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短期內提高閱讀能力
凡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閱讀也同樣。一個以前從來不讀書的人,你讓他一夜之間熟讀所有的名家經典,滿腹經綸,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不過快速高效閱讀的方法不是沒有,下面我分享幾點:
三、 主題法。主題法是圍繞你比較感興趣的某個主題,在一段時間內集中火力攻讀所有相關的內容。關於主題法,不用心急,一旦有了問題,你很容易會找到答案。因為,問題就像手裡拿著一塊磁鐵,自動會吸附很多你想要的內容。就著同一個主題了解不同人的觀點,慢慢地,你可能推陳出新,形成獨特的思維方式,甚至形成一個新的學問,蓋出一棟很漂亮的知識高樓大廈。
——
時間管理書《現在就干》作者,職場 2寶媽,公號「發憤的草莓」陪你高效生活
㈡ 魏書生老師教學主張是什麼論述其教學思想對語文教學的影響
這是我專門為你找的,希望對你有幫助,如果滿意的話,就採納我吧!謝謝啦!
原文地址:http://www.jxteacher.com/smzg/column52930/2af6da31-b4d1-4fa4-9439-6de9a79aacc7.html
還有文庫的哦:
魏書生的教學觀:http://wenku..com/view/9d560bcfa1c7aa00b52acb2f.html
魏書生的教育人生
上傳: 馮美文 更新時間:2013-6-23 12:46:53
魏書生的教育人生
●劉彩琴
魏書生常說自己沒有什麼新思想,他的根、他的本跟大家一樣。在魏書生看來,人活在世上什麼日子都有,好日子,壞日子;陰日子,晴日子;冷日子,熱日子;富日子,窮日子……都要高高興興地過,無論走到哪裡,都要好好地活著。這就是根本。人要守住根本。
過日子需要崗位,崗位並非都是最令人稱心的。因為人這輩子不管怎麼奮斗,鐵定的規律是:絕大部分的空間和時間是無法選擇的,能選擇的只有自己的心態。用積極樂觀的心態、滿。懷感恩的心態,才能夠過上好日子。魏書生告誡自己,無論生活的大浪把人沖上高峰還是捲入低谷,多苦多難都不抱怨、不指責,因為那是無效的大腦浪費。關鍵時刻能明確自己的責任、學會點東西、把握點規律,盡到自己的責任,並享受這個位置上的快樂,這就大大降低了生存的成本,提高了生活的質量。
「教書是我最願做的事」
「我是怎麼選擇教師這個崗位的呢?」魏書生說,「當年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我從沈陽下鄉到盤錦,那年我18歲。起初不願意去,但只能面對現實。指責沒用,牢騷沒用,苦悶沒用,發怨氣,說怪話,除了糟蹋自己,什麼都得不到。怎麼辦?只能千方百計地去尋找種地的快樂。任何事情,只要靜下心來研究,都有一些小快樂,所以我說學習是享受,是伴隨人從搖籃到墳墓終身享受的事情。
「我靜下心來研究怎麼播種,稻種什麼樣的好……當研究這些細事的時候,痛苦就減輕了,所以我悟出了一個道理:人要研究當下能做什麼事,怎麼才能把這個事做好。人家看我地種得好,不讓我種了,讓我去教書,我不願意去。
「我們班53名同學,下鄉到一個村,大家都替我可惜:人家幹得好的,都到企業當領導了,你當個『臭老九』有啥意思?我雖不願意干,但還是服從黨的安排,登上了三尺講台。」
進教室第一堂課,因為不會教書,就問學生希望老師怎麼教?魏書生住在房東家,有幾個熟悉的孩子,課前先跟他們商量。看誰最淘氣,就讓誰幫著想辦法。
除了上文化課,魏書生還給學生讀長篇小說,領著他們踢足球。農村孩子沒有足球,魏書生從沈陽買來那種橡膠粒的足球,跟學生一起踢,所以他跟學生相處得特別好。教了兩年書,魏書生就成了盤錦地區教育戰線的先進個人,接著就被提拔了,到企業搞政工宣傳,做當時人人羨慕的政治工作。
「但我教書教上癮了,惦記我的那些學生。去企業報到的第一天,我就跟領導說,我不願意來這兒,願意教書。領導說我們說了不算,你得找勞動局說。當天我就跑到地區教育組,跟人商量,教育組的人說,『沒聽說過進城不願意,卻願回去教書的?只要那個地方歡迎你去,你就去』。我真就背著行李回到學校,但學校不要我。校長說:『你得回去,你想想多不容易到城裡啊!你實在願意教書到城裡教多好啊!誰願意回到農村?』我說我願意,我特別喜歡這些學生。可校長就是不同意,又把我送回了企業。」
回到工廠後,魏書生雖不情願,但他認真對待工作,好好搞宣傳、辦宣傳欄,好好起草各種宣傳材料,始終堅持一點,無論到哪裡,都不拿工作開玩笑,永遠不懶懶散散、懈懈怠怠。他認為,尤其不能養成發牢騷、發怨氣、說怪話的思維習慣。
他白天勤奮工作,晚間虛心請教,兩年後,就成了盤錦地區公交戰線先進個人。「我跟領導說,我不想當先進。領導說,『那你還這么努力干?』我說,我努力的目的就是想感動領導可憐可憐我,把我放了,讓我去教書。領導說,『我們再研究吧!』」研究了一年,盤錦地區工業局黨委開會下文件,讓魏書生接電機廠領導的班。電機廠是當地最好的工廠,但是他不願意干。為什麼呢?「我還是對學校有感情。我告訴領導,我不想當官,他們問我想干什麼,我說我就想教書。他們說我不識抬舉,再研究吧!」
1974年,「批林批孔」運動來了,24周歲的魏書生遭到批判。那時,人們把孔夫子叫「孔老二」。魏書生「傻乎乎地跟人辯論,說孔夫子是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干嗎批人家呢?」結果中共盤錦地委抓了兩個典型,一個老右派,一個魏書生。上級專門成立了魏書生調查組,把他寫的50多萬字的文稿、日記等全都沒收了,從中斷章取義地摘出「反動言論」108條,大會小會批判。
「不批判的時候,我就找一塊寬闊的地方打拳練武,因為小時候跟師傅學的武術不願意扔掉。當時很多人不明白,24歲的小『反革命』,白天挨了一天的批判,晚上怎麼有精神頭打拳練武?咱就是為了好好活著。」
粉碎「四人幫」之後,工業局領導派人找他談話,說「看來批你是批錯了,我們想安排你到輪胎廠去當廠長,你干不幹?」魏書生說:「我衷心感謝領導不批我還提拔,我最大最大的願望就是快點把我放了,讓我去學校當一個普普通通的教師。」
1978年2月,經過6年努力,魏書生終於實現了教書的願望,當上班主任,教上語文課,如魚得水,「我真是高興啊」!
