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周作人的身平介紹
現代散文家、詩人。文學翻譯家。原名魁壽。字星杓,後改名槐壽,奎緩,自號啟孟、啟明(又作豈明)、知堂等,又取名作人,筆名仲密、葯堂、周遐壽等。1885年1月生於浙江紹興,魯迅二弟。1903年進江南水師學堂學習海軍管理,畢業後考取官費留學日本。1906年7月到日本攻讀海軍技術,後改學外國語。此間與羽太信子結婚。1911年回國後在紹興任中學英文教員。辛亥革命後,任浙江省軍政府教育司視學、紹興縣教育會會長、省立五中教員。1917年任北京大學文科教授。
「五四」時期任新潮社主任編輯,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1921年參與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發表了《人的文學》、《平民文學》、《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論文章,並從事散文、新詩創作和譯介外國文學作品。他的理論主張和創作實踐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後,周作人作為《語絲》周刊的主編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寫了大量散文,風格平和沖淡,清雋幽雅。在他的影響下, 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廢名等作家在內的散文創作流派,一個被阿英稱作為「很有權威的流派」(《現代十六家小品·〈俞平伯小品〉序》)。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思想漸離時代主流,主張「閉戶讀書」。30年代提倡閑適幽默的小品文,沉溺於「草木蟲魚」的狹小天地。此時直至40年代所寫的散文,格調「一變而為枯澀蒼老,爐火純青,歸入古雅遒勁的一途」(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影響日益縮小。
1927年4月李大釗被殺害,曾保護李大釗之子李葆華避居自家一個月之久。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對中國前途悲觀失望。抗日戰爭爆發後,投靠日本,出任偽北京大學文學院長、偽華北政務委員會教育總署督辦,墮落成為漢奸文人。
1945年以叛國罪被判刑入獄,1949年出獄,後定居北京,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從事日本、希臘文學作品的翻譯和寫作有關回憶魯迅的著述。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澤瀉集》、《談龍集》、《談虎集》、《永日集》、《看雲集》、《夜讀抄》、《苦茶隨筆》、《風雨談》、《瓜豆集》、《秉燭談》、《苦口甘口》、《過去的工作》、《知堂文集》,詩集《過去的生命》,小說集《孤兒記》,論文集《藝術與生活》、《中國新文學的源流》,論著《歐洲文學史》,文學史料集《魯迅的故鄉》、《魯迅小說里的人物》、《魯迅的青年時代》,回憶錄《知堂回想錄》,譯有《日本狂言遜》、《伊索寓言》、《歐里庇得斯悲劇集》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沖擊,於1967年5月7日病死。
㈡ 誰能告訴我周作人的生平及其作品
周作人
周作人(1885.1.16~1967.5.6),浙江紹興人。原名櫆壽(後改為奎綬),字星杓,又名啟明、啟孟、起孟,筆名遐壽、仲密、豈明,號知堂、葯堂等。歷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東方文學系主任,燕京大學新文學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運動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並曾任「新潮社」主任編輯。「五四運動」之後,與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許地山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並與魯迅、林語堂、孫伏園等創辦《語絲》周刊,任主編和主要撰稿人。曾經擔任北平世界語學會會長。1939年成為漢奸。抗戰勝利後被判處有期徒刑。建國後重新從事寫作工作。
