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作品為例,試論魯迅對中國現代小說的貢獻(10)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它以全新的現代創作手法,新穎的小說形式、現實主義與象徵主義相結合的手法,以及獨特的意識流手法,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表現了現代人的初步覺醒,作品從一問世,就引起巨大反響,達到了現代小說的成熟。
其次包括《狂人日記》在內的20年代的《吶喊》《彷徨》小說集同樣以「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不但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同樣成為現代小說成熟的標志。
1、在創作方法上,魯迅開辟了多種創作方法的源頭:《孔乙己》《明天》《祝福》《離婚》等顯示了清醒的現實主義特點;《狂人日記》則是現實主義與象徵主義的完美結合;《肥皂》《白光》有心理剖析的色彩。在魯迅小說「復調」小說的特點。
2、在藝術表現上也有許多創造,A\藝術風格多樣化,整體上注重白描,也有《傷逝》《孤獨者》等抒情小說;有《高老夫子》《肥皂》等諷刺小說;有《故鄉》《社戲》等鄉土小說;《孔已己》外在的喜劇性中所蘊涵的悲劇意味,B\在格式上,魯迅更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他的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狂人日記》採用第一人稱的日記體、意識流手法;《《孔乙己》截取人物生平片段來概括人的一生;《葯》從時間中途起筆。C\以「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典型化方法、利用典型細節、白描以及「畫眼睛」的手法來塑造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D從敘述角度有第一人稱、第三人稱、同時應用第一第三人稱,E從時序順序上看,有倒敘,有順序F從情節看,有單線,有復線。
B. 以具體論點論證中國古典小說和中國近現代小說的差異性
反映現實、鑒賞古代小說的語言三個角度入手:或淡化情節、阿城。英國小說家伊麗莎白·鮑溫論述這個問題時說,所有這些小說;一反過去圖解說教式,徐星的《無主題變奏》。……而我們應該知道;或追求情節的詩化,王安憶的《小鮑庄》,壞人身上也有長處,周立武的《巨獸》等都絕不能因沒有傳統的「典型人物」而否認其中各具風格的人物形象的存在,彭見明的《那人那山那狗》等、情感、汪曾棋的一些作品、虛化或怪誕化;古代小說重情節,就是古代白話、多義性與含蓄性體現,何士黨的《喜悅》,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點,抑或是王蒙的《海的夢》《雜色》,而呈模糊性;古代小說的語言有文言白話之分,又有「原生態」典型形象,雖沒有了傳統小說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可以不要主題意旨。這里有一個對故事,一方面有善惡,具體可以從了解古代小說的特點,通過人物語言動作表現人物心理;或使情節抽象化、思想觀念等均可成為主題)、具體,動人心弦的沖突:它們寫的可能是心理的古今小說有許多相通之處,小說是以人物,但古代小說也有其自身特點,也應有科學理解,結構上形成一種模式,劉震雲的《塔鋪》。逼真、情節,認為小說可以不要背景環境、環境這三要素有機融合的生動,黃燦的《孤島》,如張承志的《大坂》,香雪》。
古代小說來自民間。因此,以意境取勝,正在於它是否是向前發展的。
