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都市總裁 > 現代小說的教案

現代小說的教案

發布時間:2022-06-08 20:34:35

❶ 蘆花盪的教案

《蘆花盪》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識記重點詞語;
2、速讀全文,復述全文
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重點詞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徵;
2、感受品味孫犁作品的明麗清新的筆調,秀麗雋永的風格。
德育目標:
通過本文學習,讓學生對戰爭與英雄有更為深刻全面的理解,樹立我們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二、重點難點
領悟文中景物描寫的妙處;感知老頭子的英雄性格
三、教學媒體:投影儀、錄音機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可讓學生講抗日戰爭時的故事,或教師講「平原游擊隊」「地道戰」的故事) 歷史上,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你知道嗎?黃帝曾在河北一帶活動,三國時的張飛和宋太祖趙匡胤都是河北涿州人。近代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更有一些群眾英雄,智斗敵人,從容不迫。今天我們學習孫犁的小說《蘆花盪》,講的就是一個老英雄智斗敵人的故事。
(二)揭題解題,簡介作者
作者介紹:孫犁,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縣人。1913年4月6日生。1944年在延安,他發表了《荷花澱》、《蘆花盪》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藝術風格引起了文藝界的注意。《白洋淀紀事》是作者最負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創作風格的一部小說與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澱》、《蘆花盪》等作品,已成為廣泛流傳的名篇,文藝界甚至視其為現代文學的一種風格流派的標志,視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識記重點字詞:
提防dī 竹篙gāo 葦塘wěi瘧子yào寒噤jìn吆喝yāohe
一梭機槍suō 躥cuān仄歪zè趴pā 扒bā颯sà轉彎抹角mò
(四)整體感知:
1、放錄音,學生跟讀全文,復述故事內容
故事發生的時間:抗日戰爭時期;
地點:白洋淀地區;
故事的主人公:老頭兒——交通員 性格:過於自信與自尊
事情的起因、經過與結果
2、感悟老頭子的英雄性格:強烈的愛國抗日熱情,老當益壯的氣概;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智勇雙全的英雄行為;過於自信自尊。
(五)思考品味,具體分析老頭子的英雄性格
1、愛國。老頭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現在他愛國抗日的熱情,老當益壯的氣概上。
A、老頭子將近六十歲了,「渾身沒有多少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按說應該在後方安度晚年,但他卻像英勇的交通員。「那曬得干黑的臉,短短的花白鬍子卻特別精神,那一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明亮」,這是一個抗日老英雄的形象。
B、他說「你什麼也靠給我」,這是他的豪言壯語,可見,為民族抗戰他甘願盡心竭力,而且充滿自信,他的愛國熱情是如此高漲。
C、 「編算著使自己高興也使別人高興的事情」,他勇敢悠閑,這不僅因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環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為他具有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藐視敵人,無所畏懼。老頭子能夠沖破敵人的封鎖,對於葦塘裡面的隊伍堅持斗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愛憎分明。老頭子的英雄性格,還表現在他具有強烈的愛憎分明的感情。對鄉土、對同胞,對抗日隊伍,他如此深情,對敵人則滿懷仇恨。他對大菱說:「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愛得深切熱烈,恨得咬牙切齒,血債要血來還,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來償還。在老頭子的意識中,咱中國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對鄉土充滿感情,對侵略者充滿仇恨。
3、討論:課文中哪些內容表現了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的性格?這句話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課文中貫穿始終。
他對葦塘里的負責同志說:「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這句話充分表現他「過於自信和自尊」。
通過敵人封鎖線,非常危險,而老頭子「每天夜裡,在敵人緊緊封鎖的水面上,就像一個沒事人,他按照早出晚歸捕魚撒網那股悠閑的心情撐著船,編算著使自己高興也使別人高興的事情」,這樣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現他「過於自信和自尊」。送兩個女孩進葦塘,老頭子以為萬無一失,什麼事也沒有了,安心睡一覺吧。小女孩洗臉,老頭子讓她洗,鬼子的小火輪探照燈射來,他還是「不怕」,以為「照不見我們」。鬼子掃射機槍,他還是「不怕」,以為「他打不著我們」,不能不說他有點大意,這是過於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傷,流了血,這一次任務沒有完成,他覺得丟人現眼,沒臉見人,不好意思去見部隊,他是過於自尊了
老頭子發狠要為大女孩討回血債,他向兩個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於掌股之間,誘鬼子上鉤,舉起篙來狠狠地敲打鬼子腦袋,叫鬼子頭破血流,討回了血債,討回了自尊,這場英雄行為表明他是始終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過於自信和自尊」這句話點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這句話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過分、自尊過分的意思。全文情節,老英雄的全部功過,都是由這一點生發出來的。
2、體會老頭形象的現實意義(戰爭的人民性問題)
老頭子實際上成千上萬的抗日軍民的一個典型的代表,他的形象意義在於表明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國人民是不可以被征服的。
(六)教師小結
(七)作業練習
1、鞏固字詞
2、閱讀課文,進一步體會
3、課後練習預習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檢查字詞
2、文中的老頭子的英雄性格:
3、作者用了什麼方法來刻畫這個人物的?請從文中找出相應的例子加以說明。
明確: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
二、賞析課文中的景物描寫,進一步體會本文的藝術特色
分組討論討論:小說的三要素分別是:人物、情節、環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小說創作最大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而編織故事情節、渲染環境描寫的目的則是為更好地表現人物形象而服務的。那本文的環境描寫有哪些呢?這樣描寫有什麼好處?請舉例。
明確:(1)小說一開頭一段的景物描寫:「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里,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裡,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的深夜,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里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第1段)
【分析】A、「敵人」「炮樓」,點明了環境的氣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裡」,像「要滴落下來的樣子」渲染了淀水的晶瑩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裡,隨著微風的輕拂激起層層漣漪,使得星星也閃爍不定起來,因而給人以「要滴落下來」的幻覺。這樣優美的自然環境,是多麼令人賞心悅目啊!
B、可是,敵人侵佔著我們的大片國土,在這美麗的葦塘四周,敵人的炮樓林立,封鎖和監視著這片革命根據地。白天,這里一片死寂,連水鳥也「緊緊藏到窩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聽到它們「飛動和唱歌的聲音」。字里行間,流露出多麼鮮明的愛憎感情!
C、接下去寫「葦子還是那麼狠狠地往上鑽」。把白洋淀人民在那種殘酷的戰爭環境里頑強生存的姿態烘託了出來,充滿了意志和力量。
這段景物描寫得很富於生活實感,把讀者引到一個特定的環境和氣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後邊故事的鋪墊,藝術上融情人景,寄寓著作者沉沉的情懷。
(2)小說寫兩個女孩在革命隊伍里逐漸成長的過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繪:
「這是冀中區的女孩們,大的不過十五,小的才十三。她們在家鄉的道路上行軍,眼望著天邊的北斗。她們看著初夏的小麥黃梢,看著中秋的高粱曬米。雁在她們的頭頂往南飛去,不久又向北飛來。她們長大成人了。」(第13段)
【分析】把女孩們的逐漸成長描述得多麼富有生活韻味。莊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飛北回,詩意盎然地暗喻著時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於「眼望著天邊的北斗」,所以永遠不會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實在的景物,因為是在敵人的封鎖下,所以多半是夜行軍,但同時,它又是一種暗喻:黨的光輝的指引。
(3)月明風輕的夜晚,人們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見有一隻小船從葦塘里撐出來,在淀里,像一片葦葉,奔著東南去了。
(4)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
(5)月亮落了,半夜以後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
(6)第二天,中午的時候,非常悶熱。一輪紅日當天,水面上浮著一層煙氣。
(7)水淀里沒有一個人影,只有一團白綢子樣的水鳥,也躲開鬼子往北飛去,落到大荷葉下面歇涼去了。
(8)這里的水卻是鏡子一樣,藍天一般清,拉長的水草在水底輕輕地浮動。
(9)在那裡,鮮嫩地蘆花,一片展開地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總之:從這篇小說的景物描寫可以看出,孫犁筆下的景物,不單純是一種點綴,而是蘊涵了深遠的寄寓在內的。在他的小說里,景物描寫起到了點染環境氣氛,烘託人物精神境界,加強抒情韻味的作用,因而,它們決不是即可游離的珍珠,而是作品內在氣質的結晶。(《蘆花盪》的景物描寫,處處與戰爭環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諧,不僅渲染了故事的氣氛,也給作品增添了一種戰斗的詩情畫意,構成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三、探究置疑
1、人物描寫藝術探究:這篇小說怎樣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
(1)作者用強烈的反差來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一方面寫條件,敵人的監視封鎖非常嚴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體非常乾瘦,而且不帶一枝槍。另一方面,寫老英雄的精神與業績。精神,是那麼悠閑自得,.異常自信;業績,是使敵人的封鎖全然落空,保證了葦塘里的隊伍得到充足的給養。兩個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顯得非常了不起,富有傳奇色彩。
2、課文著重寫一場「英雄的行為」,更有點傳奇色彩。作者主要用兩個方法加以渲染?
A、先是用女孩的懷疑來反襯:第48—50段對話描寫,老頭子說「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後來又說「等到天明,你們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卻一再表示懷疑,先是沒有答話,以為老頭子不過發發狠,說說罷了,再用小女孩的話表懷疑:「你這么大年紀了,還能打仗?」寫懷疑有襯托作用,顯出了老頭子英雄行為之奇。
B、再是在敘述過程中只寫其然,不寫其所以然,讓讀者回味其所以然,使傳奇色彩顯得更為濃郁:
老英雄是設好圈套讓鬼子往裡鑽。他事先系好了鉤子,又想出用蓮蓬引誘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動規律。作者不寫這些,只從鬼子洗澡寫起,寫老頭子船上放著一大捆蓮蓬,只顧剝著蓮蓬吃,也不寫他的用意,寫小船沖著鬼子這里來,又轉了一個圓圈回去,也不寫老頭子的船為什麼這樣劃來劃去,其實是誘使鬼子進入圈套,這層意思要回味起來才能明白。進了有木樁的水域,先不說樁子上有無數鉤子,只寫小船繞著鬼子轉,鬼子們像是玩著捉迷藏,下面才寫鬼子這么亂轉,一個個都被鉤子咬住了。待到明白過來,越回味越感覺這場英雄行為富有傳奇色彩。一個乾瘦的老頭,手無寸鐵,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幾個鬼子於掌股之間,置他們於死地,真可以說是一位傳奇式的英雄。
2、敵人嚴密監視著葦塘,然而,第8段寫道:「每到傍晚,葦塘里的歌聲還是那麼響」,這響亮的歌聲喚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像?你還能想到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斗歌聲嗎?
四、作業練習
1、本文在結尾處寫道:「有一個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葦葉遮掩著身子,看著這場英雄的行
為。」你能想像出當時二菱目睹老頭兒英雄行為時的心理活動嗎?補寫出來。
2、閱讀課外閱讀上本文的姊妹篇《荷花澱》,分析兩文的異同。
3、把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抄出來,仔細品味,細心揣摩,在仿寫幾句家鄉的景物。