「遇到事就和學生商量」
學校給了魏書生兩個班:一個全年級最好的班,選拔出聽話的、優秀的、學習好的學生;另一個全年級最差的班,不聽話、學習差、愛打架的清一色男生。面對兩個截然不同的班,他一會兒在火里,一會兒在水裡。
「我是吃虧了還是佔便宜了?孟子日:『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把這當作人生指南去實踐,人就會樂觀進取。」
魏書生開始研究兩個班的學生,讓他至今難忘的是他的第一堂公開課。
聽說有一個從企業來的年輕人要上公開課,全校教師都來聽課。魏書生決定在基礎差的班上課,這樣才能讓人服氣。課前他跟學生商量:「魏老師要講公開課了。」學生們說:「別在我們班講,到那個好班講。」他問:「為啥?」學生說:「我們什麼都不會。…『不會才要學。」學生說:「學也學不會,我們緊張。」「上課又不是打仗,緊張什麼。…『上課是我們的弱項。」「是弱,不弱咱能到這兒來嘛!千萬別想向老師們展示咱們有多強,需要展示一個真實的狀態:我們很弱、起點很低、成績很差,但我們決不自甘放棄,我們會從很低的起點上一點點朝前挪、一步步朝前走,展示循序漸進不斷向前的狀態怎麼樣?」學生們說:「那他們不嫌我們慢嗎?…『不嫌,咱們不是慢班嘛!」學生問:「老師您講什麼課?…『講小說《最後一課》。」「那咱們提前預習一下吧!」
「預習什麼呢?」魏書生問學生。學生說:「生字。…『這課幾個生字?…『4個。…『4個生字還記不住嗎?…『老師,這點事沒問題,肯定給你記住。…『還有什麼?」「生詞。」魏書生又問:「幾個?…『7個,有點多。」學生答道。「那去掉一個。…『還是有點多。」「再去掉一個。」「還是有點多。…『去掉4個,剩3個了怎麼樣?…3個可以啦!」魏老師再問:「還有什麼?…『還有文學常識,小說三要素……」大家都一一做了預習,信心百倍地准備好了。
上課的時候,老師們全來了,教室坐得密密麻麻的。「我往前面一站,學生們樂了,心領神會嘛!誰也不緊張。」
魏書生開口問:「咱們該學哪課書啦?…『《最後一課》。」學生響亮地回答。「《最後一課》的體裁是什麼?」「小說。」「預習了嗎?…『預習啦!…『預習什麼?…生字。…『幾個?…『4個。」「誰會?…全會!…『好,還有什麼?…『生詞。」「幾個?…『3個。」「誰會?」「全會!」「還有什麼?…『文學常識。…『怎麼樣?…『全會!…『真的假的啊?誰來說說?」學生們個個踴躍舉手,課上得熱火朝天、興高采烈,老師們看得目瞪口呆。「這是咱們全校最差的一班學生嗎?學生學習積極性怎麼這么高呢?真是難以想像啊!」
「我就是這么當老師的,從來都不埋怨學生,總是俯下身子跟學生商量,所以我跟學生的關系非常好。」
魏書生只教了半年,學校就不讓他當班主任而讓他做教導處副主任,這可把他嚇壞了。他連夜寫辭職報告,第二天去找領導。領導說:「這樣吧,你實在想教課就教吧!」魏書生說:「我還想當班主任呢!…『那你就當吧,兼著做教導處的工作,還不行嗎?」「只要能帶班、教課就行。」
那陣子他整天忙這忙那,頭緒多得恨不得長出三頭六臂。
於是他開始幻想了:學生應該有自我教育能力啊!應該讓學生參與班級的管理。分頭管事,管好了不是大家都舒服嘛!他還想,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應該讓學生感受到自學的快樂和幸福,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他開始嘗試,一分鍾一分鍾地引導學生。他對學生說:「鬧也是一分鍾,寫也是一分鍾;吵也是一分鍾,讀也是一分鍾;三心二意也是一分鍾,一心一意學習也是一分鍾。比較一下這些一分鍾,哪個更舒服啊?」學生說:「當然是做點實事舒服啊!」
「還學習一個本來面目」
1979年初,魏書生的班通過了一項「決定」,老師可以不留作業,若留了,可以不寫,但學生要給自己留定量作業。怎麼定量?有同學想了個招兒,「每天一頁語文、兩頁數學、兩頁英語、半頁物理、半頁化學,老師不突破這個量,我們要達到這個量」。魏書生說:「咱們可以試一試。」
試了一個學期,大家感覺挺好,考試成績領先,又試了一個學期,成績還領先。就這樣,魏書生成了全地區語文教學先進典型,在語文教學年會上介紹這個方法。當時有很多人不以為然,說哪有這么教書的?
一學期一本書,魏書生只講20多節課,剩下的就逐一安排給學生講。許多人覺得魏書生這么教挺特別的,有人就說,「魏老師你這樣教書不行,老師太懶了!對學生不負責任,哪能讓學生講課啊?還分工討論呢?看不慣」。但說來也怪,學生居然願意這么跟著學,學得高高興興的,而且成績也很好。
當時魏書生教的是盤山縣第三中學,一所普通中學。可語文競賽成績超過了重點中學。於是四面八方的人來這里做研究。盡管看不慣,但還是覺得這樣做有點道理,老師基本不幹,都是學生自己在那裡寫起來、讀起來、練起來。於是他成了班級管理的先進典型,他的「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經驗在全市班主任會上交流了。
很多人分析不透,魏書生教得這么省勁兒,成績來自何方?「成績這個東西,歸根結底不取決於講台前的那個人說了多少話、寫了多少板書,而是取決於下面坐著的這些人動了多少腦、想了多少事,大腦轉數有多少?」
魏書生跟學生講,你們到學校來學習,學習是又學又習,學是理論,習是實踐,習是復習、練習、實習、演習,這是一個要大家動起來、學起來、算起來、讀起來、練起來的地方,我們變教室為學室。他說,「給魏老師當學生要牢牢樹立一個觀念,不管老師在與不在,一定養成一個習慣:每天來到學校,走進學室,打開學材,開始自學,遇到問題查找資料,實在不會與人商量,還學習一個本來的面目」。
「研究一分鍾的效率」
一位學生在文章中這樣寫道:「魏老師培養我們的效率感,我覺得跟魏老師這3年,收獲最大的就是魏老師總向我們提出不做無效勞動,多做有效勞動,單位時間的學習效率要從一分鍾開始。」教師能改變學生嗎?魏書生認為,想改變一個人的一生絕對不可能,想改變一個人養成的習慣也很難辦到,但教師絕對可以改變學生的一分鍾。他說:「我教學生研究一分鍾60秒做什麼?」
就是讓他們改造自己,保證一分鍾全身心進入樂觀進取的狀態,人人都能做到。不信就試試,看一分鍾能寫多少字?寫最重要的單詞、最重要的句型、最重要的公式、最重要的一道題……改變學生就從這些最小的事做起。他問學生進入這個狀態感覺如何?學生說:「老師,挺好的。」他說以後咱們經常訓練。第二天,學生問:「老師,今天一分鍾訓練什麼呀?」讀課文,朗讀,大聲讀,模仿廣播電台播新聞。結束後魏書生問學生:「感覺如何?」「老師,好極了!」學生的勁頭都在學習里,可快樂了!第三天,學生又問:「老師,今天還做一分鍾訓練,換個讀法吧?」「打開教材讀60秒,比賽看誰讀得快而不亂……」結束後魏書生又問,「感覺如何?」「好極了!注意力特好,還訓練了口才」。第四天學生說:「老師,今天還一分鍾訓練吧!再換一種讀法。…『把嘴閉上默讀,眼球橫向運動,看一分鍾能搜集多少信息?」學生全身心地閱讀學習,60秒過去了,合上書,寫大意,看能記住多少內容。「哎喲!老師,我怎麼一分鍾記住這么多東西啊!」學生才發現用60秒的生命成本,換取了這么大的效益,能不自豪嗎!這種自豪感會成為他學習的動力。第五天,「老師,搞一分鍾訓練挺快樂的,今天再換一個方法讀課文。」「閉嘴,眼球縱向運動,跳讀,注意劇情。」很多大學問家都強調人的跳讀能力、篩選能力,能把最重要的信息一眼提出來。學生越注意劇情,自信心越強,感受到學習是一種享受。
學生這么讀書,閱讀面寬了,雞毛蒜皮的事不去理睬,他們被捲入學習的風潮中。
學習就是讓學生動起來,讓大腦的轉數多起來,從一分鍾開始,每天搞一次一分鍾注意力訓練。魏書生當了教育局長後,要求全盤錦市所有教師,每堂課搞一次全身心的訓練。
學習是可持續發展的事,不會的學會了,是何等快樂的一件事啊!「教師就是要想辦法讓學生學得快樂。」魏書生說。
「尋找提高學習能力的規律」
從1984年開始,魏書生就在一個長18米的教室里上課,因為聽課的人越來越多,總是處於一種公開課的狀態。有一次他到馬來西亞講課,在1500多人的大禮堂里從早晨講到晚上,講完了大家還圍住他問這問那。八聖中學校長說:「魏老師,我還想上你們班聽課。」「您去過4趟了,每次都那麼長時間,還學什麼啊?」「我在您的課堂上發現了學漢語的規律。」
魏書生喜歡研究規律,他悟到: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學習本民族語言,核心問題就是4個字「聽、說、讀、寫」的能力。能力從何而來?來自聽、說、讀、寫的習慣。習慣來自何方?來自聽、說、讀、寫的行為。學生進入課堂,就進入了聽、說、讀、寫的狀態,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於是,行為產生了,習慣養成了,能力也就提高了。
魏書生的學生寫東西不發愁。聽課的老師想檢驗一下,讓成績倒數的學生寫一篇東西,現場出題。學生15分鍾500字「拿下」。