《歐洲文學史》(大學用書,北京大學授課教材) 《近代歐洲文學史》(大學用書,遺稿) 《中國新文學的源流》(燕京大學講課內容結集,鄧恭三記錄) 《兒童文學小論》 《藝術與生活》 《談龍集》 《談虎集》 《瓜豆集》 《永日集》 《自己的園地》 《木片集》 《魯迅的故家》 《魯迅小說里的人物》 《魯迅的青年時代》 《知堂回想錄》(回憶錄) 《老虎橋雜詩》 《雨天的書》 《看雲集》 《周作人書信》 《夜讀抄》 《苦竹雜記》 《苦茶隨筆》 《秉燭談》 《風雨談》 《葯味集》 《葯堂雜文》 《苦口甘口》 《立春以前》 《書房一角》 《過去的工作》 《知堂乙酉文編》 《知堂書話》 著作日語譯本 (取自日本語維基網路周作人條) 《北京の果子》,山本書店,1936年 《周作人隨筆集》改造社,1938年 《中國新文學の源流》,文求堂,1939年 《周作人文芸隨筆抄》,冨山房,1940年 《瓜豆集》創元社,1940年 《結縁豆》,実業之日本社,1944年 《魯迅の故家》,築摩書房,1955年 《日本文化を語る》,築摩書房,1973年 《水の中のもの―周作人散文選》駿河台出版社,1998年 《日本談義》,平凡社,2002年 《魯迅小說のなかの人物》,新風舎,2002年
編輯本段譯作目錄
古希臘語
《路吉阿諾斯對話集》 《希臘擬曲》 《財神》(古希臘喜劇) 《希臘神話》 《伊索寓言》(全譯本) 《歐里庇得斯悲劇集》(與羅念生合作,古希臘悲劇)
日本語
《古事記》 《狂言選》 《枕草子》 《浮世澡堂》(日本語《浮世風呂》) 《浮世理發館》(日本語《浮世床》) 《現代日本小說集》(與魯迅合作) 《如夢記》 《石川啄木詩歌集》 《兩條血痕》
英語
《域外小說集》(與魯迅合作) 《紅星佚史》 《現代小說譯叢》(與魯迅合作
㈢ 關於周作人及周作人的新文學
周作人是魯迅(周樹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中國民俗學開拓人,新文化運動的傑出代表。
《知堂文集》、《周作人書信》、《知堂回憶錄》、《葯堂雜文》等。文學專著有:《新文學的源流》、《歐洲文學史》等。譯作有:《現代日本小說集》、《烏克蘭民間故事集》、《陀螺》、《黃薔薇》、《現代小說譯叢》等。建國後的著作有:《魯迅的故事》、《魯迅的青少年時代》、《魯迅小說里的人物》等。
= =你還是網路一下吧...
㈣ 周作人先生翻譯的日本文學有哪些
《古事記》 《日本狂言選》 《平家物語》 《浮世澡堂》 《浮世理發館》 以及《枕草子》
其中《日本狂言選》有91年版由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及最新的苦雨齋譯叢出版的 我個人比較喜歡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書
《浮世澡堂》 《浮世理發館》作者:式亭三馬 江戶時期以滑稽戲風靡一時的人物
《枕草子》作者:清少納言 平安奈良時代才女 而《枕草子》則是日本最早的隨筆集
《平家物語》該書敘述一一五六年至一一八五年間日本源氏和平氏兩大集團爭奪權力的經過,以平氏一族消失於九州海底為結局。
《古事記》包括三卷,上卷為《本辭》,收錄神話、傳說;中、下卷為《帝紀》,收錄日本天皇的家譜、事跡。
另外,周作人先生還曾翻譯《伊索寓言》
㈤ 簡述周作人的散文理論及創作
http://iclass.nbtvu.net.cn/kecheng/070129/2title42003217221646/zongshu3.htm
現代散文家。浙江紹興人。原名□壽,字星杓,後改名奎綬,自號起孟、啟明(又作豈明)、知堂等。重要筆名有獨應、仲密、葯堂、周遐壽等。1901年秋入南京水師學堂,始用周作人名。1906年赴日本留學,與魯迅一起編譯《域外小說集》,後入東京政法大學、立教大學文科學習。1911年夏回國後,先後任浙江省教育司視學和紹興教育會會長、浙江省第五中學英文教員。1917年春任北京大學文科教授兼國史編纂處纂輯員。
「五四」時期,周作人是新文化運動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參加發起文學研究會,曾任新潮社主任編輯,主持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是《新青年》主要撰稿人之一。