❷ 如何進行小說教學

頻率都很高,但是縱眼觀之,卻沒有發現關於這一片語的確切定義。《現代漢語詞典》將「經典」定義為:「傳統的權威性作品。」《辭海》里解釋為:「一定時代、一定階段認為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著作。」由此兩種解釋可以概括出經典作品的根本特徵:第一,權威性。經典作品都是世人公認的好的文學作品。第二,時代性。經典作品都是經過歷史的淘滌而沉積下來的文化精髓。以此推之,筆者將「經典文學作品」定義為:經過時間、歷史的考驗,被一定時代、一定階段公認為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文學作品。 每一部經典文學作品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不僅在語言、結構上具有創造力,而且在作品的思想價值方面也存在著獨到的感受和理解。英國利物浦大學公布了他們的一個研究發現:研讀文豪莎士比亞、喬塞及華茲渥斯等人的巨著,不僅有助腦部靈活,還可以防止老人罹患痴呆症。他們發現當受試者閱讀辭藻較深奧繁復的大師級作品時,腦部的活動較活躍,掃描的影像明顯有較多的腦活動痕跡;相比之下,如果只是閱讀一般的文章,腦部活動並沒有什麼特別變化。 一、現行小學語文教材經典作品選材分析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語文課程標准對經典文學作品的地位和意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重視,相應地新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也體現了較大的轉變。為了獲得新教材中經典文學作品的選文數量和側重點的變化,筆者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版本的教材和課程標准實驗版教材進行了比較,得出以下結論: 在舊版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02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87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15篇。新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13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90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23篇。 小學語文《同步閱讀》是學生的課外讀物,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其自由選擇與課文相關的文章進行閱讀,或是學生在閑暇時自由選擇閱讀。舊版《同步閱讀》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15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佔81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34篇。新版《同步閱讀》中經典文學作品總數量是139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85篇,外國文學作品54篇。 對比新舊版本的課本和《同步閱讀》,可以看出經典文學作品的篇幅隨著小學生年齡的增加不斷增加,呈上升趨勢。從三年級開始對於小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逐漸提高。據統計,六年制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課文有一半以上是經典文學作品,說明經典文學作品已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教材。可見,文學教育已成為小學語文教育的主體,經典文學作品成為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文本。 二、小學閱讀教學現狀調查及分析 (一)現狀調查 調查對象:此次研究的調查對象是某市四所小學4-6年級的學生。 調查方式:調查活動採用調查問卷、訪談等方式進行。 調查問卷一共發放800份,對各個小學學生進行閱讀狀況調查,並採用抽樣調查的方法抽取了其中的240份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小學生閱讀所存在的問題: 1.學生沒有時間看書是最主要的問題,有26.87%的學生在課余時間要忙於參加各種輔導班、培訓班,再加上看電視和玩電腦,他們課余很難有時間靜下心來閱讀。有49.25%的孩子認為自己學習緊張沒有時間閱讀。數據顯示,他們每周的平均課外閱讀時間一般在3-5小時左右,這是遠遠不夠的。 2.學生受到大眾文化的影響,閱讀興趣表現為對圖畫性和娛樂性書籍的喜愛,集中在漫畫、網路小說等類型的書籍上。調查中發現,仍有半數以上的孩子不喜歡看純文學類書籍,有近12%的孩子喜歡看漫畫。另外加上電視、電腦等豐富著他們的課餘生活,從而使他們對閱讀的興趣變得更為消極、被動。 3.現今提供給小學生閱讀的書籍廣泛增加,但是孩子們普遍存在閱讀困難,在適當的年齡沒有具備相應的閱讀能力。據統計顯示,有53.73%的孩子對於經典文學作品中的字詞不太理解,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不善於鑒別批判,對作品不能做出實質性的鑒別,對內容上的好壞、藝術上的優劣分辨不清,只是一味地把看書當作是一種消遣形式。 4.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將近50%的孩子在閱讀時就跳過不明白的地方,對難以理解的字詞句沒有通過查字典或相關書籍的方式加以理解。有40.35%的孩子在閱讀時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在早期閱讀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沒有重視所造成的。 5.調查中了解到,孩子們並沒有很好的利用起自己手中的《同步閱讀》,40.37%的學生在拿到閱讀課本後只是隨便翻翻,沒有認真仔細的閱讀過。再加上教師沒有時間對《同步閱讀》進行介紹講解,使孩子對《同步閱讀》沒有興趣,這也是造成學生閱讀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根據以上閱讀現狀,筆者進行了原因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和家長都沒有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寬松的閱讀環境,對孩子的閱讀不重視,沒有給孩子以充分閱讀文本的時間,讓孩子能夠盡情享受書本的魅力。 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激發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興趣,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積極性不高,不願自主接觸作品。再加上學生的閱讀習慣沒有受到家長和教師的足夠重視,使得孩子們在閱讀時不能夠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從而導致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消極態度。 再次,教師自身的閱讀素質不高也是造成學生閱讀能力低下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實習中了解到,教師多會趨向於選擇一些較為淺顯、能夠放鬆、愉悅身心的各式各樣的書籍;有人因為自己本身工作和家庭的關系,很少有時間閱讀經典文學書籍,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比較專業的知識時,只是依靠教參幫助解決問題,這樣就造成教師的依賴心理,不去挖掘文章的內涵,因而對文本的理解就只能留於表面,不能深入體會。 最後,社會環境中沒有形成一種閱讀氛圍,圖書館、社區等設施不齊全,影響了孩子的閱讀積極性。同時,現在各種兒童出版物定價過高,使一部分家長無力購買。 三、小學閱讀教學質量優化的策略探討 從當前語文教改形式來看,多種途徑開展閱讀符合語文課標的要求。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語文課時不斷縮減,使得相當多的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指導不夠重視,這不僅不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習慣的養成,更不利於學生智力、品德和人文素質的發展。為此,筆者提出藉助經典文學作品提高閱讀能力,以達到新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各個目標的要求。 (一)以經典文學作品為紐帶,連接閱讀能力的訓練 1.教師深入經典文學作品中,發現其趣味和深刻內涵,並且內化為自己的理解和語言。面對一篇經典文學作品時,不少教師的難題是不知道怎麼教,仍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處理,進行教生字、分析段落等相關的教學步驟,忽視了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文價值。課改實施以後,有些教師開始注重文章的人文性,卻把語文基礎知識放在一邊。語文新課程的觀念,不是不再有教授語文基礎知識的任務,而是要有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內容,創造新的激情,使學生獲得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更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語文教學應當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這就要求教師要全面地把握課文,深入理解課文,用心去體味文本,提出質疑,然後將其理解和認識轉化為學生能理解的語言,做到深入淺出,而不是以教參代替自身閱讀與思考。 2.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課堂給學生和教師一個互動、交流的空間,在這種特定環境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當不斷加強學生與文本、教師之間的交流,帶動學生的思維、記憶等多種感官,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 ||| 「經典文學作品」無論在教師口語還是學術專著中出現頻率都很高,但是縱眼觀之,卻沒有發現關於這一片語的確切定義。《現代漢語詞典》將「經典」定義為:「傳統的權威性作品。」《辭海》里解釋為:「一定時代、一定階段認為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著作。」由此兩種解釋可以概括出經典作品的根本特徵:第一,權威性。經典作品都是世人公認的好的文學作品。第二,時代性。經典作品都是經過歷史的淘滌而沉積下來的文化精髓。以此推之,筆者將「經典文學作品」定義為:經過時間、歷史的考驗,被一定時代、一定階段公認為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文學作品。 每一部經典文學作品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不僅在語言、結構上具有創造力,而且在作品的思想價值方面也存在著獨到的感受和理解。英國利物浦大學公布了他們的一個研究發現:研讀文豪莎士比亞、喬塞及華茲渥斯等人的巨著,不僅有助腦部靈活,還可以防止老人罹患痴呆症。他們發現當受試者閱讀辭藻較深奧繁復的大師級作品時,腦部的活動較活躍,掃描的影像明顯有較多的腦活動痕跡;相比之下,如果只是閱讀一般的文章,腦部活動並沒有什麼特別變化。 一、現行小學語文教材經典作品選材分析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語文課程標准對經典文學作品的地位和意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重視,相應地新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也體現了較大的轉變。為了獲得新教材中經典文學作品的選文數量和側重點的變化,筆者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版本的教材和課程標准實驗版教材進行了比較,得出以下結論: 在舊版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02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87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15篇。新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13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90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23篇。 小學語文《同步閱讀》是學生的課外讀物,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其自由選擇與課文相關的文章進行閱讀,或是學生在閑暇時自由選擇閱讀。舊版《同步閱讀》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15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佔81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34篇。新版《同步閱讀》中經典文學作品總數量是139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85篇,外國文學作品54篇。 對比新舊版本的課本和《同步閱讀》,可以看出經典文學作品的篇幅隨著小學生年齡的增加不斷增加,呈上升趨勢。從三年級開始對於小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逐漸提高。據統計,六年制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課文有一半以上是經典文學作品,說明經典文學作品已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教材。可見,文學教育已成為小學語文教育的主體,經典文學作品成為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文本。 二、小學閱讀教學現狀調查及分析 (一)現狀調查 調查對象:此次研究的調查對象是某市四所小學4-6年級的學生。 調查方式:調查活動採用調查問卷、訪談等方式進行。 調查問卷一共發放800份,對各個小學學生進行閱讀狀況調查,並採用抽樣調查的方法抽取了其中的240份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小學生閱讀所存在的問題: 1.學生沒有時間看書是最主要的問題,有26.87%的學生在課余時間要忙於參加各種輔導班、培訓班,再加上看電視和玩電腦,他們課余很難有時間靜下心來閱讀。有49.25%的孩子認為自己學習緊張沒有時間閱讀。數據顯示,他們每周的平均課外閱讀時間一般在3-5小時左右,這是遠遠不夠的。 2.學生受到大眾文化的影響,閱讀興趣表現為對圖畫性和娛樂性書籍的喜愛,集中在漫畫、網路小說等類型的書籍上。調查中發現,仍有半數以上的孩子不喜歡看純文學類書籍,有近12%的孩子喜歡看漫畫。另外加上電視、電腦等豐富著他們的課餘生活,從而使他們對閱讀的興趣變得更為消極、被動。 3.現今提供給小學生閱讀的書籍廣泛增加,但是孩子們普遍存在閱讀困難,在適當的年齡沒有具備相應的閱讀能力。據統計顯示,有53.73%的孩子對於經典文學作品中的字詞不太理解,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不善於鑒別批判,對作品不能做出實質性的鑒別,對內容上的好壞、藝術上的優劣分辨不清,只是一味地把看書當作是一種消遣形式。 4.