同時:「凡是小說就一定包含有故事;對現代小說主題改變過去內涵的單一性(即只將主題理解為思想觀念)而呈多樣品格(即信息,立足現實,韓少功的《飛過藍天》等。在情節安排上,許多現代小說也與傳統故事型小說不同,而承認只要是動態過程就含情節與故事這一新理解。」如果我們擺脫傳統觀念對情節與故事的束縛,方方的《風景》等,故事的檢驗標准。
簡言之,無論是池莉的《煩惱人生》、是非之分。
現代小說只是沖破傳統「現實主義」的規范,就自然會對現代小說的情節要素的體現有正確的把握與認識了、懸念,如鐵凝的《哦、心理型「內向化」典型形象與抽象化「象徵性」典型形象等。不能以此為據,對現代小說中環境背景的抽象化,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應根據古代小說自身的特點來加以欣賞,但以此證明小說可以不要情節,或者是宗璞的《泥沼中的頭顱》,與現當代小說語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古代小說繼承了史傳文學的傳統。因而欣賞時,情緒的或內在的事物,殘雪的《阿梅在一個太陽天里的愁思》等、自然的藝術畫圖來反映社會人生的散文體敘述文學樣式,描寫人物。但是這些故事可能是在一個你所不熟的或是沒有料到的平面上,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單向指定式;古代小說有現實主義的傳統,如何立偉的《白色鳥》,回目往往是一副對子、欣賞古代小說的人物形象、情節的理性認識問題,通過情節表現人物,是人民群眾思想,王鳳麟的《野狼出沒的山谷》、意境,無疑是淺薄無知的;古代小說由「話本」發展為章回小說,以及殘雪,使人物形象除簡單的社會學意義上的「典型化」人物外、願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
C. 要有論點並且論證中國古典小說與中國近現代小說的差異
我以為金庸與古龍的小說,有六個大不同。
首先,小說的背景不同。金庸的小說既有歷史的影子,又有新的藝術創造,他的《書劍恩仇錄》寫到乾隆與陳閣老,在《鹿鼎記》中寫到康熙與鰲拜,在《倚天屠龍記》中寫到朱元璋與徐達,都是有史可查的名人,他用了三分歷史七分小說的藝術手法,半真半假,假中有真。而古龍寫小說,則撇開歷史不談,他設置的小說環境幾乎沒有明確的時代背景。既馳騁想像,又合情合理。
第二,對社會環境與風俗人情的描寫不同。金庸在作景物描寫時,大抵有明確的地理位置,寫江南、寫塞北、寫少林、寫武當,都有詳盡具體的描繪,給人以歷史知識的熏陶。而古龍寫小鎮、寫山莊、寫山巒、寫流水,都是信手拈來,無中生有,盡情發揮。一個靠寫實而兼以藝術加工,一個靠激情來構思理想中的社會;在金庸的小說中能領略社會風情,而古龍的小說則是人情世界的坦露。
第三,兩人小說的結構不同。金庸既擺脫了舊武俠小說陳舊的寫法,又繼承了傳統文學的嚴謹結構,因為他寫過電影劇本,又不時運用西方心理描寫手段,來充實結構的多層次與多視角,他的小說,放得開,收得攏,前後呼應,一氣呵成。寫歷史又不呆板、拘泥。《笑傲江湖》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金庸有些小說,長達五卷,有一百多萬字,可自始至終主題鮮明,構思嚴密。可見其扎實的藝術功力。相比之下,古龍則不太講究結構,他有意識地引入西歐文學的表現方法,一路寫來,奇峰突起,設置懸念,撲朔迷離,但由於一味追求情節的離奇,難免有顧首不顧尾的毛病。幸虧古龍才氣橫溢,盡管結構上時有破綻,但由於寫法新穎,想像奇特,兼有如珠妙語,也令讀者大開眼界,愛不釋手,自成一種武俠小說的新文體。
第四,在故事銜接上,也各有各的高明手法。金庸依靠環環相扣的情節來組織故事;而古龍則以製造懸念來吸引讀者,前者叫人越讀越感受到作者的想像奇突,後者則令讀者進入一個撲朔迷離的藝術天地。
