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華武俠小說特點及其文化分析
中國武俠和外國的武俠小說在本質上的區別是中國武俠小說注重社會關系的建立,道德水準在特定歷史階段的被認可,而外國武俠小說的內容建立在對帝王的尊重和純粹力量的對比上。在《史記·刺客列傳》(不好意思,我一直將這部分當武俠看)以及我們所知道的《虯髯客》、《大鐵錐傳》(這兩部出自那裡我忘記了)還有《七俠五義》等等都比較注重當時的特定歷史時期被公眾認可的道德准則,這種狀況在可能一直延續到了上個世紀5、60年代,從司馬麟的武俠小說就可以看出來。外國武俠小說從《奧賽羅》、《三個火槍手》(在以前的我沒有看過了)那樣的作品來看,大多比較注重力量的對比,純粹是一種為貴族服務的小說和戲劇,可以認為它們是文字角斗場,但是隨著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偵探小說、科幻小說在商業上價值激增在19世紀、20世紀的歐美武俠(甚至於不能叫武俠只能叫俠客小說)小說最具代表性的我看要屬《佐羅》了,《佐羅》的受歡迎是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殖民主義的衰落使得象美國那樣的文化逐漸占據了美洲大陸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文化逐漸走向一個多元化發展的局面,東方的文化受到了很多西方文化的影響(《天龍八部》中的蕭峰活托托的一個奧賽羅)。西方偵探小說的影響,使得中國的武俠小說的作者逐步將在西方小說中的邏輯推理等人所眾知的具有商業價值的因素加入到小說當中(如古龍的《陸小鳳》、溫瑞安的《四大名捕》),更有甚者看到了由於美蘇太空爭霸而引發的太空爭奪戰在商業上的利用價值,在國外他們著重探險,在中國我們著重和外星生物的爭奪,或者根本就把戰場開辟到太空上去。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武俠的概念已經很廣泛了,特別是中國的武俠的概念。
中國的武俠有三層含義:一是孔武有力,身手敏捷,格鬥技術高超;二是在某一特定的道德標准下被廣泛接受的道德體現的精華(如郭靖之守襄陽不若文天祥乎?);三是,個人修養達到一個相當高的層次,這比較符合中國近5000年的文化的遺傳,這一點在武俠小說中不是以某一個主角體現出來的,而是由一部書中的一個群體體現出來的——個人認為這一點個人認為梁雨生做的很不錯——所以中國的武俠是一個廣泛的概念。 個人認為廣義上講武俠小說應該包涵所有那些反映通過武技來體現人類潛能的小說,不知大家是否同意。 抽空我會看看有網友所說的那部《獰皇武霸》的,但是就中國的文化含義來說,最孔武有力的人並非是武功最強的人:) 另外,小李飛刀,我一直認為那是暗器:)所以在刀的評論裡面我沒有考慮他,有句話我很贊同就是「刀的好壞還是在於用刀的人」(燕南天之劍可比倚天、青虹更利乎?)
武學至上境界,乃即武學而超武學之境界,武學與非武學,本性一如之境界。如此境界,無佛家武學,無道家武學,亦無俗家武學,無佛家、道家、俗家分別之相,乃至亦無無分別之相,佛陀所言離一切分別無分別是也,亦可謂真如自性,大道之實性,此為一切武學非武學之源,不可思議,妙不可言之境界也。此不可言說,假而言之,曰武學之無極境界可也。對應於非陰非陽或無劍境界。
此無上妙境自性起用,自體自然生發而分別生出三相,即通常所謂佛家武學、道家武學與俗家武學是也。此三相初生,故尚未分離,分而未分。三相即一相,一相即三相,三而一,一而三,介於無與有之間,武學之太乙境界也。具體而言,九陽真經、九陰真經、獨孤九劍[木劍境界(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系統化]即此境界也。九陽真經是佛而非佛: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乃從佛學至上大乘禪宗正宗真傳達摩祖師所傳之無上佛法而化來,故一切佛門武功皆歸於九陽真經;非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佛家武學也。九陰真經乃道而非道: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為道家大宗師黃裳由道學淵藪道藏中化來,故一切道家武功皆歸於九陰真經;非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道家武學也。獨孤九劍則是俗而非俗: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乃俗家千古奇人獨孤求敗以易經為總根源而化來,故一切俗家武功皆歸於獨孤九劍;非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俗家武學也。故天下一切武功皆以萬流歸宗之勢融匯於以上三大武學,此三大武學又以九九歸一之勢歸於自然無為的絕頂境界。故三大宗師,達摩祖師、黃裳真人和獨孤大俠,雖假借佛門武學、道家武學和俗家武學之方便,而實際心中並無佛家、道家和俗家武學之分也。
