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看武俠小說的利與弊。
利就是能學到很多知識,能讓你的思想更加豐富多彩,有時還能學到不少的道理!
弊就是很容易沉迷下去,影響學業,如果你學業較重的話,建議你不要看!
『貳』 誰告訴我武俠小說的定義
一、武俠小說的分類與層次
以個人的閱讀及賞析能力,我將武俠小說劃分成了三大類別和四種層次。
三大類別是:
(一)、純粹性的虛構武俠小說。我這里所指的,是那些完全用來描寫虛構而成的武俠世界(或社會)中的武俠故事。此類作品在當今眾多的武俠小說中的數量與質量當中所佔的比例很大,在目前所有的優秀武俠小說當中,有接近半數的作品便是屬於此一類的作品,這類的武俠小說是武俠小說中的一支主流派。
(二)、摻雜著歷史性的武俠小說。這里主要是泛指在其作品當中包含有著真實的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武俠故事。這類作品在總的數量上要比前者稍少,但其作品的質量及成就,卻是絲毫不比前者遜色,甚至要強於前者。是武俠小說中的另一支主力軍。
(三)、具有較高文學性的廣義武俠小說。這類作品在總體數量上相對於前二者要少的多,但其在文學意義上的造詣和成就,卻是三者當中最高的,也產生了為數不多的前二者在文學上所無法產生的經典偉大的作品,其作品多為短篇,長篇甚微,雖只有一部勉強可歸為其類的《水滸傳》,卻已是足可百世流芳,千古傳誦不衰了。
四種層次是:
(一)、一般的武俠小說。
(二)、好的武俠小說。
(三)、優秀的武俠小說。
(四)、偉大的武俠小說。
在此先來說說一般的武俠小說,其餘三者將在後面作專門的論述。
所謂一般的武俠小說,即文筆順暢,文理通融,文字語言無明顯毛病,有較完整的故事,有最起碼的情節,有一個確定的主題和有一定的思想內涵。這樣的武俠小說,如今在市面上各種通俗的刊物當中比比皆是,可在網路當中的武俠作品中,這樣的作品卻大概只佔了其總體數量當中的百分之一左右,而另外的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則只能算作是「武俠作文」了,最後剩下的那百分之零點幾的作品,可勉強算作是稍好的武俠小說。再嚴格苛刻一點說,在整個網路的武俠作品中,真正能夠算得上為好的武俠小說絕不會有超過十篇,且全都是些中短篇之作,長篇為零。至於優秀的武俠小說,在整個的網路當中,至今仍是看不到其有任何絲毫的蹤跡,在以後也將恐怕不會再有。當然,以後若是採取網上辦刊發表並能夠支付與傳統紙張刊物同樣的稿酬方式,這就得另當別論了。如果有這一天,那麼以後的網上閱讀也必定會是付費的閱讀方式了。
二、武俠的定義和武俠小說的形式
用最簡單最直接也是最通俗的解釋,武俠就是以武行俠。武俠小說如今之所以能夠以單獨的類別從其它類別的小說當中劃分出來,也正是因為這種較為特殊的性質關系。
武俠一詞最早的來歷與出現我不太清楚,也懶得再去考證。但是,依照漢文詞語的造詞常規來解釋分析,一是主謂分明,二是朗朗上口。在只有兩個字的詞語當中,排在前面的第一個字應該是最重要的根本所在,武俠中的武字,顯然也是這種意思了。
和所有漢文詞語一樣,武俠一詞之所以要把武字排在前面來顯示其最主要的地位,這絕不是隨手的杜撰和憑空捏造出來的,這其中的因果關系應該是一目瞭然,明白無誤的。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武字的意思:關於軍事或技擊的。軍事上的武指的是武裝和武器,而技擊上的就是武術了。然後,再讓我們來看看俠一字的意思:舊稱依仗個人力量幫助被欺侮的人或行為。
這樣一來,我就很明白武俠當中為什麼要以武為主的了。既然俠是一種依仗個人力量幫助被欺侮的人或行為,那也就是說沒有個人力量的人是很難或根本不可能可以行使這種行為的。而這里的個人力量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之下應該是在指武力,武藝的力量。當然,也包括有權力的力量,財的力量或是其它一些特殊技能的力量(比如醫術),所以可以說,一個人若是想行俠仗義,就必須得具備這些力量中的某一種力量,如果都能夠具備,當然就更完美了。有權力的人的俠行為主要表現在主持正義,鏟除邪惡之上;有財力的人的俠行為主要表現在仗義疏財之上;有醫力的人的俠行為則主要表現在救死扶傷之上;而有武力的人的俠行為表現就比較廣泛了,由於武的特殊性,擁有武藝的人(特別是擁有高強武藝的人)大多同時也會擁有一定的權力,財力和醫力,這就直接促使了擁有武力的人在俠行為上踴躍而廣泛的出色表現了。武在俠行為當中就有了不可替代的主要因素和地位。
既然有了武俠一詞,又有了武俠小說這一單獨的類別體裁,武俠小說就應該是專指以武行俠為主的題材小說。完全脫離或是拋棄了武的俠小說,只能算作是俠義小說,而不能說是武俠小說,不然,武俠小說的特定意義就失去了意義所在。你要寫沒有武的愛情俠義小說當然可以,但這只是情俠小說,不能說是武俠小說;你要寫沒有武的文人俠義小說也很好,但這只是文俠小說,也不是武俠小說。既然叫武俠小說,就必須得有武有俠,不然我們干嗎還要叫什麼武俠小說了呢?我對當今的某些對既沒有武又沒有俠的小說硬是稱之為武俠小說的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我們大家都知道,愛情是情感當中的一種情感,可是誰又會把不是描寫愛情的情感小說叫著愛情小說呢?小說既然有了詳細具體的分門類別,就應當有個涇渭分明,一旦混淆不清,就很容易讓人產生錯覺,造成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現在各門各類的學科之所以分類得越來越細,越來越專一化,不正是在要避免這種混淆的情況嗎?