魏書生曾把全校成績倒數的學生全都請到自己班裡來,他說:「到魏老師班研究學習效率,你要學寫日記。」學生說:「老師,不會寫」。魏書生說:「老師保證讓你會。」「老師,你教也教不會。」學生仍然不自信。「第一篇日記很簡單,就說我今天到魏老師這個班讀書了。句號寫上,年月日寫上。怎麼樣?」學生說:「老師,這不人人都會寫嗎?這個肯定沒問題。」第二天學生們問:「老師,我還寫日記,寫啥呀?」「今天寫兩句話,兩句話的日記要有個題目了,《記我的同桌》。」「老師,不會寫咋記啊?」「很簡單,第一句話記同桌的外貌。」「老師,不會看。…『不用寫太細,就寫他是高個還是矮個,胖點還是瘦點,白點還是黑點。」「老師,這不人人都能看出來嗎?」「那就看吧!第二句話記同桌的衣著,是什麼色彩、什麼面料、什麼樣式?」「老師,這個沒問題。」學生這才發現啥叫寫日記,就是高興地寫身邊的人,寫眼睛看的、心裡想的。第三天學生說:「老師我知道了,日記寫三句話,有個題目《記魏老師》。…『第一句話,寫魏老師的性格特點,我是急性子還是慢性子?…『老師,您是慢性子。…『也有急的時候。第二句話,寫魏老師的語言特點,我說話音量大還是小?…『音量小。」「我也有大聲的時候。我的音調高還是低、語速快還是慢?…『老師,這些都挺有意思的,沒問題。…『第三句話,寫魏老師的要求,你剛到我們班肯定不適應,這么多要求把你適應的一兩條寫出來。」「老師,我有三四條適應。…『寫一條適應的就行。」這樣一寫哪止三句話啊!《記魏老師》這篇日記,不少學生寫了130多個字呢!第四天學生問:「老師,四句話日記寫什麼?」魏書生說:「寫教室四面牆壁,各有什麼設施,前後左右,對你的學習有啥好處,看到啥寫啥。…『老師,沒問題。」於是寫著寫著,寫出門路來了。第五天五句話,兩個月後,倒數的學生拿著日記本找魏老師:「老師,我這篇日記1500來字呢!」魏老師說:「人啊不要左顧右盼、猶猶豫豫、拖拖拉拉,要高高興興地做好當下,一步一個腳印,不怕慢,只怕站;說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一個強大的自我就產生了。…『老師,我很自豪,挺快樂的!」實際上,所有人做事產生的自豪感,都會遠遠超過吃飯產生的自豪感。用單位時間提高學生的效率,提高了他們的幸福感和自豪感,這個書就好教了。
「向民主、向科學要效率」
民主就是站在學生角度,從他的起點出發,不攀不比地做事。千千萬萬的農民、工人、醫生、警察、教師、公務員,在平平凡凡的崗位上過著平平常常的日子,做著平平淡淡的事情,卻能把平平淡淡的事情幹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從從容容、快快樂樂、如詩如畫……多幸福啊!
人這一輩子要做生存的主人,就得靜下心來,不管多平凡的工作,不攀不比,高高興興地研究效率,提高生活質量,那麼無論在任何位置上,都會有幸福感的。
魏書生說:「我們要把自己好的東西守住、守住再守住!別把學習的目的確定為當官,要確定為做事。人活著的價值在哪裡?就在乾的事減去你吃的飯,剩下的東西算價值。」這么研究價值,就天天活在幸福中。
魏書生教學生怎麼學語文,怎麼把厚書讀薄。他讓學生畫語文知識樹,語文知識是樹干,閱讀和寫作知識是樹枝,學習意圖就清晰了。
接下來他幫學生訂計劃,訂什麼計劃?訂自我教育計劃。計劃分四段:1.-輩子要朝哪個方向去努力?2. 10年大約要達到什麼目標?3.-年應該怎麼度過?4.-天應該怎樣安排?
他一直讓學生這樣寫,讓他們覺得自己生命的航船有一個方向。學生不管多淘氣,當把眼前的一天、一年、10年、一輩子聯系起來,就不由自主地產生責任感、凝至感,浮躁就減少了。一件事改變學生一生很難,但他經常做學習計劃、自我教育計劃、閱讀計劃、學科計劃,會發現一切掌握在自己手裡,覺得學習的樂趣不僅僅是最後的考試。
很多學生後進、沒事干,問題出在哪兒?不是不能幹事,而是不肯干小事,靈魂流浪,精神漂}白,思想沒有家園,怎能不浮躁呢?他對班上的學生說:「給魏老師當學生,一定要找到這種感覺:大事干不來,小事趕快乾;元帥當不成,好好當士兵;高處不能成,低處要肯就;上不著天,下要落地。一旦落地,心就踏實了,就會發現一個新的快樂天地。」
當你處在快樂中,你就是命運的主人。無論在哪個位置上,都能把自己身外的那些事看得開、想得透、放得下。把自己說了算的事拿得起、進得去、想得深、幹得值,主動為自己當下的快樂、為明天的幸福,做起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他讓全班每個學生做他的副班主任,每個學生做他的助教,於是班就帶好了,課也教好了。
1986年,魏書生升為盤錦市實驗中學校長兼書記,他跟領導說,我不願意當校長,我最願意乾的還是帶班和教課。「那你實在願意教還教吧!班還帶著、課還教著,但學校還得管著。」於是他就一邊管理著學校,一邊當著班主任、教著語文課。
1997年,領導又讓魏書生當盤錦市教育局局長兼黨委書記,他跟領導說我願意教課啊!領導說:「實在願教就教吧!」於是他當局長13年,一直教著課。前6年,每天到中學上一節課;後幾年,每周到師專給大學生上4節課。他就這樣,在課堂上整整站立了35年!這35年,沒請過任何一個老師帶過一天的課,每天上課就高高興興研究學生怎麼做好一分鍾的事。因為最要緊的還是這一分鍾,最容易做的也是這一分鍾。
他說,我幾十年教書、帶班、管學校沒有什麼新思想,就是一靠民主、二靠科學,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守住自己做對的事。於是,你就會越鑽越深,就會發現規律,做得有滋有味。
「守住根本,尋找快樂」
事情是千變萬化的,但人要守住根本,這個根本就是民主科學,研究事的規律,這就是科學。不跟人去追風,不追風你就省心了,節省成本。魏書生幹了13年教育局長兼黨委書記,既不吃請也不請吃,他就是這個活法。
做教育局局長,他的就職演說就一分鍾,沒說大事。要求大家做到7個一分鍾:1.盤錦的學生每天做家務勞動不能少於一分鍾;2.每個學生都要天天寫日記,有話即長,無話即短;3.每個學生都要唱軍歌,歌聲嘹亮,所有的學校都要唱起來,振奮精神;4.學生每天挺胸抬頭、大擺臂、高抬腿一分鍾,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做廣播操;5.每科教師,每天要對學生進行一分鍾注意力訓練;6.學生每天讀一分鍾的經典;7.每個學生每天要進行一分鍾的演講練習。從一分鍾開始訓練,習慣成自然,逐漸擴大到2分鍾、3分鍾到10分鍾,於是越弄越好。
由7個一分鍾的訓練,後來又強調8個學習習慣、課堂教學的10條要求。做到這些需要3個守住:守住傳統常識;守住自己國家的經驗;每位老師、每位班主任、每位校長守住自己的優點、長處。這3個守住做到了,想不創新都不可能。紮根於幾千年中華文明的土壤,再紮根幾十年新中國的土壤,再紮根自己優點長處的土壤,你底下的根基深了,上面的葉子能不茂盛嗎?它會不斷地發新芽、長新葉、抽新枝。3個守住做到了,再放眼國際,你會發現凱洛夫有道理、贊可夫有道理、蘇霍姆林斯基有道理。首先是你自己有道理,才會把別人當鹹水、營養、土壤為自己施肥,既成就了人家,也發展了自己。
他常對老師們說,要學會找自己的優點長處,不能光是反思、反思,更多的應該是正思、再正思。少一點自卑,多一點自信。當然不可以把長處當成驕傲的資本,要當成朝前走的根據地。還要教給學生找優點長處。如果每所學校都養成找優點長處的風氣,那麼大家的長處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長,大家就會越來越快樂。每上完一堂課都給自己找點長處、找點快樂,串起來就是一串串的珍珠。於是,你的學生也會積累長處、積累快樂,課堂和學校就會成為每個人的精神家園和精神樂園……
如今已過花甲之年的魏書生,依舊保持著飽滿的精神狀態,依舊那樣謙和、儒雅、樂觀、自信……每天,每月,他不停地穿梭遊走在各個城市之間。在無數的講壇上,以他特有的站姿,向無數教師講述著他的教育思想、教育人生;以他慣有的平淡、平和、平靜、平凡,特有的人格魅力,深度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摘自《人民教育》2013年第5期)
㈢ 怎樣提高閱讀
如何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編前話:說到提高閱讀理解能力,似乎是老聲常談,可又為何總是津津樂道,不厭其煩,由此它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本文作者結合近兩年的高考題,對閱讀理解短文中出現的生詞率做了比較和分析,進而又有獨到的想法和見解來解決此問題,相信本文會對你大有裨益。讀罷此文,你不妨到「閱讀天地」和「原汁英語」欄目去比試比試。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題,單一考查語言知識的題目幾乎不存在了。重點已轉移到通過語篇考查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特別是閱讀能力,它包括閱讀速度、對信息的獲取與處理以及語篇分析等。對閱讀能力的考查不僅僅體現在五段閱讀材料上,同時也體現在整個卷面上,像分值比較大的完形填空就是對閱讀能力的檢測。另外單項填空題也是小的語篇,短文改錯和寫作題也都與閱讀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兼顧基礎、突出語篇、強調應用、注重實際"是高考命題的主導思想。培養、訓練並努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英語教學中重要一環。那麼怎樣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得出以下幾點體會:
一、 狠抓基本功
(一)擴大詞彙量
1. 牢記 "基本詞彙"。詞是組成文章的最基本單位,讀不懂詞,就連不成句,連不成句就無法理解文意,所以對大綱規定的詞彙,必須牢牢掌握。沒有一定的詞彙量作基礎,提高閱讀水平就無從談起。
2. 注意"一詞多義"。"一詞多義"是英語詞彙的特點。記得很熟的一個詞的意思在另一句中意思完全變了樣,這就是所謂的"熟詞新義"。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途徑就是大量閱讀。對同一個詞的不同意思、不同詞性或不同表達反復認真識記。以 try on為例:大家記得比較清楚的意思是"試穿",但在NMET2002的完形填空中有這樣一句話:I've been trying that(the joke)on all my customers today, but I knew for sure I'd catch you.用"試穿"是無論如何無法理解此句的。因為在此句中此短語的意思是"耍弄某人"。再看下列句子:
He takes great interest in playing the piano.
