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都市總裁 > 何為國現代小說

何為國現代小說

發布時間:2022-01-20 18:52:58

⑴ 什麼是中國現代文學它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

中國現代文學,指的是中國上世紀新文化運動為端,至新中國成立,也就是1919-1949,三十年的時間。當然,這是學界一般所指。三十年中還可以再劃分為三個階段。
它的發生的大背景就是五四新文化運動。詳細參看錢理群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大出版社

⑵ 何為國

地之所載,天命所歸,心之所向,眾望所在,地大物博,民樂而安生。

⑶ 何為國,何為民

國家是一個綜合概念由人民(居住的人,法律賦予一定權利,國家是為人民實現利益而存在的或者是為壓迫和剝削人民而存在的,也可以兩者兼有),政府(國家存在的具體體現,是國家職能有效運轉的載體),領土(疆域范圍,也是管轄范圍),主權(國家獨立自主地處理對內對外事務的最高權力)構成。民的定義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有兩種:1、哲學定義。就是自然人,社會中的人。2、政治學。人民是擁護社會主義的人,和敵對分子被專政對象相對。

⑷ 什麼是中國現代文學它是如何劃分的 小說

中國現代文學是在中國社會內部發生歷史性變化的條件下﹐廣泛接受外國文學影響而專形成屬的新的文學。它不僅用現代語言表現現代科學民主思想﹐而且在藝術形式與表現手法上都對傳統文學進行了革新﹐建立了話劇﹑新詩﹑現代小說﹑雜文﹑散文詩﹑報告文學等新的文學體裁﹐在敘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寫手段及結構組成上﹐都有新的創造﹐具有現代化的特點﹐從而與世界文學潮流相一致﹐成為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文學。
,"小說界革命"。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為代表。戊戌政變失敗以後,梁啟超轉重於思想文化啟蒙工作。以西方為借鑒,特別注重小說的宣傳啟蒙作用。貢獻:一是藉此抬高了小說的地位,二是開了近現代啟蒙文學的源頭。

⑸ 何為國何為愛國

國,就是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
愛國即愛祖國。祖國的直接體現是同胞,國家的直接體現是政權。祖國與國家不是一回事。公民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應該效忠自己的國家。

⑹ 何為家何為國

家指父母,兄弟姐妹,凡是帶親的,朝夕相處的,同在一屋檐下的,組成的一個集體稱之為家.國嘛,跟家比的話,就應該是個大家庭,不止包括你的親人,還包括陌生人,各省各地的,形形色色的人,組成的集體叫國家.