在武俠小說這類題材當中,武是毫無疑問和必不可缺的因,而俠則是其必然的果,是武的一種延伸和升華的行為結果。所以說,沒有武的武俠或是沒有俠的武俠,就好比是沒有因的果或沒有果的因,這是一種不倫不類和匪夷所思的謬論,是極其滑稽和可笑的事情。
至於武俠小說中的武行為(指打鬥場面)所佔篇幅的比例,這就得因文而異了,只要不過多就行,不多言。
三、神話與童話,劍俠與武俠
福克納曾經說過要成為作家所必需的三個條件:經驗,觀察和想像。虛構是小說最根本的特質之一,作為題材較為特殊的武俠小說,其巧妙的虛構想像力就顯得尤其重要。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來說,所謂的武俠世界或是社會幾乎完全是一個虛構的事物,這種事物只存在於人的想像與夢境當中,是中國式的一種特有的「童話」。
童話是舶來品,中國以前是沒有的。但是,中國卻有著與之極為相似的神魔文學(或叫中國神話),中國神話的產生歷史之悠久,是完全可以追溯到在文字產生以前的時期的,與每一個民族一樣,中華民族對神魔(或是神靈)的崇敬,畏懼和嚮往,是任何其它事物都所不可替代的。
神是正義的代表,魔是邪惡的象徵,同樣都擁有匪夷所思的力量。在古代社會的很長一段時期之內,神與魔都是屬於統治階級用來迷惑、威懾和統治廣大民眾的一種獨有的強有力的神秘工具。
古人在長期對神與魔的敬畏嚮往之後,不管是統治階級還是被統治階級,對始終都見不到其蹤影的神魔不然而然就難免或多或少有了一些的懷疑。但是,由於神與魔那被過於誇張了強大與匪夷所思的力量,誰都不敢公開來張揚自己的這種懷疑,於是,一種新的形象便漸漸開始產生了,這就是同樣有著某種超能力的人:即劍俠(或劍客)。
劍客的出現最早是在奴隸社會時期,最初的劍客完全是統治階級的產物,在冷兵器統治的奴隸社會,平民百姓是絕對不允許擁有兵器的,有的甚至是連切菜用的菜刀都不允許擁有,奴隸們更是連自己的姓氏都不能擁有,技擊之法(武術)同樣如此。
初時的劍客大多是一些貴族門下的食客或是門人,有了劍客,江湖隨之產生形成,從而也直接導致了武俠故事的產生與形成,直到武俠小說的出現,幾乎在過去所有的武俠小說當中,具有神奇武藝的劍客都是必不可缺的最主要核心人物。
於是,武俠與神魔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其天馬行空隨心所欲般的虛構想像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在清未及近代的武俠小說當中,這種虛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造成了千遍一律和泛濫成災的雷同與重復,除暴安良,劫富濟貧以及維護封建統治政權的主題成了舊時期武俠小說當中唯一在表達的中心思想,完全虛構誇張了的故事情節及人物自然也就是這個時期里武俠小說中的最大弊病。所以,這個時期的武俠小說即使是文字再優美,想像力再豐富誇張,充其量也只能算作是較好的武俠小說,而算不上是優秀的武俠小說。
到了現代,特別是在上個世紀的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這七十年間,武俠小說可以說完全有了質的飛躍,不論是思想上,人物上還是情節上,都有了突飛猛進的跨越進步,這也就難怪在某些外國人在看了這時期里的中國武俠小說之後高聲驚呼:「優美的中國童話!」了,從某些方面來看,這還是很有其的道理的。
四、什麼樣的武俠小說才能算是好作品
好的武俠小說最起碼得有一個好的故事,好的主題,好的人物和好的文字語言。
(一)、小說是由故事發展而來的,寫小說實際上也就是在寫故事。不論小說發展到什麼樣子,它永遠都不可能是無故事的,對故事的構思與想像,這是每一篇小說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對通俗小說形式的武俠小說,故事情節的精彩性就尤為顯得重要,這一點與純文學的作品更注重思想深度是有所不同的。
由於武俠小說的基礎本身就是建立在一個虛構而成的空間當中,所以它的故事情節以及人物就更能夠得以最充分的想像和隨心所欲的誇張,長篇的武俠小說更是如此。
短篇小說,不論是哪一種形式的短篇小說,它所能表達出的只是某一段時期生活片面中的一些啟發閃光點,從而達到感動或是吸引人的內心,這是短篇小說的共性。長篇則不同,長篇的武俠小說如果沒有一個能夠吸引人的好看的故事,不管它的主題有多好,也不論它對人物描寫刻畫的有多麼地傳神逼真,文字語言有多麼地嫻熟精美,若想要取得真正的成功,顯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可是反過來我們卻又看到,由於武俠小說的某種特定性,它的故事范圍面的選擇又顯得有些狹窄起來,這樣就直接造成了眾多相仿的重復與雷同,從而一再對一些早已是泛濫成災和千篇一律似的題材故事進行一味地攝取利用,這樣一來,就不可避免地讓人對武俠小說的模式產生了一種較為厭惡的抵觸和錯覺,這不得不說是當前武俠小說當中一個令人難堪的通病與弊端。
作為好的武俠小說作品,最起碼應該要擺脫這種現象,力求能有一個新巧的創意和構思,讓人有一種令耳目一新的感覺,否則,也就只能是淪落到俗套中的一般武俠小說中了。
(二)、武俠小說的主題。好的武俠小說的思想主題至少應該有其一定的深度和力度。寫小說本身就是在用一種藝術的手法來對現實生活進行發掘,發展,發言,發現和誇張。武俠小說中的環境雖有別於現實生活,但它卻不能過多地脫離於現實生活,脫離了現實生活的武俠小說,它的生命里與生存力是極其脆弱不堪的。
武俠小說的故事內容雖然很難離得開打打殺殺的場面,但是它的主題思想卻應該遠離暴力與邪惡。好的武俠小說的主題思想應該是健康向上的,歌頌美好,批判丑惡,這也是應該是所有文學作品不可或缺的一個主題思想。武俠小說就更應該如此,俠即代表正義,也是用武來除惡揚善的必然結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武俠小說的唯一主題思想就完全應該是除惡揚善。當然,我這里所指的除惡揚善,並不單單是指除暴安良和劫富濟貧,它應該是更廣義的和更深層次的。
(三)、人物是小說的靈魂。同樣,不論小說怎樣地來發展更新與轉變,它不可能是無人物的,即使當今一些標榜自己是最前衛的一些新新小說,它同樣也需要一個敘述者,同樣會有他的敘述視角和敘述態度。
沈從文先生曾在他的寫作論述中說:「小說應該要貼再人物來寫。」好的武俠小說中所刻畫的人物,最起碼應該要逼真,有栩栩如生的感覺,而且刻畫的還要合理,要與人物的性格、身份、地位,環境相符合的邏輯,而不是那種兩顆聰明的腦袋在打架。
古龍的武俠小說在描寫人性之上應該是很不錯的,再加上他那些匪夷所思故事與武功,他的武俠小說能夠擁有那麼多的愛戴者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在總體上我卻應該他對人物的刻畫並不是很成功的。幾乎是他筆下所有的男女主人公,都是聰明的讓人感覺到是那麼地相似與雷同,這些人物因此也就多少失去了自己鮮明的個性,而顯得有些千遍一律了。
相反,金庸在人物刻畫上的處理則明顯要比古龍好,傳神、合理、豐滿,這也是金庸的武俠小說在總體的成就上要高於古龍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
(四)、寫小說就是在寫語言,有關這樣的話中外有太多的大文豪大作家都說過多次。小說是語言的藝術,好的小說就必須得有好的語言。
語言是所有寫作的基本功,也是體現一個作者真功夫、真伎倆的地方。小說的語言是每一個小說作者最無法藏拙的地方,沒有好的語言的小說,或許能夠在一時藉助情節與對話來聽人喜歡,但是卻無法能夠獲得長期的認同。
