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生三世菩提樹下的作品相關
三生三世菩提樹下是作家伊雪楓葉三生三世.山海經系列小說的第一部,首發於雲起書院。
講述了上古洪荒時期一段跌宕起伏的愛恨糾葛。 佛曰:人之所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三生三世的執念,至死不渝的決心,終究會是,一次歸於徒然的飛蛾撲火?三生石畔的枯等成灰,海枯石爛的生死誓言,緣何變成,生生世世的痛苦糾葛? 伊雪楓葉,兼職作家,作品風格迥異,情節跌宕起伏,文字幽默兼具哲理。從小酷愛看武俠和言情類影視作品,對佛學、哲學、國學、性學皆有涉獵和研究。代表作品《三生三世菩提樹下》、《神女賦》
吃貨、睡貨、坑貨純爺們一枚,腦殘日韓流,瑪麗蘇神經質!坑神一枚,一斷更便是數月,執念太深,忽視一切求更評論,長評酌情收錄!
❷ 幫忙查一下資料吧,和菩提樹有關的所有。
菩提樹為桑科榕屬植物,樹干筆直,樹皮為灰色。樹冠為波狀圓形,具有懸垂氣根。國內分布於菩提樹[1]屬桑科榕屬常綠大喬木。高25-35m,樹冠巨大,直徑可達30m。樹皮黃白色或灰色,平滑或微具縱棱,冠幅廣展;樹干凹凸不平。樹枝有氣生根,下垂如須,側枝多數向四周擴展,樹冠圓形或倒卵形,枝葉扶疏,濃蔭覆地。單葉互生,心形或三角狀闊卵形,具葉柄,全緣波狀,革質,卵圓形或三角狀心形,表面光滑,先端長尾狀銳尖,延長成尾狀,基部寬楔形至淺心形,側脈8~10對。全緣或波狀;深綠色,有光澤,不沾灰塵,被看作聖樹的象徵。葉形美觀,常用作詩畫題材。地理分布
春季為扦插適期,選取去年生粗壯枝條扦插,扦插前插穗基部先浸水10分鍾或利用發根劑處理,促進發根,整枝修剪可於冬季進行,維持樹形美觀。
養殖方法
菩提樹的養護方法於一般花木的養護方法基本相同,沒有什麼特殊。要求土壤肥沃,透氣良好,陽光充足。澆水要求見干見濕,一次性澆透。夏季兩、三天干透再澆水;冬季可一周澆一次,盆栽兩年換盆一次。土質可用原田土與腐葉土,松針土都 可以。喜溫暖多濕、陽光充足和通風良好的環境,以肥沃、疏鬆的微酸性沙壤土為好,冬季溫度低於5℃時,無凍害現象,較耐寒。 常用扦插繁殖。扦插以4-6月為宜,選取頂端嫩枝,長20厘米,留2-3片葉,下部葉片剪除,剪口要平,剪口常分泌白色乳汁,用溫水洗去,稍晾乾後扦插,插後30天能生根。 栽培::盆栽幼苗放半陰處,株高30厘米時,可放室外栽培。幼苗每年春季換盆,補充新鮮肥沃土壤,改換大盆。成年植株每2-3年換盆1次。生長期每2周施肥1次。盛夏除正常澆水外,需多噴水,秋、冬季逐漸減少澆水。冬季室內栽培要求陽光充足和通風。 病蟲害::常發生黑霉病和葉斑病,發病初期,每半月用200倍波爾多液噴施1次。常有介殼蟲侵害葉片,可用氧化樂果1000倍液噴殺。主要蟲害是蚧殼蟲中糠蚧和吹棉蚧。這兩種蚧殼蟲都是屬刺吸式害蟲,其體外有一層蠟膜,故一般的殺蟲劑效果均不佳。用吡蟲啉或吡蟲啉的改良劑,如萬里紅,頂紅等,其效果較好。發現蟲害,可用萬里紅稀釋3000倍噴霧滅殺。 應用:菩提樹樹姿美觀,葉片綺麗,是一種生長慢、壽命長的常綠風景樹。幼苗期盆栽很有觀賞價值,常用來點綴會客廳、書房。
使用價值
菩提樹樹干富有乳漿,可提取硬性橡膠;花可入葯,有發汗解熱之功。它適於寺院、街道、公園作行道樹。提樹不僅身世豐富,且實際用途十分廣泛。它樹干粗壯雄偉,樹冠亭亭如蓋,既可做行道樹,又可供觀賞;葉片心型,前端細長似尾,在植物學上被稱作「滴水葉尖」,非常漂亮,如將其長期浸於寒泉,洗去葉肉,則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輕紗的網狀葉脈,名曰「菩提紗」,製成書簽,可防蟲蛀;枝桿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後可制硬性樹膠;用樹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葯有發汗解熱、鎮痛之效;枝幹上會長出氣生根,形成「獨樹成林」景觀;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的某些地方,人們將其氣生根砍下來,作為大象的飼料。