He has sold his interest in the company.
I want to know the rate of interest before borrowing the money.
在第一個句子中,interest 意思是"興趣";第二句中,其意為 "right to share something , especially in its profits"!第三句中其意為 "money charged for borrowing money, or paid to sb. who invests money"。
在總結這些意思以及不同搭配時,應"不拘泥於大綱",且"多多益善"。因為只要記,即使遺忘,遇到一定的刺激,也常常會使人想起。
3. 積累 "超綱詞彙"。統計一下近幾年高考英語試卷中的超綱詞,比例逐年上升。2002年閱讀理解總生詞出現率2.4%,低於大綱指標3%,遠遠超過往年的1.5%。綱外詞共38個。2002年完形填空,生詞出現率是2.9%,達到歷年最高比率。整篇文章中共有生詞10個,甚至有三個生詞出現在選項中,並且是正確答案。如果這代表了英語測試的發展方向,那麼僅僅掌握大綱要求的兩千詞彙是遠遠不夠的。國外上大學的英語詞彙要求一般是五千至一萬,上海高考要求是五千五百左右,北京單獨命題,詞彙要求是五千左右。所以適當擴大詞彙量是完全必要的。但由於中學備考緊,任務重,也不能把全部精力用在擴大詞彙量上。建議考生通過大量閱讀來增加詞彙儲備,每天堅持讀幾篇短文,對短文中出現的與現代科技和現代生活相關的詞、短語要進行摘抄並記憶。有了大量的積累,就會在閱讀時感到得心應手。
(二)掌握句法知識
掌握了大量的詞彙並不說明就能讀懂英語文章,還要掌握句法知識。近幾年高考英語閱讀理解文章中的句子結構更為復雜,長難句子較多。句法知識掌握不好的考生很難理清頭緒,無法理解。長句、難句就是指含有各種從句的復合句,並列連詞連接的並列句或者是多種形式的定語、狀語、插入語,還伴有分隔,倒裝、省略。請看NMET2002 閱讀理解 E篇中的句子:
Their goal is to help parents and children share in the fun part of party planning, like choosing the subject or making a cake, while they take care of everything else.
在這個句子中,to help 是不定式作表語! help後面接復合賓語,不帶to的不定式作賓補,構成help sb. do sth.! 作賓補的 share後接賓語 part of party planning, 之間被作狀語的介詞短語 in the fun 隔開;賓語後面又跟插入語 like choosing the subject or making a cake !最後是while引導的時間狀語從句。
二、掌握做題技巧
掌握大量詞彙,具備一定的語法知識以後,考生還要掌握做題技巧,也就是要了解閱讀理解的測試點。閱讀理解題的題目類型大體分四種:
第一、掌握所讀材料的主旨和大意!
第二、了解闡述主旨的事實和細節!
第三、根據上下文判斷某些詞彙和短語的意義!
第四、根據材料進行一定的判斷、推理和引申,領會作者的觀點、意圖和態度。
在這四種題目類型中,一般考生感覺較難的是第一種和第四種。對於考查主旨大意的題目,考生常犯以下錯誤:
1.太籠統,缺乏針對性。主題句、標題、主旨大意要求准確性、概括性和針對性極強,然而有些學生由於對於這類閱讀理解題的特點理解不透,造成所選的答案十分籠統,缺乏針對性。
2.以偏概全。主題句、標題和主旨大意是針對全篇,而不是針對某段或者文中的某個方面;可是有的學生在做這類題時,把思維集中在某個段落或者集中於文中的某點,往往導致他們犯下以偏概全的錯誤。
3.分不清現象與本質。在選擇主題句、標題、主旨大意時,不能為表面現象所迷惑,必須看清該段文章的實質。
對於推理性的題目要注意以下幾點:
1.嚴格按照閱讀理解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或推論依據進行推理,千萬不能摻雜自己的主觀想法或經驗;如果某選項所表達的內容與經驗相吻合,文中卻沒有涉及,那它屬於主觀臆斷的結論,也不是正確答案。
2.如果某選項中的內容只是閱讀材料的簡單重復,盡管這個選項內容正確,但只是一個細節,不是推論。
3.注意作者在文中的措辭,比如形容詞前用了too,excessively,rather,則常帶有否定的口氣;文中的虛擬語氣和情態動詞(should,must,may,etc.)往往能流露出作者的弦外之音;某些過渡詞(however, but, on the con-trary,what's more )後面所表達的內容往往能夠反映作者的觀點和態度。
三、優化閱讀方法
要想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就要進行大量閱讀。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的,學生在平時的閱讀中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 精泛讀相結合。
讀書既要仔細研讀又要博覽,在精讀的基礎上進行泛讀,才能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所謂精讀,就是把選擇好的材料認認真真地反復地閱讀,弄清每個句子的語法關系,理解每個詞的含義,反復朗讀,仔細體會,為泛讀打下比較牢固扎實的基礎。所謂泛讀,就是廣泛閱讀和瀏覽外文圖書、報刊雜志或國內出版的外文學習資料。廣泛涉獵才能擴大我們的視野,可以復習、鞏固、加深已學過的語法、句型和詞彙知識,學習、領會更多的東西。我們知道,許多詞都有多義性,然而我們在精讀中無法全面理解到這一點,只有在泛讀過程中才能做到。
總之,泛讀和精讀有機結合,通過閱讀生活故事、科普文章、傳記歷史、文學作品等不同體裁的文章以及一些英文報刊雜志、簡易世界名著等,有助於提高詞彙量,增加英美文化背景知識,對閱讀能力提高大有裨益。
2. 分類閱讀,循序漸進。
分類閱讀的意思是把文章按內容分類,如:人物類、地理類、天文類、歷史類、新聞報道類、廣告類、科普類、說明書、風土人情等,並集中一段時間專讀某一類的文章。掌握文章表達上的一般規律及特殊規律,從而大大提高對文章的敏感度。
3. 加強"限時閱讀",堅持"持之以恆"。
如果總是無限閱讀,不受時間限制,甚至一篇文章分幾段時間完成,這必然造成前面所提到的"平時閱讀不錯,但一到考試就不行"的局面。所以在平時的閱讀訓練中要規定出完成每篇的時間,而且對每篇的時間要求要逐漸過渡到略高於高考的要求。只有平時加強這種訓練,才能使學生在高考考場的緊張氣氛中從容應答。對閱讀訓練,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恆。篇幅不要很多,但要天天有,天天讀,讀後細嚼,決不輕易放過不懂的詞、句或段,徹底弄懂,並做讀後小結。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會取得閱讀上的長足進步。
㈣ 求一本可以值得看的書
《長生界》
個人認為這本書寫齊了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有面對自己小時候想保護的女孩的矛盾,有對想救自己想救的人的無奈,有對自己修為的追求,有為了追求更高境界而逼迫自己放棄過往記憶的痛苦,有剎那間面對昔日舊友死去的悲哀,有對異界屠夫深深的憤恨,有經過無盡風霜後的平靜與漠視.....