三大宗師之分別:就最終意義而言,獨孤大俠,黃裳真人,達摩祖師三大宗師當究竟無別,皆可稱絕頂境界,然細論仍可分出高下:達摩祖師當下直承,純以自心為源而生無上武學,武學只是明心見性之方便,也就是說, 達摩祖師對武學的境界是本來超越,本來無武;黃裳真人是假借道藏為緣,以自心為因而生至上武學之果,終究有所憑借,故雖最終超越了武學,尚非本來超越之境界,不過極其接近此境界,獨孤大俠則經過一生極其艱苦的修習之後,直到最後才超越了武學,踏入武學和人生乃至天道證悟的至上境界,比之於以上兩位稍遜一籌.達摩祖師乃無為境界,黃裳真人乃類於無為境界,獨孤大俠則是由有為而歸於無為的境界.達摩祖師是當下無極,黃裳真人是由太乙而無極,獨孤大俠是遍歷一切有形而無極[基本上經歷了劍道修習過程中的所有階段,經歷最全],不過最終無異,都是體用一如之境界:達摩祖師以真如為體,以博大無邊的無量武學為用;黃裳真人九陰真經上卷明大道微妙本體,下卷為破盡天下一切武學之法門;獨孤大俠的無劍境界,既是內力的無所施而不可,又是劍招的變化無窮。
② 金庸武俠小說的藝術特點。
金庸武俠總論
金庸最得武俠小說之中道,自由出入於有無之際。有者,小說結構完備嚴整,內涵博大精深是也;無者,小說文勢無拘無束,意境自在天然是也。總體來看,十四部作品以《書劍恩仇錄》為宗本,一出手就顯大家風范,此為金庸武俠小說之基,太極是也。由此生發相反相成之兩儀: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兩書勢分正奇而有異曲同工之妙,堪稱珠聯璧合,猶如兩儀劍法,一陰一陽,一剛一柔。雙劍合璧,乃歸於倚天屠龍記,又一太極也。由此又生發兩儀:天龍八部與笑傲江湖,至此,金庸經典意義上的武俠小說已達爐火純青之境界。天龍八部堪稱至法、至正、全有,包羅萬象,武俠中之哲學;笑傲江湖堪稱無法、至奇、妙無,隨意揮灑,武俠中之詩。至法無法,至正至奇,全有妙無,哲學就是詩,所以兩者自然融歸於鹿鼎記,渾然天成,透徹圓融。如果按照獨孤求敗一生在劍道上達到的不同境界來看金庸的武俠小說系列,則書劍恩仇錄是剛開始練劍,射鵰英雄傳是青鋒寶劍,神鵰俠侶是紫薇軟劍,倚天屠龍記是玄鐵重劍,天龍八部是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笑傲江湖是自此精修,逐步超越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境界,對應於金庸的武俠小說創作,就是逐步超越武俠小說有的境界,逐步走向非武俠,鹿鼎記則是無劍境界。
與此對應,金庸武俠小說之俠客也呈現出一個完整的發展系列:陳家洛是第一個俠客的化身,但其內涵主要還是在民族主義的維度中展開。之後,郭靖和楊過在互補的意義上比較充分的展開俠客的內涵:郭靖是集體主義本位意義的英雄,楊過是個體主義本位意義的英雄。郭靖和楊過身上所體現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理想已經開始超越民族主義的范疇而提升到人類主義的境界。郭靖是正統意義上的大俠,楊過則是反正統意義上的大俠,但正反一體,兩者都是至情至性者無別。兩者的內涵在張無忌身上得到融合。張無忌以巨大的包容性將正反兩種意義的大俠化為一體。通過張無忌,金庸將大俠的理想境界建立於平凡普通之中,功力更見精純。此後,俠客的內涵最為典型的在喬鋒和令狐沖身上得以展示,兩人分別是郭靖和楊過的更高意義、更為自由的發展階段:喬鋒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無名老僧稱贊他為「惟大英雄能本色」,「菩薩心腸」,「大仁大義」,這一點與郭靖毫無二致,但金庸通過喬鋒乃至江湖眾生相的深刻刻畫,將武俠小說的境界提升到了對整個人類命運終極關懷的高度。天龍八部就如一部佛學的史詩,飽含著悲天憫人的偉大精神。天龍八部事實上是經典武俠小說真正的顛峰,雖然笑傲江湖更為飄逸自在,鹿鼎記更為透徹圓融,但都不如天龍八部博大精深——物極必反,從笑傲江湖開始逐步走向反武俠,直至鹿鼎記成為非武俠。令狐沖則更能體現對於個性自由的自覺追求和人自身命運的自主把握。楊過和令狐沖都是堅持自己個性自由的典範,但與楊過相比,令狐沖大原則把持得住,而小節則無可無不可,很好的統一了順應世俗和堅持自己個性的矛盾。令狐沖代表了俠客個性解放的理想境界。俠之意義至此而極,故到最後一部作品,主人公成為非俠韋小寶和康熙大帝。雖然是非俠,實際上是對俠客理想的超越,也可以說非俠首先徹底的、比俠客本身還要更好的實現了俠客的理想追求。象康熙皇帝,如果以大俠的標准「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和造福蒼生而言,則康熙乃至歷代聖王勵精圖治,給百姓帶來安居樂業、海清河晏的盛世局面,正是真正意義上的大俠。比之於聖王之雄才大略,武功可以說微不足道,如此說,可謂至俠無武也[天龍八部是唯大英雄能本色,笑傲江湖是是真名士自風流,鹿鼎記是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盡解詩。天龍八部是盛唐氣象,笑傲江湖是魏晉風度,鹿鼎記是生活本色]。所以武俠小說乃至於俠客的理想本身就終結了。
簡單總結一下,金庸從民族主義(書劍恩仇錄)寫到人類主義(從射鵰英雄傳到最後都是,但逐步深化),從人的命運(天龍八部)寫到人性(笑傲江湖)最後歸結到最凡俗的非武俠、生活、歷史本身,表明了一個最為簡單但也最深刻的真理:真正的理想主義只能在現實生活中才能實現或建立,這是真正的現實主義,又是徹底的浪漫主義或理想主義。金庸為什麼到鹿鼎記就封筆了?因為他已經無武了,其實如果聯繫到金庸以後改而寫歷史小說的話,我們會說,金庸的封筆不是一個終結,而是一個新的起點。其實也無所謂終結不終結,起點不起點的,隨緣任運,到什麼境界干什麼事而已。