編輯本段宗教內涵
菩提樹釋義
佛教、印度教、耆那教認為菩提樹是神聖的。菩提樹的梵語原名為「畢缽羅樹」(Pippala),因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才得名為菩提樹(梵bodhivrksa),「菩提」(梵bodhi)意為「覺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陀們還經常在菩提樹下思考。一棵位於斯里蘭卡阿努拉德普勒的聖菩提樹種植於公元前288年,據說源自釋迦牟尼在下面覺悟的那棵菩提樹,是目前有確定年齡的最古老的人工種植的被子植物。菩提樹是印度的國樹,台灣花蓮的縣樹。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里,「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據《大唐西域記》佛陀成道後,在菩提樹下踱步七日,異花隨跡,放異光明。為報樹恩,目不暫舍,故此瞻望。這時有五百青雀飛來,繞菩薩三匝而去,十分殊勝,人天歡喜。為此,信眾們常常帶著鮮花等物品來供養佛陀。佛陀常常外出說法,信眾有時遇不上世尊,他們很掃興。後來阿難陀把這件事告訴佛陀,佛陀對阿難說:「世間有三種器物應受禮拜——佛骨舍利,佛像和菩提樹。禮拜菩提樹吧,這和禮拜如來功德一樣大,因為它幫助我圓正佛果。」留學佛子釋本性說:「佛門中,菩提樹是聖樹。因為,佛陀是在菩提樹下成道的,見菩提樹如見佛。因此,禮拜菩提樹蔚然成風,流傳至今」。指諸佛成道處的樹木。又稱覺樹、道樹、道場樹、佛樹、思惟樹。《十住毗婆沙論》卷三曾列出被視為菩提樹的十六種大樹的名稱。同書卷五亦列出過去七佛的菩提樹。即毗婆屍佛是無憂樹、屍棄佛是邠他利樹、毗舍浮佛是娑羅樹、拘留秦佛是屍利娑樹、拘那含佛是優曇跋羅樹、迦葉佛是尼拘類樹、釋迦牟尼佛是阿說他樹、將來成道的彌勒是那伽樹(龍華樹)。另有一說,謂毗婆屍佛的菩提樹是波吒羅樹。釋迦牟尼佛成正覺時的菩提樹是阿說他樹(aśvattha)。關於釋尊成正覺時此樹的情形,《修行本起經》卷下曾作此下之描述(大正3·470a)『其地平正,四望清凈,生草柔軟,甘泉盈流,花香茂潔,中有一樹,高雅奇特,枝枝相次,葉葉相加,花色蓊鬱,如天庄飾,天幡在樹頂,是則為元吉,眾樹林中王。』世人所謂的菩提樹,即指釋迦牟尼佛的菩提樹。此樹別名為畢缽羅樹(Pippala)或阿說他樹,屬桑科無花樹的一種,學名為Ficus Religiosa。盛產於中央印度及孟加拉等地。是常綠喬木,枝葉繁茂,亭亭高聳,周圍達二十五呎,樹皮稍平滑,呈灰色,葉是互生有長柄,葉身長四吋乃至七吋,寬三吋乃至四吋余,尖端長而尖,葉之表裡皆無毛,上面特別平滑而有光澤,葉呈網狀脈。花包容在小形壺狀之花托內。阿育王之時,王女僧伽密多至成道地折下一枝菩提樹枝,齎送獅子洲(斯里蘭卡),移植到阿耨羅陀普羅城。此即是於現今錫蘭島的古城阿耨羅陀普羅所見到的世界古樹之一,且因有此記載而著名。在古代,成道處的菩提樹曾屢為惡王所殘伐,但至今仍甚繁茂。依《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十所載,菩提樹有守護神,謂之菩提樹神。此外,另有一種菩提樹,與前述之菩提樹不同,為落葉喬木,莖稍平滑,葉長一至二吋,葉緣呈鋸齒狀,上面平滑,下面呈白色,密生細毛,花有從葉掖特生的披針形總苞,上出花梗,花梗的前端多分歧。七月開黃褐色的花,結圓形的果實,可以串成念珠。在植物學中屬於田麻科的一種,多產於中國北部山地。相傳日僧榮西自宋移植此樹回日本。
菩提明鏡台
慧能大師真身
