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都市總裁 > 後現代主義小說的不確定性

後現代主義小說的不確定性

發布時間:2022-01-13 15:52:52

❶ 後現代主義文學有哪些特徵

後現代主義是一股20世紀下半葉風靡世界的文化思潮,本文以法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經典之作《情人》為例,分析了後現代主義跨越真實與虛構的邊界、文本的歷史化與歷史的文本化、消除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界限、主體的消亡與零散化的特徵。
關鍵詞:後現代主義;杜拉斯;情人
後現代主義是20世紀60年代,主要是80年代以來盛行於西方世界的一種泛文化思潮,也是對現代文化哲學和精神價值取向進行批判和解構的一種哲學思維方式和態度。這一反現代性思潮雖然孕育於30年代現代主義的母胎,但主要是後現代社會(又稱後工業社會、信息社會、晚期資本主義)適應科學技術革命發展需要的產物,也是美國社會危機和精神異化的反映。一般認為,後現代主義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國,以後擴展到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作家萊斯利?非德萊稱:「今天幾乎所有的讀者和作家——從1995年起——都意識到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正經歷文學現代派的垂死掙扎和後現代主義分娩的陣痛。」如同現代主義與傳統文化決裂的關系一樣,後現代主義也被認為是與現代主義的決裂。
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女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藝術家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便是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作品之一。杜拉斯從十幾歲開始寫作,《情人》出版於一九八四年,當年就榮獲龔古爾文學獎,杜拉斯也因此成為享有世界聲譽的法語作家。一九九一年,《情人》拍成電影後,更使杜拉斯成為當今世界幾乎家喻戶曉的女作家之一。
一、跨越真實與虛構的邊界
琳達·哈琴在《後現代主義詩學》中指出:「在後現代主義文學突破的種種邊界中,最重要的,便是虛構與非虛構,進而言之,生活與藝術的邊界」。跨越真實與虛構的邊界,是後現代主義小說的一個重要特徵。在《情人》中,我們也看到了這一後現代主義的特色。杜拉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完成了這一跨越。在她的文本中沒有所謂真實與虛構,一切都是不確定的。她不斷地說著自相矛盾的話,讓讀者在真實與虛構之間陷入困惑,把讀者引入一個亦真亦幻的小說世界中。
二、文本的歷史化與歷史的文本化
我們很難說清楚《情人》想表現的是什麼,它的主題「決非一個法國少女與一個中國人的故事而已」。在《情人》中,我們無法清晰地分辨出現實世界和文本內容的界限在哪裡,在反復的閱讀中,文本的意義不斷被擴散、被顛覆。在後現代主義中,所謂文本的終極意義,只是一個神話。文本的歷史化與歷史的文本化,其實就是文本與文本直接的關系。法國後結構主義思想家克莉斯蒂娃稱這種關系為「互文性」。各個文本之間既相互引發、相互派生、又相互指涉、相互呼應。
三、消除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界限
在《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一書中,傑姆遜認為後現代主義首先表現出一種「美學民眾主義」。現代主義文化追求的是高雅的文化,而在後現代主義階段,文學已經消除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界限,純文學正在慢慢的消失。法國思想家讓?鮑德里亞宣稱「玩弄碎片,就是後現代」。①後現代主義表現的是一個零散、破碎、多元化的世界。在《情人》中,杜拉斯毫不費力的塑造了這樣的一個破碎的世界,使人乍一看,覺得這個人生都是在不斷的碎裂的過程當中。
四、主體的消亡與零散化
美國理論批評家詹姆遜把「主體的死亡」看作是後現代主義的特徵之一。主體性的的喪失,使後現代主義藝術「幾乎是普遍性的被稱作是拼湊的實踐」。在杜拉斯的《情人》中,小說的敘述視角不斷變換,不同的敘述聲音在文本交織出現,使主體的零散化、亦真亦幻。杜拉斯運用種種不確定的、沒有名稱的、說不出名字的形象,製造出一種含混不清的狀態。體現出後現代中心性、主體性、同一性消失的特點。

❷ 西方文學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有什麼特點

現代主義文學基本特徵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思想特徵上
1.具有強烈的文化批判傾向。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的混亂、戰爭的恐慌、社會道德的衰落,使人們深感失望與不安,西方傳統的文化價值觀念開始動搖以致崩潰,具有現代主義意識的作家轉而接受非理性主義思潮,站在生命本體論的立場上對人類文明進行反思,認為以往的文化傳統都有悖於人的生命欲求,有悖於人的價值實現,應予擯棄。現代主義作家在「一切價值重估」中批判了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及傳統觀念文化。但是,他們對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批判也有走極端的現象,表現出了虛無主義的傾向。
2.突出表現異化主題。在現代主義文學中,整個物質世界都被看成是人的異己力量,在人類自己創造的這個物質世界裡,人變成了物的奴僕,完全被物支配。現代主義文學傾向於文化批評,本質上是基於對人的生存狀況、人的本質問題的探索,力圖擺脫異化走向自然的願望。因此,異化也就成了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主題,而這種異化主題,主要是從自然與個人、社會與個人、個人與個人、個人與自我的關系這四方面表現出來。 (二)藝術特徵上
1.強調表現內心生活和心理真實,具有主觀性和內傾性特徵。對外部現實的否定,必然使文學退隱到自我的內心世界,探索人的內心世界便成為現代主義文學重要的藝術表現。現代主義文學作家們認為,客觀世界只是一種表象,心靈世界才是唯一的真實,他們所要表現的主要是為現代心理學所闡述的內心,即以人的本能為主導的內心、潛意識。為了寫出人的潛意識,現代主義文學特別注重寫夢幻,因為現代心理學認為夢是人的潛意識的無意識顯現。他們主張為寫內心而寫內心,其中意識流小說更是把寫人的內心,把心理探索推到了極致。
2.藝術手法上有一些共同特徵。由於現代主義文學注重於內心隱秘世界的探索,相應地形成了其藝術手法上的一些共同特徵:首先大量採用象徵手法。現代主義作家為探求人物的內心真實,把外部世界變成「象徵的森林」,借用外部的具體意象來暗喻、烘托、渲染內心的情緒和思想,把思想還原為知覺,使抽象的思想具體化;其次,現代主義作家熱衷於挖掘人的潛意識,於是大量採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方法,表現人物意識「自然」流動的狀態,即「意識流」;另外,怪誕變形也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常用手法。
3.提倡「以丑為美」、「化丑為美」。現代主義文學基本上遵循波德萊爾「發掘惡中之美」這種美學觀,去理解和描繪現實,但另一方面,作家不是把生活中的丑作為美來肯定,而是企圖在丑的自我暴露、自我否定中肯定美,使丑升華為美,通過與丑的撕斗來表達對美的追求,而在這種追求的背後,蘊含著對人生的嚴肅而崇高的愛,但也有一些現代主義作家雖也是熱衷於表現丑,但看不到人性的美與崇高,這樣的「以丑為美」是不無消極成分的。
4.熱衷於藝術技巧的革新與實驗,某些作家的創作具有形式主義的傾向。現代主義文學在藝術形式上也高舉反叛的旗幟,力求標新立異,追求「有意味的形式」,認為形式即內容。對形式美的追求給現代主義文學帶來了確實不同於傳統文學的獨特的審美效果,但不少作家把形式當成唯一,採用支離破碎的藝術形式來標榜反叛傳統的態度,這種形式上的實驗在現代主義文學中如此普遍,使得不少現代主義文學作品變得晦澀難懂,走入形式主義的誤區。
後現代主義文學明顯具有以下幾點共同的思想藝術特徵。

