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都市總裁 > 英國現代小說三大開拓者

英國現代小說三大開拓者

發布時間:2022-01-22 01:43:08

⑴ 急求後現代主義時期英國小說和戲劇的特點最好是英文。謝謝~

不用說,英國小說在藝術的世界是一個以森林景觀。作為促進其繁殖和進化的社會土壤,顯著的洪水演變的歷史過程中不斷改變。英國小說自文藝復興以來,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和魅力的最先進的工具,社會生活和歷史變遷的一個生動的描述。之日起就喜歡英語,形成英語小說會建立自己的規則和制度,雖然學校西東這一點,但堅定的步伐前進。盡管起步較晚的英國小說,它的歷史碰撞是遠遠短於詩歌和戲劇,但它是發展的急劇變化,廣泛的,它的影響和作用,必須採取多詩歌和戲劇。究其原因,英國小說不僅內容豐富,情節曲折,人物形象生動,但也因為它們的長度靈活多樣的形式,通俗的語言和精美的藝術和多讀者的青睞。經過無數的作家認真探索和反復實踐,雛形初現當代英國小說的藝術形式和創作技巧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英文小說在文學發展的客觀規律,完全符合的崛起,然後,小說藝術的發展,社會的進化是一個顯著的標志,但也是現代文學的必然結果。

應該指出,英國小說藝術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不可避免地經歷了從原來的成熟發展的過程。事實上,每一個階段的發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社會,歷史,政治,文化和經濟條件。在這種情況下,英語小說藝術的發展是不是一個孤立的或自發的文學現象,而是相互交融的繁榮,文化和社會的變化,以及異國情調(尤其是歐洲)。當然,英文小說藝術的發展和演變有其自身的規則和秩序。這種法律和秩序不能是抽象的,主觀的或形而上的方式來解釋,但通過調查和研究古代小說文本只有被發現和驗證。然而,在深入探索的英文小說藝術和審美價值的具體特點,有必要做一些簡要介紹了其歷史回顧和演化。

作為一個公認的敘事散文的文學體裁,英國的小說有400年歷史的。從理論上講,英文小說的形成,是的到來時,他們的藝術。當然,由作家和讀者的理解和在小說藝術批評家公認的接受需要一個過程。但到目前為止,西方的批評英國的第一本小說,一開始的年度內,誰的手不同的看法。塞繆爾。理查德,理查德·約翰遜(塞繆爾冒險1689年至1761年)的書信體小說「帕梅拉」(帕梅拉,1740年),有人說,丹尼爾·笛福丹尼爾·笛福(1660年至1731年)的小說「魯濱遜漂流記」魯濱遜漂流記「,(1719),還表示,約翰·班??揚(John Bunyan的,1628年至1688年)的宗教寓言「天路歷程」(朝聖者的進展,1678年,下集1685)。事實上,文藝復興時期的早晨,英國小說在16世紀後期可觀察到的線索。當時,約翰·莉莉(約翰Lyly,1554 -1606),菲利普,西德尼·菲利普悉尼(1554年至1586年),羅伯特·格林(羅伯特·格林,1558年至1592年)和托馬斯·納西爾(托馬斯·納什詩歌統治反駁才華的溢出1567 - 一組1601年),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墨攻「大學才子。由文藝復興運動的啟發,他們大膽的實踐和探索,體裁的小說,這種新的文化,典雅的風格和雕刻華麗的敘事散文創造性的語言的作品,從而打開一個歷史性的第一次英語小說一。的麗麗尤弗伊士曼(Euphues,武漢陽邏解剖結構,1579),悉尼的「阿斯卡爾鏟亞洲」(阿卡迪亞,1590),綠Panosituo「(Pandosto:時間的勝利,1588),娜事兒的不幸的旅客「(」不幸的旅行者,1594)和托馬斯·迪了羅妮「牛博雷傑克(傑克·紐伯里,英格蘭的著名的和值得布商,1597年)等作品體現的藝術特點在小說中。他們不僅在題材上的變化顯著詩歌和戲劇非常不同的形式,結構和語言,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發展潛力相當多的文學體裁吸引讀者的青睞。這些作品可分為浪漫和現實??的小說兩大類,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伊麗莎白女王的社會生活。散文敘事作品似乎有一個新的輝煌的風格,雖然它不夠成熟,作為一個敘事文學。然而,這種類型的工作的時候,不穩定和讀者的語言適應與滿足,肯定是一個神奇的效果,因為它是受限制的音步。 「E°明顯的16世紀後期,」大學才子英國小說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盡管在16世紀,在英國文壇的崛起激動地「小說熱」只持續了約二十年,但「大學才子」他們的創作實踐中的英文小說藝術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17世紀英國的多事之秋,政治不穩定,社會動亂,貧困現象普遍。英文小說的發展勢頭得到了極大的遏制。隨著「大學才子」已經死了的人,曾經風靡一時的英文小說曲折,難度非常大。誰不喜歡或不擅長寫散文,寫散??文小說作家的激情,有說教的含義或隱喻世界的內容。 「他們給了敘事文學,然後轉身寫了一系列的說教性質的文章,這表明他們的自我孤立,缺乏能力通過任何顯著的影響。」超過半世紀的沉默後,é¢,英國小說約翰·班揚的努力東山再起。然而,班揚似乎是一個17世紀的英國文學的一個孤獨的長跑。他的「天路歷程」,雖然當時的影響力,但新的小說家,這不是一個大數目,也不是小說,以取代詩歌的地位。盡管這樣的小說藝術,班揚有益的嘗試,巧妙地利用夢想,以反映現實,使一個看似純屬虛構的宗教寓言,反映了廣泛的象徵意義。雖然還沒有告別英文小說的原型,班揚的意境和其有能力控制結構的小說章節反映了一定的前瞻性,整體上漲的英文小說產生了積極影響。此外,在17世紀的英國文學也有很多所謂的「人物特寫」。這些散文作品不僅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社會上各種文字,還詳細分析了各種人物的性格特徵。字元特寫「是17世紀英國小說藝術的一種獨特的文學體裁的最低點,其描寫手法很聰明,穿透,往往使讀者食物深思的問題。人物特寫」能尚未被歸類在小說的,但他們引起的英文小說藝術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毫無疑問,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使陷入困境的英國小說人物特寫「,班揚的小說創作和作家。

18世紀是時代的英國小說全面崛起的時代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也小說的藝術。享受之父「的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稱號丹尼爾·笛福在他的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在英國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創業意識和冒險精神的生動體現,塑造的英雄形象中小資產階級的理想。 「迪福與17世紀的英國經驗主義的哲學概念是非常一致的,他是比以前的作家更完整的表達個人主義他的作品獨秀各種形式的個人主義與小說之間的聯系,在他的第一部小說」魯濱遜漂流記「的崛起,這樣的鏈接「很明顯,完全顯示,?英鎊迪福幾部小說不僅涉及到一系列的實際問題,但也表現出現實主義藝術的特點,在英國的小資產階級的化身,他筆下的人物大多是在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引人注目的迪福「魯濱遜漂流記」成功地運用了自傳體記憶自傳體回憶錄「()的方法來表現主人公的冒險。這一創造性的做法是不僅是一個挑戰比較流行的英國悔改自傳,但也超越了傳統小說的形式,因而具有積極意義的英文小說藝術的發展。

在18世紀,英國文學世界,「第二個」老式橡木櫃小說對應的小說或書信體小說(書信體小說),作者似乎是一個我不知道他是怎麼弄到手了一大堆的對應的編輯器。,?§作為早在1683年,英國作家阿弗拉?Σ班恩(阿芙拉貝恩,1640年至1689年)之間建立的第一個英文書信體小說「與他的姐姐的情書」(愛信之間的一個貴族貴族和他的妹妹)。然而,真正的發展的書信體小說成為一種文學風格,並廣為流傳無疑塞繆爾·理查森。他的三個書信體小說「帕梅拉」(帕梅拉,1740年),「克拉麗莎(克拉麗莎1748)和」大迪生「(格蘭迪森,1754年)的時間幾乎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書信體小說的出現了推波助瀾的英文小說藝術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它不僅進一步豐富了小說的敘事形式的,但筆者的作用也發生了變化。此外,書信體小說的數字接近讀者,展現真實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情緒變化,給予了前所未有的即時感,現實感。正如一位英國評論家指出:「人們認為這兩個潛在的,這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及時性和探索的心理現實,甚至意識流小說的形式。」 E?有沒有在英國小說藝術史,創造理查森的做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留下了一個很大的想像後來致力於新的實驗和創新的作家。

18世紀的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快速發展當時,英國的大多數圖書館在各種文學作品,但小說通常被認為是一個主要的對象集合,毫無疑問,這將導致一個顯著增加的數量在本世紀出版的小說閱讀。 「,E?英國文學的繼承的出現,喬納森·斯威夫特(喬納森·斯威夫特,1667-1745),亨利·菲爾丁(亨利·菲爾丁,1707年至1745年),勞倫斯·斯特恩(勞倫斯·斯特恩,1713年至1768年)和簡·奧斯汀(簡·奧斯丁,1775 -1817)優秀的作家,作為一個生動,充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小說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英國人來說,它的地位和影響力,首次超過詩歌和戲劇。與此同時,在英國小說藝術的成熟。「小說」使用的術語,直到18世紀的結束已經真正建立。「,ESS斯威夫特的聰明才智創造一個熱鬧但發人深省的」格雷戈爾游記(「格列佛游記」, 1726)針砭時事,嘲諷現實,創造了一個先例的英文小說「諷刺藝術。菲爾丁的小說反映的社會生活創造了一系列不僅體現一個熟練的謀篇布局能力,但也反映了他巧妙地利用了傳統的史詩藝術。菲爾丁模仿古典史詩敘事,刻意改變的史詩通常具有嚴肅性和混合成分含有豐富的喜劇悲劇,不時在其新穎的,所以,它變成了所謂的「散文喜劇史詩小說」 (散文體喜劇史詩)。難怪「理查德森和菲爾丁,他是一個崇尚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打破陳舊的傳奇小說,他們有自己的工作。」,??通常被稱為感傷主義作家勞倫斯·斯特恩無疑最傑出的18世紀英國小說的創新。英國小說就像一個嫩綠色的幼苗斯特恩似乎已經不滿與現有模式的新期待,他回小說形式的一項重大改革項狄傳「(」項狄傳「,1759年至1767年),第一次,他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框架結構,放棄了鍾的時間順序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小說文本來形容內心世界的主人。不用說,斯特恩的文學實驗已添加新的活力的英國藝術虛構的,和的小說形式向的多樣性和靈活性的方向進一步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在18日世紀英語文學中出現了一個傑出的作家簡·奧??斯汀。她的小說的質量與當代男作家相比都毫不遜色。她不僅善於使用諷刺和詼諧的對話主題,但也巧妙地利用了一個小數目的字元和一個有限的地域背景,展現了廣闊的生活畫面。「有些東西在簡·奧斯丁的藝術具有永恆的價值。「,??總體而言,的小說家在18世紀,主要是從英國的社會現實創造性的材料攝入量顯示,描繪生動的生活畫面,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的形狀。通過他們的英文小說的大膽探索和實踐,不僅是更積極的,藝術的成熟。