此乃六祖慧能的悟禪之言,因為其師兄的: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台,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六祖感覺悟禪不徹底,於是他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從字面上講:菩提樹是空的,明鏡台也是空的,身與心俱是空的,本來無一物的空,又怎麼可能惹塵埃呢?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大師真身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頓悟本不需要樹的幫襯(註:佛陀樹下頓悟), 檯子原本就不存在(註:明鏡並非是明亮的鏡子,而是引用上文神秀的詩句,亦指檯子)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凈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而最終的說的是一種超脫 卻不是刻意的尋求 主旨在心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對於世間的事情,萬物,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面對這一切。
菩提本無樹
神秀(606?-706),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唐高祖武德年間在洛陽受戒。五十歲時嗣禪宗五祖弘忍,歷六年,升為上座僧。弘忍卒後,移住江陵當陽山玉泉寺,開禪宗北宗一派。卒謚大通禪師。 唐朝初年,他與師兄慧能對話,寫下詩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意思說:身是覺悟的根本(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以前釋迦牟尼在畢缽羅樹下覺悟成佛,後世便將此樹稱為菩提樹),心像明鏡一樣,能照萬物。物象來時,鏡不增加,物象去時,鏡不減少。這里的「身」和「心」,實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為了符合詩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慧能(後來稱禪宗六祖)對寫了這么一首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流傳甚廣,所以後世許多人都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菩提樹,其實是人們誤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樹不僅存在,而且又名思維樹,是一種桑科榕屬常綠大喬木。慧能所寫的「菩提本無樹」這一詩句,大概是從佛家理論「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來的吧!
成道的故事
菩提樹似乎天生來就與佛教淵源頗深,據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在菩提樹下禪定四十九日,,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於本然之中觀察諸法緣起性空而悟得三明與四諦,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後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佛門弟子把菩提樹奉為聖樹。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又在菩提樹下涅磐升天。莫高窟壁畫中的菩提樹隨處可見,不計其數。最為高大的是第17窟(藏經洞)北壁兩棵,枝葉繁茂,鬱郁蔥蔥,樹身蒼勁多節,藤蔓纏繞,形似當地常見的胡楊樹。佛門為什麼崇拜菩提樹呢? 智慧的菩提樹