⑺ 什麼是中國真正的現代派小說

現代派文學
一、有關現代派文學的基本知識
現代派文學是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20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在歐美繁榮的、遍及全球的眾多文學流派的總稱。它包括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魔幻現實主義等流派。課文《變形記》《牆上的斑點》《等待戈多》(節選)《百年孤獨》(節選)分別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現代派文學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變化,流派紛呈,作家的政治、思想傾向也很不一致,但就其共性來說,有如下幾點:①各流派都強調要表現「現代意識」,其中心就是危機感和荒謬感。因此,現代派文學的共同主題是表現現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危機。②現代派文學對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四種基本關系的尖銳對立作了深刻的反映,表現了異化這一主題。③現代派文學是西方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危機的自我表現,它深受唯心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思潮的影響,具有虛無主義、神秘主義和悲觀主義、個人主義的色彩。
現代派文學的藝術特徵是:①象徵性。現代派作品為探求人物的內心真實,著重表現難以直接描述的復雜多變的內心活動,藉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思想還原為知覺,使抽象的思想外化。②荒誕性。現代派作家通過非理性的極度誇張的形式,將現實與非現實糅合在一起,寓嚴肅於荒誕。以戰後的計算機工業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把社會結構改組成一個龐大精密的機器,人成了由機器控制的動物。科學對世界和人的統治比過去任何時代都要殘酷無情,人再也沒有主體性可言。科學對人的壓抑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產生分裂,而「荒誕本質上是一種分裂」,當代人由於科學的異化而產生對世界和人的荒誕體驗。荒誕形象具有一種特殊的概括力。③意識流。現代派作家熱衷於挖掘人的潛意識,大量採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的手法,表現人物意識「自然」流動狀態,力求開掘人物心理的復雜性,擴大心理描寫的范圍,意識流技巧的目的是要深入人的精神活動,表現那種紛亂飄忽的思緒和感觸,這種思緒和感觸還沒有經過嚴密的整理和組織,常常顯得鬆散零亂,缺乏條理,不合邏輯。④意義的不確定性。由於該時期文學關注的社會准則問題長期陷入混亂,他們感到世界的意識只是部分的、暫時的、甚至是矛盾的,而且總會有爭議,這樣的社會已不適宜於明確的定義,因而該時期文學更側重於探究那種混亂的多重復合意義。在藝術表現上他們常採用事實與虛構交織的拼湊、自相矛盾、不連續性、模糊性等方法來表現這個復雜多變、難於捉摸的世界。
以上為現代派文學的總體特點。具體到每一個流派,又有其自己的特點。(一)表現主義重在表現內在世界,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其特徵為:①抽象化;②變形;③時空的真幻錯位;④象徵和荒誕的手法;⑤面具的運用;⑥注重聲光效果。其中①~④指小說,⑤⑥指戲劇。表現主義小說的傑出代表是奧地利的卡夫卡。(二)意識流小說是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它以象徵暗示、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徵。意識流小說家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因人而異,各有側重,但有些藝術特徵是共同的:①「作家退出小說」;②情節淡化;③大量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④時空交錯和心理時間;⑤象徵暗示和對比聯想;⑥語言使用上的創新和變異,超出語法常規。代表性作家是愛爾蘭的喬伊斯、英國的伍爾夫等。(三)荒誕派戲劇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爾後迅速風靡於歐美其他國家的一個反傳統戲劇流派。它沒有完整連貫的情節,沒有戲劇沖突,舞台形象支離破碎,人物語言顛三倒四。它表現的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人與人的關系是無法溝通的。