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金庸武俠小說的順序是怎麼樣的
第1-2冊:《書劍恩仇錄》,金庸第一部武俠小說。鋒芒之作。
第3-4冊:《碧血劍》,第一次在武俠小說中運用倒敘形式來展示波瀾起伏的故事。
第5-8冊:《射鵰英雄傳》,此為「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第9-12冊:《神鵰俠侶》,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第13冊:《雪山飛狐》,《雪山飛狐》《飛狐外傳》是金庸現實主義最強的小說。《鴛鴦刀》,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白馬嘯西風》,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第14-15冊:《飛狐外傳》,《雪山飛狐》前傳。
第16-19冊:《倚天屠龍記》,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第20冊:《連城訣》,強烈批判社會私慾、貪婪、無情的一面,同時也從屈指可數的幾位善良人物身上表現友誼、愛情、濟人、寬容。
第21-25冊:《天龍八部》,倪匡曾代寫其中約五萬字,後修訂了大部分。該篇是金庸哲學、內涵、人性、情節等的巔峰之作,亦是對「人」、「諧」、「俠」的統一性巨著。
第26-27冊:《俠客行》,小說主人公無明確名字,以「石破天」代稱。該篇對人生寓言性與舐犢之情描寫最甚,親情性最強。
《越女劍》(附錄:三十三劍客圖),《越女劍》寫於《鹿鼎記》連載中途短篇小說,因此金庸最後一部小說是《鹿鼎記》而非《越女劍》。出版時附在《俠客行》之後。
第28-31冊:《笑傲江湖》,折射政治斗爭,同時也表露對斗爭的哀嘆。
第32-36冊:《鹿鼎記》,封筆之作金庸巔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
(1)金庸武俠小說的處女作擴展閱讀:
金庸其他作品:
《袁崇煥評傳》 附於《碧血劍》之後;
《三十三劍客圖》 附於《俠客行》之後;
《成吉思汗家族》 附於《射鵰英雄傳》之後;
《關於「全真教」》 附於《射鵰英雄傳》之後;
《易經·陰陽與術數》 附於《神鵰俠侶》之後,新修版;
《陳世驤先生書函》 附於《天龍八部》之後;
《康熙朝的機密奏摺》 附於《鹿鼎記》之後。
參考資料:網路--金庸小說
② 金庸小說的創作時間先後順序是怎樣的
金庸這一生共創作了十幾部小說,按照時間的先後分別是:
在1955年時創作的《書劍恩仇錄》,算是人生的一個新的起點吧!
在第一部作品創作後的次年,也就是1956年時創作出了《碧血劍》。
然後次年有繼續創作了《射鵰英雄傳》,這部作品創作的時間歷史三年,從1957年開始到1959年才真正的創作完成。
同年還創造出了《雪山飛狐》這部小說,《射鵰英雄傳》和《雪山飛狐》都是在1959年才真正的完成作品的。
《神鵰俠侶》這部小說是在1959年創作,完成時已經是1961年了,同年跨越了三年的時間才完成。
《飛狐外傳》創作於1960年到1961年。
《白馬嘯西風》是在1961年創作完成的,是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一部中篇小說。
《倚天屠龍記》同樣也是在1961年創作完成的,可以說金庸本人創作小說的時間間隔還是很短的,中間停歇的時間都少。
《鴛鴦刀》和《白馬嘯西風一樣都是附在《雪山飛狐》後的中篇小說,同樣完成於1961年。
接下來是《連城訣》創作於1963年,還有一個名字叫《素心劍》。
《天龍八部》創作於1963年到1966年中,經歷了近四年的時間。
《俠客行》與1965年創作完成。
《笑傲江湖》創作於1967年中。
《鹿鼎記》同樣歷時了四年,創作於1969年到1972年間。
最後一部《越女劍》於1970年創作,是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
③ 金庸共有多少部武俠小說作品
在他的一生中一共創作了十五部武俠小說,其中包含了長篇小說版和短篇小說。
在所創作的封權筆小說當中的後面附錄上總結為兩部詩: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橫批是越女劍。這裡面就已經概括出了他的所有作品了,不論是最初所創作的處女座《書劍恩仇錄》,亦或是現在特別出名的《神鵰俠侶》和《射鵰英雄傳》,還是最後的一部封筆之作《鹿鼎記》包含在其中的。
