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寫小說的技巧 和方法
二、現代小說的結構(要素)
1.主題(可看出作者的人生觀跟價值觀;思想深刻的小說,主題不只一個):小說要去表達的某個思想或觀念,透過故事來呈現。
例:紅樓夢
*賈府由盛而衰的過程表達盛極而衰,人生無常的思想。
*由寶玉、寶釵,黛玉的三角戀愛悲劇,反映封建社會的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哀。
*於國於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賈寶玉=﹥無用=﹥反諷儒家的功名觀;尊重女性=﹥對父權價值的反叛。
*黛玉=﹥反映中國社會對個性的打壓,不得善終。
2.人物(外在-長相、衣著、動作;內在-心理、個性):主要由人物和情節來發展,人物可推動情節發展。
3.場景(可用以襯託人物的心情):小說情節發生的時空背景和人物所處的環境。
4.語言(包括小說的敘事語言和人物對話):
作者敘述故事情節時使用的語言→帶有作者個人的風格
可以展現人物的性格,也可用來推動情節的發展。
5.視角(又稱為視線觀點):
全知全能觀點:由小說的作者敘述故事。
限知觀點:由小說中的人物來敘述故事。
第一人稱「我」-由我來敘述自己的感想和遭遇(日記體、私小說)。
→適用在主角發生驚異事件、感人的愛情、奇特思想。
優點:特別有真實感,直接貼近人物的心
缺點:不能了解別人內心的想法。
第二人稱「你」-【你】通常是我的變形。
第三人稱「他」-由他來敘述故事,可把觀察角度拉開,製造距離感。
6.情節
一般帶有故事性,通常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發展過程,具有前因後果。
具體的事件去鋪展情節,帶出前因後果,構成完整故事。
把這六點安排好,基本上就沒問題啰。
⑵ 短篇小說的寫作技巧
一、立意和材料
觀察顯示有新穎獨到的眼光——這是天才作者必不可少也是最為寶貴的特徵。
藝術家看待事物或事件能夠獨具慧眼,直接取決於他認識生活的深度,以及他的膽識和勇氣。
通過表面的臨摹來表現事物,就是一個冷漠而怯懦的人也做的到,可是要表示出自己對事物的態度,表現自己的面貌,自己的靈魂,這就必須有膽量了。
作家應該熱心於所描寫的事物,要情動於中,全神貫注。創造者的**,排除了自然主義的摹寫;它能使人產生勇氣,能幫助人明確地表現出立意。無論你怎樣貌似慷慨激昂,無論你怎樣堆砌文學手法,以此自欺欺人,但總能看得出來這材料是在藝術家心靈里改造加工過了的呢,還是心不在焉的工匠仿造出來的。一篇小說也好,一幅畫也好,你總可以區分開,哪個是真正的、注進心血的藝術品,哪個是從現實,從生活表層拓印下來的毫無生氣的圖像。
自然主義無動於衷的描摹,最好的情況下也只能重復眾所周知的東西。
事物一通過藝術家的感受,就彷彿獲得了新的質,變得豐富而深刻了。不僅如此,事物的某些方面也只有同藝術家的心靈交融時才會顯現出來。
一個有才華的作者,會在作品的一切方面都留下自己個性的鮮明印記,從主題的選擇直到最小的細節。二、人物肖像、性格
人物越能清晰地表現主題思想,主題思想越多地體現為人物,這樣的作品藝術性就越強。
了解人,並把他塑造為短篇小說中的人物——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解決它遠不是對你周圍那些活生生的人作一種簡單的、自然主義的「臨摹」所能奏效的。