其明顯特徵是:①荒誕、抽象的主題。「從廣泛的意義上講,荒誕派劇作家的作品與主題,都是人類荒誕處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苦悶心理」。②支離破碎的舞台形象。荒誕派戲劇家認為「荒誕」是世界的本質,「非理性」是戲劇表現的核心內容。因此他們的作品刻意打破傳統的戲劇常規,既無時空觀念,又無戲劇結構的基本格局;既無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又無扣人心弦的戲劇沖突,有的只是一群被世界壓扁了的可憐蟲。這些人舉止荒誕怪異,語言顛三倒四,思維混亂不堪,毫無理智可言。③奇特怪異的道具功能。荒誕派戲劇作家提倡「純粹戲劇性」,認為「藝術家通過直喻把握世界」,通過物體把戲劇人物的「局促不安加以外化,讓舞台道具說話,把行動變成視覺形象」,道具使戲劇的「直觀藝術」特點發揮到極限。荒誕戲劇的代表作家是薩繆爾·貝克特。(四)魔幻現實主義是通過「魔法」所產生的幻景來表現生活現實的一種創作方法。用魔幻是工具,是途徑,表現生活現實是目的。用魔幻的東西將現實隱去,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循環往復的、主觀時間和客觀時間相混合、主觀客觀事物的空間失去界限的世界。作為拉丁美洲小說創作中的一個重要流派,魔幻主義繼承發展了本大陸古印第安各族文化(傳統意識、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習俗)的傳統,極富民族特色。代表作品為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二、幾篇作品的思想藝術特色補遺
配合教材的教學參考書對外國現代派文學有關內容進行了分析,但我們認為這些課文多為節選,所以難以集中鮮明地體現這種文學流派的特色和理論觀點;而作為幾種不同流派的代表作,應聯系整部作品來全面地了解其思想藝術特點,使學生窺一斑而知全豹。
(一)卡夫卡這位西方現代主義各文學流派的鼻祖和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家,在思想上接受了存在主義學說,反映了世紀末情緒,表現了人的孤獨與恐懼,表現了荒誕世界和異化主題:權威的不可抗拒,障礙的不可克服,孤獨的不可忍受。其代表性作品《變形記》講述了一個荒誕而辛酸的故事,人變甲蟲固然荒誕,但人在社會中像甲蟲一樣生活,有著類似甲蟲一樣的遭遇,這卻是可能的。作品通過格里高爾·薩姆沙的變形以及變形後的遭遇及悲慘結局,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利害關系,表現了人的「異化」。在作品中,「甲蟲」這一形象被賦予了雙重的意蘊:①表明著人自身價值的喪失,顯示了人在這個迷誤的世界上的無能為力,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②「甲蟲」只不過作為一個道具出現,作者用它使主人公與其他同類群體相隔離,從而揭示出人在社會中的孤立、悲哀和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與無法溝通。
化奇異為平凡,把最令人難以置信的、無法解釋的事件安置在最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環境之中,讓荒謬悖理與合情合理、虛幻與現實這兩類對立的因素組合成為一個整體,展現出一幅神秘、夢魘般的非現實卻又好像是現實中處處可以見到的超現實圖畫,這是卡夫卡小說最根本的藝術特色。善於通過奇妙的構思和多種藝術手法把現實與非現實、合理與悖理、常人與非人並列在一起,把虛妄的荒誕離奇現象與現實的本質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上他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純客觀的敘述方式,構成了別人不能或難以重復、甚至無法模仿的獨特的「卡夫卡式」的藝術風格。
(二)作為荒誕劇的經典,《等待戈多》非常突出地體現了荒誕派戲劇的思想和藝術特色。
《等待戈多》揭示了「人類在一個荒誕的宇宙中的尷尬處境」。在作品中,我們看到人與外部的客觀世界是處在一種無法感知的隔絕狀態。在第二幕里,那棵枯樹一夜之間長出了四五片綠葉,以至兩個流浪漢無法辨清是否仍在昨天的地點等待戈多。外部環境不但對人呈現出一副冷漠、陌生的面孔,而且也給人帶來了一種壓迫感。因為人對外在客觀世界毫無所知,而客觀世界是荒誕不經的,所以,人常為荒謬的現實所嚇倒。此外,劇中人與人之間那種既無法分開又相互隔膜的關系也體現了一種人生的荒誕;作為全劇中心線索的戈多,也並非是一個什麼具體的人,而也只是一種象徵。再從全劇給人的意象來看,《等待戈多》中的「等待」也並不是一種什麼具體的等待;「等待」在劇中是一種抽象的形而上的意義,它事實上仍是貝克特對人類生存境況的一種寓意性說明,即:①「等待」是一種緣於痛苦的痛苦。在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發生全面異化之後,人的生存境況是相當尷尬和痛苦的。身陷如此境地而又難以掌握自己命運的人當然便只能是無可奈何地等待,伴隨著這等待的是無盡的孤獨和無聊。②「等待」也就是希望。兩個流浪漢因意識到自身處境的痛苦與不幸而憤憤不平,因此渴望「戈多」盡快到來。「等待」包含著希望,堅持著「等待」,即是說人類對未來總是抱有希望。③「等待」也是抗爭。等待是痛苦,因痛苦而產生希望,希望便能促使人去行動。劇中兩個流浪漢因希望而激起的行動就是等待。在這種等待的堅韌不拔中,無疑匯聚、融涵著一種對痛苦與荒誕現實的反抗,對痛苦與荒誕命運的抗爭。因此,該劇能夠「使現代人從精神貧困中得到振奮」(1969年作者獲諾貝爾文學獎時的授獎辭)。