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將近50%的孩子在閱讀時就跳過不明白的地方,對難以理解的字詞句沒有通過查字典或相關書籍的方式加以理解。有40.35%的孩子在閱讀時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在早期閱讀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沒有重視所造成的。 5.調查中了解到,孩子們並沒有很好的利用起自己手中的《同步閱讀》,40.37%的學生在拿到閱讀課本後只是隨便翻翻,沒有認真仔細的閱讀過。再加上教師沒有時間對《同步閱讀》進行介紹講解,使孩子對《同步閱讀》沒有興趣,這也是造成學生閱讀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根據以上閱讀現狀,筆者進行了原因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和家長都沒有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寬松的閱讀環境,對孩子的閱讀不重視,沒有給孩子以充分閱讀文本的時間,讓孩子能夠盡情享受書本的魅力。 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激發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興趣,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積極性不高,不願自主接觸作品。再加上學生的閱讀習慣沒有受到家長和教師的足夠重視,使得孩子們在閱讀時不能夠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從而導致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消極態度。 再次,教師自身的閱讀素質不高也是造成學生閱讀能力低下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實習中了解到,教師多會趨向於選擇一些較為淺顯、能夠放鬆、愉悅身心的各式各樣的書籍;有人因為自己本身工作和家庭的關系,很少有時間閱讀經典文學書籍,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比較專業的知識時,只是依靠教參幫助解決問題,這樣就造成教師的依賴心理,不去挖掘文章的內涵,因而對文本的理解就只能留於表面,不能深入體會。 最後,社會環境中沒有形成一種閱讀氛圍,圖書館、社區等設施不齊全,影響了孩子的閱讀積極性。同時,現在各種兒童出版物定價過高,使一部分家長無力購買。 三、小學閱讀教學質量優化的策略探討 從當前語文教改形式來看,多種途徑開展閱讀符合語文課標的要求。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語文課時不斷縮減,使得相當多的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指導不夠重視,這不僅不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習慣的養成,更不利於學生智力、品德和人文素質的發展。為此,筆者提出藉助經典文學作品提高閱讀能力,以達到新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各個目標的要求。 (一)以經典文學作品為紐帶,連接閱讀能力的訓練 1.教師深入經典文學作品中,發現其趣味和深刻內涵,並且內化為自己的理解和語言。面對一篇經典文學作品時,不少教師的難題是不知道怎麼教,仍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處理,進行教生字、分析段落等相關的教學步驟,忽視了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文價值。課改實施以後,有些教師開始注重文章的人文性,卻把語文基礎知識放在一邊。語文新課程的觀念,不是不再有教授語文基礎知識的任務,而是要有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內容,創造新的激情,使學生獲得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更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語文教學應當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這就要求教師要全面地把握課文,深入理解課文,用心去體味文本,提出質疑,然後將其理解和認識轉化為學生能理解的語言,做到深入淺出,而不是以教參代替自身閱讀與思考。 2.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課堂給學生和教師一個互動、交流的空間,在這種特定環境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當不斷加強學生與文本、教師之間的交流,帶動學生的思維、記憶等多種感官,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 ||| (1)在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中,語言障礙應當是最為突出的,因此教師要在學生讀通文章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利用各種手段解決閱讀中的難題,如上網查閱文章或作者的背景資料,通過語義分析法理解成語等等。 (2)通過朗讀,讓學生感知經典文學作品中的事或人,獲得情感體驗。首先,課堂上必須要保證足夠的朗讀時間。根據要求,一堂課老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安排多種閱讀方法,如:自由讀、輕聲讀、默讀、分角色讀等多種課堂朗讀方式。其次,教師要注意對朗讀的指導。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感情基礎,經典文學作品更是如此。教師要從整體上把握學生的朗讀,自然而然地使學生從朗讀中感受到作者所要傳達的感情。例如,老舍的《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作者是帶著高興、愉快的心情進行遊玩的,學生在朗讀時的語氣就應帶有輕松、歡快的味道,從而對金華雙龍洞產生好奇、聯想等更進一步的感受。 (3)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文本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必須有價值,能夠對學生的感悟和理解產生積極的作用,激發學生和作者產生精神上的共鳴。「師生對話具有師生互相欣賞、互相啟發、渴望交流的愉悅性,學生天性中存在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與探索意向,如果教師設計的話題適合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內在需要,他們就會產生自我效能感和愉悅感,繼而產生一種『高峰體驗』,與教師產生情感的共鳴與共振,達到教學效果。」①學生在解讀文本時往往受思維的局限,不懂得對文本進行整體認讀與思考,這一點在小學中低階段尤為明顯,因此在一些教學的關鍵點上教師的引導、點撥就尤為重要了。教師的點撥為學生架設了一條深入閱讀的橋梁,引導學生以一種逐步前進的方式接近文章的中心。 (4)學生與教師之間是平等對話關系,「教師應改變『後喻社會』(即年輕人向年長者學習的社會)的教學觀念,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形成『前喻社會』(即年長者向年輕人學習的社會)。」②新課程理念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閱讀教學方式,建立開放的教學空間。課程允許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存在多樣性,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是開放的,不應該只拘泥於一種理解。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生活體驗、認識方法等來理解作品,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並與大家一起分享。教師在對學生的閱讀現狀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千萬不可居高臨下,對學生的閱讀指手劃腳,這樣只能進一步拉大師生之間的距離。當然,作為教師,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看法,另一方面又不能遷就其不合理的理解,要公正地評價學生的觀點,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觀點。 (二)以閱讀經典文學作品為中心,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現代多媒體發展的趨勢下,閱讀教學活動中越來越多地運用這種手段幫助學生更形象生動地了解文本。而條件較差的學校在平時的閱讀中,教師可以利用什麼樣的手段進行教學、達到課標要求呢?這里推薦幾種有代表性的經典閱讀教學方法,以吸引學生注意。 1.活動教學法 活動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內容,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為基本手段的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最常見的比如表演、做游戲、競賽等形式的課堂活動。經典閱讀教學中引入這些方法,可以使呆板的閱讀變得有趣,使抽象的經典變得容易理解,激活學生的興趣,使被動變為主動,把機械的訓練變成創新性學習。案例: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在教「聰明」一詞時,設計了謎語:第一件寶:上邊毛,下邊毛,中間有一顆黑葡萄。(眼睛)第二件寶:東一片,西一片,隔座山頭不見面。(耳朵)第三件寶:紅門樓,白門檻,裡面有個嘻嘻孩。(嘴巴)第四件寶:白娃娃,住高樓,看不見,摸不著。(腦子)學生猜出這四件寶之後,她在黑板上先寫下「耳」字,然後在右邊依次寫下「口」「心」等字,用四件寶構成「聰」字,再寫下「明」字,告訴學生要想變得聰明起來,就要多用耳、眼、口、心。如此教學,學生不僅記住了字形、詞義,而且思想認識上也長進了。 由於經典文學作品與孩子的實際生活相距甚遠,因此可以利用各種手段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使學生變得喜歡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感受經典作品帶來的樂趣,為閱讀能力的培養打下基礎。 2.小組活動法 小組活動法是根據國外經驗而提出的一種課堂活動方式。在實踐中,閱讀教學中的小組活動法已經頗有成效。現在大多數教師都能很好地運用小組討論法,在這里就不多介紹了。筆者介紹的是另外兩種小組活動法,一種是小組完形法,又稱之為「小組填充法」,這是一種通過小組討論來完成完形填空的閱讀活動。教師可以把經典文學作品中的主要內容進行研究,刪去一些比較重要的詞語,留出空餘的地方讓學生進行填空。學生先是自行填寫,後在組內討論互相報出答案進行核對,並且要求提出自己為什麼要這么填的理由,最後教師公布答案。這種小組活動法的優勢在於適合小學生有好奇心和求勝心理的特點,在課堂活動中學生可以和自己的夥伴們進行競賽,互對答案,討論正誤,在尋找正確解答的閱讀活動中得到樂趣。③ 另一種是小組預報法,上課時教師只出示經典文學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己閱讀思考的基礎上,推測尚未見到的下一部分內容,在小組中每個學生都可以說說自己的想法,當個小作家,並且談談自己這樣設計的原因。接著讓學生對照課文,看看自己是不是和作者的想法一致。如果學生填對了,說明他對語言的感受和運用能力已經有了進步;如果填得不一樣,也可以給學生留下較深的印象。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的提高有明顯的效果。此方法適合於課堂閱讀或是《同步閱讀》的教學。這種預報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為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創造機會,而且還能間接提高語文寫作能力,增添學生的信心,獲得成功體驗。 3.同伴閱讀法 同伴閱讀是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小學在閱讀活動中運用的一種方法,筆者認為運用到經典文學作品閱讀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同伴閱讀是合作學習在閱讀方面的應用,在同伴閱讀中,兩名同年齡或是不同年齡的學生一起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強化和掌握閱讀技巧,共同完成閱讀任務。教師充分利用課堂閱讀的時間向二至六年級學生傳授基本閱讀策略,並讓他們以合作閱讀的形式不斷強化這些閱讀策略。首先,調動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當學生看到文章的題目後讓他們思考「你會想到什麼」,再通過快速讀文章,思考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其次,當學生遇到不認識的詞或字時,可以和同伴一起從文章中尋找線索,還可以用查字典等方式來理解意思。再次,在學生默讀文章的過程中讓學生有意識地停下來,預設故事將如何展開。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調動讀者的想像,對已經7閱讀和將要閱讀的內容有更好的理解和記憶。然後,學生要對故事發生的三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進行初步了解。再次,學生在讀經典文學作品感覺到文章比較難理解時,可以停下來回味一下,理解之後,再接著閱讀。最後,學生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分析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表達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三)學校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經典文學閱讀活動 很多學校的教師只是急於把一些好的作品推給孩子們,不能充分認識到學生的理解、記憶、感知等各方面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不斷增加,閱讀能力也在不斷發展,所以閱讀活動的進行必須尊重讀者的年齡特徵。不同的年齡階段,學生對文學經典名著有不同的要求。小學階段的少年兒童,接受能力有限,在一二年級主要以閱讀中外著名的童話、寓言故事為主,當然也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淺顯、易懂的小說;中高年級則以閱讀中外著名的游記、散文、短篇小說為主,逐步引導學生閱讀純文學,不斷提高文學閱讀品位。 另外,孩子的教育是一個學校和家庭互動的過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家長在家中為孩子做一個閱讀的榜樣,孩子們自然耳濡目染。在國外,從幼兒園起孩子和家長就開始了共同的閱讀活動,家長和孩子們在閱讀完一本書或一些新聞之後互相交流,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使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並且拉近了孩子和家長之間的距離,營造出和諧的家庭氛圍。在國內,家庭教育對孩子閱讀的影響明顯不足,有的家長自己都很少進行閱讀,更不用說關注孩子的閱讀了。筆者認為,學校可以嘗試和家長合作,提供盡可能多的經典作品閱讀信息供家長參考,而家長配合老師對孩子的課外經典閱讀進行監督,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提供支持。與此同時,這些家庭閱讀活動不僅能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還能從中培養學生的閱讀毅力,使學生們在面對經典文學作品時產生持久的動力和激情。