就金庸小說所反映的中國傳統文化而言,書劍恩仇錄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正宗——儒家文化為起始,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則是對此的相輔相成的展開,射鵰英雄傳通過郭靖主要展開了儒家「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的一面,而神鵰俠侶通過楊過主要展示了儒家正心誠意至情至性的內聖的一面,在此,必須說明兩點:一、超越狹隘民族主義,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本來就是儒家文化的崇高追求,因此對儒家思想的深入揭示必然將自己提高到人類主義的境界;二、如果我們領悟了儒家文化的真諦,就會明白,儒家文化從本性上決不違反人性,相反,盡心盡性盡情才能知天知命達道,如此,就自然過渡到倚天屠龍記所展示的道家的境界,倚天屠龍記所展示的道家的境界是正宗的哲學化的道家,偏於老子一面,主要得道家文化之自然、質朴和博大;之後,金庸在兩個方面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對倚天屠龍記的道家文化精神進行了更深入的拓展,一個是深化的方面,深化了倚天屠龍記的博大之處,此即形成為天龍八部,武俠小說至天龍八部,達到森羅萬象、無所不包的境界,猶如華嚴宗的一真法界,另一個方面則是對倚天屠龍記的道家文化精神進行了自我轉換,使道家文化的自然風骨展開為飄逸與逍遙,此即形成為笑傲江湖,笑傲江湖的道家是詩化的道家,偏於莊子一面[天龍八部將道家文化的博大展開到完備浩瀚的程度而笑傲江湖將道家文化的自然展開到自由自在的程度],於是乎就為金庸的武俠小說最終歸宗於平常、本真的鹿鼎記做好了鋪墊,鹿鼎記是禪,是平常心即道的境界。
因此,金庸的武俠小說由儒變而為道又由道變而為佛禪[同時兼賅墨法兵陰陽等各派],直至回歸到生活和歷史本身,乃越來越爐火純青的進程,整個發展過程逐步遞進而又渾然一體。整體而言,金庸由非武俠小說而武俠小說,此為無中生有,越來越精深,達到最高境界又歸於非武俠小說,又由有而歸無,完成了一個大循環。《書劍恩仇錄》為初入大道,倚天屠龍記乃小成境界,鹿鼎記為大成境界。《書劍恩仇錄》為初發心,凡夫位;倚天屠龍記為超凡入聖,聖人位;鹿鼎記為返樸歸真,凡聖等一,平等位。總體言之,金庸的武俠小說創作可謂善始善成,因此有關金庸封筆,可以引老子一言以蔽之曰:功成身退,天之道哉。
金庸武學總論
新武俠小說諸作家中,就武學修為之深邃博大而言,無出金庸其右者,乃至於可曰:通金庸武學即通一切武學。
金庸武學,一言以蔽之曰:以武論道,由武而顯道者也。
武學至上境界,乃即武學而超武學之境界,武學與非武學,本性一如之境界。如此境界,無佛家武學,無道家武學,亦無俗家武學,無佛家、道家、俗家分別之相,乃至亦無無分別之相,佛陀所言離一切分別無分別是也,亦可謂真如自性,大道之實性,此為一切武學非武學之源,不可思議,妙不可言之境界也。此不可言說,假而言之,曰武學之無極境界可也。對應於非陰非陽或無劍境界。
此無上妙境自性起用,自體自然生發而分別生出三相,即通常所謂佛家武學、道家武學與俗家武學是也。此三相初生,故尚未分離,分而未分。三相即一相,一相即三相,三而一,一而三,介於無與有之間,武學之太乙境界也。具體而言,九陽真經、九陰真經、獨孤九劍[木劍境界(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系統化]即此境界也。九陽真經是佛而非佛: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乃從佛學至上大乘禪宗正宗真傳達摩祖師所傳之無上佛法而化來,故一切佛門武功皆歸於九陽真經;非佛,是因為此武學聖典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佛家武學也。九陰真經乃道而非道: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為道家大宗師黃裳由道學淵藪道藏中化來,故一切道家武功皆歸於九陰真經;非道,乃由於此武學聖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道家武學也。獨孤九劍則是俗而非俗: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乃俗家千古奇人獨孤求敗以易經為總根源而化來,故一切俗家武功皆歸於獨孤九劍;非俗,是因為此武林絕學亦含攝、超越天下一切武學,不止限於俗家武學也。故天下一切武功皆以萬流歸宗之勢融匯於以上三大武學,此三大武學又以九九歸一之勢歸於自然無為的絕頂境界。故三大宗師,達摩祖師、黃裳真人和獨孤大俠,雖假借佛門武學、道家武學和俗家武學之方便,而實際心中並無佛家、道家和俗家武學之分也。
三大宗師之分別:就最終意義而言,獨孤大俠,黃裳真人,達摩祖師三大宗師當究竟無別,皆可稱絕頂境界,然細論仍可分出高下:達摩祖師當下直承,純以自心為源而生無上武學,武學只是明心見性之方便,也就是說, 達摩祖師對武學的境界是本來超越,本來無武;黃裳真人是假借道藏為緣,以自心為因而生至上武學之果,終究有所憑借,故雖最終超越了武學,尚非本來超越之境界,不過極其接近此境界,獨孤大俠則經過一生極其艱苦的修習之後,直到最後才超越了武學,踏入武學和人生乃至天道證悟的至上境界,比之於以上兩位稍遜一籌.達摩祖師乃無為境界,黃裳真人乃類於無為境界,獨孤大俠則是由有為而歸於無為的境界.達摩祖師是當下無極,黃裳真人是由太乙而無極,獨孤大俠是遍歷一切有形而無極[基本上經歷了劍道修習過程中的所有階段,經歷最全],不過最終無異,都是體用一如之境界:達摩祖師以真如為體,以博大無邊的無量武學為用;黃裳真人九陰真經上卷明大道微妙本體,下卷為破盡天下一切武學之法門;獨孤大俠的無劍境界,既是內力的無所施而不可,又是劍招的變化無窮。