作家的任務是要從人物的面貌中去掉那些妨礙表現主題思想的細部,並以有助於更充分、更鮮明地表現主題思想的特徵和細部來充實人物形象。
許多人之所以樂意認為自己是文學作品中的原型,是因為完美的藝術形象能鮮明地顯示典型的特徵,即許多人所共有的特徵。
如果作家是根據主題思想,而不是根據活生生的人來設計自己的主人公形象,那麼,這個形象將是公式化的,沒有生氣的。
人的性格是由環境造成的,如果作家硬要去編造主人公的性格,那麼他註定是要失敗的。
我們許多短篇小說,糟就糟在小說的主要人物只具有對大范圍的社會集團有代表性的特點——這樣一來,人物就變成了沒有生命力的公式化形象,正如恩格斯所說:「個性……消融到原則里去了」;要麼就只具有偶然的、個別的特點——這樣一來,主人公就變得索然無味,失去了思想的深度。 三、細節
不濫用藝術手段是藝術的普遍法則之一。
一個作家的作品中是否有真正的、質量上乘的細節,常常能幫助我判斷他的才華和成熟的程度。四、布局
在短篇小說中一切都是顯而易見的,小說越短,其和諧的美與不協調的丑就表露得越明顯。
經驗表明,與長篇小說和中篇小說相比,短篇小說的成敗優劣在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完整性。
我的大部分短篇小說的創作,開始時都是心靈受到了某種莫名的推動,當時頭腦中還遠未形成一個明晰的主題思想。我之所以要寫,幾乎總是出於一種要更加深刻地認識生活現象並將激動我的思想、想法在頭腦中確定下來的願望。
為了接近真理,需要對生活現象進行長時間的比較和緊張思索,如果從某些短篇小說中看不出這一點,那麼這些短篇小說就很難說是成功的。在對文稿作最後的潤色加工時,純技巧性東西往往會取代直感而越來越佔主導地位,這時切忌為迎合主題思想的需要去修改小說,把引起創作沖動的原始感情中那極為珍貴的馨香和清新的美毀掉。當你已經疲憊厭倦,恨不得早點脫稿,讀給你朋友聽,急著把打字稿送交給出版社的時候,尤其要注意。那麼,文學作品達到和諧一致最基本的標志是什麼?
短篇小說的完整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鋪墊的部分的敘述是否充分,是否令人信服有感染力。
敘述某人的叫喊與叫喊本身給人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
作者只有努力去揭示各現象之間的隱秘的聯系,對事件不是人雲亦雲,採取那種流行的看法,而是深化並賦予新意,才能使鋪墊部分得到開拓並顯得新鮮生動。
鋪墊若只是為了證實一些人人皆知的道理,那就完全失去了他的作用,這樣的鋪墊會顯得空洞和拖沓。
作者要有明確的思想立場。假如作者對事件的思想傾向不明確,就會導致短篇小說的整個鋪墊部分缺乏明晰的中心思想。
五、語言
修改小說不應由外而內(從語言),有內而外(從生活體驗、思索、感情)。
如果作家對所寫事物淡漠無情,那麼他的作品必將滿是程序化的句子,用濫了的比喻和隱喻。
如果你要告訴人們一件新鮮的有特別感受的事,那麼你一定會對陳腐之詞不屑一顧,討厭隨手可得的老一套句式,而去深入挖掘祖國語言,你必有辦法神奇地使用爛了的詞語重新煥發清楚活力。
一個看來十分清楚明白的句子,在上下文中為什麼卻顯得那麼不協調?你反復修改,斟酌推敲,調動詞的位置。一切似乎都已完美無缺:思想明確,恰當的修飾語能把讀者引向作者的思路,可就是有什麼地方不甚自然。於是你又著手刪掉那些尚欠妥帖的詞語,或者把句子拉長,或者尋找更為合適的同義手段。
這是怎麼回事?你感到不滿的是什麼?