❸ 小說教學如何創設情境

一、 創設導入情境,激發學生閱讀學習的興趣

「好戲看開頭」,一個良好的開端,可以說是整個教學過程成功的首要條件。良好的導入情境創設,往往象磁石一樣緊緊地把學生吸引住,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使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得到美的享受,獲得知識。《社戲》是一篇充滿江南水鄉生活氣息的文章。它描繪了江南水鄉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連山、朦朧的月色、含香的水氣、令人自失的笛聲,還有一大幫頑皮、無私、友好的農村兒童一起煮豆的經歷,讀來令人回味無窮。然而由於生活經歷的不同和時代的變遷,學生對小說中的環境和人物的認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農村水鄉生活經驗的學生,覺得課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沒有這種生活體驗的學生,豆子就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了。為了讓學生體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課堂上,可先讓同學們打開記憶的閘門談談自己的童年的趣事,接下來跟學生說起江浙一帶的風土人情和魯迅童年生活的軼聞趣事。這樣學生說得有勁,聽得有味,閱讀學習的興趣油然而生,自覺把思維的觸角伸向那迷人的水鄉和亦真亦幻的月夜,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二、 自讀提示,把握重點

自讀提示是課前指導學生閱讀的綱領性材料。學生通過閱讀自讀提示來把握文章的重點、難點和主要內容,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圖,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抓住文章總綱,進而開展有效閱讀。教師在指導學生自讀課文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朗讀與默讀相結合,朗讀與思想相結合。精讀、略讀和瀏覽是學生閱讀需要的選擇,誦讀是學生積累、體驗和語感培養的需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閱讀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去選擇閱讀方法。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對他們充滿信心,給予信任,適當點撥,指導他們正確理解課文。

三、 利用問題情境,調動學生思維

課堂教學就是教師與學生進行問題探討的過程。語文閱讀教學不能漫無目的地讓學生去讀,要給學生明確的目標,給學生創設問題的情境。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閱讀不止是停留於表面,而是進行深入的閱讀思考。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思維,閱讀教學才會有深度、有效果。巧設問題情境,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閱讀的思維。例如,學習課文《范進中舉》,在閱讀課文前,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假設范進穿越歷史,來到的現代,他經過了自己的刻苦努力,終於考上了大學,他會發瘋嗎?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去閱讀課文,拓展思維,尋找答案,教師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把中舉前,中舉後,社會環境,人物表現等知識點穿針引線,連接在一起,很容易就能揭示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精神摧殘的主題,從而有效地完成閱讀教學的任務。

四、 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探究意識

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只關注知識的傳授而不關心學生內心狀態,不懂得開動學生腦筋,那麼,只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疲倦。換而言之,教師在教學中應想方設法使學生保持高昂的情緒,問題情境創設作為能調動學生情緒的有效手段,也受到語文教師的廣泛關注。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中,語文教師要積極通過問題情境創設,激發學生求知慾,提高學生探究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教師不但要懂得如何進行問題情境創設,還要知道何時進行問題情境創設。一般來說,學生乏味時,正是進行問題情境創設的良機。其次,根據重點、難點設置啟發性問題,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

❹ 漫談怎樣提高現代小說教學的有效性

小說教學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板塊,提高小說閱讀教學水平、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現就如何提高現代小說教學的有效性,我淺談幾 點自己的想法: 一、吃透文本,精心備課 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教師首先要深入文本,對文本進行准確、深入、富有個性的解讀.小說、散文、戲劇、詩歌四大文體里,學生對小說的興趣較為濃厚, 所以對老師的小說課堂生動教學期望較高,因此,教師課前應該熟悉文本、研透文本,小說教學要設立哪些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是什麼,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另外, 除了要熟悉文本外還要備好學生,精心設計符合本班學生情況的教案.