類似的,《射鵰英雄傳》中郭靖在桃花島山洞中,周伯通說道:他(王重陽)說我學武學得發了痴,過於執著,不是道家清靜無為的道理。我那七個師侄當中,丘處機武功最高,我師哥卻最不喜歡他,說什麼學武要猛進苦煉,學道卻要淡泊率性,這兩者是頗不相容的。於是郭靖就問周伯通:為什麼王教主既是道家真人,又是武學大師?周伯通:他是天生的了不起,許多武學中的道理自然而然就明白了,並非如我這般勤修苦煉的。這就是老子「道法自然」之意,故王重陽理事圓融,既是道家真人,又是武學大師。「俠客行」上的武功各派高手[無論是少林、武當這樣的正宗門派還是各種奇門武學]以任何見解去解釋都不得其真諦,而石破天無心、無意而自然契合於其境界,也可以說是自然無為境界之體現也。與道相合之後,一切武功皆紛至沓來,隨心而發,無不自如。
以上兩種境界皆不受武學門派限制乃至於不受武學限制,武學之自由境界也。如不能恆持此境界而自心生疑,則淪入有形且被其束縛,如此而觀,則天下武學遂分為三大宗:佛、道、俗是也,且三大宗之武學又由自身而無窮化生,漸次生出自己的太極境界之武學、兩儀境界之武學乃至一切可能境界之武學,整個武學格局至此即成門派紛呈、萬象並存之景象。兩儀境界之下,繁復不可論也,故只論太極與兩儀境界之武學。
道家武學之太極境界易見,即太極劍法[和拳法等]是也,分而為兩儀劍法,合則為太極劍法。陰陽剛柔,互生互化,相反相成,兩儀也;混成一體則太極也。而佛家武學和俗家武學之太極境界何在?曰:易筋經即佛家武學之太極境界,而玄鐵重劍即俗家武學之太極境界是也。易筋經乃少林武學之總法門,一切少林絕技與武學皆以此為基方可成就,而此經非少林弟子不傳,已經分了門派;而少林武學兩儀境界,乃由易筋經而自生剛柔功夫,少林武學之特點並非陽剛,而是光明正大,一味剛猛並非少林武學之真諦,少林功夫中雖不乏金剛指之類的至剛至陽之絕技,然亦有「拈花指」等至柔至和之絕技;或曰:少林武學外功為剛而內功為柔,內外兼修,剛柔並濟,最終合而為一,亦為太極境界無疑也。至於玄鐵重劍之武學,乃獨孤求敗超越至剛的青鋒寶劍[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和至柔的紫薇軟劍之後將兩者混成一體而成,達有形劍法之極至,是「一」的境界,也就是太極境界。
天下武學,本來一源。由體起用則化生無量武學,反之,由用歸體亦可返樸歸真,返本還源。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修習俗家武學達絕頂境界可天人合一,修習道家武學達絕頂境界可歸於大道,修習佛家武學達絕頂境界可明心見性,殊途同歸,都是自由王國的境界。
金庸武俠小說的文學經典意義
世界上偉大的文學經典其特徵是雅俗共賞,長盛不衰,也就是既擁有高低深淺各個層次的讀者群體,同時也能夠獲得各個時代讀者的接受和共鳴,因為文學經典都具備時空兩個維度的特點:在空間上作品應盡可能涵蓋各個層次和方面,作品本身就是一個廣闊博大深邃無限豐富的世界,甚至應該同人生、宇宙同樣浩瀚;在時間上作品能夠超越不同的時代而反映超越特定時代的永恆價值——只有作品從本性上超越了不同的歷史時代,才能經得起不同歷史時代不同讀者的檢驗,才能獲得不同歷史時代各種人的共鳴。如此說,金庸的武俠小說可以稱為經典。
金庸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子百家採取兼容並包的態度,在金庸小說中,不同的觀念可以多元並存,和而不同,構成一個包羅萬象而又渾然不可分的整體。無論作為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儒道佛還是作為非主流思想的其餘各家各派都在金庸小說中各得其所。就對中國傳統文化理解之廣博與精深而言,金庸可稱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人。金庸的武俠小說猶如中國傳統文化乃至於東方文化的一座長廊,琳琅滿目。曾有一位學者用一副對聯評論金庸的成就:打通佛道儒,驅琴棋書畫;馳騁文史哲,遣星相醫卜。因此,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讀者可以各取所需,故金庸小說才擁有了最廣泛的讀者群。但金庸讓人稱道、難以企及之處還並非單純是他的作品所具有的兼容並包的博大胸懷,而是在此基礎上對不同流派的思想境界、對不同人物性格與命運的恰如其分的把握。這種精當的分寸感和純熟的火候是金庸功力精醇純正的體現。博大是向外開掘,而精純則是向內、向本性深處錘煉。如果說博大是包羅萬象,那麼精純則是將博大所包羅的萬象貫通起來而達到渾然一體的境界,亦即達到貫通一切的「一」,而同時每個個體並不失去自己的個性,而是各就其位,各成其性,隨在各足,不相妨礙,不僅不相妨礙,而且還相輔相成,相濟相化,一切皆和諧之至,最終才能達到透徹圓熟,隨心所欲,無不自如的境界。由於有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後盾,金庸的文學作品就具有了極為豐厚的文化底蘊。
但金庸作品的超凡之處並不在於、主要不在於、首先不在於對中國或東方文化的理解與闡發,而在於在中國傳統文化這種特定的形態中揭示了超越時代和地域的人類的永恆價值與普遍的大道。何謂也?個體與社會的關系,人類對於自由的追求,對於自己命運的認識和把握,對於社會規律和宇宙之道的求證,並不只是對於江湖人才有意義,也並不只是對於古人才有意義,這些問題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首要意義,是我們生存的意義之源。偉大的作品還都具有一種史詩的風格,這當然是由作品本身內涵的博大豐厚所決定的,因此《水滸傳》是江湖文化的史詩,《三國演義》是英雄文化的史詩,《西遊記》是修行的史詩,《紅樓夢》是社會和人性的史詩[《西遊記》和《紅樓夢》是一真一俗,《紅樓夢》與《三國演義》或《水滸傳》是一陰一陽,《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是一精一粗]。我們同樣可以說,金庸的武俠小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史詩。