在19世紀,英國的小說改編成繁榮的時代,藝術形式和創造性的方法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19世紀初的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席捲了整個歐洲大陸,英國文壇出現了一批傑出的歷史小說和冒險小說,和他們的代表沃爾特·斯科特(Walter Scott,他1771年至1832年)。他的一生創作了30多部小說,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顯示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斯科特小說藝術上的創新是很有限的,和今天的許多學者是一種過時的歷史人物,但他的長篇歷史小說和傳奇的工作已成為英國文學世界文學景觀不能被忽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的狀態英文小說,成為更值得尊敬,更值得尊敬。

自19世紀中葉的英國小說查爾斯·狄更斯(1812-1870)查爾斯·狄更斯和其他傑出的作家的共同努力下,呈現出繁榮的空間。據史料記載,1837年至1900年,有大約60000的成人或青少年讀小說出版的英國。 7000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原因,也許算得上是一個小說家。當然,在藝術和載入史冊的一些成就之一。狄更斯和薩克雷(威廉·薩克雷,1811年至1863年)的,這反映在小說的情節和語言藝術很高的造詣小說更具可讀性和有趣的。勃朗特姐妹(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至1855年,艾米莉·勃朗特,1819年至1848年)的「了不起的蓋茨比」獨特的,和喬治·艾略特,喬治·艾略特(1819年至1880年)將是心理現實中的人物描繪得淋漓盡致。 19世紀後半的英國殖民統治由盛轉衰的時期,但也是英國社會的,政治上的不穩定,的道德沉淪嚴重沖突富人與窮人之間,一段時間的強化勞資糾紛矛盾。所有這些自然在小說中得到充分體現。狄更斯和他同時代的作家參數,後來托馬斯?哈代(1840-1928)托馬斯?哈代,憑借強大的社會責任感,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英國社會的弊端和罪惡被無情地暴露。它是由半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應該指出,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具有非常強的現實,不僅在題材和平民的趨勢還體現在表徵。通常情況下,19世紀的現實主義小說的原則,理性的故事在時間和空間上集中的樂趣和可讀性,注重細切的形式,結構密縫,嚴謹和合理的。在這方面,19世紀的現實主義小說不僅結束以來,在16世紀的英國小說的藝術的本質體現,但也是最古老的小說家,集體智慧的結晶。馬克思狄更斯的現實主義作家給予很高的評價:「他們理解和移動不是所有的政治家,理論家和道德一起更說明提示的世界政治和社會的真理。」,EAE

20世紀的英國小說中的變化,創作技巧的發展最快的時期。隨著快速發展的世界經濟,科技,文化和各種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整個西方文學AA文學大地震沖擊。在20世紀初,威爾士(赫伯特·喬治·威爾斯,1866年至1946年),高爾斯華綏(約翰·高爾斯華綏,1867年至1933年)和貝內特和新的現實,仍試圖仿效傳統小說模式,使他們日益增加的復雜性,現代化的經驗和社會現實的戲劇性的變化已經減弱了。顯然,當英國小說是非常困難的,改革的形式和藝術更新是不可避免的。一些思想前衛,崇尚格新青年作家似乎意識到所面臨的困難的考驗英文小說,並試圖把握機會,實現了重大突破,可能會導致英國小說。亨利·詹姆斯,亨利·詹姆斯(1843-1916)和約瑟夫·康拉德(約瑟夫·康拉德,1857年至1924年)和其他早期的現實主義作家的小說藝術的追求,在創新過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們推出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小說藝術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前輩,這使得部分青年作家的現代主義精神的倡導者,鼓勵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現代主義席捲英國,幾乎顛覆了其固有的文化基礎,並為整個文學傳統的犯罪嫌疑人的沖擊的前所未有的。當時,英國人在任何時候,可以聽到的新名詞立方「,非洲雕塑,」新戲劇「,」後印象派的繪畫「和」維也納心理學「。著名流的意識小說家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弗吉尼亞·伍爾夫,這樣寫道:「1910年12月,人性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正在發生變化 - 主僕關系,丈夫和妻子之間的關系,父母關系與他們的孩子。人際改變時,響徹了整個英國的愛德華七世時代的現代經驗和現代意識的小說的宗教,線法已經作出了積極的反應與相應的自我調整。許多合法的遵守傳統的詹姆斯·喬伊斯(詹姆斯·喬伊斯,1882年, -1941),DH勞倫斯(戴維·赫伯特·勞倫斯,1885年至1930年)和弗吉尼亞·伍爾夫,宣傳小組,走現實主義處於虧損狀態處於混沌狀態的現實面前,青年作家的文學改革的道路似乎看到了未來的小說文字不斷走向更大的開放性和多樣性的趨勢。他們要面對的挑戰,並及時抓住機遇,積極參與創新的新的形式和藝術的轉型,所以英文小說了質的變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小說迅速在現代化的道路跑了一段時間,他們的藝術形式也顯得耀眼奪目,輝煌。 1922年,喬伊斯的意識流小說「尤利西斯」(尤利塞斯),英文小說革新運動推向了高潮的到來流。許多評論家在西方,「尤利西斯」幾乎包含了所有時髦的技術,同時也代表了英國現代主義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一樣喬伊斯,伍爾夫承諾的新形式的實驗和創新,如何處理現代小說的框架結構和時間,以及如何表現人物意識作出了一個大膽的嘗試,成為另一種意識流小說在英文位的重要代表。勞倫斯也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小說家亨利·詹姆斯以來。盡管他的創作風格,是喬伊斯與伍爾夫有很大的區別,但他獨特的審美意義上的人類經驗和心靈的黑暗王國的探索,以及他的身體的文體感,形成一種獨特的現代主義小說家。不用說,英國現代主義小說的整體崛起,不僅增加世界文學光榮的歷史,但也極大地豐富了英文小說的藝術表現力,大力推進小說藝術的發展。

現代派小說的藝術完全現代派作家表現出強烈的改革意識和巨大的創造潛力,但也反映了一種新的現代化和多元化的特徵。它代表了一種新的審美意識和價值觀念,反映了反傳統觀念的心理。主題,專注於現代主義小說的精神世界的提示數字反映了人物的孤獨,疏離,甚至是病態的。從形式上看,現代主義小說充分體現了多樣性和靈活性的特點。現代主義作家淡化對小說情節的,不再試圖描述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而是在追求一種藝術的完美和諧「模式」和有趣的深層結構工程。在此架構中,有序的時間,空間,因果關系和邏輯原則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意識飄忽不定,復雜的圖像和支離破碎的生活鏡頭。現代主義小說追求的非常規技術。現代主義藝術手法來表達現實生活中的混亂熱衷於用熟叛教的角度轉換,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空間和時間,蒙太奇,夢想和幻覺的精神和不斷變化的世界,看著混亂的表面結構和朦朧模糊的的敘事筆觸,和等。這些都構成了現代主義小說的藝術創新的重要標志。總之,現代主義小說藝術是離經叛道的藝術,充滿活力的藝術,也是充滿了強烈的表現力的藝術。在藝術史的英文小說這種藝術不僅是空前的,但也有無與倫比的。它拓寬了英文小說的發展空間,促進一種新的文本現代化和多元化進程,使這一文學樣式的成熟和完善的位置。