額...總的來說我不怎麼會講,就是這書寫出了人生百態就對了
㈤ 魏書生的成長經歷對語文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有哪些啟示
北京時間8月23日13時許,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在美國華盛頓州揭曉,中國作家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獲獎。雨果獎堪稱科幻藝術界的諾貝爾獎,這也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互聯君碰巧最近剛讀完了《三體》三部曲。作為硬科幻的典範,《三體》整個故事都是以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等學科原理為基礎進行的技術推演。你也許會想,劉慈欣的理科成績一定非常好吧?可是你錯了,劉慈欣的大學並非出身名校,學的也不是物理、航天這樣的專業,中學的理科成績也是中等偏上。
㈥ 魏書生與民主教育txt全集下載
魏書生與民主教育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魏書生同志是我們遼寧省的一位享譽國內外的教育改革家。20多年來,由於教育改革成績顯著,他先後被評為遼寧省特級教師、全國優秀班主任、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勞動模範、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首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曾參加中國共產黨「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並六次受到*同志的接見,十次與*同志一起合影。他現任盤錦市教育局局長、黨委書記,並兼任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全國中學學習科學研究會理事長、全國中語會副理事長等38項社會職務。他多次應邀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講學,在31個省、市、自治區及港澳台地區作了2000多場報告,上了1000多次公開課。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烈歡迎和交口稱贊。魏書生的教育思想和改革實踐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魏書生同志這些成績的取得,源於他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黨多年培養的結果。他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多改變自我,少埋怨環……
㈦ 讀書作文
從小,我就喜愛讀書;如今,讀書更是我的一大嗜好。讀書真棒!這是我內心的真切感受。
書是傳播人類文化的使者,從印刷術發明以來,這事實就一直存在著,並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改變。用思維接觸文字,用大腦去想像,用心靈去感受。書貴在讀,貴在捧在手中的那一份珍惜,打開讀時的那一份虔誠。當你讀書時,你的思維在書中神遊,你的情感在書中起落,在書中你可以體會到任何喜怒哀樂,書的魅力便在於此。
我的成長離不開書,書使我成長的更快。課堂上的本本厚書寫滿了難題,記滿了深奧,我喜歡讀,因為它使我學到很多,人世間的書寫滿了艱辛,記滿了滄桑,我更愛讀,因為它使我了解到更多……
當我坐在課堂里,聆聽老師的講解,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使我的大腦日益充實。課間,我喜歡和同學為了某道數學題和同學爭的面紅耳赤,對了,成功的喜歡讓我笑,錯了,失敗使我得到經驗。學習是艱苦的,可我樂意,因為讀書是享受,我愛讀書。
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書琳琅滿目。我為賣火柴的小女孩凍死街頭而哭泣,為岳飛將軍的壯志未酬鳴不平,為阿Q的悲慘遭遇而嘆息,又為共產黨橫渡長江打垮國民黨而喝彩。甚至金庸老先生的武俠小說,瓊瑤催人淚下的言情小說,都讓我流連忘返。我喜歡它們,因為在這里,我可以學到課本上沒有的東西。
書是收獲希望的土地,我要辛勤耕耘,以獲得更多的糧食。
我愛讀書,因為課堂的書讓我學習,讓我思考,課外的書讓我了解,讓我思索,而人生的品讀,更讓我成熟,讓我成長。我愛讀書!
㈧ 郭嘉逸 高考勵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ceb3f30100pd5a.html
勵志教育讀本四:從一個自己到下一個自己(郭嘉逸) (2011-03-19 12:53:20)轉載
標簽: 雜談
【作者簡介】郭嘉逸 石家莊二中,第二十六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一等獎,保送清華大學。
「二中是省里最好的中學。」初中時,我的數學老師如是說。幾年後的今天,我發現那是很重要的一句話。當我用了百分之二百的投入,終於走進了二中,我才發現,我迎來的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轉變。
從「不純」到單純
你是為了什麼學習?我的學習動機經歷了一個從不純漸漸到單純的變化。
我那個不純的動機:學習就是為了考上名牌大學,具體點,就是能考到清華。這個,可能是我國分布最廣泛的一個動機了吧?
學習、學習、學習,最讓小學生頭痛的雙音節詞語。等到某一天,我發現我對它早已有了化不開的感情。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吧?從意識到我肩上還有責任起,我的懵懂時代就過去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從改變自己開始!
從時間的奴隸到時間的獵人
二中差不多每個月都會有大型的校辦活動。另一方面,學習上的任務一點也不少。那麼,該如何安排我時間銀行里的存項,是我必須考慮的問題。還記得老師組織我們去參加各學科競賽的講座。剛開始的時候,每次聽課的差不多有二百多人,普通教室放不下,大夥都集中到階梯教室去。那裡沒有暖氣,大夥坐在凳子上一起發抖,還是充滿毅力地聽下去。但是不出一個月,人數就減了一半還多。大多數人是因為高考課程和競賽課程難以協調的緣故,不得不放棄了。到了最後,每科甚至只有不到二十個人堅持了下來。聽起來有點誇張吧。高考與競賽兼顧,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合理地安排上天賜予的86400秒。
怎麼安排時間呢?這是個因人而異的問題。記得有一天,我們跑去參觀競賽前輩們的教室。前輩們把那成箱的書給我們「亮」了出來,對我造成的視覺沖擊絕不亞於明晃晃的尖刀。
只恨時光太匆匆,這就是我的煩悶。
我選了一個最古老的辦法:延長學習時間!也就是一個字兒——「擠」!這個方法是否科學還有待考究,但對一部分人確實是有效的。我就像一個時間的獵人,到處搜尋它。我不適合晚睡,但是可以早起嘛!太陽還在那一半世界做圓周運動,我這邊的筆尖已經開始在紙面上做起「布朗運動」了。一有空閑我就一把抓起文曲星,跑到四樓的連廊上背單詞。從連廊上可以看得很遠,特別是在沒有別人的時候。如果連廊上的欄桿有記憶,它也許會記得我的身影吧。老師在講台上講課,我邊聽邊做筆記邊提前寫作業,好壓縮時間。為了避免學理不通文,我每天擠出時間來寫兩篇作文(後來偷懶,變成兩天寫一篇了)。這些後來都成為我難以忘懷的美好回憶。
從充滿激情到激情澎湃
中央十台播過一個節目,叫《高考狀元經驗談》。我一集不差全看下來了,由衷的地佩服他們。我覺得他們最厲害的是那份激情,那種願意把每一天井井有條地安排到秒,願意對自己的生活從頭一直負責到腳的態度。
我身邊都是有激情的人。在他們的感染下,我的日子變得激情澎湃。
石家莊的盛夏,外面難得有人,只有知了掛滿了夏樹。像古老的滴漏一般我的汗水永不卻步,時不時飛來挑釁的還有巨大的蚊子。但是當我把自己投入到題目里,我就像進入了另一個世界,把這一切都忘記了。
暑假總結是這么寫的:「這是一個熔化一切的夏天,融不掉的只剩下一麻袋草稿紙,還有幾筐實驗報告。」
其實還有我們的信念,幾年後的我很想補上這一句。
又有一段時間,我在學習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時遇到了困難。所謂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看來是真的。每當我沉沉入夢,夢鄉中一個一個巨大的箭頭都會如期而至,有時我甚至能把數值算出來。在夢里還在想問題,這種事以前也聽說過。凱庫勒結構式就是他在夢里突然領悟到的。不過我以前一直把那當成一段傳說而已,或者是一種藝術手法什麼的,真是愧對前輩了!
