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都市總裁 > 晚清小說中的現代化的論文

晚清小說中的現代化的論文

發布時間:2022-02-08 22:11:39

❶ 求論文一篇 謝謝要求: 一、期末考核方式:論文 二、論文題目方向:完成一篇有關後現代藝術、文學方向的論



如果概括地看待中國現代文學史,它實際主要是由兩個文學運動組成的。首先是「五四」新文學運動,它扭轉了從《詩經》到晚清文學的整個中國古典文學的方向,賦予了中國文學適應變革時代的現代化特徵;另外是中國的左翼文學運動,它在「五四」文學革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卻在許多重要方面改變了「五四」新文學的價值目標和思想選擇,而轉向中國革命具體實踐。我們現在稱之為50~70年代文學的「當代文學」,實際是此前左翼文學思潮在新的、特殊歷史語境中的一個發展。它的發展方向、文學原則和政策,在30年代的左翼文學運動中就已經初步具備了,特別是作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斯大林的文藝觀,早在20年代末到30年代左翼文學的發展進程中就翻譯和傳播到了中國。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因此規范了從解放區文學到當代文學的基本面貌和根本特徵。值得提出的是,雖然五四文學和左翼文學都是在外國文學的影響下發生的,但在「文學接受」的方式上,又有著顯著差別:五四文學革命的眼光是全球化的,它所受的影響是多元的,因此它始終不以一種統一的理論為目標,外國文學作品的影響在其發展中發揮了直接而顯著的作用。左翼文學一開始就是以尋求和確立統一的文學指導思想為目標的,因而「批判」和「論爭」成為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主要標志和特徵,外國文學思潮的影響明顯要大於外國文學作品的影響。
本文無意對五四文學與左翼文學作比較,也不著眼於對左翼文學思潮進行考察性的清理。它感興趣的,是居於左翼文學思潮核心地位的「批判理論」,這種理論與中國現代性是什麼樣一種關系;思潮「傳播者」的社會身份與思想認同,它又是怎樣把這些因素帶入當代文學中去的;當代文學核心概念中的「左翼」特徵,以及它們在文學創作中的決定作用,等等。
一「批判理論」與現代性問題
有人把50~70年代文學概括為「戰歌」和「頌歌」的文學,根據在於它對「舊社會」和「舊文化」所持有的批判色彩。實際上,「批判理論」正是左翼文化和左翼文學思潮中的「核心理論」。「批判理論」在其特定意義上,是指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哲學理論。它以馬克思主義的激進意識和批判潛能為起點,在整合了精神分析、存在哲學等現代思想後,擴充為對現代社會,特別是發達工業社會進行跨學科綜合性的研究和批判。它植根於歐洲傳統哲學的核心而又敏感於時代的重大問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論姿態。但廣義的批判理論,就是德國思想家反省文明歷史、批判現代社會的思想學說。席勒對恐怖政治和機械分工的美學否定,青年黑格爾對古典哲學的實踐轉向,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的、哲學的分析,尼采對重估一切價值的呼籲,弗洛依德對被文明壓抑的人性的關注,海德格爾對「存在」的研究和對「技術」的敵意等,都屬於批判理論的家族成員。馬克思主義與批判理論的主要分歧,在於它不僅選擇了思想領域,而且明確堅持將階級斗爭作為推行劇烈社會革命的主要理論。而這,正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左翼文學的主要的結合點。
從晚清到辛亥革命,中國在社會體制上初步完成了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開始了社會轉型的第一次現代化飛躍。但現代化造成的貧富懸殊,激烈而嚴重的階級對立,卻導致了知識分子「富國強民」理想(實際就是「現代化」)的普遍幻滅。對「現代化」的失望,使左翼文學在歷史關口與批判「封建傳統」的五四文學和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馬克思主義迅速匯合,從而形成了以「反現代性」為出發點的極具中國特色的「批判理論」。「反封」與「反資」並舉,因此成為左翼文學運動中的一條貫穿始終的思想主線。郭沫若曾對魯迅進行過否定性評價,認為他是「封建餘孽」,是「二重的反革命」。[1]馮乃超把「五四」以後的大部分作家都劃入「小資產階級」的行列,指出:「那些小資產階級的文學家,沒有真正的革命的認識時,他們只是自己所屬的階級的代言人。那麼,他們的歷史的任務,不外一個憂愁的小丑。」(《藝術社會生活》)30年代,周揚在其《論<雷雨>和<日出>》中,始終緊扣反封建主義和反資本主義的政治主題,他看周萍,看出的是「他的血管里正流著他父親的血統,他的性格里也有封建的性質」[2](P201-202)。40年代初,當毛澤東從政治家的角度批判中國文學的「現狀」時,顯然充分吸收了左翼文學思潮的思想資源。他指出:「文藝是為地主階級的,這是封建主義的文藝。中國封建時代統治階級的文學藝術,就是這種東西。直到今天,這種文藝在中國還有頗大的勢力。文藝是為資產階級的,這是資產階級的文藝。」[3](P855)50、60年代,他又將清除這些「毒草」與建(轉載自中國教育文摘http://www.edUzhai.net,請保留此標記。)設現代民族國家的偉大實踐聯系在一起。直到文革前夕,毛澤東還在關於文藝問題的「兩個批示」中,提醒人們注意「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對革命事業的嚴重危害性,號召對它們做堅決的斗爭。他指責說:「許多共產黨人熱心提倡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藝術,卻不熱心提倡社會主義的藝術」,這是因為「十五年來,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執行黨的政策,做官當老爺,不去接近工農兵,不去反映社會主義的革命和建設」所導致的,「最近幾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義的邊緣」。到此,左翼文學思潮對「封建主義」和「資產階級」的思想認識,以及這種認識對當代文學的「規范」和滲透,發展到了一個相當成熟的階段。

