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張愛玲女性意識是怎樣形成的
試論張愛玲小說中女性意識的世俗性張愛玲的小說是從一個女性的角度、以小市民的視角解構種種愛情的神話,表現出明顯的浪漫傳奇化傾向,並以此蜚聲海內外文壇。但事實上張愛玲小說講得都是「男女間的小事情」,其中的女性形象被融入到社會現實之中,還原到世俗生活里,作家似乎在有意拔除現代文學女性意識中的「神性」或者說理想化色彩,期望真實、客觀地挖掘出女性這一性別角色的另一種本相――世俗性。本文試圖從張愛玲及其小說作品中所表現出的人性觀、緊緊貼近人生本相的俗人意識,以及在來揭示這位女作家女性意識的獨有的現代精神特徵。 (一) 中國現代女性文學中最初表現出來的女性意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意識對女性現實的理想化認識和主觀化把握,這種女性意識只是淺表層的外在覺醒,而沒能深入到反省階段的內部覺醒。張愛玲在女性意識的這種發展需求下應運而生,她將女性意識由對外轉向了對性別本體進行關注和自審。張愛玲曾經這樣描述了心中的「女神」形象:「如果有這么一天我獲得了信仰,大約信的就是奧涅爾『大神勃朗』一劇中的地母娘娘」_'d J,這是一個妓女形象,卻被貴族家庭出身的張愛玲奉為女神,原因何在?其實這只不過是人們喜歡甚至習慣在文學作品中把俗世中的女性理想化,漸漸地忘了她們的原始面貌,張愛玲只是還原了這些被「美」了的「容」:「『翩若驚鴻,宛若游龍』的洛神不過是個古裝美女,世俗所供的觀音不過是古裝美女赤了腳,半裸的高大肥碩的希臘石像不過是女運動家,金發的聖母不過是個俏奶媽,當眾餵了一千餘年的奶」「在任何文化階段中,女人還是女人。」而且張愛玲的這種看待女性的世俗性眼光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從女性角色的歷史深處去發現女性原生態的生存況遇,去關注和探討女性意識的文明進程和變革。 作為一名女性作家,張愛玲知道最能全面貼近中國女性內心圖示的題材就是現世婚戀故事,《傾城之戀》就是當中的傑作。用范柳原的話來說,白流蘇是一個難得碰見的「真正的中國女人」。婚內被丈夫毒打,之後又被早已嫌她吃白飯的兄嫂逼著去給離婚七八年的丈夫奔喪,受盡了侮辱和排擠,整日蜷縮在被「愛」遺忘的角落裡,可就是這樣一個楚楚可憐的女子卻在「好心人」徐太太無意的點撥下蓄謀成就了自己「誘惑者」的角色,於是一發不可收,並且對「誘惑者」這一角色拿捏得相當嫻熟到位,她自信地知道自己「嬌小的身軀是最不顯老的一種」,知道此時「一些遼遠的忠孝節義的故事,不與她相幹了」,知道如何在與花花公子范柳原的暖昧關系中恰到好處地進退攻守,再加上她打著以婚姻求活路的算盤,這一切使自流蘇前後判若兩人。其實完全不一樣的行為狀態並不是非此即彼地存在於同一個人身上的,而是如冰山一樣只不過是出水部分和入水部分,正如張愛玲說的「正經女人雖然痛恨盪婦,其實若有機會扮個妖婦的角色的話,沒有一個不躍躍欲試的。」正是因為這一女性角色是個兩種人都做得搖擺的「不徹底人物」,方才顯出了沒有經過去蕪存精的世俗生活的原汁原味,在這種微妙的情愛戰爭中表現出了現實人生最為樸素的愛情關系式,更何況這些「不徹底人物」終究是認真地為「活」而努力著,雖然成不了英雄,但至少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廣大的負荷者。在男權社會、夫權文化中她們已承載了太多,浸淫得太久,這種精神狀態和行為模式對她們來說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表現,所以「他們有什麼不好我都能夠原諒,有時候還有喜愛,就因為他們存在,他們是真的。」 當然張愛玲雖然主張消解女性意識中的女性神話,還原女性形象的原生性和世俗性,但卻是心存涇渭。只是理解但並非認同她們的判斷和行為,雖然「以美好的身體取悅於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職業,也是極普遍的婦女職業。為了謀生而結婚的女人全可以歸在這一項下。」然而「單單看中她的身體的人,失去許多可珍貴的生活情趣。」表面看了白流蘇以愛謀生的計劃最終取得成功,但白流蘇的成功並不是愛情的勝利,而是香港的陷落意外的成全了她,女作家用二戰中城市的毀滅來滿足一個女人的微小的平凡而又平凡的日常生活欲求,這個欲求的實現到底該如何做評,張愛玲雖然沒有藉助傳統的沖突形式來運作這個人生悲劇,卻早已使故具有了悲劇的實質:人類那些富有挑戰意味不可一世的生存努力,因了無意義而顯得可笑又可憐。 (二) 在張愛玲小說女性意識的世俗化表現的過程中,物質性一直是被其所強調的,作家甚至認為有時物質可能成為決定了人物、事情發展的方向和進程的唯一要素。在張氏小說中毫不吝嗇筆墨來暴露在物慾中膨脹的人性之「惡」:《花凋》中的鄭夫人就是一個被金錢蝕空了靈魂的人物,女兒重病在身,她身為母親,唯恐自己拿錢給女兒看病,會暴露自己有私房錢,寧願眼睜睜地看女兒死去:《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的葛薇龍也是一個被物質享樂的潮水沖垮了道德大壩的死世界中的新鬼,看著滿櫃子金碧輝煌的衣服,雖然想到「這跟長三堂子里買進一個討人,有什麼分別」,但是對未來的不祥預感並不能剋制住她的虛榮心理,還是「忍不住鎖上了房門,偷偷的一件一件試著穿」,並不住安慰自己:「看看也好!」後來她果然穿著這些衣服在交際場上大出風頭,一步步墮落為高級娼妓。 但另一方面,可能由於張愛玲是海派作家的緣故,她對物質文明有比其他作家更多、更全面的理解,在其小說中不是一味地斥責物質文明對人性的摧殘,也表達了對物質文明適度的寬容和愛悅的態度。「能夠賺錢,文人能夠救濟自己,免得等人來救濟,豈不是很好的事么?」[16]。所以同樣身為女人,並且身為對服飾頗有見地的女性,她明白葛薇龍為何無法抗拒華衣錦飾的誘惑?因為對女性來說,衣服並不僅僅是衣服而已,它還意味著有了增加自身的性吸引力,得到異性青睞和愛的砝碼,人生的美好前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從這里起步。不過。女性虛榮心的最高滿足形式恐怕還在於能夠擊敗同性,就像自流蘇,「得到眾人虎視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盡她胸中這一口惡氣」。當流蘇因搶走妹妹寶絡的結婚對象范柳原而遭眾人咒罵時,她不但不感到生氣和羞愧,反而覺得高興。因為「她知道寶絡恨雖恨她,同時也對她刮目相看,肅然起敬。一個女人,再好些,得不著異性的愛,也就得不著同性的尊重。女人們就是這點賤。」曾經有人認為張愛玲在批判和暴露國民的劣根性方面繼承了魯迅的衣缽,其實,張愛玲在這一點上與魯迅有根本的區別,魯迅批判暴露國民的劣根性是為了揭出病苦從而引起療救的注意,而張愛玲則絕無再造「女性靈魂」的願望,她只是想表現她對人性以及女性的生存狀態的理解。張愛玲認為她筆 下那些生活在惶惶不可終日的動盪亂世中的女性人物,在那個沒有時間也沒有可能作選擇的時代,當生計問題被大寫時,她們無力尋求真愛和其他精神生活,而且也正是這樣殘酷地踐踏著自己的「尊嚴」、「道義」、「崇高」才得以走過來。張愛玲小說中的物質性命題,折射出社會發展過程中人性向善過程中的無可奈何和無法阻擋的變異墮落。 另外張愛玲小說世俗化女性意識的附加意義是不可忽視的。女作家能夠站在一個較高的層面對女性進行自審,並勇敢地揭出中國女性的性別缺陷,顯示了女作家在精神上的自覺意識,這在本身就具有「現代」意義。