金庸的十四部武俠作品,其代表作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記都是長篇,特別是天龍八部和鹿鼎記的篇幅都和紅樓夢不相上下。墨家文化的積極入世、急切救世,儒家的上合天道、下和萬民,道家的自然無為、與世無爭,佛家的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以及兵家、法家、陰陽縱橫之術都有所反映。從宋代直寫到清代,時間跨度近千年;宋、元、遼、西夏、大理、俄羅斯,江南漠北中原邊塞宮廷市井軍陣,空間跨度極為廣闊;社會問題、民族問題、歷史問題、人類的命運問題、大道的本性問題,各種問題皆有體現;既有宏觀的大場景的刻畫(如天龍八部少林寺大戰,倚天屠龍記中明教與六大門派之戰,神鵰俠侶中襄陽大戰,雪山飛狐中天下掌門人大會等),也有微觀的細節的細膩描寫,而且宏觀與微觀能完美的融為一體;既有對外在自然美景的描摹,也有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揭示,千絲萬縷而脈絡分明,結構嚴整,境界博大,意境深遠。金庸的武俠小說因含納萬狀而在當代做到了雅俗共賞,它也必能因趨近永恆而在各個時代長盛不衰。
參考資料:http://www.gulongbbs.net/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02&ID=21403
③ 武俠小說的特點
梁羽生:歷史性較強,人物性格較清晰,正就是正,邪就是邪
金庸:歷史性一般,但故事較精彩,有些人亦正亦邪
古龍:基本沒有歷史性,有些天馬行空,還有些虎頭蛇尾
④ 金庸武俠小說的人物形象有什麼特點
金庸的武俠復小說「以其浩瀚奔騰制的才氣,俊逸瀟灑的文筆,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個充滿真情、柔情、豪情,深沉委婉、細膩動人的人生故事,展示了一幅幅斑斕的社會畫卷,塑造出一系列充溢著人性美的人物畫廊,揮灑著無與倫比的雄渾力度和憾人心扉的藝術感染力」。
當然,這些人物形象塑造只是選取了他們最主要的特徵,每一個形象的特徵都是復雜的,他們有著復雜的性格,正是這些復雜的性格才讓我們看到活靈活現的武俠人物形象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
⑤ 古龍小說特點是什麼
八大特色優點一.視野廣闊 我贊同「古龍小說之前無新派」之說法,古龍小說是真正的新派武俠小說,除形式上創新外,創作視野上也完全擺脫了中國傳統陳腐思想的枷鎖,重視人性的矛盾掙扎。我認為古龍之前所有武俠小說都走不出儒家的天空,唯古龍以現代人的思維,扣合了西方與老莊思想,橫空出世。古龍小說可劃時代,我堅持如此說法。二.故事吸引 (1)懸疑式 例如《白玉老虎》,一開始就擺開誘人的懸念。 (2)荒誕式 例如《血鸚鵡》,十萬神魔十萬滴血的傳說令人膽戰心驚。 (3)宏偉式 例如《流星蝴蝶劍》中老伯與萬鵬王的大型戰爭和心理戰術運用。 (4)鬥智式 例如《絕代雙驕》,江小魚破解了大大小小近百個疑難和危機。 (5)歷練式 例如《三少爺的劍》,一套「奪命十三劍」的鑽研撐起了整個故事。 (6)浪漫式 例如《多情劍客無情劍》由一個情字發展了縱橫交錯的故事。 (7)借喻式 例如《蕭十一郎》,整套小說籠罩了狼的生活氣息。 (8)氣氛式 例如《邊城浪子》中邊城小鎮的沙漠風情,傅紅雪出身的冰冷濕暗寒氣逼人的環境,都造出震撼的感覺效果。 (9)兵器式 例如《碧血洗銀槍》,武俠小說界中很少會專門研究長槍。 (10)偵探式 例如《陸小鳳傳奇》是武俠偵探系列,開創了武俠新風。三.文體獨特 (1)詩體文字 例如《天涯明月刀》就是一部徹底的詩化小說,可稱先鋒作品,將對後世造成巨大影響。 (2)短句排列 見諸後期每一部小說,給人干凈利落的快感。 (3)語言歐化 古龍受歐洲小說影響頗深 (4)擅寫格言 古龍寫格言已到信手拈來之境,當你試著模仿古龍寫一系列人生格言,就知道並不簡單。四.文采飛揚 古龍常能以三言兩語將出場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獨特的語言風格又引起眾多後人的仿學。五.思維出眾 古龍小說所表達的主旨崇尚自由、豁達的境界,具有反傳統的企圖。招式的獨特處理令古龍的品位狂升數級,古龍將對戰處理成心理、修養境界的對決,這一招足以令所有的新派武俠小說作家汗顏。試想想,古龍將武士的「打打殺殺」提升到思想的交鋒,這是何等的偉大手筆。六.才智超人 古龍的對話最幽默,這方面,可以肯定地說,在武俠小說界,古龍可稱第一。《楚留香》里楚留香和胡鐵花的對話簡直是依次精彩的幽默大賞,《絕代雙驕》中江小魚和蘇櫻的對話也脫俗超群,而《歡樂英雄》更是一部生活笑典。只有真正聰明豁達的人才能寫出如此精彩的幽默對白。七.閱歷豐富 古龍筆下出現了各式各樣的人物,都表現得活靈活現,還有各行各業,諸如賭場酒坊,寫來別具生氣,顯示出古龍的見多識廣。八.敢挑難度 古龍有時會故意為難自己,《歡樂英雄》中,古龍花了不少筆墨去描寫一個江湖人如何賺錢維生,連吃飯拉屎也寫得毫不馬虎,須知道越瑣碎的事越難寫,但在古龍筆下,卻見風趣幽默,妙不可言。《大人物》中,純情少女田思思初涉江湖,古龍以萬多字就寫到田思思被江湖騙子騙了七、八次,而且自然流暢,毫不造作。