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京派」與「海派」小說各有哪些藝術特色
京派小說的藝術特點主要有三: 京派作家既繼承了鄉土小說的鄉村題材,又善用創造社身邊小說的抒情筆法。但在自身的發展演變中,他們逐漸淡化了鄉土小說的現實性而向夢幻鄉土延伸,淡化了身邊小說的浪漫性而專注於悲憫人生的描繪,淡化了創造社小說的主觀言說而專注於情境氛圍的詩意抒寫。這三者的渾然融合構成了京派小說獨特的風格內涵。 1、夢幻鄉土 對鄉土的夢幻般的描摹是京派小說的一大特點。京派作家是在視藝術即夢、情感即真,也就是在朱光潛所謂「理想界」與「現實界」二元對立的觀念中建構著他們的鄉土夢幻的。基於此,他們對宗法制鄉風民俗多取寧靜認同的態度,努力從中開掘純朴的人情美、道德美,奇特的風俗美,靜穆的自然美。沈從文的湘西世界,廢名的鄂東山野,蘆焚的河南果園城,老向的河北農村,汪曾棋的蘇北鄉鎮,蕭乾的京華貧民區等構成了龐大的「鄉村中國」的身影。在京派小說中,鄉土文明與都市文明的沖突是一個主要內容。在京派作家看來,現代文明的都市道德虛偽,人性異化,壓抑束縛著自然生命的發展,於是他們在回歸自然的企圖中以夢幻般的心態描繪著一幅幅自在自足的鄉土圖景。廢名的《竹林的故事》、《菱盪》等作品寫了鄉村中翁嫗男女自然相處的和諧情景,勾勒出一派「世外桃源」圖。沈從文的《七個野人和最後一個迎春節》,通過對原始態的生活與「文明社會」的契約分工和政治狀態的生活相對立隔膜的述說,表現出作者對「鄉下人」自然、熱情、勇敢、誠實等高貴性格的謳歌。與鄉土民間和諧純真的人性民情相聯,京派作家或熱衷於不表現社會底層人民生命力的強盛,如沈從文《柏子》中的水手任意而快活,林徽因《文珍》里的丫頭大膽地求生,蕭乾《鄧山東》中的小販憨厚而剛直;或在人物塑造上表現出對優美純潔女性的關注,如沈從文的翠翠(《邊城》)、三三(《三三》),廢名的阿毛(《桃園》)、琴子、細竹(《橋》),林徽因的鍾綠(《鍾綠》)、綉綉(《綉綉》);或在飄忽的回憶中追尋著兒時的天真爛漫,如蕭乾的《籬下》、《放逐》,凌叔華的《弟弟》、《小哥兒倆》,汪曾棋的《戴車匠》。總之,不論是對強悍生命力的描摹,還是表現女性的溫婉純美、兒童的純潔稚嫩,都突出地牽動著作家們的一種共同的夢幻之情,用沈從文在《舊作選集·代序》中的話來說就是對「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神往。 2、悲憫人生 京派小說多表現出對人類的悲憫情懷。京派作家在歷史文化的觀照中既由衷地贊美那未蒙教化的原始文明的淳厚朴實,又看到了禮教、宗法制的野蠻和人生不幸的一面。同時,京派濃厚的學院背景又使作家們在理論上對社會對人類有一種悲劇意識。沈從文和廢名都十分鄭重地把自己作品中悲劇的美學特質的一面指出來,在他們看來,人的神性存在與悲劇性存在有著必然性的聯系,由此決定了京派小說的悲劇性往往是人性的悲劇;另一方面,京派作家對人性的單純信仰又使得他們的悲劇是「明快的」,又帶著「悲憫的微笑」的情懷。這樣,他們的表現方式就是在所寫的人事上不為故事中卑微人事失去明快,總能保持一個作家的平靜,淡淡的諷刺里常常有一個悲憫的微笑影子。凌叔華的《小劉》、《李先生》、《春天》等描寫女性的作品中,都有一種由對人性的反諷而產生的輕曼的憫惜和憂傷的悲劇審美效果。京派作家還善寫殘缺的美的命運悲劇,如廢名的《竹林的故事》中父親在一片遠曖的自然寧靜中悄然而逝,而三姑娘只能在自然光色的輕撫中長成一個乖巧美麗的姑娘。沈從文的《月下小景》中的少男少女在月光中走向美麗的死亡,並藉此使情愛升華到崇高境界。這些作品在對愛、美遭罹毀滅的無可奈何的嘆息、悲憫中,表現出京派作家「對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層的理解」的努力。