你力求表達你所體驗的情感,而寫出來的句子卻不能一下子與你心中回盪的旋律相吻合。你十次二十次地修改初看起來你所需要的音調,使它的音調正好與作品的旋律合拍入扣。
無論寫什麼,動筆之前首先應找到音響。
句子的語調模糊不清,在一定的旋律結構中出現不必要的語調或各種語調都適用,在我看來,這常是作家尚未完全把握所描寫的事物,理解、感受不深,從而不能鮮明地確定自己對它的態度而造成的結果。
我們越深入現象的本質,頭腦里形成的思想越准確、鮮明,我們的句子聽起來就越分明清楚。
一般說,對話比描寫寫得好,因為青年作家在寫對話時用的是活的口語,富有準確的語調,而在描寫時,他常常落入毫無新意的書面詞語的窠臼。如果青年作家更堅決地採用活的口語去描寫人物外形、情感、景色、環境等等,那將大有裨益,因為活的句子與許多磨平稜角的結構不同,可以說是全局都有鮮明響亮的語調。生活實際只有經過藝術家在意識中、在心靈中的加工,才能獲得豐富的思想感情,這些思想感情准確地,不是矯揉造作地反映於作品中,才能打動讀者的心。
詞是抽象物,但作家寫出來的每句話背後,卻有生活中的現象,對現象的判斷、感情,這三者往往結為一體。一個極普通的詞,它在巧妙的上下文中會變得分量很重、鮮明突出、富有內容,它彷彿浸透著作家的個性,從而獲得既切情又切景的太悲劇的細微色彩。有這樣的情況:為使淡漠的死氣沉沉的文字獲得生命,作者人為地強使自己感到激奮,其結果常常是矯揉造作的旋律。讀者通常一下就能感到這一點而一笑了之,但對作者說,不自然的旋律是有害而危險的。
⑶ 現代小說有哪些有趣的敘事結構
現代派作家為探求人物的內心真實,著重表現難以直接描述的復雜多變的內心活動,往往藉助意象,用象徵、隱喻等手法,把思想還原為知覺,使抽象的思想外化。現代派作家通過非理性的極度誇張的形式,將現實與非現實糅合在一起,寓嚴肅於荒誕,其荒誕形象具有一種特殊的概括力。現代派作家熱衷於挖掘人的潛意識,大量採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的手法,表現人物意識的「自然」流動狀態,力求開掘人物心理的復雜性,擴大了心理描寫的范圍。
⑷ 小說里分角色敘述小說內容,這用的是什麼技巧
這就是通過不同人的視角來看待同一件事情,最後讓讀者能比較全面看到事件的全貌。通知前一個視角是起到提出懸念,第二個人的視角是解決懸念。這就是處理故事情節的一種方法,中間雖然有一次跳躍,不過最起碼能保情節發展比較流暢,讓小說的帶入感不減弱的同時,合理設置解決懸念。這是我自己的理解,大家權當是探討了。
⑸ 現代文回答技巧
現代文閱讀常用術語解說
表達技巧:表達技巧是指文章運用了哪些寫作原理、規律和方法來表現文章內容的。對表達技巧的評價鑒賞,就是分析文章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表達了什麼內容,達到了什麼藝術效果等。鑒賞的核心是審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達到某種美感享受。對表達技巧的分析鑒賞,不同的文體應從不同的角度考慮。
記敘文(包括散文)應從以下方面去分析:
①從表達方式角度:各種表達方式是否運用自如,靈活多變;敘述人稱的選擇,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的好處;敘述順序的安排,倒插敘手法的運用及作用;描寫的特點(白描細描、細膩生動),心理描寫、細節描寫、景物描寫等的作用。
②從選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關系的處理,主次詳略是否得當;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有力。
③從表現手法角度:是否運用了象徵法、對比法、襯托法、先抑後揚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④從結構安排角度:是否開頭結尾,各有特色;結構嚴密,完整勻稱;烘托鋪墊,前後照應;設置懸念,製造波瀾,起承轉合,曲折有致。
⑤從語言運用角度:語言是否准確、簡練、生動、形象;具有怎樣獨特的語言風格(幽默、辛辣、平實、自然、簡潔明快、含蓄深沉等);運用了什麼獨特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通感等)。
小說還應從人物塑造是否豐滿、典型,情節的安排是否合理、嚴密、變化、曲折等方面來考慮。
議論文主要從論證方法來考慮,特別是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引申論證等手法及其作用。說明文主要看是否突出了事物的特點功用,順序安排是否適當等。
表達方式,是指寫文章時所採用的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介紹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達方式有5種,即:記敘(敘述)、議論、抒情、描寫和說明。
記敘文主要以記敘和描寫為主,其中兼有說明、抒情和議論;說明文主要以說明為主,也有敘述、議論甚至描寫;議論文以議論為主,兼有記敘、說明或是抒情。
寫作方法,也叫表現手法,是指在文學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運用的各種具體方法和技巧。包括:對比、象徵、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揚先抑、襯托(烘托)、誇張諷刺、借景抒情、前後照應等。
分辨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幾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並分析其表達作用:
記敘文的四種記敘方式:順敘、倒敘、插敘、平敘(分敘)。記敘文的描寫分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記敘文的間接抒情方式:寓情於景、寓情於事、寓情於理。