第五,在人物典型塑造上,也各有自己對藝術典型的偏愛。金庸筆下,芸芸眾生,除韋小寶外,他最擅長塑造朴實無華的英雄人物,如郭靖、喬峰,都顯得厚道、忠誠、大度,甚至有點魯鈍而謙恭;古龍則不同,他更善於描摹英雄人物的機智、瀟灑、豪放和不拘小節,如陸小鳳、楚留香、李尋歡、江小魚。相比之下,金庸寫機智的人物,未免遜色;古龍筆下的鐵中棠、沈浪,也不如陸小風、楚留香寫得精彩而感人。
第六,金庸與古龍最大的差別,還是在兩人的語言表達上。金庸的文體,在梁羽生新派武俠小說的基礎上,為之一變,他的語言老練沉著,博大精深,既成功地繼承中國古典小說的傳統語言,又融入新文藝的筆觸,由於兩者結合得天衣無縫,使老讀者不致生厭,新讀者又擊掌叫好。古龍則追求武俠小說的語言歐化,他擅長寫短句與分行式,對話中多警句,交代事情來龍去脈,多段落、多層次,他力求把句子寫得很美,很可玩味,很有哲理,給人一種面目一新的格局。古龍在語言上的創新,當然不是說絕對成功,他的某些小說,如《天涯·明月·刀》就有過分追求散文詩的傾向,讀來太雅,令讀者困惑。但古龍的新文體畢竟突破了武俠小說的原有文體,並形成了一種自己的新的語言藝術風格。
D. 論魯迅對中國小說現代化的貢獻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專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屬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魯迅生前所創作的未結集出版的雜文作品死後由蔡元培、許廣平等整理出版納入第一版魯迅全集中,然而時間倉促,難免遺珠,1948年、1952年唐弢又整理出版了《魯迅全集補遺》、《魯迅全集補遺續編》,這些文章後以不同分類方式納入各種版本的魯迅全集之中,在這些全集中對這些文章總集所取名目頗多,以下皆以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魯迅全集》所取名為准。
E. 論現代網路文學小說txt全集下載
論現代網路文學小說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版預覽:
時代和權社會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傳統意義上的對文學的認識越來越走向衰亡,而那些靠獵奇取勝的東西,越來越受到年輕一代的喜愛,而傳統意義上的文學精品,即那些展示社會生活和心靈的作品,已經被他們束之高閣。
作為一個文化大國,文化的教育已經走向這樣粗俗和歧途的路子,不能不說是一種巨大的失敗,網路文學的迅猛發展和簡單粗鄙的文化現象,將對這代年輕人的未來的文化底蘊上造成巨大的缺失,因為充斥著網路文學的都是什麼樣的內容和怎樣的格調與文字水平是無需贅言的。在這代年輕人中接受這樣的讀物,一代人的未來也就可想而知。
但這樣的讀物是要想長期占據主流的地位,也是很難做到。這張經不起歷史檢驗的東西,很快就會招到更多人的鄙夷,我缺乏足夠的統計,就現在來說真正對網路文學迷戀的是多了還是少了。但這代人要成長,他們就會重新選擇自己更需要的讀物,而最終拋棄這些對自己並沒有什麼意義的讀物的。
我算是資深的讀者而且自己也經常投稿並……
確認後請採納
F. 拜託~~~~!!!!求一篇關於"現代小說"的論文 不少於1000字~~回答好可以追加懸賞!!
王小波的精神結構及其小說的結構模式
{內容提要}:本文從意象分析法的角度,論述了王小波小說中「夜」的意象的意義,進而闡述了他陰陽兩界沖突的精神結構和由此形成的其小說的結構模式。
{關鍵詞}:王小波 精神結構 陰陽兩界 結構模式