現在是武俠文學愛好者多得不得了,其中大多不是模仿古龍,就是模仿溫瑞安,為什麼?恐怕除了自身喜愛的因素之外,文字語言的功力欠缺應該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溫瑞安的武俠小說我已經是沒辦法看下去了,語言實在是有些糟糕。而古龍的一些優秀作品卻仍然還有讀的慾望。古龍的文字語言應該說還是相當精煉的,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比較容易模仿,其實不然。在當今所有的所謂古派風格的作者或是寫手當中,形似的太多太多,而神似的卻幾乎還找不出有一個。單說古龍作品中的那些看似不經意卻隨處可見的寥寥數筆對人物或是風景的點綴,眾多的模仿者即無法做到,別的更深層的描寫就更不用來說了。
金庸的文字語言算是地地道道的半文言半白話文,在「五四」以來的很長一段時期里,這種語言也是眾多作家所喜歡的一種主流文字語言,近年來雖然被更通俗更白話的語言所取代了其主流的地位,卻仍然還是有為數不少的作家喜其不棄,好的作品也時有出現。
總的來說,好的武俠小說就應該是一朵明艷照人的花,它能夠讓人有賞心悅目的感受,讀起來會覺得有趣和有味,讀完後更會有一種受益的收獲。
五、意境——衡量優秀武俠小說的標准
一部優秀的武俠小說,它必須包涵有一種美好的意境。這種意境,便是優秀與好之間的根本區別。
清代文人樊志厚曾著文說:「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險勝,或以意勝,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字。...二者常互相錯綜,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廢也。文學之工不工,亦視其意境之有無,與其深淺而已。」
樊志厚這段話的意思既是:一部作品有無意境,或是擁有怎樣的意境,便是決定這部作品的品級關鍵。清末大宗師王國維也說過類似這樣的論點:「惜不於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於第一流之作者也。」可見意境在評論作品上的重要性。
所謂意境,用我國古代文論的比喻便是:「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鏡中之象。」
優秀的武俠小說應該是縱身跳出武俠本身之外的,有優秀的文字語言通過比喻、象徵和暗示來擴展其細節,場面以及情節形象的藝術功能,使讀者沉浸其中,生發感應,領略和享受藝術的美感,從而達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妙意境,只有擁有了這樣意境的作品,才是能夠稱得上是優質的作品的。
六、日本武學武俠小說與中國文人式的武俠小說
中國的武俠小說之所以會被國外的文學界稱之為「中國式的成人童話」,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武俠小說中所描寫的社會環境是一個憑想像而出的虛構世界,而同樣也是武俠小說的日本武俠小說,國外文學界則不以童話來常稱呼或是冠名,這是因為在日本的歷史上確實有過這樣一個過著在刀口淋血的武士時期的階層生涯,而中國的歷史上卻沒有象中國武俠小說中所描寫的那種時代。所以,日本的武俠小說描寫的即使有多麼地神奇,它的真實的內在卻都是不會怎樣離譜的。
日本的武俠小說大家首推宮本武藏。宮本武藏的武俠小說可說是讓西方了解日本精神的一個窗口,他的影響重大,意義深遠,這是金庸很難望其項背和無法做到的。所以,金庸就永遠只能是做一個優秀的通俗小說家,而宮本武藏則可擠身於文學大師當中。
由於種種的原因,宮本武藏的武俠小說大陸中文譯本的質量不能盡如人意,值得很粗糙濫制。但是,其作品在國外的繁體中文譯還是比較高質量的,譯出了其七八分的神韻內在。古龍武俠小說創作的中後期,就從中借鑒了許多優秀的東西。反過來,金庸武俠小說的國外譯本就顯得有些不忍讀的了,除了與譯文作者有種種的原因之外,小說的本身恐怕也有一定的關系,這是一個讓人應該深思的問題。
同樣是輕生死、重然諾,超越人類體能和心智極限的武俠小說,日本武俠小說之中所表現出來的內在精神卻與中國武俠小說中所表現的內在精神不同。日本武俠小說所表現的精神是日本獨有而令人神往的「武士道」精神,而中國武俠小說所表現的精神是孔孟的「中庸之道」。
在對「道」、人格和俠者的氣魄表現上,日本武俠小說更強調和注重對武學精神的追求,偏重超越生命的極限,從而達到無我或忘我的至高境界;而中國的武俠小說則更偏重於故事情節上的傳奇性和博學的表現,這樣或多或少就有了一些落入文人式的文字消遣了,就使得中國武俠小說對現實的補足性上有些不如日本的武俠小說,在內涵的深度上落了後。
從某些方面來看,這就有些象中國與日本的圍棋一樣,眾所周知,圍棋是中國發明的一項腦力競技游戲,可是真正將圍棋發揚光大的卻是日本,這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圍棋人在對「棋道」上的追求與執著遠勝於中國的圍棋人,日本圍棋人完全是在用「武士道」的精神詮釋他們的「棋道」,在日本的幕府時代,日本棋界的爭斗悲壯而慘烈,生存與榮譽之間的殘酷,幾乎令人不敢想像。但是,日本圍棋人對「棋道」上追求卻超越了這一切,甚至是生命,這是中國圍棋人所不能想像和做到的。
中國武俠小說若想要突破,必須得在對現實深度的關懷和對生命人性高度的發掘上擴大和放開思路,否則,中國武俠小說將很難有所發展。希望一些真正有心在武俠文學這個天地有所追求的有才華的作者能夠好好深思一番。
七、有意義的武俠小說和有意思的武俠小說
從大的主題來說,文學藝術作品可劃分為有意義的和有意思的兩大類。
不論是哪一類的作品,他們在價值上應該都是均等的。簡單通俗地講,有意義就是講道理,而有意思則是在講故事,一個人若是知道了許多事情的道理當然的很有價值的;但是,一個人如果能夠知道很多事情的內容也是很值得的一種收獲。
因為有了純文學與通俗文學之分,意義深刻一詞又就成為了純文學與通俗文學之間的一個分水嶺,從而造成了多數人都認為通俗文學是一種很淺膚的文學,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意義和意思之間並無高低貴賤之分,它們的最高度是完全平等的。再說了,讓純文學來擔負起有意義作品的主要創作和讓通俗文學在有意思的作品之上發展的更好,這也不是一件什麼壞的事情,從而做到真正的「雅俗共賞」相結合,這對純文學和通俗文學都是一件十分有利的好事情。
當前眾多的武俠小說作者懷著對武俠小說振興的激情,一味地想多寫出一些有意義的作品來,這當然是值得贊賞和肯定的,但是這里卻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即冷落了有意思的作品的創作,這就有些糟糕了。個人對武俠小說的創作是稍稍偏向於有意思一類的作品,而且覺得,要想寫好一篇真正有意思的武俠小說要比寫有意義的武俠小說的難度絲毫不低,甚至更難。而且,從現在通俗刊物的運作市場來看,多一些有意思的好作品,這是更能夠得到大眾的迎合和需求。當然,如果能夠寫出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的好作品,那就更好了,這樣的作品若是多了,偉大的作品便將會從中橫空出世。
八、守望新的偉大武俠作品的降臨
前不久中國作家協會的主席將子龍先生在一次新聞談話當中曾自信地說:「由於各方面的條件和環境都已經成熟,這個將在未來的十到二十年中產生出新時期一代的文學大師!」
這實在是一個聽了令人振奮的消息。在此,我也祝願我們的武俠文學在未來的二、三十年中能夠產生出新的更好的武俠大師!