人物描寫、環境描寫、細節描寫描寫要抓住事物特點。「畫眼睛」是形象的說法,指寫人要寫出人的心靈,寫事要寫出事件的本質,寫景要寫出人對景的感悟,景的個性。
描寫要生動形象,這是描寫的特點決定的,也是描寫有別於敘述的地方。所謂生動形象,無非是使描寫對象有形、有聲、有色地再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此外,描寫要根據對象特點決定描寫方法,描寫時往往要帶有一定的情感,描寫有白描與細描等等。
議論: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
記敘文的議論是「畫龍點睛」。記敘文的議論的「畫龍點睛」作用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闡發事物的意義
(二)表達作者的看法
(三)揭示文章的主題
抒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愛樂等主觀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間接抒情。
不同情形下的術語:
評價主旨用語: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 意境 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語言淺近易懂,主旨深遠。
言簡意豐:語言簡潔,內容豐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盡而意無窮
含蓄蘊藉 委婉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意含而不露,或表達得不明顯,耐人尋味。
分析手法用語:
卒章顯志:在文章末尾點明主旨。
畫龍點睛:用一兩句精彩的話點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發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徵:把要抒發的感情、闡發的思想藉助於對某種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議論表達來。
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
開門見山:文章開頭就進入正題,不拐彎抹角。
寄寓 寄託:把感情、主題放在一種事物上表現。
襯托 烘托: 用一個事物來陪襯另一個事物,以使後者更突出。
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強效果。
側面描寫:
對比:目的是突出一方。
懷古傷今 借古諷今:追念古代,傷感現實。
起興(xìng):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襯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
語言特點用語:
勾勒:簡潔的語言描寫,介紹事物的大概。
濃墨重彩:描寫詳盡、細膩。
惟妙惟肖:描寫逼真,多指人或動物。
體物入微 窮形盡態(相):描寫細致入微、刻畫細致生動。
詩情畫意:
議論類 富有哲理 淋漓盡致 。
語言風格用語
行雲流水:結構、語言自然流暢。
形神兼備:語言、結構等形式與內容主旨 都無可挑剔。
簡潔 洗煉(練):語言簡練利落。
淺顯 明白如話:不雕塑飾,不加修飾。 平淡無奇 質朴清新 淡雅
詞藻華麗明快:明白通暢。
沉鬱頓挫蒼涼:低沉、蒼勁、舒緩、悲涼等。 雄健 雄渾:雄壯、強健、渾厚。
文章結構用語:
做鋪墊:在情節發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筆:前段為後段埋下的線索。
呼應 照應:前後的互相聯系。
渾然天成:結構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行文技巧用語:
虛實相生:虛,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緊密結合在一起。
其它: 構思精巧 新穎 獨樹一幟 別具一格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自出機杼:有創新,不沿用陳舊的格式、作法。
頗具匠心 感情細膩 感情真摯 躍然紙上 曲折 層次分明 一氣呵成 琅琅上口
考題在鑒賞作品的語言時,常常涉及以下內容:
⑴分析作品語言特點,如准確、簡練、生動、形象等;
⑵理解作品語言風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簡明、含蓄、深沉等;
⑶辨析作品採用的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主要包含:
⑴表達方式,如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⑵表現手法,如想像、聯想、象徵、渲染、烘托、對比,先抑後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於景等;⑶選材剪材,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詳略是否得當等;⑷行文的結構,如開頭和結尾、烘托鋪墊、前後呼應、設置懸念、製造波瀾、承上啟下、起承轉合等;⑸意境的創設,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辭方法的運用等等。
