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被稱為現代文學鼻祖
施蟄存
施蟄存(1905 2003)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家、詩人、文學翻譯家,中國現代派文學的重要開創者。
1922年考進杭州之江大學,次年入上海大學,1926年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特別班,與同學戴望舒、劉吶鷗等創辦《瓔珞》旬刊。
1932年起主編大型文學月刊《現代》。
1952年後在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任教授。
1950年至1958年翻譯了200萬字外國文學作品。
1958年以後,致力於古典文學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已刊行短篇小說集有《上元燈》、《將軍的頭》、《李師師》、《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其中不乏心理分析小說代表作。
散文集有《燈下集》、《待旦錄》。
學術研究領域著有《唐詩百話》、《詞學名詞釋義》、《花間新集》、《讀詞叢札》,校勘整理了《陳子龍詩集》。
收藏歷代碑帖700餘種,匯編成一套《歷代碑刻墨影》。
「世紀悖論」前天在華東醫院,施蟄存停止了他的腳步。這是一位不應該被遺忘的世紀老人,無論是20世紀30年代的新感覺派小說,還是此後幾十年的學術成績。施蟄存既是鼻祖,又是碩果。
藝術與學術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冰山,沉在水下的既堅硬又光潔,但它們始終沉在水下。三十年代的上海十里洋場是最令人產生新感覺的母題,而這新感覺卻經常被人遺忘。
在華東醫院的另一個房間里,另一位世紀老人巴金正在度過100歲的生日,但他卻無法知道,七十年前,那個在《現代》雜志上發表他的作品的施蟄存,已經先他一步走開。愚園路上有許多貼著「舊上海」的酒吧、茶坊,那裡的上海人正捧著《今生今世》,念叨著張愛玲的傳奇,而傳奇的張愛玲,在七十年前,也只是《現代》的讀者。世紀老人在經歷了太多的風霜後,大都已經凋零,而剛剛辭世的施蟄存,只是在上海激起一點小小的波瀾,這真的令人生憾。任憶《現代》雜志當著名作家王蒙在80年代中期發表一系列以所謂的意識流手法寫成的小說時,讀書界為之驚震,人們認為這是真正的現代派,殊不知類似這樣的東西,在半個世紀前的十里洋場早已漂亮地展示過了。那時候很多人都已經不知道30年代的上海曾經出現過一本雜志叫《現代》。
《現代》雜志的編者施蟄存,是第一個有意識的、大量的以小說藝術操練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論的中國作家。評論家蘇雪林說,如果要她開一張五四以後新文學最優秀的作品目錄的話,那麼施蟄存的小說集《將軍底頭》肯定會佔一個位置。施蟄存在30年代末發表了最後一篇小說後,即告別文學創作,遁入大學講堂,藏身古文經典。重要的文學雜志,魯迅、巴金都曾在雜志上發表過小說、雜文。名教授看施蟄存
徐中玉、錢谷融都是華東師大的知名教授,在談起施蟄存來,他們都充滿了景仰與惋惜。
徐中玉:堅定的自由主義
施先生極有個性,講話十分風趣,知識相當淵博。他沒有留過學,但法文、英文十分出眾,翻譯了很多東西,堪稱學貫中西。對文化考證、碑帖研究也很有建樹。他的學術主張,可能是一輩子堅定的自由主義者。他的研究領域涉及古今中外文化。而現在國內外都把他作為一個研究對象,這本身就說明他作出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錢谷融:為藝術而藝術
他是個重個性、有真性情的人。有點為藝術而藝術,講趣味。他的愛好相當廣泛,而一旦看準了就會全身心地撲上去。我與老人同事整整50年,他的一生遭遇過一些曲折,一度曾被調離教學崗位到資料室,但他淡然處之,工作依舊相當認真,而且在他的各項研究領域都很有建樹,這是相當不容易的。
采訪施蟄存
踏上吱吱作響的木製樓梯,我走進了施蟄存在上海愚園路的家。房間很靜,到處堆滿了書。「我每天早上看四五份報紙,每周給《文匯報》的副刊寫一篇文物方面的小稿。?崩先慫檔檬焙蠐械鬮弈巍?