1.徹底的反傳統精神。現代主義文學打破傳統理性文化的價值規范,懷疑一切,批判一切,帶有鮮明的反傳統精神和悲觀色彩;而後現代主義文學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對傳統的反叛、對世界人生的悲觀態度,比現代主義都更為徹底、決絕。後現代主義文學不再有什麼責任感、使命感、拯救精神,也不再有什麼英雄,不再表現什麼理想、價值和意義。在藝術形式方面,現代主義文學既反對亞里士多德以來歐洲現實主義文學傳統,而且也反對現代主義文學所建立起的新的文學規范;主張無中心、無權威、多元化與多樣性;甚至自我否定,主張「不受任何事先制定的規則的束縛,在沒有規則約束的情況下從事寫作」(弗·利奧塔德),對小說、戲劇體裁以及敘述行為本身進行解構,寫出大量的所謂「反小說」「反戲劇」等作品。
2.不確定性原則。如果現代主義畢竟還把世界看成是整體,那麼後現代主義則乾脆視世界為「碎片」,不但如此,後現代主義文學還否定中心意義和為這種中心意義服務的結構的存在,還蓄意讓作品在各種成分互相分解、顛倒。在後現代主義作家們看來,世界本身就是千變萬化、紛紜復雜、不確定的,如果把它寫得清晰、有條理、意義明確,則違反了生活真實,因此,「要從各個角度去寫,把現實的飄忽性、不可捉摸性表現出來」(羅布-格里耶)。
3.缺乏深度、平面化。與現代主義文學厭棄文學創作直白淺露、刻意追求深度模式不同,後現代主義文學推崇所謂的「零度寫作」,「拒絕意義」,拒絕深度,極力追求無深度的平面化、平淡化效果,寫作消失了內容,只在形式上不斷花樣翻新,作家的創作和讀者作為「創作」的閱讀都是為了享受創作(閱讀)帶來的歡悅,是一種表演、操作。
4.創作方法多元化。去中心、多元化是後現代主義文化精神的重要體現;受此影響,後現代主義文學在創作中,常常把傳統的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以及現代主義文學等多種元素拼湊、融合,從而呈現出多元並存、拼貼雜糅的藝術特徵。像現代主義文學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如象徵、荒誕、意識流等在後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也時有所見。
5.語言實驗、話語游戲。在後現代主義的創作中,作品的內容、意義被消解後,創作重點轉向寫作自身,語言也由此而成為創作的中心。後現代主義作家們認為語言本身就具有意義,無需藉助對現實的描摹或情感的表達,「語言就是目的」。他們常常沉醉於語言文字、技巧手法、敘述語言方面種種新奇怪誕、花樣無窮、無休無止的創新實驗中,把它們作為為所欲為的領地,從而使寫作回歸自身,從中獲得創作的樂趣。後現代主義文學的這一特徵在詩歌創作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6.大眾化。在後現代主義作家眼中,哪裡有生活哪裡就有文學藝術,文學不該「學院式」。他們不再是高遠理想的追索者,削平玄而又玄的理念之網與深度模式,不再有建構「本質規律」 的烏托邦沖動,記錄諸如日常瑣事及人的本能需求等平淺而空泛的內容,使文學成為展露性慾而無愛情、傾情粗鄙而無崇高、展示日子而不見憧憬的世俗復制。他們打破精英文學和大眾文學的界限,出現了明顯的向大眾文學和亞文學靠攏的傾向;有的作品乾脆以大眾化的文化消費品的形式出現,並試圖模糊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

❸ 後現代主義文學有哪些特徵

主要特徵

(1)徹底的反傳統。後現代主義文學不僅僅反「舊的」傳統,對於現代主義文學試圖建立的「新的」傳統也徹底否定。在後現代主義者眼中,文學和藝術應該是建立在對現有秩序的解構基礎之上的。後現代文學不依託任何死去的或活著的理論。在體裁上,對傳統的小說、詩歌和戲劇等形式乃至「敘述」本身進行解構。因此,後現代主義文學是一種「破壞性」的文學,即某種意義上的「反文學」。

(2)擯棄所謂的「終極價值」。後現代主義者認為一切傳統意義上的崇高的事物和信念都是從話語中派生出來的短暫的產物,不值得「真誠」、「嚴肅」的對待。客觀世界和人自身都被異化了,歷史失去了方向和意義,社會體系不可改變。後現代主義作家不願意對重大的社會、政治、道德、美學等問題進行嚴肅認真的思考,他們不僅無視對這些問題的關切,甚至無視這些問題本身。他們不再試圖給世界以意義。

(3)後現代主義文學崇尚所謂「零度寫作」,反對現代主義關於深度的「神話」,拒斥孤獨感、焦灼感之類的深沉意識,將其平面化。在後現代文學中,寫作消失了內容,而轉向「寫作」自身。作家僅僅把話語、語言結構當作自己為所欲為的領地,寫作成為一種純粹的表演、操作。例如,後現代主義作家往往蓄意讓作品中各種成分互相分解、顛覆,讓作品無終極意義可尋。

(4)後現代文學蓄意打破精英文學與大眾文學的界限,出現了明顯的向大眾文學和「亞文學」靠攏的傾向。有些作品乾脆以大眾的文化消費品形式出現,試圖模糊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在文體上,慣用矛盾(文本中各種因素互相顛覆)、交替(在文本中,對於同一事物的不同可能性的敘述交替出現)、不連貫性和任意性、極度(有意識的過度使用某種修辭手段以達到嘲弄它的目的)、短路(運用某些手段使對作品的闡釋不得不中斷)、反體裁(破壞體裁的公認特點和邊界)、話語膨脹(把在文學創作中一直處於邊緣地位的話語納入主流)等手段,使得讀者對作品的解讀困難重重。

後現代主義文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社會中出現的范圍廣泛的文學思潮,於20世紀70-80年代達到高潮。無論在文藝思想還是在創作技巧上,後現代主義文學都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延續和發展。主流學術界曾經不區分「現代」和「後現代」兩個概念,但由於二戰之後文學發展的特徵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的「現代主義」所能涵蓋的范圍,因此將後現代主義文學看作一個獨立的文學思潮,和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以及現代主義並舉。