京派小說中尚有一類表現美醜、善惡對立較為強烈的社會批判傾向和鮮明的愛憎取捨的人生悲劇,如沈從文的《菜園》、《丈夫》等;蕭乾的作品這種特點更明顯,他崇尚雖敗尤榮的人與命運的搏戰,因此,他的悲劇中具有一些英雄主義的因素,這在《鄧山東》、《小蔣》、《印子車的命運》中都可以看到。 3、詩意抒寫 京派作家的文體都帶有一種抒情性。他們小說的文體形態是與他們的敘事態度、價值選擇、文化情致相聯結而存在的。在敘述中融入詩性的追求,在寫實中彌漫著浪漫的氣息是京派小說文體的突出特徵。沈從文喜歡用「詩的抒情」方式作小說,如《邊城》有現實的憂傷,也有桃園般的浪漫,還有水的恬靜蘊藉,清麗雋永的詩意撲面而來。廢名善用「寫絕句的方法」寫小說,還常把詩的象徵手法移用在其小說中,《竹林的故事》以竹寫青春氣息,《浣衣母》、《河上柳》以楊柳喻鄉村的古樸,《桃園》、《橋》以桃樹言理想境界。與詩性追求相應,京派作家往往都有著意境營造的自覺。他們的小說或以景結情,或以象寓意,用空白和空靈構成立體的藝術空間,給讀者以極大的想像空間。廢名的《菱盪》可視為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從多個視角描摹了陶家村的自然風光和人性之美,從而為主人公「菱盪人」設置了一個「恰當」、「和諧」的生活背景,於是古樸寧靜的自然脫化出了菱盪人的達觀自如與世無爭的生存觀念,這樣菱盪意境就成為了整篇小說的核心,而且作者還把禪境中的靜觀、頓悟等引入到小說中,進一步推動了小說的意境化。伴隨詩性意境而來的是京派作品結構上的疏朗和散文化傾向。京派小說往往取一種形散而神聚的結構,而這正是典範的散文體結構,人們稱京派作家都是遺像文體家,主要就是指這一方面而言。廢名的《四大》等難於區分出是小說還是散文,林徽因的小說筆致活絡自由,於看似平淡鬆散中見出功力。後起的汪曾祺的作品亦無波瀾,幾乎全無高潮,反映了他對「不像小說的小說」最早期的追求。 總之,在現代中國文學史上,京派是很有特色同時又是在藝術上比較成熟的一個流派。它疏離政治,追求純正的文學趣味,在獲得較大文學成就的同時也表現出某種在追蹤社會時代脈搏上的滯後特點。但無可否認的是它在追尋人文理想、承接文學傳統、融合藝術新機、開拓小說新文體等方面為現代小說走向成熟提供了多樣的發展途徑。 http://210.41.4.20/course/09/9/03130203.html 海派,又被稱為「新感覺派」、「心理分析派」、「現代派」等。其小說的藝術特點主要有三: 一、強調主觀感受。 憑借自己的主觀感受,運用意識流手法,描寫上海這個大都會的現代風景和生活。以劉吶鷗為代表。他早年生活在台灣省,15歲赴海外求學,歷時數載,較早就受到現代主義的熏染。從1928年起,先後在《無軌列車》、《新文藝》、《現代》等刊物發表小說。劉吶鷗在1930年出版的《都市風景線》(收1928至1929年所寫小說八篇),被公認為「中國新感覺派的開山之作」。 二、情節結構獨特。 小說用有色彩的象徵、動態的結構、時空疊合交錯的表達式,來反映都市的繁華和喧嘩。以穆時英為代表。代表作是《南北極》、《公墓》、《白金的女體雕像》、《聖處女的感情》,有「新感覺派聖手」之稱。 三、描寫手法新穎。 海派小說不斷變換新技巧,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描寫人物的潛意識,表現人物「超我」與「原我」的沖突,顯示心理分析的特徵,有的還葆有古典的神韻。以施蟄存為代表。其心理分析小說堪稱獨步,並為我國現代文學創作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其最具流派特點的小說多收進1932至1933年出版的《將軍的頭》、《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 http://www.cwi.org.cn/eastday/zfh/zfhgl/kxyj/lwjx/userobject1ai15007.html
㈡ 海派小說的特色與傾向