就女性解放而言,倘若女性沒有對自身缺陷的自覺反省,就永遠也無法企及真正意義上的解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張愛玲小說所張揚的世俗化的女性意識在女性解放這一課題上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三) 張愛玲的女性意識中具有獨特的世俗化特徵,與她的生活經歷是息息相關的。雖然張愛玲出生於一個有顯赫背景的封建貴族家庭中,但是到他父親這一代已經崩潰,張愛玲的母親在其很小的時候就與其父離異,遠走他鄉,張愛玲的生活無論從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長期處在虛空、無保障的狀態中,這使她很早就知道自己必須獨自面對陌生的世界和陌生的人群,必須獨立承擔自己的生存問題。由於母親容貌出眾,風度翩翩,思想獨立,'N生開放,這令幼小的張愛玲十分羨慕,並將母親視為效仿的榜樣,盼望自己盡快長大做一個像母親這樣美麗高雅的女人。於是她迫不急待地宣告:「八歲我要梳愛司頭,十歲我要穿高跟鞋,十六歲我可以吃粽子湯團,吃一切難於消化的東西o,,[19J當然這時的女性意識是處在朦朧而且幼稚的階段。然而張愛玲的女孩身份,使家中張干、何干這兩個的女傭產生的重男輕女的態度和行事方式,使年幼女孩的生存問題當中有多了―份性別歧視的沉重刺激――女性是受到男性和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習俗與公眾意識輕視的,這使她對自己的性別有了清晰的認識。 成年後。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劇烈動盪的時局中,在漸漸商品化和半殖民地化的滬港都市生活中。張愛玲作為一個女性,獨立觀察、體驗了這個世界,獨立觀察了異性、同性和自己,漸漸磨練出了一雙現代女性銳利的眼光,磨練出―付對自己、對異性和同性、對這個花花綠綠復雜喧囂的都市世界獨立分析的頭腦,也磨煉出―份真實、坦誠對待自己、同性的勇氣和自信、自愛、自審的氣度。因此,在張愛玲的小說創作中,通過描寫―個個世俗女性在世俗生活中遭遇的種種不幸和她們安於不幸、不思反抗的這種看似「安穩」的生命故事,表達了她對女性境況、女性存在的終極理想,女性存在的意義等「飛揚」主題的痛苦拷問和痛切反思,就如她自己說的:」好的作品,還是在於它是以人生的安穩做底子來描寫人生的飛揚。沒有這底子,飛揚只能是浮沫。正是這種成熟而深刻的女性意識,使張愛玲的作品具有識讀社會進化和女性意識進步程度的鏡子的意義及價值,實現了她「蒼涼則是―種啟示」的寫作初衷。 張愛玲以冷靜客觀的寫實的手法,用看似超脫人世的態度,以還原的眼光來挖掘女性意識中的積垢。使其美醜畢露,雖然是非分明,卻總是情恕理譴,心懷悲憫。可以說,張愛玲對女性的內省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女性的非神性和世俗性,是達到了現代文學中少有先例的深度。 參考文獻: [1]張愛玲《自己的文章》。金宏達、於青《張愛玲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P174。 [2]王安憶《世俗的張愛玲》,子通、亦清《張愛玲評說六十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1:p174。 [3][4][5][9][11][12]張愛玲《談女人》,金宏達、於青《張愛玲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p68-p72。 [6][7][8]張愛玲《傾城之戀》,金宏達、於青《張愛玲文集(第二卷)》,台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P63、R54、P。 [10][16]張愛玲《我看蘇青》,金宏達、於青編《張愛玲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P227、P226。 [13][14][15]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金宏達、於青編《張愛玲文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p14、P15。 [17][18]張愛玲《傾城之戀》,金宏達、於青《張愛玲文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P60、P5B。 [19]張愛玲《童言無忌??穿》,金宏達、於青《張愛玲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ff2:P88。 [20][21]張愛玲《自己的文章》,金宏達、於青《張愛玲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P172、P173。 作者簡介:汪菁(1979――),女,浙江衙州人,講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貳』 張愛玲 小說創作中女性意識覺醒
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的曾外孫女,晚清名宦張佩綸的嫡親孫女,張愛玲本身就是封建宗法家庭的一員,她從小目睹了父母的爭吵,母親與姑姑相攜出走,父親的姨太太進家門,父母離婚,父親與後母結婚,父親對她的毒打與監禁,這不得不在她的成長中起了影響,所以她的作品會有女性意識和反男性霸權的影子
『叄』 求關於張愛玲女性形象的論文
張愛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識剖析
張愛玲的小說對讀者來說想必已不陌生了,很多人都細致的描寫間接地表達了自己對封建道德摧殘女性的痛
或多或少地讀過她的作品。看過她作品的人可能會不約斥與憤恨以及對這些女性遭遇的嘆息和同情。
而同地發現一個問題,張愛玲愛寫女人,尤其愛寫
20世紀曹七巧,無疑是張愛玲作品中塑造的最典型的一個女
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女人,而且寫得與眾不同,栩栩如生,深性人物。她,原本一個健康、活潑開朗的姑娘,只因哥嫂的
入骨髓。如她所塑造的許多特殊女性形象一樣,張愛玲的貪財,姜公館傳宗接代的需要,在交易中就被無情地當做
女性意識別具一格,獨放異彩。一件物品嫁給了一個全身癱瘓,只有一息尚存的陌生男
人,做起了生育的機器。從此,封建的道德使她失去了自
一、作品背景
由,家庭的綱常使她嘗盡了他人的眼色,內心的真情得不
張愛玲
1921年出生在上海,出身名門,從小就受到傳到釋放,時間久了,心理上發生了變化,人性開始變得扭
統文化的影響,同時又接觸過西方文學藝術。20世紀三曲,導致後來竟殘忍瘋狂地把封建倫理道德對她的毒害加
四十年代的上海,雖然資本主義工商業已得到了很好的發倍地轉嫁到自己的一雙兒女身上,以此來發泄自己的憤恨
展,西方的文化與觀念沖擊了人民的生活,新文化運動也與不滿。這樣的行為無疑是讓人痛恨的,這個女人也是讓
使很多女性認識到女性解放的深刻社會命題,但封建的倫人厭惡的。可在憤恨的同時我們又不自主地對她充滿了
理道德體系依然存在,仍然在某些范圍內維持、發揮著它深深的同情。就如張愛玲在作品中描寫七巧遭到姜季澤
強大的威力。精神上,女性沒有徹底地解放思想,沒有完拒絕後的表現
:
「她睜著眼直勾勾朝前望著,耳朵上的實心
全走出男權社會的意識
;而經濟上,女性也沒有取得獨立小墜子像兩只銅釘把她釘在門上
———玻璃匣子里蝴蝶的
的地位,離開男人,很多女人根本沒有生存的能力。封建標本,鮮艷而凄愴。」曹七巧就像一隻美麗的小鳥被套上了