❹ 後現代主義設計的主義文學

顯然,以上後現代主義哲學為後現代主義文學提供了理論基礎。後現代主義文學是後現代主義精神的形象表達。總的說來,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不確定性的創作原則、創作方法的多元性、語言實驗和話語游戲。下面我們分而述之: 被譽為「後現代作家的新一代之父」的美國作家唐納德·巴塞爾姆就這樣聲明:「我的歌中之歌是不確定原則。」 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不確定性又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主題的不確定、形象的不確定、情節的不確定和語言的不確定。
⑴主題的不確定。如果說,在現實主義那裡,主題基本上是確定的,作者強調的就是突出主題;在現代主義那裡,作者反對的是現實主義的主題,他們並不反對主題本身,相反,他們往往苦心孤詣地建構自己的主題。而在後現代主義那裡,主題根本就不存在,因為意義不存在,中心不存在,質也不存在,「一切都四散了」。一切都在同一個平面上,沒有主題,也沒有「副題」,甚至連「題」都沒有。這樣一來,後現代主義作家便強調創作的隨意性、即興性和拼湊性,並重視讀者對文學作品的參與和創造。
這種主題的不確定與後現代主義者理性、信仰、道德和日常生活准則的危機和失落是密不可分的。譬如「垮掉的一代」就是從精神到肉體的全面垮掉。喬治·曼德爾指出,當時「整個國家的人民都以各自的方式暫時失去了知覺:在教堂里,在電影院里,在電視機前,在酒吧間里,在書本里……整個世界都在努力尋找它的麻醉劑……癮君子的哲學家、娼妓和詩人、藝術家和竊賊、情人們、夢想家們、玩忽職守者,以及美國各式各樣的無家可歸的人們……不管他們是一步一步祈禱地爬上搖搖欲墜的塔頂,向某個天堂的幻影前進,還是一點一滴地,從一場無聊的電影到一針海洛因,贏得任何一條可能的逃避途徑一一全世界都陷進了圈套」。「垮掉的一代」深受存在主義的影響,但他們更加突出了存在主義軟弱、絕望的一面一一物質世界的荒誕和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孤獨一一而將存在主義重在行動與選擇的進步因素拋棄了。另外,他們在精神分析學說和佛教禪宗的影響下,強調人的精神活動的非理性、潛意識活動,用虛無主義對抗生存危機。因此,「垮掉的一代」在思想傾向上又表現出兩個特點: 第一,以虛無主義目光看待一切,致使他們的人生觀徹底「垮掉」,他們對政治、社會、理想、前途、人民的命運、人類的未來統統漠不關心。第二他們用感官主義把握世界,導致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徹底「垮掉」,他們熱衷於酣酒、吸毒、群居和漫遊的放盪生活。「垮掉的一代」在「垮掉」之後,便毫不羞愧、毫無顧忌地在作品中坦述自己最隱私、最深刻的感性,他們稱自己的創作為「自發創作」,他們要隨意地、即興地表現自我。「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就是這樣一部自傳體小說,它根據作者自己的親身經歷寫成。小說表現了「垮掉」分子「在路上」的精神狀態: 縱橫交錯、飄忽不定。他們一方面拋棄了舊有的社會道德和價值標准,另一方面,他們在青蕪龐雜的社會思潮面前又茫然失措。作者認為,生活就是一條永無盡頭的大路,雖然人們走走停停,但永遠都是在路上。作者為了最好地表達這一思想,他將一長卷白紙塞入打字機,不假思索地把他的流浪生活和同夥的談話記錄下來,三周之內便匆匆寫成了這部20餘萬字的小說。
⑵形象的不確定。如果說在現實主義那裡,人物即人,在現代主義那裡,人物即人格的話,那麼,在後現代主義那裡,人即人影,人物即影像。後現代主義在宣告主體死亡、作者死亡時,文學中的人物也自然死亡。當代理論家費德曼說:「小說人物乃虛構的存在者,他或她不再是有血有肉、有固定本體的人物。這固定本體是一套穩定的社會和心理品性-一一個姓名,一種處境,一種職業,一個條件等等。新小說中的生靈將變得多變、虛幻、無名、不可名、詭詐、不可預測,就像構成這些生靈的話語。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是木偶。相反,他們的存在事實上將更加真實、更加復雜,更加忠實於生活,因為他們並非僅僅貌如其所是;他們是其真所是:文字存在者。」 有人將後現代主義的這種人物形象特徵概括為「無理無本無我無根無繪無喻」,其中「無繪」指的是沒有人物形象的描繪代碼,它不給人物一幅肖像;「無喻」的意思是沒有比喻和轉喻代碼,因為在後現代主義文學那裡,根本就沒有隱藏在現象後面的「意義」可以探尋。正是這六無,使得後現代主義文學形象的確定性完全被肢解了。
這種「形象的不確定」還體現在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主人公已經從昔日的「非英雄」走向了「反英雄」。美國當代作家巴塞爾姆是比較典型的後現代主義作家,他的短篇小說《辛伯達》可算是經典的後現代文本。小說中有兩個主人公: 一個是具有豐富的浪漫航海歷險經歷的水手辛伯達;另一個是80年代的美國教師「我」。「我」生活貧困,衣著寒酸,被白天上課的學生看不起,但充滿浪漫激情的詩一般的語言還是打動了學生們,「要像辛伯達一樣!迎著風浪前進!……我告訴你們,與大海融為一體吧!」學生們卻說,外面什麼也沒有。「我」說,你們完全錯了。那裡「有華爾茲,劍杖和耀眼炫目的漂積海草。」這里說的華爾茲,是指小說前面提及的水手辛伯達在他第八次航海失事後向傳來華爾茲音樂的樹林走去。在這里,人們難以分清講話的人是水手辛伯達還是大學教師「我」,或者水手辛伯達與「我」原本就是同一人?小說的主人公究竟有幾個,兩個還是一個? 也許正是水手辛伯達現在成了大學教師「我」? 所有這些都是不確定的。這種似是而非、或此或彼的人物形象使任何試圖捕捉准確的意義的企圖都完全落空,剩下的便只能是後現代主義的「怎樣都行」,你把它理解成什麼,它就是什麼。
⑶情節的不確定。後現代主義作家反對故事情節的邏輯性、連貫性和封閉性。他們認為,前現代主義的那種意義的連貫、人物行動的合乎邏輯、情節的完整統一是一種封閉性結構,是作家們一廂情願的想像,並非建立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因此,必須打破這種封閉體,並用一種充滿錯位式的開放體情節結構取而代之。這樣一來,後現代主義作家便終止情節的邏輯性和連貫性,將現實時間、歷史時間和未來時間隨意顛倒,將現在、過去和將來隨意置換,將現實空間不斷地分割切斷,使得文學作品的情節呈現出多種或無限的可能性。
新小說便一反傳統小說情節的確定性,而精心建構一種迷宮式的情節結構。新小說因為反對有計劃地安排人物的命運和遭遇,反對將生活編寫成連貫集中、驚心動魄的樣子,反對塑造典型人物,因此,新小說在寫作手法上也大都打破傳統的時間概念,把過去、未來、現在混為一體,將現實、幻覺、回憶交織一團,從而構成了一些與傳統小說完全不同的,表面上雜亂無章的場面,而這一切其實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布托爾在談到他的小說時曾說過,「它不僅是一座空間的迷宮,也是一座時間的迷宮」。新小說家把形式看得高於一切,認為作家構造一部小說,重要的不在於寫什麼,而在於怎麼寫,因此他們盡可能將作品的情節結構安排得錯綜復雜,獨具匠心。比如,布托爾的日記體小說《時間表》分為5個部分,這5個部分即日記中的5個月(5一9月)。主人公在這個迷宮般的城市裡所寫的日記已不是按照正常的時間順序來展開,而是將現在、過去、未來,現實、歷史、幻想交織在一起。書中的時間順序重疊交錯,但又有一定的規律,就像是一個遞進的乘法口訣表或鐵路上的價格表。5個月首先按5、6、7、8、9直線順序寫,然後從5月到2月按斜線的順序寫;其次,每一個月所寫的東西在遞增,因此每一個月的日記增加對一個月的記述,這樣一來,雖然只寫了5個月,但12個月的事都包含在這5個月里,而這一年又象徵著人的一生,象徵著整個時代。這種縱橫交錯的時間又同迷宮般的空間交織在一起,使得小說的結構更加復雜精巧。讀者如果以讀巴爾扎克式的小說的神智去讀這部小說,就會如墜五里雲霧,不知所雲,以為這是作者在「發神經病」;讀者如果按照新小說的方式閱讀新小說,層層解析作者精心設計的結構,就會產生一種一步一步走出迷宮的愉悅和快感,就不得不嘆服作者獨具匠心。
⑷語言的不確定。語言是後現代主義的最重視的因素,它甚至都上升到了主體的位置。從某種意義上說,後現代主義的不確定性就是語言的不確定性。對此我們後面還有論述。 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不確定創作原則必然導致其創作方法的多元性。多元性也是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又一基本特徵。國際比較文學學者伊布斯在一次學術會議上曾經指出,「絕對主義的對立面是相對主義。相對主義以不同標準的多元共存為前提」,「多元主義意指多樣性的互動。這一概念的主要長處在於,它允許不同詮釋框架的奉行者互相交流,進而使他們參與到不同的框架中,從而避免相互隔絕」。進入90年代以來,由於世界局勢的巨大變化,以「歐洲中心主義」和「西方中心主義」為代表的文化絕對主義已成為眾矢之的,世界各地的思想家和學者都開始思考、關注如何建立起新的國際文化關系這一最新課題。在失去中心與絕對之後,全球人類共同處在同一水平線上,世界文化呈現出一派多元發展態勢,人們所重視的,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對話。後現代主義文學創作的多元性元疑同這種文化的多元性傾向不無關系。後現代主義文學的這種多元性特徵主要體現在後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的融合貫通之中。