由盛轉衰引人注目的英國現代派小說在20世紀2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開始退潮,而在冷峻的現實主義小說卷土重來,再次成為英國文壇的主流。在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50年代的現實主義小說全面復甦。顯然,中興,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特殊的歷史背景。從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50年代是一個危險和動盪的時代。在20世紀30年代,20世紀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動盪的20世紀50年代的社會矛盾和精神危機之中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動亂復出不僅是現實主義小說的外部原因,但這些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證明。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小說,有兩種類型的作品更加引人注目:第一,社會諷刺小說,多卷本的系列小說「河流的小說」(長篇小說)。應該注意的是,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50年代的高爾斯華綏的小說的作家,如本世紀初,現實主義小說的藝術是更成熟,更完美的形式。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作家,現代主義作家不同的是,作為改革的小說和創作技巧的藝術裝修的關注,但他們很高興與一些充滿活力的現代主義手法反映的主題。這不僅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小說,但在藝術上也互相學習,互相配合,以找到一種方法,使更加豐富和完美的藝術的小說。引人注目的是,赫胥黎(赫胥黎,1894年至1963年)的諷刺作家不約而同地繼承和發揚,開創18世紀的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的諷刺文學傳統。筆玩世不恭,甚至是黑色幽默小說描繪了英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社會動盪和知識分子的精神危機。另一種新穎的風格是比較流行的英語文學從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50年代,安東尼·鮑威爾(安東尼·鮑威爾,1905 - ),昌河小說作家「。與傳統的歷史小說,或高爾斯華綏的血統小說有很大的區別。雖然它是小說,但往往描繪了一個故事,而不是一個以上的故事,它不是一個家庭或地區的提示進行,但一個核心人物經歷和情感生活。總體而言,從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50年代的現代主義小說,不僅是這個時代的必然產物,但也有地方在歷史的英國小說藝術。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20世紀起,英國小說的藝術形式,包容性和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英國文學的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的股份文學思潮的對手,一個接一個,但不時之間交錯重疊的整合。正如格雷厄姆格林,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現實主義作家,努力反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各種矛盾和當代英國社會的缺點,塞繆爾·貝克特,貝克特(1906年至1989年)繼承了喬伊斯和其他現代主義作家的先驅職業生涯的小說的藝術和實驗,做了進一步的探索。貝克特已成功推出了一系列的「反小說」(antinovel)的特色是「荒謬的小說」,後現代主義小說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小說在英國文學20世紀60年代以來,出現競爭性的後現代主義藝術的傾向,他們的代表作家勞倫斯·達雷爾(勞倫斯Durell,1912-1990),約翰·福爾斯「(約翰福爾斯,1926 - )和BS約翰遜(布賴恩·斯坦利威廉·約翰遜, 1933至1973年)等。這些作家都試圖通過一個新的系統語言來創建一個虛構的世界,讓自己的小說成為一個獨立的反身性文本。他們往往輕視的因果關系,對邏輯和藝術形式的原則,但強調不確定性的無序和混亂,以及文本結構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的小說都沒有反映在認識論,反映論,但的本體論的哲學概念,也反映了當代部分作家的問題,並試圖解釋人體的情況,包括文學,包括前景的文化和藝術。

引人注目的是一組當代英語語言文學才華和精力充沛的年輕作家的出現。他們是快樂的,要提前,吸收,標新立異,引進新的,非常活躍。雖然他們尚未被記錄在史冊,但已鋒芒畢露,令人印象深刻。英國小說中不斷走向現代化和多樣化的時代,當代英國作家努力探索,大膽實踐,並致力於建立面向21世紀的英國小說塊的可持續發展。然而,在當代英語語言文學,很多知識分子辯論的小說後現代主義藝術和文本模式。他們熱切地想知道究竟哪裡去了新世紀英文小說。同時,在線塗鴉,隨意,甚至惡作劇的新興文學快餐,打扮時髦,充滿活力的「新人類的食慾,以滿足成千上萬的無紙通信時代的作家很多,當然其中也有一些想法試圖在信息時代創新的前衛作家尚未消失之前,具有長期和穩定的網路小說的價值。顯然,這種多極聯動和共存將成為發展的根本英文小說藝術二十一世紀的。

在整個的英文小說藝術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發現,它總是在不斷變化,以及樣的一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現實和讀者的有趣作出及時的反應。四百年,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不斷發展,英國小說的內部結構發生的顯著變化,他的藝術的外在形式也多次進行了優化與升華。英國小說藝術體現了強大的生命力。從文藝復興時期的嬰幼兒發育成長,後一波的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學,自信的步伐進入新的世紀和新的千年的洗禮或影響。如今,英國小說藝術已經發展到一個高度復雜和相當完善的階段,其400年前相比,原型有著天壤之別。從某種意義上說,英文小說的藝術更具吸引力,更令人印象深刻的變化和發展,詩歌或戲劇藝術。雖然起步較晚,但它只能同步的歷史和社會的發展,但也體現了強烈的時代氣息,生動地反映了英國社會的動盪和變化。在整個的英文小說藝術的發展歷史中,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個英文小說反映了一種單獨的信心和對藝術在其400多年的發展道路上。自去年底的16世紀,它不僅經歷了從原型,上升,成熟,繁榮和創新的演變多樣,充分展示了其英國特色,英國特色,時代特色的,和作家專業知識。雖然文學和藝術無國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周邊國家的想法和文化的影響,但由於英國的殖民統治,繼續加強和英語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英國小說家,逐漸變得更加自信和滿足。

⑵ 英國小說之父是誰

英國小說之父是亨利·菲爾丁。

亨利·菲爾丁(Henry Fielding,1707年4月22日-1754年10月8日),18世紀最傑出的英國小說家,戲劇家。18世紀英國啟蒙運動的最偉大代表人物之一,是英國第一個用完整的小說理論來從事創作的作家,被沃爾特·司各特稱為「英國小說之父」。

在《約瑟夫·安德魯斯》、《棄嬰湯姆·瓊斯的故事》和《阿米莉亞》中,菲爾丁奠定了至19世紀末一直支配著英國小說的全面反映當代社會的現實主義傳統。他對文學的最大貢獻是他創作的現實主義小說。菲爾丁和丹尼爾·笛福、塞繆爾·理查遜並稱為英國現代小說的三大奠基人。

評價:

40年代後菲爾丁致力於寫作長篇小說《大偉人江奈生·魏爾德傳》,尖銳諷刺當時的社會、政治制度,其《約瑟夫·安德魯斯傳》,以幽默筆調揭露了社會的不平等現象。

代表作《湯姆·瓊斯》,通過一個棄兒的身世,諷刺和抨擊當時貴族資產階級社會的庸俗、虛偽和道德敗壞,菲爾丁還在各卷緒論中提出關於小說創作的意見,認為作家應該熟悉生活。

菲爾丁奠定了至19世紀末一直支配著英國小說的全面反映當代社會的現實主義傳統,其作品對歐洲小說的發展影響很大。

⑶ 急求 英國小說的發展史 謝謝

毋庸置疑,英國小說是世界藝術之林中的一大景觀。它如同促使其滋生與進化的社會土壤一樣,在歷史的洪流中不斷改弦易轍,急劇演變。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英國小說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充滿活力和魅力的藝術工具,對社會生活和歷史變遷進行了生動的描述。像英語一樣,自它形成的那一天起,英國小說便建立了自己的規則和體系,雖東學一點,西借一點,卻以堅定的步伐向前發展。引人注目的是,盡管英國小說起步較晚,其歷史比詩歌和戲劇短得多,但它卻發展迅猛,變化巨大,流傳甚廣,其影響和作用早已大大地超過了詩歌和戲劇。究其原因,英國小說不僅具有內容豐富、情節曲折和人物形象生動等特徵,而且還因其篇幅靈活、形式多樣,語言通俗和藝術精湛而備受廣大讀者的青睞。經過無數作家的認真探索和反復實踐,當代英國小說在藝術形式和創作技巧上與它早期的雛形已不可同日而語。如果說,英國小說的崛起完全符合文學發展的客觀規律;那麼,其小說藝術的發展既是社會進化的一個顯著標志,也是文學現代化的必然結果。

應當指出,英國小說藝術,像其他藝術形式一樣,不可避免地經歷了一個從原始到成熟的發展過程。事實上,它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同英國當時的社會、歷史、政治、文化和經濟狀況息息相關。就此而論,英國小說藝術的發展不是一種孤立或自發的文學現象,而是與英國的社會變化以及異域(尤其是歐洲各國)文化的繁榮昌盛彼此交融的。當然,英國小說藝術的發展與演變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秩序。這種規律和秩序不能通過抽象的、主觀的或形而上學的方法來解釋,而只能通過對歷代小說文本的考察與研究來加以揭示和驗證。然而,在深入探討英國小說藝術的具體特徵與美學價值之前,很有必要對其歷史概貌和演化過程作一番簡要的概述。