觀念與習俗牢牢地禁錮著女性的思想,使她們在生活尤其一把
「金色的枷鎖
」,鎖在了封建宗法制度鑄造的籠子里,
是婚戀問題上深深地受制於封建倫理道德的約束和男人永遠喘不過氣來。張愛玲痛恨封建的宗法制,可她並不是
的擺布,嚴重的
「奴性心理
」在她們的心裡不斷滋長,最終直接地痛斥,而是借七巧的口流露出對封建遺老遺少的蔑
根深蒂固,扭曲了她們的人格和靈魂。視和憎恨以及對受迫害女性的同情。
嬌蕊,是張愛玲小說《白玫瑰與紅玫瑰》里的人物,
二、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她,原來是一個開放熱情、充滿慾望的女人,把生活的所有
張愛玲就是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而她,一個女人,都寄託在男人身上。她,以自己的美貌和嫵媚身姿吸引了
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敏感的心靈觀察到了當時社會的黑眾多男人的視線,讓他們都圍繞著自己。她天真地以為這
暗,深刻地體察到了女性在封建道德和意識的毒害下身心
樣就展現了自己的魅力和價值,女人就是有了獨立的地
遭受的摧殘和苦難。對此,張愛玲用自己細膩的筆觸生動
位。可不久她就發現自己錯了,振保,這個自私、無情、虛
地刻畫了許多飽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女性形象,通過對她們
偽、滿腦子假仁義道德、不負責任的男人打碎了她原有的
觀念,讓她清楚地認識到女人的世界不是只有男人的身影。振保的愛深深地傷害了她,可這個堅強充滿活力的女
一個幸福的家庭,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
可以說,和曹七巧相比,嬌蕊是張愛玲塑造的另一個
典型的女性人物。張愛玲通過對她生活、愛情觀轉變過程
的描寫,向讀者傳達出對女性命運的深沉思索
:愛情不是
生命的全部,女人不能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男人身上,甘
做他們的附庸,而是應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勇敢地追求真
正的幸福。
張愛玲塑造的典型女性形象遠不止她們兩個,但大多
也都和她們相似,命運都滲透著不幸和悲哀,不論是戴著
金枷鎖的曹七巧、擁有溫暖家庭的嬌蕊、為愛情的葛薇龍,
還是知識女性白流蘇。記得張愛玲曾說過
:
「生命是一件
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其實,她自己及塑造的眾多女性
人物本身就是一件件華美的袍子,但不幸的是封建的綱常
倫理、宗法制度卻把這些美麗的東西撕壞了、弄臟了。張
愛玲看清了這些,但她不堪忍受這樣的殘忍,所以她勇敢
大膽地執起筆寫出對封建倫理的控訴,流露出對不幸女性
的絲絲同情,更重要的是她把筆伸向了女性生存空間的層
次,啟迪女性解放思想,掙脫男人的牢籠,爭取獨立的人格
和地位,為女性命運的探索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三、作品人物的女性意識
1.女性意識的覺醒
談到張愛玲的女性意識,我們不能不從她的小說處女
作《不幸的她》談起。《不幸的她》是作者第一篇反映女性
意識的雛形代表作。說她是呈現女性意識雛形的開端,是
因為這部小說僅有
1
400多字,寫法還很幼稚,刊登在上
海聖瑪利亞女校年刊《鳳藻》1932年第
12期上。在這部
微型小說中,張愛玲運用跳躍式的敘事方式,向讀者清晰
地展現了當代女性生命的歷程,而這個歷程恰恰反映了女
性純潔美好生命被毀滅的過程。正如小說描寫的那樣,
「她」在童年時代擁有著快樂和幸福,而當她長大以後,便
開始成為社會的犧牲品,她被母親許聘給了紈絝子弟。為
了自己的自由,為了表示抗爭,「她」最後離開了自己的母
親。而她的離開,也就意味著離開了「奢華的生活
」,意味
著漂泊的開始。在小說中我們發現作者是多麼希望女性
獨立,盡管這種希望還是建立在女性反抗
「腐敗的積習
」
基礎上的,還僅僅表現在女性對婚姻自由追求層面上,還
沒有觸及到女性生存世界的根本,但它還是流露出作者在
其小說中首次表達的女性對自我的關注,因此,這種流露
完全可以說是張愛玲小說女性意識的覺醒。
張愛玲作品中的曹七巧和鄭川嫦的命運是一樣的,她
們來到這個社會,卻一天福也沒有享受過,就連女性最起
碼的尊嚴都沒有得到過,活的是那麼不體面,所有的生存
意識都被以男權主義統治為主宰的腐朽社會吞噬了。在
張愛玲的筆下就是要借兩位女主人公的死為代價,來喚醒
成千上萬的中國女性覺醒,激起她們強烈的女性意識。她
號召中國女性要為自己爭取平等自由,要有尊嚴地活著。
2.女性意識的成熟
張愛玲和曹七巧、鄭川嫦雖然同處在一個時代里,但
張愛玲是一個勇於批判,敢於宣洩,並能夠以文學為武器,
向那些束縛著女性的陳規陋習挑戰的人。通過塑造女主
人公的悲慘命運,激發起那些被壓抑的女性群體的反抗,
號召她們向
「男權主義
」進行抗衡,爭取在社會地位上的
自我解放。
張愛玲筆下的嬌蕊身上充滿著孩子氣,她以挑戰男人
為榮耀,表達了張愛玲想藉助嬌蕊探索女性價值的慾望。
嬌蕊本以為只有在男性社會才能體現女性的價值,以為憑
借自己動人的身材就能獲得與男性平等的地位。這些早
期女性意識的反映在嬌蕊身上表現得十分明顯。當她對
佟振保徹底失望後,嬌蕊的女性意識逐漸走向成熟,當她
在愛情失敗後還能夠繼續勇敢地去追求愛情的真諦,對愛
的慾望還是那麼強烈時,她的世界裡開始不再只有男性,
她能從依附男人中解脫出來,變得開始在男性世界裡闖
盪,她對愛的執著追求終於為自己爭取到了一個女性所擁
有的價值和幸福,自己有了一個溫暖的家,丈夫對她的愛
讓她有了尊重感,並且愛得很光明正大。
張愛玲所塑造的嬌蕊是女性意識成熟的典型代表。
她所描寫的曹七巧、小艾、鄭川嫦等,都是下層女性的代
表,她為她們的不幸深表同情,通過對她們悲慘命運的描
寫喚起更多女性的覺醒,讓女性群體能夠得到她們應有的
權利和自由。
在張愛玲以後的作品中,從傳統的男女關系出發去反
思女性的生命存在,到書寫男女兩性的平等關系,再到顛
覆傳統男尊女卑關系書寫男女關系的錯位和倒置,這是一
個很有意味的轉向。它意味著張愛玲小說女性主體意識
在逐漸膨脹,這種膨脹顯然與張愛玲追求女性絕對獨立的
意識相關,它以張愛玲追求擺脫女性的男性附庸地位為起
點,先是轉向追求男女平等,進而轉向女性對男性的超越。
參考文獻
:
[1]朱愛蓮.個體與組合的沖突———張愛玲《同學少年都
不賤》主題矛盾探析[J].作家,2012,(
2).
[2]歐芳.蕭紅與張愛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識對比分析[J].
作家,2009,(
4).
[3]毛正天,冉小平.獨特深刻的女性問題思考———張愛
玲「女性書寫
」的人性觀念[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04,(
5).
[4]吳著斌.論張愛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識和人性關懷[D].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5]蘇麗.張愛玲小說女性意識在電影改編中的流變[D].
蘇州
: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6]謝理開.論張愛玲小說女性意識的流變[J].綏化學院
學報,2008,(
2).