⑴後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後現代主義精神雖然與現實主義相去甚遠,但在表現手法上卻有著許多相通之處。譬如魔幻現實主義就是後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神奇結合。魔幻現實主義是後現代文化的產物,其總體精神及創作方法都具有鮮明的後現代特徵,但是,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從來就沒有遠離過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首先是對現實的一種態度。魔幻現實主義作家面對現實,力圖深入現實,去發現現實中、生活中、人類活動中的神秘所在。」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大都非常關心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創作目的明確,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鮮明的愛憎觀念。略薩說,作為一個作家,「意味著同時負擔起一種社會的責任: 在發展個人的文學事業的同時,通過寫作及其活動,還應該是解決社會上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問題的積極參加者」。因此,魔幻現實主義作家不同於典型的西方後現代主義作家,他們並不熱衷於描寫個人內心的非理性的變態心理,而是牢牢紮根於客觀現實,盡情地揭露當代拉丁美洲的政治寡頭、大庄園主和帝國主義的丑惡嘴臉,表達作家對人民的同情,對民族與人民的命運的思考。卡彭鐵爾對超現實主義的精神錯亂的夢囈文學,從一開始的欣賞到後來的厭倦到最後的決裂,乃是因為他用理性對這類文學進行了嚴格的分析和審查,因為他有一種強烈的要表現美洲大陸的願望。馬爾克斯說,他內心深處有兩種信念:「一、優秀的小說應該是現實的藝術再現;二、人類最臨近的目標是社會主義」。他的《百年孤獨》通過布恩地亞一家七代人的離奇曲折的遭遇和充滿傳奇色彩的坎坷經歷,描寫了加勒比海沿岸小城馬孔多百餘年的歷史變遷,反映了哥倫比亞農村從19世紀到20世紀之間的百年滄桑,表達了作者渴望和平、痛恨社會動亂、憎惡戰爭、反對外來勢力、主張民族獨立和團結的思想,小說中的現實主義因素非常突出。
⑵後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在大部分分歧點上,現代主義文學與後現代主義文學似乎都只是一個自覺程度上的差異。它們與其說是異中之同,不如說是同中之異,所以,要將二者嚴格地分開幾乎是不可能的。幾乎所有的後現代主義作家都受到過現代主義作家的影響,而許多現代主義作家又常常在他們的作品中表現出某種後現代色彩。喬伊斯是現代主義的經典作家,但近年來他又越來越多地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的開創者。他的《芬尼根守靈夜》常常被視為英美後現代主義新紀元的開始,因為這部作品體現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現代主義」向「以語言為中心的後現代主義」的過渡。在這部小說中,喬伊斯對語言實驗和文本構造的關注超越了合理的界限。為了文本的需要,他不僅採用了一種世界語言史上絕無僅有的「夢語」,而且還讓其他任何他認為可用的素材堂而皇之地進入他的作品,由此他向讀者展示的,是一個獨立而又封閉的小說世界和一座永遠也無法走出的迷宮。喬伊斯此時想做的,已經不是像他早年那樣,試圖通過某種奇特的語言和文本反映點什麼,而是旨在通過語言創造出一個不同於現實的世界。喬伊斯終於完成了他從現代主義向後現代主義的轉變。像喬伊斯這樣跨越了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界限的作家並不算少數,卡夫卡、福克納、貝克特、威廉斯、阿爾比等都是這樣。
作為後現代主義文學的「黑色幽默」顯然受到過存在主義哲學和文學的影響。「黑色幽默」作家正是在將世界視為荒誕不經、無可理喻之後,才採取了付之一笑的態度。這些「黑色幽默」作家「對於自己所描述的世界懷著深度的厭惡以至絕望,他們用強烈的誇張到荒誕程度的幽默、嘲諷的手法,甚至不惜用『歪曲'現象以致使讀者禁不住對本質發生懷疑的驚世駭俗之筆,用似乎『不可能'來揭示『可能'發生或實際發生的事情,從反面揭示他們所處的現實世界的本質,以荒誕隱喻真理。他們把精神、道德、真理、文明等等的價值標准一股腦兒顛倒過來( 其實是現實把這一切都已顛倒了 ),對丑的、惡的、畸形的、非理性的東西,使人尷尬、窘困的處境,一概報之以幽默、嘲諷,甚至『贊賞'的大笑,以寄託他們陰沉的心情和深淵般的絕望。」 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作。作者原本要以人類的智慧去嘲諷那些統治社會的軍事官僚體制和控制人的生存權的大人物,而最終這部「第二十二條軍規」卻成了無時無處不在、無法擺脫的人類荒誕處境的一個象徵、一個圈套,具有了永恆的意義,甚至智慧也無法倖免於這一圈套。因此,海勒對生與死、情與愛、理想主義和愛國主義都採取了極端與陌生的譏諷嘲笑的態度。甚至昔日在莎士比亞筆下庄嚴的「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在海勒筆下也成了戲謔之語:「死還是不死,這就是要考慮的問題。」小說在總體精神上更多屬於後現代主義,而在藝術手法上則更多地屬於現代主義。
⑶後現代主義與浪漫主義。正像現代主義與浪漫主義有著許多密切的聯系一樣,後現代主義也常常彌漫著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譬如20世紀50至60年代在美國崛起的後現代主義詩歌流派一一自白派就是將浪漫主義的「抒發個人情感」這一特徵推向了極點。自白派詩人堅決反對艾略特的詩歌創作原則和新批評理論。艾略特認為,文化史的重大壓力比詩人本人的創作沖動要強大得多,因此,「詩不是放縱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現個性,而是逃避個性」,這就是艾略特著名的「非個性化」創作原則。新批評派在艾略特的這一理論基礎上發展出了「意圖謬誤」論。他們認為,因為人們常常將作者的創作意圖與對作品的價值判斷混為一談,並以前者代替後者,這樣便導致了「意圖謬誤」,因此,批評家應當將作者的創作意圖排除在文學批評之外。針對艾略特與新批評派的理論,以及美國學院派詩歌創作的傳統,自白派詩人反其道而行之。他們毫無顧忌地揭示自己的個人隱私,比如性慾、死念、羞辱、絕望、精神失常、接受外科手術、與僱主的矛盾,以及對妻子、父母、兄妹、子女的扭曲的變態心理等,由此使他們的詩歌創作回歸浪漫主義,從而開創了60年代風行一時的「自白詩」運動。
語言實驗和話語游戲
人們通常認為,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最大的區別就在於: 現代主義是以「自我」為中心,而後現代主義是以「語言」為中心。早在1932年法國作家貝克特就在他的小說《難以名狀者》中通過主人公發出了後現代主義的吶喊,「所有一切歸結起來是個詞語問題」,「一切都是詞語,僅此而已」。一般來說,現代主義遵循以自我為中心的創作原則,將認識精神世界作為主要表現對象;而後現代主義則倡導以語言為中心的創作方法,高度關注語言的游戲和實驗。前者通常將人的意識、潛意識作為文學作品的重要題材加以描繪,刻意揭示人物的內在真實和心靈的真實,進而反映出社會的「真貌」。而後者則熱衷於開發語言的符號和代碼功能,醉心於探索新的語言藝術,並試圖通過語言自治的方式使作品成為一個獨立的「自身指涉」和完全自足的語言體系。他們的意圖不是表現世界、也不是抒發內心情感、揭示內心世界的隱秘,而是要用語言來製造一個新的世界,從而極大地淡化,甚至取消文學作品反映生活、描繪現實的基本功能。
在這一理論基礎上,後現代主義文學首先要揭露的就是所謂現實的虛假性,即「現實」只不過是語言虛構的假象。在這一點上,後現代主義的元小說可以作為代表。元小說( 又稱反小說 )就是以戲仿( 或諷仿 )為主要範式,對小說這一形式和敘述本身進行反思、解構和顛覆,這就在形式上和語言上導致了傳統小說和敘述方式的解體,宣告了傳統敘事的無效和虛假。後現代主義元小說家們認為,現實是語言造就的,而虛假的語言造就了虛假的現實。傳統小說的敘述方式就是虛假現實的造就者之一: 它虛構出一個虛假的故事去「反映」本身就是虛假的現實,從而把讀者引人雙重虛假之中。因此,小說家的主要任務就是去揭穿這種欺騙,把現實的虛假和虛構的虛假同時展現在讀者面前,促使他們去思考,去重新認識現實和語言。元小說就是「關於小說的小說」,是「小說何以成為小說的小說」。它自我揭示虛構、自我戲仿,把小說自我操作的痕跡有意暴露在讀者面前,自我揭穿了敘述世界的虛構性和偽造性。「小說的真相就是:事實即幻象;虛構的故事是世界的原型」。這樣一來,在元小說中,所謂的「現實」便只存在於用來描繪它的語言之中,而「意義」則僅存在於小說的創作與解讀的過程中。
巴思的短篇小說《扉葉》就是在這一理論背景下創作的。在小說開始,敘述者「我」正煩惱不己,因為小說寫了一多半仍「缺乏激情、抽象、職業化、不連貫性」,有了「沖突、糾葛,沒有高潮」。「我」考慮小說如何結尾,可是怎麼思考也超不出「我們生活的故事」。「我」於是決定,既然我們這些「靠耍筆桿子為生的」人都像「積習難改的編謊家」,那就「換個常用名詞」,「接著編吧」。原來,傳統的敘述世界就是這樣編造出來的。推而廣之,人類的許多「真理體系」,如歷史、宗教、道德、意識形態、倫理價值等等又何嘗不是一種「敘述方式」呢? 正是這種敘述方式將那些散亂的表意符號用一種能夠自圓其說的因果邏輯整合起來,組織起來,構成了我們過去所說的「現實」。
同樣,在消解了「現實」的真實性後,後現代主義者便相信,語言本身就是意義,語言再無須依附在其他的「現實」基礎上。譬如在後現代主義詩歌那裡,語言本身就是意義,它拒絕表達,「每個詞是塊石頭/象拳頭般大小一一/我一塊塊扔向/黑暗的玻璃窗」。「我們使用這語言就彷彿我們製造了語言」,「這語言就是目的,這語言就是地圖」。語言詩派更是直截了當地表明,詩歌的主要原料是語言,是語言產生經驗。於是,後現代主義詩人便在語言中找到了自己的家,並在語言中自由自在地嬉戲。譬如史蒂文斯的代表作《風琴》,就以純粹的語言游戲,狂喜的吵吵嚷嚷,改變了美國詩歌的語言風格。肯尼斯·科克乾脆就指導學生用游戲的方法作詩,他讓全班作一首詩,每個孩子湊上一行。最終使得文字游戲、無聊話兒、非邏輯的表達都變成了後現代主義詩歌。與此同時,後現代主義詩歌的實驗繁多,「詩人開始與聲音,也與音樂和其他藝術合作。無數的譯自多種語言的作品出現」。出現在20世紀中葉的德國的具體詩,又被稱作「語言實驗詩」。對於實驗詩人來說,文字不再具有確定的意義,它只是一種與其語法職能或地位無關的符號,是詩人用以構成某種圖形的原料,而這些圖形似的文本本身就是目的和意義。譬如詩人戈姆德林就這樣寫道:「字是影子/影子變成字/字是游戲/游戲變成字。」正像字是游戲一樣,詩也是游戲。
既然語言能夠製造「現實」,語言本身就是意義,那麼,後現代主義者只要沉溺於語言之中自由嬉戲,就能獲得充分的意義和樂趣。於是,後現代主義作家一方面對傳統文學進行戲仿,在語言游戲中自得其樂: 巴塞爾姆將巴爾扎克的小說翻說成笑劇;巴思用「現代思辨精神」重寫古希臘神話;戴倫坡把《詩經》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經驗並置;伯吉斯反說莎士比亞抄襲《莎氏全集》;艾米斯「在現實中」重逢自己在小說中創造的人物,慘遭愚弄。另一方面,後現代主義作家又抹去了小說及其對象的差別,將小說的虛構與虛。

