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老舍和茅盾筆下的大都市人物有什麼特徵
矛盾是「社會剖析小說」代表作家,他的小說注重題材與主題的時代性與重大性,要求創作與歷史事變盡量同步,自覺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與「廣闊的歷史內容」,能反映時代全貌及其發展的史詩性。矛盾的都市文學屬於歷史斗爭模式,以都市中階級的對峙,人與人的斗爭作為主線來表現一個亢奮、變化的貧富差別顯著的都市社會。
老舍文學作品的獨特價值在於他對文化批判與民族性問題的格外關注,他的作品承受著對轉型期中國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靜審視,他始終用「文化」來分割人的世界,關注特定「文化」北京下「人」的命運,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戀,而這一切都是通過對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風俗描寫來達到的。他第一個把「鄉土」中國社會現代性變革過程中小市民階層的命運、思想與心理通過文學表現出來並獲得巨大成功。老舍的作品具有「北京味兒」和「幽默風」,是「京味小說」的源頭。
B. 茅盾30、40年代小說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茅盾的文學創作一直實踐著現實主義的主張,這一主張始終體現在他的文學創作中,從《蝕》三部曲到《腐蝕》,始終追隨中國現代社會歷史的風雲變換,他的創作是中國現代社會歷史的藝術記錄,作品中充滿了對中國現代社會歷史重大事件真實而客觀的反映。如:《蝕》反映的是大革命前後的風雲變換,《子夜》反映了30年代中國最動盪時期的社會本質,《腐蝕》則是表現皖南事變國共合作危機的政治小說。
C. 以茅盾的作品為例,說出社會剖析派小說的特點
在文學史上,「社會分析小說」又稱為「社會剖析派小說」。主要作家有茅盾,沙汀,艾蕪,吳組緗等,多為左翼作家。其特點是,運用階級觀點,從社會的政治經濟層面去觀察和分析社會現象,以期其創作能從本質上解釋生活的真實並正確預示社會發展的方向。
二、茅盾小說從哪些方面體現了社會分析小說特點?
能夠體現「社會分析小說」的是茅盾的長篇小說《子夜》。主要特點是:
1、背景廣闊。《子夜》的舞台設置於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並沒有截取某條小巷或某個街角,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夜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里錯綜復雜的斗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並,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里。同時,作家又通過一些細節,側面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從而實現了他所設定的意圖:「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使一九三零年動盪的中國得一全面的表現。」當然,茅盾的「大規模」「全面」描寫,並不是把各個生活斷片隨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結構,細密布局,通過主人公吳蓀甫的事業興衰史與性格發展史,牽動其它多重線索,從而使全篇既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場景,又沿著一個意義指向縱深推進,最終以吳蓀甫的悲劇,象徵性地暗示了作家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理性認識:「中國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子夜〉是怎樣寫成的》
2、貼近生活。茅盾近乎以寫史的態度創作小說。《子夜》的情節,是被鑲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這一真實的歷史時空里的。小說中描寫的一些情景,如公債交易、蔣馮閻大戰等,都是有據可查的真實的史實。《子夜》把這類非虛構性的話語引進小說,與虛構性話語融匯、輝映,應該說是相當大膽而富有創造性的文體試驗。《子夜》的史詩品格,無疑得益於「詩」與「史」兩種語言巧妙調適與組合。