〔
『肆』 張愛玲小說中的西方女權意識
張愛玲筆下的人物大都生活在亂世,其間的女性既不是痴情種子,也不是追求絕對自我的新女性,而是「在任何文化階段中,女人還是女人」引。她們是為「謀生而結婚的女人」,是以「美好的身體取悅於人」的女人。她們「一輩子講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她們視婚姻為生活的基礎和保障,對男性抱有極強的依賴。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主體意識既不同於現代主流文學女性主體闡釋,也和自己所構想的理想女性主體意識存在一定的差距。這是一種富有傳統韻味的、具有儒家文化氣息的女性主體意識書寫。在男權文化譜系中,它雖然不是理想的女性主體論述,卻建構於現實的基礎上,符合民族審美心理,從而避免了女性主體的虛假和空洞論述。這種矛盾化的女性主體書寫是張愛玲為中國現代文學女性話語開拓的一種小型趨勢。而又是最為真切深刻的女性主體表達。
『伍』 張愛玲小說的女性心裡描寫
1.中西兩種文化對張愛玲的影響和她作品中的文化背景。
中西兩種文化對張愛玲的影響,首先來自她的父母。張愛玲的父親是一個遺少式的人物,風雅能文,給了她一些古典文學的啟蒙,鼓勵了她的文學嗜好。張愛玲在少年習作《天才夢》中曾說:"我三歲時能背唐詩。我還記得搖搖擺擺地立在一個滿清遺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眼看他的淚珠滾下來。"而張愛玲的母親則是一個果敢的新式女性,敢於出洋留學,敢於離婚,她的生活情趣及藝術品味都是更為西方化的。她母親第一次從海外回來時,就在張愛玲幼小的心靈中撒下了西方文化的種子。據張愛玲後來在《私語》一文中說,母親的回來使她十分興奮,"家裡的一切我都認為是美的頂巔。藍椅套配著舊的玫瑰紅地毯,其實是不甚諧和的,然而我喜歡它,連帶的也喜歡英國了,因為英格蘭三個字使我想起了藍天下的小紅房子,而法蘭西是微雨的青色,像浴室的瓷磚,沾著生發油的香,母親告訴我英國是常常下雨的,法國是睛朗的,可是我沒法矯正我最初的印象。"她一直喜歡老舍的小說《二馬》,除了因為她母親當時喜歡這部小說的原因外,還在於這部小說寫的是北京人在倫敦的故事。
其次來自她自己的經歷。受父母的影響,張愛玲從小會背唐詩,也從小就學英文,在教會中學讀書時就曾在校刊發表過英文文章,雖然考上了倫敦大學卻因為戰爭沒能前往,但仍然到中西文化雜交的香港接受了大學教育,這段經歷對她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她最初的幾篇小說《沉香屑 第一爐香》、《沉香屑 第二爐香》等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為題材的。而她從小卷不離手有《西遊記》、《紅樓夢》等古典文學名著的營養,更是深入到了她的骨髓之中,從字里行間滲透出來。
張愛玲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可以歸納為:衰落中的文化,亂世中的文明。
2.張愛玲《傳奇》中的"香港的傳奇"和"上海系列"等作品的主要內容、獨特風格和具有現代主義意味的"荒原"意識。
對於張愛玲《傳奇》中的"香港的傳奇"和"上海系列"主要內容的了解,可以《沉香屑 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和《金鎖記》為主,輔以教材中介紹的其他作品。其獨特風格的基調是"蒼涼"。在教材中,特別分析了《金鎖記》如何將人生的荒誕與荒涼詮釋到了極致。大家也可以參考前面對這三部作品的介紹加以論述。
張愛玲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具有現代主義意味的"荒原"意識,是"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中較少表現的,也正是她作品的獨特之處。我們說,張愛玲的小說是關於文明與人性的哀歌,而張愛玲哀歌的主旨,並不是對社會的批判,更談不上對社會的改造,而只是殖民地與半殖民地的現代都市(香港與上海)的背景中,展示人的精神的墮落與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與悲哀。在這一點上,她筆下的女性形象表現得最為鮮明,與同時代甚至"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都有著較大的區別。首先,我們注意到,張愛玲寫的女性,與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的"時代新女性"不同,她實際上寫的是"新女性"表象下的舊女性。這些女性或有著舊式的文雅修養,或受過新式的大學教育,甚至於還留過洋,但她們都面臨著"娜拉走後怎樣"的共同窘況,既無法在現代都市社會中自立,也遠離革命運動,只能把當一個"女結婚員"作為自己的惟一職業和出路,而她們所受到的教育,也只能是她們待"嫁"而沽的籌碼。其次,我們還注意到,她筆下的女性形象與通常的新文學作家筆下舊式女性也不同,張愛玲沒有農業文化的背景,她的文學素養是在代表著工商文化的城市背景中形成的,她筆下女性形象幾乎都是日益沒落的淑女或竭力向上爬的小市民,這些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難,不是衣不敝體、食不果腹的經濟上的窮困,而是無家可歸、無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 3.張愛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既傳統又現代的特點,以及極為鮮明的藝術獨創性和本身的缺陷。
張愛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古典小說的根底"和"市井小說的色彩"。
『陸』 張愛玲小說中女性形象有哪些特點為何她的細節描述能體現女性世界
張愛玲筆下的女性世界http://www.tieshuhuakai.com/peges/bylwk001.htm
看張愛玲筆下的女性
http://www.shineblog.com/user2/24210/archives/2005/165008.shtml
相關文章較多,僅供參考:
1 論冰心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形象 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 05
2 張愛玲和她的女性觀 華文文學 1997 01
3 張愛玲的女性意識及其在《傳奇》中的表現 韶關大學學報 1997 03
4 試論丁玲與張愛玲「女性意識」之異同 聊城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 03
5 冰心·丁玲·張愛玲——「五四」女性神話的終結 學術研究 1997 09
6 張愛玲對女性生存價值和地位的透視與探索 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 01
7 最是寂寞女兒心——張愛玲《傳奇》中的女性心態 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 02
8 不徹底的悲劇 無絕期的蒼涼——張愛玲和她的女性世界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 03
9 張愛玲小說中女性形象的重疊性 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 03
10 菲勒斯中心話語——張愛玲與中國女性文學漫談 青海師專學報 1998 01 11 女性焦慮與丑怪身體:論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亞文化群體 社會科學戰線 1998 02
12 雙重意義的女性文本:張愛玲的女性主體論述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98 02
13 論張愛玲的女性意識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98 04
14 女性悲劇的體驗與書寫——論張愛玲的女性意識 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 1998 03
15 張愛玲的女性觀及其前期創作 中國文化研究 1998 03
16 蒼涼的啟示——淺析張愛玲小說中的悲劇女性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 1998 01
17 蒼涼的月亮——張愛玲創作的女性主義闡釋 河北學刊 1999 01
18 徘徊於「死世界」的女性——張愛玲與其作品中的畸情意識 河南電大 1999 04
19 張愛玲小說與女性問題:教育、事業、愛情與婚姻的挑戰 社會科學戰線 1999 03
20 四十年代女性文學「三人廳」——張愛玲、蘇青、梅娘創作比較談 東岳論叢 2000 04
71 不息的生命:張愛玲筆下三類女性的生存圖景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 02
72 「吃」與「被吃」背後的女性生存本相——試論張愛玲《金鎖記》的主題意蘊 北京教育學院學報 2003 02
73 從女性心理痼疾看張愛玲小說的現實意義 長春大學學報 2003 02
74 論張愛玲小說女性形象的「世俗性」 臨沂師范學院學報 2003 04
75 瑣細生活的女性言說——張愛玲蘇青散文比較論 肇慶學院學報 2003 04
76 女性愛情婚姻心理的深度藝術表現——張愛玲《傾城之戀》和瑪格麗特·米切爾《飄》的比較研究 湖南社會科學 2003 04
77 張愛玲、王安憶與中國現當代女性小說 湖南城市學院學報 2003 04
78 以日常生活的邏輯消解女性的理想形態——對張愛玲幾部中篇的一種解讀 周口師范學院學報 2003 03
79 張愛玲:女性視角與都市風情 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 04
80 高壓下的病變與瘋狂——張愛玲女性形象塑造心理分析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 04
回答者: 直布羅陀的魚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4-4 15:29
被馴養的狐狸M朋友,你好。以下地址裡面都有關於你在提問中所說到的「張愛玲小說的女性形象」的文章。
http://www.shyzhx.com/jiaoxu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9
http://www.newyw.com/downinfo/64548.html
http://www.51shi.com/SoftView85665_2.htm
『柒』 從張愛玲作品中的悲劇女性形象,關注女性的生命價值的探尋和思考
1 、喪失母性的母親形象。曹七巧這個形象是張愛玲筆下刻畫的「最徹底的人物」
2、 為了更好的生存而出賣肉體的女性。在《傾城之戀》中,白流蘇就是一個徹底被婚姻、被社會而傷害的女性代表,她不是為了愛情而結婚,而是為了從對方獲得實際利益而結合,她對待婚姻的態度是明顯的世俗化的。
。《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的葛薇龍,是女性為了追求異性的愛而將自身毀滅的一個悲劇典型。
3 、尋求自我意識的新女性形象
縱觀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形象,除了曹七巧以外,全是些不徹底的人物,沒有太大的惡也沒有太大的善,她們共同的命運是生活中充滿著悲劇色彩。有人曾經說過「各自家庭有各自的幸福,幸福都是一樣的,而各自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各自的不幸卻是千差萬別的。」[11]張愛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個性鮮明、有血有肉。然而,她們各自上演著不同的悲劇。她們不尋求獨立自主的生存方式,或通過男人獲得金錢;或通過男人獲得幸福;或通過男人尋求進一步的精神上的追求。正是因為她們骨子裡與生懼來的依賴性,貪婪金錢的劣根性,導致了她們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找不到屬於自己的真正幸福,最終在自卑、自賤的泥潭越陷越深。在當時的社會,「活著,愛才有所附麗」顯然,生存是至觀重要的。所以會有那些為了生存、為了更好的生存而死死地與命運作抗爭的人。張愛玲沒有直接批判當時社會的黑暗,而是通過對一些處於社會弱勢群體的女性心理進行細致深刻的刻畫,通過她們艱辛的生存狀態,控訴社會的不公。由此向社會呼籲:「關注女性、解放人性」由此警示所有的女性:走出歷史的沼澤,別渴望別人施捨給你一絲愛與溫暖,暗示女性只有也只能靠自己的雙手為自己撐起一方屬於自己的晴空。現代女性意識的內涵應該是「自信、自尊、自立、自強」。
『捌』 張愛玲小說對女性命運的揭示
女人渴望愛,但又害怕愛,因為在愛情與麵包之間,他們不知如何取捨,更不敢隨便抉擇。曹七竅、白流蘇、吳翠遠......誰說他們不想掙脫命運的束縛,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他們的命運只能是先解決了麵包再考慮其他的。
『玖』 張愛玲小說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這裡面都是大家的跟帖的一些感受,個人認為寫得很好·~最重要的都是原創!抄論文的話,被老師看過的概率比較低~~~你比幾個你覺得OK的,組合一下就行了!!!記得你說過的:「採納有追加」!!守信啊!!!