掌握運用八種常見的修辭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比喻:用在記敘、說明、描寫中,能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給人以鮮明的印象;用在議論文中,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運用比喻可以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比擬:能使讀者對所表達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產生強烈的感情,引起共鳴。運用比擬,可使人或物色彩鮮明,描寫生動,蘊含豐富。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體、生動的效果。借代可使表達具體形象。
誇張:可以引起豐富的想像,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徵,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誇張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增強表達效果。
對偶: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具有音律美;內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用對偶,句子整齊,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排比:可增強語言的氣勢。用來說理,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來抒情,可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其作用在加強語氣、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設問:總的作用是引起讀者思考。用在標題上,能吸引讀者,啟發讀者思考,更好地體現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尾處,除引起思考外,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用在議論文中,能使論證深入,脈絡清晰。
對「理解作者在文中所運用的表達技巧及其效果(作用) 」題, 結合原文信息和所學語文知識進行解答。答題要點包括三個方面:
1、用了什麼方法。要辨明本語句所運用的是哪一種修辭或表現手法。
2、表達了什麼內容。分析這種修辭或表現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現什麼內容, 要清楚此種修辭或表現手法的一般表達效果。
3、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種修辭或表現手法的一般表達效果,並結合具體語句加以說明。
答案表述的原則:
1、忠實於題干。題干包含了題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題的信息,題干中往往隱含了表述的范圍、角度和表達方式。審清題干是做好閱讀題的前提。
2、忠實於原文。「現代文閱讀題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憑空去想。」這教給我們做現代文閱讀題的一條基本原則,即答案在文中找。即使有些題目找不出原詞句組成答案,也要弄通語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發,離「題」萬里。
3、忠實於語言規則。閱讀題答案表述要依據題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點全面,內容精確,用詞准確,語言簡潔,字數不超過規定數。
如何在原文中尋找語句答題:
1. 定區域。先確定題干中的語句在原文中哪個段落,從而劃定選擇答案的有效區域。
2. 明方向。認真審讀題目,弄清所問,找准答題方向,再「瞻前顧後」結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進行分析,找出最切題的語句作答。
希望能幫樓主,並希望樓主採納。
⑹ 言情小說寫作技巧
建議你去看《相思》動畫和觀察劇中人物情感,還要注意時代背景的敘述哦!短片故事版以寄寓相思情的權「紅豆」為線索,故事開頭就借物抒情的回憶了年少時的他和心儀已久的「她」的故事。最後因家庭緣故沒能在一起的哀嘆。
正如王維寫的《相思》,善於提煉這種素樸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的思想感情。
⑺ 現代小說文的寫作手法
最現代的有那些圖圖,例如:(⊙o⊙)之類的,你要投稿的話最好不要選擇這種,很花油墨,你可以加我,我一個禮拜會有出稿的哦!說明一下你是我幫助親就行。
877400677
超密
⑻ 小說敘述方式
1、小說的敘述方式很靈活,有正敘,倒敘,穿插,意識流等。
2、敘述的角度常用的有以下三種:
(1)即以第一人稱方式記敘,有身臨其境之感,令人感到親切,感情真摯。
(2)他敘方式。即以第三人稱方式記敘,令人感覺客觀,夾敘夾議體裁不受拘束。特別是穿插歷史過往的故事。
(3)交互方式。即客觀敘述為主,其間某一段故事以第一人稱方式敘述,整體運用更靈活。
(8)現代小說敘述技巧擴展閱讀
小說敘述視角淺探
講到視角我們會想到熱拉爾·熱奈特的說法:「敘事投影(即視角)在所有關繫到敘事技巧的問題中,是十九世紀以來人們經常研究的問題。」也會想起雷班的說法:「我認為,在整個復雜的小說寫作技巧中,視角起著決定作用———所謂視角即敘述者與他講的故事間的關系。」
「視角」原出於繪畫透視學中一術語。畫家寫生要善於選擇「最佳視角」。所謂「最佳視角」就是指畫家觀察生活、描寫人物、揭示人物的精神特徵,掌握人物與景物的准確對比度和調整光線明暗關系的一個最恰當的角度。
視角選擇不當,便會影響畫稿的藝術質量。作家創作小說一樣要選擇最佳敘述視角,否則也會影響小說的創作質量。小說的敘述視角與人稱有密切關系,本文試從這個問題入手,對小說的敘述視角作簡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