仔細地看完了我的采訪提綱後,老人戴上了助聽器,用略帶顫抖的手拿起一支已經吸過一半的雪茄,當我表示要幫忙點火時,老人拒絕了。
這個經歷本世紀喧嘩與騷動的文化老人說:「改革開放20多年,各個方面都在開放,但文化的改革開放比較遲,而且文化不能僅僅停留在改革開放上。改革是把過去不好的改掉,開放是把過去關緊的門打開。而文化關鍵還是創造。」
對於當前中國文化的現狀,這位在30年代文壇就高擎現代派大旗的老人頗有微詞。他說:「從現在的情況看,現在的青年作家,創造力不夠。現在青年的作品淺薄得很。他們的文化基礎不夠扎實,語文水平也不夠。」
老人的話也許有點刺耳,但是當下的青年作家在學養上的先天不足是顯而易見的。段曉東(原載《青島日報》1999年10月25日第五版)
2. 施蟄存的現代心理小說包含哪些大方面
眾說施蟄存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之一。
而老師所著《鳩摩羅什》也被譽為在中國第一次運用心理分析創作的小說。很專家學者指出,施蟄存是通過顯尼志勒了解佛洛依德和其理論。通過專家學者對史料收集與整理,顯尼志勒與施蟄存的生平和作品的理解分析,從二者的文化語境、個人特質、審美追求、創作心理、作品風格等方面去分析顯尼志勒對施蟄存的影響。
施蟄存早期的文化准備與藝術積累、東方傳統文化的熏陶影響了他的精神氣質;西方現代文化的浸潤開拓了他的文化視野。初期的文學實踐使他在形成中西融合的藝術風格的同時,也表現出心理分析的藝術趣味和審美傾向。施蟄存對顯尼志勒選擇與接受的外在誘因和內在動因,時代的需要與個人的需要共同促成了影響的發生。最後從施蟄存與顯尼志勒作品中的「性愛主題的表達」、「內心獨白的創作方法」和「對女性心理的關注」三方面來看,施蟄存確實在顯尼志勒影響下得到突破與超越。施蟄存的小說在風格和技巧上學習顯尼志勒的心理分析描寫,同時保留了東方傳統心理與文化底蘊,呈現出中西文化的自然交融與整合,但顯尼志勒對施蟄存的影響因時代與環境的因素而無法形成深層結構的滲透。(以上總結於《論施蟄存與顯尼志勒》)
以下為個人總結,不代表他人看法
性愛主題的表達:一個長久以來伴隨著文學創作,不可或缺又極其難以拿捏的重要的一面。如果過於細致,顯然會落入俗套,被人唾棄,可也並非沒有存在的價值。若太過含蓄,卻又失去了這類似一種宣洩,一種人類最本能表現的美感。在很大程度上,性愛的主題不可以「一竿子打死」,它的存在可以算作是對人類心理最直白的一種表達。
內心獨白:內心獨白,戲劇術語。規定情境中人物行動過程的思想活動。演員在創作中運用內心獨白規范人物的思考,並組織成不斷的線。在文學中,是人物語言的表現形式之一。
女性心理:研究女性的人格、行為、能力和動機。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攻擊性、支配性、自信心、被影響性、焦慮、共感性、社交性等方面,女性都有不同於男性的特點。在語言能力、空間能力、推理能力、運動能力等方面,女性也有自己的特點。在成就動機方面,女性亦不同於男性。
關於女性心理的挖掘,可以查閱《女性心理學》一文。
3. 心理學的各個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是什麼
心理學主要流派有:
一、構造主義
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是心理學誕生以來第一個產生的心理學派。代表人物有馮特、鐵欽納等。馮特等人認為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直接經驗即意識的科學,用內省的方法分析人的意識內容,並找出意識的組成部分,把人的經驗(意識)分為感覺、意象和感情三種元素;內省指的是依靠被試對自己經驗的觀察和描述,了解人們的直接經驗。簡而言之,心理學研究的是被分成基本元素的意識,研究的不是意識整體。
二、機能主義
機能主義心理學派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杜威和安吉爾等人創立,該主義是作為構造主義的對立面提出來的。它也主張研究意識,但反對把意識看成個別心理元素的集合,不把意識分析為感覺、情感等元素,主張意識是一個連續的整體,是一種持續不斷的過程,即研究的是「意識流」,主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具有適應性的心理活動,重視心理學的實際應用,意識的作用是使有機體適應環境。
4. 現代文學是如何發展的
現代時期的西方文學,現代主義逐步取代批判現實主義,成為西方文學的主流。由於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變化以及各國具體情況的不同,現代主義文學呈現出流派林立的局面。現代主義各種流派反映了現代西方人心靈的迷惘和痛苦,反映了西方精神生活的危機,並曲折地反映了社會現實,但在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時,散布了虛無、悲觀等消極思想。