作為一部「反傳統」的戲劇,《等待戈多》有其鮮明的藝術特色。①該劇完全拋開了傳統戲劇中必不可少的完整的情節和結構。劇中沒有什麼情節,主人公只是重復一些對話和極少的動作;開頭是怎樣,結尾還是怎樣。全劇採用了獨特的循環式的結構方式,幕與幕的內容有大量重復,每一幕的場景和生活片斷也都基本類似。②摒棄正常的語言形式。傳統戲劇一般都非常講究語言要個性化,富有表現力。而在該劇中,人物的語言卻是語無倫次,支離破碎;劇中人與人之間構不成對話,在大段的語言轉換之間,充滿了非邏輯性;劇中人與人的對話中間往往有「長時間的沉默」。③大量運用「怪誕」手法,具有濃重的寓意象徵意味。無論從總體框架還是具體細節來看,該劇都堪稱是一部地道的哲理寓意劇。戈戈和狄狄是人類的象徵,「等待」揭示著人類的生存境況和生存狀態;戈多是希望的象徵;戈戈穿靴子腳疼,象徵著哲學意義上的「生之痛苦」;幸運兒背負著沉甸甸的沙袋前行,象徵著人類旅程的沉重和毫無意義等。
(三)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一問世就驚動了整個西語文壇,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在拉丁美洲引起了一場文學地震」。作品寫了西班牙移民的後代布恩蒂亞家族的興衰與馬孔多由開拓到繁榮到再次毀滅的歷史。作者在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授獎儀式上指出這部小說主要是表現「拉丁美洲的孤獨」。作者力圖通過布恩蒂亞家族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生活和經歷以及馬孔多由開荒、發展到毀滅,寫出了哥倫比亞及整個拉丁美洲愚昧落後、與世隔絕和被殖民入侵的屈辱歷史,揭露和批判了哥倫比亞國內外反動獨裁政權的殘暴和美國侵略者對拉美民族的政治壓迫與經濟掠奪,預示了拉美人民將告別愚昧、孤獨,走向覺醒與文明。
《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的經典作品,作者遵循「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創作原則,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使讀者從這種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畫面中,獲得一種「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藝術感受。其突出藝術特色是:①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相結合。作家把現實與神話、傳說、夢幻雜糅在奇譎多變的情節發展之中,打破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人間與鬼域的界限,置人物於更廣闊的天地中,使人物、事物具有跨時空的更大容量。這些神話傳說與荒誕不經的描寫是印第安古老文明的真實反映,愚昧落後的馬孔多人是深信不疑的。小說以此寫出了拉丁美洲與世隔絕、愚昧落後的歷史真實。②大量運用象徵、暗示手法。如全村得了健忘症,為了生活,人們不得不在各種物品上貼上標簽。這樣寫的目的是暗示大家要牢記容易被人遺忘的歷史。象徵的例子也很多,如帶獵尾巴的孩子象徵著新老殖民主義和獨裁者奴役下的畸形社會;捲走馬孔多的那場大風暴象徵著不可戰勝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新生力量。
三、關於教學的一點建議
面對20世紀外國現代派文學取得的輝煌成就,我們應該讓學生通過這幾篇課文的學習,初步了解現代派文學的基本特點,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和欣賞變形、誇張、象徵、怪誕、人物意識流和魔幻現實主義等表現手法及其藝術效果。需說明的是,教學本單元對學生的要求不應過高,沒必要讓學生記住一些現代派文學的概念、理論、術語,而是應該指導他們在反復研讀課本所選作品的同時,認真閱讀《語文讀本》中所選的外國現代派文學作品,以增強感性認識。當然,限於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知識面,對於作品的寫作背景、情節和主題、藝術特色等,教師還應作適當的講解。