作為一種公認的敘事性散文文學體裁,英國小說已經具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從理論上講,英國小說形成之日,便是其藝術問世之時。當然,小說藝術被作家接受並得到讀者的理解和評論家的認可需要一個過程。但迄今為止,西方評論家對英國的第一部小說究竟始於何年及出於何人之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說是塞繆爾·理查遜(Samuel Richardson, 1689-1761)的書信體小說《帕梅拉》(Pamela, 1740),有人說是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的冒險小說《魯濱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 1719),也有人說是約翰·班揚(John Bunyan, 1628-1688)的宗教寓言小說《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上集1678,下集1685)。其實,早上16世紀末的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小說已端倪可察。當時,約翰·黎里(John Lyly, 1554?-1606)、菲利普·錫德尼(Philip Sidney, 1554-1586)、羅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 1558-1592)和托馬斯·納什爾(Thomas Nashe, 1567-1601)等一群畢業於牛津和劍橋的才華溢的「大學才子」(University Wits)對詩歌一統天下的局面進行反駁。在文藝復興運動的鼓舞下,他們對小說這種新的文化體裁進行了大膽的實踐和探索,並開始採用風格典雅和雕琢華麗的散文語言創作敘事性作品,從而翻開了英國小說歷史的第一頁。黎里的《尤弗伊斯》(Euphues, The Anatomy of Wit, 1579)、錫德尼的《阿卡鍬亞》(Arcadia, 1590)、格林的《潘朵斯托》(Pandosto: The Triumph of Time, 1588)、納什爾的《不幸的旅行者》(The Unfortunate Traveler, 1594)和托馬斯·迪羅尼的《紐伯雷的傑克》(Jack of Newbury, The Famous and Worthy Clothier of England, 1597)等作品都體現了小說的藝術特徵。它們不僅在題材上變化顯著,而且在形式、結構和語言上同當時的詩歌和戲劇大相徑庭,已經成為一種新興的、頗有發展潛力和備受讀者青睞的文學體裁。這些作品大致可分為羅曼司和現實小說兩大類,從各個側面反映了伊麗莎白時代的社會生活。當時英國的散文敘事作品似乎獲得了一種嶄新而又絢麗的文體,盡管它作為敘事文學還顯得不夠成熟。然而,「這類作品在當時與那些適應飄忽不定的語言和讀者見面時肯定具有近似於魔術般的效果,因為它不受音步的限制。」②顯然,16世紀末的「大學才子」是英國小說的開拓者和創始人。盡管16世紀末在英國文壇勃然興起的「小說熱」只延續了大約二十年時間,但「大學才子」們的創作實踐為英國小說藝術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17世紀是英國多事之秋,政局動盪,社會混亂,民不聊生。英國小說的發展勢頭受到了極大的遏制。隨著「大學才子」們的相繼去世,曾經風行一時的英國小說開始峰迴路轉,步履維艱。那些不喜歡或不擅長寫散文故事的作家便熱衷於撰寫具有說教意義或喻世內容的散文。「他們放棄敘事文學並隨後轉向撰寫一系列具有說教性質的文章,這表明了他們的自我封閉和缺乏傳遞任何戲劇效果的能力。」③在沉寂了半個多世紀之後,英國小說在約翰·班揚的努力下東山再起。然而,班揚似乎是17世紀英國文壇的一位孤獨的長跑者。他的《天路歷程》雖然在當時頗有影響,但這並沒有造就一批新的小說家,也沒有使小說取代詩歌的地位。盡管如此,班揚對小說藝術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巧妙地採用夢境來反映現實,並使一個看來純屬虛構的宗教寓言折射出廣泛的象徵意義。雖然,在英國小說尚未告別雛形期之際,班揚的藝術構思及其對小說篇章結構的駕馭能力體現了一定的前瞻性,並且對英國小說的全面崛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此外,17世紀的英國文壇上還出現了不少所謂的「性格特寫」。這些用散文寫成的作品不僅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而且還詳細地剖析了各種人物的性格特徵。「性格特寫」是17世紀的英國小說藝術的發展處於低潮時期的一種獨特的文學體裁,其描寫手法十分巧妙,且入木三分,常常令讀者回味無窮。盡管「性格特寫」還不能被歸在小說之列,但它們對英國小說藝術的發展曾產生過一定的影響。毫無疑問,班揚的小說創作及其同時代作家的「性格特寫」使步履維艱的英國小說面臨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18世紀是英國小說全面崛起的時代,也是小說藝術取得長足進步的時代。享有「英國現實主義小說之父」稱號的丹尼爾·笛福在他的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中生動地表現了英國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創業意識和冒險精神,並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當時中小資產階級理想中的英雄人物的形象。「笛福的哲學觀念與17世紀的英國經驗主義者們十分吻合,他比以往的作家更加完整地表現了各種個人主義的東西。他的作品獨特地展示了各種形式的個人主義同小說的興起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在他的第一部小說《魯濱遜漂流記》中得到了明顯而又完全的顯示。」④笛福的其他幾部小說不僅涉及一系列現實問題,而且也展示了現實主義的藝術特徵,他筆下的人物大都是處於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英國小資產階級的化身。引人注目的是,笛福在《魯濱遜飄流記》中成功地採用了「自傳性回憶」(autobiographical memoir)的手法來表現主人公的冒險經歷。這種創作手法不僅是對當時在英國較為流行的懺悔性自傳的一種挑戰,而且也超越了以往的小說形式,因而對英國小說藝術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在18世紀的英國文壇上,「第二種建立在『老式櫟木櫃子』上的小說是書信小說或書信體小說(the epistolary novel),其作者彷彿是一位不知怎麼被他弄到手的一大堆書信的編輯。」⑤早在1683年,英國女作家阿弗拉·班恩(Aphra Behn, 1640-1689)便創作了第一部英語書信體小說《一名貴族與他妹妹之間的情書》(Love-letters Between a Nobleman and His Sister)。然而,真正使書信體小說發展成為一種文學樣式並使其廣為流傳的無疑是塞繆爾·理查遜。他的三部書信體小說《帕梅拉》(Pamela, 1740)、《克拉麗莎》(Clarissa, 1748)和《格蘭狄森》(Grandison, 1754)在當時幾乎家喻戶曉。書信體小說的問世對英國小說藝術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它不但進一步豐富了小說的敘述形式,而且也使作者的角色發生了變化。不僅如此,書信體小說使人物更加貼近讀者,真實地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動與情感變化,給人一種前所未有的即時感與現實感。正如一位英國批評家指出:「人們覺得這種小說形式具有兩個潛在的作用,即令人印象深刻的即時性和對心理現實乃至意識流的探索。」⑥毫無疑問,理查遜的創作實踐在英國小說藝術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給後來那些致力於小說實驗與革新的作家留下了極大的想像空間。

18世紀,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發展迅猛。當時,英國的「大多數圖書館收藏各種文學作品,但小說通常被認為是主要收藏對象。毫無疑問,這便導致了閱讀該世紀中出版的小說的人數顯著增加。」⑦英國文壇相繼涌現了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亨利·菲爾丁(Henry Fielding, 1707-1745)、勞倫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 1713-1768)和簡·奧斯丁(Jane Austen, 1775-1817)等優秀作家。作為一種生動、全面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小說在英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其地位和影響首次超過了詩歌和戲劇。與此同時,英國的小說藝術也日趨成熟。「我們對『小說』這個術語的使用直到18世紀末才算真正確立。」⑧斯威夫特別出心裁地創作了一部令人捧腹卻又引人深思的《格列佛游記》(Gulliver』s Travels, 1726)來針砭時事,嘲諷現實,開創了英國小說諷刺藝術的先例。菲爾丁所創作的一系列反映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不僅體現了較為熟練的謀篇布局的能力,而且還反映出他對傳統史詩藝術的巧妙運用。菲爾丁既模仿古典史詩的敘事手法,又刻意改變史詩通常具有的嚴肅性和悲劇色彩,在其小說中不時摻入富於喜劇色彩的成分,從而使其小說成為所謂的「散文式喜劇史詩」(comic epic in prose)。難怪「理查遜和菲爾丁兩人都認為自己是一種新的文學樣式的倡導者,他們都將自己的作品看作是對陳舊的傳奇小說的一種決裂。」⑨通常被稱為感傷主義作家的勞倫斯·斯特恩無疑是18世紀英國小說最傑出的革新家。當英國小說還只是像一棵嫩綠的幼苗企盼呵護的時候,斯特恩似乎已經對小說的現存模式感到不滿。他義無反顧地對小說形式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在《項狄傳》(Tristram Shandy, 1759-1767)中,他首次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框架結構,摒棄以鍾表時間為順序的創作方法,以一種全新的小說文本來描述主人的內心世界。不言而喻,斯特恩的文學實驗為英國小說藝術增添了新的活力,並且使小說形式進一步朝著多樣性與靈活性的方向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在18世紀的英國文壇上還涌現了一位出類拔萃的女作家簡·奧斯丁。她的小說在質量上與同時代的任何男性作家相比都毫不遜色。她不僅善於運用諷刺手法和機智的對話來表現主題,而且還能巧妙地利用少量的人物和有限的地域背景來展示廣闊的生活圖景。「在簡·奧斯丁的藝術中有些東西是具有永恆價值的。」⑩就總體而言,18世紀的小說家大都從英國的現實社會中攝取創作素材,展示了一幅幅生動逼真的生活畫面,塑造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通過他們的大膽探索與實踐,英國小說不僅更加生機勃勃,而且在藝術上也日趨成熟。

19世紀,英國小說步入了繁榮昌盛的時代,其藝術形式和創作手法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與發展。19世紀初,隨著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席捲整個歐洲大陸,英國文壇出現了一批優秀的歷史小說和冒險小說,其代表人物是沃爾特·司格特(Walter Scott, 1771-1832)。他一生創作了三十多部長篇小說,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示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盡管司格特對小說藝術革新的貢獻十分有限,且被當今不少學者視為一名過時的「歷史人物」,但他洋洋灑灑的歷史小說和傳奇作品已經成為英國文壇的一個不可忽略的文學景觀,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國小說的地位,使之變得更加體面,更加可敬。

自19世紀中葉起,英國小說在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等優秀作家的共同努力下,呈現出空間繁榮的景象。據史料記載,從1837年到1900年,大約有六萬部供成人或青少年閱讀的小說在英國各地出版。也許有七千個維多利亞時代的人有理由自稱為小說家。當然,在藝術上取得成就並且載入史冊的人為數不多。狄更斯和薩克雷(William M. Thackeray, 1811-1863)在小說的情節安排和語言藝術方面均體現出很高的造詣,使長篇小說更具可讀性和趣味性。勃朗特姐妹(Charlotte Bronte, 1816-1855; Emily Bronte, 1819-1848)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有獨到之處,而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 1819-1880)則將人物的心理現實描繪得淋漓盡致。19世紀下半葉是英國殖民主義統治由盛轉衰的時期,也是英國社會矛盾重重,政局動盪、道德沉淪、貧富沖突嚴重以及勞資糾紛加劇的時期。所有這些自然在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狄更斯與其同時代的作家參及後來的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 1840-1928)懷 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現實主義為創作原則,對英國社會的種種弊端和邪惡進行了無情的暴露。這便是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批判現實主義。應當指出,19世紀的現實主義小說不僅在題材上具有極強的現實性,而且在人物塑造方面也體現了平民化的傾向。通常,19世紀的現實主義小說在時間與空間上遵循唯理主義的原則,在故事情節上注重趣味性與可讀性,並且在形式結構上講究精裁密縫,嚴謹合理。就此而言,19世紀的現實主義小說不僅代表了16世紀末以來英國小說藝術的精華,而且也是歷代小說家集體智慧的結晶。馬克思曾對狄更斯等現實主義作家給予高度的評價:「他們以明白曉暢和極為動人的描寫向世界提示了政治的和社會的真理,比起所有的政治家、理論家和道德家合起來所做的還要多。」⑾