穆爾認為:「現代化就是傳統社會像西方先進國家那樣向經濟富裕、政治穩定的社會的總體過渡。」在這里,他把「現代性」與「西方性」作為同一個概念來看待。富永健一是從「東亞文化」的語境中來認識現代性的。他說:「非西方後發展社會現代化的第一個條件,就是通過與本國文明完全異質的、作為外來文明的西方文明的輸入,使脫離本國傳統主義的精神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和支持。這一動機來自對本國傳統社會的極強烈的危機意識。」雖然他不認為「非西方後發展社會」的現代性就等於西方性,卻承認「現代化」的內部是存在著「科學革命(現代科學和技術)、市民革命(民主政治)、產業革命(現代產業和資本主義)」這樣的「西方標准」的。[4](P112-120)但是,阿維內里警告說:「馬克思和恩格斯也對防衛性的現代化,或者像艾森斯塔特所說的『分裂的現代化』深表懷疑。他們對普魯士防衛性現代化的評論表明,他們認為正是這種現代化導致了德國社會的不平衡性質,致使市場經濟忐忑不安地與專制的政治制度並存在一起」,從而出現了「非歐洲社會」的那種「錯層式的現代化」。[5](P23)
如果深入到當代文學的內部,會發現,左翼文學的批判理論與現代性本身確實存在著某種矛盾和緊張的關系,也可以說有某種「分裂」和「錯層」的現象。比如,毛澤東1949年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曾對建立現代化的「國家」(國家工業化)進行了非常熱情的展望,然而又呼籲人們警惕「資產階級文化」和「中國封建主義文化」,必要時應該實行「人民民主專政」。五六十年代在對當代文學進行「理論規范」和評論的時候,周揚一直沿用著毛澤東這種權威性的意見。例如,他把「社會主義建設」(國家工業化進程)與思想觀念上的反對「資產階級文藝思想」,嚴格地加以區分,認為社會主義文學精神上的「純潔性」,與這種文學對物質層面的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歌頌」和「表現」,應該屬於兩個不同的范疇。1949~1976年間,提倡社會主義文學創作與指責某些作家、作品並以此為突破口頻繁發動政治運動的交錯進行,幾乎成為當代文學發展的一個「規律」:1949年周揚在第一次文代會上,號召廣大作家用「新的主題、新的人物、新的語言和形式」去表現新的時代,一年後卻接連發動了對電影《武訓傳》和「肖也牧創作傾向」的批判;1953年秋,全國第二次文代會呼籲人們「為創作更多的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而奮斗」,但僅過去半年,就破壞了剛剛培育的良好的創作環境,把以胡風為代表的另一批左翼作家人為地置於死地;「雙百方針」的實施還只起步,暴風驟雨式的「反右運動」便接踵而來;60年代初,文藝界的「糾左」恢復了文學藝術家的創作熱情,然而,「兩個批示」的嚴厲指責又把文藝帶入到文革的深淵當中。最耐人尋味的是都對「城市化」表現出羨慕與嚮往,「命運」卻完全不同的兩部作品——小說《我們夫婦之間》和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我們夫婦之間》最初發表在1951年6月10日《人民日報》的副刊《人民文藝》上。進城之後,革命者「我」與出身農村的妻子對城市的態度發生了分歧,丈夫感受到都市「強烈的誘惑」,而妻子卻反應木然,變得愈加「狹隘、保守、固執」。在《霓虹燈下的哨兵》中,羨慕城市生活的戰士與堅持鄉村樸素生活方式的「哨兵」作為「對立面」出現在人們面前,前者還成為被作品諷刺的對象。與《霓》劇受到贊揚的情形相反,《我們夫婦之間》被指責為「依據小資產階級觀點、趣味來觀察生活,表現生活」,「是在糟蹋我們新的高貴的人民和新的生活」,反映了在進城之後,「特別容易引起舊思想感情的抬頭」的不良傾向。(註:參閱陳涌《也談「生活平淡」與追求「轟轟烈烈」》,《光明日報》1951年4月7日;李定中(馮雪鋒)《反對玩弄人民的態度,反對新的低級趣味》,1951年6月20日,第4卷第5期,《文藝報》。)從農村包圍城市」被認為體現了革命斗爭的高超策略,而在當代文學創作中,「城市化」所展現的現代化前景卻受到了猜忌和懷疑,這種現象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❷ 晚清小說 與現代小說的關系