還可以參考http://www.living8.net/luwen/61/66/200604012533.html

歐美現代主義文學簡述

簡述現代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 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在思想上有以下特點: 1現代派各流派都強調要表現「現代意識」,它的中心就是危機感和荒誕感。共同主題是表現現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危機。 2現代派文學對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四種基本關系的對立作了深刻的反映。 3現代派文學是西方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精神危機的自我表現。 藝術特徵的特點: 1象徵性。藉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外化。 2荒誕性。通過非理性的極度誇張的形式,將現實與非現實揉合在一起,寓嚴肅於荒誕。荒誕形象具有特殊的概括力。 3意識流。現代派作家熱衷於挖掘人的潛意識,採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的手法。

現代主義文學的發展狀況: 一 象徵主義: 術語解釋 象徵主義 1象徵主義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運動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象徵主義流行於19世紀後半葉的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後期象徵主義應運而生,本世紀20年代,後期象徵主義達到高潮。 2 象徵主義具有鮮明的特徵:創造**的「美」;表現內心的「最高真實」;運用象徵暗示;在幻覺中構築意象;用音樂性來增加冥想效應。 3 代表作家:瓦萊里、里爾克、寵德、葉芝和艾略特。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法國詩人瓦萊里:《海濱墓園》 愛爾蘭詩人、劇作家葉芝:《駛向拜占庭》 葉芝由於「表達了整個民族精神」而獲得了19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俄國「極端真誠的詩人」勃洛克:《十二個》(長詩) 意象派的代表(象徵主義的一個變種): 美國的寵德:《地鐵車站》(典型的意象詩) 意象派詩歌的特點:重在表現詩人的直觀形象,但作者的直觀感受並不直接表露,而是通過意象來暗示。 隱逸派(象徵主義派生出來的另一個詩歌流派): 創始人:翁加雷蒂 代表作家(翁加雷蒂的兩位弟子):誇西莫多和蒙塔萊(分別於1939年和197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二表現主義 術語解釋 表現主義 1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至30年代歐美文學一個重要的現代主義流派。它首先從繪畫開始,隨後波及文學。 2 表現主義一詞最早於當時巴黎舉辦的一個畫展上的一組油畫的總題名,用以表明同自然派、印象派作品的區別。 3 表現主義的特徵:抽象化;變形;面具的運用;時空的真幻錯雜;注重聲光效果;象徵和荒誕的手法。 4 表現主義的先驅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鳴曲》等劇作把鬼魂搬上舞台,讓死屍、幻影、亡魂、活人同時登場。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奧地利的卡夫卡 戲劇的代表:美國的奧尼爾 奧尼爾的主要作品: 《瓊斯皇》:作者將表現主義藝術手法融於自己的創造,形成獨具特色的「奧尼爾派」表現主義劇作的典範作品。 《毛猿》:副標題是「古代和現代生活的八場喜劇」。主人公:揚克

三 意識流小說 術語解釋 意識流小說: 1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期起於西方,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 2 它以象徵暗示、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意識流的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徵,在本世紀20—30年代英、美、法等國形成一個頗為壯觀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3 意識流小說家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各有側重,但藝術特徵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說」;情節淡化;大量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時空交替和心理時間;象徵暗示和對比聯想;語言使用上的創新和變異。 4 代表作家是英國的喬伊斯和伍爾芙,法國的普魯斯特和美國的福克鈉。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伍爾芙:《牆上的斑點》、《到燈塔去》 普魯斯特: 《追憶逝水年華》:以「我」對往事的追憶為主線,展示了「我」出生於富裕家庭卻精神空虛的庸俗生活。

福克納: 「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194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創造了一個獨特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 《喧嘩與騷動》: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沒落。小說創造了復合意識流方法,使運用意識流手法去發掘人物的內心生活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

四 未來主義:興起於義大利,創始人義大利的馬里內蒂。 文學藝術的主題上:未來主義調動一切藝術手段,集中表現運動中等物和人,通過動態來贊美運動感、力感和立體風格。 藝術形式上:未來主義者主張徹底摒棄傳統手法。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俄國: 馬雅可夫斯基的長詩:《穿褲子的雲》 法國: 阿波里奈爾:首創「樓梯式」的詩歌形式。