表現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與病態,提供了另一類型的都市文學;
引進多種現代派手法,在小說結構、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創新;
對人的「精神內海」的表現,有新的開掘。
醉心於表現二重人格;有某種悲觀絕望、頹廢色情的傾向。
㈢ 名詞解釋海派文學,要必備年代,作家,作品創作特色。只有五分,不要太長
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初期具有「現代質」的海派小說是新文學的世俗化和商業化,過渡的描寫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題,重視小說形式的創新。新感覺派是20世紀30年代產生於上海文壇的一個現代主義小說流派,是第二代海派。海派本是貶抑之詞,挑起「京海之爭」的沈從文等人對海派的定義是「道德上與文化上的」「惡風氣」,是「名士才情」與「商業競拍」相結合。被納入海派文學的作家也是色彩各異,既有新文學作家群所排斥的「禮拜六派」,也有後期創造社的某些成員(「革命羅曼蒂克」)、「現代派」和「唯美派」,以及無法歸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張愛玲,蘇青,予且等人。若從藝術流派的角度加以考察,只有施蟄存、劉吶鷗、穆時英為主要代表的「新感覺派」,他們熱衷於在都市生活中虛秘五光十色的美,熱衷於表現商業文明的節奏和情緒,有同人刊物,真正體現了流派的特徵。
㈣ 請按名詞解釋格式解釋 三美主張 海派 問題小說 鄉土小說
海派
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初期具有「現代質」的海派小說是新文學的世俗化和商業化,過渡的描寫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題,重視小說形式的創新。新感覺派是20世紀30年代產生於上海文壇的一個現代主義小說流派,是第二代海派。海派本是貶抑之詞,挑起「京海之爭」的沈從文等人對海派的定義是「道德上與文化上的」「惡風氣」,是「名士才情」與「商業競拍」相結合。被納入海派文學的作家也是色彩各異,既有新文學作家群所排斥的「禮拜六派」,也有後期創造社的某些成員(「革命羅曼蒂克」)、「現代派」和「唯美派」,以及無法歸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張愛玲,蘇青,予且等人。若從藝術流派的角度加以考察,只有施蟄存、劉吶鷗、穆時英為主要代表的「新感覺派」,他們熱衷於在都市生活中虛秘五光十色的美,熱衷於表現商業文明的節奏和情緒,有同人刊物,真正體現了流派的特徵。
㈤ 海派文化的內容
「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海派文化,體現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海派文化就是尊重多元化、個性,兼顧個人和社會利益,以契約精神為主導的理性的、隨和的、較成熟的商業文化。
首先是尊重多元。在上海,你會體會到人和人之間的多元化。比如一個團體內有很多爭鋒相對觀點都能夠和諧相處。因為人本來就是多元化的。這使得個人在不同的方面發展,組成一個更強大的社會。一個人只要不影響他人,就可以干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能因為別人與自己不同,而去排斥。因為,君子和而不同。
其次是入鄉隨俗。上海人到了隨便那個地方,都會尊重當地文化。比如上海人以前三線建設,現在外省上學就業都會主動去了解當地文化,至少做到不排斥。而留在家鄉的,很多外地的文化也能被當地人吸納。比如我們認可普通話,並把普通話學的很標准。