現代小說是五四以後學習外國的結果,所以很多評論的理解框架都是國外的。當然它也不能完全擺脫母語的特點。
晚清小說,更多意義上是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和延續。如果沒有五四新文化運動,二者應該是不同時間內的漢語的小說呈現樣式。

❸ 從晚清開始的中國文學現代化發生期限的觀念變革,首功歸諸

魯迅,李大釗,陳獨秀

❹ 試論晚清文學變革運動對五四新文學革命的影響

隨著政治、經濟、文化各種維新思潮的發展,晚清文學呈現了一種繁榮局面。晚清文學的繁榮,體現了外國文學對中國的影響。晚清文學顯示了一種把文學推向現代化的趨勢。
影響:
1、文學觀念的變化和現代性文學格局的形成,最重要體現在晚清文學明顯強化和提高了小說和戲劇這兩種文體的地位,明確小說、戲劇、詩歌、散文為平等並列的四大文體,是對傳統文化的革新,這種觀念轉變,奠定了「五四」新文學整體格局的基礎。
2、對翻譯文學的高度重視。1896年-1916年,翻譯外國小說800多種,林紓翻譯的小說被稱作「林譯小說」,形成當時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繁榮了晚清當時的文學作品,對「五四」新文學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很大的影響。
3、晚清小說創作對「五四」新文學的影響,以梁啟超為代表提出小說界革命,在藝術上不成功,但因特別追求小說的社會意義,明確反對把小說看作游戲和娛樂,追求它的社會意義,這種追求實際上就是茅盾、葉聖陶等人文學研究會強調為人生服務的現實主義創作的先聲(四大譴責小說)。晚清小說初步吸取和運用了一些西方小說的新的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加強了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直接取材於現實中的人和事,甚至出現了對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的刻畫,為新文學作家實現小說的根本轉變提供了必要的經驗。
4、晚清出現了話劇的萌芽。
中國最早的話劇團體是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1907年演出《茶花女》,是第一部登台演出的話劇。