20世紀是英國小說藝術變化最大、創作技巧發展最快的時期。隨著世界經濟、科技與文化的飛速發展和資本主義社會各種矛盾的進一步激化,整個西方文壇發生了一場驚世駭俗的文學大地震。20世紀初,由於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 1866-1946)、高爾斯華綏(John Galsworthy, 1867-1933)和貝內特和新的現實面前依然竭力效仿傳統小說的模式,因此他們對表現日趨復雜的現代經驗和急劇變化的社會現實已經力不從心。顯然,當時的英國小說步履維艱,其形式的改革和藝術的更新已經勢在必行。一些思想前衛、崇尚革新的青年作家似乎意識到了英國小說所面臨的困境與考驗,並試圖捕捉能導致英國小說實現重大突破的良機。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和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 1857-1924)等早期現實主義作家在追求小說藝術革新的過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們向世人推出了一系列令維多利亞時期的藝術前輩刮目相看的新型小說,這使一部分崇尚現代主義精神的青年作家備受鼓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現代主義思潮席捲英國,幾乎顛覆了其固有的文化基礎,並使整個文學傳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懷疑和沖擊。當時,英國百姓隨時都能聽到「立方主義」、「非洲雕塑」、「新戲劇」、「後印象主義繪畫」和「維也納心理學」等時新名詞。著名意識流小說家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 1882-1941)曾撰文指出:「1910年12月左右,人性變了……人的一切關系都在變化——主僕關系、夫妻關系、父母同子女的關系。當人際關系發生變化時,宗教、行律響徹整個愛德華時代之際,英國小說也對現代經驗和現代意識作出了積極的反應與相應的自我調整。正當不少恪守傳統的現實主義作家在紛亂復雜的現實面前顯得無所適從時,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D. H.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 1885-1930)和弗吉尼亞·伍爾夫等一批主張走文學改革道路的青年作家則看到了未來小說文本不斷走向開放與多元的發展趨勢。他們勇敢地面對挑戰,及時抓住機遇,積極投身於小說形式的革新和藝術的改造,從而使英國小說發生了質的變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小說在現代化的道路上急速地跑了一陣子,其藝術形式也顯得琳琅滿目,精彩紛呈。1922年,喬伊斯的意識流小說《尤利西斯》(Ulysses)問世,從而將英國小說的革新運動推向了高潮。西方不少評論家認為,《尤里西斯》不僅包含了幾乎所有的新潮手法,而且代表了英國現代主義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像喬伊斯一樣,伍爾夫也致力於小說形式的實驗與革新,對如何處理現代小說的框架結構和時間問題以及如何表現人物意識均作了大膽的嘗試,成為英語意識流小說的另一位重要代表。勞倫斯是自亨利·詹姆斯之後的又一位重要的心理小說家。盡管他的創作風格同喬伊斯和伍爾夫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差別,但他獨特的審美意識、對人類的性經驗和心靈的黑暗王國的探索以及他那充滿肉體感的語體使其成為一名與眾不同的現代主義小說家。不言而喻,英國現代主義小說的全面崛起不僅為世界文學歷史增添了極其輝煌的一頁,而且也極大地豐富了英國小說的藝術表現力,並有力地促進了小說藝術的發展。

現代主義小說藝術充分展示了現代派作家強烈的改革意識和巨大的創作潛力,同時也體現了小說現代化和多元化的特徵。它代表了一種新的審美意識和價值觀念,反映了一種逆傳統而動的求變心理。在題材上,現代主義小說注重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反映人物的孤獨感、異化感乃至病態心理。在形式上,現代主義小說充分體現了多樣性和靈活性的特點。現代派作家淡化小說的情節,不再試圖敘述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而是在作品中追求一種藝術上完美和諧的「圖式」和耐人尋味的深層結構。在這種「圖式」里,有序的時間、空間、因果關系和邏輯原理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飄忽不定的意識、紛繁復雜的形象和支離破碎的生活鏡頭。在技巧上,現代主義小說追求標新立異。現代派熱衷於採用熟經叛道的藝術手法來表現瞬息萬變的精神世界和混亂無序的現實生活,如視角轉換、內心獨白、自由聯想,時空跳躍、蒙太奇、夢境與幻覺以及看上去雜亂無章的表層結構和朦朧晦澀的敘述筆法等等。所有這些都構成了現代主義小說藝術革新的重要標志。總之,現代主義小說藝術既是離經叛道的藝術,又是生機勃勃的藝術,同時也是富於極強表現力的藝術。這種藝術在英國小說藝術史上不但是前所未有的,而且也是無與倫比的。它拓寬了英國小說的發展空間,促進了小說文本現代化和多元化的進程,並且使這一文學樣式達到了更加成熟與完美的境地。

引人注目的是,英國現代主義小說在20年代達到巔峰期之後由盛轉衰,開始退潮,而被冷落了多年的現實主義小說則卷土重來,並再次成為英國文壇的主流。30年代至50年代是現實主義小說全面回潮的時期。顯然,這次回潮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特殊的歷史背景。30年代至50年代是一個危機四伏、動盪不安的時期。30年代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動亂、40年代的二次大戰和兵荒馬亂以及50年代的社會矛盾和精神危機不僅是現實主義小說東山再起的外部原因,而且也在這些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就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小說中有兩類作品較為引人注目:一是社會諷刺小說,二是由多卷組成的系列小說或「長河小說」(river novel)。應當指出,30年代至50年代的現實主義小說與世紀初高爾斯華綏等作家的小說相比,在藝術上更加成熟,在形式上也更加完善。盡管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作家不像現代派作家那樣關注小說藝術的改革和創作技巧的翻新,但他們卻十分樂意藉助某些富有生命力的現代主義手法來反映主題。此舉不僅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而且也為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小說在藝術上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找到了一條途徑,從而使小說藝術更加豐富與完善。引人注目的是,赫胥黎(Aldous Huxley, 1894-1963)等諷刺作家不約而同地繼承和發揚了由18世紀大文豪喬納森·斯威夫特開創的諷刺文學的傳統。他們的小說以冷嘲熱諷乃至黑色幽默般的筆解描繪了兩次大戰期間英國社會的動盪不安和知識分子的精神危機。30年代至50年代在英國文壇較為流行的另一種小說樣式便是安東尼·鮑威爾(Anthony Powell, 1905- )等作家創作的「長河小說」。它與傳統的長篇歷史小說或高爾斯華綏的世系小說具有很大的區別。它雖然由多部小說組成,但往往描寫一個故事而不是多個故事;它提示的不是一個家庭或地區的變化,而是一個中心人物的經歷與情感生活。就總體而言,30年代至50年代的現代主義小說不僅是這個時代的必然產物,而且也在英國小說藝術史上擁有一席之地。

自20世紀下半葉起,英國小說在藝術形式上呈現出兼容並蓄和多元發展的趨勢。在英國文壇上,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包括後現代主義)兩股文學潮流分庭抗禮,此起彼伏,但又不時互相融合,交錯重疊。正當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 1904-1991)等現實主義作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努力反映當代英國社會的種種矛盾與弊端時,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繼承了喬伊斯等作家開創的現代主義事業,對小說藝術作了進一步的探索與實驗。貝克特成功地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反小說」(antinovel)特徵的「荒誕小說」,為後現代主義小說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自60年代起,具有後現代主義藝術傾向的小說在英國文壇競相問世,其代表作家有勞倫斯·達雷爾(Lawrence Durell, 1912-1990)、約翰·福爾斯(John Fowles, 1926- )和B. S. 約翰遜(Bryan Stanley William Johnson, 1933-1973)等。這些作家大都試圖採用新的語言體系來創造一個小說世界,並使自己的小說成為一個獨立的反身文本。他們往往藐視因果關系,反對邏輯原則和藝術形式的統一,而是強調文本結構的無序性和混沌性以及意義的不確定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的小說體現的不是認識論或反映論而是本體論的哲學觀念,同時也反映了當代一部分作家用於質疑並試圖解釋包括文學在內的人類本體狀況的一種文化觀和藝術觀。

引人注目的是,當代英國文壇上涌現了一批才華橫溢而又精力充沛的年輕作家。他們樂於進取、博採眾長、不落俗套、推陳出新,顯得異常活躍。他們雖然還未能被載入史冊,但已經鋒芒畢露,令人刮目相看。在英國小說藝術不斷走向現代化和多元化的時代,當代英國作家正在努力探索,大膽實踐,決心為21世紀英國小說藝術的可持續發展添磚加瓦。然而,在當代英國文壇上,不少文化人正在對後現代主義之後的小說藝術和文本模式爭論不休。他們急切地想知道新世紀的英國小說究竟何去何從。與此同時,不少「無紙傳播」時代的寫手們在網上信筆塗鴉,隨心所欲乃至胡鬧式地製作新興文學快餐來滿足成千上萬衣著新潮、充滿活力的「新人類」的胃口。當然,其中也有一些思想前衛的作家試圖在信息時代尚未消失之前創作具有長久和穩定價值的「網路小說」。顯然,這種多極聯動和多元並存的現象將成為21世紀英國小說藝術發展的基本態勢。