五 超現實主義興起於法國,它由達達主義發展而來。達達派詩人:布勒東(創始人)、阿拉貢、艾呂雅

六 達達主義:來自羅馬尼亞的法國詩人斯當。查拉為首的藝術小集體。

艾略特 第一個創作階段(第一首詩歌到1922年發表《荒原》前): 《一位女士的畫像》、《普魯弗洛克的情歌》 第二創作階段(1922年《荒原》發表至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國國教前,即「荒原」階段): 《荒原》、《空心人》 第三創作階段(即荒原後階段):《四個四重奏》 《荒原》(共五章): 第一章《死者的葬儀》:詩篇一開始便寫西方人雖死猶生的荒蕪景象。 第二章《弈棋》:詩人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中以女性及其情慾為主體去展示西方文化墮落的景象。 第三章《火的佈道》(又譯《火誡》):寫男性及其情慾。 第四章《水裡的死亡》:以象徵情慾泛濫與死亡的「水」為主題意象。 第五章《雷霆的話》

簡述《荒原》的思想內容。 20世紀象徵主義作家艾略特創作的《荒原》是詩人把他對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經過意識融合所展示出的既有戲劇色彩又富於啟示錄式的內心獨白。 1它以深刻的危機與超越意識去沉思西方文化的困境與出路,展示出一個失去了神性之世界的本真狀態。在沒有神性的世界中,西方文明已全面墮落為乾涸碎片,世界之夜已進入夜半,世界之夜彌漫著黑暗。 2 作者把他對現實的思索擴展為對歷史的透視,因此他的荒原便具有普遍性與永恆性。詩人要以他的恐怖之詩來震撼荒原人這個上帝缺席的現實,詩人之詩為我們傳來了上帝回返的訊息,如此,《荒原》也才不是那種雖死猶生的絕望。荒原意識也就是危機意識,荒原之死是再生之死,即用皈依宗教來拯救荒原。

簡述《荒原》的藝術特徵: 20世紀象徵主義作家艾略特創作的《荒原》作為現代派詩歌的登峰造極之作,其藝術形式與表現特徵有其獨到之處。 1內心獨白的運用。 2廣泛地運用自由聯想。 3把詩中的人物放到戲劇化的場景中。 4詩人通過感人的形象去暗示那些無法或者無需表達的思想。 5情感的場面化和具體化,這便是他那著名的「客觀對應物」效果。 6大量運用文學的與歷史的典故。《荒原》中的題辭和各章標題,或者取自古希臘神話和宗教儀式,或者指向文學作品的故事,抱涵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卡夫卡 (奧地利) 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創作的小說主要有3部分: 一:生前發表過的短篇小說:《判決》、《飢餓藝術家》、《變形記》:主人公格里高爾作品通過格里高爾的變形及變形後的遭遇及悲慘結局,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利害關系,表現了人的「異化」。 二:生前沒有發表過的短篇小說:《地洞》整篇小說都是寫一隻人化了的動物的內心感受,它表現了小動物的恐懼心理和生存環境的非理性。 三:生前未發表過的3部長篇小說:(被稱為「孤獨三部曲」) 《美國》:(原名《生死不明的人》)小說在形式上受流浪漢小說的影響,用狄更斯的傳統敘述手法,揭示了西方社會的生存狀態。主人公卡爾。 《訴訟》:主人公銀行襄理K 《城堡》:表現了「卡夫卡式」小說的典型特徵。 術語解釋 卡夫卡式: 1 20世紀表現主義作家卡夫卡創造的藝術世界,人們稱為「卡夫卡式」。「卡夫卡式」如同「莎士比亞化」、「席勒式」,涵蓋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兩個方面,是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 2在思想上,卡夫卡接受了存在主義學說,反映了世紀情緒,表現了人的孤獨與恐懼,表現了荒誕世界和異化主題。3「卡夫卡式」的藝術特色具體表現有:荒誕框架下的細節真實;怪誕;象徵;自傳色彩。

舉例說明「卡夫卡式」的藝術特色。 簡述《城堡》的寓意。 《城堡》是20世紀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家卡夫卡創作的。

1《城堡》從人與人的關系表現人在荒誕世界中的生存狀態。主人公K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小人物的象徵,也現代人的命運的象徵,同時也是卡夫卡的精神寫照。2「城堡」是權力的象徵,是國家統治機構的縮影,是神秘的異己力量的象徵。老百姓與國家之間,關系疏遠而對立,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在龐大的官僚機構與大小官吏的阻撓下,小人物的起碼要求也無法滿足。