十月革命前後,蘇聯社會主義文學誕生,創造了許多反映蘇聯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現實的優秀作品。隨著蘇聯政治局勢的變化,蘇聯文學創作的思想傾向也發生了變化,使蘇聯文壇出現了活躍而又混亂的局面。
現代時期,亞非拉的文學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而興起,以表現民族歷史為主要題材的亞、非、拉美文學蓬勃發展。
西方文學現代時期,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雖然受到現代主義的挑戰,但仍有一大批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在創作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英國劇作家蕭伯納(1856—1950年)在其代表作《蘋果車》中,以英國議會制度為攻擊對象,以內閣會議為主要情節,揭露了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性。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1866—194年)的代表作《約翰·克利斯朵夫》,描寫了一個富有正義感的作曲家為美好理想與消極勢力不懈斗爭的一生,是一部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作品,被稱為20世紀第一部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其後期作品則以呼籲和平,反對戰爭為主要內容。美國作家德萊塞(187l—1945年)的代表作《美國的悲劇》,通過描寫一位牧師的兒子腐化墮落成殺人犯而被處死的過程。揭露了悲劇的根源在於美國的制度。
由於現代主義的流行,有些現實主義作家在創作方法上較多地採用了現代主義的手法。這方面的傑出代表是美國作家海明威(1899—1961年)。
海明威的作品以表現暴力世界中的孤獨個人擺脫戰爭給心靈帶來的創傷為主要內容,以「精擅現代化的敘述藝術」,在世界文壇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他的成名作《太陽照樣升起》是戰後美國「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品。代表作《老人與海》,寓含了作者對人生的看法,即人生就是斗爭,要敢於面對失敗而奮斗。
現代主義文學作為一場文學運動興起於19世紀晚期,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達到繁盛時期,取代批判現實主義成為西方文學的主流。
現代主義是資本主義壟斷時代的產物,一方面,商品化社會高度發展,人們感受到畸型發達的物質文明的壓迫。一方面,兩次世界大戰,經濟恐慌,冷戰及核恐怖,給人們造成嚴重的精神創傷,使人們對傳統的價值、理想、道德無不產生懷疑,這是現代主義產生的社會根源。在這個過程中,悲觀主義浪潮席捲歐洲,非理性主義思潮有廣闊的市場,叔本華和尼採的哲學成為西方社會的精神支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占據了社會心理學的主流,這是現代主義產生的思想根源。
現代主義既不同於浪漫主義的直抒胸臆,又不同於現實主義忠於客觀世界的描繪,它的主要特徵是主觀地表達對世界的看法和通過想像表現心理的真實。在藝術手法上,它一反傳統的手法,致力於探索新奇別致的形式、技巧和表現手法。
現代主義文學是20世紀西方非理性主義文學的總稱,包括許多流派。在20世紀上半期影響較大的有後期象徵主義、表現主義和意識流小說等。
象徵主義文學是西方現代文學中出現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一個分支。它最先流行於19世紀後期的法國,後波及歐美各國,在20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盛極一時,被稱為後期象徵主義。後期象徵主義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詩歌方面,主張以象徵、暗示、自由聯想等手法表達人生隱蔽的思想感情和抽象的人生哲理,反對直抒胸臆。英國詩人艾略特(1888—1965年)是後期象徵主義詩人中最傑出的一位,他的代表作《荒原》,至今仍被認為是20世紀歐美現代詩歌的里程碑。
表現主義文學盛行於對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以德國、奧地利和美國為中心,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一些作家在個人和社會、和平與暴力、現實與未來等矛盾交織的苦悶中,希圖通過文學上的標新立異,以求得解脫的產物。他們主張文學應表現人的主觀感受和復雜的精神世界。其傑出代表是奧地利作家卡夫卡(1883—1924年),他在小說《變形記》中,通過荒誕、形象變幻的藝術手法,表現了資本主義人性的異化。