❺ 清朝文學 體裁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❻ 晚清時期小說發展概況

清時期是中國古代小說的繁盛時期。這一時期,長篇和短篇,白話和文言,都得到長足的發展,歷來被後人稱為名著的小說,多產生於此時。(一)明代小說1、擬話本:擬話本指的是明代文人模擬宋元話本形式而創作的短篇白話小說。擬話本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著重描繪了市民階層中的商人、手工業者和妓女的生活及心態,但也流露了因果報應、宣揚色情等思想和庸俗情緒。著名的擬話本集有:馮夢龍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陸人龍的「一型」——《型世言》這一時期也是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創作的繁榮時期。2、章回小說:明代出現了中國第一批章回小說。章回小說是我國古典長篇小說的唯一形式,是由宋元話本發展而來的。其特點是將全書分為若干章節,稱為「回」。少則十幾回、幾十回,多則百餘回。每回前用兩句對偶的文字標目,稱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內容。當時成就最高的章回小說是明代「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1)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成熟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也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創作風格上,小說達到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有機結合。作為一部歷史小說,作者在採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同時,並沒有機械地照搬歷史,而是運用浪漫主義的想像,對史實進行了一系列改造,糅進了許多虛構成分。在藝術結構上,小說恢宏壯闊而又嚴密精巧。作者以蜀漢為中心,以蜀、魏矛盾為主線,井然有序地展開故事情節,既曲折多變,又脈絡分明。在人物塑造上,盡管存在著類型化與定型化的缺陷,但許多人物性格鮮明、栩栩如生。刻畫得最出色的是被稱為「三奇」、「三絕」的諸葛亮、關羽和曹操。諸葛亮號稱「古今以來賢相中第一奇人」,是智的化身,達到了「智絕」;關羽號稱「古今以來名將中第一奇人」,是義的化身,達到了「義絕」;曹操號稱「古今以來奸雄中第一奇人」,是奸的化身,達到了「奸絕」。(2)、施耐庵的《水滸傳》是中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章回白話小說,也是第一部長篇英雄傳奇小說。小說取得的卓越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寫人藝術的重大突破上,作者准確地把握了人物與環境的關系、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寫出了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人物性格,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起義英雄的形象,如林沖、魯智深、李逵、宋江等。但有些人物還不夠典型,性格平面、單一,傳奇色彩太濃。(3)、吳承恩的《西遊記》是中國浪漫主義長篇小說的代表作,也是神魔小說的代表。小說在藝術上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作者把神話題材和現實生活內容熔鑄在一起,成功地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想像奇麗豐富,塑造出孫悟空、豬八戒這類融神性、人性與動物性於一體的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上述三篇小說屬於世代累積型作品,不是一位作家自己構思獨立創作,而是在長期流傳的故事的基礎上經過文人創造性的藝術加工而成的。(4)、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則是中國第一部文人獨創的白話長篇小說,是世情小說的代表,是第一部寫家庭題材的長篇小說,被稱為「第一奇書」(張竹坡語)。書中展示了一幅以「混賬惡人」西門慶為中心的百丑圖,第一次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丑惡和社會的黑暗,堪稱我國古典小說史上空前絕後的審丑、審惡力作。小說突破了前代以歷史、神魔為描寫對象的題材領域,直接取材於明代社會生活,以家庭日常生活為描寫對象,通過西門慶一家的興衰透視整個社會的興衰變化,描寫的都是普通的市井人物,現代生活及市井世情第一次進入了長篇小說,明清小說從此走向新的發展方向。(二)、清代小說清代是我國古典小說的黃金時代。與明代相比,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達到了新的高度。就文言短篇小說而言,清初產生了我國文言小說的頂峰之作《聊齋志異》;就長篇章回小說而言,清中葉出現了我國諷刺文學的集大成之作《儒林外史》和我國古典小說藝術的最高峰《紅樓夢》。1、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一部獨具藝術個性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它繼承和發揚了六朝志怪小說的浪漫主義傳統和唐代傳奇小說的現實主義手法,通過花妖狐魅故事,曲折地反映現實、抨擊時弊,歌頌愛情,寄託作者內心的孤憤。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鮮明豐富,女性形象塑造得尤為成功,即使是花妖狐魅,也極富人情昧,一個個心地善良、才貌雙全而又性格不同,如黃英、青鳳、嬰寧、小翠等。故事情節曲折離奇、引人人勝,境界奇幻絢麗,富有生活氣息。《聊齋志異》創造性地運用文言語體,又融會大量口語方言,語言精練,詞彙豐富,句法多變,形成了一種典雅又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2、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優秀的長篇諷刺小說。作者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以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刻畫了一批面目各異的封建知識分子、市井奇人以及下層勞動人民的形象,顯示了社會的種種病態,揭露了官場的黑暗、科舉制度的腐敗及其對人性的傷害。對晚清譴責小說乃至以後的諷刺小說都有極大的影響。小說最突出的藝術成就是高超的諷刺藝術,將喜劇性與悲劇性相結合,將現實的真實性與藝術的合理誇張相結合,塑造了一系列悲喜融合的諷刺形象,如周進、范進、馬二先生等;小說的結構也獨具特色。只有貫穿全書的中心線索(即對待功名富貴的態度),沒有貫通始終的人物、事件,而是在自成單元的故事中,由前一故事的主角在完成其故事後,又由新的主角來完成他的故事。3、曹雪芹的《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藝術的最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藝術成就。它以寶黛釵愛情婚姻悲劇和大觀園的毀滅,反映了封建大家族沒落的悲劇,揭示了封建社會走向崩潰的必然趨勢。在總的思想傾向上,打破了傳統的大團圓結局,寫了一出徹頭徹尾的悲劇。在愛情婚姻問題上,突破了傳統的郎才女貌、一見鍾情的才子佳人俗套,提倡以思想傾向的一致作為愛情基礎的知己之愛,對愛情這一題材進行了豐富深入的描寫。在題材選取上,一反傳統小說題材因襲的現象,比以前任何作品都更發揚了以現實生活作為創作基礎的現實主義原則。在人物塑造上,打破了傳統的傳奇式的寫法,以寫實的手法塑造出一大批多側面、立體化、個性化的典型形象,如鳳姐、寶玉、黛玉等。在情節上 , 擺脫了傳統小說追求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的傾向,善於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不尋常的審美意義。在結構上,一反傳統小說的線形結構形式,採用了縱橫交織的網狀結構形式。中國故事小說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在人物形象塑造、情節結構、語音藝術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為我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是我們應當繼承的寶貴財富。我們通過閱讀這些古代的優秀小說,從而了解歷史,認識社會,提高審美欣賞能力。