3、描寫細膩。《子夜》在整體布局上具史詩般宏闊,但細節描寫的筆觸又極為委婉細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顫動的波紋。這一特點,早在三十年代,吳宓先生就曾指出過並大加贊賞,稱《子夜》「筆勢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噴薄,不可控搏。而其細微處復能婉委多姿,殊為難能可貴。」
D. 矛盾的短篇小說特點是什麼
文學新範式的開掘
(一)長篇小說的史詩性特徵
以巨大的篇幅,「巨大的思想深度」與「廣闊的歷史內容」,以反映時代的全貌和發展的作品。
(二)以典型環境來塑造典型人物的「社會剖析小說」
作品中人物形象階級特徵比較鮮明,情節的沖突、發展,往往由當時各種社會矛盾所決定,與廣闊的社會背景聯系著。作品的感性形象,是經過馬列主義理論透視的,具有鮮明的理性色彩。茅盾從一人一事中透露出時代風雲激盪的社會變動。
(三)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茅盾自覺的擔當了中國現代革命史的書記和傳記作者,通過一個歷史時期廣闊、復雜的社會面貌的反映,以顯示這個時代的本質特徵。
(四)題材主題的重大性與時代性
茅盾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事性、紀實性和傳記性的特徵。是中國現代革命史的大事記,是紀實的文學報告,是現代革命的編年史。題材主題的重大性與時代性。
如《蝕》的第一部是再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的四個月後動筆寫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開始寫作,第三部寫於1928年4-6月,僅僅在事件發生一年之後,就完成了對大革命經驗的記錄和藝術概括。《蝕》三部曲:「這表明書中所寫的人和事,正像日蝕月蝕一樣,是暫時的,而光明則是長久的,革命也是這樣,挫折是暫時的,最後勝利是必然的」。(茅盾:)《創作生涯的開始》,《新文學史料》1981年第一期)
如《子夜》直接記錄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間在我國發生的經濟和政治斗爭,作品是在1931年12月寫成,時隔一年時間。
發表於1942年的《腐蝕》以皖南事變為背景。
《農村三部曲》寫的是30年代農村「豐收成災」的力作。小說揭示了帝國主義入侵,國內政治腐敗是農村經濟凋敝的原因。尋找的是中國的發展出路以及農民的覺醒、反抗過程。
《林家鋪子》:以1932年「一·二八」事變為背景,寫上海附近小鎮上一家雜貨店倒閉破產的故事,揭示了在帝國主義入侵,國民黨的腐敗統治下,社會動盪、農村凋敝等眾多原因的襲擊下,以小商業為代表的農村經濟的必然命運。
(五)創建了現代都市文學
之前魯迅等人的小說創作,主要關注的是老中國暗陬的鄉村中的老中國兒女,較少表現都市的生活。茅盾的小說,如《子夜》等全面描寫了都市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現代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在都市中各階級、階層的人物。並且,茅盾還開創了「時代女性」和「資本家」兩大人物形象系列,豐富了現代文學的人物畫廊。
E. 巴金,茅盾,老舍小說的語言特點比較
巴金的:感情熱烈、真實坦率、樸素明朗。
http://news.sina.com.cn/c/2005-10-18/16298044322.shtml
茅盾的:健康、純潔、生動、朴實
http://emuch.net/journal/article.php?id=CJFDTotal-HZHX198102011
老舍的:通俗易懂、北京方言,京味十足,朴實、自然、不造作。
差比多就這樣了,夠有概括性吧!
F. 茅盾小說創作的特點以及對現代小說的特殊貢獻有哪些 百度百科 要簡短一點的
茅盾是「社會分析派」的典型代表作家,其所開拓的革命現實主義對於中國新文學的發展有著卓越的貢獻,大多數研究者高度評價以茅盾為代表的「社會分析派」的優良傳統,反對輕易地否定茅盾在文學史上的貢獻和地位。(1)、張光年:茅盾體現了「文學家與革命家的完美結合」,是並不多見的「把兩種素質集於一身的人」。將社會的歷史的茅盾研究,引向主體的個人的茅盾研究。(2)嚴家炎《中國小說流派史》:從思潮流派角度充分肯定了茅盾小說的文學史意義,精深地概括了「社會分析派」具有「小說家的藝術、社會科學家的氣質」的創作風貌,肯定了新文學發展中的 這一寶貴經驗和優良傳統。 (3)姜文《論〈子夜〉創作的多重動因》:從文藝發生學的角度,對作家的創作動因作了深層心理剖析,得出了茅盾的四重情結:參與情結、豐碑情結、鄉土情結、原型情結。他反對那種以「政治圖解」、「時事命題」來解釋《子夜》的創作動機的簡單化傾向。 (4)孫中田《理性精神與茅盾小說》:高度評價茅盾小說的理性化傾向。茅盾作品既注重人物的精神狀態,更注重人物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一切都在人物——歷史的怪圈中動盪,時代、歷史已經不是簡單的外在空間環境,而轉化為作品的「大角色」。即人物的喜怒哀樂、成敗得失,每一次生命的律動,都受制於環境,被這個無處不在的「巨手」所左右。這就是以理性精神燭照而產生的宏大嚴整 的藝術結構。