[4]很久以前,恆河岸邊有一棵高約百丈、技村粗壯、葉片嫩綠、冬夏長青的畢波羅樹。此樹夏能遮日,冬能擋風,陰能避雨。東來西往的行人常在樹下歇息。釋迦牟尼出家後,在畢波羅樹下的菩提金剛蓮花寶座上苦修苦煉,終於得道成怫。此樹便更名「菩提樹」。這棵大樹雖然不會說話,也不會走路,但有靈氣如人的情意。每年到如來佛涅磐的這天,樹上的葉子就全部落了,枝條上還浙淅瀝瀝地掉著水珠,如淚水一般。各國的君子、各地的比丘從四面八方來到這里祭祀,成千上萬的人在樹下奏樂,跳舞,獻花上供,焚香叩首,誦經念卷,日夜不停。好多人用香水清洗樹身,用乳汁澆灌樹根。到了第二天,樹葉又長出來了,更加鮮嫩碧綠。 阿育王剛繼位時,橫行霸道,廣施暴政,不信佛法。下令全國毀掉佛祖的各種遺跡。最受佛門崇拜的菩提樹首當其沖。阿育王心想:要滅佛門,必須砍倒有靈瑞氣的菩提樹。於是,他親自帶領王公大臣,兵馬將士,浩浩盪盪地前來砍伐。土兵們手持利斧,輪流上陣,足足砍了半天,才將樹砍倒。晚上,他們燃起大火,跳舞唱歌,飲酒慶賀。誰知第二天清早,光禿禿的樹墩上又長出了兩棵大樹。清風一吹,樹葉啪啪發響。阿育王惱羞成怒,認為菩提樹在嘲笑他。即令士兵將樹再次砍倒,連根挖出。又把根。桿、枝、葉剁得粉碎,堆在一起,點火焚燒。傾刻之間,煙霧滾滾,火光沖天。火乘風勢,碑僻啪啪,越燒越旺。佛門弟子哪敢近前,只在遠處觀望,個個心如刀絞,淚如雨下。過了一時三刻,火勢漸弱,突然火堆中長出兩顆菩提樹,樹桿像玉石一樣潔白,葉子像翡翠一樣碧綠,散發出醉人的香氣。香氣撲鼻而來,沁人肺腑。阿育王和將士都覺得心曠神恰,精力充沛。 大火漸漸熄滅了,菩提樹節節長高了。阿育王親眼看到了樹的神奇,恍然大悟——佛的神力是奇異的,佛跡是萬難摧毀的。他心中非常內疚,悔恨不該聽信外道和王妃的讒言來砍菩提樹。決心痛改前非,今後一心供奉佛祖。他命人抬來一百桶香甜的牛奶饒在樹根上,使那兩棵菩提樹長得更加高大挺拔,鬱郁蔥蔥。人們只要在樹下轉上一圈,就會病痛消除,輕松愉快。阿育王棄惡從善,在樹下擺上香案,親自焚香供奉神樹。還請了好多沙門高僧在樹下擊鼓敲磬,作法會道場,講說佛經。他聽得人了迷,一連半月沒有回王宮。 再說王妃從小信奉外道。這次阿育王毀滅佛門遺跡,就是她再三煽動的。可是,大王出官半月有餘,左等右盼不見回來,心中十分著急。她怕大王信了佛法,自己就會失寵。忙差人去請阿育王回宮。差人飛馬返回,稟告王妃:大王砍樹,神樹死而復活,大王便皈依佛門,在樹下供奉佛法,三個月不回王宮。王妃聽言,氣得昏了過去。僕人喚醒後,心想,大王三月不回,都是這棵菩提樹作祟。不除掉妖樹,難解我心頭之根!帶了十名壯漢,於夜深人靜時,偷偷地又砍倒了菩提樹。 這天清早,阿育王來到樹下供奉,見樹又被人砍倒,不禁怒火中燒,正欲下令追查兇手,但轉念一想;自己不也砍過這棵樹嗎?我雖信了佛,但還有人不信佛。他們還沒有覺悟,才做出了這樣的蠢事。這不能責怪他們,因為他們還不知道佛的神力。只有讓菩提樹再次復活,才能啟發他們悔悟。於是,阿有王和眾比丘懷著虔誠的心意,跪在樹前祈禱,請樹神再次顯靈。又令人抬來一百桶乳汁澆灌在樹根上。不久,樹墩上抽出了新芽。到了太陽落山時,又長成了兩棵參天大樹。 阿育王對菩提樹越發崇敬了。他怕有人再來偷砍聖樹,讓工匠建造了一道高約丈五的石牆,把菩提樹保護起來。此後,菩提樹雖經受了無數次狂風暴雨、嚴寒酷暑,依然枝葉婆娑,樹影斑駁,受佛門敬拜。大唐高僧玄奘在印度取經時,還親自拜謁了這兩棵菩提樹。
菩提樹引進
菩提樹與我國四川盆地的黃桷樹屬於同一樹種,在佛教里,黃桷樹也被稱為菩提樹,而像印度那樣的常綠的菩提樹,我國是沒有的。據考證,菩提樹最初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被引進的。據史籍記載,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葯三藏大師從西竺國(印度)帶回菩提樹,並親手種植於廣州王園寺(後來該寺改名為光孝寺)。從那以後,我國才開始有了菩提樹,並在南方各省區寺廟中廣為傳播。今天,廣州海幛寺仍然還有3株300多年樹齡的古菩提樹。
風雨話菩提