他起草《文學研究會宣言》,並撰寫了《人的文學》、《平民文學》、《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論文章,明確提出「文學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卻比第一步更為重要」(《談虎集·思想革命》);積極提倡以「人道主義為本,對於人生諸問題,加以紀錄研究」的「人的文學」(《藝術與生活·人的文學》),和「記載世間普通男女的悲歡成敗」的「平民文學」(《藝術與生活·平民文學》),反對「違反人性」的「古代禮法」、傳統「習慣制度」,以及歌頌「才子佳人」,宣揚「迷信」、「黑幕」、「色情狂」、「奴隸」哲學的「非人的文學」(《藝術與生活·人的文學》)。周作人同時以極大的熱情介紹了俄國、日本、希臘文學以及波蘭、匈牙利等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並用自己的散文和新詩創作(代表作《小河》)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和同時代不少尋求道路的先行者一樣,他的社會思想和文學觀念相當龐雜:「托爾斯泰的無我愛與尼採的超人,共產主義與善種學,耶佛孔老的教訓與科學的例證,我都一樣的喜歡尊重,卻又不能調和統一起來,造成一條可以行的大路」(《雨天的書·山中雜信》)。但總的說來,資產階級的個性主義和人道主義,在其中占據主導地位。「五四」時期,他正是以此作為主要的思想武器,投入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並且在理論倡導與創作實踐兩個方面,對中國的文學界和思想界都有著較大影響。
「五四」以後,周作人一方面作為「語絲」派的主要成員之一,寫了大量著重「社會批評」與「文明批評」的散文,繼續批判封建舊道德舊文化,反對北洋軍閥反動統治,支持進步學生運動,並參加了反對甲寅派與現代評論派的斗爭;另一方面,他的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思想與封建隱逸思想有了發展,進而提倡「以表現個人情思為主」的文學(《文藝的討論》),1922年1月30日《晨報副刊》,提出「復興千年前的舊文明」的口號(《雨天的書·生活之藝術》)。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周作人雖然仍有「對於現狀的不平」(魯迅1934年5月6日致楊霽雲書,1981年版《魯迅全集》12卷),但更對人民革命斗爭滿懷憂懼,思想逐漸遠離時代的主流,公開鼓吹閉門讀書,以苟全性命於亂世。在理論上也倒退到根本否定「五四」新文學的徹底革命性質,把它看作是明末公安派文學運動的再現,同時提倡閑適小品,把文學作為「供雅人」「摩挲」、「撫慰和麻痹」的「小擺設」(魯迅《南腔北調集·小品文的危機》)。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京大學南遷,雖經各界人士的多次勸說敦促,周作人仍留在為日本帝國主義侵佔的北平,不久出任南京國民政府委員、華北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兼教育總督督辦、東亞文化協會會長、華北綜合調查研究所副理事長等偽職。日本投降後,以叛國罪於1945年12月入獄,1949年1月保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除寫作有關魯迅的回憶資料外,主要從事日本、希臘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
作為現代文學史上有影響的散文家,周作人最早在理論上從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文藝性的敘事抒情散文,對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在創作實踐上,他從自己的個性出發,從英國隨筆、明末小品、日本俳文中汲取養料,形成了獨特的成熟的藝術風格。他追求知識、哲理、趣味的統一:在娓娓絮語中,針砭時弊,縱談文史,描摹風物,探尋人情物理,顯示著愛智者的「博識」與「理智」,無「賣智與□學」之嫌(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卻自有親切、通達的風致,從容描繪中浸透著作家的閑適趣味,「蘊藉而詼諧」的「淡淡的喜悅」里(《葯味集·談俳文》)、《立春以前·〈文載道文抄〉序》),攙雜著幾分憂郁、惆悵,文字表達上則大巧若拙,舉重若輕,構成了平和沖淡的境界,同時注重適度的含蓄,另有一種「澀味」。不同程度上體現了上述風格的《碰傷》、《賣汽水的人》、《烏篷船》、《談酒》、《吃茶》等名篇吸引了眾多的讀者,徹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20年代在周作人影響下,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廢名等作家在內的、以「沖淡」、「清澀」為主要特色的散文創作流派——一個被文學史家認為是「很有權威的流派」(阿英《現代十六家小品·〈俞平伯小品〉序》)。在稍後的李廣田等人的散文作品中,也隱現他的影響。30、40年代,隨著思想的演變,周作人的散文以自我為中心,追求閑適和性靈,沉湎於「草木蟲魚」,結果只能如他自己早就說過的那樣:「只見蒼蠅,不見宇宙」(《知堂文集·蒼蠅》)了。不但取材越來