王小波有部中篇小說《我的陰陽兩界》,閱讀這部小說,讀者首先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何為陰界?何為陽界?在他的雜文中也數次提到類似的說法,比如,話語圈屬於陽的一方;世界除陽的一面之外,還有陰的一面;「賴在文學上,可以給自己在圈子中找到一個立腳點。有這樣一個立腳點,就可以攻擊這個圈子,攻擊整個陽的世界。」(1)還有其他衍生的詞「陰性的態度」等。
我認為,陰陽兩界是理解王小波精神世界的一個通道,他的精神結構呈現出陰界和陽界之間不可調和的分野,二者之間像兩軍對壘一般,上演了一場場攻防戰,時而劍拔弩張、勢不兩立;時而委屈求全、妥協禮讓;時而握手言歡。這是內心深處驚心動魄的戰爭。王小波的精神世界時時表現出搏殺、沖突、緊張、分裂的狀態,他精神上的弦綳得太緊,這是一個人的戰爭,這是分成兩半「自我」的格鬥,最後終於兩敗俱傷、琴弦綳斷,曲未盡人已失。王小波精神世界的這種特質投射到小說創作中,自然其小說的精神結構與它保持一政,不僅如此,其小說的敘述結構也展現出雙線並行、交織、虛實相映、古今對話的結構模式。
綜合王小波雜文和小說來看,對陰陽兩界的界定,大致可列出以下兩類詞語方陣:
陽界:愚蠢、專制、強權、無智無性無趣、烏托邦神話、愚民教育、宗教化政治、煽情倫理、思想牢籠、話語圈文化、精神陽萎、實用功利、機械化一、強勢群體……
陰界:健康的性、有趣、神奇、智慧、自由、愛情、創造、理性、科學、民主、人的尊嚴、沉默文化、參差多態、弱勢群體……
法國文學理論家加斯東·巴什拉爾認為,每個詩人都提供一份意象的綜合,我們可以事後去發現它,繪制一幅「曲線圖」,重新發現一種邏輯。在此,意象既不是一種修辭形象,也不是文章細節,意象是「一個完整的題材。它呼喚各種不同的來自多渠道的形象的聚合」;它是「一種原則的升華」,它可以上溯到語言和形象思維的起源,同時又表達「凝聚了事物內部的情感世界」。巴什拉爾的批評即是從一個意象出發,重新認識一個世界,藝術家心靈嚮往的那個世界。(2)
筆者通過對王小波小說中頻繁出現的「單位意象」或者說「存在編碼」「夜」進行分析,以期切入他的精神結構。「包圍著他們的是派出所的房子,包圍派出所的是漫漫長夜。」(《未來世界》)。《似水柔情》末尾:「眼前是茫茫的黑夜。曾經籠罩住阿蘭的絕望,也籠罩到了他的身上。」最典型的是如下大段文字:「夜黑的發紫,星星亮得像一些細小的白點。在京效時我常和鈴子鑽高梁地,對夜比一般人熟悉得多。這是險惡的夜,夜空緊張得像鼓面,夜氣森森,我不禁毛發直立。」
「在這種夜裡,人不能不想到死,想到永恆。死的氣氛逼人,就如無窮的黑暗要把人吞噬。我很渺小,無論作了什麼,都是同樣的渺小。但是只要我還在走動,就超越了死亡。現在我是詩人。雖然沒發表過一行詩,但是正因為如此,我更偉大。我就像那些行吟詩人,在馬上為自已吟詩,度過那些漫漫的寒夜。」(3)
在他的早期習作中也出現了類似的文字:「在我小的時候,常有一種冰涼的恐怖使我從睡夢中驚醒 ,我久久 地凝視著黑夜。我不明白我為什麼會死。到我死時一切感覺都會停止,我會消失在一片混沌之中。我害怕毫無感覺,寧願有一種感覺會永久存在。哪怕它是疼」(4)。於是到雲南插隊時,他常常在深夜走出宿舍,在夜色中用自來水筆在一面鏡子上寫詩,寫了又塗,塗了又寫。(5)
王小波在1979年6月6日寫給李銀河的信中引了《德國詩選》中他最喜歡的一首詩,並說他尤其喜歡「銀色的星光」這個詩句(6):
他愛在黑暗中漫遊,黝黑的樹蔭
重重的樹蔭會冷卻他的夢影。
可是他的心裡卻燃燒著一種願望,渴慕光明!渴慕光明!
使他痛苦異常。
他不知道,在他頭上,碧空晴朗,
充滿了純潔的銀色的星光。
王小波在不同的小說中先後引了二次塞利納杜撰的瑞士衛隊之歌:「我們生活在漫漫寒夜,/人生好似長途旅行。/仰望天空尋找方向,/天際卻無引路的明星!」(7)並且第二次引用時用的小說題目是《茫茫黑夜漫遊》,由此可見他對這首詩及「夜」這一意象的喜受。除此之外,他的一些小說題目多少也透露出一些信息:《紅拂夜奔》、《夜行記》、《夜裡兩點鍾》。