縱觀英國小說藝術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它始終處於變化之中,並對種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現實和讀者趣味作出了及時的反應。四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不斷發展,英國小說從內部結構到外部形式均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其藝術也一再得到優化與升華。英國小說藝術體現了極強的生命力。它從文藝復興時期的襁褓中發育成長,經過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學浪潮的洗禮或沖擊,以堅定自信的步伐跨入了新世紀和新千年。時至今日,英國的小說藝術已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和相當完美的階段,與其四百年前的雛形相比有著天壤之別。從某種意義上說,英國小說藝術的變化與發展同詩歌或戲劇藝術相比更加引人注目,更加令人贊嘆。它雖起步較晚,但它不僅能與歷史和社會的發展同步,而且還體現出強烈的時代氣息,並生動地反映了英國社會的動盪與變遷。縱觀英國小說藝術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英國小說藝術在其四百多年的發展道路上體現了一種自信而又自得的單獨走向。自16世紀末以來,它不但經歷了從雛形、崛起、成熟、繁榮、革新到多元的演變過程,而且還充分展示了它的英國特色、英國特點、時代特徵和作家特長。盡管文學藝術沒有國界,且難免要受到鄰國和異域文化思潮的影響,但隨著英國殖民統治的不斷強化和英語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英國小說家們逐漸變得更加自信與自得。自18世紀起,英國小說已經擺脫了歐洲鄰國各種文學樣式的影響,呈現出獨善其身、獨領風騷且又加劇進化與演變的發展態勢。正如一位西方評論家所說:「法國征服者在一件事情上完全失敗了;他們在中世紀未能成功地使在法國已經十分流行的短篇散文故事根植於英國的土壤。」⒀不言而喻,英國小說既是本國社會演變的必然產物,又體現了自身的發展規律和藝術特徵。而這種規律與特徵在別國小說史上是難以尋覓的。平心而論,在別國的小說史上既很難找到像笛福、理查遜、斯特恩、斯威夫特、狄更斯、詹姆斯、勞倫斯、喬伊斯、伍爾夫和貝克特這樣獨具一格的小說家,也難以見到像《魯賓遜漂流記》、《帕梅拉》、《項狄傳》、《格列佛游記》、《荒涼山莊》、《淑女畫像》、《虹》、《尤利西斯》、《達羅衛夫人》和《莫洛伊》(三部曲)那樣的小說。這些作家和作品不僅具有明顯的英國特色,而且體現了與眾不同的小說藝術。顯然,英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現實、生活氣息、文化氛圍和語言特徵對其小說藝術的單獨走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第二,英國的小說樣式精彩紛呈,藝術門類豐富齊全。作為一種反映生活的藝術工具,小說在英國經歷了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原始到成熟的發展過程,其作品樣式也隨之日益增

⑷ 哪位高手知道英國18世紀有哪些現實主義小說家,各自有何作品及特色

現實主義是十九世紀興起的文學流派。十八世紀還是古典主義盛行呢。浪漫主義都是十八世紀末興起的。

⑸ 紀伯倫是阿拉伯現代小說和什麼的主要奠基人

紀伯倫簡介
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一八八三—一九三一),作為哲理詩人和傑出畫家,和泰戈爾一樣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同時,他又是阿拉伯現代小說和藝術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二十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本世紀二十年代初,以紀伯倫為中堅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即「阿拉伯僑民文學」)曾聞名全球。

在短暫二輝煌的生命之旅中,紀伯倫飽經顛沛流離、痛失親人、愛情波折、債務纏身與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區的一個農家。故鄉的奇兀群山與秀美風光賦與他藝術的靈感。十二歲時,因不堪忍受奧斯曼帝國的殘暴統治,他隨母親去美國,在波士頓唐人街過著清貧的生活。一八九八年,十五歲的紀伯倫隻身返回祖國學習民族歷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會。一九0二年返美後僅一年多的時間,病魔先後奪去了他母親等三位親人。他以寫文賣畫為生,與為人剪裁縫衣的妹妹一起掙扎在金元帝國的底層。一九0八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資助赴巴黎學畫,並得到羅丹等藝術大師的親授與指點。一九一一年他再次返美後長期客居紐約,從事文學與繪畫創作,並領導阿拉伯僑民文化潮流。當他感到死神將臨,決心讓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燒得更加光耀,遂不顧病痛,終日伏案,直到四十八歲英年早逝。

紀伯倫是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在生命的最後歲月,他寫下了傳遍阿拉伯世界的詩篇《朦朧中的祖國》,他謳歌畢生苦戀的祖國:「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動的心臟。」愛與美是紀伯倫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他反對愚昧和陳腐,他熱愛自由,崇尚正義,敢於向暴虐的權力、虛偽的聖徒宣戰;他不怕被罵作「瘋人」,呼籲埋葬一切不隨時代前進的「活屍」;他反對無病呻吟,誇誇其談;主張以「血」寫出人民的心聲。

文學與繪畫是紀伯藝術生命雙翼。紀伯倫的前期創作以小說為主,後期創作則以散文詩為主。此外還有詩歌、詩劇、文學評論、書信等。《先知》是紀伯倫步入世界文壇的頂峰之作,曾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紀伯倫的畫風和詩風一樣,都受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一七五七—一八二七)的影響,所以,文壇稱他為「二十世紀的布萊克」。一九0八年—一九一0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藝術期間,羅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評價紀伯倫:「這個阿拉伯青年將成為偉大的藝術家。」紀伯倫的繪畫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色彩,在阿拉伯畫壇佔有獨特的地位。他畢生創作了約七百幅繪畫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國藝術館和黎巴嫩紀伯倫紀念館收藏。

在東方文學史上,紀伯倫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嚴肅與冷峻,又有詠嘆調式的浪漫與抒情。他善於在平易中發掘雋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紀伯倫風格還見諸於他極有個性的語言。他是一個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寫作的雙語作家,而且每種語言都運用得清麗流暢,其作品的語言風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東西方讀者。美國人曾稱譽紀伯倫「象從東方吹來橫掃西方的風暴」,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視為「東方贈給西方的最好禮物」。

早在一九二三年,紀伯倫的五篇散文詩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紹到中國。一九三一冰心先生翻譯了《先知》,為中國讀者進一步了解紀伯倫開闊了文學的窗扉。近十多年來,我國又陸續出版了一些紀伯倫作品。這位黎巴嫩文壇驕子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知音。

⑹ 有哪些美國或英國近代現代小說值得推薦

英文版的吸血鬼日記

⑺ 英國文學各個階段及其代表人物和主要作品有哪些

一、中世紀文學

古英語文學 英格蘭島的早期居民凱爾特人和其他部族,沒有留下書面文學作品。5世紀時,原住北歐的三個日耳曼部落——盎格魯、撒克遜和朱特——侵入英國,他們的史詩《貝奧武甫》傳了下來。詩中的英雄貝奧武甫殺巨魔、斗毒龍,並在征服這些自然界惡勢力的過程中為民捐軀。它的背景和情節是北歐的,但摻有基督教成分,顯示出史詩曾幾經修改,已非原貌。按照保存在一部10世紀的手抄本里的版本來看,詩的結構完整,寫法生動,所用的頭韻、重讀字和代稱體現了古英語詩歌 的特點。14世紀後半葉,中古英語文學達到了高峰。這時期的重要詩人喬叟的創作歷程,從早期對法國和義大利作品的仿效,進到後來英國本色的寫實,表明了英國文學的自信。他的傑作《坎特伯雷故事集》用優美、活潑的韻文,描寫了一群去坎特伯雷朝聖的人的神態言談;他們來自不同階層和行業,各人所講的故事或雅或俗,揭示了多方面的社會現實。
二文藝復興時期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作家是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他的全部作品包括兩首長詩,154首十四行詩和38部(一說39部)戲劇。莎士比亞的主要劇作有喜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哈姆萊特》(Hamlet)、《奧賽羅》(Othello)、《李爾王》(King Lear)、《麥克白》(Macbeth),歷史劇《亨利四世》(Henry IV),傳奇劇《暴風雨》(The Tempest)等。莎士比亞塑造了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展現了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交替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宣揚了人文主義和個性解放。他的劇作思想內容深刻,藝術表現手法精湛,歷經幾個世紀,長演不衰。莎士比亞是語言大師,他嫻熟地運用英語,將英語的豐富表現力推向極致。與莎士比亞同時或稍後還有一批劇作家在進行創作,本·瓊森(Ben Johnson, 1572-1637)是其中最主要的作家,莎士比亞曾在他的喜劇《人人高興》(Every Man in His Humor)中扮演角色。瓊森的諷刺喜劇《狐狸》(Volpone)、《練金術士》(The Alchemist)揭露了當時社會人們追逐金錢的風氣,喜劇性很強。
三、17世紀文學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去世後,英國國王與議會矛盾日趨激烈,政局動盪。1649年1月國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同年5月,英國宣布為共和國。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 1608-1674)積極投入資產階級革命,曾任共和國政府拉丁秘書,寫了不少文章捍衛共和國。1660年,查理二世回國復辟,彌爾頓一度被捕入獄,在朋友幫助下才得免一死,獲釋回家。在雙目失明的狀態下,他完成了長詩《失樂園》(Paradise Lost)和《復樂園》(Paradise Regained)、詩劇《力士參孫》(Samson Agonistes)。這些作品反映了王政復辟後彌爾頓內心的痛苦以及對資產階級革命始終不渝的態度,文體雄偉庄嚴。17世紀英國詩歌另外的一支是玄學派詩歌,代表詩人有約翰·鄧恩(John Donne, 1572-1631)和安德魯·馬韋爾(Andrew Marvell, 1621-1678)。玄學派詩歌的特點是採用奇特的意象和別具匠心的比喻,揉細膩的感情與深邃的思辯於一體。玄學派詩歌在18和19世紀一直為世人所忽視,直到20世紀初,才從歷史的塵封中重見天日,對現代主義詩風產生很大影響。王政復辟時期最受人歡迎的作家是約翰·班揚(John Bunyan, 1628-1688),他的《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採用夢幻的形式講述宗教寓言,但揭開夢幻的面紗,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17世紀英國社會的一幅現實主義圖景。查理二世復辟後,被清教徒關閉的劇院重新開放,英國戲劇獲得新生。這一時期出現的風俗喜劇是當時戲劇的最高成就,威廉·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 1670-1729)的《以愛還愛》(Love for Love)、《如此世道》(The Way of the World)等劇作是風俗喜劇的代表作品。17世紀下半葉,約翰·德萊頓(John Dryden, 1631-1700)馳騁文壇,集桂冠詩人、散文家、劇作家於一身。德萊頓關於戲劇創作和舞台藝術的論述構成英國戲劇史上第一組有分量的戲劇評論,他那簡潔明朗的散文文體影響了18世紀許多作家的文風。
四、啟蒙時期文學(17世紀後期-18世紀中期)
1688年的"光榮革命"推翻復辟王朝,確定了君主立憲制,建立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領導的政權,英國從此進入一個相對安定的發展時期。18世紀初,新古典主義成為時尚。新古典主義推崇理性,強調明晰、對稱、節制、優雅,追求藝術形式的完美與和諧。亞歷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1688-1744)是新古典主義詩歌的代表,他模仿羅馬詩人,詩風精巧雋俏,內容以說教與諷刺為主,形式多用英雄雙韻體,但缺乏深厚感情。18世紀英國散文出現繁榮,散文風格基本建立在新古典主義美學原則之上。理查德·斯梯爾(Richard Steele, 1672-1729)與約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 1672-1719)創辦《閑談者》(Tatler)與《觀察者》(Spectator)刊物,發表了許多以當時社會風俗、日常生活、文學趣味等為題材的文章,他們清新秀雅、輕捷流暢的文體成為後人模仿的典範。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諷刺散文作家,他的文風純朴平易而有力。斯威夫特的傑作《格列佛游記》(Gulliver's Travels)是一部極具魅力的兒童故事,同時包含著深刻的思想內容。作者通過對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慧馬國等虛構國度的描寫,以理性為尺度,極其尖銳地諷刺和抨擊了英國社會各領域的黑暗和罪惡。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 1709-1784)是18世紀英國人文主義文學批評的巨擘,《莎士比亞戲劇集序言》(The Preface to Shakespeare)和《詩人傳》(Lives of the Poets)是他對文學批評作出的突出貢獻。他從常識出發,在某些方面突破了新古典主義的框框,不乏真知灼見。約翰遜的散文風格自成一家,集拉丁散文的典雅、氣勢與英語散文的雄健、樸素於一體。約翰遜在英語詞典編纂史上佔有獨特地位,他克服重重困難,一人獨自編纂《英語詞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歷時七年得以完成,這是英語史上第一部也是隨後一百年間英國唯一的標准辭書。約翰遜青史留名,也得益於詹姆斯·鮑斯韋爾(James Boswell, 1740-1795)為他寫的傳記《約翰遜傳》(The Life of Samuel Johson),該書逼真地再現了約翰遜的神態容貌及人格力量,標志著現代傳記的開端。
18世紀被稱為"散文世紀"的另一個原因是小說的興起。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的《魯濱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採用寫實的手法,描寫主人公在孤島上的生活,塑造了一個資產階級開拓者和殖民主義者形象,具有時代精神。這部小說被認為是現實主義小說的創始之作,為笛福贏得"英國小說之父"的稱號。笛福的另一部長篇小說《摩爾·弗蘭德斯》(Moll Flanders)敘述女主人公摩爾在英國因生活所迫淪為娼妓和小偷的經歷。現實主義小說在亨利·菲爾丁(Henry Fielding, 1707-1754)的筆下得到進一步發展。他的《湯姆·瓊斯》(Tom Jones)故事在鄉村、路途及倫敦三個不同背景下展開,向讀者展現了當時英國社會風貌的全景圖。小說以代表自然本性的湯姆與代表理智、智慧的索菲婭終成眷屬結尾,表達了感情要受理性節制的思想。全書共十八卷,每卷都以作者對小說藝術的討論開始,表現出菲爾丁對小說創作的一種理論上的自覺意識。與菲爾丁同時代的塞繆爾 ·理查遜(Samuel Richardson, 1689-1761)採用書信體創作了《帕米拉》(Pamela)、《克拉麗莎》(Clarissa Harlowe)。他將視角投入年輕女主人公的內心深處,心理刻畫淋漓盡致,令讀者潸然淚下。托比亞斯·斯摩萊特(Tobias Smollett, 1721-1771)是18世紀中葉頗具特色的小說家。他的《藍登傳》(The Adventures of Roderick Random)繼承歐洲流浪漢小說傳統,布局鬆散,是一連串發展迅速、好惡交替、變化急劇的冒險經歷的組合。勞倫斯·斯特恩(Lawrence Sterne, 1713-1768)的《項狄傳》(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打破傳統小說敘述模式,寫法奇特。小說各章長短不一,有的甚至是空白。書中充滿長篇議論和插話,並出現樂譜、星號、省略號等。斯特恩對小說形式的實驗引起20世紀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家的注意,《項狄傳》被認為是"世界文學中最典型的小說".評論家指出20世紀小說中的意識流手法可以追溯到這部奇異的小說。