❼ 求關於中國近現代上某一歷史人物的論文,3000字

關鍵詞:李鴻章,洋務運動,愛國
摘要:李鴻章作為一個影響了晚清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漢族官僚。可以說是中國歷史進程中的一個悲劇人物。一生奔波勞累,是洋務運動中做事最多的的人。最後卻落得被時人、後人唾罵的賣國賊。今天,我們應該拋棄過去的偏見,全面客觀的看待這樣一個歷史人物。
「丈夫只手把吳鉤,義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位歷史學家曾經說過,晚清只要搞懂三個人,就可以把晚清歷史的樞紐、著眼點找到。這三個人是:慈禧,李鴻章,赫德。慈禧代表清王朝滿族貴族的最高統治者,太平天國後,清朝權力中心下移,地方漢族大員崛起。湘系,淮系,北洋。當中時間最長,做事最多的就是李鴻章。赫德代表洋人和西方勢力。這足見李鴻章的分量。
關於如何評價李鴻章,我想先從李鴻章對自己的評價入手,甲午戰爭使他一生事業名聲掃地,他也承認自己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沒想到甲午一戰,把我這個紙糊的燈籠給捅破了。現在我們一步一步來看。
首先,李鴻章並非出生於大地主大官僚家庭,他的祖先一直到他的祖父才有了兩傾地。李鴻章24歲就中了進士。過去有種說法,叫五十少進士,二十老明經。就是說五十歲能中進士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像小說范進中舉的人層出不窮。可以說李鴻章是很刻苦,而且理學修養很高。
在19世紀50年代,太平天國橫掃中國江南地區,清朝的「八旗」,「綠營」不堪一擊。是靠漢族大員的團練才將其平定。其中就包括李鴻章的淮軍。過去李鴻章鎮壓太平天國被稱為是他的一項「罪證」。我認為這是因為受過去得意識形態影響,凡是鎮壓農民起義的就是反動勢力,尤其在文化的革命時期。凡是不「革命」 的就是反動的頑固派,而在那個時期「革命」其實是被理解成「造反」,只有造反才是對的,所謂「造反有理」。歷史作者梅毅(赫連勃勃大王)在他的新書《極樂誘惑———太平天國的興亡》中評價太平天國是世間的「禍胎」,沒有任何先進的東西可言。雖然很多起義者追隨太平天國,認為可以實現有田同耕,有飯同食的理想國。可惜「人們對天堂的渴望,往往導致其最終墮入地獄的深淵」。
經過了太平天國,捻軍兩次大規模的內戰後,李鴻章憑借軍事力量起來了。這時正值英法連軍火燒圓明園。讓李鴻章看到西方的船堅炮利,勢不可擋。他立刻對淮軍進行現代化改革,用現代兵器武裝,此後30年,淮軍基本充當了國防軍主力。又組建了北洋海軍,是中國現代化的一顆明珠。這兩支隊伍在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和國防近代化的過程中,是應該肯定的。
趨新實物,是李鴻章的特點,他認識到中國應該建立自己的民族工業,不能只向外國人買兵器,所以他積極投身洋務,作為晚清五大洋務集團,拉開了近40年「洋務運動」「同光中興」的序幕(而且他也是謝幕者)。一方面,他辦實業,鐵路、海防都是他最早創辦的,另外他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電報也,據說創造了47個第一,非常不容易。另一方面,他同時看到光有造機器的的機器不行,還要有造機器的人和懂原理的人。於是他派遣留學生。近代留美幼童,福州船政學堂,陸軍軍官,都是李鴻章派的,不過留學周期太長,而洋務急需人才,於是聘請洋人,聘請土籍科學家如徐壽、華恆芳等。另外設立翻譯官,翻譯了很多科學、軍事方面的書籍然後辦學堂,做了很多事情。在辦軍事工業後發現國不富就無法養兵。於是又辦民用工業,辦輪船招商局和洋人爭利,開煤礦。辦民用工業錢不夠用,他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官方出一股,民間資本出一股,總的是國家控股,官督商辦。這在當時是一個全新的體制。