『叄』 武俠小說的意義何在
現代的武俠小說,已經很難反映到社會,所以現代的武俠小說的意義,主要是再現當年江湖人人與人之間的情義。
『肆』 從武俠小說反思人生到底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金庸先生當初在寫笑傲江湖的時候,寫令狐沖,做了尼姑的掌門。但是他卻隻字未提令狐沖了解佛教多少,桃谷六仙,也聽從佛教。 而他們那些江湖人士,確對佛教畢恭畢敬,並沒有說其原因。如果那些江湖人士, 若對佛教不了解一些的話,他們怎麼知道佛教是最讓人值得尊敬的呢? ——因為少林派武功高,是最大派。 我不太明白的是,令狐沖那樣聰明的人,豈能不去了解佛教的道理呢?上有方證大師,方證大師,豈能不明白佛法? ——武俠小說中武功高就可以了,你可以認為金庸認為令狐沖不需要了解佛教就能領導好佛教。 在武俠的世界裡,除了武功,就是江湖。但是令狐沖為啥不想了解人到底為了什麼活著呢? ——你怎麼知道令狐沖不想了解人為啥活著 我覺得著是金庸先生的一大失敗。我想問一下,喜歡武俠的朋友。 武俠小說雖然是編寫的。但是我們作為現實的人,是否能了解佛教到底怎麼回事呢?我們活在這個世界的目的是什麼呢?人的智慧是怎麼有的呢?如果人死後,什麼都沒有,那為啥還會有人呢?人又是哪裡來的呢? ——佛教是一個宗教。 ——活著本身就是目的,活著是為了更好的活著。做你想做的那種人。 ——智慧是先天性人的能力,加上後天的培養磨練來的。 ——人死後還有名聲。有的人過了幾千年還被我們記得。 ——人是爸媽生的。 查看原帖>>
『伍』 古典小說和武俠小說的歷史背景及現實意義
1)醞釀萌芽時期:上古到先秦兩漢的古代神話傳說、寓言故事促成了小說的孕育和形成。如《女媧補天》《誇父逐日》。
『陸』 以金庸小說作品為例,談談金庸武俠小說的現實意義
比如說天龍八部吧,就體現了諸子百家,尤其是佛家精神,其中無人不冤、有情皆孽;天龍八部和鹿鼎記還揭示了名族矛盾、融和的問題
『柒』 武俠小說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金庸的小說體現了一種人性的解放,一種責任,一種為國為民的高尚情懷。並且還體現了佛法回中的悲憫答和超脫。
古龍的小說是體現了一種人性的溫情以及對現實黑暗的深刻寫照,雖然對生活有些失望,卻從來沒有失去信心,鮮明灑脫,哀而不傷。
梁羽生的小說重視人性的挖掘,對人物內心精神的探索,一求得到大超脫。
『捌』 讀金庸或古龍武俠小說對現實生活有什麼幫助 可以提高一個人哪方面的能力 武俠小說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金庸是中國新派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集新派小說之大成,廣泛地吸收了中國傳統武俠小說之精髓。著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說神俠依碧鴛」等14部小說,並以《笑傲江湖》、《天龍八部》、《鹿鼎記》、《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為代表作。金庸把武俠小說從一個較低的通俗娛樂層次提高到了於娛樂中負載人生哲理、生命體驗、價值信仰的較高的藝術境界,具有極深的文化內蘊。成為雅俗共賞的成人童話,被譽為「香港三大奇跡」之一。
金庸武俠小說的歷史文化內涵。
金庸是一位歷史學家,其小說中始終洋溢著一種歷史英雄觀,即英雄上歷史的創造者。金庸將歷史與小說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以小說的方式演化歷史事件與人物。作為英雄傳奇小說,金庸武俠著重體現的是英雄人物對於歷史的決定作用。英雄傳奇首先要以情節為先,充分利用懸念起伏跌宕,用金聖嘆的話來說情節往往發展到無路可走,作者再絞盡腦汁想出出人意料的辦法。其次人物要扁平誇大,是超人,比平常人大一號,但還要是「人」,是「神仙」也不行,也就是有傑出才能的「英雄」。
金庸武俠中的英雄人物上至帝王下至俠義志士、乞丐都是歷史的創造者。其筆下的英雄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在善與惡的沖突中,生與死的抉擇中,價值信仰與個人私利中塑造出人物的內心高尚的品格。並且還描繪了形形色色的百態人生,有豪傑志士、跳樑小丑,有野心勃勃爭霸武林,有清心寡慾、無為無求,有兒女情長、多情多義……
小說中的帝王英雄,叱吒風雲,縱橫馳騁,盡顯風流,從而締造鞏固千里江山。以〈射鵰英雄傳〉中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鹿鼎記〉中的康熙大帝最為典型。鐵木真從勢力微弱到忍辱負重統一大草原,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鐵騎踏遍草原。作者將一個彎弓射大雕的大汗刻畫的淋漓盡致。〈鹿鼎記〉應該是以武俠的視角來寫歷史的一部小說最恰當不過了,整部小說貫穿了康熙大帝一生的豐功偉績:除鰲拜、滅三藩、平定葛爾丹,儼然一個武俠式的〈康熙王朝〉,可見作者豐厚的歷史功底。
俠士英雄是刻畫的最精彩、動人的,容貌上猶如「白馬王子」又總能力敵萬夫,勢不可擋,既俠骨柔情又肝膽相照,很純情但是僅僅止於此。金庸就不能雅俗共賞了,他往其中裝了很多理想性的東西,諸如儒家的大擔當、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准則,從而拓展了小說的內存空間,所以才會有著名作家王蒙讀《笑傲江湖》有身世之感的感動之哭,才會有人認為最有寓言品格的是《笑傲江湖》與《天龍八部》。
這些俠士英雄在金庸小說中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之將傾,是另外一種類型的創造歷史的英雄人物,也是作者最為青睞的一種,寄託著作者的終極理想。《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中的郭靖以及《天龍八部》中的喬峰最具代表性。《射鵰英雄傳》中記敘了歷史上著名的「襄樊之戰」,北宋的南大門襄陽城決定了整個國家的命運,然而正是由於郭靖的鎮守與保衛,才會被包圍四年之久而沒有失陷於元,延遲了北宋的滅亡時間。郭靖全身心地投入參與到了北宋對元的反吞並戰爭中,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態度與一種社會責任感誓死保衛自己的國家。喬峰又是另外一個最真心的英雄,具有一種大擔當的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身為漢人時積極阻擋遼的入侵,或許是命運的捉弄,又讓他偏偏是遼人的後代,身為遼人則又竭力勸諫阻止對大宋的入侵。以一身豪邁的氣度在宋遼之戰中堅持著正義,最終悲壯感人的死去,留取一片丹心照耀青史。
從美學角度來看,金庸小說在廣闊的歷史空間中廣泛地涉及動亂時代的生活領域。表現出了動亂人世的悲憫情懷,對於源遠留長的東方文化給予深刻的透視與反思,建構了自己的理想模式。
金庸小說不象其他的武俠小說一樣,刻意追求離奇怪異的故事情節,盲目虛構沒有一點歷史真實感。而是截取真實的歷史背景,具有一種真實的藝術魅力。題材多取自宋元、元明之際。這一段歷史時期政治局勢混亂,軍事勢力割據,因此便於建構一種「亂世出英雄」、「亂世英雄亂世情」的審美境界。