❺ 如何確定初中現代文學作品閱讀的教學內容

怎樣確定初中現代文學作品閱讀的教學內容
在初中現代文閱讀教學中怎樣確定初中現代文學作品閱讀的教學內容,我認為要做到以下三條:
1、要把握住文學作品的特點。
文學性現代文的基本特點是什麼?它與非文學性現代文有什麼區別?我認為文學作品最基本的特點是「形象思維」,用形象來說話。而且它的形象,是運用語言文字這個工具來承載的,不管是小說也好,散文也好,詩歌、劇本等也概莫能外。它與非文學性現代文的最大的區別有兩點,一是它的「形象性」,二是它的「情感性」。因此,通過語言文字的解讀,學生能夠把握作品所描繪形象,認識形象所反映出來的普遍意義,以及感悟作者通過作品形象所抒發出來的感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因文悟道」,不僅是個途徑方法問題,更應作為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基本目標。
例如,在章艷老師執教的《安塞腰鼓》的教學中,教師通過自己7分多鍾的朗讀,讓學生邊聽邊看邊思考:「文章多次出現『好一個安塞腰鼓』,究竟好在哪些方面?」這實際上是一個多通道的閱讀過程,再給學生以5分鍾左右的時間閱讀思考,然後將學生感受到的關鍵詞板書在黑板上,最後讓學生對對聯、加橫批。(插進教學片斷:「好在哪裡」到「寫橫批」,約6分鍾)這里,對對聯只是形式,其實質是指向教學目標的。
2、充分挖掘作品所蘊含的價值。
文學性現代文種類繁多,不同的作品所蘊含的價值也有所不同。那麼,什麼是文學性現代文蘊含的價值?怎樣挖掘文學性現代文蘊涵的價值?雖然這個問題不是一時半時能說清的,但從語文教學的角度看,我們也可以化繁為簡,我們可以確定一個原則,即有利於學生發展的原則。也就是說,學生通過某篇作品的學習,從中可學到哪些具體的知識、得到哪些具體的收獲、或受到哪些具體的啟迪,從而有利於促進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方面的具體的發展。抓住了這一點,也就抓住了作品所蘊含的價值,也就能正確確定作品的教學目標。
例如,《安塞腰鼓》一文,其最大特點是文本本身所具有的那種大氣磅礴、豪情萬丈、氣吞山河的陽剛美。這種氣勢和情懷,主要是通過運用大量的排比、反復等整句形式表現出來的。學生學習這篇文章,能夠受到這種陽剛之氣的感染和熏陶,這就是這篇文章所蘊含的價值。也是學習這篇文章要達到的一個目標。而要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只有通過反復地誦讀讓學生去體味和感悟。章艷老師執教的這節課,較准確地把握住了這一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教師可以說是竭盡了全力。(插進教學片斷:「嘿、嘿、嘿……」朗讀指導,約4分鍾。)盡管剛才朱所長認為這樣做有「偽聖化」的傾向,但就准確把握教學目標這一點上,還是值得肯定的。
3、要運用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正確陳述教學目標。
明確了文學性現代文閱讀教學在教學內容上的基本要求,是否就等於確定了正確的教學目標?回答是否定的。可以說,直到現在,有些問題還困擾著我們的語文教學。
首先是「三維目標」與認知目標的關系問題。
我想引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工作組成員、華東師范大學課程研究所副所長崔允漷教授幾段話加以說明,「在新課程的實施中,大家逐漸學會了『三維目標』的表達方式,甚至相同的套話。然而,『三維目標』究竟在教學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三維目標』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系,又該如何去整合,這些都很少有人去探究。」
「課程標准按照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陳述,教學目標是課程標準的下位目標,但是教師不能機械的、一一對應地照搬上位目標的格式,每堂課都按三個維度來陳述。」
舉個在某著名語文刊物發表的《竹影》教學目標的例子:
一、知識與能力:
體味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
體會本文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了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鼓勵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這是把「三維目標」進行機械割裂的典型例子,除了作為教案的「擺設」外,沒有任何實際價值。即便是認知領域里的目標,也很難付諸實施。試問:什麼叫「體味」和「體會」?達到什麼程度叫「體味」,什麼程度叫「體會」?怎樣知道學生「體味」或「體會」了沒有?
其實,在課堂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總是伴隨著認知活動發生發展的,同時反作用於認知。因此它不是可以預設的,也不是教師所能「鼓勵」的,而必須通過創設情境、製造氛圍,通過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生成和發展。
其次是「預設目標」與「生成目標」的關系。
仍先引用崔博士的話加以說明,「真正的教學結果一定是預設的目標加上生成的目標。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考慮最多的是預期的結果,而不是生成性目標;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必須充分發揮教學機智,利用生成性課程資源,實現非預期的教學目標。預期的目標是教學設計時關注的重點,是課堂教學過程的決定因素,也是教學效益中可評價的那一部分。如果這一底線都堅守不住,過於重視生成性目標,教學就有可能走向『無目的』的誤區。」
為什麼要提這個問題?原因很簡單,因為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解決好在文學性現代文閱讀教學中,如何通過語言文字的解讀來「因文悟道」,來實現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問題。也就是說,正確的陳述目標能把 「體驗」「感悟」「領會」等這些抽象的難以捉摸的教學要求具體化,並轉化為課堂教學中學生可操作,教師可觀察、可評量的外顯行為。
鑒於情感目標和生成性目標都需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滲透和把握,因此,我個人認為,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把重心放在預設的認知目標上,其餘的,更多應在過程中予以考慮。
那麼,該怎樣陳述教學目標呢?崔博士作了如下闡述:「目標陳述必須符合一些要求:第一,目標指向是學生通過學習之後的預期結果,因此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教師;第二,目標的陳述主要是為了便於後續的評價行為,因此行為動詞盡可能要清晰、可把握,而不能含糊其詞,否則無法規定教學的正確方向;第三,有時單靠行為動詞無法將目標清晰地表達出來,因此需要一些附加的限制條件,如學習情景、工具、時間、空間等的規定;第四,目標指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個體學生,同時也是為了便於評價,因此,目標的表現程度總是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只是說明目標所指向的這一群學生最起碼達到的標准,它不代表所有學生真正獲得的真實的教育結果,前者只是後者的一部分。」
這樣,《安塞腰鼓》一文的教學目標,大致可以歸納為兩條:1、能用精練的語言,簡要概括文章形象所體現的主要精神;2、能通過反復的誦讀,讀出文章的磅礴的氣勢。對照章艷老師教案中所列出的三條教學目標,(插進《安塞腰鼓》教案的「教學目標」)我認為是基本准確的。
二、文學性的現代文閱讀,如何突出體驗過程,怎樣恰當把握多元解讀?(略)
三、非文學性現代文閱讀,應如何找到文本解讀的最佳切入點,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
剛才朱所長講到,自主、合作、探究,在學習過程中是三位一體相互融合的,我基本同意這個觀點。但這畢竟是三種不同的學習方式,它們的內涵和外延也各不相同。我想在操作層面上,主要就自主、合作這兩種學習方式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先說說自主學習。
理想中的「自主學習」,顧名思義,應該是學生能自己確定學習目標,自己選擇適宜的學習方法並在學習過程中能進行策略性的反思和調控,最終能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價進而確定後續的學習任務。從而達到一個良性的循環。
應該說,這種教學構想的前景是非常誘人的,也符合我們老一代語文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教書教到不要教,改作文改到不要改」的美好願景。但是,如果原封不動地把它照搬照抄過來,在中國這塊文化土壤上並不會結出碩果。
我認為,在現今的條件下,把「自主學習」定位在「教師有效指導下的學生的主動學習」似乎更加貼切,也更加符合教與學的實際。這里的「主動學習」,其首要特徵是學生學習時的主動性,其次是學生學習時的獨立性。主動性主要體現在學生「願學」、樂學;獨立性則體現在學生「會學」、能學,並「相信自己能學好」。教師的「有效指導」,就是要使學生從不願學習到願意學習,從不會學習到善於學習,從不相信自己能學好到相信自己能學好。從而凸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能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得到同步的和諧的發展,在教學這個層面上促進課程改革主要目標的有效達成。
使學生「願學」的關鍵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樹立學生的學習責任感;使學生「會學」的抓手是對學生進行正確適宜的方法指導;使學生「相信自己能學好」的途徑是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能經常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插進《蟾蜍》教學片斷:為蟾蜍建一個小檔案,約13分鍾。)
朱所長剛才也提到了這個案例,認為這是值得的,因為這個問題的解決,使整篇文章的綱領清晰了。從引導、組織自主學習的角度看,也可以說是成功的。
1、由於採用的形式比較新穎活潑,學習的內容既有信息加工又有語言訓練,有較大的思維負荷量,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能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願學、樂學。
2、重視過程指導,使學生會學、能學。這主要表現在——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以明確的學習任務作為啟動和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操作把手,使學生明確「學什麼」、「學到什麼水平」。
創設了一個以問題為核心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對學習材料進行精加工、深加工。
在這個過程中,有針對性地提供了「紅鶴」這個課外資源,給學生的學習進行了有效的示範。
3、在評價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修改,有利於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應該指出的是,在新課程理念下的評價,要注意評價的全面性,即不僅要重視學業結果的評價,同時必須重視學生學習品質的評價,以充分體現新課程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統一的理念。在這一點上,還是有所欠缺的。
再說說合作學習探究。先看《蟾蜍》案例(插進教學片斷:探討人類對蟾蜍的不同態度,約13分鍾。)坦率地說,這是一次不成功地合作探究,主要問題有二:1、問題簡單,無合作探究的價值。所提問題只達到指認水平,所學內容不是課文的重點。如果這樣改一下,「『歷史上的怪物』這一段並不涉及蟾蜍的特點,課文為什麼要插進這一段?」就有較大的合作探究的空間了。2、淺嘗輒止,流於形式。學生的表演和評價,只是過了一下場,意義不大。
有關合作學習易流於形式包括該怎樣正確操作的問題,在教育界已引起充分的重視,有關的論述也很多了,譬如合作的話題要有價值啊、分組要合理啊、合作前要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啊、要有及時的評價啊等等,這里不想再重復什麼了。只想補充一點很重要的但還沒引起大家足夠重視的問題。那就是合作學習的目標問題。
合作學習既是一種學習方式,而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也是課程改革的一個目標。因此,我們在組織合作學習時,除了關註解決學業上的問題外,更要關注合作的意識養成、合作態度端正、合作方法的培養等非學業方面的問題。
四、非文學性現代文閱讀,如何做到既緊扣文本,又適度拓展?怎樣恰當運用多媒體手段?
非文學性現代文閱讀,如何做到既緊扣文本,又適度拓展?我想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這個問題:
首先要樹立一個理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理念。「教教材」著眼於「讀懂」,這不可避免的會陷入以教材為中心,奉教材為聖經的泥潭;「用教材教」則著眼於「會學」,那就必須打破教材的桎梏,進行必要的拓展。
其次要確定一個原則——依據文本而不拘泥文本,超越文本而不脫離文本。這里的關鍵是把握好一個「度」,稍有不慎,即會走進把語文課異化為政治課或班團活動課的誤區,譬如,蘇教班八年級(上)有篇課文叫《都市精靈》,我聽了很多課,不少課上半節課把文本匆匆過了一下,下半節課就離開文本讓學生們圍繞保護野生動物獻計獻策。最終是把語文課上成了環保課,有人把這種現象戲稱為「種了別人的田,慌了自己的地」。
第三,要把握好閱讀的層次——理解性閱讀、創造性閱讀、評價性閱讀。這三個層次,我認為體現了非文學性現代文閱讀的一個相對完整的過程。
所謂理解性閱讀,就是能綜合理解閱讀材料。也就是《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能整體感知不同文體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大致思路,能正確把握文章的意思,准確概括文章的要點,對一些關鍵詞句,能把握其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這一層次的閱讀,關鍵是要能捕捉到閱讀材料中的重要信息。記敘文,要緊扣住「事」或「人」;說明文,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徵是關鍵;議論文,核心是把握住作者的觀點。
所謂創造性閱讀,是在理解性閱讀的基礎上,聯系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並發揮必要的想像和聯想,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閱讀材料進行補充、完善、深化、探究等創造性的閱讀活動。創造性的閱讀,理解是前提,帶有鮮明的個性是其主要特點。譬如,說明性的文章,你可以通過設置情境,讓學生能運用文章介紹的有關知識,去解釋或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議論性的文章,你可以叫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模擬課文的寫法,再補充一個論據等。
評價性閱讀,是一種完全個性化的閱讀行為,是閱讀者對文章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評價。進行評價性閱讀,可以敞開自己的心扉,各抒己見。對文章的思想內容乃至表達形式,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贊同、或反對、或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
有人把這三個層次的閱讀簡要概括為三個關鍵詞:同化——衍化——異化。我認為是很恰當的,後兩個層次的閱讀,就是一種緊扣文本的拓展。
第四,要積極開發各種課程資源。資料的種類很多,這里暫時分為文本的和非文本的兩種。文本的資源可以是相關的文章、資料等,如《人類的醜陋朋友——蟾蜍》(插進《蟾蜍》課件「紅鶴」ppt),這張投影,既提供了新的知識,又為學生研讀文本,完成學習任務提供了幫助。非文本的有視頻、音頻、圖片等。(插進《落落的微笑》課件中的照片、《安塞腰鼓》課件開頭的打腰鼓的錄像)這些圖片和視頻,既給學生以直觀的形象,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同時又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課程資源的來源,主要應來自生活;開發課程資源的途徑,也主要要從生活中去挖掘;而開發課程資源的主體,還應是學生,徐炘老師執教的《人類的醜陋朋友——蟾蜍》一課的課外作業,「仔細觀察一種動物,並收集有關資料,寫一篇生動的說明文」,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一思想。