五大突出缺點一.太多聰明人 這是很少人懂得提的古龍小說缺點。古龍每一部小說的人物都充斥了聰明人,不但太多,還是相類的聰明,古龍是個絕頂聰明的人,卻反被聰明誤,他處處都非要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可,這令他的小說鋒芒太銳,欠缺一種收藏的智慧。小說不一定都寫聰明才智的。二.有時太刻意 《七種武器》就是古龍刻意之作,可以將七種武器配上七種意志或心態,由於七個故事都是短篇,故事沒有奇特的曲折可言,未能致盪氣回腸的效果,偏又要匆匆配搭,給人倉促生硬感覺,我覺得《七種武器》並不算佳作。這是古龍「急就章」寫法中的失手代表作。三.有重復人物 從古龍的後期作品中,明顯看到古龍疲態畢露,盡管他的文筆仍然健在,但故事和人物的創意上,已是敗筆紛呈。人物方面尤其顯著,很多配角都出自同意模型。如此說吧,其實古龍創造了很多出色而獨特的人物,從數量上看,已列全行之冠,這一點,必須先言明,只是,他逼自己太緊,新作一部接一部,危機關頭,唯有重復,這的確是一個悲哀。故此,我以「十大」形式撮要古龍小說精粹,是我的一片苦心,並不全因為了要表奇立異。四.有時太放任 古龍小說充滿自由氣息,勇於突破傳統,但有時又太放任,破壞了小說的整體水準。例如《楚留香》中的《借屍還魂》就是古龍的誤筆,無端端扯開了小說的主線,令讀者一頭霧水。五.太歧視女性 古龍是個大男人主義的人,對女性偉大的一面描寫得很少,關於這一點,我認為他與古龍的能力無關,這是他性格上天生的偏見和缺漏。但他似乎是自知而不屑爭辯,於是這點質疑勢必升華到個人自由思想的對抗,在此不欲詳論。
⑥ 概括金庸古龍梁羽生的小說特點
以作品內容而論,梁羽生、金庸的武俠小說注重歷史環境表現,依附歷史,從此生回發開去,答演述出一連串虛構的故事。但從攝用歷史材料來看,兩人又有明顯差別;梁羽生是虛構人物和事件,置入歷史背景中,以此來強化歷史氛圍;金庸則直接取來歷史人物和事件敷衍成武俠小說,其歷史人物、事件,金庸寫來煞有介事,常能以假亂真。兩者都對歷史進行了再認識、再評價,從作品含有的歷史厚度而論,金庸比梁羽生更高一層,其寫作技巧也高明得多。古龍的小說則根本拋開歷史背景,不受任何拘束,而憑感性筆觸,直探現實人生。古龍的小說不是注重於對歷史的反思、回顧,而是著重在對現實人生的感受。現代人的情感、觀念,使古龍武俠小說意境開闊、深沉。
⑦ 簡單說說金庸武俠小說特點
首先,金庸小說作為武俠小說,它承襲了武俠小說這一文類的特點,即金庸在版創作權過程中保持了武俠小說復雜的文學、文化、社會、歷史內涵,典型的創作了繁復多變的武俠文學。
其次,金庸小說襲用了舊小說在行文時夾用詩詞、歌賦、聯句,在回目中使用對聯、詩詞,在語言上使用白話、夾用韻文等特點。
再次,金庸小說潛移默化的借鑒了一些中國式的傳統手法,如說書藝術、插科打諢角色的引入、全知敘述和次知敘述的運用、戲劇舞台的架設、假全知狀態下的視覺與心覺的堂皇運用等。
金庸作為武俠小說這一「項目」的「奧運冠軍」,其超凡的功力在於他通過浪漫敘事構造的俠譜。傑出的武俠小說家,寫武俠,寫出的是人世的眾生相;敏銳的讀者,讀武俠,讀出的是人間的滄桑和百態。
⑧ 金庸、古龍、梁羽生、卧龍生的小說各有什麼特點,其代表作分別是什麼
呵呵,樓主 權威答案來也
摘之:古龍作品全集序:江湖一怪俠
1,金庸:射鵰三部曲 天龍八部
2,古龍:楚留香系列,陸小鳳系列,七種武器系列,小李飛刀系列
3,梁羽生:女帝奇英傳 七劍下天山 江湖三女俠
4,卧龍生:金劍鵰翎 岳小釵 飛花逐月(特點:擅長心理描寫 尤其是女主角刻畫突出)
重點是 四大天王中 金庸、古龍、梁羽生小說各有什麼特點:(摘之:古龍作品全集序:江湖一怪俠)
以作品內容而論,梁羽生、金庸的武俠小說法重歷史環境表現,依附歷史
,從此生發開去,演述出一連串虛構的故事。但從攝用歷史材料來看,兩人又
有明顯差別 梁羽生是虛構人物和事件,置入歷史背景中,以此來強化歷史氛
圍 金庸則直接取來歷史人物和事件敷衍成武俠小說,其歷史人物、事件,金
庸寫來煞有介事,常能以假亂寞。兩者都對歷史進行了再認識、再評價,從作
品含有的歷史厚度而論,金庸比梁羽生更高一層 其寫作技巧也高明得多。古
龍的小說則根本拋開歷史背景,不受任何拘束,而憑感性筆觸,直探現實人生
。古龍的小說不是注重於對歷史的反思,回顧,而是著重在對現實人生的感受
。現代人的情感、觀念,使古龍武俠小說意境開闊、深沉。
就小說人物的主流傾向而言,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濃烈,正
邪嚴格區分,人物的社會內涵豐富,但人物性格單一,有概念化、公式化的缺
陷。金庸武俠小說人物性格復雜,具有 種反傳統精神,小說人物亦正亦邪,
危步於道德的懸索之上面能不失其墜,具有「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的復
雜、矛盾性格,面人物思想性格的復雜、矛盾又是奠基在生話本身的復雜、矛
盾之上,這樣,人性的發掘就有了深刻而廣泛的社會意義。古龍小說最注重的
是人性的體驗,他常用細膩的筆觸去描寫人物微妙而復雜的情感,常用生與死
、幸福與痛苦這樣尖銳對立的矛盾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高貴獨立的人格,
以此來揭示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實話。在古龍小說中,多寫變態人格,追求外
化怪異人物性格的刻畫,其作品主人公大多怪誕、神秘、孤僻、行事固執 自
尊心強,又是性情中人,多情種子。這種情況可能與古龍的身世、心境、經歷
有關。