茅盾具有「雙重人格」,其靈魂深處是政治家與文學家各半的結合。他的「社會剖析」的創作,主題先行, 一味追求政治傾向的明晰性、反映生活的整體性,作品思想大於藝術。對於茅盾的被奠定了的半個多世紀的經典地位,提出了質疑。(1)藍棣之《現代文學經典:癥候式分析》:《子夜》是一部抽象觀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社會文獻,作品對社會生活的大規模描寫,完全是服從於作家的先行主題的。這種配合現實政治斗爭、指向性很強的描寫,根本談不上反映現實的真實性,是笨重而使人生畏、可讀性較差、缺乏藝術魅力的「高級社會文件」。缺乏主體性體驗,缺乏時空的超越意識,過於急功近利,沒有深刻的哲理內涵作為恆久啟示,缺乏對人性、生命和宇宙意識的透視。 (2)王曉明《驚濤駭浪里的自救之舟——論茅盾的小說創作》:茅盾創作中有滑坡現象。《蝕》三部曲是在「對往事的情感記憶中獲取靈感」,具有「與眾不同的藝術風姿」;《子夜》、《林家鋪子》等則是「每每是從判斷時事的抽象例題出發去進行構思」、「擁有明確的社會政治主題」。茅盾是隨時代潮流而變化。他從最初提倡「為人生」文學起就有強烈的功利慾求,此後十幾年政治熱情不減,到30年代大爆發,以致掩蓋、壓抑了自身藝術素質的充分發揮。 (3)邱文治:茅盾小說的最大特點是「時代性和社會化」,然而隨之而來又存在著令人深思的矛盾現象。自覺的理性思考,既有助於組織題材、發揮想像力,也可以阻礙想像力,使主體失落。茅盾中長篇小說的網狀結構類型,是中外小說發展的較高藝術形態,但又是導致茅盾多部作品難以完成的原因之一。茅盾某些作品風格沉悶,顯示出單純追求藝術廣度的缺陷。
G. 比較老舍與茅盾的都市文學方面特徵
矛盾是「社會剖析小說」代表作家,他的小說注重題材與主題的時代性與重大性,要求創作與歷史事變盡量同步,自覺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與「廣闊的歷史內容」,能反映時代全貌及其發展的史詩性。矛盾的都市文學屬於歷史斗爭模式,以都市中階級的對峙,人與人的斗爭作為主線來表現一個亢奮、變化的貧富差別顯著的都市社會。
老舍文學作品的獨特價值在於他對文化批判與民族性問題的格外關注,他的作品承受著對轉型期中國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靜審視,他始終用「文化」來分割人的世界,關注特定「文化」北京下「人」的命運,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戀,而這一切都是通過對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風俗描寫來達到的。他第一個把「鄉土」中國社會現代性變革過程中小市民階層的命運、思想與心理通過文學表現出來並獲得巨大成功。老舍的作品具有「北京味兒」和「幽默風」,是「京味小說」的源頭。
H. 茅盾對現代小說創作的獨特貢獻
茅盾作為一代文學巨匠,他勤奮多產的創作歷程和自覺營造的藝術精品,已表明了一個獨特的作家的價值所在。他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影響和開拓可歸納為幾個方面:
第一,茅盾小說注重創作題材和主題的深入挖掘,創造了現代小說與現代社會同步共進的全景化史詩性品格。社會科學家氣質的茅盾,由社會活動和文學理論的熱情活躍於文壇,這使得他進入創作便達到了空前的思想深度和廣闊的歷史內涵,他小說的創作題材所涉及的社會生活內容,涵蓋了20世紀中國上半葉的歷史全貌,時代的線索排列構成了社會的編年史。如從社會的政治、經濟斗爭和階級矛盾以及社會各階層人物看,茅盾小說反映出軍閥混戰、經濟危機、工人罷工、農民暴動等社會重大問題,規模的宏大和分析的深刻,都是中國現代社會小說前所未有的。茅盾創造了現代小說大容量社會信息的傳遞和辨析的創作模式。
第二,茅盾小說以不斷創新的藝術形象,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中國現代小說的人物畫廊。縱觀茅盾小說的人物形象系列,除了上述已重點分析的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形象的獨創價值外,從《霜葉紅似二月花》、《走上崗位》等作品中,更突現出茅盾資本家形象塑造的豐富性和完整性;茅盾對知識分子和農民形象的塑造,注重社會人的心理剖析和社會歷史剖析的有機統一,在現代小說史人物刻畫方面有所開拓。早期《蝕》三部曲中的時代女性形象,從「傳統」和「現代」的對比中,從時代急流的變動中挖掘「新人」形象的價值。在20數量30年代短篇小說《春蠶》里,對老通寶、多多頭父子兩代農民的刻畫,不僅在典型的社會時代背景下烘託了人物,而且以兩代人的心理、性格的歷史內涵的巨大差異,創造了思想深刻的農民典型。這些形象都達到了較高的典型性,為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確立了典範。