意識流小說是在現代心理學,特別是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基礎上形成的,20世紀二十年代,它首先發端於愛爾蘭、英國和法國,隨後風行於歐美。該流派主張在小說創作上要深入到人的意識之中,探尋潛意識的奧秘,並以內心獨自、自由聯想等手段顯示意識流動的軌跡。這種致力於表現人的意識流程的寫作方法開創了現代小說的新紀元。愛爾蘭作家喬伊斯(1882—1941年)的長篇小說《尤利西斯》被稱為意識流小說的典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經濟、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社會政治生活動盪不安,它與戰爭的創傷一起猛烈地沖擊著文學家。在存在主義「人應該自己創造自己的存在」哲學魁力的影響下,現代主義文學中又出現了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文學、和「黑色幽默」等新流派。
存在主義作為一種文學思潮,20世紀三十年代末首先在法國興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盛行於歐洲各國,影響遍及全世界。存在主義文學的思想特徵在於把文學作為哲學的展示和思想的號召,主張文學干預或介入生活;從藝術特徵上看,存在主義力圖處處闡述存在主義哲學,打破傳統手法,不突出設計人物性格,將人物性格在哲理辯論中展開,並有許多隱喻、寓意等自然主義筆法。存在主義文學的創始人是具有哲學家和文學家雙重身份的薩特,主將有法國加繆(1913—1960年)等作家,其代表作分別是《惡心》和《局外人》。
荒誕派文學是二戰後興起於法國的一個文學流派,主要作品是舞台劇。該流派的思想特徵與存在主義有直接的關系,認為人生是荒誕的,現實世界是令人惡心的;其藝術特徵是情節荒誕或支離破碎,人物形象荒誕,語言語無倫次。荒誕派文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劇作家尤奈斯庫和貝克特,尤奈斯庫的成名作《禿頭歌女》是荒誕派戲劇的第一部作品,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是荒誕派文學中最有影響的代表作。
《等待戈多》是一出含義深刻的哲學劇,它從不同的層面上突出了西方人的幻滅感,突出了沒有目的、沒有意義的生活的無休止的循環。兩個孤獨的流浪漢日復一日地等待戈多,但戈多是誰,為什麼要等他,劇中均未作交代。這出戲的寓意可以說是什麼也沒有說,什麼也沒有發生。但由於戲劇的中心是等待,以此人們可以領悟出其背後的深刻而又積極的思想,即在絕望中也應當懷有希望。
「黑色幽默」是20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文壇上出現的一個文學流派。「黑色幽默」就是把嚴肅的哲理與病態的玩笑混為一談,以達到對社會現實的批判。這一文學流派起源於美國,有它歷史的、民族的和社會的原因。美國最初的移民在爭取生存斗爭時,常以一種幽默感面對嚴酷的現實,以取得心理平衡;20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經歷了經濟復甦,也遭到了可怕的經濟危機,人們感覺到個人在強大的現實面前顯得那麼無奈,最終形成了這種病態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在藝術手法上多採用寓言式的誇張和哈哈鏡式的描述,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小說家約瑟夫·海勒,其代表作是《第二十二條軍規》。
《第二十二條軍規》寫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駐地中海某島的一支空軍中隊的黑暗內幕。主人公尤索林由於第二十二條軍規的緣故,由一個正直勇敢的軍人變成了厭戰者和逃兵。這條軍規實際上是驅使士兵為長官的升遷而賣命的絕妙圈套,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在西方,「第二十二條軍規」已成為「難以逾越的障礙」,或「無法擺脫的困難」的代名詞。
蘇聯文學蘇聯社會主義文學的主流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高爾基(1868——1936年)是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在其代表作長篇小說《母親》中,塑造出了一位英雄母親的形象,描寫了她的兒子怎樣從無知走向覺醒成為一個自覺的革命者的歷程,指出了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走向解放的必由之路。