越遠離時代,風格也「一變而為枯澀蒼老,爐火純青,歸入古雅遒勁的一途」(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在讀者中的影響日趨縮小。
周作人一生著述涉及十分廣泛的領域,在民俗學研究、兒童文學與民間文學研究、希臘及日本文化研究、性心理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他的著作主要有:散文集《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澤瀉集》、《談龍集》、《談虎集》、《永日集》、《看雲集》、《夜讀抄》、《苦茶隨筆》、《苦竹雜記》、《風雨談》、《瓜豆集》、《秉燭談》、《葯堂語錄》、《書房一角》、《秉燭後談》、《苦口甘口》、《立春以前》、《過去的工作》、《知堂乙酉文編》、《知堂文集》,詩集《過去的生命》、《兒童雜事詩》,小說集《孤兒記》,論文集《藝術與生活》、《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兒童文學小論》,文學史著作《歐洲文學史》,書信集及序跋集《周作人書信》、《苦雨齋序跋文》、《周曹通信集》、《周作人晚年手札一百封》,文學史料集《魯迅的故家》、《魯迅小說里的人物》、《魯迅的青年時代》,回憶錄《知堂回想錄》。譯作主要有:《紅星佚史》、《域外小說集》(與魯迅合譯)、《炭畫》、《點滴》(後改為《空大鼓》)、《現代小說譯叢》(與魯迅、周建人合譯)、《現代日本小說集》(與魯迅合譯)、《陀螺》、《狂言十番》、《瑪加爾的夢》、《黃薔薇》、《兩條血痕》、《希臘擬曲》、《希臘的神與英雄》、《希臘女詩人薩波》、《烏克蘭民間故事》、《俄羅斯民間故事》、《阿里斯托芬喜劇集》(與羅念生合譯)、《日本狂言選》、《伊索寓言》、《歐里庇得斯悲劇集》(與羅念生合譯)、《浮世澡堂》、《古事記》、《石川啄木詩歌集》(與卞立強合譯)等。
㈥ 周樹人兄弟翻譯過什麼書
《域外小說集》
㈦ 周作人的成就貢獻
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周作人受到剝奪政治權利(1953年12月19日人民法院判決)的處分,在首都北京的家裡專事翻譯和寫作,但不允許以本名出版。
這段期間,他翻譯日本古典文學和古希臘文學作品多部,同時應邀校訂別人的譯稿。有些沒有結集的日本文學中短篇譯作散見中國和香港傳媒。
他每個月開銷頗大,在寫給香港曹聚仁的信件裡面曾說:「人民文學社派人來說,每月需用若干。事實上同顧頡剛一樣,需要五百一月,但是不好要得太多,所以只說四百。以後就照數付給」。「因為負擔太重太多,所以支出太巨,每月要不足百元以上,這是我拮據之實情。」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給他翻譯希臘古典文學和日本古典文學這項任務(胡喬木提議,毛澤東主席批准),產生了一批高質量的日本文學和古希臘文學經典漢語譯本。
包括古希臘喜劇《財神》(阿里斯托芬作)、《希臘神話》、《伊索寓言》全譯本、古希臘悲劇《歐里庇得斯悲劇集》(與羅念生合作翻譯);日本現存最古的史書《古事記》、滑稽短劇《狂言選》、平安時代隨筆代表作《枕草子》、滑稽本《浮世澡堂》(日文《浮世風呂》)和《浮世理發館》(日文《浮世床》)等。
他應邀校訂北京翻譯社的《今昔物語集》本朝部譯稿和豐子愷的《源氏物語》全部譯稿(與錢稻孫合作)。
他覺得畢生最重要,也最有成就感的譯作是用古希臘語(和羅馬帝國希臘化地區當時流行的新約希臘語;通用希臘語不同)寫作的古羅馬敘利亞作家、哲學家路吉阿諾斯的作品選《路吉阿諾斯對話集》。
