他們的作品中呈現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時期的生活圖景。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這就是傷痕文學的精神實質。從社會意義上來說,"傷痕文學"對文革的否定不夠深刻。在藝術表現上,"傷痕文學"顯得十分幼稚。傷痕文學"作品中雖然重新出現了悲劇意識,但其悲劇精神卻具有表層性的弱點。
2新寫實小說就是不同於歷史上已有的現實主義,也不同於現代主義「先鋒派文學」,而是近幾年小說創作低谷中出現的一種新的文學傾向。池莉煩惱人生》、《不談愛情》、《太陽出世》、這類人物的出現表徵著「文學造神時代」的終結,平常人、平常事成為新寫實文學的主角,適應了大眾的文學口味。作家從容不迫地敘述著中國老百姓的吃穿住行,並將其作為獨特的審美對象並提升至本體性地位,對於文學的發展是有著積極意義的。新寫實小說之「新」,在於更新了傳統的「寫實」觀念,悖離了傳統現實主義的真實觀,改變了小說創作中對於「現實」的認識及反映方式。
3新辭賦體又稱「郭小川體」,是當代傑出詩人郭小川的一個獨特創造。新辭賦體,實質是詩人郭小川創造的新的詩歌體式。為了表達內容的需要,郭小川不拘一格,對詩歌形式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曾被譽為「革新能手」。由於詩人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對人民的忠誠,在詩作中表現了大無畏的堅定性與樂觀主義精神,所以不斷奏出了昂揚的旋律,鼓舞廣大人民感奮起來,推動歷史前進。、《望星空》
4朦朧詩是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隨著文學全面復甦而出現的一個新的詩歌藝術潮流。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徵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為朦朧詩。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當時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一統詩壇的局面,為詩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時也給新時期文學帶來了一次意義深遠的變革。北島的《回答》
5是毛澤東繁榮文化事業的基本方針。「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 1956年正式提出雙百方針。在文藝創作上,允許不同風格、不同流派、不同題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時存在,自由發展;在學術理論上,提倡不同學派、不同觀點互相爭鳴,自由討論。「第一,它鼓舞了一大批來自「五四」新文學傳統下的老作家的創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自第一次全國文代會以來,在五四新文學傳統和戰爭文化規范下的解放區文學傳統間無形中形成的隔閡。
第二,在理論方面提出了反對教條主義,提倡現實主義的「廣闊道路論」,提倡文學寫人性,恢復人道主義傳統。
第三,出現了一批揭示社會主義社會內部矛盾的創作,這標志著社會主義文學開始成熟。雙百」方針是促進團結的方針。文藝具有團結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
6尋根文學,以「文化尋根」為主題的文學形式。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文壇上興起了一股"文化尋根"的熱潮,作家們開始致力於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們的創作被稱為"尋根文學"。首先,尋根文學是一次文學尋找自我的思潮,其特點一是尋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學的自我,二是尋找作家的個性自我。尋根文學」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上無疑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很多尋根作家在創作時吸收了大量現代主義甚至後現代主義的表現方式,在促進中國文學自身的發展上功不可沒。
但"尋根文學"的局限也是十分明顯的。大多數作家對"文化"概念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他們往往抓住某種民俗、習慣便刻意進行渲染,而忽略了對"民族性"的真正解剖。尤其是一些作家對現代文明的排斥近乎偏執,一味迷戀於挖掘那種凝滯的非常態的傳統人生,缺乏對當代生活的指導意義,而導致作品與當代現實的疏離,這造成了幾年後"尋根文學"的衰微。王蒙發表於1982年到1983年之間的《在伊犁》系列小說。
7. 反思文學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從政治、社會層面上還原「文革」的荒謬本質,並追溯到此前的歷史,從一般地揭示社會謬誤上升到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上,和傷痕文學相比,其目光更為深邃、清醒,主題更為深刻,帶有更強的理性色彩,被稱為「反思小說」。 反思文學是傷痕文學的發展和深化。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
社會條件:政治上的撥亂反正;社會性的思想解放運動
作家條件:「右派」作家歸來;青年作家涌現
思想條件:文學不再滿足於暴露揭示傷痕,而試圖對歷史作縱深整體性思考。
反思內容:對共和國初期至「文革」時期歷史、社會、個體命運進行批判性思考。反思對象:較廣泛,幹部、右派、知青、農村、軍營生活、商人、「內奸」等在文革中命運。思考觸角, 追索從左到極左的深層歷史原因。1.歷史縱深感和較大思想容量;從文革上溯到四清、大躍進、反右。再現反思社會災難和人生悲劇。
2.反思歷史,同時文學反思,作家主體、文體意識覺醒。
1、現實意義:
從黨和人民關系角度反思歷史教訓,確立「人民是上帝」 的歷史觀念。特徵之一:自我反省。《蝴蝶》、李國文《月食》《冬天裡的春天》,茹志鵑《剪輯錯了的故事》等。
2、歷史意義:
立足當代歷史進程,揭示從左到極左的轉化,促進現實主義深化。最基本特徵:思考或沉思。《李順大造屋》。
3、文學意義:
藝術上新的變革與探索。中篇小說崛起,意識流等現代主義創作方法的引入。
4、局限:
A、思考結論簡單化:歸之於放棄優良傳統,因果式的歷史觀。
B、傳 統思維模式:為民請命。
C、基本手法還是回憶和對比。沒有形成全新的審美規范。
8. 1976年4月5日前後,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爆發了一場氣壯山河的群眾性詩歌運動。這是當代中國歷史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它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文學自身。1976年1月8日,深受人民愛戴的周恩來總理逝世。山嶽低頭萬民同悲,人們以各種方式進行