作者並且還在歷史的長河中擷取許許多多的真實人物,重大的歷史事件,有關歷史的民間傳說,然後再讓精心虛構的英雄人物身置其中,縱橫決盪,決戰沙場,笑傲江湖,從而給人一種藝術真實的享受。因此讀金庸的武俠總有一種讀歷史小說的感覺,真實的歷史事件,真實的歷史人物。如《射鵰英雄傳》中的靖康之難、襄樊之戰等事件,以及王重陽、丘處機等道家人物《;鹿鼎記》中的除鰲拜、滅三藩、平定葛爾丹、順治出家;〈書劍恩仇錄〉中有關乾隆皇帝的出身的傳說。在這一點上,金庸與19世紀英國小說家斯各特十分相似。斯各特把歷史看成是掛他的小說的釘子,以歷史來網路他的小說,金庸也是如此。
金庸武俠小說的傳統文化內涵。
金庸以通俗的武俠小說的方式對於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地洞察與反思,將儒、釋、道三家思想方方面面地在他的小說當中滲透與解析,具有一種新的視角與方式對傳統的儒、釋、道三家思想進行反思與批判,建構樹立起自己的一種價值觀與理想模式,完善健全人的性格與本性,崇尚著一種豁達、明朗、有著道德准則與責任感而又不拘泥於舊的傳統形式的自由。對三家思想發揚其光彩之處,丟棄其消極不足之處。
儒家學說盡管有宣揚封建正統、等級觀念及綱常禮教的糟粕,但它之所以成為中華文明的主流,自有其超越時代的價值存在。儒家的「仁」確立了人的精神生活與行為實踐的出發點,充滿了博愛的精神。「義」確立了行為價值的最終評價標准。儒家積極入世,強調社會的擔當感、責任感和道德准則。金庸的武俠小說中著墨最多的也是這一點,成為小說中的一個亮點,絢麗多彩。《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便是儒家「仁」、「義」的化身,還有《神鵰俠侶》中的楊過與《天龍八部》中的喬峰。他們都視仁義如生命,重義輕利、捨生取義,對社會、生活具有極強的責任感,固守一個鐵的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擔當重任、臨危不懼、忍辱負重,誠如孟子所雲的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的大丈夫。作者批判的是與之相反的價值觀,如《射鵰英雄傳》中的楊康見利忘義,為貪圖富貴而視民族氣節於不顧,身為漢人卻認金人為父,狡黠善變至死而不思悔改,與忠厚善良、仁義正直的郭靖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的高明之處,還在於兩個人的名字恰恰是「靖康恥」中的一「靖」一「康「。郭靖時時不忘的國恥又是楊康最為貪圖富貴而又不顧的因而使整部小說負載了一種很深的思想內涵,而非一般武俠小說淺顯意義上的恩怨仇殺,所以也就使整部小說具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金庸小說以儒家的不屈、不移、不*的浩然正氣,譜寫了一種積極的人生哲學,以民族中的精英確立和顯現了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儒家中狹隘的愛國主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思想在金庸小說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使其小說由一個層次的打打殺殺上升到了忠誠報國的藝術高度,由微乎其微的家仇上升至國仇。在其代表作《射鵰英雄傳》中,郭靖持一種憨厚、朴實、忠誠的品質,永不妥協積極進取的態度,仁義至上的信條表現出對於大宋的一片赤誠忠心,從而構成了他高尚品格的三維空間,並以愛國主義思想為核心。郭靖的愛國主義思想表現得最為感人,一切利害沖突在它的面前都顯得無關緊要了,特別是與成吉思汗吞並大宋統一全國的矛盾沖突。茫茫草原上彎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驕是撫養他長大的人,情同父子。然而即便如此,郭靖在他面前明辨是非,深深執行知曉自己是漢人,應該保衛自己的國家不應屈從於蒙古人的差遣。再次是郭靖對於傳授武藝的老師哲別的民族矛盾沖突也是如此,私情與國仇涇渭分明,堅持鐵的原則,不屈不撓,充分顯示出維護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崇高的民族氣節。因此,郭靖的愛國主義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另一代表作《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表現的則是痴忠,同樣具有動人心魄的感人力量。無論師父岳不群如何誤會,甚至陷害,他依舊一片忠心不改,以致於致他於死地,令狐沖仍把他當作養父對待。
金庸不僅是一位歷史學家,而且對於佛家也頗有研究,通過其作品便可窺豹一斑。金庸在他的小說中不但巧妙地運用佛家經典來貫穿組織故事,而且運用佛家思想來點化人生,闡明一種為人處世的人生哲理,解決人生中的矛盾,改善人之間的關系,勸戒眾生棄惡從善,放棄拋掉種種瑣碎的恩怨,弘揚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真、善、美的傳統美德,用佛家語來說:普渡眾生。以《天龍八部》、《鹿鼎記》最為典型。《天龍八部》這部書的名字本身就是佛教中的一個用語,指八位護神。其中一個主人公段譽便是作者的佛家思想的化身與代言人,他從小就違背大理段氏家族的門規棄武而學佛,痴迷於佛經典故。段譽身上體現的是佛家的文化痕跡,「善」字當頭,「忍」字當先,雖做不到四大皆空但心中永有一方凈土,佛祖永留心中。因為決不強求非己之物所以才能心底無私,心靜如水,無欲無念立地成佛,盡管他不是佛門中人。另外小說中肖家與慕容氏家的矛盾從不可調和至妥善解決,恐怕只能藉助於佛家,最終皈依佛門。《鹿鼎記》中金庸巧妙地借用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部經書《四十二章經》組織串聯起整個故事,並以順治皇帝(即行痴)來渲染佛家的影響。但金庸對佛家思想也進行了反思與批判,指出了佛家不合人性不合常理的地方。如《鹿鼎記》中順治與康熙的相見,不過是以婉轉|間接的方式輕輕地點擊而已。
道家思想在金庸的小說中也是顯而易見的,金庸以極高的熱情及傳奇的方式密切關注著道教的發展。從〈天龍八部〉中的逍遙派(當然這一門派或許是虛構的,名字是源於莊子的思想)到〈射鵰英雄傳〉中的全真教(這便是符合歷史史實了,包括其中的人物王重陽、丘處機等)再至〈倚天屠龍記〉中的武當派。用傳奇色彩結合著歷史史實全力描繪著道教的故事。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卻以內含的方式蘊藏在小說的絲絲縷縷之中。〈笑傲江湖〉中令狐沖的性格,灑脫、毫無拘束、狂放不羈,正是道家順其自然、逍遙自在、仙風道骨的形象體現與寫照。同時也體現了對中國因循幾千年的正統文化的一種叛逆,更是作者極力所建構的一個理想性格。令狐沖正是這樣無拘無束,所以才被正統的正道人士所不容。金庸通過打破嚴格的正邪界線的一種反傳統的方式,建立了一個正人不正、邪人不邪的江湖新秩序,這便是對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文化提出了質疑。在小說當中作者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來顯示他們的背叛傳統,譬如嗜酒、不循規蹈矩、結交「姦邪」等第。《鹿鼎記》中的韋小寶也是最為典型的一個,好賭、貪財、好色、膽小,儼然一個反面小人的角色。然而就在他身上卻寄託著作者的一種理想的美好的東西——對於正統的叛逆,對於江湖道義的看重。義字可以說是韋小寶的核心品質,也是最有密度與質量的品質。盡管在他身上還匯集著很多的缺點,但這些都不能抵消他的光彩。