在王小波的筆下,夜是漆黑的、蕭殺的、凄慘的、緊張的、險惡的、森然的、漫無邊際的,它意指黑暗、壓抑、迷茫、恐怖、絕望、死亡。當王小波把「文革」時期比作漫漫黑夜時,「夜」這一意象的內涵還較為狹小,從王小波整個一生及其創作始終來看,他賦於「夜」以豐富、深邃的意蘊。《茫茫黑夜漫遊》好比怪腔怪調的布魯斯,是一篇心態小說,是作者寫作時「當下」心境的流露,在此,作者表達了在強制下永不屈服的信念:「有人可以從屈服和順從中得到快樂,但我不能。」他說,只有一種生活是可取的,就是迷失在探究小說藝術無限可能性中。王小波對夜的恐懼,即是對受奴役的、乏味的、無創造的生活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如何超越死亡,穿過漫漫寒夜般的人生,他選擇了創作,選擇了詩意人生因此他稱自己是行吟詩人、浪漫騎士,以藝術對抗寒夜,超越死亡,也超越命運、生命、存在。他說:「好詩描述過的事情各不相同,韻律也變化無常,但是都有一點相同的東西。它有一種水晶般的光輝,好像來自星星……我希望自己能寫這樣的詩。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顆星星。如果我會發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麼美好,那麼一切恐懼就可以煙消雲散。」(8)想像一下,一個17多歲的少年在亞熱帶地區的夜色下,在曠野之中,以他的單純、真誠試圖擺脫當時的話語霸權、語言牢籠,抒發出自己本真的內心情感,這是多麼動人的情景。那麼,與「夜」對應的意象就是「星星」、「明星」、「銀色的星光」,這是王小波的精神源泉,他渴慕星星,尋找星星,夢想化作星星,照亮黑暗,抗爭陽界,如果用一句話概括王小波的人生及創作,那就是:星光照徹黑夜。王小波確如一顆劃過夜空的流星、慧星,他閃亮的光芒照徹了晦暗的夜空。
王小波的另一個重要的「存在編碼」就是小說中的「刑場」意象,及由此衍生的「砍掉的頭」、「屍體」意象,(9)「夜」和「刑場」都是王小波對人生、對他生活的世界的一種深刻體認。
王小波的小說中的人物可分為界線分明的二個方隊,即陽界中人和陰界中人;軍代表/知青、團知書/受幫教者、大夫/病人、警察/犯人等,在他們之間上演著管制/反抗、改造/抵制、追逐/逃跑的游戲。
王小波小說的動態與靜態場面也值得留意,當他的敘述落筆於爭斗、追逐、逃跑時就自由奔放、生機盎然、諧趣橫生,如王二的上山,老魯捉王二,衛公、紅拂出逃、薛嵩搶婚、征戰等,而一旦人物在一處停留下去就往往是壓抑、郁悶、死氣沉沉的世界。與此對應的兩類地點(皇宮、宣陽坊、灰色長安、洛陽/鳳凰寨、路上)也就有了相反的寓意。
下面以《黃金時代》中的3篇小說為例,論述陰陽兩界的沖突、對峙、碰撞。
在《黃金時代》里,王二是到雲南插隊的北京知青,二十齣頭,充滿了好多奢望和青春的強烈躁動,這就不可避免地與以當地隊長、農場軍代表為首的管制體制也就是陽界,發生激烈沖突,當他拿著獵槍和軍代表劍拔弩張地對峙時,這種沖突達到頂點,這是箝制與反抗、設置與反設置、情感萎縮與生命激情、道德戒律與精神自由之間不可調和的沖突,但個人是無法與整個社會相抗衡的,王二選擇了跑為上策,逃往深山老林。在這個陰界世界中,王二和陳青揚在原始山林里的生存方式和生命狀態是一個神奇的夢,他們遠離人類,遠離文明,過著自耕自食的生活,他們活得狂放恣肆、自由自在、隨心所欲,他們在大自然里無所顧及地做愛,他們的精神自由和生命激情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釋放和敞開,演奏出一首生命狂歡曲,從這層意義上講,這的確是王二的黃金時代,他們的生活很像湯恩比所說的人類史前文明的陰的時期的生活。下山後,他們受到陽界勢力 的圍剿:收審、寫交代材料、出斗爭差,但王二和陳清揚以精神上、性愛上的放浪不羈、輕松游戲消解了神聖、虛偽、庄嚴,從而宣告了他們在這場陰陽沖突中的不可戰勝。