這樣的十幾部作品的創作可以說是需要很大的精力和能力的,而且在每一部的小說作品當中的人數描述上面都很直觀,能夠讓讀者在讀到的時候就能夠通過文字的描述想像出來,最重要的是每一部的人數塑造都是不同的性格,這樣的作品沒有真正從事這一行業的人是無法想像其中付出了多少的努力的。雖然最後封筆的很可惜,但是這些已經創作好的作品就已經夠我們去仔細的品讀了。
④ 金庸的武俠小說應按怎樣的順序看
作為一個金庸迷,有幸與君共同探討,個人認為,大師作品,本無嚴格的排序,應為每本書,都獨成一體。可是,讀完之後呢,我可以借用金庸先生自己的說法,來大致的做個指引與導讀,有記者曾問先生說:您認為您的哪部小說寫的最好?作為大師,他沒有具體的說是哪一部,他只是說,從現在看來,最成功的當屬射鵰英雄傳,它被拍成電視(83版)在大陸的影響,始料未及。可是,縱觀自己的寫作生涯,總體來是,後期的作品,好於前期的作品,長篇要優於短篇。下面,我首先將他創作這些作品的年代寫下來,以供參考,然後在仔細的談談我的體會:飛─《飛狐外傳》(1960—1961年)
雪─《雪山飛狐》(1959年)
連─《連城訣》(1963年)
天─《天龍八部》(1963—1966年) :金庸最頂峰之作
射─《射鵰英雄傳》(1957—1959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白─《白馬嘯西風》(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
鹿─《鹿鼎記》(1969—1972年) 金庸封筆之作。
笑─《笑傲江湖》(1967年)
書─《書劍恩仇錄》(1955年)--第一部小說
神─《神鵰俠侶》(1959—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 金庸作品集
俠─《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龍記》(1961年)--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碧─《碧血劍》(1956年)
鴛─《鴛鴦刀》(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越女劍》(1970年)--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金庸本意為「三十三劍客圖」各寫一篇短篇小說,但最後只完成了頭一篇《越女劍》,沒有包含在對聯之中。 我自己開始看的時候,首先看的是神鵰,應為電視的影響太大了,所以一直想看,看了書之後,其實,才發現,比起天龍八部,倚天,笑傲江湖,和鹿鼎記,其實射鵰遠沒有這幾部書那麼的手法老練,對於武功的描述,還顯得不是很成熟,當然,不是說書寫的不好,是相比較而言了。在看處女作書劍恩仇錄,先生的博學表露無疑,但作為武俠小說,我們首先看他的武功誰好誰壞,從這一點看,它不能和後期的作品相提並論了。當然,這也是相對的。所以,我認為,如果是第一次讀金庸作品集的話,應該從短篇讀起,按時間的先後讀,這樣,你會覺的,他的作品非常的棒,如同是生活一樣,越來越精彩。如果是第二次讀全集的話,我建議先讀他的成名作品,以及巔峰之作。到第三次在讀的時候,那您一定是鍾愛文學的人了,可以再次從短篇讀起,但是,所得的意境,絕對與第一次大不相同了,可以用研讀的方式去讀,對比,所得,必大於常人,對您的寫作,會大有裨益。這是我的一些看法,希望對您的閱讀有所幫助和啟發,歡迎你和我一起討論,進步
⑤ 金庸小說的歷史順序
一、春秋時期
1、《越女劍》:公元前五世紀前葉
二、北宋後期
2、《天龍八部》:公元1094年前後
三、南宋中後期
3、《射鵰英雄傳》:公元1206年-1227年(郭母懷胎到鐵木真逝世)
4、《神鵰俠侶》:公元1239年-1260年(楊過出場到蒙哥歸天)
四、元朝末期
5、《倚天屠龍記》:公元1337年-1360年(張三豐90歲到張無忌22歲)
五、明朝
6、《笑傲江湖》:估計是明朝中期
因為有武當派,而且書中官職是明朝的,並且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沒有辮子,還 有在《鹿鼎記》中澄觀老師侄曾想到「前朝有一位令狐沖大俠,以無招勝有招」, 那自然是明朝了 。
7、《俠客行》:明朝
因為有武當派,並且書中好象沒有什麼民族矛盾,而且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沒有辮子 。
8、《碧血劍》:公元1634年-1644年(袁承志從10歲到20歲) 。
六、清朝
9、《鹿鼎記》:公元1670年-1689年