《射鵰英雄傳》中的黃葯師也是一個傳統的叛逆。他的口頭禪就是「迂腐」,反對一切過時的不合理的東西。這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被認為「邪」,所以有「東邪」之稱。然而作者卻不這樣認為,反之對他是大加推崇,精心地將他放置在一個純潔無任何干擾的世外桃源———桃花島中生活。黃葯師性格豪放,不為世俗所拘囿,與一個年輕他幾十歲的青年稱兄道弟,體現出了人類rlie本性生命力的張揚,這就是作者寄託他的反傳統的叛逆型人物身上的一種理想。這種理想以一個江湖意義上的「義」字為價值取向,追求人類本身固有的一種純真。身在江湖,「義」字當然不可避免地帶有某種封建性的東西,但它更多地包含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成分——同心協力、救危扶困、上報國家、下安黎民。
儒、釋、道三家思想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至深。儒家在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結構上有著不容否認的歷史地位;道家在塑造人的世界、人生觀的文化心理結構上也廣泛地被民眾所認可與接受;佛家自從兩漢之際傳入中土,對整個中國文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金庸小說則汲取三家思想之精華,立於一個新的更高的角度,對其進行重新審視與定位,從而確立了自己的一種新的人生哲理、價值觀、世界觀。譬如金庸小說中的一句名言: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無招勝有招。
金庸武俠小說的通俗文化內涵。
金庸是古典式的,金庸小說蘊涵了深厚的古典文學底蘊,借題發揮由一首古詩便能演繹出一個傳奇故事。整體上規模宏大,情節結構波瀾起伏,氣勢非凡,既武俠又言情,難怪台灣作家三毛評論金庸說「只寫一個『情」字。金庸小說的靈性在於,常常以絢麗多彩的大自然景觀作為背景環境,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觀作為人物活動的襯托,使自然景色與人物情感緊密地結合起來,達到一種人天合一的效果,產生動人心魄的獨特藝術感受。作者以飽滿的熱情將中華大地的壯麗山河融入他的小說,設置了一個充裕、優美的人物活動空間,描繪名山、大川的種種風彩,講述它們的文化與歷史。作者筆下將祖國的三山、五嶽、草原、海島一一點染,在一幅流光溢彩的優美畫卷中編織一個個驚心動魄又纏綿悱惻的故事。河海之大波,江湖之風雲,兒女之情長相映成輝,並由此產生一種壯美。以《笑傲江湖》最為璀璨奪目。五嶽雄奇的風光,恆山的懸空寺,衡山的歸雁樓,嵩山的封禪台,浩盪的長江,滾滾的黃河,盡納其中。還有《射鵰英雄傳》中茫茫的大草原,帶給人一種厚重、深遠的文化享受。並且輔以琴、棋、書、畫等高雅的藝術品位精心構思出紛繁多樣的傳奇故事,從而使整部小說顯得典雅、雍容,含有一種深厚的藝術底蘊。《天龍八部》中的枯容大師與四大惡人的棋局之賭,無亞子的真龍棋局;《笑傲江湖》中的琴棋書畫「江南四友」,還有那一曲琴簫合奏的《笑傲江湖》曲。作者的精妙構思也在於此,以一支樂曲組織全篇,演繹出一段回腸盪氣的江湖故事。
總之,金庸通過通俗小說洞察了整個東方幾千年的文化脊髓,具有極深的文化內蘊,並對於傳統文化進行觀察與反思。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歷史、虛幻、人生、江湖中貫通,從佛禪、老莊思想中得到解脫與升華。任自然而得曠達,由一瞬而轉換為永恆。悲慨之中容有超脫,包容種種的人生態度,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命體驗,融合在開闊博大的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歷史畫卷之中,系於一個個愛恨悠悠的情節。金庸小說在一種闊大遼遠的自然、社會的范圍之內,完成了一種入世與超世、樂觀與達觀的深遠的藝術境界。
『玖』 武俠小說存在的現實意義有哪些,能具體點嗎
反映歷史文化,反映民族精神
(昨天回答過你那個論文的問題,實在懶得再具體了)
『拾』 金庸武俠小說的價值及意義是什麼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性貿易金融中心,在高度繁忙的商業活動中運轉著。香港的作家不能不受到商業機制的制約,這就決定了香港的文學作品帶有很強的商業化特點:娛樂性較強,通俗文學盛行。金庸的武俠小說作為一種通俗文學在整個香港文學中一枝獨秀,有著重要的地位。
金庸是中國新派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集新派小說之大成,廣泛地吸收了中國傳統武俠小說之精髓。著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說神俠依碧鴛」等14部小說,並以《笑傲江湖》、《天龍八部》、《鹿鼎記》、《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為代表作。金庸把武俠小說從一個較低的通俗娛樂層次提高到了於娛樂中負載人生哲理、生命體驗、價值信仰的較高的藝術境界,具有極深的文化內蘊。成為雅俗共賞的成人童話,被譽為「香港三大奇跡」之一。
金庸武俠小說的歷史文化內涵。
金庸是一位歷史學家,其小說中始終洋溢著一種歷史英雄觀,即英雄上歷史的創造者。金庸將歷史與小說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以小說的方式演化歷史事件與人物。作為英雄傳奇小說,金庸武俠著重體現的是英雄人物對於歷史的決定作用。英雄傳奇首先要以情節為先,充分利用懸念起伏跌宕,用金聖嘆的話來說情節往往發展到無路可走,作者再絞盡腦汁想出出人意料的辦法。其次人物要扁平誇大,是超人,比平常人大一 號,但還要是「人」,是「神仙」也不行,也就是有傑出才能的「英雄」。
金庸武俠中的英雄人物上至帝王下至俠義志士、乞丐都是歷史的創造者。其筆下的英雄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在善與惡的沖突中,生與死的抉擇中,價值信仰與個人私利中塑造出人物的內心高尚的品格。並且還描繪了形形色色的百態人生,有豪傑志士、跳樑小丑,有野心勃勃爭霸武林,有清心寡慾、無為無求,有兒女情長、多情多義……