18世紀中葉,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許多作家對資本主義工業化發展給大自然和農村傳統生活方式帶來的破壞發出悲哀的感嘆,以大自然和情感為主題的感傷主義作品一度流行。奧利弗·哥爾德斯密斯(Oliver Goldsmith, 1730-1774)的長詩《荒村》(The Deserted Village)是感傷主義詩歌的傑作。他的《世界公民》(The Citizen of the World)原名為《中國人信札》(Chinese Letters),虛構了一個在倫敦游歷的中國河南人李安濟(Lien Chi Altangi),把他在倫敦的所見所聞寫成書信寄回北京禮部官員,以中國人的眼光對英國的政治、司法、宗教、道德、社會風尚進行批評。詹姆斯·湯姆遜(James Thomson, 1700-1748)的《四季歌》(The Seasons)、威廉·柯林斯(William Collins, 1721-1759)的《黃昏頌》(Ode to Evening)、托馬斯·格雷(Thomas Gray, 1716-1771)的《墓園哀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表達詩人對時代紛亂狀態的厭惡和對"自然簡朴安排"的嚮往,吐露了他們的內心感受。英國詩歌開始逐漸擺脫新古典主義的束縛,理性的優勢地位為感情或感受所代替。

五、浪漫主義時期文學(1798-1832)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詩風大變。蘇格蘭農民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 1759-1796)給英國詩壇帶來一股新鮮的氣息。他的抒情詩自然生動、感情真摯,諷刺詩尖銳鋒利、妙趣橫生。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是版畫家兼詩人,想像奇特,極富個性。他的短詩意象鮮明,語言清新,後期的長詩內容比較晦澀。他在詩歌中建立起自己一套獨特的神話體系,具有神秘主義色彩。布萊克的革命性、獨創性和復雜性使他成為浪漫主義詩歌的先驅。

1798年,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與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合作出版了一本小詩集《抒情歌謠集》(Lyrical Ballads),其中大部分詩歌出自華茲華斯之手,用簡朴的語言描寫簡朴的生活。《抒情歌謠集》的問世標志著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真正崛起。華茲華斯在1802年詩集再版時寫的序中對詩歌作出了著名定義:"好詩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溢".浪漫主義是對新古典主義的反撥:詩歌內容不再是對現實的反映或道德說教,而是詩人內心湧出的真實感情;詩歌語言不是模仿經典作家去追求高雅精緻,而是要貼近普通人的日常用語。浪漫主義詩人崇尚自然,主張返樸歸真。浪漫主義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每個詩人各有其特徵。同樣是"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將大自然視為靈感的源泉,自然美景能給人力量和愉悅,具有療效作用,使人的心靈凈化和升華,柯勒律治則賦予自然神奇色彩,擅長描繪瑰麗的超自然幻景。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和波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屬於革命詩人,但拜倫自我表現意識強烈,而雪萊深受柏拉圖哲學影響,憧憬美麗的理想和理念。約翰·濟慈(John Keats, 1795-1821)一生追求美,是創造藝術美的天才詩人。19世紀20年代初,濟慈、雪萊和拜倫相繼英年早逝,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由強轉弱,風勢漸衰。
六、現實主義時期文學(19世紀30年代-1918)
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 1819-1901)登基。在她統治時期,英國一度取得世界貿易和工業的壟斷地位,科學、文化、藝術出現繁榮的局面。維多利亞時代英國詩歌表現出與浪漫主義截然不同的詩風,詩人們不再沉湎於主觀感情的發泄,而是注重形式的典雅,對詩藝精益求精。羅伯特·布朗寧(Robert Browning, 1812-1889)早年從事過戲劇創作,後來專門寫戲劇獨白。戲劇獨白是一種通過主人公的自白或議論來抒發情感的無韻體詩。在《皮帕走過了》(Pippa Passes)、《指環與書》(The Ring and the Book)等作品中,詩人帶上"面具",進入戲劇人物內心世界,以其口吻娓娓而談,語言極為生動,說話者躍然紙上。阿爾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 1809-1892)在他漫長的藝術生涯中創作了大量的抒情詩、哲理詩和敘事詩,詩風凝重、典雅。丁尼生的劍橋摯友哈勒姆溺水而死,對他詩歌創作產生深遠影響。詩人在輓詩《悼念》(In Memoriam A. H. H)中表達了真切的傷感和悲痛,同時反映了對生活本質和人類命運的思索和憂慮,成為時代的心聲。19世紀中葉,英國經濟發展迅速,物質豐富,國力昌盛。但是資本主義制度所引起的各種社會矛盾十分尖銳,社會主義思潮開始流行,作為西方文明基石的基督教受到科學思想的挑戰,日益衰微,在繁榮景象的背後潛伏著焦慮不安的暗流。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 1822-1888)敏銳地捕捉到時代的脈搏,在《寫於雄偉的卡爾特寺院的詩章》(Stanzas from the Grande Chartreuse)中揭示了人們的處境:"彷徨在兩個世界之間,一個已經死去,另一個無力誕生。"阿諾德是19世紀英國人文主義文學批評的傑出代表,他有關文學與文化的論述對後世影響很大。
七、現代主義文學時期(1918-1945)
20世紀初,本涅特、威爾斯、高爾斯華綏堅持維多利亞時代的現實主義傳統進行創作,用寫實的方法記載社會轉型時期資產階級社會和家庭發生的變化。但他們很快就受到來自現代主義文學的挑戰。按照弗吉妮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的說法,1910年是英國小說從傳統現實主義到現代主義變化的重要年份。第一次世界大戰無疑加速了這一變化。戰爭中,大批無辜青年充當炮灰,白白喪生。一戰之後,不少英國人對文藝復興以來人文主義有關人性、人類前途的基本觀念乃至基督教文化傳統的信念發生了動搖。社會思想觀念的深刻變革,促使現代主義文學蓬勃發展,英國小說也面目一新。D.H.勞倫斯(D. H. Lawrence)是煤礦工人的兒子,他將視線投向兩性關系,對西方文明的缺陷進行反思。《查特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曾因為大膽的性愛描寫而在英美兩國被查禁。他的《兒子與情人》(Sons and Lovers)、《虹》(The Rainbow)、《戀愛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等小說將社會批評與性心理探索巧妙結合起來,猛烈抨擊資本主義工業文明。作為對現實主義文學的反撥,現代主義文學追求心理真實,注重直接觀察人物的心理活動,直接體驗人物的內心感受,在內心世界這面鏡子上折射出豐富多彩的外部現實。出生於書香世家的伍爾芙的突出成就是意識流小說。她的《達羅衛夫人》(Mrs. Dalloway)和《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作品突破傳統的時空觀,將意識流手法運用得出神入化,還體現出女作家對於女性存在的歷史及現狀的獨特反思。來自愛爾蘭的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被認為是繼莎士比亞後英語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他的曠世之作《尤利西斯》(Ulysses)給英國傳統小說帶來一場革命。《尤利西斯》情節簡單,主要記載迪達勒斯、布盧姆和布盧姆的妻子莫莉三個人物的日常瑣事。小說實際上只寫了愛爾蘭首府都柏林一天里的事情。這一天是1904年6月16日,喬伊斯與他未來的妻子娜拉曾在這一天首次幽會,除此以外,它是都柏林歷史上最普通不過的一個日子。喬伊斯在小說中力圖展現的是生活的本質和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尤利西斯》因此被有的評論家譽為表現了西方"現代社會的全部生活和全部歷史".《尤利西斯》的成功在於意識流描寫表面上紛紛揚揚,漫無邊際,實際上結構齊整,周密嚴謹。
八、當代文學(1945- )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從多年的戰時狀態轉入和平時期,但國力已嚴重削弱,對現實的憂慮和不滿浮現在戰後初期的英國小說中。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 1903-1950)的政治寓言小說《動物農場》(Animal Farm)和《一九八四年》(Nineteen Eighty Four)表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對極權主義威脅的憂慮,獨樹一幟。戈爾丁(William Golding, 1911-1993)於1954年發表《蠅王》(Lord of the Flies),深入探討人性的善惡,使他一舉成名。在歷經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戈爾丁對人性惡的描寫無疑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深刻性。