悼念,但卻遭到了"四人幫"的無理阻撓和壓制。這些詩歌大都言簡意賅、短小精悍,而且眾體兼備,手法多樣,或比興,或誇張,或象徵,或鋪陣,語言朴實,感情真摯,極富感染力,充分顯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藝術創造力。
天安門詩歌運動是非常歷史時期的特殊文學現象。這種現象再一次昭示出:唯有真情出真詩,唯有正義出真詩。天安門詩歌不僅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學價值,也有著極為寶貴的史學意義。它不僅展示了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而且拉開了新時期文學復甦的序幕。[1]
9. 新歷史小說是一種產生於90年代,以新歷史主義為其主要歷史觀的文學形式。在文學創作上,新歷史主義反對文學的純形式分析,強調不能孤立地看 ,待歷史和文學史,不能將一個時代的文學與其政治、經濟、歷史截然分開,而應將文學與非文學加以「綜合研究」,力圖達到「文化政治歷史詩學」的「重寫文學史」目的。強調歷史的審美性和想像性, 打破了以往歷史敘事的時序、 因果、 整體化結構, 採用了回憶、 聯想、 閃回、 蒙太奇、 抒情等多樣敘述手段。它是潛在於敘述者心理中的一種歷史感慨。陳忠實的《白鹿原》,新歷史小說在處理歷史題材時,有意識地拒絕政治權力觀念對歷史的圖解,自覺地從歷史的廢墟中走出,盡可能的凸現民間歷史的本來面目。

『陸』 當代文學名詞解釋,什麼是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主義文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社會中出現的范圍廣泛的文學思潮,於20世紀70-80年代達到高潮。無論在文藝思想還是在創作技巧上,後現代主義文學都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延續和發展。主流學術界曾經不區分「現代」和「後現代」兩個概念,但由於二戰之後文學發展的特徵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的「現代主義」所能涵蓋的范圍,因此將後現代主義文學看作一個獨立的文學思潮,和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以及現代主義並舉。
後現代文學是指吸納了西方現代主義(包括後現代主義)的觀念和技巧,通過新的價值取向與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發生決裂,反映中國現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質追求和底層人們生活的合理性,先鋒小說更趨向於人本主義的描寫,追求人格平等。

和通常意義上的思潮、流派不同,後現代主義文學既不是指稱一個具體的作家或批評家的群體,也不存在被廣泛認同的綱領和宣言。不僅如此,後現代文化是一種沒有中心的多元文化,寬容各種不同的標准,主張「持續開發各種差異並為維護差異性的聲譽而努力」。正是出於這個原因,後現代主義文學內部分支流派眾多,各種思潮雜蕪,很多後現代作家和批評家的自我理論體系本身就存在矛盾之處。

『柒』 名詞解釋或簡答:現代派小說

現代派文復學是19世紀80年代出現制的、20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在歐美繁榮的、遍及全球的眾多文學流派的總稱。它包括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魔幻現實主義等流派。《變形記》《牆上的斑點》《等待戈多》《百年孤獨》
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閱讀全文

與中國當代文學中現代派小說名詞解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極品修真強少有聲小說下載 瀏覽:86
女局長的絲襪小說全集 瀏覽:430
穿越小說女主楚嫣然 瀏覽:151
女尊男主宅斗小說推薦 瀏覽:473
玄幻小說中的最強神眼 瀏覽:500
女主叫春心的穿越小說 瀏覽:578
泰克斯芬利同人小說 瀏覽:291
寫隋唐的穿越小說 瀏覽:631
小說推薦九庫閱讀 瀏覽:499
寫刺客信條的無限小說 瀏覽:922
男主有腿疾的穿越小說 瀏覽:695
神豪奶爸系統小說 瀏覽:420
qq閱讀小說推薦 瀏覽:46
穿越重生女強架空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388
分析小說人物形象ppt 瀏覽:741
不敗戰神小說閱讀 瀏覽:205
烏桓小說主角 瀏覽:195
破案刑偵小說排行榜 瀏覽:319
中考小說閱讀訓練解析 瀏覽:250
巨肉的都市小說 瀏覽: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