第三是個人。上海非常尊重個人。個人的言行舉止,只要不影響他人,都是能夠得到理解和尊重的。雖然很多做法我不理解不同意,但是我能夠尊重。每個人都能夠向著自己喜歡的方向去發展,而不受到干涉。
第四是人生觀。上海人多數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金錢非常重要,但是人生也有更多的精神領域。在精神領域找到自己的空間,然後朝著自己喜歡的事業去奮斗。因為,精神領域比物質領域廣闊的多。比如有人喜歡研究天文,有人喜歡鋼琴。會享受人生。
第五是社會道德。上海人比較遵守社會規則和社會道德。坐地鐵不能吃東西就不吃,國家倡導少生孩子就少生,學普通話就學。中國絕大多數規則都是合理的,所以我們更多的是應該遵守。
第六是社會責任感。上海人有社會責任感。比如地鐵中的一些老人,有時候看不慣不文明行為會管一管。再比如上海人自發組成了家鄉文化保護的團隊,吳語保護的團隊。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和諧的環境中,這是我的家鄉,我的祖國,我要好好愛護。看到上海的臟亂差,也有很多市民在網路上批評,並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影響社會。江南人的責任感是有歷史傳統的。明末蘇州在沒有災荒,溫飽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市民居然也能參與政治,反對魏忠賢,不惜犧牲自己生命。
第七是理性。上海人的理性體現在對事情的判斷力和洞察力。我們更喜歡這個現象到底是什麼,至於結論到底符不符合所謂的「譜」沒有關系。比如愛國,我們做不到去砸日本車,燒日本店。我們不會隨外界忽悠,隨大流。比如一個小區缺網吧我們就開網吧,缺水果店我們就開水果店。大家和諧相處。
第八是成熟。成熟是人由於理性,對事物有了正確的判斷推理,有一定經驗,包括對歷史有一定了解之後,由內而外的成熟。成熟也是自我的發現,獨特個性的形成。為人處事講理、不暴躁。因為和氣生福,沒有必要沖動。
第九就是求真不講面子。上海人不喜歡虛假的一套,也不屑去裝。很多時候毫不避諱地說明,某某我吃虧了。出現利益沖突,大家都擺在檯面上談,不是去迴避、撒謊。包括地域沖突,也是在網上大量指出問題的所在。因為真實的反應真相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我們喜歡赤裸裸的真實,不喜歡美麗的謊言。明明不是這樣的,卻這么說糊弄過去,很讓人反感。
第十是利益分配合理。上海人不喜歡占別人的便宜,當然也不喜歡別人占自己的便宜。利益大家互不侵犯。親兄弟明算賬。這樣實際上反而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海人明白的講利益,因為人本來就是趨利的動物。
十一是契約精神。上海人普遍講契約。契約不單單是個人誠信,而且是人和人之間的自由、平等。一切都是利益交換,交換使得各自的利益得到無形中增長。契約精神又促進了社會的平等。大家在平等的社會中用自己的能力來獲得財富。
十二是商業文化。商業社會最大的特點就是遵守法律,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江南商業社會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文化。人際交往、利益分配、人與社會、個性發展都有了自己一套的行事風格。
十三是隨和。上海人有句話叫做,和氣生財。隨和的性格,包容一切,找到各種合理的因素以吸納,完善自己。只要不侵害自己的核心利益,上海人不樂意和別人發生沖突。因為沖突都會損失。人和人之間很多沖突都是傲慢與偏見造成的。
十四是妥協。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妥協,比如利益。退一步海闊天空。因為社會有無數個人組成。你的利益需要尊重,別人也需要尊重。然後大家找一個平衡點。當然這里邊也需要對方的妥協。