歲月如水,兩千多年過去了,佛祖當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樹經受了無數風風雨雨,有著神話般的經歷,在佛教界被公認為「大徹大悟」的象徵。中國風水協會主席陳帥佛2003年帶團到此考察過,我國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覽館內至今陳列著四片菩提樹葉,據說就是從這棵樹上採摘下來的,所以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倍加珍惜。1954年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來華訪問,帶來一株從這棵樹上取下的枝條培育成的小樹苗,贈送給我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以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周總理將這棵代表友誼的菩提樹苗轉交給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養護,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都十分重視,精心養護,使之生長茁狀,枝葉茂盛。每當國內外高僧前來時,植物園的這棵菩提樹就會被請出來,接受高僧們的頂禮朝拜。「文革」動亂期間,植物園被冠以「封資修」、「花花草草」等罪名,建制撤銷,人員流散,這棵菩提樹也被迫離開植物園,流離失所。值得慶幸的是,有心人悄悄地把它藏起來,並用心管理,使之大難不死。十年浩劫之後,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四處尋找這棵菩提樹,先後訪問了幾十個園林單位,幾經周折,才最終把它找回來。目前,經過植物園職工的精心養護,這棵菩提樹長勢良好,枝繁葉茂,欣欣向榮,似乎象徵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永放光芒,中印兩國人民友誼永存。
傣族菩提樹
西雙版納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對菩提樹十分敬重、虔誠,幾乎每個村寨和寺廟的附近都栽種了許多菩提樹。如果誰家人口不安寧,豬瘟雞死,五穀欠收,也要在村寨和寺廟附近栽種一些菩提樹,乞求佛祖的保佑。每到佛節,信男信女們就在大菩提樹幹上拴線,獻貢品,頂禮膜拜。傣家人什麼樹都可以砍伐,但菩提樹卻是千萬千萬不能砍伐的,即使是菩提樹的枯枝落葉也不能當柴燒,砍伐菩提樹就是對佛的不敬,就是罪過。解放以前,傣族封建領主制定的法律里就有這么一條:「砍伐菩提樹,子女罰作寺奴」。在傣家人的文學藝術里,菩提樹則是神聖、吉祥和高尚的象徵。在舉行婚禮時,歌手總會唱道:「今天是菩提升天的日子」。在情歌里,少女們則會對心愛的男友唱道:「你是高大的菩提樹」或「你象枝葉繁茂的菩提樹」等。此外,在傣家人的諺語里,還有「不要拋棄父母,不要砍菩提樹」這樣的詞句。 在西雙版納,菩提樹隨處可見,但其中有兩株卻特別值得一提。一株在景洪市勐龍鎮曼達赫村,胸徑近2米。人們通常所見的菩提樹都是青枝綠葉,而這株菩提樹則在生長青枝綠葉的同時,還會長出一種白色枝條,白如霜雪,毫無青綠之色,且每年都長,每次僅長出一至二枝,決不超額。據當地民間傳說,當年佛祖釋迦牟尼出遊傳教時,曾在這株菩提樹下小憩,於是,此樹感佛祖厚愛之恩,特長出白色枝條作為回報。當地傣族群眾視此樹為「神樹」,在其四周砌起磚牆進行保護。每年此樹長出白色枝條時,膜拜者、參觀者紛至沓來,絡繹不絕。另一株在景洪市郊曼廳公園的旁邊,樹干十分粗大,要5個成年人張開雙臂才能合圍,據說其樹齡已有800多年,但長勢依然旺盛,枝葉成蔭。據說,此樹與泰國的一株同齡菩提樹是「兄弟樹」,系當時中泰兩國兩位身居王位的摯友互植。這兩位摯友原來都是有志的平民,經過艱苦努力,奮發拼搏,分別在泰國和西雙版納獲得王位,那位泰王前來西雙版納親手種下這株菩提樹,西雙版納王也遠赴泰國種下一株菩提樹。他們共同的願望是讓兩株菩提樹同生共長,中泰兩國人民永遠和平共處,友誼長存。至今,西雙版納的傣族群眾仍然十分愛護這株菩提樹。
編輯本段印度菩提樹
印度國樹
到印度後就聽人說起了菩提樹,印度人對菩提樹總懷著一種敬意。菩提樹是印度的國樹。在印度這個植物種質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高等植物就有17500種,能夠戴上印度國樹的桂冠,必然要有出類拔萃的超群之處。經過了解,我得知菩提樹還確實有著非同尋常的身世和背景。