另一件事,是轉述自我的班主任之口。他門下曾有一名復讀的女生,她用了一年的時間,完成了驚人的逆轉。怎麼辦到的呢?他也不知道。只是聽這個女生自己說,這一年她從沒有看見過太陽。這就是披星戴月嗎?
想成為高考狀元,那就得比他們更有激情才行。
從低頭拉車到抬頭看路
無論如何,學習絕不是磨時間。
很快我就發現,有人比我還努力,卻不比我強。有人看起來不怎麼用功,可學的也不賴。 這很明顯是一個效率問題。
正當我激情澎湃地在題目中鏖戰,忙得不亦樂乎之時,同桌的書桌上多了一本書。魏書生老師寫的。前桌則手捧一本新東方精神。有一本超右腦學習法,聽說學校門口的小書店正在熱賣中。
假如我們是一群牛的話,那麼那天我忽然發現,只顧低頭拉車的我,不知不覺被那些會抬頭看路的傢伙甩了。
不看不知道,前人總結的學習方法真是千千萬萬。先有3R學習法,接著4R學習法,後來又出了5R學習法什麼的。大意無非就是課前預習,課上研習,課下復習,然後練習,經常熟悉之類的。
我嘗試了幾種,每種用了幾天,後來覺得死板了,都沒有堅持下來。後來一個前輩告訴我,自己總結總結,自己的方法可能會讓你更舒服一點。前輩的經驗往往是寶貴的。我自己找了幾個,感覺還挺行。
舉個例子吧。這世界上最痛苦的,不是我不會,而是我會,但是我做不對。
編程里有一整套查錯的方法。但是還沒見過有人專門寫過物理題的查錯方法。大概認為根本就不該出錯吧。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般來說,在物理題目里,量綱檢查是最常用的,檢驗極限情況,檢查答案是不是符合你的已知實例,檢查定義域和值域,單調性檢驗,這些也都是我們熟知的方法。還有對稱性檢驗:方程里的對稱性一定會體現在解里。數量級知識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認認真真地讀題,仔仔細細地分析,清清楚楚地列式,本身就是用在出錯之前的手段。書寫時,用幾個花括弧而不是一大堆文字來表示條件,可能也會更清楚。
不是方法,只是習慣
為了建立好的學習習慣,我觀察過一段時間:什麼是「傳說中」的高手呢?結果發現了就像這樣的一些印象:
「真正的高手課前不預習,課上不聽講,這點東西他們會自己搞懂。」
「真正的高手從不寫作業,他們會自己找題做。只有笨學生才混在老師的習題集里。
「真正的高手從不留下以前的作業和卷子,當你問他一道題的時候,他會從一堆東西里找出半張紙給你。」
「真正的高手難免會犯一些低級錯誤,但高級題是他們的強項。」
「真正的高手沒有日程表,他們總是在考前最後一天完成任務,把家長嚇個半死。」
……
這些頗具俗世奇人風范的描述,是我觀察得到的事例,當然是反面的。自己的計劃當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如果拋開老師的引導自己搞一套的話,我覺得只是懶惰的借口。你完全可以在跟著老師走的同時完成自己的計劃。另外,列出要學的和已經學過的,短期看來,可能會慢一些;從長遠看,已經掌握的東西會比較牢固,這樣在後續學習中優勢就明顯了。
再比如,翻開一本新書,一般都應該看看前言和目錄,有一個整體性的了解。就像寫一部小說,可以先寫總綱,寫概要,最後再使它豐滿起來;也可以先寫一個一個細節,最後湊起來。顯然正常人會選第一種。學習一門課也是一樣。
但是我們往往會忘記這一點。學習方法,只有在成為學習習慣以後才真正有力。無招勝有招——這是我花了很長時間才懂的。
從脆弱到堅強
前輩們留下一個傳統——長跑。跑的時候對自己說:前面就是一等獎了,再往前一點是省隊,再往前就是國家隊了……
不管我們做什麼,到了後來它永遠是一件關於毅力的事。因為,沒有毅力,說得再好也是空談。
有這么一道題:五個電阻環相連,求電阻。題量比較大。讓我到今天還能記起來的原因是它下邊有一條評論:「物理競賽考核的不僅僅是選手的知識,還有他的毅力。」
那個時候我還不懂它的含義。
一直到了復賽考場上我才真正明白。那次考試出事了。
乍看之下平平無奇的題目,其實玄機暗藏。有幾道題做到一半就走不下去了。像是一條缺氧的魚,我艱難地拍打尾巴找尋出路。
武俠小說里不是常有高手對峙的場景嗎?越是生死關頭,越要把生死置之度外。絕對不能慌。一般來說,慌的那個人絕對會比較慘。
我沒有經歷過那些場面,但原理總是差不多的。
在最後的半小時里,我穩住了自己,很堅強地做下去,什麼後果也不去想。心裡好像有一潭水,只有滴滴的水聲。
最後,在這半小時里我挽救了自己,拿到了我的另一半分數。
這個經歷本身可能比比賽還重要。
從一個自己到下一個自己
緩緩流逝的,總是時間的旋律。
兩年的時間,改變緩緩發生在我的身上。
從一個有點靦腆、常常退卻的自己,到一個已經可以昂首在舞台上演繹話劇的自己。從一個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自己,到一個已經可以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的自己。從一個懵懵懂懂、目標模糊的自己,到一個堅定了信念,決定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一件事的自己。
我真的要感謝我的學校和我的老師。
「二中,是省里最好的中學。」兩年後的今天,我發現這句話影響我的一生。
兩年前,最好的中學意味著從這里走出許多清華北大,她會用知識豐富你的頭腦,給你一個登上人生更高平台的機會。
兩年後,我才發現,其實我在乎的早已不僅僅是考上哪所大學,而是種種歷練,豐富你的內心,給你一個更好的自己。
㈨ 求【郭嘉逸-從一個自己到下一個自己、高策-奇跡,是為了信念犧牲一切、【致高中生】所謂夢想,是永不停
從一個自己到下一個自己
「二中是省里最好的中學。」初中時,我的數學老師如是說。幾年後的今天,我發現那是很重要的一句話。當我用了百分之二百的投入,終於走進了二中,我才發現,我迎來的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轉變。
從「不純」到單純
你是為了什麼學習?我的學習動機經歷了一個從不純漸漸到單純的變化。
我那個不純的動機:學習就是為了考上名牌大學,具體點,就是能考到清華。這個,可能是我國分布最廣泛的一個動機了吧?
學習、學習、學習,最讓小學生頭痛的雙音節詞語。等到某一天,我發現我對它早已有了化不開的感情。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吧?從意識到我肩上還有責任起,我的懵懂時代就過去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從改變自己開始!
從時間的奴隸到時間的獵人
二中差不多每個月都會有大型的校辦活動。另一方面,學習上的任務一點也不少。那麼,該如何安排我時間銀行里的存項,是我必須考慮的問題。還記得老師組織我們去參加各學科競賽的講座。剛開始的時候,每次聽課的差不多有二百多人,普通教室放不下,大夥都集中到階梯教室去。那裡沒有暖氣,大夥坐在凳子上一起發抖,還是充滿毅力地聽下去。但是不出一個月,人數就減了一半還多。大多數人是因為高考課程和競賽課程難以協調的緣故,不得不放棄了。到了最後,每科甚至只有不到二十個人堅持了下來。聽起來有點誇張吧。高考與競賽兼顧,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合理地安排上天賜予的86400秒。
怎麼安排時間呢?這是個因人而異的問題。記得有一天,我們跑去參觀競賽前輩們的教室。前輩們把那成箱的書給我們「亮」了出來,對我造成的視覺沖擊絕不亞於明晃晃的尖刀。
只恨時光太匆匆,這就是我的煩悶。
我選了一個最古老的辦法:延長學習時間!也就是一個字兒——「擠」!這個方法是否科學還有待考究,但對一部分人確實是有效的。我就像一個時間的獵人,到處搜尋它。我不適合晚睡,但是可以早起嘛!太陽還在那一半世界做圓周運動,我這邊的筆尖已經開始在紙面上做起「布朗運動」了。一有空閑我就一把抓起文曲星,跑到四樓的連廊上背單詞。從連廊上可以看得很遠,特別是在沒有別人的時候。如果連廊上的欄桿有記憶,它也許會記得我的身影吧。老師在講台上講課,我邊聽邊做筆記邊提前寫作業,好壓縮時間。為了避免學理不通文,我每天擠出時間來寫兩篇作文(後來偷懶,變成兩天寫一篇了)。這些後來都成為我難以忘懷的美好回憶。
從充滿激情到激情澎湃
中央十台播過一個節目,叫《高考狀元經驗談》。我一集不差全看下來了,由衷的地佩服他們。我覺得他們最厲害的是那份激情,那種願意把每一天井井有條地安排到秒,願意對自己的生活從頭一直負責到腳的態度。
我身邊都是有激情的人。在他們的感染下,我的日子變得激情澎湃。
石家莊的盛夏,外面難得有人,只有知了掛滿了夏樹。像古老的滴漏一般我的汗水永不卻步,時不時飛來挑釁的還有巨大的蚊子。但是當我把自己投入到題目里,我就像進入了另一個世界,把這一切都忘記了。
暑假總結是這么寫的:「這是一個熔化一切的夏天,融不掉的只剩下一麻袋草稿紙,還有幾筐實驗報告。」
其實還有我們的信念,幾年後的我很想補上這一句。
又有一段時間,我在學習運動的合成與分解時遇到了困難。所謂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看來是真的。每當我沉沉入夢,夢鄉中一個一個巨大的箭頭都會如期而至,有時我甚至能把數值算出來。在夢里還在想問題,這種事以前也聽說過。凱庫勒結構式就是他在夢里突然領悟到的。不過我以前一直把那當成一段傳說而已,或者是一種藝術手法什麼的,真是愧對前輩了!