十五是審美觀。上海人的審美觀就是清靜淡雅,不喜歡大紅大綠大吵大鬧等重口味。上海人的服飾的清新,飯菜的香甜清淡,建築粉牆黛瓦。說話細聲細氣,不喜歡打擾他人。
十六是形象。上海人多數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服飾得體、談吐得體。符合現代禮儀。 在許多人眼中,上海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城市,它不斷吸納著來自全球最新最時尚的元素,充實著自己中西合璧的文化,偶爾,這一大熔爐會被認為缺失自己的傳統。事實上,上海的居家文化是傳遞上海特色最有利的見證。史龍天以一名新上海人的身份與我們分享了他在上海的居住心得:「在上海,我和中國同事一起過春節,或是去他們家做客,看到過許多上海的居家文化,80、90後對居家有許多新的概念和理解,現在,這些概念還在不斷變化。和外國人一樣,他們喜歡有自己的想法,主張自己的經驗,這讓上海的居家文化越來越多元化,混合化。」正如史龍天所說,上海的傳統文化是從各種外來文化中精煉出最值得借鑒的那部分,揉和傳承下來,便成了今天上海人引以為豪的海派文化。
對於一名老外來說,上海的居家文化即時尚又環保,有著和全球接軌的先進居住科技,同時又融合了與自然親近的習俗。「在美國的時候,我們習慣用烘乾機,在上海,我已經習慣了衣服在自然的狀態下曬干,這是一種非常環保的習慣。我的美國朋友很驚訝我的做法,但我認為,這是一種好習慣。」史說。
伴隨著海派居家文化的發展,衣食住行都深受影響,為滿足愛家愛生活、中高端消費族群的健康家庭休閑需求,代表新商業文明時代海派生活方式的居家休閑服飾也應運而生,而開創這一居家文化的服飾領導品牌「居風服飾」更是颳起了一陣猛烈的海派居家文化風潮。和傳統的居家文化相比,它不僅僅局限於睡衣、內衣等品類,而是把休閑、運動等類型服飾納入到居家生活中,更能體現海派文化的海納百川,滿足更多人群的需求。
在全球文化打通互溶的今天,居家文化也日趨一體化。通過上海海派文化將新鮮的居家理念帶入中國,中國當代的居家文化必將向著更深厚、豐富的方向發展。 都市文化意識
1.書寫與都市對話中的焦慮的情緒體驗、憂郁感。
上海都市生活方式相對於傳統生活方式來說,是座精神孤島;
同時都市機械文明使人有被生活拋入急駛的軌道,隨時要倒下來的感覺。
2.漂泊感
切斷了舊有聯系的新型都市人物,沒有找到新的可供插足的根基,於是成了無根的不安寧的遊魂,漂盪在十里洋場。海派小說里傳達的漂泊情緒反應出他們與革命主潮、傳統文明脫節,找不到自己生存位置,在夾縫中艱難求生的境況。
市民文化意識
1.題材主旨的反崇高性和非重大性。
2.價值取向:享樂式個人主義價值觀與市民意識相契合。
3.思維方式上強調實用理性。
文人文化意識
1.兩個主要特點為非純粹性、差異性大。
2.差異性可分為三種:閑適型、批判型、哲理型。
海派文人在大時代的變革中發現自己是小人物並且認同這一身分,同時又不能找到人生的理想支點,重獲文化英雄身份,所以他們在商業社會面前呈現話語失落。
發展歷程
五四新文學
五四新文學發動以來,海派小說的傳統一度受到打擊,新文學發起者對上海作家竭盡嘲諷之能事。如郭沫若等創造社發跡於上海,劉半農教授就嘲笑他為「上海灘的詩人」;到了魯迅來概括上海文人時就乾脆用「才子加流氓」一錘而定音。其實在北京的文人中,劉半農和魯迅都是來自南方,更像是「海派」一些。
就在陣陣討伐聲中,一種新的海派小說出現了,那就是創作社的主將郁達夫的小說。郁在日本留學時期開始創作,他的憂郁、孤獨、自戕都染上世紀末的國際症侯,與本土文化沒有直接的影響。郁達夫對上海沒有好感,對上海的文化基本持批判的態度,但這種批判精神使他寫出一篇與上海有密切關系的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這部作品依然未脫舊傳統才子佳人模式,但身份又有了變化,男的成為一個流浪型的現代知識分子,女的則是一個上海香煙廠的女工,也許是從農村來城市打工的外來妹。