第三,茅盾小說以開放的現代意識、豐富的生活積累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現代都市文學。茅盾從踏入社會之初,在商務印書館的工作就與中國最早最大的商埠上海有密切關聯。在上海,他有復雜的社會關系,同鄉舊故中有各階層人物。茅盾小說全面地描繪了現代都市的企業、金融業、商業、公館、舞廳、大飯店等,並且著重展示了現代都市以政治、經濟為軸心的各階級、階層的不同人物,如資本家、金融家、買辦官僚、公務員、市民等之間的復雜人際關系;同時茅盾更注意描寫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特性,現代都市發展的不健全性,以及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沖擊,急變和交雜的都市走向現代化的艱難過程。如進入都市迅速「風化」的遺老遺少、封建性和現代性混雜的地主式資本家、洋房公館的血脈緊連著宗法社會的農村等,都活生生地展現在其小說世界里。茅盾小說創造的都市文學,為20世紀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提供了生動形象的讀本。
第四,茅盾小說對於現代長篇小說的樣式、結構等方面的藝術探索和追求,充分顯示了現代小說的文體意識的獨立,是與茅盾的進入小說創作分不開的。茅盾的第一篇長篇小說《蝕》,採用「三部曲」形式:既可獨立又能連綴,可分可合,伸縮自如。茅盾隨後的創作中有較多的三部曲作品,使得這一形式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更是現代中、長篇小說文體新的拓展,如以小見大的《林家鋪子》、歷史畫卷式的《霜葉紅似二月花》、長篇日記體的《腐蝕》等多樣化的小說體式。而就小說結構而言,茅盾的小說突破了單一的線性結構,表層的時空交換構架呈現了開放性和交叉性的結構特點;熱情關注時代風雲,深刻把握遼闊而復雜的社會,構成了他小說宏大而嚴謹的布局、盤根錯節的人物和情節交叉的網狀結構;標志現代心理小說的心理剖析經茅盾的努力,在范圍和程度上的創新和對個體心靈世界的透視賦予的社會性的力度。總之,茅盾作為中國現代小說大師,其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
I. 你好 求助 茅盾的《子夜.》都市文化精神特徵是什麼 謝謝啦
子夜》的情節結構,茅盾處理得相當成功的,各條線索齊頭並進,中心突出,既相對獨立,又縱橫交織,使生活內容和眾多的人物、事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藝術的整體,像一座縱橫交錯又渾然一體的建築群。 完整概括中國現代革命史的宏偉構思,茅盾是寫歷史畫卷的大手筆,概括歷史完整畫卷的巨匠。他的創作是藝術化的歷史,歷史化的藝術。通觀茅盾的作品,我們可以窺見中國現代革命史的復雜斗爭,尋覓到各個階級,各個階層,各種傾向,各種代表心物的音容笑貌。 茅盾創作《子夜》時,明確地提出要「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要以農村與都市的對比反映中國革命的「整個面貌」。正是出於對社會面貌整體把握的需要,他把吳蓀甫設計成紗廠老闆,因為這一角色便於「聯系農村與都市」。 《子夜》不僅顧及到社會空間上的全景展現,而且更注意社會結構的全景式表層模擬。他把每一個都作為他所屬的階級的「標本」來塑造。寫出他們所具有的社會角色特性。像吳蓀甫、趙伯韜、等不同類型的資本家,像吳老太爺、曾滄海、等不同特點的地主。像李玉亭、范博文、等不同模式的知識分子,既是「單個人」,又都是帶有特指意義的社會角色。他們個人的命運、事實上反映了某一社會群類的基本狀況。 在進行大規模的全景式描寫時,茅盾注意在具體的情節安排上虛實結合、遠近結合,因為這樣才能顯示出作品的色彩與波瀾,也才符合生活的實際。 他以城市為近景,以農村為遠景的布局,以光怪陸離的城市為主要的生活舞台,通過作品中人物的談論或政治形勢的變化,起伏不斷地引出農村這一條線索。在圍繞吳蓀甫這個中心人物引出各種經濟斗爭和階級斗爭時,採用不同的方法安排線索,形成虛實結合,疏密相間的布局。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茅盾與那些提筆一瀉千里的作家有很大的不同。他這種闊大的構思,為我們貢獻出《子夜》這樣一部概括中國30年代社會生活的完整面貌的網路全書。
J. 茅盾作品的主要特點
茅盾有空間茅盾一些分類,與現實事物不一樣,但情感卻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