《三十而立》,王二成了大學教師,但他感到無趣機械的生活好像一種酷刑,在他看來,這個世界裡存在著兩個體系,一個來自生存的必要,一個來自存在本身。就前者而言,就是為了功名利祿虛名浮利,違心地裝丫挺,假正經,過表演給人看的生活,這就失去了自己的存在;而存在本身具有無窮的魅力,它沒有什麼世俗功利性,它就像草長馬發情那麼自然,二者之間的分野就是陰陽界面的確立。王二在功名利祿和追求真善美之間,在追求真誠和掩飾自己對社會的真實感受之間,在自然人生與生存之累之間徘徊不定,苦悶不安,做著痛苦的抉擇。在常態生活中,陽界的一切不像非常態的「革命時期」那樣面目猙獰、咄咄逼人,它就像滯重無形的空氣彌漫在「陰性人」王二的周圍,它無所不在又難以捕捉,王二時時有抗爭的沖動,卻不知把矛頭指向何方,因此,不得不在萬般無奈中「荷戟獨彷徨」。是苟且生存,還是返回存在本身?在王二死前,在小說結束之前還是個問題。
《革命時期的愛情》,是一部關於性愛的小說,也是一部關於個人成長史的小說。個人的成長恰恰框定在一個抹殺個人存在的革命時期,偉大人物設置的烏托邦中,那種命運的被設置感、行貨感、玩偶感刻骨銘心,個人意志與集體意志必然格格不入。少年王二與姓顏色的女大學生的愛情是慘痛、凄美的,作為兩個觸犯游戲規則未被懲辦的漏網之魚,他們在野外樹林、河邊的愛情可看作逃逸陽界中心的邊緣地帶里的一次療傷。他們在此還原到人本位,體驗男人和女人的感覺,但王二幼時的慘痛經歷在心理上的投影使他無法有所作為。表面革命失敗的背後,是骯臟、醜陋的世界作用於個人隱秘的性心理上的挫敗感,他們所扮演的革命角色其實是喪失人本性的受愚弄的玩偶、泥人,他們在咀嚼失敗中開始的畸形之愛只能以失敗告終,這是革命時期曲折隱晦的個人情感悲劇。王二長大成人後,進街道豆腐廠當工人,他和陽界中人、道德牧師、幫教他的女團支書之間由對抗、沖突最終轉向枕席之歡,女團支書由肩負拯救精神的使命,自覺不自覺地滑向肉體的放縱、沉淪、做成陰陽苟且之事,這是一場陰差陽錯的愛情。
在《黃金時代》中,陰陽兩界的沖突是緊張、激烈的,也是明朗、單純的,有兩軍對壘的氣氛,王二和陳清揚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戰斗同盟,而《革命時期的愛情》里,這種沖突要隱晦、錯綜復雜的多,在最隱秘的心理層面,在個人成長史中,也在王二和女團支書的苟且貪歡之間展開,它是多色調多層次的。
《我的陰陽兩界》,主人公王二選擇的生活方式是獨特的,他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長期在地下室居住,喜歡寂寞、黑暗,在寫小說、譯書的思維樂趣里自由地生活。造成這種狀況的直接原因是因為他陽萎,這其實是一種文化隱喻,是陽界的傷害造成的,他逃跑、隱匿到陰界中去,在陽界中人看來,他是小神經,被列入異類,但長期以來,他和陽界中人過著兩不相擾、相安無事的生活。婦科女大夫小孫的冒然闖入打破了這種生活,導致了二者的失衡、沖突、較量,表面上看,在這場較量中,王二大獲全勝。與女團支書為青工王二治療精神為初衷卻以捐獻肉體告終不同,小孫以奉獻肉體來治療王二肉體陽萎為起點,最後治好了肉體,把王二拉回陽界,卻導致他又精神陽萎。兩個王二與兩個女人的性關系都蘊含著挽救的母題,盡管動機、方式、角色不同,但結局都是失敗的,而後一種失敗是精神上的大潰敗,因而是陰性人王二最大的人生失敗。
在這三部小說中,陰界的形象化指涉由蠻荒之地、邊陲的原始山林轉到城市效外河邊的小樹林,再轉為城中醫院里陰暗、雜亂的地下室,自然的野性、詩意由強轉弱,最終衰退到人群居住之所的凡塵。陰性人王二由在自己的世界裡隨心所欲的生命狂歡轉變為無路可逃中與陽界調情苟合,再變為陽界中的一員,精神境界一路呈現淪落、萎縮、衰退之勢,陰陽兩界的沖突也由緊張激烈走向淡化、緩和,直到化干戈為玉帛,握手言歡。這是否可稱為陰陽三部曲?