[5]人文背景無可比擬
印度是佛教的發祥地。傳說在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當初還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的年青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為了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去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有一次他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終於獲得大徹大悟,修煉成佛陀。「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如夢初醒,豁然開朗,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佛祖既然是在此樹下「成道」,此樹便被稱為菩提樹。 隨著佛教傳入我國,菩提樹在我國也有深遠的影響。唐朝初年,僧人神秀與其師兄慧能對話,寫下詩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看後回寫了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對師兄弟以物表意,借物論道的對話流傳甚廣,也使菩提樹名聲大振。 兩千多年過去了,佛祖當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樹經受了無數風風雨雨,有著神話般的經歷,在佛教界被公認為「大徹大悟」的象徵。1954年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來華訪問,帶來一株從這棵樹上取下的枝條培育成的小樹苗,贈送給我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以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周總理將這棵代表友誼的菩提樹苗轉交給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養護。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都十分重視,精心養護,使之生長茁壯,枝葉茂盛。每當有國內外高僧前來時,植物園的這棵菩提樹都會受到高僧們的頂禮朝拜。這棵菩提樹也成為中印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徵。
神秘色彩深入人心
按照印度教的說法,菩提樹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濕奴的一種化身。因此,它具有特別重要的宗教色彩。印度教還認為菩提樹是神仙們居住的地方,毗濕奴和妻子拉克希米女神在每月初一的那個黑夜就居住在菩提樹上。毗濕奴住在樹根,拉克希米住在樹干,納拉揚住在樹枝,哈里王住在樹葉,而所有的神都住在菩提樹的果實里。 印度教徒相信菩提樹凝聚著各種美德,它有能力使人實現願望和解脫罪責。許多印度教婦女認為,經常向菩提樹祈禱,定期給菩提樹澆水,並且圍繞著菩提樹行走可以得到保佑生出好孩子,尤其是兒子。這是因為這樣做會使居住在樹上的神靈們高興,便恩賜這些願望得到結果。為了實現願望,還有一種習慣就是圍著樹干繞線繩,當看到菩提樹幹上纏繞著一圈圈的線繩時,就知道這是信徒們祈禱的結果。據說在星期六給樹根澆上一點點油,然後在旁邊點上一盞油燈,有利於擺脫各種困境。纏繞線繩祈禱 在宗教儀式上會使用菩提樹的樹皮。菩提樹的葉子是吉利的,在一些特殊場合做裝飾用。菩提樹很堅韌,不受病蟲害的影響,還能凈化空氣,因此被認為是很神聖的。