鰲拜死的時候史書上記載為1670年,韋小寶簽訂《尼布楚條約》後歸隱,那是1689年 。
10、《書劍恩仇錄》:公元1756年前後
因為《飛狐外傳》中趙半山曾對小胡斐說過福康安在十年前被紅花會抓住過 。
11、《飛狐外傳》:公元1766年-1770年
由《雪山飛狐》推算,從胡斐13歲到17歲 。
12、《雪山飛狐》:公元1780年3月15日(陰歷)
書上開頭就寫了「這是乾隆四十五年叄月十五」 。
13、《鴛鴦刀》:清朝
書上倒數第二段寫道「滿清皇帝聽說這雙刀之中,有一個能無敵於天下的大秘密」, 自然是清朝了。
14、《連城訣》:清朝
這個沒什麼大道理,因為書上插圖中的男人都有辮子,這可是金庸授權的,而且從 官職、地名上也可以看出是清朝 。
15、《白馬嘯西風》:清朝
原因和前面的一樣,書上插圖中的男人有辮子。
⑥ 金庸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什麼
一、金庸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書劍恩仇錄》
二、作品簡介:
《書劍恩仇錄》是金庸的首部長篇武俠小說,著於1955年。小說描寫清朝乾隆年間,江南武林幫會紅花會為反清復明,與清廷浴血奮戰的故事,也是這本小說把研究乾隆是否漢人一事,推到了高峰。作為金庸的開山之作,作者一出手就不同凡響,顯示出大家風度。在香港《大公報》上連載之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小說將歷史與傳奇融為一體、虛實相間,史筆與詩情相結合,繪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主要人物有陳家洛,
霍青桐,香香公主。
三、人物簡介:
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香港著名的政論家、企業家、報人。被譽為「絕代宗師」和「泰山北斗」。香江第一才子(指才華)、香港第一健行(指社評)、世界第一俠筆(指武俠)。在香港與黃沾、蔡瀾、倪匡並稱「香港四大才子」。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他的多篇小說被選入課本。金庸一支筆寫武俠,一支筆縱論時局,享譽香江;少年游俠,中年游藝,老年遊仙;為文可以風行一世,為商可以富比陶朱,為政可以參國論要。金庸一生的傳奇,可謂多姿多彩之至。佛學對金庸的影響很大,在他的文學作品中處處可見金庸中庸平和的風格。
金庸博學多才。就武俠小說方面,金庸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文思敏捷,眼光獨到。他繼承古典武俠小說之精華,開創了形式獨特、情節曲折、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俠小說先河。凡歷史均有篡改,在政治、古代哲學、宗教、文學、藝術、電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書畫、詩詞典章、天文歷算、陰陽五行、奇門遁甲、儒道佛學均有涉獵。被譽為「綜藝俠情派」。從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寫武俠小說15部,取其中14部作品名稱的字首,可概括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越女劍》。
⑦ 金庸有哪些作品
1,《射鵰英雄傳》,又名《大漠英雄傳》,是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最初連載於1957~1959年的《香港商報》,後收錄在《金庸作品集》中, 是金庸「射鵰三部曲」的第一部。
《射鵰英雄傳》也是金庸擁有讀者最多的作品,它的發表確立了金庸「武林至尊」的地位。這部小說歷史背景突出,場景紛繁,氣勢宏偉,具有鮮明的「英雄史詩」風格。
在人物創造與情節安排上,它打破了傳統武俠小說一味傳奇,將人物作為情節附庸的模式,堅持以創造個性化的人物形象為中心,堅持人物統帥故事,按照人物性格的發展需要及其內在可能性、必然性來設置情節,從而使這部說達到了事雖奇人卻真的妙境。
2,《神鵰俠侶》,1959—1961年連載於香港《明報》,共四十回,是金庸「射鵰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神鵰俠侶》的重心在於「兒女」亦即「性」或者「情」。