另一件事,是轉述自我的班主任之口。他門下曾有一名復讀的女生,她用了一年的時間,完成了驚人的逆轉。怎麼辦到的呢?他也不知道。只是聽這個女生自己說,這一年她從沒有看見過太陽。這就是披星戴月嗎?
想成為高考狀元,那就得比他們更有激情才行。
從低頭拉車到抬頭看路
無論如何,學習絕不是磨時間。
很快我就發現,有人比我還努力,卻不比我強。有人看起來不怎麼用功,可學的也不賴。這很明顯是一個效率問題。
正當我激情澎湃地在題目中鏖戰,忙得不亦樂乎之時,同桌的書桌上多了一本書。魏書生老師寫的。前桌則手捧一本新東方精神。有一本超右腦學習法,聽說學校門口的小書店正在熱賣中。
假如我們是一群牛的話,那麼那天我忽然發現,只顧低頭拉車的我,不知不覺被那些會抬頭看路的傢伙甩了。
不看不知道,前人總結的學習方法真是千千萬萬。先有3R學習法,接著4R學習法,後來又出了5R學習法什麼的。大意無非就是課前預習,課上研習,課下復習,然後練習,經常熟悉之類的。
我嘗試了幾種,每種用了幾天,後來覺得死板了,都沒有堅持下來。後來一個前輩告訴我,自己總結總結,自己的方法可能會讓你更舒服一點。前輩的經驗往往是寶貴的。我自己找了幾個,感覺還挺行。
舉個例子吧。這世界上最痛苦的,不是我不會,而是我會,但是我做不對。
編程里有一整套查錯的方法。但是還沒見過有人專門寫過物理題的查錯方法。大概認為根本就不該出錯吧。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般來說,在物理題目里,量綱檢查是最常用的,檢驗極限情況,檢查答案是不是符合你的已知實例,檢查定義域和值域,單調性檢驗,這些也都是我們熟知的方法。還有對稱性檢驗:方程里的對稱性一定會體現在解里。數量級知識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方面,認認真真地讀題,仔仔細細地分析,清清楚楚地列式,本身就是用在出錯之前的手段。書寫時,用幾個花括弧而不是一大堆文字來表示條件,可能也會更清楚。
不是方法,只是習慣
為了建立好的學習習慣,我觀察過一段時間:什麼是「傳說中」的高手呢?結果發現了就像這樣的一些印象:
「真正的高手課前不預習,課上不聽講,這點東西他們會自己搞懂。」
「真正的高手從不寫作業,他們會自己找題做。只有笨學生才混在老師的習題集里。
「真正的高手從不留下以前的作業和卷子,當你問他一道題的時候,他會從一堆東西里找出半張紙給你。」
「真正的高手難免會犯一些低級錯誤,但高級題是他們的強項。」
「真正的高手沒有日程表,他們總是在考前最後一天完成任務,把家長嚇個半死。」
……
這些頗具俗世奇人風范的描述,是我觀察得到的事例,當然是反面的。自己的計劃當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如果拋開老師的引導自己搞一套的話,我覺得只是懶惰的借口。你完全可以在跟著老師走的同時完成自己的計劃。另外,列出要學的和已經學過的,短期看來,可能會慢一些;從長遠看,已經掌握的東西會比較牢固,這樣在後續學習中優勢就明顯了。
再比如,翻開一本新書,一般都應該看看前言和目錄,有一個整體性的了解。就像寫一部小說,可以先寫總綱,寫概要,最後再使它豐滿起來;也可以先寫一個一個細節,最後湊起來。顯然正常人會選第一種。學習一門課也是一樣。
但是我們往往會忘記這一點。學習方法,只有在成為學習習慣以後才真正有力。無招勝有招——這是我花了很長時間才懂的。
從脆弱到堅強
前輩們留下一個傳統——長跑。跑的時候對自己說:前面就是一等獎了,再往前一點是省隊,再往前就是國家隊了……
不管我們做什麼,到了後來它永遠是一件關於毅力的事。因為,沒有毅力,說得再好也是空談。
有這么一道題:五個電阻環相連,求電阻。題量比較大。讓我到今天還能記起來的原因是它下邊有一條評論:「物理競賽考核的不僅僅是選手的知識,還有他的毅力。」
那個時候我還不懂它的含義。
一直到了復賽考場上我才真正明白。那次考試出事了。
乍看之下平平無奇的題目,其實玄機暗藏。有幾道題做到一半就走不下去了。像是一條缺氧的魚,我艱難地拍打尾巴找尋出路。
武俠小說里不是常有高手對峙的場景嗎?越是生死關頭,越要把生死置之度外。絕對不能慌。一般來說,慌的那個人絕對會比較慘。
我沒有經歷過那些場面,但原理總是差不多的。
在最後的半小時里,我穩住了自己,很堅強地做下去,什麼後果也不去想。心裡好像有一潭水,只有滴滴的水聲。
最後,在這半小時里我挽救了自己,拿到了我的另一半分數。
這個經歷本身可能比比賽還重要。
從一個自己到下一個自己
緩緩流逝的,總是時間的旋律。
兩年的時間,改變緩緩發生在我的身上。
從一個有點靦腆、常常退卻的自己,到一個已經可以昂首在舞台上演繹話劇的自己。從一個大錯不犯、小錯不斷的自己,到一個已經可以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的自己。從一個懵懵懂懂、目標模糊的自己,到一個堅定了信念,決定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一件事的自己。
我真的要感謝我的學校和我的老師。
「二中,是省里最好的中學。」兩年後的今天,我發現這句話影響我的一生。
兩年前,最好的中學意味著從這里走出許多清華北大,她會用知識豐富你的頭腦,給你一個登上人生更高平台的機會。
兩年後,我才發現,其實我在乎的早已不僅僅是考上哪所大學,而是種種歷練,豐富你的內心,給你一個更好的自己。
奇跡,是為了信念犧牲一切
【高策,2010年高考672分,北大生物系錄取。高考成績出來之後,我讓高策寫一寫曾經的故事,算是給自己的高中一個總結,也給學弟學妹一點鼓勵。幾天之後他發給我這樣一篇文章,讀完之後,我熱淚盈眶。他的文章里有自己刻骨銘心的故事,我的眼淚里有我和幾十個孩子刻骨銘心的青春。】
TO all those who said that I can't,Ihave proved once more,yes I can.