我讀《金鎖記》的一些感受
《金鎖記》是一部描寫主人公被物慾和情慾逼成心理變態的經典中篇小說,驚心動魄地表現了金錢對人的奴役。女主人公曹七巧本是開麻油店小老闆的女兒,她的哥嫂因貪財把她嫁到姜公館的生著癆病的二少爺,從此開始了她一生的悲劇。七巧是可憐的,她是金錢婚姻、封建等級觀念、倫理道德的犧牲品。可悲的是她卻同樣用金錢鎖住她的女兒和兒子。
七巧嫁到在當時有錢有勢的姜家,當然沒有人瞧得起她。要不是因為二少爺是殘廢,七巧是絕不可能嫁到姜做少奶奶,就是姨太太也是沒可能的。她為錢而舍情,身心煎熬而至變態。等到她分了家有了金錢支配權時,她把錢作為報復不公平命運的利器,唬跑了情人,毒殺了媳婦,離間了女兒的愛,一級一級走進了沒有光的所在。她在痛苦中也掙扎過,她也有愛,她的的確確愛過她的小叔子姜季澤,她也渴望得到他的愛,哪怕只是部分的,可他們的身份卻不允許!在曹家那樣一個封建大家庭里是絕不允許亂倫的。季澤雖在外面粘花惹草逛窯子,卻不要七巧。因為他怕,怕傳出亂倫的笑話。七巧只能是無奈,不住得壓抑自己的情感。等到季澤去找她時,她早已被金錢逼得變態不會去愛了。她只要守住她的錢!在她眼裡唯有金錢才是可靠的,她不再相信任何男人除了她的兒子!當然她的靈魂已經扭曲了,精神已經麻木了。
後來的她極其尖酸刻薄讓人厭惡,她在報復這個不公平的社會,給她身邊的人無限的痛苦。也許她並沒想過要報復自己的兒女,但卻成了犧牲品,他們一生的幸福就斷送在她手上,她是他們一切悲劇的根源!尤其是她的女兒長安,一段美好的婚姻就被她活活拆散了,我們同情長安,但我更同情七巧!她所受的痛苦絕不比長安少啊。
小說結尾寫著「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揭露七巧的故事不僅僅是她的故事,像她那樣被金錢、倫理道德、封建等級觀念迫害的人大有人在,她的悲劇也許還會在無數人身上重演。《金鎖記》並不是作者憑空想出來的,每個人物在現實中都原型。據說「姜公館是以李鴻章次子李經述的李公館為原型的。七巧脫胎於李國傑天生軟骨的三弟媳婦。七巧的兒女長白長安有張愛玲表哥李玉良、康姐姐的影子。有人說張愛玲把李家不為人知的醜陋一面寫進了歷史,世世代代還要接受批評。可見小說來源於現實,揭示的是一個社會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發貼時間:2006-11-5 13:59:36
作者:嚴思
我讀《金鎖記》的一些感受
《金鎖記》是一部描寫主人公被物慾和情慾逼成心理變態的經典中篇小說,驚心動魄地表現了金錢對人的奴役。女主人公曹七巧本是開麻油店小老闆的女兒,她的哥嫂因貪財把她嫁到姜公館的生著癆病的二少爺,從此開始了她一生的悲劇。七巧是可憐的,她是金錢婚姻、封建等級觀念、倫理道德的犧牲品。可悲的是她卻同樣用金錢鎖住她的女兒和兒子。
七巧嫁到在當時有錢有勢的姜家,當然沒有人瞧得起她。要不是因為二少爺是殘廢,七巧是絕不可能嫁到姜做少奶奶,就是姨太太也是沒可能的。她為錢而舍情,身心煎熬而至變態。等到她分了家有了金錢支配權時,她把錢作為報復不公平命運的利器,唬跑了情人,毒殺了媳婦,離間了女兒的愛,一級一級走進了沒有光的所在。她在痛苦中也掙扎過,她也有愛,她的的確確愛過她的小叔子姜季澤,她也渴望得到他的愛,哪怕只是部分的,可他們的身份卻不允許!在曹家那樣一個封建大家庭里是絕不允許亂倫的。季澤雖在外面粘花惹草逛窯子,卻不要七巧。因為他怕,怕傳出亂倫的笑話。七巧只能是無奈,不住得壓抑自己的情感。等到季澤去找她時,她早已被金錢逼得變態不會去愛了。她只要守住她的錢!在她眼裡唯有金錢才是可靠的,她不再相信任何男人除了她的兒子!當然她的靈魂已經扭曲了,精神已經麻木了。
後來的她極其尖酸刻薄讓人厭惡,她在報復這個不公平的社會,給她身邊的人無限的痛苦。也許她並沒想過要報復自己的兒女,但卻成了犧牲品,他們一生的幸福就斷送在她手上,她是他們一切悲劇的根源!尤其是她的女兒長安,一段美好的婚姻就被她活活拆散了,我們同情長安,但我更同情七巧!她所受的痛苦絕不比長安少啊。
小說結尾寫著「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揭露七巧的故事不僅僅是她的故事,像她那樣被金錢、倫理道德、封建等級觀念迫害的人大有人在,她的悲劇也許還會在無數人身上重演。《金鎖記》並不是作者憑空想出來的,每個人物在現實中都原型。據說「姜公館是以李鴻章次子李經述的李公館為原型的。七巧脫胎於李國傑天生軟骨的三弟媳婦。七巧的兒女長白長安有張愛玲表哥李玉良、康姐姐的影子。有人說張愛玲把李家不為人知的醜陋一面寫進了歷史,世世代代還要接受批評。可見小說來源於現實,揭示的是一個社會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發貼時間:2006-11-5 14:02:38
作者:嚴思
解釋一下
不好意思范老師,前面一篇黃曉丹的帖子是我寫的,我發錯了所以又重新用我自己的名字發了一遍,請諒解
發貼時間:2006-11-5 14:06:24
曹七巧怎麼能夠進入姜家的門,在書中始終是個謎,而這個謎卻改變了曹七巧的一生。根據小道消息(二房的丫鬟小雙說溜了嘴)是媒人介紹來的,但是媒人偏偏就介紹曹七巧呢,她只是一個開麻油店的下賤姑娘,根據姜家的社會地位,媒人根本想都不可能想曹七巧這個人,而是介紹一些家境比她要好一點的姑娘才對,因此我認為曹七巧說是她哥哥把她賣了是可信的,曹大年可能就是為了攀親,貪圖姜家的錢財,而如此做了。還有一個問題便是姜家為什麼就要了曹七巧呢,我認為他們看重了曹七巧長有一定的姿色(季澤看著她,心裡也動了一動),曹季澤是過慣風流之人,他看得上眼的女人,看定有一定的美貌。其實曹七巧也是一位受害者。
她的夢想是非常單純的,她跟每一位少女一樣,只想要一個真心待她的男人。可是她哥哥出賣了她,她的丈夫拖累了她,她自己喜歡的男人(姜季澤)不了解她,正如舒婷所說那樣:「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的肩頭痛哭一晚。」更重要的是,她在姜家根本得不到尊重,他們都不要與她交往。她在姜老太太和其他兩房面前討好,僅僅只想於他們打好關系,提高點自己的地位,可是事情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她受到了全府里人鄙視與冷漠。可以說她採取的方式錯了,但便不可以說她這個人錯了。其實她天性並不是為錢才來姜家的,她的美麗的青春卻被別人斷送了耗費在了似水的歲月里了,她只想用一些東西補償自己,讓自己有活下去的希望,所以她特別看重家裡人能來看她,雖然她也知道她的一生毀滅是與這些人有關的,所以她看重了錢,也確實她最應該得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