十月革命勝利後,一大批優秀作家深人生活,創造了許多反映蘇聯社會巨大變化的優秀作品。阿·托爾斯泰(1882—1945年)創作的《苦難的歷程》三部曲,以十月革命前夕、革命時期和國內戰爭時期的歷史演變為背景,敘述了一批知識分子歷經曲折、最後走上革命道路的過程。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年)根據自身經歷所著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描寫一個普通工人子弟保爾·柯察金成長為英雄的過程。著名作家肖洛霍夫(1905—1984年)的代表作《靜靜的頓河》,描寫了1912—1922年間頓河哥薩克在復雜的歷史轉折關頭所經歷的曲折道路,從一個方面描繪了社會變革時期人們的變化。這部小說被譽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典範。上述這些作品在忠於現實的基礎上,力求對現實事件作出歷史的、全面的描寫,對新生事物滿腔熱忱,運用「在不使人脫離現實的條件下,把他提到現實以上」的手法塑造正面的英雄形象,充分展示了社會主義文學的風采,在世界文學史上樹立了一塊新的豐碑。
赫魯曉夫時期,蘇聯政治生活的巨大變化對文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時期,蘇聯文學界提出了「寫真實」、「積極干預生活」等口號,1954年作家愛倫堡的中篇小說《解凍》在《旗》雜志上發表,首先突破了描寫工農業成就,歌頌英雄人物的固有模式,把愛情和個人幸福問題作為主題,引起很大反響,引出一批文學作品,形成一股文學思潮。西方把這一時期蘇聯的文學稱為「解凍文學」。
在這一時期,蘇聯的文壇既活躍,又相當混亂。一方面,出現了一些真實反映現實和歷史,展示普通人日常生活和命運而獲得好評的作品,如奧維奇特金的農村工作特寫集《區里的日常生活》、肖洛霍夫的衛國戰爭題材短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等。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些片面反映、甚至醜化歷史和現實而引起爭論或遭到批評的作品,如帕斯捷爾納克的小說《日瓦戈醫生》。這本小說的主人公開頭是個「憧憬革命」的「高尚青年」,但十月革命後他又哀嘆「整個人類的生活方式遭到了破壞和毀滅」。該書在國內未能出版,1957年在義大利出版,西方國家競相印行,利用它來攻擊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制度,作者還被授予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蘇聯對此反應強烈,作家協會將帕斯捷爾納克開除,只是在他作了檢討並拒絕前去領獎後才恢復他的會籍。
1964年秋勃列日涅夫上台後,蘇聯在文藝界加強了對寫作方向的控制,提出了「反對兩個極端」和「寫正面人物」的方針,在文藝理論方面,提倡所謂「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開放體系」,其影響是使文學創作在內容上較前嚴肅深刻,在形式和風格上更為豐富多彩。
從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在蘇聯的文學創作中,出現了一批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同時還出現了以探討道德理想為題材的作品,也有揭露諷刺現實生活中的弊端、反映各種社會問題的作品。但是,對於全盤否定斯大林和揭露這一時期停滯生活的作品是不準發表的。
從八十年代後半期開始,隨著戈爾巴喬夫「民主化」、「公開化」和「新思維」的推行,文藝作品審查制度被打破,一些過去被禁止出版的作品大量發表,揭露和批判性的文學成為時髦,造成了人們思想上的混亂,對蘇聯社會動盪和聯盟解體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亞、非、拉美文學現代時期,亞非拉美人民的民族民主運動空前高漲,亞非拉美的文學也隨之崛起。許多民族主義作家以愛國主義和反對殖民壓迫為主題,運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創造出許多頗具影響的作品。