有一種挺神奇的現象是,夏天在菩提樹的樹蔭下會感覺涼爽,而冬天在菩提樹的樹蔭下會感覺溫暖。修行的人要保證在寺廟的范圍內至少有一棵菩提樹。他們認為,在日出之前,貧困的陰影籠罩著菩提樹,但在日出之後,就由拉克希米女神接管了。因此,在日出前是禁止對菩提樹祈禱的。在他們的眼裡,砍伐或毀壞菩提樹就等同於謀殺了一個婆羅門。 自身優點脫穎而出從植物學上講,菩提樹屬桑科常綠喬木,樹高可達15米,直徑可達2米。樹干凹凸不平,枝繁葉茂,冠幅廣展。菩提樹的生命力很強,我看到它從別的樹干窩窩里長出來,從磚石縫隙里長出來,同樣生氣勃勃,翠綠挺拔。菩提樹葉片呈心型,前端驟然變得細長似尾,被稱作「滴水葉尖」,十分俊俏,如做成標本,那清晰透明、薄如輕紗的網狀葉脈名曰「菩提紗」,有人在上面畫上佛像,成為佛教徒珍愛的信物。菩提樹不僅身世豐富,而且實際用途也很廣泛,其枝桿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後可制硬性樹膠;用樹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其花入葯有發汗解熱、鎮痛之效。菩提子不僅可以作為葯材入葯,而是最早用作佛珠的材料。我在佛祖故地巴特那遇到一位賣菩提子佛珠的商人,他告訴我說菩提子是有分類的,根據其身上的斑紋,分成一眼到五眼幾種,五眼的最珍貴。他從一個小匣子里取出一串菩提子佛珠對我說,這串佛珠上的每個菩提子都是五眼,因此這串佛珠的價格是120美元。
編輯本段醫葯用途
菩提樹不僅身世豐富,且實際用途十分廣泛。它樹干粗壯雄偉,樹冠亭亭如蓋,既可做行道樹,又可供觀賞;葉片心型,前端細長似尾,在植物學上被稱作「滴水葉尖」,非常漂亮,如將其長期浸於寒泉,洗去葉肉,則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輕紗的網狀葉脈,名曰「菩提紗」,製成書簽,可防蟲蛀;枝桿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後可制硬性樹膠;用樹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葯有發汗解熱、鎮痛之效;枝幹上會長出氣生根,形成「獨樹成林」景觀;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的某些地方,人們將其氣生根砍下來,作為大象的飼料。 菩提樹
菩提樹以根、葉入葯。夏秋采,曬干,或隨用隨采。 【性味歸經】 根:微辛,涼。 葉:澀,平。 【功效主治】 根:祛風除濕,清熱解毒。用於風濕骨痛,感冒,扁桃體炎,眼結膜炎。 葉:消腫止痛。外用治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5~8錢;葉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編輯本段神話故事
相傳,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修道時,菩提樹神便以樹葉為釋迦佛擋風遮雨,保護他安心修道,故名。她被認為是佛教最早的護法神。在佛寺里,她的形象特點是兩手拿一樹枝,打扮成年輕婦女的樣子。菩提樹本名畢缽羅樹,這種樹為常綠喬木,葉子呈卵形,莖干黃白色,花隱於花托中,樹籽可作念珠。由於它是佛教聖樹,東南亞佛教國家信徒常焚香散花,繞樹禮拜,沿習成俗
栽培方式
常用扦插繁殖。扦插以4-6月為宜,選取頂端嫩枝,長20厘米,留2-3片葉,下部葉片剪除,剪口要平,剪口常分泌白色乳汁,用溫水洗去,稍晾乾後扦插,插後30天能生根。 栽培:盆栽幼苗放半陰處,株高30厘米時,可放室外栽培。幼苗每年春季換盆,補充新鮮肥沃土壤,改換大盆。成年植株每2-3年換盆1次。生長期每2周施肥1次。盛夏除正常澆水外,需多噴水,秋、冬季逐漸減少澆水。冬季室內栽培要求陽光充足和通風。
❸ 佛教的菩提樹是什麼樹