她在不知不覺中變得乖戾和守舊,這與中國傳統思想對地層人民的影響是最深的最牢固的(那些王公貴族們雖然也在其中,但是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畢竟要強些,而且都懂得趨炎附勢;奴僕們是只要這些不威脅到自己,也樂意接受它們的)有關,也與她的經歷有關,因此她把舊東西保留了下來。可是畢竟它們是舊的,它們可以通過人一代一代地傳下去,而新思想,新觀念正在向人們走來,成為了一種新思潮。在社會發展著,向上的積極的事物在不斷地出現,這些新事物是容不得舊的腐朽的東西繼續存在的,因此新的與舊的必須來個徹底的了斷(芝壽死了,娟姑娘也死了,童世舫離開了長安)。
曹七巧是舊時代的受害者,繼承者,執行者,她的災難是深重的。她猶如一朵凄美的玫瑰,雖然失色,傷害人,但教會了後來者起來反抗。
發貼時間:2006-11-13 19:41:26
作者:葉珍珍
曹七巧—— 一個身陷生命泥淖的女人
漢本051 葉珍珍 05013080
看完張愛玲的《金鎖記》,想起張的一句話:「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而張愛玲正是站在悲涼的基石上以其蒼涼的筆調,冷冷地掀掉華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處的醜陋。就連「月亮」這個美好的意象在小說里都浸染了一絲詭異和陰氣。這部篇幅並不長的小說卻涵蓋了曹七巧的一生,從一個和同齡少女一樣有著青春溫情回憶的曹大姑娘變成了一個惡毒、心理扭曲的老太太,這個過程短暫而又漫長,苦澀而艱辛。
月亮還是三十年前的那個月亮,而人卻早已面目全非。相信七巧曾經也擁有過美麗的青春年華,在那些流光溢彩的日子裡做著五彩斑斕的夢。曾經也不乏追求者,諸如朝祿、丁玉根、張少泉等人。而當她戴上黃金的枷鎖之後,生命的光澤開始黯淡,屬於生命的正面的能量漸漸消散。她用了一生作為代價,守住了金錢卻失去了作為人的那份純真和美好。每天對著丈夫那無生命的肉體,她承受著外人無法理解的苦楚。以至於她的嫂嫂的那句「姑娘受委屈也不止這一件」恍若打進她的心坎里去,使她嚎啕。不管是她嫂嫂的這句話是出自真心還是假意,都給了她短暫的溫存。在那個外表華麗的大家庭里又有幾許溫情存在?這份哀傷和苦楚只有她獨自去嘗。
七巧的人生境遇是無比慘淡的,且不說妯娌,就是丫鬟都是瞧不起她的。嫁進姜家的日子裡,她的青春的律動受到了抑制,而愛情對於她更是遙不可及的。生命對於她已轉向虛無,她也清醒地意識到人生在世還不就是那麼一回事?她並不愚鈍,有著瘋子的審慎與機智,一切的一切把她逼至不堪的境地,以致身陷生命的泥淖,愈陷愈深,終至沉淪。她的命運依稀與《雷雨》中的蘩漪有些許交集,而不同的是她是個連情慾都無法擔當的人,後者卻是個敢愛敢恨的人。七巧是可悲的,硬是在金錢的枷鎖中結束了那一點溫柔的記憶。當她揭穿姜季澤情感謊言的那一刻,她身上僅存的一點點對人性美好的憧憬也隨之流走。她對她的人生徹底絕望而又找不到宣洩的出口,自此一個徹底的瘋子誕生。
當她以其變態的方式去折磨自己的骨肉,以其平扁而尖利的喉嚨割刺著骨肉至親時,讓人質疑母愛這一人類最高尚最偉大的情感。文中長安兩次重大的犧牲,兩次委曲求全,美麗而蒼涼的手勢,讀後甚是心酸。七巧毀掉自己人生的同時也毀掉了長白,長安的幸福。
曹七巧,一個身陷生命泥淖的女人,她本身是個悲劇,卻製造著更大的悲劇!
被傅雷先生譽之為「文壇最美的收獲」,夏志清教授稱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的《金鎖記》,是一代才女張愛玲的顛峰之作。
文中著重描寫了曹七巧這個悲劇人物。由社會底層嫁入富貴之家,該是高興的吧,從此便可脫離物質的貧窮,但是丈夫的殘廢,又使她陷入了更悲慘的境地,想愛卻不能愛,精神的貧乏遠遠勝於物質的貧窮。長期的壓抑生活,直接導致了她後來人格的畸形與變態,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悲劇。
讀完通篇,我想大家一定注意到了文中對細節的生動刻畫。比如在小說最後,七巧把手腕上的鐲子往手臂上推,年輕時絲毫推不上一分的鐲子在年老之時居然能一直推上腋窩,這金鐲子就好比一把黃金枷鎖,套住了一個女子三十年的寂寞與無奈。只此一句話,曹七巧一生的悲慘命運,纖毫畢現!
漢本053 鄭欣怡 05013091
快樂與悲痛
快樂與悲痛只是一念之差,就跟富有與平窮一樣,你富有不代表你快樂,你平窮也不見得你痛楚。七巧就在這一念之間走錯了。雖然她大半輩子都戴著黃金的枷,生活在自己的虛榮心下,但也是個值得憐憫的人。哥哥的貪慕虛榮把他單純的妹妹——七巧送進了漸漸衰敗的姜家,而且還是個癱瘓的。就這樣斷送了她一生的幸福,她也從一個單純的少女變成了金錢下的奴隸,變得讓人厭,也變成了人們茶餘飯後拿來消遣的話題。
眨眼間,七巧成了姜家的二奶奶,雖然如此,但由於娘家的關系,經常給人在背後議論,七巧明著不說,但她都清楚;嫁了不想嫁的,想愛的又得不到,常在人前笑,人後哭,真是悲哀啊,漸漸得也變得事故起來。最初為金錢而鎖住愛欲,結果卻鎖住了自己。難道她天生就愛財嗎,難道她沒想過簡單而幸福的生活嗎?不見得,從最後對她的描寫就可看出,「十八九歲做姑娘的時候,高高挽起了大鑲大滾的藍夏布衫袖,露出一雙雪白的手腕,上街買菜去。喜歡她的有肉店裡的朝祿,她哥哥的結拜弟兄丁玉根,張少泉,還有沈裁縫的兒子。喜歡她,也許只是跟她開開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們其中的一個,往後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對她有點真心」。讓我們想像一下,如果七巧和他們其中一個結婚了,雖然穿得是布衣麻鞋,吃得是粗茶淡飯,但他們會過得很幸福,恐怕已經兒孫繞膝,享天倫之福了······只是她明白的太晚了,即使她也是身不由己。