金庸的作品大多是通過對感情的處理與描寫,並通過這一范疇來賦予其筆下人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大多都是「性情中人」。而情之為物,掩映多姿,復雜萬狀,就增加了作者寫作及讀者閱讀的巨大的熱情與興趣。
如許不同的性情,不同的人物,構成了金庸作品的跌宕風流的世界,從而激起了讀者的無窮的回盪與思悟。《神鵰俠侶》可以說是金庸的「性情世界」的一部代表之作。是金庸先生在武俠小說創作上的一個里程碑。
3,《倚天屠龍記》,連載於1961—1962年的香港《明報》,是「射鵰三部曲」系列第三部。故事發生在距《神鵰俠侶》百年之後,以元末群雄紛起、江湖動盪為廣闊背景,劇情圍繞兩樣兵器屠龍刀和倚天劍展開。
主要敘述武當張翠山之子張無忌的江湖生涯,主要是明教和中原武林之爭及起義軍和朝廷的對抗,少年張無忌因緣際會練就一身蓋世武功,以天下人嘆服的武力和無可替代的人格力量,統領群雄,故事同時展現武林眾豪傑的質朴豪情和形態各異的精神風貌,展現其不可替代的人格力量。
4,《笑傲江湖》,於1967年開始創作並連載於《明報》,1969年完成。小說以通過敘述華山派大弟子令狐沖的經歷,反映了武林各派爭霸奪權的歷程。
小說沒有設置時代背景,「類似的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朝代」,其所折射中國人獨特的政治斗爭,同時也表露對斗爭的哀嘆,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意。小說情節跌宕起伏,波譎雲詭,人物形象個性鮮明,生動可感。
5,《鹿鼎記》,創作於1969年-1972年間,背景設置在明末清初(1644年-1689年),講的是一個從小在揚州妓院長大的韋小寶,以不會任何武功之姿態闖江湖各大幫會、周旋於皇帝朝臣之間並奉旨遠征雲南、俄羅斯之故事。
這部小說塑造了一個與傳統的俠客完全不同的小人物形象,並借這個形象諷刺了一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和迂腐頑固的思想,表現了民族統一的思想。
(7)金庸武俠小說的處女作擴展閱讀
金庸,原名查良鏞,生於1924年3月10日,浙江海寧人,華人最知名的武俠小說作家、及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榮銜「大紫荊勛章」 獲得者、華人作家首富。英國劍橋大學歷史博士。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其作品有很多,主要小說作品有《書劍恩仇錄》,《碧血劍》,《射鵰英雄傳》,《雪山飛狐》,《神鵰俠侶》,《飛狐外傳》,《白馬嘯西風》,《倚天屠龍記》,《鴛鴦刀》,《連城訣》,《天龍八部》,《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記》,《越女劍》。
其他的作品還有《袁崇煥評傳》,《三十三劍客圖》,《成吉思汗家族》,《關於「全真教」》《易經·陰陽與術數》,《陳世驤先生書函》,《康熙朝的機密奏摺》等。
⑧ 金庸武俠系列小說應該按什麼順序看
先看《射鵰》,再看《神鵰》,其次《倚天》,這三部小說稱之專為「射鵰」三部曲,必須安按屬上述順序看,否則的話,你的思維便會被打亂。
先看《飛狐外傳》,再看《雪山》。(金庸先生在《飛狐外傳》的後記中,言道:《飛狐外傳》是《雪山》的補充,記敘的是胡斐的小年生活,而《雪》是發展在《飛》之中的。雖然兩部小說的矛盾實在太大了,但金庸先生說,這是此兩小說的一大特色,無需把它改過來,所以,個人建議先看《飛狐外傳》,再看《雪山》。)
其它的便沒多大講究了,但最好就是按年代看吧!不會亂了時代思維:
《越女劍》、《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俠客行》,《笑傲江湖》,《碧血劍》,《鹿鼎記》,《書劍恩仇錄》,《雪山飛狐》,《飛狐外傳》,《連城決》,《鹿鼎記》。(《鴛鴦刀》的年代我不清楚,而《白馬》根本上便無時代可尋,但它是唐朝之後的。)
當然,金庸先生的五大小說不可不看(號稱金庸筆下五本最有價值,最吸引人的小說:《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
⑨ 金庸除了15部武俠小說外,還寫過什麼書
其他作品
《三劍樓隨筆》:與梁羽生、百劍堂主合著
《袁崇煥評傳》:文回化普及性作品,非學術答性著作,收錄在《碧血劍》中。
《三十三劍客圖》:又名《卅三劍客圖》。
《金庸散文集》
《月雲》:略帶有自傳性質的短篇小說。
《社論》:約兩萬篇,包括如《寧要褲子,不要核彈》、《火速!救命!——請立刻組織搶救對上梧桐山》、《巨大的痛苦和不幸》、《自來皇帝不喜太子》等,在大陸未結集出版。