菩提樹(學名:Ficus religiosa),桑科榕屬(又稱無花果屬)植物。 菩提樹是一種在乾燥季節落葉的半常青熱帶大型喬木,樹高可達30米,樹干直徑可達3米。樹干筆直,樹皮為灰色。樹冠為波狀圓形。具有懸垂氣根,在傷口處會分泌出乳汁。 佛教、印度教、耆那教認為菩提樹是神聖的。菩提樹的梵語原名為「畢缽羅樹」(Pippala),因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才得名為菩提樹(梵bodhivrksa),「菩提」(梵bodhi)意為「覺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陀們還經常在菩提樹下思考。 一棵位於斯里蘭卡阿努拉德普勒的聖菩提樹種植於公元前288年,據說源自釋迦牟尼在下面覺悟的那棵菩提樹,是目前有確定年齡的最古老的人工種植的被子植物。
❹ 佛門無凈地,紅塵有凡根.菩提樹常綠,風月入蓮心
就是六根不凈的意思。
❺ 求一部小說名字,內容大概是說一個少年得到一個佛門系統被迫當上主持,廟裡面有一隻被他馴服的狼和菩提樹
感覺您說的是這本。
《令人震驚就變強》
主要講述的是: 「首席醫療回官和專家聯手都無法救答治的公主,竟然被他治好了!」眾醫生震驚的同時。 吐槽了一句:「這么簡單的病情,根本無法體現出我醫術強大……」的陳永勝,默默的打開系統。 「這些獸靈武者都不容易,天才也要刻苦修煉二十年才能成為三品武者,擁有一套過得去的拳法就算是豪門,唉,我得給他們留條活路,開局別太強。」下一秒。 陳永勝使用震驚值,兌換了二郎神楊戩的神術:天神之眼—白晝!
❻ 菩提樹下學佛法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菩提樹下學佛法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一個佛信者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佛曰,放下。卻難倒了眾世人。」
的確,人世間有太多的東西與念想不為人們所控制,放下談何容易。然而,既信佛,就需盡心修行,放下難,卻不是不能,最起碼,我們可以從最惡之處放下,如放下仇恨,放下憂愁,放下猜忌,放下嫉妒,放下痛苦……這樣我們才有空間來裝載「善」的東西,如快樂、寧靜、幸福感,如慈悲。慈悲之心,是佛者至高境界,也是修佛之根本。
佛教弘揚於世間已經二千五百多年,傳入中國亦有二千年之久,義理博大,文字深淵,是人類文明與思想的一大寶藏。佛家以慈悲為最基本教誨,以熱愛生命、熱愛人生的「愛」為核心。慈悲是一種以非種族、非國界為基礎的對人類的博愛,它不同於自私和針對特定對象的「小愛」,而是一種「大愛」,也就是愛世人,包括愛自然萬物。慈悲造就了人的偉大人格。佛菩薩見眾生為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苦、後世苦等諸多痛苦所煩惱,生出大慈悲心加以拯救。因此說,一切諸佛法中……
免費的,直接下載就行
❼ 男主角與和尚辯論佛法:和尚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男主「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請問是哪一部小說
這是佛教論部叫《六祖壇經》是由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著的。其中就有這樣一段話。可能被寫小說的借用了。
❽ 佛法里講的【菩提樹】是什麼含義
有有
❾ 求一部小說名字,內容大概是說一個少年得到一個佛門系統被迫當上主持,廟裡面有一隻被他馴服的狼和菩提樹
想看「男主在一個廟里的佛像發現一本什麼天書」的故事,請看:《水滸傳》第四十二回《還道村受三卷天書宋公明遇九天玄女》。那種模仿抄襲名著情節,胡編亂造的小說,看它作甚。
❿ 菩提樹和佛教和菩提老祖是什麼關系
這個菩提老祖的出現,其實是作者當時思想上佛教和道教雜交的產物。當然也可以看作滲透 ,是佛教滲透中土道教文化的一種比喻。比如現在的普你老目,和菩提老祖就是一個人一樣。作者的藝術扭曲化創作,造就了人們的無限幻想。菩提本非樹,樹樹皆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