小說中的帝王英雄,叱吒風雲,縱橫馳騁,盡顯風流,從而締造鞏固千里江山。以〈射鵰英雄傳〉中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與〈鹿鼎記〉中的康熙大帝最為典型。鐵木真從勢力微弱到忍辱負重統一大草原,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鐵騎踏遍草原。作者將一個彎弓射大雕的大汗刻畫的淋漓盡致。〈鹿鼎記〉應該是以武俠的視角來寫歷史的一部小說最恰當不過了,整部小說貫穿了康熙大帝一生的豐功偉績:除鰲拜、滅三藩、平定葛爾丹,儼然一個武俠式的〈康熙王朝〉,可見作者豐厚的歷史功底。
俠士英雄是刻畫的最精彩、動人的,容貌上猶如「白馬王子」又總能力敵萬夫,勢不可擋,既俠骨柔情又肝膽相照,很純情但是僅僅止於此。金庸就不能雅俗共賞了,他往其中裝了很多理想性的東西,諸如儒家的大擔當、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准則,從而拓展了小說的內存空間,所以才會有著名作家王蒙讀《笑傲江湖》有身世之感的感動之哭,才會有人認為最有寓言品格的是《笑傲江湖》與《天龍八部》。
這些俠士英雄在金庸小說中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之將傾,是另外一種類型的創造歷史的英雄人物,也是作者最為青睞的一種,寄託著作者的終極理想。《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中的郭靖以及《天龍八部》中的喬峰最具代表性。《射鵰英雄傳》中記敘了歷史上著名的「襄樊之戰」,北宋的南大門襄陽城決定了整個國家的命運,然而正是由於郭靖的鎮守與保衛,才會被包圍四年之久而沒有失陷於元,延遲了北宋的滅亡時間。郭靖全身心地投入參與到了北宋對元的反吞並戰爭中,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態度與一種社會責任感誓死保衛自己的國家。喬峰又是另外一個最真心的英雄,具有一種大擔當的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身為漢人時積極阻擋遼的入侵,或許是命運的捉弄,又讓他偏偏是遼人的後代,身為遼人則又竭力勸諫阻止對大宋的入侵。以一身豪邁的氣度在宋遼之戰中堅持著正義,最終悲壯感人的死去,留取一片丹心照耀青史。
從美學角度來看,金庸小說在廣闊的歷史空間中廣泛地涉及動亂時代的生活領域。表現出了動亂人世的悲憫情懷,對於源遠留長的東方文化給予深刻的透視與反思,建構了自己的理想模式。
金庸小說不象其他的武俠小說一樣,刻意追求離奇怪異的故事情節,盲目虛構沒有一點歷史真實感。而是截取真實的歷史背景,具有一種真實的藝術魅力。題材多取自宋元、元明之際。這一段歷史時期政治局勢混亂,軍事勢力割據,因此便於建構一種「亂世出英雄」、「亂世英雄亂世情」的審美境界。
作者並且還在歷史的 長河中擷取許許多多的真實人物,重大的歷史事件,有關歷史的民間傳說,然後再讓精心虛構的英雄人物身置其中,縱橫決盪,決戰沙場,笑傲江湖,從而給人一種藝術真實的享受。因此讀金庸的武俠總有一種讀歷史小說的感覺,真實的歷史事件,真實的歷史人物。如《射鵰英雄傳》中的靖康之難、襄樊之戰等事件,以及王重陽、丘處機等道家人物《;鹿鼎記》中的除鰲拜、滅三藩、平定葛爾丹、順治出家;〈書劍恩仇錄〉中有關乾隆皇帝的出身的傳說。在這一點上,金庸與19世紀英國小說家斯各特十分相似。斯各特把歷史看成是掛他的小說的釘子,以歷史來網路他的小說,金庸也是如此。
金庸武俠小說的傳統文化內涵。
金庸以通俗的武俠小說的方式對於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地洞察與反思,將儒、釋、道三家思想方方面面地在他的小說當中滲透與解析,具有一種新的視角與方式對傳統的儒、釋、道三家思想進行反思與批判,建構樹立起自己的一種價值觀與理想模式,完善健全人的性格與本性,崇尚著一種豁達、明朗、有著道德准則與責任感而又不拘泥於舊的傳統形式的自由。對三家思想發揚其光彩之處,丟棄其消極不足之處。
儒家學說盡管有宣揚封建正統、等級觀念及綱常禮教的糟粕,但它之所以成為中華文明的主流,自有其超越時代的價值存在。儒家的「仁」確立了人的精神生活與行為實踐的出發點,充滿了博愛的精神。「義」確立了行為價值的最終評價標准。儒家積極入世,強調社會的擔當感、責任感和道德准則。金庸的武俠小說中著墨最多的也是這一點,成為小說中的一個亮點,絢麗多彩。《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便是儒家「仁」、「義」的化身,還有《神鵰俠侶》中的楊過與《天龍八部》中的喬峰。他們都視仁義如生命,重義輕利、捨生取義,對社會、生活具有極強的責任感,固守一個鐵的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擔當重任、臨危不懼、忍辱負重,誠如孟子所雲的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大丈夫。作者批判的是與之相反的價值觀,如《射鵰英雄傳》中的楊康見利忘義,為貪圖富貴而視民族氣節於不顧,身為漢人卻認金人為父,狡黠善變至死而不思悔改,與忠厚善良、仁義正直的郭靖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的高明之處,還在於兩個人的名字恰恰是「靖康恥」中的一「靖」一「康「。郭靖時時不忘的國恥又是楊康最為貪圖富貴而又不顧的因而使整部小說負載了一種很深的思想內涵,而非一般武俠小說淺顯意義上的恩怨仇殺,所以也就使整部小說具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金庸小說以儒家的不屈、不移、不淫的浩然正氣,譜寫了一種積極的人生哲學,以民族中的精英確立和顯現了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儒家中狹隘的愛國主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思想在金庸小說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使其小說由一個層次的打打殺殺上升到了忠誠報國的藝術高度,由微乎其微的家仇上升至國仇。在其代表作《射鵰英雄傳》中,郭靖持一種憨厚、朴實、忠誠的品質,永不妥協積極進取的態度,仁義至上的信條表現出對於大宋的一片赤誠忠心,從而構成了他高尚品格的三維空間,並以愛國主義思想為核心。郭靖的愛國主義思想表現得最為感人,一切利害沖突在它的面前都顯得無關緊要了,特別是與成吉思汗吞並大宋統一全國的矛盾沖突。茫茫草原上彎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驕是撫養他長大的人,情同父子。然而即便如此,郭靖在他面前明辨是非,深深執行知曉自己是漢人,應該保衛自己的國家不應屈從於蒙古人 的差遣。再次是郭靖對於傳授武藝的老師哲別的民族矛盾沖突也是如此,私情與國仇涇渭分明,堅持鐵的原則,不屈不撓,充分顯示出 維護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的崇高的民族氣節。因此,郭靖的愛國主義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另一代表作《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表現的則是痴忠,同樣具有動人心魄的感人力量。無論師父岳不群如何誤會,甚至陷害,他依舊一片忠心不改,以致於致他於死地,令狐沖仍把他當作養父對待。