❻ 小說課怎麼教

高中生讀小說,不僅應關注它說了什麼故事,還應當關注它是怎麼說的。作為語文老師,不僅要讓學生讀懂小說的故事,把握小說的內蘊,還應努力讓學生從一個不高明的讀者、比較低級的讀者向成熟的讀者、高級的讀者發展。

當今小說教學的誤區舉隅
(一)語文味不足的小說教學
曾經看過一位老師教《祝福》,把祥林嫂的悲劇當做現代版的兇殺案。讓學生模擬辦案人員,找出真相。祥林嫂是什麼時候死的?死因是什麼?到底是誰殺死了她?有關證據是否確鑿?通過這些問題的探究,我們似乎可以從文中找出大量的細節,也讓學生進入了文本,運用了一定的語文能力,如信息篩選,但課堂的學習也僅此止步了,沒有涉及小說最核心的部分語言表達。而信息篩選能力更適合在實用類文本中訓練,對於小說這種文本而言,教學僅止於信息篩選能力的提升,未免可惜。因此,這樣的課堂如果說可以存在,也只適合於小說文本教學的前幾課時,再之後,還應進一步帶來學生探究,小說創作的秘密。如,小說中「我」這個人物在文中的作用等。
(二)模式化的小說教學
現在很多老師教授小說,總是模式化的四大板塊:人物、情節、環境、主題。不是說這樣的模式教學不能用,而是說每篇小說有每篇小說所不同的教學價值,並不是所有的小說都適用這種教學模式。一般小說,講究情節「集中」的原則,小說的故事性應該緊緊圍繞主題延伸,小說情節的緊湊與否直接決定了小說是否布局嚴謹有法。然而汪曾祺的小說偏偏不這樣,他的《鑒賞家》,不注重情節的奇巧和波折,結構鬆散,落筆自由,許多地方是侃侃而談,信手拈來;然而,他文中的人物葉三與季陶民卻都極具藝術魅力。像這樣沒有典型情節沖突,突出環境描寫的文章,如果還是模式化的教學就未免暴殄天物了。像汪曾祺這樣散文化的小說,不應該模式化教學,而應落實到汪氏特點上,即文中大量看似閑筆卻別有深意的文字的品味。如「文題是鑒賞家,卻大量寫葉三賣果」,這類看似不符合傳統小說規則的部分,恰恰是讀懂小說,品出這篇小說語文味的地方。


小說課該怎麼教
筆者以為,小說課除了帶學生深入文字讀懂小說的意蘊外,更重要的是要讀出小說的核心價值。每一篇小說,都有它的核心價值。
比如說孫犁的《荷花澱》,它的情節是詩化的,人物個性是不太鮮明的,那麼就要教小說的意境。在教這篇小說時,特別要強調對它意境美的體會。

❼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
教材簡析
小說通過對孔乙己的外貌、語言、動作等方面的生動形象描寫,深刻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下層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有力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更著重表現了當時一般群眾的冷漠麻木,從而在更深廣的意義上暴露封建社會的腐朽與黑暗。小說巧妙地通過多重對比和以笑襯悲來達到揭示這一主題目的,充分反映了魯迅作為文學大師對社會的洞察力和小說筆法高超的表現技巧。

教學目標
○1能通過對主要人物的動作、外貌、語言描寫的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徵。
○2能通過對小說其他人物及社會環境的分析與小說主要人物結合起來,領悟小說主旨。
○3能分析小說運用多重對比及以笑襯悲的寫法的作用。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分析主要的性格特徵,把握小說的主旨,小說對比手法及以笑襯悲手法的運用。
課前准備
學生利用工具書結合頁下注釋,讀准課文,了解課文大意;上網或查閱書籍了解作者及寫作時代背景。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內容
作者及寫作時代背景介紹,小說情節分析及人物性格特徵的分析概括。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魯迅先生一生共寫了33篇小說,他自己說最喜歡的就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說,《孔乙己》寫得多麼好呀,日本一位作家也說,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藝術典型,凡讀過《孔乙己》的人,無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這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現實唾棄的苦人兒形象。魯迅先生怎樣運用鬼斧神工之筆來精心塑造這個形象呢?你們認真讀課文以後,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問題的悲劇,那麼,魯迅寫孔乙己悲慘的一生,是命運的悲劇,性格的悲劇,還是社會問題的悲劇呢?下面我們就從課文中尋找答案。
檢查預習
○1組織學生介紹作者及作品寫作時代背景。
明確:魯迅(1881一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的筆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我們學過他的作品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本文寫於1918年冬天,最初發表於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這是魯迅創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說,也是他繼《狂人日記》之後的又一篇反對封建制度和封建科舉制度的戰斗檄文。《孔乙己》寫於五四運動前夜。當時,陳獨秀、李大釗正以《新青年》為陣地,領導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向封建主義、孔孟之道進行猛烈的抨擊。(先請學生介紹,老師引導學生評價並且補充。)
○2介紹封建科舉制度
封建科舉制度是隋朝以後封建王朝用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科舉是分科舉人的意思。它分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考試。院試由縣、府、省主持,及格者稱秀才。鄉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參加者須是秀才。鄉試及格者稱舉人。會試在鄉試的第二年二月舉行,由禮部主持,及格者稱貢生。殿試由皇帝在皇宮大殿親自主持,中者稱進土,第一名為狀元。科舉實際上是由下而上的層層考試。科舉考試的內容,明朝以後主要考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某個文句為題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內容是闡釋孔孟之道,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允許越軌半步,嚴重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從科舉取士人員的情況來看,康有為曾經指出,戊戌變法前,全國每年有100多萬讀書人,參加考選「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選。五四運動前後,科舉制度雖被廢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處昏沉、麻木狀態。少數的讀書人爬上統治地位,但大多數下層知識分子窮困潦倒。
③讀准下列加點字音。
頹唐(tuí) 附和(hè) 分辯(biàn) 惋惜(wǎn) 闊綽(chuò) 葷菜(hūn) 羼水(chàn) 舀水(yǎo) 門檻(kǎn) 綻出(zhàn) 打折(shé) 間或(jiàn)鬨笑(hōng) 漲紅(zhàng) 著了慌(zháo) 不屑置辯(xiè) 咸亨酒店(hēng) 拭(shì) 蘸(zhàn) 硯(yàn)
④補充下列詞語解釋。
不屑置辯:認為不值得辯論或申辯。屑,值得。
頹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緒低落。
分辯:辯白,辯解。
格局:布置的格式。
纏夾不清,攪擾、夾雜不清。
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語助詞,常用來形容半文不白的話或文章。

14 孔乙己 (方案B)
任務分析
學習這篇小說,學生最終要能夠掌握小說的主旨,明白小說的社會意義,要達到這一目標,就要能夠通過對寫作手法的探究、環境描寫的作用等等的分析,而這一切又需要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等等的描寫來達到對人物性格特徵的解剖分析。因此,本文的起點就是要在了解寫作背景的基礎上理清故事情節、分析各色人物形象。

教學目標
○1能概括小說的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
○2能通過小說運用以笑襯悲和對比的方式領悟小說的主旨、社會意義。
○3能通過模擬表演,領悟作者語言的精妙。
④能寫出現在生活中的新孔乙己。
教學重點
分析孔乙己的形象,揭示小說的深刻社會含義。揣摩小說寫作方法的作用。
課前學習
掃除字詞障礙,了解小說故事情節。查找作家的有關資料及文章的寫作背景。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內容
概括小說故事情節,理解其思想意蘊。能用自己的話說出閱讀小說的獨到感受。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通過回憶學過的魯迅作品、魯迅自己對《孔乙己》的評價或者我們曾經介紹過的古代一些科舉落榜者,如蒲松齡、張繼、吳敬梓等人的故事導入。
(板書課題,出示目標)
認識名家
請學生簡介作家、作品創作背景及別人對作品的評價。
明確:魯迅(1881一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的筆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我們學過他的作品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本文寫於1918年冬天,最初發表於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這是魯迅創作的第二篇白話小說,也是他繼《狂人日記》之後的又一篇反對封建制度和封建科舉制度的戰斗檄文。《孔乙己》寫於五四運動前夜。當時,陳獨秀、李大釗正以《新青年》為陣地,領導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向封建主義、孔孟之道進行猛烈的抨擊。
名人眼中的孔乙己:
魯迅:孔乙己是一個遭社會涼薄的苦人。
葉聖陶:潦倒不幸的讀書人。
劉再復(美學家):貧賤而悲慘的「多餘人」,失去人的尊嚴與資格,被社會所恥的下層知識分子。
錢理群(北大教授):值得同情與焦慮的,有著悲劇性、荒謬性地位和命運的知識分子。
初讀文本,整體感知——我講孔乙己
要求:
1、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
2、 分小標題講述孔乙己的有關事件,小標題要簡潔,內容在不脫離原作的基礎上可創造性講述。
3、 語言流暢,清晰。
細讀文本,合作探究——我析孔乙己