周作人精通日語、古希臘語、英語,並曾自學古英語、世界語。 著作日語譯本1936年 山本書店 《北京の果子》 1938年 改造社 《周作人隨筆集》 1939年 文求堂 《中國新文學の源流》 1940年 冨山房 《周作人文芸隨筆抄》 1940年 創元社 《瓜豆集》 1944年 実業之日本社 《結縁豆》 1955年 築摩書房 《魯迅の故家》 1973年 築摩書房 《日本文化を語る》 1998年 駿河台出版社 《水の中のもの―周作人散文選》 2002年 平凡社 《日本談義》 2002年 新風舎 《魯迅小說のなかの人物》 其他譯本日語 《現代小說譯叢》 《黃薔薇》 《陀螺》 《現代日本小說集》 《烏克蘭民間故事集》 《古事記》 《狂言選》 《枕草子》 《浮世澡堂》(日本語《浮世風呂》) 《浮世理發館》(日本語《浮世床》) 《現代日本小說集》(與魯迅合作) 《如夢記》 《石川啄木詩歌集》 《兩條血痕》 古希臘語 《路吉阿諾斯對話集》 《希臘擬曲》 《財神》(古希臘喜劇) 《希臘神話》 《伊索寓言》(全譯本) 《歐里庇得斯悲劇集》(與羅念生合作,古希臘悲劇) 英語 《域外小說集》(與魯迅合作) 《紅星佚史》 《現代小說譯叢》(與魯迅合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另一項重大的貢獻是撰寫《魯迅的故家 》、《魯迅的青年時代》、《魯迅小說里的人物》這些回憶性文章,為魯迅研究提供了許多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在報刊發表散文隨筆,後輯成《木片集》。
經曹聚仁介紹,在香港傳媒連載回憶錄《知堂回想錄》,後結集出版。
㈧ 周作人散文的特點
周作人散文的特點在於文中存在著一種只能意會難以言傳的「情」(調),「氣味」,或者「境界」,「這種只能意會難以言傳的「情」(調),「氣味」,或者「境界」,是周作人散文的藝術生命所在。
它正是與日本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周作人的散文是更接近日本的。而這種難以言傳的情調或者境界,就是「物哀」。周作人的文章,字里行間,深深淺淺的情思當中總是涌動著一股淡淡的「物哀」思緒。
對日本文藝中的「物哀美」,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悲哀美」。悲哀只是「物哀」中的一種情緒,而這種情緒所包含的同情,意味著對他人悲哀的共鳴,乃至對世相悲哀的共鳴。
在不同的層次里,「物哀」可能是悲哀的消解、超越或深化。正如葉渭渠所指出:這種無常的哀感和無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
(8)現代小說譯叢周作人擴展閱讀:
周作人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尤其是他出任偽職後,他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有影響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貢獻一在小品文,一在翻譯,然而他卻在歷史發展中淪為漢奸文人。另外,他在保護北大校產、掩護國民黨地下工作者等方面也做出過貢獻。
在《周作人傳》中就能看到3個周作人:一是「偽官吏」的「周督辦」,一是「尋夢者」的苦住庵庵主,一是周作人自己塑造的「為國為民」的「殉道者」。
他清新淡雅,如話家常的白話文,洋溢著深厚的中國、東洋、西洋古典與近現代文化素養,轟動一時,新文化運動中更發表影響深遠的《人的文學》、《平民文學》、《思想革命》等啟蒙主義理論文章。可說是中國散文的一個高峰。
他的理論主張和創作實踐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後,周作人作為《語絲》周刊的主編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寫了大量散文,風格平和沖淡,清雋幽雅。在他的影響下, 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廢名等作家在內的散文創作流派,一個被阿英稱作為「很有權威的流派」。
㈨ 列出魯迅家三兄弟所作過的文章或者書
1923年6月,魯迅、周作人合作完成的譯本《現代日本小說集》(署「周作人編譯」)作為「世界叢書」之一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而到下一個月,周氏兄弟因家事鬧翻,從此不再來往,更談不到合作從事譯著。廣陵散從
此絕矣。
「周氏兄弟合譯文集」另外三種——《紅星佚史》、《域外小說集》和《現代小說譯叢(第一集)》
http://www.gmw.cn/02blqs/2006-04/07/content_442792.htm
下面是引用的別人的回答簡單明了,符合你的要求,有一點需要補充的是,魯迅與周作人的失和,不僅是由於二人本向的性格和追求不同,周作人的日本妻子也是導致二人失和的最最最重要原因之一。雖然對此事,二人三緘其口,但從他們的文章和其它朋友的回憶性文章來看,這的確是事實呀!