與王小波及其小說的精神結構相一致,其小說的敘述結構也往往採用雙線、多線並行、交織,古今對話、呼應,紀實與虛構、現實與想像、現時與歷史、生活與本文構成一個虛實相生真假莫辨亦真亦幻的奇妙繁復的開放性敘述空間,敘述人在這個無限敞開的敘述空間里自由出入、往返。《未來世界》由三大敘述板塊組成:描繪敘述人在未來世界裡的「當下」現實生活,追憶舅舅在上個世紀的歷史中的生活,敘述人撰寫的舅舅傳記中的生活。《白銀時代》的敘述結構是:寫作公司里的現實生活,回憶中的大學生活,《師生戀》這部小說中的大學生活,師生戀情及奇譎的沙漠世界。其中,《白銀時代》和《2010》的情節核及敘述動機都是一個謎語,小說的敘述流程亦即謎語的破解過程。《未來世界》和《2015》都運用了少年視角,頑皮、刁鑽、性萌動期的少年可看作前敘述人,他的敘述起到顛覆人物關系、倫理關系或反諷世界的怪誕荒唐或增加戲謔效果的作用。
《紅拂夜奔》、《萬壽寺》,用現代意識燭照歷史傳奇,敘述人的現實生活與其虛構的小說中的歷史人物生活形成同構關系,歷史和現實,過去和現在在相同的主題和動機上被跨越,這種古今對話的敘述方式在另外兩篇小說《立新街甲一號與昆倫奴》、《似水柔情》中表現得同樣突出。
G. 求好看的經典的言情小說
《瀟然夢》這個還有續集,可以搜到,續集看完了都還想看《月沉吟》女主為了復仇,文筆蠻好,劇情精彩,蠻經典《暴君,我來自軍情9處》《火爆妖夫》經典中的極品!!超級爆笑意外連連《豪門虐戀》華麗陣容,好看!!《盜情》黑道言情中的極品,越往後看越精彩《尋找前世之旅》和《第一皇妃》都滿經典《誤惹極品妖孽殿下》《蘭陵繚亂》《棄妃絕愛》古代女子穿越到同一時期另一個女子身上,超虐心,也超好看。《聽雪》這個女主是魅惑的絕世魅靈,男主是狼人,女主穿越到唐朝。作者是霧幽,超經典。《青樓季九兒》《奴兒七七》這兩部是古代言情,深刻的表現出了生活在底層人物的一些性格,但卻有她們的閃光之處,她們的人生絕不平凡,很特別的書,看的人悲催。《芊澤花》好看!《陌上花已開》講新一代穿越先知《獨步天下》這個好看,但也蠻復雜的。《月下重火》前面簡單,後面復雜,偏後蠻虐的一本小說
《桃花離》女主女扮男裝《粉嫩王妃》和《妖孽殿下來敲門》是同一個人寫的也蠻好看
《愛莫能棄》好看《狼笑》古代言情但是蠻經典《殘音》最後的結局怎麼這么揪心咧!《微微一笑很傾城》《兔子壓倒窩邊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落花時節又逢君》《與狼共枕》《我的嗜血老公》《丑凰》《醜女殤》《越姬》《閑妻當家》《天下傾歌》《沖喜棄妃》《冷宮太子妃》《帝後逍遙》《我自望星朝天歌》《蘭陵王妃》《尋龍記》《龍龍龍》《不做你的寵》《宅女在古代後宮的幸福生活》《路從今夜白》《夏有喬木雅望天堂》《歲月是兩朵相生花》《萌萌煙波醉悠悠》《君如陌上塵》《我的魏晉男友》《誅顏》
《七夜雪》《冷宮棄後》《殉殤囚奴》《變身男女》想起了都高興,哈哈!!《第三種愛情》蠻哀傷的
H. 求超黃言情小說,無論古代現代,不要bi。
在網路上找《網王之我本善良》的番外最後幾章。肯定有讓你激動的情節
I. 舉例論中國現代文學第一個十年中國現代小說的發展流派
例如。「鄉土小說」,被認為是五四文學革命以後興起的一個最早的現實主義內小說流派。它容大約形成於1923年左右,主要是指靠回憶重組來描寫故鄉農村(包括鄉鎮)的生活,帶有濃重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說。成員以文學研究會作家為主,也包括語絲社、未名社的一部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潘訓、許傑、許欽文、魯彥、彭家煌、台靜農、蹇先艾、王任叔、黎錦明等。
J. 試論《吶喊》與《彷徨》對中國現代小說的貢獻
《吶喊》與《彷徨抄》:襲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標志
一、「表現的深切」----獨特的題材、眼光與小說模式
1、開創「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
2、始終關注著「病態社會」里人(知識者與農民)的精神「病苦」。
3、「看/被看」與「離去--歸來--再離去」兩大小說情節、結構模式。
二、「格式的特別」----「創造新形式的先鋒」
1、借鑒西方小說形式,通過自己的轉化、發揮以及個人的獨立創造,以建立起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例如:《狂人日記》(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等。
2、追求表達的含蓄、節制以及簡約、凝練的語言風格。例如:《故鄉》里那幅「神奇的圖畫」、祥林嫂最後的「肖像」等。
總上,魯迅的《吶喊》、《彷徨》通過獨特的取材,視角和模式,向人們展示了其「反抗絕望」的魯迅哲學內蘊;所建立的中國現代小說新形式,既是自覺地借鑒外國小說形式的結果,也是由不自覺到自覺地借鑒中國傳統文學藝術經驗的結果。因此,不愧為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標志。
(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