事實上,李鴻章搞洋務是阻力重重的,很多人認為他大逆不道。比如造輪船,要大機器生產。當時很多頑固派就反對,而且勢力很大,認為立國之道在人心,在孔孟之道,不在於機器,那是奇技淫巧。以洋人為師就是亂我中華,就是用夷變夏。至於修鐵路,19世紀70年代初就提出來了,最後1889年慈禧下懿旨批准,在那麼緊急的情況下耽誤了20年。在期間李鴻章修了一條70公里的鐵路用來運煤,當時遭到反對。結果不敢跑蒸汽機車,而是用騾子在鐵軌上拉著跑。至於洋務運動需要的技術人才,在當時根本沒有人願意學,認為只有孔孟之道才是正道。比如嚴復就是想走功名之路,但後來父親死了,家裡很窮,他才進福州船政學堂。在洋務派和頑固派歷次的爭論中,頑固派總是把技術性的問題上升到道德層面,上升到違反孔孟之道。中國人有種泛道德化的傾向,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縱觀整個洋務運動,李鴻章克服了重重困難,中國才取得來之不易的一點點近代化的進步。由此觀之,李鴻章是個愛國士大夫。
李鴻章被指責最多的就是甲午戰敗,簽署中日《馬關條約》。李鴻章早就認識到了日本的威脅。1874年李鴻章就說「泰西雖強,尚在七萬里之外,日本則近在戶闥,視我虛實,誠為中國永遠大患。」他創立北洋水師時就指出「今日所以謀創水師不遺餘力者,大半為制御日本起見。」甲午戰爭中李鴻章下令不許出戰有諸多原因。首先是慈禧60大壽,不能被一場戰爭攪和。其次,他深知中國30年的軍事變革,不過是一座紙片糊的破房子,實際上不足以戰勝日本。其實李鴻章了解自己部隊的腐敗,之道不能打,只能養成猛虎在山之勢威懾日本。電視劇《走向共和》里李鴻章對榮祿說過一段話,雖然未必是歷史事實,但很精闢。他說自己不過是大清的裱糊匠,把一棟破屋子塗的很光鮮,有些小風小雨弄破了幾個洞再糊上就好了。但一旦遇上暴風雨,就免不了倒掉的結局。這個暴風雨就是日本。在百弊叢生的中國,他根本不能以一人之力補天,被日本戰勝是必然的。我們過去總提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可是不能說盛世的、革命的歷史是人民創造的,而屈辱的歷史就是幾個「竊國大盜」「賣國賊」創造的吧!李鴻章做了一個衰落國家的替罪羊。
至於後來的《辛丑條約》的簽訂,李鴻章沒有什麼責任,戰爭的挑起和整個過程李鴻章都沒有參與。他還和張之洞,劉坤一搞了個「東南互保」,保存了一點實力和中國經濟的命脈,一方面沒有徹底激怒洋人,另一方面使談判有了一點最起碼的本錢。
縱觀李鴻章的一生都在為國家奔波勞碌,為中國最早的現代化奠定基礎,盡自己說能強國,說他「賣國」其實是毫無道理的。
當然,李鴻章在強國的同時,也有許多錯誤和不足的地方。比如他搞軍事工業現代化,卻沒有對軍事體制尤其是陸軍進行多大的革新,沒有形成軍官團及其精神。還有就是他任人唯親,尤其是對同鄉的照顧。淮軍1300多名軍官中700多人是安徽人。再就是只重視對器物的變革,沒有進行政府體制的變革,沒有行政效率的提升。即使在淮系內部也沒有現代管理體制的樣子,還是古代幕府的延伸。
李鴻章作為一個新舊交替的任務,一方面以前所未有的的眼光來看待世界,一方面也沒有脫離出傳統的官僚作風,但是我們不能苛求古人,在那樣一個時代,能夠做到他這點,我認為已經非常難得了。
通過對李鴻章的認識,我覺得今天的中國也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比如洋務運動時期搞的官督商辦,一百年後我們的改革也在用。我們今天的國有企業改革也是國家控股。這在改革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刺激民間資本的投入,可是不能根本的解決問題,因為實際掌權的的仍然是官員,商人沒有發言權,導致企業仍然死氣沉沉,官商很難融合。洋務運動的官督商辦企業因此倒了,我們現在的改革如果不能再向前邁一步,實現私有制,那將是很危險的。再有就是只重器物層面的改革,而沒有對政治體制的改革,最終導致洋務運動的失敗,今天我們的改革至少也要消除那些政治方面一切限制經濟自由健康發展的東西。另外李鴻章的改革沒有系統的理論和指導思想,這使他在與頑固派的爭論中總是處於劣勢,最後這能自己低頭做事,所以不論做什麼都應該有系統的思想作支撐。還有李鴻章的變革是進入體制內的最高層進行的,這樣代價很小,如果是靠革命變革,那對人民和國家都會造成巨大破壞。再有李鴻章的軍事現代化變革也沒有組織軍隊的腐敗,直接造成了甲午戰爭的失敗,也是我們今天要注意的。最後,李鴻章對外國有一種恐懼的心裡,很「畏外」。我們今天在同外國打交道時應該挺起脊樑,據理力爭。對於個人來說,李鴻章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是先攻學歷資本,獲得後立刻轉向實力和道德資本,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也不能顛倒順序,這也是對於個人來說是要學習的。