❺ 什麼是先鋒小說和後現代主義文學

先鋒小說是指吸納了西方現代主義[包括後現代主義]的觀念和技巧,通過新的價值取向與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發生決裂,反映中國現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質追求和底層人們生活的合理性,先鋒小說更趨向於人本主義的描寫,追求人格平等。

後現代主義產生的背景

「後現代主義」一詞最早見於弗?奧尼斯1934年編纂的《西班牙及西屬亞美利加詩選》一書。50年代美國「黑山詩派」的主要理論家查爾斯?奧爾生經常使用「後現代主義」一詞,使之影響日廣。此時的後現代主義概念,僅僅表現為文學中隱含的對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一種反拔,沒有明確的內涵界定。60年代,美國批評界對後現代主義進行了一場影響深廣的大討論。70—80年代利奧塔德與哈貝馬斯之爭,把這場源於北美批評界的討論爭鳴,提高到哲學、美學和文化批評高度,哈桑極力對後現代主義內涵本質及外延特徵等進行「概括性」闡述。80年代中期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先後籌辦三次國際研討會,正式將其作為一個前沿理論課題研究,使關於後現代主義的爭鳴達到高潮。從此,後現代主義成為西方家喻戶曉、廣為運用的一個文化術語,在哲學、美學和文學藝術領域被廣泛使用。一方面它包含對現代主義的繼續、發展,並走向極端傾向,具有荒誕、垮掉、徹底頹廢之意;另一方面又表現出了「先鋒的」、「最新的」和現代化含義,成為後現代社會的一種普遍的人文語境和文化傾向。