50年代還涌現出一批具有現實主義傾向的新作家。金斯利·艾米斯(Kingsley Amis, 1922- )和約翰·韋恩(John Wain, 1925-1994)等人被稱為"憤怒的青年",因為他們在小說中抒發了對英國社會等級森嚴、貧富不均現狀的憤怒和不滿。金斯利·艾米斯在《幸運兒吉姆》(Lucky Jim)中編織的"不幸者意想不到地得到幸運"的情節深受讀者的喜愛,是"憤怒的青年"一派的代表作。

"憤怒的青年"的特點在於表現新的內容,而不是創造新的文學形式,他們在藝術上並沒有突破。英國文壇直到60年代實驗主義小說的出現,才讓人們看到藝術創新的方向。與歐洲大陸和美國相比,英國實驗主義小說姍姍來遲,並且和現實主義傳統交相融合。約翰·福爾斯(John Fowles, 1926- )是實驗主義作家的傑出代表,他的長篇小說《法國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於1969年問世。這是他在技巧革新和觀念表達方面最成功的小說。福爾斯為故事提供了三種不同的結局,並運用了許多實驗性因素,包括戲仿、元小說和小說敘述角度的變換及其對讀者的開放性。

戰後英國文壇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是婦女作家的崛起,她們的創作不僅有從女性視角去表現當代婦女在男權社會所受的壓抑以及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一面,還有迴避女性自我意識,以非性別化的作家身份去觀察世界、表現生活一面。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 1919- )是戰後英國最傑出的婦女作家,她的小說帶有強烈的現實主義傾向和鮮明的時代特色,立足於人和社會,反思當代政治和文化思潮,並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人和社會的真實狀況。穆麗爾·斯帕克(Muriel Spark, 1918- )是一個信奉天主教的作家,她以獨特的方式表達她對現代罪人的關切。另一位女作家艾麗絲·默多克(Iris Murdoch,1919-1999)曾在牛津大學講授哲學,是一位在哲學上有很深造詣的小說家。她的小說以各種方式探討自由、責任、愛的意義,帶有很強的哲理性。《在網下》(Under the Net)、《沙堡》(The Sandcastle)、《鍾》(The Bell)等小說將深邃的哲學理念、冷靜的道德探索和獨特的敘述方法結合起來,作者對人類生存狀況的思索,給人以啟迪。

⑻ 英國文學:英國最擅長運用諷刺的作家,英國文學之父,英國小說之父,什麼叫做「後現代主義」

推薦答案:
英國最擅長運用諷刺的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18世紀英國著名文學家、諷刺作家、政治家,被高爾基譽為「世界偉大文學創造者」其代表作品是寓言小說《格列佛游記》,其他作品有《桶的故事》、《書的戰爭》,另有大量的政論和諷刺詩以抨擊英國殖民主義政策,受到讀者熱烈歡迎。
喬納森·斯威夫特(1667~1745),以諷刺作家名垂青史。《格列佛游記》可謂是一部奇書,它不是單純的少兒讀物,而是飽寓諷刺和批判的文學傑作,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一生中讀了不下六次,他說:「如果要我開一份書目,列出哪怕其他書都被毀壞時也要保留的六本書,我一定會把《格列佛游記》列入其中。」在這本書中,斯威夫特的敘事技巧和諷刺才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反映。

英國文學之父:傑弗雷·喬叟。從1377年開始,喬叟多次出使歐洲大陸,接觸了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等人的作品。這些作家反封建反宗教的精神和人文主義思想,使喬叟的創作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開始轉向現實主義。根據薄伽丘的一部長詩改寫的敘事詩《特羅勒斯和克面西德》擯棄了夢幻和寓言的傳統,代之以對現實社會中的人物和生活細節的描寫,這是喬叟的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
喬叟在他生活的最後十五年進行了《坎特伯雷故事集》 (The Canterbury Tales(1387-1400))的創作。這是他他最後的也是最長、最著名的作品是《坎特伯雷故事集》。他的作品在英國詩壇上一直稱雄到莎士比亞時代。
喬叟視野開闊,觀察深刻,寫作手法豐富多樣,真實地反映了不同社會階層的生活,開創了英國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對莎士比亞和狄更斯產生影響。
喬叟對古典文學和新文學兼收並蓄,他的作品使人聯想起奧維德、維吉爾、李維、波伊提烏、彼特拉克、但丁和讓·德·默恩這樣一些作家。
喬叟率先採用倫敦方言寫作,並創作「英雄雙行體」,對英國民族語言和文學的發展影響極大,故被譽為「英國詩歌之父」。

英國小說之父:丹尼爾·笛福(Daniel·Defoe 1660—1731),英國作家,新聞記者。英國啟蒙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被譽為「小說之父」。其作品主要為個人通過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戰勝困難為構架。情節曲折,採用自述方式,可讀性強。並表現了當時追求冒險,倡導個人奮斗的社會風氣。其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聞名於世,魯濱遜也成為與困難抗爭的典型模範,因此他被視作英國小說的開創者之一。

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 (Postmodernism)後現代主義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後被神學家和社會學家開始經常使用的一個詞。起初出現於二、三十年代,用於表達要有必要意識到思想和行動需超越啟蒙時代范疇。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一個從理論上難以精準下定論的一種概念,因為後現代主要理論家,均反對以各種約定成俗的形式,來界定或者規范其主義。後現代主義是人類歷史上一次最偉大的革新,是人類文明的最高峰,對人類認識世界和自我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後現代主義著重於反「元解釋」和「文本意義」。後現代主義同樣著重於的無中心意識和多元價值取向的做解,由此帶來的一個直接的後果就是評判價值的標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從而使人們的思想不再拘泥於社會理想、人生意義、國家前途、傳統道德等等,從而使人的思想得到徹底的解放,也使人對於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⑼ 伍爾夫是英國現代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你知道哪些

引言:伍爾夫是英國現代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你知道哪些?下面一起來和小編了解一下吧!

三、影響力

伍爾芙提倡女權主義,強調現代小說要著力描寫人的內心世界,而不要機械地描寫現實的生活,這一點和維多利亞時代以來在英國文壇盛行的現實主義風格大大的背道而馳,他把高爾斯華綏,威爾斯等這一類當時的一流小說家稱做,物質主義者,認為他們雖然寫得很好,但是沒有觸及人物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她比較推崇哈代,康拉德等作家,認為他們的作品更加接近於人的內心世界,我們都知道,哈代的作品是自然主義和宿命論的混合。

⑽ 凡爾納是什麼小說家是什麼小說的開拓者之一

他的作品對科幻文學流派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他與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一道,被稱作「科幻小說之父

閱讀全文

與英國現代小說三大開拓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必齊之姜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瀏覽:804
重生都市後中獎的小說 瀏覽:217
主角很帥的穿越小說 瀏覽:861
小流氓的光榮與煩惱小說閱讀 瀏覽:862
越戰被俘的女隊長受刑小說閱讀 瀏覽:288
總裁無小三小說下載 瀏覽:886
完本小說人物唐悠悠 瀏覽:959
男主有一個老婆的都市小說 瀏覽:341
小說作者淡櫻 瀏覽:907
外國禁毀小說小酒店在線閱讀 瀏覽:650
玄幻小說的內容簡介 瀏覽:383
重生女強小說玄幻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791
都市女主娛樂圈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183
用意識流寫一篇小小說 瀏覽:80
女特種兵重生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429
小說裡面寫關於迪麗熱巴的 瀏覽:835
小說作者唐爺 瀏覽:936
玄幻小說主角帶著神格重生 瀏覽:895
中國好看的現實主義小說推薦 瀏覽:309
渣攻後忠犬的小說推薦 瀏覽: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