郁達夫筆下的流浪知識分子還不具備自覺的革命意識,他與女工對社會的仇恨都是停留在樸素的正義與反抗的立場上。但是隨著20年代大革命風起雲涌,革命意識越來越成為市民們所關心的主題,不但許多激進的知識分子被卷進去,而且還成為民眾意識中的英雄。尤其在上海那樣一座有著龐大工人隊伍的城市裡,革命風雲不可避免地從此而起。在新文學發展到「革命文學」階段里,上海的作家們沿著郁達夫的浪漫抒情道路創作了一大批流行文學,主人公是清一色的革命知識分子,他們在這個城市裡浪漫成性,不斷吸引著摩登熱情的都市女郎,不倦地演出一幕幕「革命加愛情」的活報劇。依然是糾纏不清的多角戀愛的幻想,依然是才子佳人現代版的情慾尖叫,丁玲、蔣光慈、巴金、潘漢年、葉靈鳳等時髦的作家無不以上海為題材,創造了新的革命的海派文學。
30年代海派文學
30年代的文學史是兩種海派文學傳統同時得到充分發展的年代,前者的代表作品有劉吶鷗、穆時英、施蟄存等「新感覺派」作家的作品;後者的代表作品有茅盾的《子夜》。但需要強調的是,兩者雖然代表了海派文學的不同傾向,但在許多方面都不是截然分開的。比如關於現代性的刻畫也是《子夜》的藝術特色之一,現代性使小說充滿動感,封建僵屍似的吳老太爺剛到上海就被「現代性」刺激而死,本身就是極具象徵性的細節。同樣,在新感覺派作品裡,階級意識有時與上海都市文化中的「惡之花」結合為一體,如穆時英的《上海的狐步舞》、《夜總會里的五個人》等許多小說里關於貧富對照的細節描寫就是明顯的例子。
現代海派文學
茅盾的《子夜》:《子夜》描寫的上海的民族資本家與外國財團利益的斗爭細節及其場所(如喪事與跳舞、交際花的間諜戰、太太客廳的隱私、交易所里的戰爭、賓館的豪華包房、麗娃河上的狂歡以及種種情色描寫),體現的是典型的繁華與靡爛同體模式結構。茅盾以留學德國的資本家來代替流浪知識分子,以周旋於闊人之間的交際花代替舊式妓女,其間展開的情色故事從心理到場面都要遠遠高於一般的海派小說。只是作家為了突出左翼的批判立場,才不顧自己對工人生活的不熟悉,特意安排了工人罷工斗爭和共產黨內兩條路線斗爭的章節,但這方面他寫得並不成功。所以,從本質上說《子夜》只是一部站在左翼立場上揭示現代都市文化的海派小說。
劉吶鷗的《都市風景線》:其生活觀照態度歸結為單純和全然,又將這種單純和全然的風格與現代都市的人為造作文化聯系起來,構成半殖民地上海的獨特的風景線,可以說是對劉吶鷗為代表的海派文學最傳神的寫照。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如果說30年代是新感覺派與左翼文化把海派文學的兩個傳統推向頂峰的年代,那麼,40年代的海派小說在忍辱負重中達到了成熟與完美。由於上海是一個中西文化不斷沖撞的開放型的城市,也由於五四以來的新文學基本上是一個歐化的傳統,所以海派小說的主人公主要是與「西方」密切相關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及其消費圈子,而普通市民在海派小說里只是作為消極的市儈形象而出現。在40年代大紫大紅的張愛玲,是一個深受五四新文學教育長大的女作家,但她一開始創作就有意識地擺脫新文學的西化腔,自覺在傳統民間文學里尋找自己的發展可能。上海這樣一種移民城市,它的許多文化現象都是隨著移民文化逐漸形成的,它本身沒有現成的文化傳統,只能是綜合了各種破碎的本土的民間文化。與農村民間文化相比,它不是以完整形態出現的,只是深藏於各類都市居民的記憶當中,形成一種虛擬性的文化記憶,因而都市民間必然是個人性的、破碎不全的。張愛玲對都市現代性的靡爛性既不迷醉也不批判,她用市民精神超越並消解了兩種海派的傳統,獨創了以都市民間文化為主體的海派小說的美學。
當代海派文學
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