參考文獻:
《中國政治制度史》
世紀大講堂——翁飛:李鴻章
雷頤——晚清變革的動力與空間
姜明——李鴻章與甲午戰爭的歷史教訓

❽ 清末文學改良的內容

【同光體】近代詩歌流派。活動於清末和辛亥革命後的一段時期,代表人物有陳三立、陳衍、沈曾植、鄭孝胥等。"同光"指清代"同治"、"光緒"兩個年號。陳衍在《石遺室詩話》中,曾把這一時期以來不專宗盛唐的詩人和作品稱為"同光體",後遂為這一詩派的名稱。詩論主張唐宋兼學,重點在宋,作品模仿江西詩派,曲折隱晦,生澀艱奧,多寫個人身世、山水詠物;清亡以後,大都表現復辟思想,是同南社以及五四新詩對立的主要詩歌流派。

【詩界革命】清末戊戌(1898)變法前後的詩歌改良運動。由於當時籠罩文壇的是形式主義和復古主義,詩歌創作崇尚黃庭堅為代表的宋代江西詩派,嚴重脫離社會現實。以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認識到文學的作用,企圖用文學為他們的維新運動服務,逐漸掀起這一運動。早在1868年黃遵憲就提出了"我手寫我口"(《雜感》詩)的主張,而詩界革命倡導者則是夏曾佑、譚嗣同、梁啟超三人。他們於戊戌變法前一兩年(1896-1897)間,相約開始試作"新詩",要"撏扯新名詞"以表現資產階級改良思想,為改良運動服務,但因脫離傳統,也脫離群眾,影響不大。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逃亡國外,從事文化宣傳,繼續推進文學改良。他在《清議報》、《新民叢報》、《新小說》等刊物開辟專欄,發表譚嗣同、康有為、黃遵憲、丘逢甲等人作品,又自撰《飲冰室詩話》,闡述其理論,詩界革命於是形成了新的規模與聲勢。梁啟超提"能以舊風格含新意境"作為詩歌創作綱領,要求取法西方,認為"得之可以陵轢千古",表現了倡導者們對詩歌特徵的認識與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努力。黃遵憲不僅最早從理論和創作實踐上給"詩界革命"開辟道路,而且以他的詩歌創作成就被梁啟超贊揚為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詩界革命沖擊了封建復古主義、形式主義文學,部分詩作品到了解放詩歌表現力的作用。但強"舊風格"又束縛了詩歌的徹底變革。隨著改良派政治上的沒落,詩界革命的旗幟也就逐漸收起了。

【南社】清朝末年受同盟會影響而成立的著名進步文學團體。由陳去病、高旭和柳亞子等發起,於1909年成立於蘇州。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舊"之意,以提倡民族氣節為口號,反對清王朝專制統治,鼓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活動中心在上海。早期參加者多為同盟會會員,如黃興、宋教仁等,大多屬於新起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階層;其後社員達千餘人,政治面貌也就日趨復雜。辛亥革命後,成員已分化,或參加反袁世凱斗爭,投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或投靠北洋軍閥,反對新民主主義革命。1923年終因內部分化而停止活動。南社作為文學團體,反對當時盛行"同光體"詩風的形式主義、擬古主義,主張用文學鼓吹革命,激發民氣,為"轉旋世界,發揚國光"服務。作品多頌揚民族英烈、游俠壯士。柳亞子是其代表,還有陳去病、高旭、蘇曼殊等。由於成員復雜,有的詩文有傷感、頹廢情調。社員所作詩文詞,曾輯為《南社叢刻》共22集出版。

【湘鄉派】近代古文流派。以曾國藩為代表人物。曾國藩為湖南湘鄉人,因以名之。湘鄉派繼承並發展了清代桐城派古文,擴大了桐城派的影響。於桐城派標榜的義理、考據、辭章之外,又加"經濟"一條,使文章內容更加面向社會現實。為文少禁忌,奇偶並用,舒展雄厚,但多宣傳封建道德,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