另外,她愛姜季澤,卻得不到,內心承受著極大的痛楚,而當季澤來找她的表白的時候,她為了維護自己的錢財把他趕走了,不管姜季澤是否真心。雖然在聽他表白的一剎那是欣喜的,而當他走後,她便在簾後默默掉淚。人生即如此,很多事都在自己一念之間,快樂與悲痛在於大家是怎麼看的。
漢本053 許琴燕 05013119
一把鎖鎖住一個女人
漢本051周瑩05013077
初識張愛玲是她的《十八春》,我並不怎麼喜歡。直到讀了她的金鎖記,我開始喜歡她的文字,她用如此細膩的筆觸描摹了當時的都市女性的喜怒愛樂 。
在我看來曹七巧是她筆下人物形象塑造較為成功的一個,這欲愛不能的可悲女人在金錢的枷鎖中痛苦掙扎,愛的人不敢愛她,其餘的人都輕視她,在姜府這個大家族裡似乎沒有她的一席之地,她開始用刻薄的言辭來武裝自己,包裹自己,關起了情慾的門,也關起了她愛人的心,沒有了愛,她變得對誰都尖酸吝嗇,吝嗇地對待兒女,哪怕是一點點的母愛她都未曾給予,幸福對她而言只是一個名詞,她得不到的幸福也不能讓自己的兒女得到,她要他們和她一樣沒有歡樂沒有微笑,她一步一步地帶領她的至親走入她的幽暗世界,並用鎖鎖住了他們----長白的麻木和長安的妥協證明這點,他們恍如是七巧的玩偶,長白媳婦的隱私是她消遣的談資,長安婚姻失敗的沉鬱是她的最大安慰。這樣,她的心靈才有了平衡的支點,把自己的不幸同樣附加在自己的子女身上,這是她所選擇的。在她的世界裡只剩下金錢,這是她唯一能抓住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她用金錢來判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金錢鎖緊了她的價值觀。天下難見得這樣的父母,不是期許兒女幸福,而是期望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也不讓別人(包括自己的親生骨肉)得到,可見她的精神世界和正常的價值觀已經崩潰得一塌糊塗,這種畸形的變態的心理讓人不寒而慄,不知道該是同情呢還是批判?她還是個人嗎?那個曾經敢公然挑逗自己所愛的姜季澤的曹七巧,在經歷種種事故後,她變得太多太多了,這是一種長期的積怨透過另類的方式發泄出來,也就是我們所認為的變態畸形,沒有人能把她從自我的枷鎖中解救出來,因而她也無法得到靈魂的救贖。
在對季澤的感情上,是那麼的苦楚和辛酸,當那酸梅湯沿著桌子一滴一滴下落時,那種時間的流動彷彿持續了更為久遠的深沉,那是一顆被颳得傷痕累累的人心啊,它在滴血一滴兩滴化作漫長的光陰流逝在她的記憶里。在這種無奈的壓抑中她痛哭流涕,眼淚冰得如珍珠一般,她遠望著他的背影似又不是,她不再追逐,因為難辯真假,她累了……七巧的內心活動和神態變化很好得揭示給讀者,這使我猛然覺得七巧是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她的形象不再停留在畸形變態中,她是一個女子,一個陷入愛但又不敢愛的女子。
當看到自己的身子已萎縮得如同柴棒般,她憶起了自己曾經的風華正茂,傷感的情緒總能牽動起讀者的同情憐憫之心,那些曾經逝去的年歲,那些年少時的愛戀與這遲暮的老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眼角的一滴眼淚掛在腮邊,在睡夢中她是否也憶起他的初戀?
在張愛玲筆下總會有這樣的擦肩而過,女主角也從此走向歧路,那種被生活被世俗被命運捉弄的無可奈何總讓人嗟嘆,
通篇看下來,只覺的心中有些微微的不暢,又好似有一個郁結,情緒還是未能平復下來,那種雜亂的心情一時不知從何落筆。寫出來後倒有一種淋漓酣暢之感。
發貼時間:2006-11-17 19:24:20
作者:婁月
金鎖鎖住了什麼
漢本053班 婁月 05013108
讀了張愛玲的《金鎖記》,開始並不懂張愛玲為什麼取其名,後來才理解作者的用意,金鎖到底鎖住了什麼,是一個女人的青春,自尊,一生的幸福,也許還有理想。七巧可憐的命運完全掌控在別人的手裡,她能做什麼,她的力量是那麼渺小。。。。。。
讀了全文,文中呈現的是尖酸刻薄的七巧形象,後來乃至發展為變態的心靈扭曲的形象。我認為和他命中出現的男人有著密切的關系。應該說她是男人權利與慾望的犧牲品,七巧的命運中主要出現了三個男人,那個她這輩子唯一愛過的姜季澤,還有讓她葬送了一生青春的姜家二少爺,她的丈夫,還有就是她的兒子。文中著墨不多的七巧的大哥是直接把她推進痛苦深淵的製造者。他為了金錢把七巧嫁給有骨癆病的姜家二少爺。可憐的七巧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從而,折射出在封建社會下,女性的地位是多麼的微弱。可能也是作者的意圖。文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曹大年來上海看七巧時,她面對,姜家老太太的不理睬,一段罵詞,頗為經典,「皇帝還有草鞋親哪」,有人會說七巧不自量力,其實是她自尊的表現。她也渴 望被人尊重,渴望親情,渴望愛情。雖然她怨她的哥哥,但是她還是會送東西給他們,因為這份親情。所以她又是性情中人。七巧嫂嫂的那句「姑娘受的委屈也不只這一件」的話卻深深的打進她的心坎里去。七巧的委屈沒有人知道,只有她自己默默的承受,在那個家族中,她又是那樣的被輕視,她的苦無處傾訴,導致了她說三道四,無事生非,排遣 內心的苦處。
對於姜季澤,「無論如何,她從前愛過他。她的愛給了她無窮的痛苦。」七巧也有愛情,可是,那個社會不允許她愛,她的地位不能讓她和其他人一樣獲得愛情。每個女人都有愛和被愛的權利,七巧不能,姜季澤這個花花子弟根本不會對她付出真情的,她只是他利用的工具,「她記起了想她的錢的一個男人」是多麼的可悲。所以更加導致了她人格的惡化,心靈的扭曲。
七巧的兒子他的兒子長白跟季澤學會了墮落,使她又一次感到了恐慌。她以給長白娶媳婦的方式管住他,但又不讓兒子與一個女人有正常的生活和快樂。她處處親近長白,要長白給她燒煙泡,陪她通宵聊天,要長白講小夫妻的性生活以取樂。曹七巧不能讓這最後一個男人從她身邊溜走,也不能讓任何別的女人快樂。媳婦終被殘酷的精神折磨致死,姨太太做了"替身"。不到半年,也吞鴉片煙自殺了。這是多麼令人心悸的母親啊!