他憑借自己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於千年文明長河之中。 首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依仗著作者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三盅:作品多為現實題材小說。
反映社會與家庭倫理,深刻演繹新時代、新的政治與經濟環境下正發生著微妙轉變的社會關系與社會變遷,具有厚重的人文思想,重視傳統,尊重人性,體現人文關懷,敬畏義理之天,極力宣揚信仰對構建良性社會秩序的靈魂作用。 長篇都市小說多為描寫金融危機背景下,中產階層的脆弱與失落,新貴階層的誕生與崛起,及在普遍社會投機心理的驅使下,小人物的人生悲喜劇。
㈥ 請以張愛玲小說為例,分析海派文學的特點。
海派文學是與京派文學相對的作家群,代表人物有張資平、葉靈鳳、穆時英、曾虛白等。他們都以都市青年男女的種種愛情糾葛。有人統計1928年前張資平70多萬字的小說中,寫戀愛的就有55萬字。體現都市文化和商業色彩的各路作家。其中包括已成流派的「現代派」詩歌,「新感覺派」小說,以及無法歸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張愛玲,蘇青,林徽因 。
①是新文學的世俗化、商業化。小說注重可讀性,迎合大眾口味,是一種「輕文學」;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等都是以上海都市為背景,抒寫了男女都市的世俗愛情,具有可讀性,。
②過渡性地描寫都市。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態:夜總會、賭場、酒吧、投機家、交際花等,著重病態生活的描寫; 《傾城之戀》中白流蘇與前夫夫妻生活不合後就經常出沒舞廳,後來與范柳元也經常去舞廳約會。《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紅玫瑰就是個交際花的形象。③首次提出「都市男女」這一海派常寫常新的主題,造成一種「新式的肉慾小說」; 在《紅玫瑰與白玫瑰》中有這么一句: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致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另外〈金鎖記〉〈傾城之戀〉由於張愛玲對現代性的來臨一直懷著隱隱約約的恐懼感,及時行樂的世紀末情緒與古老家族衰敗的隱喻貫穿了她的全部的個人記憶,一方面是對物質慾望瘋狂的追求,又一方面是對享樂的稍縱即逝的恐懼,正是淪陷區都市居民沉醉於「好花不常開」的肺腑之痛,被張愛玲上升到精神層面上給以深刻的表現。張愛玲對都市現代性的靡爛性既不迷醉也不批判,她用市民精神超越並消解了兩種海派的傳統,獨創了以都市民間文化為主體的海派小說的美學。
④重視小說形式的創新。張愛玲小說極為鮮明的藝術獨創性,主要表現為「舊小說情調與現代趣味的統一」。在教材中我們說,張愛玲小說中的許多主題、意象和象徵都是古典小說和通俗小說所無法「拘限」的,因為她的創作中增加了外來的小說技巧或現代派的手法,在中國現代小說和西方現代小說這對似乎「相剋」的藝術形式中找到了最適合於自己的調子。在她的第一篇小說《沉香屑 第一爐香》中就有許多人物和細節都有著明顯的《紅樓夢》的影響:「她(睨兒)穿著一件雪青緊身襖子,翠藍窄腳褲,兩手抄在白地平金馬甲裡面,還是《紅樓夢》時代的丫環的打扮。惟有那一張扁扁的臉兒,卻是粉黛為施,單抹了一層清油,紫銅皮色,自有嫵媚處。一見了薇龍,便搶步上前,接過皮箱,說道:『少奶成日惦念著呢,說您怎麼還不來。今兒不巧有一大群客,』又附耳道……」張愛玲小說中的「市井小說的色彩」,則主要指她作品中的「通俗傾向」。
㈦ 什麼是海派小說
一、海派小說的孕育背景