《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
另外,還有《韋小寶這小傢伙》、《一國兩制和自由人權》等諸多文學評論、散文、及由他人整理的演講稿。
⑩ 金庸小說的創作時間順序
《書劍恩仇錄》(1955年)、《碧血劍》(1956年)、《射鵰英雄傳》(1957年)、《雪山飛狐》(1959年)、《神鵰俠侶》(1959年)、《飛狐外傳》(1960年)。
《鴛鴦刀》(1961年)、《白馬嘯西風》(1961年)、《倚天屠龍記》(1961年)、《連城訣》(1963年)、《天龍八部》(1963年)。
《俠客行》(1965年)、《笑傲江湖》(1967年)、《鹿鼎記》(1969年)、《越女劍》(短篇小說)(1970年)。
1、《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從1963年開始創作,歷時4年完成。前後共有三版,並在2005年第三版中經歷6稿修訂,結局改動較大。
小說以宋哲宗時代為背景,通過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從哲學的高度對人生和社會進行審視和描寫,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其故事之離奇曲折、涉及人物之眾多、歷史背景之廣泛、武俠戰役之龐大、想像力之豐富當屬「金書」之最。
書名出於佛經,有「世間眾生」的意思,寓意象徵著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背後籠罩著佛法的無邊與超脫。全書主旨「無人不冤,有情皆孽」,作品風格宏偉悲壯,是一部寫盡人性、悲劇色彩濃厚的史詩巨著。
《天龍八部》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漫畫及游戲。小說的第四十一回「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於2005年入選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必修)中。
2、《俠客行》
《俠客行》是當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1965年首次連載於《東南亞周刊》。
《俠客行》主要敘述一個懵懂少年石破天的江湖經歷。該書有許多耐人尋思之處,潛隱著許多「玄機」,體現著金庸對於人生、人性、生命和宇宙的新的體驗。
3、《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於1967年開始創作並連載於《明報》,1969年完成。小說通過敘述華山派大弟子令狐沖的經歷,反映了武林各派爭霸奪權的歷程。
作者沒有設置時代背景,「類似的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朝代」,其所折射中國人獨特的政治斗爭,同時也表露出對斗爭的哀嘆,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意。小說情節跌宕起伏,波譎雲詭,人物形象個性鮮明,生動可感。
4、《鹿鼎記》
《鹿鼎記》是香港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創作於1969年-1972年間,背景設置在明末清初(1644年-1689年)。
講述從小在揚州妓院長大的韋小寶,以不會任何武功之姿態闖江湖各大幫會,周旋於皇帝朝臣之間並奉旨遠征雲南、俄羅斯之故事。
塑造了一個與傳統俠客完全不同的小人物形象,並借這個形象諷刺了一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和迂腐頑固的思想,表現了民族統一的思想。
5、《越女劍》
《越女劍》是作家金庸創作的短篇武俠小說,發表於1970年1月《明報晚報》上。
小說寫越女阿青劍術精妙,被范蠡引薦到宮中教授士兵,最終幫助了越王勾踐雪恥復仇。阿青暗暗愛上了范蠡,而范蠡早與西施有白頭之約。阿青見到西施的美貌後,不忍傷害,飄然離去。
小說藉助歷史上的傳說和事實,不但抒發了歷史情懷,還表現出人性的悲歌,把家國之仇與個人的愛結合在一起,使小說增加了厚重感和無限的餘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庸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