談到小說情節,古龍武俠小說也和梁羽生、金庸小說有明顯不同。三位大
家都善於編織故事,他們的小說情節都十分曲折,構置巧妙,懸念層出不窮,
伏線引出千里,環環相知此呼彼應。梁羽生武快小說情節前工後拙,開篇十分
吸引人.以後的情節則漸趨平談,顯得有點才氣不足。金庸武俠小說恰恰相反
,往往開局平平,隨著情節的展開,人物紛紛涌現,情節盤根錯節 主幹巍峨
,枝葉繁茂 宏大縝密的構思,詭異莫測的布局,奇跡聯翩,回環波動,攝魂
奪魄,回腸盪氣。金庸的才思如同一爐火.小說情節猶如爐火上的一壺水,火
越燒越旺,水越來越滾。古龍武俠小說的情節又不相同。他的小說從頭至尾都
跳動著最強的音符,情節奇中有奇,巧中合巧 偶然中有若必然 事事不可料
,事事又得宜,計中套計,真中套假,假中存真,真真假假,變幻莫測。小說
情節的發展根本無法預料 驚險頻出,令人喘不過氣來,而全書的續密無隙又
讓人口服心折。古龍武俠小說的情節營構的確堪稱一絕。
至於小說武功描寫 梁、金、古三大家也有各自的風格.梁羽生武俠小說
中的「武功」,虛幻中寫實性很強,一招一式,清清楚楚,細膩而又逼真 緊
張激烈,誇節有致。粱羽生的「武功』也具備道德傾向性,有正派武功,也有
邪派武功 正派武功力道柔和 象徵著善良、仁慈,既利於攻敵防衛,又有益
於修心養性,而邪派武功則非常霸道,歹毒殘忍,意味著邪惡 如修羅陰煞功
、雷神掌、毒掌等。正派武功循序漸進,發展緩饅,但根基扎實,邪派武功進
展神速,卻容易走火入魔, 貽害終身。凡此種種,造成了梁羽生「武功」的既
精彩又單調。比起梁羽生來, 金庸的「武功」更令人神往。金庸將武功描寫與
中華民族的文學藝術和傳統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琴棋書畫 九官八卦,醫道
,用毒,皆可化為絕世神功,並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精神作為「武功」的
最高境界。金庸還著力描寫人物練功的艱難歷程和堅韌性格,並有聲有色、恰
如其分地描述出主人公因禍得福、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必然寓於偶然之中的道理
意境,使金庸「武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庸「武功」還有一個特點,就
是詼諧有趣,在激烈的打鬥中插入笑料 令人捧腹。古龍的「武功」風格與眾
不同,他是以「怪招」取勝的。他的「武功」重精神不重招式 如《邊城刀聲
》中寫葉飛的「飛刀」絕技,「天上地下從來也沒有人知道他的『飛刀』在哪
里,也沒有人知道刀是怎麼發出來的。刀未出手前,誰也想像不到它的速度和
力量 』。刀一定在它應該在的地方!…天土地下,你絕對找不到任何人能代
替它。若不能了解他那種偉大的精神,就絕不能發出那種足以驚天動地的刀!
飛刀!飛刀還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那並不是殺氣,但卻比殺氣更令人
膽怯。」這里所寫的「飛刀」,已不是一種純粹的武功,而是一種高尚人格,
偉大的精神,即葉飛老師李尋歡那種「仁慈、博愛」的精神,它表明的是「正
義必定戰勝邪惡」!古龍的「武功」
又強調「攻心為上』,舉凡人物的性情、情緒、脾氣、衣飾、環境,乃至
肌肉的顫動、松緊等,都會對武功的發揮產生影響,而高手決戰是不容有絲毫
錯誤的,「他們的心情,他們的神態,他們站著的姿勢,都是絕對完美的。」
在這種情境中,「武功」已不需套路,一招之間,生死立判。古龍的「武功」
還表現出一種境養—禪的境界。它以徹心見性為宗旨,對敵手的體察*的是忘
我和物我合一的境界, 能消除認識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准確地體察敵手武
功的弱點。這種忘我境界是一種經過長期訓練後所達到的隨心所欲的自如狀態
,在這種忘我狀態中,戰斗者已成為「無意識的人」,心中已不存在作為觀察
者的「我」,有的只是手中的武器和對面的敵人;在這種狀態中,身劍合一,
戰斗者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功的威力 一去之下,毀滅敵手。正因為古龍「
武功』有這些 「怪招』,所以他「武功」的風格別具特色無招無式 簡短有
力,重在精神,一擊見效。
古龍小說在語言、技巧上,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獨家風格.梁羽生小說的語
言文采飛揚,字里行間透出濃郁的書卷氣,故事中又常常用詩詞歌賦、民歌俗
語點綴其間 ,以創造優美的意境、氣氛 烘託人物的內心世界。他的小說技法
以傳統繼承為主,多用章回小說的形式鋪張故事,敘事中有著明顯的說書人的
口氣,表現出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金庸才如大海,浩瀚奔騰 文筆俊爽、瀟
灑、談諧逗趣而又富於變化,他的小說既有詩情畫意,柔綺委婉的情境,又如
西方小說直探人生、命運的真諦。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地吸收西方小
說的創作技巧,中西結合,使小說結構既精巧、繁復,又謹嚴、完整。古龍小
說的語言句式短,句法多變,簡潔、俐落、灑脫。文章隨意揮灑、虎虎有生氣
,敘事力避平鋪直敘,行文多跳躍抖動,情節驚險蹊蹺而又不違情悖理,辟境
造意,刻意求新。如果說梁羽生是恪守典雅,不失武林大家風度的話,那麼金
庸就是博採百家,融合中西技法,既典雅古樸、慷慨糠概多氣,又濃諧幽默、
妙語解頤,揮灑肄縱,多樣統一地開創了一代武林新風,是「武壇』的絕頂人