後現代主義文學是西方工業社會的產物。後工業社會理論是20世紀50—60年代流行於美國的未來派代表人物丹尼爾?貝爾首先提出來的,認為人類社會已從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或資本主義社會)進入了後工業社會(或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後工業社會以科學知識、信息技術為主導,其特徵是生產事務的信息化、電腦化和自動化、知識產業將成為社會的主導產業。在後工業社會中,一切傳統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價值評判、審美標准等都將被拋棄,一切傳統的階級社會分析的理論方法都已經過時,社會階層將以知識和教育為准則重新分化組合。一個全新的科學技術、信息化時代已經來臨。貝爾的後工業社會理論被西方社會普遍接受。後工業社會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各種人文學科、理論主張統稱為後現代主義。後現代文學作為後工業社會的產物,同時也是後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核心和主體。

20世紀5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類進入了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第四次技術革命,即電子技術時代。科學技術領域的空前擴張,深刻地影響乃至規范著人類的行為和價值觀念。科學的成就使一切事物失去了神聖性、神秘性和歷史性。知識和教育、科學和信息成了後工業社會的中心。另一方面,50年代以後,世界大戰的危機重重,局部戰爭連綿不斷,熱核戰爭的陰影籠罩,東西方冷戰和貿易大戰持續不斷,西方人由恐懼絕望的悲觀主義,轉向吸毒、斗毆、性解放,搖滾樂的激進主義,企求在瘋狂的宣洩中解脫自我。人們放棄了偏執的信仰和絕對的社會目標,不願再承擔政治家、哲學家的重任,形成了多元的生活准則。價值的變異,自由的變態,各種解放運動的風行,全球范圍的分裂和派系傾軋,恐怖主義肆意器張,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盛行,構成了一幅沒有權威,喪失中心,處於分解狀態的世界圖景。社會心理的隨意性和多樣性,成為了後現代社會的主要特徵,極大地影響著後現代文學。

後現代主義文學特徵

後現代主義文學是對現代主義文學的繼承、超越和悖離,它們都以非理性主義為基礎,表現出激烈的反傳統傾向。相比之下,現代主義文學在摒棄傳統文學以「反映論」為中心的創作原則之後,又試圖建立起以「表現論」為中心的新規則和範式。而後現代主義則把反傳統推向極端,不僅反對現實主義舊傳統,也反對現代主義新規則。否定作品的整體性、確定性、規范性和目的性,主張無限制的開放性、多樣性和相對性,反對任何規范、模式、中心等等對文學創作的制約。甚至試圖對小說、詩歌、戲劇等傳統形式及至「敘述本身進行解構。在後現代主義文學中,藝術審美范圍被無限擴大,街頭文化、俗文學、地下文化、廣告語、消費常識、生活指南等,經過精心包裝,都登上了文學藝術神聖殿堂。文化被「技術化」、「工業化」之後,原來由文學家、藝術家個人創造的文化精品,現在大量地被電子計算機設計、生產出來。尤其是電腦流行,錄音、錄像、激光碟的大量復制生產,文學藝術不再是陽春白雪,而成為人人可以任意享用的日常消費和商品。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了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人的文化意識,導致了廣泛的「反文化」、「反美學」、「反藝術」傾向。對於後現代主義文學現象盡管見仁見智,眾說紛紜,但從作家們的理論主張及創作實踐中,從對他們作品的審美觀照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其整體上的一些藝術特徵。

在文學與社會人生的關繫上,後現代主義不再試圖去表現對世界的認識,既不像現實主義那樣冷靜地觀察批判外部世界,也不像現代主義那樣的去痛苦地感悟內心自我。它注重展示主體生存狀況,認為世界是荒謬無序的,存在是不可認識的。對事物的本來因素,對社會,對客體,對人只作展示,不作評價,不強加預先設定的意義,其審美價值與內涵讓讀者去思索歸納。不僅不相信外在物質或歷史的世界,也不再相信人的智性或想像的內在世界。從認識論走向了本體論,進而懷疑一切,否定一切。後現代主義作家不再追求文學的終極價值,把一切崇高的信念、理想都看作是短暫的話語的產物。把嚴肅性當作一種拙劣模仿、故作深沉而加以拋棄。面對混亂的客觀世界和人自身的異化,他們不再嚴肅認真地去思考社會、歷史、人生、道德等問題,不再竭力去認識和闡述世界,不再承擔文學藝術家崇高神聖的社會職責與歷史使命。後現代主義作品一方面表現出文學與哲學融為一體,具有精深的哲理性。另一方面大量再現幻覺、暴力、頹廢、死亡內容,展示人生的荒誕痛苦。那種附庸風雅,嚴肅莊重,精英意識盪然無存。作品充滿了頹廢主義、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和悲觀絕望情緒。

在人物塑造上,強調自我表白的話語慾望,打破以人為中心講述完整的故事。人的歷史與歷史的人,人的性格情感,人生經歷等被支離破碎的感覺代替。從人性異化發展到虛無,人成了社會的局外人。對人生命運、未來理想的追求變得幼稚可笑、毫無意義。人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活著,盡可能強烈地感受到反叛和自由,沒有責任心,沒有罪惡感,沒有同情,沒有希冀,沒有前途。主人公明確意識到自己不過是生活中的一個無關緊要的角色,他們隨波逐流,嘲弄自己。人物不再思考「生存與毀滅」,價值與意義,從痛苦自下而上到自由選擇,從與其為正義尊嚴自殺到不如苟且偷生,他們不再表現出對主體和個性失落的嘆息、悲哀和留戀。從人性的異化衰落,進而變成了「蟲」和「物」。人物表現出扭曲變形,常常以自我戲擬形式出現,反諷和認同荒謬的社會現實生活,表現了自嘲、沉默、頹廢、反英雄特徵。文學的主體已經消失,人不再有主體意識可言,。科學替代了理性,成為一種無形的、無所不在的絕對力量,規定和統治了人。人成了科學大符號系統,即社會秩序的奴隸和犧牲品,人時時處處置於「秩序」的控制下,任何一種越軌和反抗,都將導致個人毀滅性的悲劇。人物的命運充滿了悲劇色彩,人生成了一場悲劇性的鬧劇。人喪失了智性情感,不再高雅偉岸,溫柔美麗,而變得猥瑣渺小,華稽可笑。

在作品的情節內容上,具有明顯的虛構性與荒誕性特徵。以純粹的虛構、特定的境遇取代了傳統文學圍繞人物關系、人物命運展開情節,也取代了主人公與他人及自身發生的種種沖突。把人物從缺乏意義而又無法忍受的現實中拉開,出現了一個充滿噩夢與幻想的毫無意義而野蠻的世界,停滯和重復取代了動態和變化,作為虛構的「體驗場」的情景,取代了現實生活與社會環境。後現代主義懷疑乃至否定文學的價值與本體,提倡「零度寫作」,即內容消失,轉向中立,把世界看成是不值一提的「碎片」,否定中心和結構的存在。主張元小說創作,不斷地顯示作品為虛構小說,寫作轉向了本體展示,對寫作的欺騙性進行揭露。在展示虛構的同時,發掘「敘事的固有價值」。使文學成為了玩弄讀者、玩弄現實、玩弄文學規則的游戲,以此表現對生活現實的反抗,從而保持最充分的自由度。另外,後現代主義作家認為,要表現世界的混亂性,人生的悲劇性,只要表現生活的荒誕性即可。在作品中表現為各種成分相互分解、顛倒,內容重復,人物怪異,情節發展撲朔迷離,荒誕不經,不受因果關系制約,內容前後矛盾,殘缺不全,沒有一致的終極意義可以尋求。