下面這個網站希望對你更深入地了解他們有所幫助,其實,你只要在網路上搜一下,關於魯迅兄弟的文章很多,自己找一些你想要的吧
周作人與魯迅兄弟決裂探因
http://www2.upweb.net/index208-img/index.php?63956
據我所知,魯迅先生兄弟關系失和,1923年8月24日魯迅日記寫道:「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飯,自具一餚,此可記也。」他們兄弟三人,樹人、作人、建人。樹人和作人是新文化運動的戰友、先鋒、共同戰斗,不分彼此。可能是太好了,上天妒忌吧,後來就終生不再來往。其真情至今是個迷,雖然很多學者研究過,但缺乏可靠的材料,難下結論。表面是家庭糾紛。周作人的日本夫人羽太信子主持著高消費的整個家庭生活。魯迅是個大家庭的奉獻者。他說自己的錢是以黃包車拉進來,人家用汽車送出去。周作人當面呈給魯迅一封絕交信,稱他為「魯迅先生」,說「以後請不要再到後邊院子里來」。魯迅很快搬出了八道灣住宅,家務事我們不好評價,但此事對雙方打擊都很大,等於是骨肉分離。對於中國文壇來說,也是巨大的損失。後來兄弟二人思想越來越遠,一個繼續戰斗,一個退隱到終於為日本侵略者做事。抗戰勝利後作人被國民政府處以漢奸罪。假如兄弟不失和,周作人的失節,也許可以避免。
http://..com/question/7027096.html?si=1
㈩ 求周作人悼念胡適的那片文章
找到了一些 好像是《北大感舊錄》里的。 十一、胡適之 今天聽說胡適之於二月二十四日在台灣去世了,這樣便成為我的感舊錄的材料,因為這感舊錄中是照例不收生存的人的,他的一生的言行,到今日蓋棺論定,自然會有結論出來,我這里只就個人間的交涉記述一二,作為談話資料而已。我與他有過賣稿的交涉一總共是三回,都是翻譯。頭兩回是《現代小說譯叢\和《日本現代小說集》,時在一九二一年左右,是我在《新青年》和《小說月報》登載過的譯文,魯迅其時也特地翻譯了幾篇,湊成每冊十萬字,收在商務印書館的世界叢書里,稿費每千字五元,當時要算是最高的價格了。在一年前曾經托蔡校長寫信,介紹給書店的《黃薔薇》,也還只是二元一千字,雖然說是文言不行時,但早晚時價不同也可以想見了。第三回是一冊《希臘擬曲》,這是我在那時的唯一希臘譯品,一總只有四萬字,把稿子賣給文化基金董事會的編譯委員會,得到了十元一千字的報酬,實在是我所得的最高的價了。我在序文的末了說道:
「這幾篇譯文雖只是戔戔戈小冊,實在也是我的很嚴重的工作。我平常也曾翻譯些文章過,但是沒有像這回費力費時光,在這中間我時時發生恐慌,深有「黃胖揉年糕,出力不討好』之懼,如沒有適之先生的激勵,十之七八是中途擱了筆了,現今總算譯完了,這是很可喜的,在我個人使這三十年來的岔路不完全白走,固然自己覺得喜歡,而原作更是值得介紹,雖然只是太少。諦阿克列多斯有一句話道,一點點的禮物捎著大大的人情。鄉曲俗語雲,千里送鵝毛,物輕人意重。姑且引來作為解嘲。」