我想在七巧的後半生中,慾望的驅使是她的人格更加醜陋,年輕時的她的命是掌控在別人身上,現在她自由了,她要把她得不到的東西都奪回來。這個唯一任他擺布的男人,她要極力的控制。以至於後來她的慾望越來越大,連她的女兒的幸福也不能放過。
金鎖就是一把無形的枷鎖住了她的靈魂,使她困在狹隘,變態,醜陋的牢籠里。
漢本053 沈清
第一次聽到「金鎖記」這三個字的時候,感覺應該會是一個蠻浪漫的故事:作者會用一把金鎖來貫穿全文,這把金鎖會是一件傳家之寶,主人公是一位漂亮的小姐,她因這把金鎖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但是看完張愛玲的《金鎖記》後,頓時讓我有一種不敢相信的感覺。
曹家用金子把曹七巧的愛情、自由、靈魂通通壓住。她與三爺相愛但不能在一起,她的丈夫疾病纏身也許某一天就棄她而去了,她娘家的人還時常來向她要好處,她也因為娘家沒錢沒地位而被曹家上上下下都看不起,她用吸毒來麻痹自己,也常常說一些諷刺性的話來讓自己過得不那麼低微。然而七巧的命運也並沒有因她的丈夫、婆婆相繼死去而改變(因為她有了自由),她生了一女一男,這本應是件好事(古代有種說法:生一女一子拼一「好」字,家庭必定幸福美滿),但她的女兒長安24歲生了痢疾並吸上了毒品,因此而失去了愛情;她的兒子長白卻成天花天酒地,這種命運,死對於七巧來說也許是一種解脫。但是在我看來,七巧的悲劇從某種角度來講也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人不應該就因為這樣而自暴自棄,畢竟人生很漫長,應該積極的態度來面對才對。曹家只是用金子把七巧壓住,而七巧卻用一把鎖把自己緊緊地拴在了曹家。
現代小說家深雪的《第8號當鋪》中提到,在八號當鋪里,可以實現你的所有慾望,只要你肯典當金銀珠寶、地契、樓契,哪怕是你的四肢、內臟,還是運氣、智力、理智、快樂、幸福、愛情,甚至價值昂貴的靈魂……七巧已經沒有了最珍貴的靈魂,她還要其它東西來做什麼,曹七巧,我不同情你。
『拾』 分析張愛玲筆下對於女性命運的關注
這是我網路的~~ 張愛玲的許多小說主要都是通過描寫女性的,她對女性的感情、家庭、婚姻都進行了深刻的描寫。張愛玲筆下的女性都是與那時候的社會環境下的女性一樣,是一個純粹的女性,她們有花一般的青春,可是在封建思想的折磨下,大都走向命運的悲劇,不覺讓人覺得憐惜。於清在《張愛玲全集》寫道:她尋的是女奴時代謝幕後角色的方式,表達了她深深的渴望女性能掙脫歷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裡的,諸般枷鎖的桎梏,成為自在的女性優美地生存。從她的小說中,我讀到了對女性生存的擔憂,無愛的憐惜,更讀出作者對女性無微的關懷。這次論文我從女性出發,談一下張愛玲筆下的女性的命運,主要是寫《金鎖記》、《傾城之戀》、《半生緣》、《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的女主角。 開始喜歡張愛玲的小說因為她華麗的辭藻、豐富的情感、形象的比喻,心中暗暗佩服她的文筆。的確正由於這些原因很多人讀她的文章會很吃力的,包括我,但是我還是無可救葯的喜歡上這個擁有古典氣質的女性寫的文章。不過看多了她的文章我開始不會只注意她的文筆了,她對女性命運的描繪更深深地吸引我。張愛玲筆下的女性都很美,然而她們都無法擺脫在我國戴了已久的封建枷鎖。女性地位的地下讓她們無從顧及自己的情感,而是關注自己的生存問題,她們選擇了依附於丈夫依附於物質。 我覺得曹七巧這個人物描寫的是最好的,她把曹七巧的變態的心理,扭曲的命運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可否認曹七巧的悲劇大部分是由她造成的,還有一部分是由當時那個門第觀念強烈、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那個社會,那個門府及那場金錢買賣的婚姻造成的。在那個冷漠的姜公館里,把一個曾經充滿青春活力的姑娘變成一個「瘦骨臉兒,朱口細牙,三角眼,小山眉」①。或許她曾經有過美好的夢想,對愛情的美好憧憬,然而一場金錢陰謀的婚姻將她帶到一個不屬於她的世界。那個世界沒有愛,沒有安全感,更沒有她想要的愛情,有的只是無情、蔑視、空虛、腐爛。她沒有封建時期女性的軟弱,沒有逆來順受,她反抗著,然而她還是在人生的岔口中迷路了,她的反抗讓她走進更悲慘的,更扭曲的命運。是的,曹七巧的「惡」是對命運的反抗,在她認為唯一可以依賴唯一不會看不起她的金錢面前,她瘋狂了,帶著那個沉重的枷鎖,她開始扭曲了她的心靈。她報復,卻把她的怨恨都發泄在兒女的身上,在她身上看不出半點母性,那令是人代代傳頌的母愛在她身上盪然無存。拆散兒女的婚姻,迫害兒女的幸福,她認為世上沒有真正的感情,那些人只是看上他們的錢。「三十年來她帶著黃金的枷鎖。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②。 或許很多人會討厭這個心靈變態之人,但我非然。我對曹七巧的命運深感同情與惋惜,我一邊看著一邊在心中祈禱,七巧在最後醒悟,得到她想要的幸福。畢竟她曾經有過善良、那麼迷人,如果能拋開黃金枷鎖,離開那深深大院,她是那麼迷人的。 對曹七巧深感同情,然而我對葛薇龍卻絲毫沒有同情之心。葛薇龍絲毫一個學生,是一個接受過教育的新生女性,可是她的思想卻依然是那麼的腐朽。在金錢的誘惑下,她不能自控,金錢滿足了她內心潛在的虛榮心,最終由良淪「娼」。不禁讓我惋惜她所學的教育,或許這正是當時教育的腐朽吧。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梁太太的縮影,她走的正是梁太太的舊路啊。從梁太太身上我也看到了葛薇龍日後的命運。她們都沒有女性的獨立意識,為錢放棄一切的精神追求。她們都形成一種錯誤的人生觀,對於女性而言,愛的需求是次要的,首先考慮的是物質慾望的滿足。 葛薇龍的命運給新一代女性敲醒警鍾,女性無論在何時都應該有獨立意識,只依賴物質的人生終究是走上一條不歸路,一條失去自我的,空虛的,墮落的路。否則我們將會再一次重蹈葛薇龍的命運啊。 王安憶在《世俗的張愛玲》中寫道:張愛玲小說里的人真是俗氣。可是在我看來她並非這樣,我想張愛玲一定很喜歡她,那個不再是為錢而活的女性,接受新教育,她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個性與風格。是的,她就是顧幔幀。顧幔幀的形象改變了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在大眾心中的印象,她不再是空虛的、瘋狂的、墮落的,她只是一個極為平凡的上海小戶人家的女兒。她的善良,獨立深得讀者的喜愛。她對婚姻的看法不再是為了找一張長期飯票,而是毫無雜念的,她和沈世均的感情的純潔的,沒有負擔的。然而命運總是抓弄人,她最終還是擺脫不了命運的安排,她是為姐姐、為家庭、為自己走向悲劇。十四年後,一切歸於平淡,可是已經不能回去。 在看著張愛玲眾多的作品中,《半生緣》讓我耳目一新,更把我從那空虛、腐爛、墮落的世界中拉出來,讓我看到新一代女性的堅強,一個平凡女性,一個柔弱女性的堅強。雖然如果她跟沈世均在一起了,或許不能更好的表現她的堅強吧。但看到這樣的結局我的心是一陣的窒息啊,可惜啊,可惜。我是多麼希望這樣一個堅強的女性能獲得她應有的幸福啊。 有人說張愛玲很疼愛顧幔幀,因為她的感情是純真的。但我卻認為張愛玲是疼愛白流蘇的,至少她給了白流蘇一個幸福的婚姻。沒錯,白流蘇是一個留學生,然而新生思想卻一點也沒有存在,她給白流蘇的是一個徹底的封建性靈魂。我想白流蘇是一個依附丈夫或依附於「物質」,以「物質金錢」為第一位作為擇愛的目的與標准,失去追求自由的勇氣和力量的典型範例。白流蘇那婚姻當賭注,結婚只是為了拿到一張有保障的長期飯票,所謂的教育只是出嫁前的准備罷了。但是無可置疑,白流蘇是幸運的,香港的淪陷成全了她,在哪一個烽火連天的夜晚她醒過來了,「在這個動盪的世界裡,錢財,地產,天長地久的一切,全部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一口氣,還有睡在她身邊的這個人」③。「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人,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個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個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④。平凡就是幸福的,所以說張愛玲應該是眷戀白流蘇的。 是啊,白流蘇的命運在張愛玲筆下眾多女性中應該是最幸運的,一場意外,讓她收獲到一份真摯的感情,得到平凡的幸福。只是一個平凡的女人,只是一個平凡的男人,別計較愛的代價,都已經淪落在天涯。「雨過白鷺州,留戀銅雀樓,斜陽染幽草,幾度飛紅,搖曳了江上遠帆,回望燈如花,未語人先羞,心事輕梳弄,淺握雙手,任發絲纏繞雙眸,所以鮮花滿天幸福在流傳,流傳往日悲歡眷戀,所以傾國傾城不變的容顏,容顏瞬間已成永遠,此刻鮮花滿天幸福在身邊,身邊兩側萬水千山,此刻傾國傾城相守著永遠,永遠靜夜如歌般委婉」我想就是對白流蘇和范柳原感情的真實寫照吧。在他們的婚姻中我看到了沒有功利,沒有金錢慾望的婚姻,也告訴著我們感情其實要拋開一切的名利,平凡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也許這就是我喜歡白流蘇的原因吧。 張愛玲塑造的每一個女性的形象似乎在向眾多的女性敲醒警鍾,獨立才是新時代的主題,不能把生存寄託在別人手裡。誰說張愛玲的小說俗氣,我覺得張愛玲的小說的主題應該是從人類誕生開始就應該注意的問題,即是用於現代的教育,她依然有著她獨特的教育意義。她在塑造這些人物的同時無不透露出她對女性生存的擔憂及對女性深切的關懷啊。新一代女性的命運應該掌握在自己手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