物 至於古龍,則是大膽恣肆.不守成規 逞才搞藻,笑傲「江湖」,力求新
穎變化而又意蘊深邃的武林怪傑。
⑨ 中國現代武俠小說主要的作家作品有哪些,他們各自具有什麼特點
中國現代武俠小說主要的作家有梁羽生,金庸,古龍,他們都具有俠義精神
⑩ 傳統武俠小說的特點,分類,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傳統武俠時期】
一、港台武俠時期
即所謂的「新武俠」時期或者大武俠時代。20世紀50年代,武俠在港台的商品化和通俗化潮流中形成。它是以梁羽生和金庸為代表的寫虛構的歷史上的武俠故事為內容的一個文學流派,指新文化運動後,武俠小說在新文學的影響下,開始白話創作後新一種的文學樣式。這個時代名家輩出,梁羽生為開端,金庸為高潮,溫瑞安為第二次高潮。金庸、古龍、梁羽生還並稱為「新武俠三大家」。
關於此時武俠中「俠」的定義,梁羽生講「舊武俠小說中的俠,多屬統治階級的鷹犬,新武俠小說中的俠,是為社會除害的英雄;俠指的是正義行為--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的行為就是俠的行為,所謂『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此時武俠大多突破了民國武俠小說的劍仙鬥法、門派紛爭、鏢師與綠林仇殺的題材范圍,較多表現人民群眾的斗爭。著重人物性格描寫,兼用中西技法,突破了舊武俠小說的窠臼,剔除了舊武俠的鬼神色彩,要求故事中的奇跡嚴格限制在「人體潛能」的范圍內。新武俠的缺陷在於俠客英雄超人化,他們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包打天下。缺乏現實主義的深度,屈從於商業需要,稗出贅附,故事套路化。
1、第一時期,梁金時期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1922年生,廣西蒙山人)在1954年發表的《龍虎鬥京華》,以口語寫作,所述史實,所繪山川,均經嚴格考據,人生性格與心理活動刻劃入微,文筆細膩而有文采,舊武俠小說難以與其比肩,從此奠定聲名,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的發動之作。梁羽生國學根底深厚,他的武俠小說帶有許多自己作的詩詞,每每傳誦一時。他的小說每一部都有明確的歷史背景。1956年,梁羽生開始寫《七劍下天山》。梁羽生一直寫作到八十年代初,他的最後一部小說《武當一劍》初刊於1980年5月9日的《大公報》上,完結於1983年8月2日。代表作《萍蹤俠影錄》、《七劍下天山》、《塞外奇俠傳》、《龍虎鬥京華》、《雲海玉弓緣》、《白發魔女傳》。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3年生,原籍浙江海寧)的《書劍恩仇錄》開始寫作於1955年中。《射鵰英雄傳》寫於1957年至1958年之間,是金庸的第四部武俠小說。「射鵰」奠定了金庸的武林盟主地位,是公認的經典名著。金庸用十七年寫完他的十五部武俠小說,又用十年把這十五部小說全部重新修訂了一遍。金庸寫作至1972年文革未結束封筆。
2、第二時期,古龍時期
古龍1960年開始嘗試寫武俠小說,初期的《蒼穹神劍》等都十分幼稚,及至1964年才以《浣花洗劍錄》等聲名鵲起。1965至1966年間是他創作的豐收期,他寫作了《大旗英雄傳》、《名劍風流》、《武林外史》、《絕代雙驕》等名著。1967年創作的《鐵血傳奇》(即楚留香系列)及以後一直寫了六十一部共計28冊。古龍其人才華橫溢但用心不專,從他的小說就可以看出來。但他妙在有急智,每在關節處突出奇兵。早年古龍並沒有自己特出的風格,在台灣的武俠圈子裡不算太耀眼;至於他在七十年代的晚期作品,那已明顯是江郎才盡、力不從心了。
3、第三時期,溫黃時期
溫瑞安(出生於馬來西亞),1973年作《四大名捕會京師》,1981年作《神州奇俠》、《血河車》等重要作品。八十年代初金庸、梁羽生相繼封筆,1985年古龍去世之後,港台武俠小說一片凋零。出於「求新、求變、求突破」的心理,溫瑞安從1986年底開始大力倡行「超新派武俠」,或稱「現代派武俠」,把大量主流文學的東西引入了武俠小說。曹正文在1989年將其列為第三代新武俠小說的代表,而與第一代的金庸、梁羽生,第二代的古龍並稱。
黃易,本名黃祖強,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1989年黃易辭去高職厚薪,隱居離島深山、藏風聚水之地,專心從事創作。至90年代,旋即以獨樹一幟的武俠作品,席捲港、台兩地。1991年成立黃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了大唐雙龍傳等作品。黃易的作品場面宏大、人物眾多,讓人嘆為觀止。只是在武打招式的描寫上顯得過於草率,說服力不足。另外,黃易作品往往直接融入一個歷史大時代,而不是將歷史作為背景。這是其優點,但也受到了歷史的限制。
港台武俠時期港台的其他作家於香港方面有:蹄風、金鋒、張夢還、牟松庭、江一明、避秦樓主、風雨樓主、高峰、石沖等;台灣方面,有:郎紅浣、成鐵吾、海上擊築生、伴霞樓主、卧龍生、司馬翎(即吳樓居士)、諸葛青雲、孫玉鑫、龍井天、墨餘生、天風樓主、醉仙樓主、獨抱樓主、蠱上九、陸魚、上官鼎、東方玉、曹若冰、南湘野叟、武陵樵子、慕容美、蕭逸、古如風、向夢葵、陳青雲、柳殘陽、司馬紫煙、獨孤紅、奇儒、秋夢痕、於東樓、東方英、雪雁、秦紅、墨餘生、丁情等。但其中具有代表性與影響力的武俠作家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