後現代主義文學打破了精英文學與大眾文學的界限,出現了明顯的亞文學傾向。「純文學」、「嚴肅文學與大眾文學、通俗文學、鄉土文學等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它們之間已不再有明確絕對的分野。後現代主義文學更多地從科幻小說、西部小說、通俗小說以及一些被看成亞文學的體裁作品中汲取養料,出現了諸如元小說,超級小說、超小說、寓言小說,新新小說、「黑色幽默」、荒誕派戲劇、色情小說,西部小說,流行文學等形形色色的文學樣式。有的甚至以大眾化的,諸如賀卡祝詞、明信片、流行歌詞、影視文學、廣告等文化消費品的形式出現,從而形成文學的多元化格局。

在藝術手法上,後現代主義文學注重藝術形式與藝術技巧的創新,表現出隨意性、不確定的特徵。作家追求寫作(文本)快樂的藝術態度。作品內容被形式所替代,即被文體的語詞、句法、反諷性修辭效果所替代。敘事中心、整體性、統一性被非中心、局部性、偶發性、非連續性的敘事游戲所取代。寫作態度、生存態度與文本製作形式趨於同步,通過極度的嘲弄,想像性地把那些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而寫作與閱讀在其中獲得瞬間的快感。文學觀念首先是作為創作主體自身快樂的一種游戲意識形式而出現的。在文本製作中,突出過程、行為、事件、語象、上下文、形式技巧等,反對解釋作品。羅伯-格里耶說:「讀者只須觀察作品所描寫的各種事物、動作、言語和結局,毋須尋找超出或少於他原有生活和死亡中的意義。」強調作家的創作和讀者的閱讀只是為享受創作或閱讀的愉悅,是一種表演操作和體驗過程。後現代主義作品注重表達的是「敘述話語」本身。話語和語言結構,成了後現代主義文學的藝術傳達基礎,表現出無選擇性、無中心意義、無完整性,甚至是「精神分裂式」的表述特徵。作品中出現了冗長曲折的句子,語無倫次的語詞、對話獨白、重復、羅列。大量運用蒙太奇手法拼貼畫法和意識流手法。洛奇把後現代主義創作中的隨意性、不確定性、無選擇性的表現方法,歸納為6條原則:即矛盾(文本中的各種因素互相沖突悖離)、變更(對同一文本中敘述的事,可以更換不同的可能性,變更內容、情節、斷裂作品敘述前後喪失必然性,沒有因果關系)、隨意(文本的隨意組合,如可以任意拆裝組合的「活頁小說」等)、過度(有意識過度誇張性地運用某種修辭手法)、短路(情節內容在發展進程中突然中斷,讓讀者參與對文本的闡釋、解析與再創作)。其作品總體上體現出反諷嘲弄,黑色幽默的美學效果。

❻ 能否說「後現代主義文學是對現代主義文學的繼承、超越。」

後現代主義是近幾十年來席捲歐美並逐步波及全球的一種國際性文化現象或一場國際性的文學思潮。在文學藝術領域,後現代主義曾是現代主義思潮衰落後西方文學藝術的主流,但是它在很多方面與現代主義既有著某種相對的連續性,同時又有著絕對的斷裂性,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極致:先鋒派的激進實驗及智力反叛和通俗文學的挑戰。後現代主義思潮中被普遍視為典型的後現代主義文學作品,是對現代主義的反動和對精英意識的批判的導向通俗型的作品,而在文學研究領域,後現代主義文學代表作通常指的是對經典現代主義的延續和超越的先鋒派的智力反叛型作品。
典型的後現代主義藝術家安迪·沃霍爾說過:「我們不需要天才,也不想成為天才,我們不需要現代主義者所追求的個人風格……我們追求的是大眾化,而不是高雅。」後現代主義藝術家在其最基本的主題「復制」中尋找滿足,帶有流行主義特徵。美國女學者蘇珊·桑塔格在《反對解釋》一書中,提出了典型的後現代主義消解深度解釋模式的觀念,即不需要解釋,只需要體驗和刺激的新鮮經驗。具有流行主義特徵、可以不斷「復制」的後現代主義文學作品,如歐美盛行的科幻、言情、偵探類小說,自然只能流行一時,「刺激」只能是暫時的,很快就會被人淡忘,不需要解釋的不再有任何意義的「大眾化」作品,自然無法吸引也毋需文學研究者花大力氣去專門研究。
那麼文學研究界所矚目的後現代主義作品都是些什麼作品呢?試以美國後現代主義小說為例。美國後現代主義文學研究者必然要涉及的對象中有約翰·巴思、托馬斯·品欽和雷蒙德·費德曼。這三位作家的共同特點是,其代表作都是篇幅很長又極難讀懂的長篇小說。
約翰·巴思的代表作《山羊童賈爾斯》(1966)和《煙草代理商》(1960)譯成中文都長達近百萬字。前者敘述的是:在一個被稱為大學的假想世界中,有一台能自行操作的計算機統治著人們,控制著一切。在山羊群中被當作山羊養大的孩子賈爾斯受命走進計算機,通過似是而非的回答使計算機陷於癱瘓,成功地摧毀了計算機,自己卻被一心要使計算機恢復運轉的當權者送回到他跟動物一起度過童年的地
方。《山羊童賈爾斯》是對近期美國歷史的反諷,把它貶為一場荒謬的鬧劇,反映了後現代主義思潮中技術(機器)反過來統治人的主題。《煙草代理商》以反向敘述的方式重新講述了殖民時期的歷史,講述回到舊世界去的美國人如何尋根和耗盡財富,在講述過程中竭力將美國的歷史和語言通俗化,以「虛無主義的喜劇」的形式,表現主人公與傳統價值觀念之間的沖突。
托馬斯·品欽的作品中摻進了大量現代科技的內容,其中心思想是「熱寂說」,即任何物質都會把能量消耗到其他物質上,最後能量消耗殆盡就會死亡,物質成為反物質,象徵著人類社會在日益衰竭,走向死亡。人類生活在一個重視技術與死亡而忽略人性與生命的世界上,無從掌握自己的命運。《V》(1963)通過描寫主人公調查「V」字所代表的種種含義,表現了人類對歷史的失望,其中繪聲繪色地描寫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種種死亡景象。《拍賣第49批》反映的也是現代人在社會與歷史面前無能為力。他的代表作《萬有引力之虹》(1973)涉及到現代物理學導彈工程學、高等數學,以及偵探技術、性心理學等一系列現代學科,並且在作品語言上有所創新,賦予小說一種斯威夫特式的諷刺性和現代夢魘的氣氛。小說的主題是人類的衰落,較有代表性的象徵是:人的性愛正是人類對自己的毀滅。品欽的作品中頗有新意地表現了人與社會、人與生存等現代人的困惑,但他的創作手法過於艱深,作品內容雜亂無章,令人難以卒讀。
雷蒙德·費德曼則一直醉心於語言的創新和創作技巧與形式上的實驗。他的作品本身變成了一種使故事敘述不斷偏離主題,沿螺絲形路線發展,或採用「跳蛙式技巧」的表演。伊哈布·哈桑稱費德曼的小說《加倍付或一筆勾銷》(1971)的語言中充滿了「看得見的自我反映的感情洋溢……和排印方式引起的笑聲」。費德曼的《密室里的聲音》(1979)初看之下似乎多是些無政治意義的文字練習,依靠預
定的轉換規則將詞語、句子和比喻編織成語言結構,把語言表現得似乎十分荒謬、不合邏輯、無條理、甚至毫無意義,否定了語言的象徵力量,令人極其費解。他的另一部長篇小說《取之或棄之》(1976)則把對傳統小說形式的消解和嘲弄、把對更具創造性和實驗性的作品形式的追求推向了極端。它採用隨意性的或故意脫節的間接表現方法來處理可以順利解決的沖突,以嘲笑的態度表現一切,任意把結構拼
湊拆散,開開合合,讓讀者在閱讀小說時會產生的正常的期待都受到挑戰甚至完全落空。比如小說正文中讓人一看就知道作者是在電腦上寫作,時而可看到某個單詞中的某個字母被隨意地連續重復了十幾或幾十遍後那個單詞才接著拼寫完整,時而可看到某一個或幾個字母,毫無意義的字母在許多行的同一位置被重復好多遍(顯然是在機械地重復並敲換行鍵),時而可看到某頁才寫了兩三行就用Z字線把那頁占滿了,時而又看到把組成某個單詞的字母寫成了半圓形……這些都是在破除文本遣詞造句、構思布局的慣用方法而不致形成有序的信息流的新模式,施展作家自身的想像力和語言能力,隨心所欲地創造出關於現實的「文本」。
這些被普遍視為典型的後現代主義代表作家都有一些共同性的特點或傾向,如都像利奧塔說的在創作中消解作為現代性標志的宏大敘事,主張個體的多元的小敘事,亦即破碎的細微的微觀敘事,都在追求永恆的創新沖動及對新的游戲規則創造的狂歡,指向形式上技巧上實驗和發展的無窮可能性。正像利奧塔所指出的,他們的實驗是沒有規則和標準的,甚至也可以沒有接受者,更進一步,也無需導致任何
共識。他們繼承發展了現代主義對各種技巧和形式的永無止境的追求,他們的創新沖動和實驗,一方面使文學的表現手法和技巧前所未有地增多,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另一方面,使創新和實驗本身走向窮途末路,無法再前進了。他們的後現代主義文學代表作中,充滿了技術對人的統治,充滿了斷襲、耗盡、零散、死亡、非中心化、非主體化、非神秘化。與此同時,他們還在現代主義文學的基礎上,寫出更為艱深晦澀令人費解的語言。
一般說來,任何一種產生過廣泛影響的文學思潮,都會留下一些經典性的作品。時至今日,後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巔峰期已經過去,但這一思潮是否已經或將會給世界文學史留下一批經典性作品,恐怕尚難以得出公認的肯定的答復。在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兩個極致中,主流的典型的後現代主義作品,即對現代主義的反動和對精英意識的批判的導向通俗型作品,是流行性消費性作品,本質上不可能步入經典
行列;那麼,文學研究界視野中的後現代主義代表作的情況又如何呢?它們都是對經典現代主義的延續和超越的先鋒派的智力反叛型作品。它們在致力於形式技巧實驗的同時讓讀者對閱讀小說的期望都落空,使自身幾近沒有接受者,形式技巧實驗與創新的極端使小說幾近「耗盡」,也使實驗與創新本身趨向「耗盡」。而它們創作思想上去神秘化、去經典化,對深度模式、意義、個性風格的刻意消解,又使許多文學研究者對它們提不起興趣。結果,這些後現代主義文學代表作的讀者僅剩下為數可憐的後現代主義文學研究者和想了解這類作品風貌的特殊人群。即使那少數的後現代主義文學研究者,這類作品所使用的極端艱深晦澀的語言使他們的閱讀研究味同嚼蠟,非硬著頭皮耐著性子難以卒讀,即使費時耗力讀完讀懂了,又往往會對自己的辛勞耐性究竟有何意義有多大價值產生疑慮。後現代主義文學是值得投入長期艱苦的勞動的研究對象嗎?
也許,指望後現代主義文學作品具有重大價值能步入經典本身,便是不懂後現代主義最基本的內涵。
那麼,後現代主義文學在消解文學作品中的意義的同時是否也在消解和否定自身的意義和價值,在顛覆文學傳統的同時是否也在顛覆文學本身,也在顛覆後現代主義文學自身呢?