喬伊斯 愛爾蘭作家,20世紀現代派文學巨匠和意識流小說大師。 《都柏林人》:第一個短篇小說集 《青年藝術家的肖像》:一部帶有自傳體性質的中篇小說,是喬伊斯藝術發展的轉折點,是他正式運用「意識流」手法創作的第一部小說,被認為是《尤利西斯》的前奏曲。首次採用自由聯想、內心獨白等意識流手法。主人公斯蒂芬 《為芬尼根守靈》: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代表長篇:《尤利西斯》書名是從荷馬史詩《奧德賽》的主人公俄底修斯的拉丁文名幻化而來的。被認為是一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精神崩潰的史詩」,是「關於一個社會無可挽回的分崩離拆」。主人公廣告承攬員布魯姆是個平庸的資產階級市儈、斯蒂芬、莫莉三人的巧遇,構成了庸人主義、虛無主義和肉慾主義的三結合,而這種結合正是都柏林社會也是現代西方社會中人格破碎、庸俗猥瑣和精神崩潰的深刻寫照。

簡述《尤利西斯》的藝術特色。 20世紀意識流小說大師喬伊斯創作的《尤利西斯》,被稱為是「意識流」的網路全書,它的發表標志著作者意識流技巧的成熟和完善。它有如下特徵: 1作者採用荷馬史詩《奧德賽》情節平行的結構,反襯現代西方人的卑微、蒼白、渺小。 2作者拋棄了單向型意識流手法而將其發展為交錯型意識流。作品中三股意識流互相交織,在親情和家庭的焦點上匯合,構成一幅多彩的畫面,折射出都柏林社會的生活場景,表現出他們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 3內心獨白的系統運用。 4作品還運用平行類比和象徵的手法 他以荷馬史詩《奧德賽》作為本小說總體結構的框架,並且把兩部史詩融為一體;天空中陰雲密布,象徵著人類的種種罪惡。 5喬伊斯還運用了多種語言,還打破傳統的語法和句法的束縛,獨創了一些詞彙。

⑻ 什麼是中國近現代歷史小說

近代和現代創作的小說。
在中國史學界,對中國近代史、現代史的劃分主要存在兩種觀點:一是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一是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界。
前一種觀點的依據是,五四運動前中國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五四運動後中國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後一種觀點的依據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後中國的社會性質完全不同。之前,中國處於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未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擺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

巴金的《家》《春》《秋》, 老舍的《駱駝祥子》《茶館》等,魯迅的孔乙己等等。

⑼ 何為國何為家

諸侯的封地叫「國」,世大夫的封地叫「家」
有一篇文言文《季世將伐顓臾》中的句子。「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患貧而患不安」。

⑽ 何為國之本何為民之本

國為民生,沒有國就沒有民,同樣民也是為文國而存在.兩者是護依胡存在,呵呵.這是我的理解.

閱讀全文

與何為國現代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必齊之姜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瀏覽:804
重生都市後中獎的小說 瀏覽:217
主角很帥的穿越小說 瀏覽:861
小流氓的光榮與煩惱小說閱讀 瀏覽:862
越戰被俘的女隊長受刑小說閱讀 瀏覽:288
總裁無小三小說下載 瀏覽:886
完本小說人物唐悠悠 瀏覽:959
男主有一個老婆的都市小說 瀏覽:341
小說作者淡櫻 瀏覽:907
外國禁毀小說小酒店在線閱讀 瀏覽:650
玄幻小說的內容簡介 瀏覽:383
重生女強小說玄幻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791
都市女主娛樂圈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183
用意識流寫一篇小小說 瀏覽:80
女特種兵重生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429
小說裡面寫關於迪麗熱巴的 瀏覽:835
小說作者唐爺 瀏覽:936
玄幻小說主角帶著神格重生 瀏覽:895
中國好看的現實主義小說推薦 瀏覽:309
渣攻後忠犬的小說推薦 瀏覽: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