❽ 以魯迅小說為例 論述中學語文教學如何體現現代小說的現代性

魯迅小說故鄉為例,在故鄉中閏土的變化當中就能夠體現出現代小說的元素。

❾ 怎樣進行現代文閱讀教學的整體把握

一、明確《課程標准》的要求。要進行現代文閱讀訓練,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即訓練什麼。為了讓訓練有的放矢,做到事半功倍,首要的應是明確考綱要求。《語文課程標准》與《宜昌市中考考試說明》對閱讀都提出了要求,比較而言,《說明》上的要求更易操作。縱觀近幾年的《考試說明》,對現代文閱讀的基本要求盡管每年都有細微變化,但大致要求不變,概括地說,對閱讀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1、整體感知文章,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路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文章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問。「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的評價。2、讀文學作品,能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3、熟練解決閱讀中典型字詞的讀音、解釋和運用問題。
《考試說明》是中考命題組的專家就當年中考語文試題的命題在考前發布的唯一卻又是極其重要的信息。它是命題的依據,其權威性不容置疑,既然如此,我們在平時的訓練中,如果對它反復推敲、仔細琢磨,就能領悟到現代文閱讀訓練的要著,把握現代文閱讀的航線,就能有針對性地選擇閱讀材料,達到事半功倍的訓練效果。
二、仔細分析中考現代文閱讀的特點。現代文閱讀特點包括材料特點和測試特點。我們先來看看材料特點。瀏覽近幾年的中考語文試卷,現代文閱讀材料一般為一篇說明文、一篇議論文一篇文學作品。據語文界一些專家總結,說明文全部來源於報刊雜志,一般反映的是全球科技領域的最新成果,內容涉及生物、物理、化學、地理、通迅、工程技術等等。如克隆、環境問題、三峽工程等。由於受試卷長度的限制,這類文章篇幅短小,在400字到500字之間,這類文章最大的特點是信息密度大,有時一句話就包含了幾條重要的信息,而且,由於是全球最新的科技成果,學生對這類知識十分陌生,有時甚至可以說是一竅不通,因而往往看了文章卻不知文章所雲。值得學生欣慰的是,考點所涉及的問題都比較貼近生活、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因此,只要學生平時善於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答起題來還是能得較多的分。如宜昌市中考閱讀題《昆蟲與音樂》所設計的問題是「請把你聽到某一昆蟲歌唱的情景和感受描寫出來」。學生都答得很好,因為他們在生活中所接觸的昆蟲確實很多。讓學生更覺無從下手的,往往是議論文。這類文章相對於說明文而言,篇幅長,容量大,思考力度深。論述嚴謹而滴水不漏,閱讀此類文章必須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有深厚的社會閱歷及廣博的知識基礎。而這一些恰恰是中學生所缺少的。更讓中學生傷心而害怕的,這類文章的考題是以簡答題的形式出現,這就增加了學生主觀思考的梯度、概括綜合的力度及語言表達的難度,讓許多語文基礎一般的同學手足無措。如宜昌中考閱讀題《不求甚解》所設計的問題是「請簡要談談你對『觀其大略』的看法」。這完全是一道主觀題,盡管是開卷考試,學生都答得五花八門。文學作品相對說明文、議論文而言較通俗,語言優美,能給人美的享受。此類作品材料較散,作品的觀點也較含蓄,往往缺少直接表露作者觀點的語句,須通過學生的思考揣摩,綜合分析才能領悟作者主旨。而且,此類文章往往具有較強的鑒賞性,對缺少一定欣賞知識的中學生來說,要准確的表達自己對文章的欣賞意見,具有一定困難。如2003年宜昌中考語文閱讀《山水之歌》所設計的問題是「本文語言極有特色。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點?請簡要談一談」。答這樣的主觀題,如果一著思考不慎,失分便相當多,因而也是最容易拉開考生差距的一部分。
根據近幾年試卷分析,三類文章的考試內容主要包括對字詞的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其中包括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等。
三、有的放矢地採取對策。在理解《考試說明》的要求的基礎上,我們在平時講解課文或綜合復習中,就可以有目的地進行訓練,具體做法,不妨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1、讓學生明確要考什麼會考什麼。在考前復習中,必須讓學生徹底了解近幾年中考的閱讀材料、閱讀題型及解題思路,這樣有助於學生在訓練中自我摸索,把握中考現代文閱讀的命題及解題規律。
2、利用現成的課本進行現代文閱讀訓練。語文課本上有許多有價值的文章,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表達方式方面都值得研究。《初中語文課程標准》要求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閱讀量應達到400萬字。面隊浩瀚的書海,課文就是最基礎的東西。而且,當老師在講解這類課本時,其實也是在幫助學生提高理解、分析及鑒賞文章的能力,引導學生如何提出問題,如何思考問題,並通過課堂提問,提高學生語言的概括能力和綜合表達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為同學進行課外閱讀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因此,課堂教學中的答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到答案的途徑,明白了這一點,就不會幼稚地認為語文課毫無價值了。
那麼怎樣高效利用課本呢?我覺得可以利用課本進行各類文體的閱讀訓練。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可以有意識的模仿中考題型,對各類文體提出不同的欣賞要求。說明文就著重理解詞句含義、辨別篩選文中重要信息;小說著重鑒賞作品形象、語言特色及蘊藏在作品中作者的觀點態度等;記敘文可以分析文章的內容要點和中心思想以及表現形式、作者觀點、表達技巧等;議論文著重分析文章的內容要點、結構層次和表現形式,還可以評價一下作者的觀點態度等。總之是通過整體閱讀,總結出各種文體類型文章的不同要求,讓學生對各類文體類型的閱讀心中有數,避免考試時的心慌意亂、手足無措。
3、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及解題技巧。人們常說,授之以「魚」不如如授之以「漁」。這「漁」便是方法技巧。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感受:在同一課堂同一時間段內,有的同學讀了一篇文章便能侃侃而談,有的同學卻什麼收獲也沒有,這固然有基礎差異的因素,但更大的差異在於閱讀的方法上。因此,對閱讀方法的指導十分重要。在我看來,閱讀一篇文章首先要對文章有個整體把握。包括題目、作者、文後注釋、作者要表達的主題,採用的表達方式,閱讀者都要心中有數,其次是文章的結構層次,通過理清思路來把握作品內容及作者觀點。再次,就是咬文嚼字了。通過細琢細磨,把握文章的細枝末節、關健語句,從而正確接受文章提供的信息。最後便是分析概括,欣賞評價。可以從內容、表現形式和語言等幾個角度對文章提出看法。這是閱讀的方法。至於解題的技巧,我認為可指導學生先通讀全文,尤其要提醒學生不可忽略文章的題目及文後的注釋,哪怕只是括弧中的一個出處,因為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概括了文章的主題,而文後注釋,則往往暗示著寫作的背景、目的等。這樣,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再分范圍檢索問題答案,盡量根據文章的關健語句,上下句之間的邏輯聯系、特定的語言環境等把答案找出來,一般情況下,答案肯定在文中,就看同學找得准不準,概括得好不好,表達得清楚不清楚。
4、增加閱讀量。俗話說,熟能生巧,要使解題過程達到得心應手的程度,閱讀訓練就要有足夠的訓練量以及足夠的訓練心得和對訓練的高度類型化的概括。因而,僅僅局限課本的幾篇文章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針對中考閱讀材料的特點,有目的地選擇一些信息量大、思考力度深,欣賞價值大的說明文及說明文、文學作品,用增加閱讀量的方法來豐富學生的知識,擴大學生與外界的接觸面,積累一定的鑒賞知識。也可以推薦一些文章,讓學生對照著《考試說明》的要求,自己提出問題,自己用老師教的方法去尋求答案,讓學生在這種自我摸索自我感悟中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提高解題能力。
總的來說,現代文的閱讀范圍很廣,要求較高,閱讀訓練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要提高閱讀水平,還得靠各位語文教師及學生在不斷的訓練中,摸索出一條更快捷、更有效的途經。

❿ 《故鄉》教案

《故鄉》教案1
一.教學目的
1.認識《故鄉》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主題。
2.學習本文運用對比的手法進行肖像描寫的技巧。
3.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深情。
4.體會作者在小說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課時
四課時
三.教學重點
同上一
四.教學方法
1.傳統講讀法。
2.網路資源輔助法。
3.計算機媒體實用操作法。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整體感知之一

(一)導課問題設計
1.筆名叫魯迅的人,原名是什麼?名叫周樹人的人,他的筆名是什麼?
2.請給魯迅先生的身份一個合理的定位?
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面旗幟。
3.《故鄉》這篇小說自發表以來,將近八十年,一直被選進各種各樣的語文課本里,成為語文課里的一篇重要的文章。從小學生到中學生,到大學生,從中國到外國,人們都把它當成一部經典來閱讀。尤其是日本,對這篇小說的更是十分重視。原因是什麼,是它深刻的思想和和高超的寫作手法。這些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今天我們要來學習此文。
(二)小說寫的是什麼故事?
故鄉二十多年以來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故事。
具體講有以下六個方面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1. 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2.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3. 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二十多年後的故事:
4. 二十多年後「我」家的故事。
5. 二十多年後「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6. 二十多年後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同學圍繞這六個故事,默讀課文,找出相關的描寫,等候回答問題。

(三)回答問題
1.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
這時候,…………
全體誦讀。體悟與點撥

2.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
全體誦讀。體悟與點撥。

3. 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哦,我記得了。…………

所有這些都是二十多年前的故事。從這些故事裡我們都能讀出什麼信息來?
原來至少那時的社會還是比較令人過得去的。故鄉好,故鄉的人也不賴。

第二課時整體感知之二

今天我們來看二十多年後的故事:
7. 二十多年後「我」家的故事。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
…………

8. 二十多年後「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我應聲說:
「這好極!他,——怎樣?……」
「他?……他景況也很不如意……」

9. 二十多年後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哈!這模樣了!鬍子這么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我愕然了。
「不認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
…………
二十年前的故鄉經過二十年的發展應當變得更好,然而卻不然。是什麼原因?請找出原文回答。
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第三課時課外延伸閱讀
(一) 網路信息的獲取與學習。
網上語文課堂:《故鄉》專集
1. 打開網上語文課堂
2. 查找《故鄉》專題
3. 進行閱讀
4. 進行思考:小說的技巧何在?價值何在?
對比。加深印象。
(另見區域網:網上鄰居。)
5. 練習解答。