❼ 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它們各自的特點是什麼

後現代主義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歐美各國出現的各種文化潮流的總稱,涉及哲學、社會學、文學、藝術學、美學評論,語言學等領域。後現代主義文學主要是指二戰以來對現代主義文學繼承和發展的同時又背離超越的文學現象,七八十年代達到高潮,後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要流派有:荒誕派戲劇、新小說、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

荒誕派戲劇由英國戲劇理論家馬丁艾斯林的著作《荒誕派戲劇》而得名,基本特徵是:反映當代西方人存在的荒誕性,將深邃的哲理寓於荒誕的形式中。在創作方法上摒棄傳統的戲劇程式,沒有完整的故事和集中的矛盾沖突,人物形象支離破碎,缺乏鮮明的個性,對話也語無倫次,但很重視道具的作用。傑出代表是法國的尤奈斯庫和貝克特。

新小說一是以揭示人的內心奧秘為主的「內心小說」,側重表現人的下意識活動,以薩洛特(《懷疑的時代》)為代表;二是側重於對外部客觀世界的描寫的「客觀小說」,以物為主要描寫對象,以羅格-格里葉(《橡皮》、《窺視者》)為代表。

黑色幽默因美國作家弗里德曼編的一本小說集《黑色幽默》而得名。它是存在主義哲學在美國小說中的變種。傑出的代表作家是美國的海勒和馮尼格等。

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共同特點

後現代主義文學雖然各具特色,但還是有一些共同特點的。很多人認為,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不確定性的創作原則(主題、形象、情節和語言都呈現出不確定性)、創作方法的多元性、語言實驗和話語游戲。從20世紀文學發展的軌跡看,後現代主義文學是對現代主義文學的繼承、背離和超越。它們繼承了現代主義文學的批判和創新精神,並進一步將其推向極端。從藝術形式上看,如果說現代主義對文學表現形式的探索還停留在打破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傳統手法並力圖有所創新的階段,那麼後現代主義文學則傾向於放棄藝術形式,甚至從根本上反對藝術形式本身。從思想傾向上看,如果說現代主義文學對西方文化還抱有危機意識和變革意識,對人生的無意義和世界的荒謬性還表現出痛苦和焦慮。

閱讀全文

與後現代主義小說的不確定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製造了系統小說 瀏覽:839
上課看小說3000字怎麼寫 瀏覽:521
已完結文筆好的輕小說 瀏覽:978
豆奶視頻推薦的小說app 瀏覽:641
唐山大地震小說全集 瀏覽:313
特工小說免費全文閱讀 瀏覽:852
小說主人公是葉雄楊心怡是哪部小說 瀏覽:767
七仙女正傳有聲小說閱 瀏覽:799
重生現實娛樂圈小說單女主 瀏覽:788
主人公渡劫的小說九轉 瀏覽:257
韓娛小說女主sunny 瀏覽:31
神農都市小說 瀏覽:922
男主成為魔帝重生都市的小說 瀏覽:15
童林傳有聲小說百度 瀏覽:298
虐戀總裁的換心新娘小說46 瀏覽:241
言情小說中狗血的情節有哪些 瀏覽:380
中考閱讀小說題目 瀏覽:741
短篇束縛調教性奴小說全集 瀏覽:872
女主一言不合就炫富小說 瀏覽:252
初戀逆轉系統快穿小說 瀏覽: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