【宣南詩社】又名消寒詩會、宣南詩會。清嘉慶道光年間的文學社團。活動於北京,成員多為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籍的士大夫。初結於嘉慶九年(1804年),鴉片戰爭時已名存實亡。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林則徐曾參加活動。
其他的還有:
神韻說,格調說,肌理說,性靈說。
浙西詞派,桐城派,陽湖派,新青年社,新潮社,
少年中國學會,文學研究會,創造社,新月社,新月派,湖畔詩社,鴛鴦蝴蝶派,未名社,甲寅派,學橫派,論語派,語絲社,淺草舍,第三種人,現任評論派,沉鍾社,太陽社,朝花社,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詩歌會,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山葯蛋派,荷花澱派。。。。

❾ 結合作家和作品分析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現代主義文學的形成和發展歷程

摘要 中國文學現代化的發生 一、中國文學現代化的起點 報刊傳媒繁榮 出版業平民化 自由的文學撰稿人隊伍出現 文學的接受機制發生變化 自19世紀末到20世紀1917年的大張旗鼓的文學革命興起前的近20年是中國文學現代化的發生期。 二.文學觀念的變革 1.「詩界革命」 梁啟超、黃遵憲 「文界革命」 「小說界革命」 從晚清開始的中國文學現代化發生期的觀念變革,首功歸諸梁啟超。 「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等變革觀念都是由梁啟超提出來的。 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看重小說啟蒙、新民的工具作用。 2.現代戲劇的引入 白話文之提倡 對文學本體的認知 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東京發起成立了春柳社。 在文學觀念上,王國維將文學從「文以載道」的奴婢的位置上解放出來,成為獨立的存在,則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第一章 五四文學革命的興起與發展 一、文學革命的興起與發展 中國現代文學,以五四文學革命為標志全面步入現代化歷程。 發生於1917年的文學革命,既是清末民初20年來中國文學現代化的歷史准備的必然,也是外來文學思潮影響的結果。 五四文學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動力是五四新文化運動。 一.名詞解釋:《新青年》 1915年,《新青年》在上海創刊,陳獨秀任主編。第一卷原名《青年雜志》,從1916年9月第二捲起改名《新青年》,辦刊地址也因為陳獨秀受邀北大而遷至北京。《新青年》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同時,還大力介紹自由平等學說、個性解放思想、社會進化理論,給當時的人們提供思想武器,也給文學以精神核心,成為新文化運動中思想啟蒙運動的重要陣地。 文學革命創作的實績:魯迅《狂人日記》、《孔乙己》、《葯》 葉聖陶《這也是一個人》 劉半農《相隔一層紙》 郭沫若《鳳凰涅磐》《匪徒頌》 報刊 京滬四大報紙副刊:北京的《晨報》副刊、《京報》副刊,上海的《時事新報》副刊《學燈》、《民國日報》副刊《覺悟》。從1918年5月的第4卷第5號開始,《新青年》正式完全改用了白話。 二、外來文藝思潮的影響 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號推出《易卜生專號》,主旨在反傳統、反專制、提倡個性自由、婦女解放的作品《娜拉》、《國民公敵》,恰好和五四精神吻合,形成了巨大影響。 《小說月報》是20年代小說界第一刊物。 三、新文學社團與潮流 湖畔詩社192

閱讀全文

與晚清小說中的現代化的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末世穿越之異能系統類小說排行榜 瀏覽:695
一部玄幻小說男主被雷劈中左眼 瀏覽:339
最熱穿越小說txt 瀏覽:264
田園福妃童謠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瀏覽:708
昭華劫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瀏覽:577
主角非常nb的網游小說 瀏覽:826
美女和租小說閱讀網 瀏覽:357
容景是哪部小說主角 瀏覽:533
我的女友重生了飛盧小說 瀏覽:998
小說執著全文閱讀 瀏覽:378
古代les小說宮傾 瀏覽:81
主角叫雲不凡小說 瀏覽:158
網游小說主角叫公子川 瀏覽:350
有寓意小說推薦完本 瀏覽:565
寵物小精靈之無限抽獎系統類小說 瀏覽:116
寫夢幻西遊比較好的小說 瀏覽:790
重生小說非人 瀏覽:209
雙性受從古代穿到現代的小說 瀏覽:200
好看的唐朝歷史小說推薦超經典 瀏覽:240
乳娘母乳小說在線閱讀 瀏覽: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