關於這冊譯稿還有這么一個插話,交稿之前我預先同適之說明,這中間有些違礙詞句,要求保留,即如第六篇擬曲《昵談》里有「角先生」這一個字,是翻譯原文抱朋這字的意義,雖然唐譯芯芻尼律中有樹膠生支的名稱,但似乎不及角先生三字的通俗。適之笑著答應了,所以它就這樣的印刷著,可是注文里在那「角」字右邊加上了一直線,成了人名符號,這似乎有點可笑,--其實這角字或者是說明角所制的吧。最後的一回,不是和他直接交涉,乃是由編譯會的秘書關滇桐代理的,在一九三七至三八年這一年裡,我翻譯了一部亞波羅陀洛斯的《希臘神話》,到一九三八年編譯會搬到香港去,這事就告結束,我那神話的譯稿也帶了去不知下落了。
一九三八年的下半年,因為編譯會的工作已經結束,我就在燕京大學托郭紹虞君找了一點功課,每周四小時,學校里因為舊人的關系特加照顧,給我一個「客座教授」(visitingprofessor)的尊號,算是專任,月給一百元報酬,比一般的講師表示優待。其時適之遠在英國,遠遠的寄了一封信來,乃是一首白話詩,其詞雲:
臧暉先生昨夜作一個夢,
夢見苦雨庵中吃茶的老僧,
忽然放下茶盅出門去,
飄然一杖天南行。
天南萬里豈不大辛苦?
只為智者識得重與輕。
夢醒我自披衣開窗坐,
誰知我此時一點相思情。
一九三八.八.四。倫敦。
我接到了這封信後,也做了一首白話詩回答他,因為聽說就要往美國去,所以寄到華盛頓的中國使館轉交胡安定先生,這乃是他的臨時的別號。詩有十六行,其詞雲:
老僧假裝好吃苦茶,
實在的情形還是苦雨,
近來屋漏地上又浸水,
結果只好改號苦住。
晚間拼好蒲團想睡覺,
忽然接到一封遠方的信,
海天萬里八行詩,
多謝藏暉居士的問訊。
我謝謝你很厚的情意,
可惜我行腳卻不能做到;
並不是出了家特地忙,
因為庵里住的好些老小。
我還只能關門敲木魚念經,
出門托缽募化些米面,--
老僧始終是個老僧,
希望將來見得居士的面。
廿七年九月廿一日,知堂作苦住庵吟,略仿藏暉體,卻寄居士美洲。十月八日舊中秋,陰雨如晦中錄存。
僥幸這兩首詩的抄本都還存在,而且同時找到了另一首詩,乃是適之的手筆,署年月日甘八,十二,十三,臧暉。詩四句分四行寫,今改寫作兩行,其詞雲:
兩張照片詩三首,今日開封一偶然。
無人認得胡安定,扔在空箱過一年。
詩里所說的事全然不清楚了,只是那寄給胡安定的信擱在那裡,經過很多的時候方才收到,這是我所接到的他的最後的一封信。及一九四八年冬,北京解放,適之倉惶飛往南京,未幾轉往上海,那時我也在上海,便托王古魯君代為致意,勸其留住國內,雖未能見聽,但在我卻是一片誠意,聊以報其昔日寄詩之情,今日王古魯也早已長逝,更無人知道此事了。
末了還得加上一節,《希臘擬曲》的稿費四百元,於我卻有了極大的好處,即是這用了買得一塊墳地,在西郊的板井村,只有二畝的地面,因為原來有三間瓦屋在後面,所以花了三百六十元買來,但是後來因為沒有人住,所以倒塌了,新種的柏樹過了三十多年,已經成林了。那裡葬著我們的次女若子,侄兒豐二,最後還有先母魯老太太,也安息在那裡,那地方至今還好好的存在,便是我的力氣總算不是白花了,這是我所覺得深可慶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