20世紀初以來,隨著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亞洲涌現出許多傑出的民族主義文學家和作品。印度作家泰戈爾(1861一1941年),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東方作家。在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都有豐富創作。他的作品譴責殖民統治的專橫,抨擊封建主的殘暴,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為印度現代民族主義文學奠定了基礎。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戈拉》和詩集《吉檀迦利》。普列姆昌德是印度現代民族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其最優秀的長篇小說《戈丹》被譽為印度農村的一部史詩。
朝鮮著名作家李箕永的長篇小說《圖們江》,勾畫了朝鮮民族解放斗爭的歷史圖景,反映了從愛國義兵運動到抗日勝利的朝鮮近現代歷史。著名詩人越基天創作了以揭露美國侵略為內容《我的高地》、《朝鮮在戰斗》等詩篇。
非洲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有埃及的馬哈福茲和南非的女作家戈迪默。馬哈福茲的長篇小說三部曲《兩宮之間》,以開羅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一家三代在1917—1944年間的變化為主線,反映了埃及社會的變遷。小說寓意深刻,結構精巧,是現代阿拉伯文學的名著。戈迪默的代表作是長篇小說《陌生人的世界》,描寫了南非種族隔離社會中人們變得相互陌生的社會現實。
拉美文學的主流是「魔幻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出現於20世紀六十年代,它屬於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流派。該流派的作者大都以神奇和魔幻的手法反映現實,把神奇古怪的人物和情節以及各種超自然的現象插入到現實的敘事和描寫中。「魔幻現實主義」最傑出的代表是哥倫比亞當代最著名的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他在代表作《百年孤獨》中,遵循了「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創作原則,吸收了前人表現人的本能、潛意識的特點,獨創性地運用了象徵、誇張、魔幻、影射等技巧,形成了虛實結合、真假混雜的創作手法,在拉美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在拉美出現絕非偶然。它既和歐洲表現主義、印象主義等文學思潮的影響有關,又與拉美地區獨特的社會政治背景有密切聯系。拉美許多國家嚴重缺乏言論自由,作家不得不借用虛構、比喻和象徵性的寓意來表現和揭示社會現實的本質,從而形成了「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
5. 被稱為現代心理學之父的人是誰
笛卡爾。法國人笛卡爾在17世紀指出,人的心理和腦是不同的,但相互作用。雖然後人修正了他的觀點,但是他最先開創了對人類和動物的心理與行為的科學研究。
6. 心理小說是什麼
心理小說的開創者為19世紀的法國作家司湯達。司湯達擅長心理描寫,他全神貫注於人的心理現象,把其他一切都置之度外。心理小說的心理描寫反映了19世紀心理學的發展水平。他的心理描寫是意識層的心理思維,限於頭腦和感情的理性分析,沒有涉及潛意識層的生理狀態的反映。因而,他的心理描寫非常冷靜和理智,充滿邏輯和理性,由此顯出人物性格力的特點和現實態度。
司湯達的心理描寫在內容層次上分為社會和愛情心理兩個層次,描寫時代的普遍心理狀況和精神面貌,細致分析愛情心理的微妙變化和發展進程。他對人物內心緊張的表現已具有現代意識的特徵。為此,他被稱為「現代小說之父」。由於他的心理意識所表現的「現代性」,使他至今在世界各國仍擁有廣泛讀者。代表作是《紅與黑》(1830)。
19世紀著名的心理小說有奧斯丁的《愛瑪》(1816)、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1857)和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1877)等。心理小說的情節通常比較單純,心理描寫的鴻篇巨制主要是靠人物的心理描寫來建構的。一是直接描寫人物心理活動,包括人物的所思所想和內心獨白。小說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引導語通常是「他想」、「他繼續想」、「他暗自說道」、「我想」、「我在心裡說」等,這是傳統心理描寫的套語。 心理小說在20世紀發展為意識流小說。意識流小說興起於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波及到歐美各國。意識流小說是西方現代社會意識的產物,它的理論基礎是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意識流」的概念由詹姆斯提出,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像一條河流一樣,是不間斷的主觀思想意識的流動。