金庸不僅是一位歷史學家,而且 對於佛家也頗有研究,通過其作品便可窺豹一斑。金庸在他的小說中不但巧妙地運用佛家經典來貫穿組織故事,而且運用佛家思想來點化人生,闡明一種為人處世的人生哲理,解決人生中的矛盾,改善人之間的關系,勸戒眾生棄惡從善,放棄拋掉種種瑣碎的恩怨,弘揚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真、善、美的傳統美德,用佛家 語來說:普渡眾生。以《天龍八部》、《鹿鼎記》最為典型。《天龍八部》這部書的名字本身就是佛教中的一個用語,指八位護神。其中一個主人公段譽便是作者的佛家思想的化身與代言人,他從小就違背大理段氏家族的門規棄武而學佛,痴迷於佛經典故。段譽身上體現的是佛家的文化痕跡,「善」字當頭,「忍」字當先,雖做不到四大皆空但心中永有一方凈土,佛祖永留心中。因為決不強求非己之物所以才能心底無私,心靜如水,無欲無念立地成佛,盡管他不是佛門中人。另外小說中肖家與慕容氏家的矛盾從不可調和至妥善解決,恐怕只能藉助於佛家,最終皈依佛門。《鹿鼎記》中金庸巧妙地借用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部經書《四十二章經》組織串聯起整個故事,並以順治皇帝(即行痴)來渲染佛家的影響。但金庸對佛家思想也進行了反思與批判,指出了佛家不合人性不合常理的地方。如《鹿鼎記》中順治與康熙的相見,不過是以婉轉|間接的方式輕輕地點擊而已。
道家思想在金庸的小說中也是顯而易見的,金庸以極高的熱情及傳奇的方式密切關注著道教的發展。從〈天龍八部〉中的逍遙派(當然這一門派或許是虛構的,名字是源於莊子的思想)到〈射鵰英雄傳〉中的全真教(這便是符合歷史史實了,包括其中的人物王重陽、丘處機等)再至〈倚天屠龍記〉中 的武當派。用傳奇色彩結合著歷史史實全力描繪著道教的故事。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卻以內含的方式蘊藏在小說的絲絲縷縷之中。〈笑傲江湖〉中令狐沖的性格,灑脫、毫無拘束、狂放不 羈,正是道家順其自然、逍遙自在、仙風道骨的形象體現與寫照。同時也體現了對中國因循幾千年的正統文化的一種叛逆,更是作者極力所建構的一個理想性格。令狐沖正是這樣無拘無束,所以才被正統的正道人士所不容。金庸通過打破嚴格的正邪界線的一種反傳統的方式,建立了一個正人不正、邪人不邪的江湖新秩序,這便是對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文化提出了質疑。在小說當中作者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來顯示他們的背叛傳統,譬如嗜酒、不循規蹈矩、結交「姦邪」等第。《鹿鼎記》中的韋小寶也是最為典型的一個,好賭、貪財、好色、膽小,儼然一個反面小人的角色。然而就在他身上卻寄託著作者的一種理想的美好的東西——對於正統的叛逆,對於江湖道義的看重。義字可以說是韋小寶的核心品質,也是最有密度與質量的品質。盡管在他身上還匯集著很多的缺點,但這些都不能抵消他的光彩。
《射鵰英雄傳》中的黃葯師也是一個傳統的叛逆。他的口頭禪就是「迂腐」,反對一切過時的不合理的東西。這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下被認為「邪」,所以有「東邪」之稱。然而作者卻不這樣認為,反之對他是大加推崇,精心地將他放置在一個純潔無任何干擾的世外桃源———桃花島中生活。黃葯師性格豪放,不為世俗所拘囿,與一個年輕他幾十歲的青年稱兄道弟,體現出了人類rlie 本性生命力的張揚,這就是作者寄託他的反傳統的叛逆型人物身上的一種理想。這種理想以一個江湖意義上的「義」字為價值取向,追求人類本身固有的一種純真。身在江湖,「義」字當然不可避免地帶有某種封建性的東西,但它更多地包含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成分—— 同心協力、救危扶困、上報國家、下安黎民。
儒、釋、道三家思想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至深。儒家在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結構上有著不容否認的歷史地位;道家在塑造人的世界、人生觀的文化心理結構上也廣泛地被民眾所認可與接受;佛家自從兩漢之際傳入中土,對整個中國文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金庸小說則汲取三家思想之精華,立於一個新的更高的角度,對其進行重新審視與定位,從而確立了自己的一種新的人生哲理、價值觀、世界觀。譬如金庸小說中的一句名言: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無招勝有招。
金庸武俠小說的通俗文化內涵。
金庸是古典式的,金庸小說蘊涵了深厚的古典文學底蘊,借題發揮由一首古詩便能演繹出一個傳奇故事。整體上規模宏大,情節結構波瀾起伏,氣勢非凡,既武俠又言情,難怪台灣作家三毛評論金庸說「只寫一個『情」字。金庸小說的靈性在於,常常以絢麗多彩的大自然景觀作為背景環境,絢麗多彩的自然景觀作為人物活動的襯托,使自然景色與人物情感緊密地結合起來,達到一種人天合一的效果,產生動人心魄的獨特藝術感受。作者以飽滿的熱情將中華大地的壯麗山河融入他的小說,設置了一個充裕、優美的人物活動空間,描繪名山、大川的種種風彩,講述它們的文化與歷史。作者筆下將祖國的三山、五嶽、草原、海島一一點染,在一幅流光溢彩的優美畫卷中編織一個個驚心動魄又纏綿悱惻的故事。河海之大波,江湖之風雲,兒女之情長相映成輝,並由此產生一種壯美。以《笑傲江湖》最為璀璨奪目。五嶽雄奇的風光,恆山的懸空寺,衡山的歸雁樓,嵩山的封禪台,浩盪的長江,滾滾的黃河,盡納其中。還有《射鵰英雄傳》中茫茫的大草原,帶給人一種厚重、深遠的文化享受。並且輔以琴、棋、書、畫等高雅的藝術品位精心構思出紛繁多樣的傳奇故事,從而使整部小說顯得典雅、雍容,含有一種深厚的藝術底蘊。《天龍八部》中的枯容大師與四大惡人的棋局之賭,無亞子的真龍棋局;《笑傲江湖》中的琴棋書畫「江南四友」,還有那一曲琴簫合奏的《笑傲江湖》曲。作者的精妙構思也在於此,以一支樂曲組織全篇,演繹出一段回腸盪氣的江湖故事。
總之,金庸通過通俗小說洞察了整個東方幾千年的文化脊髓,具有極深的文化內蘊,並對於傳統文化進行觀察與反思。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歷史、虛幻、人生、江湖中貫通,從佛禪、老莊思想中得到解脫與升華。任自然而得曠達,由一瞬而轉換為永恆。悲慨之中容有超脫,包容種種的人生態度,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命體驗,融合在開闊博大的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歷史畫卷之中,系於一個個愛恨悠悠的情節。金庸小說在一種闊大遼遠的自然、社會的范圍之內,完成了一種入世與超世、樂觀與達觀的深遠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