(二) 小結
小說寫得好的原因是什麼?
開放性回答。
1. 有深刻的思想內容。
2. 高超的藝術技巧———對比方法的運用。

第四課時媒體操作

(一) 問題設計
上一節課已經把《故鄉》的有關藝術技巧進行了分析。這節課請用Word把這篇小說改編成一篇普通的敘事文章。

(二) 操作過程指導
1. 打開網上鄰居——教師頻道——語文——金傳富——共享區——《故鄉》語言訓練專用表(表1、表2)。
2. 選中,復制。
3. 粘貼到一個新的Word里。
4. 存檔到D區。

5. 打開網上鄰居——教師頻道——語文——金傳富——共享區——《故鄉》原文
(網上語文課堂《故鄉專題》)
6. 選中,復制。
7. 粘貼到表格的後面
8. 按表格要求剪接填空。
9. 在適當的段落中間補上適當的連接詞,使它們成為一篇新的《故鄉》。
10. 把兩篇《故鄉》進行對比。
11. 同學誦讀。
12. 得出結論:
適當地運用對比可以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13. 練習處理略。

故鄉》教案2

教學目的:
1 學習本文運用肖像、語言、動作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2 學習在前後對照中展示人物性格變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寫法。
3 認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的黑暗是造成農村和鄉鎮經濟衰敗、農民破產、人民生活艱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級觀念釀就的人與人之間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這種痛苦和悲哀。

教學重點:學習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認識造成農村經濟衰敗和人與人之間隔膜的根源。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們要學的《故鄉》就選自《吶喊》。
二、體裁:小說
三、背景:
1、請問魯迅的故鄉在哪?浙江紹興。
2、作者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是他對故鄉的什麼情感?留戀、喜愛、思念之情。
3、對魯迅的故鄉你了解多少呢?《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給了我們一些關於魯迅故鄉的信息,從生意盎然,趣味無窮的百草園到嚴肅古樸又不乏樂趣的三味書屋,可以看出魯迅的故鄉如何?不僅景美,而且人淳樸、善良、友好。
4、在這一篇《故鄉》中,作者抒發的是這種留戀、喜愛、思念之情嗎?為什麼?
不是,因為故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很糟糕。
5、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應不斷發展變化進步,可為什麼故鄉會越變越糟了呢?聯系課文背景思考。
時代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尤其是農民,境況日益惡化,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紹興老家接母親回北京,在那裡耳聞目睹了離別多年的家鄉破敗的景象,農民生活陷入困境、人際關系冷漠、隔閡,於是以回鄉見聞為題材,寫下了這篇《故鄉》。
註:課文中的「我」是不是魯迅呢?
當然不是,小說中的人物是虛構的。文藝作品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四、生字詞(略)
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六、結構
1、回故鄉(1--5) 少年閏土
2、在故鄉(6--77) 楊二嫂
3、離故鄉(78--結尾) 中年閏土
七、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把握全文感情基調
1.看提示,請問本文線索?「我」的見聞和感受。
2.那麼貫穿全文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呢?悲哀
3.千里迢迢地趕到二十年不見的故鄉,不是激動、興奮,而是悲哀,為什麼?故鄉發生了變化。
4.那麼故鄉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才使「我」一踏上故土,就驚呼「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下面我們就通過「我」的見聞來具體分析故鄉的變化,從而體會作者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悲哀情緒。
二.變化
(一)景
1. 當「我」踏上故土時,呈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幅什麼樣的圖畫?
蕭索的荒村
2. 這幅「蕭索的荒村」圖讓我感到悲哀,因為「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那麼「我」記憶中的故鄉又是一幅什麼樣的圖畫呢?
神異的圖畫(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對少年朋友的敬佩思念)
小結:曾經美好如「神異圖畫」的故鄉如今卻變成了「蕭索的荒村」,又怎能不讓我感到悲哀?
「橫著」進一步體現蕭索和沒有活氣,反映了故鄉的荒涼和冷落。
第二節寫「我」初回故鄉所見到的蕭索、衰敗的荒村景象,烘托出灰暗、凄慘的氛圍,揭示了 「我」的悲涼心情,為主人公閏土展示了一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下舊中國農村的典型環境。
(二)閏土
少年閏土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來。
描寫:健康可愛:外貌描寫
淳樸:初見,離別時的表現 小英雄
聰明勇敢:捕鳥、刺猹
和我的關系:好朋友

中年閏土:——木偶人
描寫:蒼老貧困、遲鈍、麻木、愚昧
和我的關系: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本義為阻隔的牆,這里指人與人之間嚴重的隔膜)
閏土四次稱我為「老爺」,並認為先前的哥弟稱呼不成規矩,這表明善良的農民不僅為飢寒的生活所苦,而且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麻木,由此「我」產生了震驚、同情、悲哀。
語言描寫中的省略號,表明中年閏土反映遲鈍、麻木,無法盡情表達內心的痛苦,這與少年閏土有聲有色的描繪、滔滔不絕的談吐形成鮮明的對比。
小結:
通過肖像、語言、行動的描寫,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就擺在了我們面前。
兩者對比非常鮮明,請問是什麼原因使一個小英雄變為了一個木偶人,使兩個情同手足的好夥伴變為了隔著厚障壁的主僕?
明確:是「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是封建等級觀念,是社會的折磨
(三) 楊二嫂
1.分角色朗讀有關楊二嫂的文字:「『哈,這模樣了……出去了」
2.根據作者的描寫語句說出楊二嫂的性格特點。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放肆、潑辣
外貌:精瘦、放肆(「圓規」:借代,突出其外貌特徵)
語言:尖酸刻薄、虛偽
行為:明討暗偷、順手牽羊
3.塑造楊二嫂這個人物形象有什麼意義?
楊二嫂虛偽奉承、尖酸刻薄的話,順手牽羊、明討暗偷的行為,說明她已經從20多年前招攬顧客的「豆腐西施」變成了潦倒無聊的可鄙女人。
著重語言及動作描寫,前後對比,襯托主要人物閏土,也反映社會現實,說明辛亥革命後農村經濟的衰敗已經波及到各個方面的下層人民。
(四)小結
從這兩個人物、三個形象中可以體會到辛亥革命後十年間農村經濟的衰敗、蕭條、日趨破產,揭示了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社會根源——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

第三課時

一.復習舊課
作者在《故鄉》中運用對比手法,著力刻畫了景與人的變化。
景:神異的圖畫 蕭索的荒村
人:閏土 小英雄 木偶人
楊二嫂 豆腐西施 細腳伶仃的圓規
「我」與閏土 好朋友 隔著厚障壁的主僕
當我離開故鄉時,我不留戀故鄉的山水,是因為故鄉死氣沉沉,沒有一絲活氣,曾經美好如一幅神異圖畫的故鄉卻變成了蕭索破敗的荒村。更使我失望的是與童年好友之間有了一道無形的高牆,西瓜地里小英雄的形象不見了。曾經勇敢機智的小英雄卻變成了遲鈍衰老的木偶人;曾經文靜端莊的豆腐西施卻變成了尖酸自私的圓規;曾經稱兄道弟的好友卻成了隔著厚障壁的主僕。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戀的記憶都被殘酷地毀滅掉了,「我」又怎能不讓感到悲哀?
除了悲哀之外,「我」在離別故鄉時還想到了什麼?
——希望
關於「希望」,在文末作者有一段很精闢的話,你找到了嗎?
二.「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 解釋原文。
「無所謂」——「說不上」。
2. 你認為希望究竟是否存在?除了希望的存在與否,作者還有沒有其他的意思隱藏在這句話里?請你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內容來證明你的觀點。
前後桌可以互相討論交流,互相取長補短,使自己的觀點更加充實、有力。
3.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參與、輔導。
4. 小結:羅列觀點,其實在這句話中,重要的並不是希望的存在與否,而是後面關於「路」的論述。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闡明了一個非常淺顯易懂的道理——?
引導學生回答:路是人走出來的。
1. 如果不去走,就肯定沒有路。
2. 只有走了,才會有路。
3. 引申到其他事情——凡事只有做了,才有希望,才會有未來。如果不去做,那隻會一事無成,那樣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三.擴展閱讀
這樣類似的句子,這樣的思想,在魯迅先生其他的作品中也有所體現。
如:關於「希望」——《祝福》《《吶喊》自序》《葯》
關於「走」——《過客》
建議同學們在課後,或放假時把這些文章讀一讀,了解一下先生的思想。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組成一個研究小組,把這個作為一個課題,從你自己的角度出發,探究一下這種思想的產生、發展及其影響。

閱讀全文

與現代小說的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人小說寫多少年才能有作為 瀏覽:863
絕世殺手在都市小說百度 瀏覽:702
風水大宗師小說完結了嗎 瀏覽:243
主角冷漠強大專一的都市小說 瀏覽:233
都市神醫的小說廣告 瀏覽:637
國外的小說也不許寫地名嗎 瀏覽:205
耳雅有聲小說 瀏覽:989
親愛的方糖先生小說好看嗎 瀏覽:299
歡喜冤家的現代言情小說 瀏覽:946
經典師生戀言情類小說 瀏覽:312
枕中記小說的主要人物是 瀏覽:76
平凡的世界小說有聲軟體下載 瀏覽:598
姜慧敏花之國小說TXT百度雲 瀏覽:504
小說鬼王的冠世獨寵免費閱讀 瀏覽:111
男主被女友拋棄後得到神豪系統的小說 瀏覽:716
刀劍神域小說5在線閱讀 瀏覽:191
柳殘陽為主角的小說全集 瀏覽:869
女主明星男主總裁肉多的小說 瀏覽:321
男主在一女的屁股上留字的小說 瀏覽:645
小說邪王輕輕愛免費 瀏覽: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