據考,「海派」一詞肇始於晚清。鴉片戰爭後,上海出現「華洋雜處」的租界,大批畫家攜藝來此謀生,他們在中國畫的傳統基礎上,吸納民間藝術,借鑒西洋畫技,於同治、光緒年間形成融古今土洋為一體的海上畫派,又稱海派。這種兼容並蓄、開拓創新、靈活多樣的文化風格,慢慢由繪畫漫開至戲曲、電影、小說等領域。
海派小說在中西文化沖撞和交匯中孕育,完全是一個現代都市成型的產物。
二、海派作家群落的形成
在我國,小說歷來「不登大雅之堂」。直到近代,梁啟超提出「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才改變小說的地位,使之逐漸出現空前的繁榮。民國初期,以「游戲」、「娛樂」、「消遣」為旗號的鴛鴦蝴蝶派小說盛極一時,壟斷了上海文壇。其實,鴛鴦蝴蝶派並不局限於言情小說,還涉及社會小說、武俠小說、偵探小說、黑幕小說等。鴛鴦蝴蝶派著名人物包天笑、周瘦鵑等,都被視為重要的海派作家。從小說發展史角度來看,鴛鴦蝴蝶派宣揚「以己身為讀者」,關注大眾接受心理及特點,為文學走向大眾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鴛鴦蝴蝶派屬都市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就其創作意識而言,仍堅持晚清「改良小說」的思路,因襲著傳統的觀念。美國學者林佩瑞(Perry Link)曾在《論一、二十年代傳統樣式的都市通俗小說》中指出:「『五四』作家認為,鴛鴦蝴蝶派這一種『壞』文學是中國特有的弊病,因此對它之所以能夠做到真正的普及化感到困惑不安。其實不然,在英國,同鴛鴦蝴蝶派風格相差無幾的通俗小說也隨著工業革命而大量地產生。」由此可見,鴛鴦蝴蝶派的一些作家,只是處於海派作家的邊緣。
㈧ 什麼叫「海派小說」
一、海派小說的孕育背景 據考,「海派」一詞肇始於晚清。鴉片戰爭後,上海出現「華洋雜處」的租界,大批畫家攜藝來此謀生,他們在中國畫的傳統基礎上,吸納民間藝術,借鑒西洋畫技,於同治、光緒年間形成融古今土洋為一體的海上畫派,又稱海派。這種兼容並蓄、開拓創新、靈活多樣的文化風格,慢慢由繪畫漫開至戲曲、電影、小說等領域。 海派小說在中西文化沖撞和交匯中孕育,完全是一個現代都市成型的產物。 二、海派作家群落的形成 在我國,小說歷來「不登大雅之堂」。直到近代,梁啟超提出「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才改變小說的地位,使之逐漸出現空前的繁榮。民國初期,以「游戲」、「娛樂」、「消遣」為旗號的鴛鴦蝴蝶派小說盛極一時,壟斷了上海文壇。其實,鴛鴦蝴蝶派並不局限於言情小說,還涉及社會小說、武俠小說、偵探小說、黑幕小說等。鴛鴦蝴蝶派著名人物包天笑、周瘦鵑等,都被視為重要的海派作家。從小說發展史角度來看,鴛鴦蝴蝶派宣揚「以己身為讀者」,關注大眾接受心理及特點,為文學走向大眾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鴛鴦蝴蝶派屬都市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就其創作意識而言,仍堅持晚清「改良小說」的思路,因襲著傳統的觀念。美國學者林佩瑞(Perry Link)曾在《論一、二十年代傳統樣式的都市通俗小說》中指出:「『五四』作家認為,鴛鴦蝴蝶派這一種『壞』文學是中國特有的弊病,因此對它之所以能夠做到真正的普及化感到困惑不安。其實不然,在英國,同鴛鴦蝴蝶派風格相差無幾的通俗小說也隨著工業革命而大量地產生。」由此可見,鴛鴦蝴蝶派的一些作家,只是處於海派作家的邊緣。 參考資料: http://www.cwi.org.cn/eastday/zfh/zfhgl/kxyj/lwjx/userobject1ai15007.html 追問: 海派 小說出現的時間、地點、時點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