7. 亨利.詹姆斯是心理分析小說家,他晚期創作的「三大傑作」是什麼
說起亨利·詹姆斯,大多數文學迷們都不會覺得陌生,他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英國籍美國裔文學家、小說家、文學批評家、劇本作家和散文家。從大約1860年開始,也就是他17歲左右的時候便開始了關於文學評論、游記以及短篇小說方面的創作,可以說入行非常年輕了。此後,他旅居於歐洲,還藉此結識了包括莫泊桑、福樓拜、屠格涅夫等知名的已成名作家並向他們虛心請教和學習。
8. 為什麼梅雨之夕中主人公與他人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
主題:《梅雨之夕》是新感覺派小說中具有代表性和里程碑意義的作品,也可以說是中國真正的現代主義心理分析小說的開山之作,它所表現出的鮮明特色,都具有心理分析的典型性特點。小說的故事情節雖然很簡單(紳士雨中送淑女),但卻揭示了都市男女隱秘而曲折的內心流程,描寫了寫他們卑微的渴望的萌動和這種渴望的無聲無息的破滅,展現了現代都市男女特有的情愛方式,這也正是其獨特的價值所在。故事中的紳士所有的行為看起來都像是不可理喻,實際上是他的潛意識在作祟,所有的不可理喻都是因為一個理由:對真實的愛情的嚮往。文章的題目「梅雨之夕」暗示的就是他的情感的現實處境,其中的少女就是他情感的夢寐以求的伴侶,但這所有的一切都絕對不可以訴諸於理性,所以他一回到家,夢立刻醒過來,向妻子撒了一個謊後,自然的真實的情感和性意識又重新被壓抑了起來。這種情感的來或去,都不是刻意的,事先沒有絲毫的徵兆,潛在的意識和力量支配了所有的一切,同時又毀滅了一切。
9. 誰推薦下心理活動描寫細膩的小說,名著
心理小說以分析人物的意識層和潛意識層的情感、意識、思想、活動、態度為主,或直接以人物的意識活動來結構作品。
心理小說產生於18世紀的感傷文學。感傷文學崇尚感情,把藝術的力量訴諸感情。它得名於英國作家斯泰恩的同名小說《感傷旅行》(1768)。《感傷旅行》和他的另一部小說《項狄傳》(1765)以描寫人物復雜的內心活動與感情為主,充滿顛倒時序、沒有邏輯的聯想,使文學開始具有新的內容,描寫人物的復雜印象和情感。英國作家理查生把對社會環境的描寫與人物心理活動的分析結合起來,著重描寫人物的感情和行為動機,把感傷主義引進了西歐文學。其描寫心理活動的代表小說是《帕米拉》(1741)和《克萊麗莎》(1748)。同時代的法國作家盧梭的小說《新愛洛綺絲》(1761)和德國作家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1774)都受到感傷文學的影響,注重描寫人物的內心情感,並以描寫愛情心理為主。
心理小說的開創者為19世紀的法國作家司湯達。司湯達擅長心理描寫,他全神貫注於人的心理現象,把其他一切都置之度外。心理小說的心理描寫反映了19世紀心理學的發展水平。他的心理描寫是意識層的心理思維,限於頭腦和感情的理性分析,沒有涉及潛意識層的生理狀態的反映。因而,他的心理描寫非常冷靜和理智,充滿邏輯和理性,由此顯出人物性格力的特點和現實態度。
司湯達的心理描寫在內容層次上分為社會和愛情心理兩個層次,描寫時代的普遍心理狀況和精神面貌,細致分析愛情心理的微妙變化和發展進程。他對人物內心緊張的表現已具有現代意識的特徵。為此,他被稱為「現代小說之父」。由於他的心理意識所表現的「現代性」,使他至今在世界各國仍擁有廣泛讀者。代表作是《紅與黑》(1830)。
19世紀著名的心理小說有奧斯丁的《愛瑪》(1816)、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1857)和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1877)等。心理小說的情節通常比較單純,心理描寫的鴻篇巨制主要是靠人物的心理描寫來建構的。一是直接描寫人物心理活動,包括人物的所思所想和內心獨白。小說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引導語通常是「他想」、「他繼續想」、「他暗自說道」、「我想」、「我在心裡說」等,這是傳統心理描寫的套語。
10. 心理分析小說
這里有一本,去看看滿意不滿意吧
英國心理分析小說與勞倫斯的《虹》
摘 要:本文提出了「英國心理分析小說」的概念。分析了它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指出了心理分析小說具有在「無意識」心理分析層面與社會批判 的文化內涵層面相結合的典型特徵,並對心理分析小說的發展史作了大致回顧。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了英國心理分析小說家勞倫斯的代表作《虹》,並從現代小說發展史的角度對勞倫斯及其心理分析小說進行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