終於,我可以平靜下來,在這樣一個清晨,好好地回憶,細細的品味,那屬於我的高三奇跡。
想借用班主任的評語,對高三的上學期大致描述:「你懂得胸懷天下卻做不到卧薪嘗膽,立志異常堅定卻難逃現實誘惑,看得見遠處的山卻看不見腳下的路。有時把執迷不悟叫執著,有時把自我滿足當自信,有時自以為是能夠拯救別人拯救世界的萬能上帝,到頭來成了自身都難保的過河泥菩薩。有時是真正弱點百出還不以為意的「偽高手」,有時是地道地荒廢機會還自鳴得意的可憐人。」看到這些評語,這些批評,我心裡有恐慌,卻更迷茫——我究竟該怎樣做……
【這是我從教幾年的學生評語中唯一一次這么「狠」地評價自己的學生,而批評的恰恰是我最喜歡的學生中的一個。他幾乎是我欽點的班長;他有很多看法與我異乎尋常地一致,雖然我沒有當面對他說過;他曾經在寒冷的深夜與我探討愛的問題,雖然我沒有能讓他接受我的觀點,但是我依然欣賞他的思考;他也有著自己的大氣與胸懷,我喜歡他們做的每一期牆報和班會,我喜歡他的文筆,也多次把他的文章作為範文;當然,這些都掩不住他的不足,他也在高三的時候為自己的習慣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一直到今天我都相信,他的路原本可以不這么難。
我依然記得,我是下了多大的決心才給高策寫下上面那些話,我記得,我幾乎是用了整整兩個晚自習,用了十多張答題卡來反復揣摩這些話。語氣太重了,緩和一下,太緩和了,再加重。思考來思考去,我幾乎選擇了我能選用的最嚴厲的方式寫下了上面的話,我的想法只有一個,我也相信他能理解,那就是——這些話不是無情地否定,而是狠狠地喚醒;而不是無情地放棄,而是堅定地期待,這些話不是結束,而是一個起點。】
千瘡百孔的習慣讓我的成績從高二期末的年級第一跌到了四五十名的位子,不過那時的我依舊自信滿滿,覺得自己可以東山再起。
這就是高三的前一多半時間,在迷茫與掙扎中看著成績下滑,看著北大遠去……
不得不提的是自主招生,現在想想,那真是一次夢幻般的影響我很久的經歷!
憑借高二的成績我走進了北大自主招生的筆試考場,上午的數學共四個題,交卷時我只做了一點點。若是擱在平時,下午的測試我一定會邊做題變懊惱,接著一敗塗地。可是這次,不知是哪裡來的力量,我暫時忘卻了上午的數學卷,一點一點答題,一秒一秒把握。走出考場,我知道自己希望不大,卻著實為自己下午的沉著感到欣慰。壓線通過筆試,正是對我心態的獎勵,從那時起,無論上一科考的怎樣,我都能堅強的努力到最後一秒,這或許遠比通過考試要重要吧。
【我不曾預料到他會面對什麼樣的困難,可我料想到了他的堅持。這也許是我下決心寫下上面那些評語的最大的原因吧!】
接著的面試,我再次走在未名湖畔,呼吸著那讓我陶醉的氣息,陽光靜靜地灑在身上……直到後來,我才意識到那未名湖中的滑雪者,博雅塔下的讀書人,給了黑暗中的我多麼強烈的希望。
戲劇性的是最終我只獲得五分的加分,老天開起玩笑怎麼這么有意思,寒假的十天,我扔掉了所有的計劃,不知所措的呆著,就是呆著什麼都不做。做了那麼多,花費了那麼多時間,只有五分,值嗎?我永遠不會忘記許多人聽到這「五分」的神態,那是一種聽到冷笑話的表情,我只有以笑應對。可我不服,或許,這五分就有用呢;或許,就真的有用呢……
再開學,立刻到了「質檢二」。理綜的出現讓局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化學的優勢發揮不出,物理的劣勢暴露無遺。200名,我忘不了老師氣沖沖地拿著成績單到宿舍指給我看:「還沒這么差過吧!自己好好想想……」剎那間,我感覺自己被壓得喘不過氣,咬咬牙,下定決心。我扔掉了手機卡,把MP4借給了同學,在枕頭下放了三樣東西:暑假買的《清華北大不是夢》,在北大自主招生領取的《築夢北大》,以及北大的一組明信片。趴在床上,難以入夢。一筆一劃地將職燁的《花開不敗》抄了一遍,希望自己可以像那個為了復旦犧牲一切的小女孩一樣……
【在職燁寫成《花開不敗》的那一刻起,這篇文章影響了多少曾在夢想面前困惑的孩子。在郭嘉逸的文章中提到他,在高策的文中里提到他,在無數孩子的青春記憶力有這樣一篇文章的痕跡。而未來人們還會記住郭嘉逸的《從一個自己到下一個自己》,也會記起這一篇《奇跡,是為了信念犧牲一切》。】
每天走在路上,眼前總是黑壓壓的一片,看不到一絲陽光,晚睡早起的生活導致了身體的問題,腦子里總是跟漿糊似的,還不時地干嘔。但我不能鬆懈,該吃葯吃葯,吃了葯還得玩命啊……每天在宿舍「加班」,覺得夜好靜啊,只聽到自己的心跳。那是一段忘記了開心的日子,也是我最懷念的一段時光。
抱著破釜沉舟的勇氣我堅持了一個月,結果卻是在「一模」時由低谷跌落深淵。570分,283名,按往屆的成績看,這剛夠一本。距高考還有54天,我真的想放棄了……有氣無力的看著試卷,可怕的是我沒有那種「收拾舊山河」的勇氣與激情了。
多謝我的朋友,用一張紙,一段話喚起了我內心的希望:「把每天當成終結前的最後禮物,把每道題都當成訓練能力的必備武器」「即使明天天寒地凍,路遙馬亡」也「必須為了必須,到耀眼的地方去!」。是啊,還沒結束呢,真的,還有可能大逆轉。
【我記得我曾經讓他們看馬雲的訪談視頻,也曾把馬雲的那句話告訴他們,他們也一定都記得,那就是「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後天很美好,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見後天的太陽」。是啊,努力容易,堅持難;堅持容易,遇到挫折打擊、甚至是反復遇到挫折和打擊仍舊堅持就更難。我對現在的學生說,如果你一直努力,卻要在往後的第十次考試的時候能換來勝利,你願不願意為它承受前九次的失敗?還是在其中某一次失敗的時候就舉手投降?回答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而那第十次考試也許就是高考!】
那是一個見證我內心成長的下午,一個人坐在窗戶旁,發聲地再一次讀了那個堅強的復旦女生留給我們的財富——《花開不敗》。日記本上我有力的寫著:我可以一落千丈,我偏要一鳴驚人。一天超越六個人,殺進北大。現在看到這些話,仍是很佩服自己當時的勇氣,怎麼就那麼相信奇跡!正如柴靜所言吧,失敗不是悲劇,放棄才是!
按照正常的情節,我應該成績回升。可現實終究是現實,「一點五模」年級233名,據復讀生說,這樣的成績沒戲了。沒戲了吧……
那天上完第一節晚自習後出去跑步,發瘋一樣。回來看到了發下來的化學卷子。看著接近滿分的卷子,我對自己笑了笑。接著發現卷子的最後有化學老師的一句話「你還是那個優秀的你!」還有人相信我,老師沒有放棄我。一瞬間,我感到莫名的感動。趴在課桌上任眼淚肆意,那是在最黑暗的時候看到的光芒,哭過後的我輕鬆了不少。不管前面是什麼,我都要以最飽滿的熱情,最昂揚的鬥志,最刻苦的精神,最堅韌的毅力,全力以赴!輸輸輸,輸到贏為止!
【有的時候老師無心的一句話都可能在學生心裡留下深深的烙印,無心的鼓勵可能種下希望和力量,而無心的否定也可能帶來失落甚至是仇恨。一次一個學生給我留言說,說我的一句話給了她很深的影響,這句話是「就算是你有99%的好,也不能放縱1%的不好」,可是這句話我早就都忘了,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說的話了。在那個高壓下的時期,一句否定的話就可能摧毀一個前進的就會,而一句鼓勵的話或是一個信任的微笑就可能成為燎原的星星之火。老師啊老師,我是每時每刻帶給人影響的人。】
影響很深的是一天在宿舍,隔壁班的一個哥們來聊天。言談中,我不自覺地流露出沮喪,他送我這樣的一句話:高一高二,你一直是在前面,沒受過打擊。我是一直被打擊,從未被打倒!
【從這里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看出班風的重要?是不是也可以看出朋友的重要?如果這個時候聽到更為沮喪的話,又會怎樣?】
一天天重復的日子,通向了「二模」,沖到了年級70名的我卻怎樣也高興不起來了。馬上要自由復習了,物理60分……向物理老師求助,經驗豐富的他告訴我這一階段物理不太可能有大進步了。老師說的沒錯,但是不是沒有可能啊!我不服,我知道我有多好,走著瞧!
【有的老師對學生說要重視高一,高一不行以後就不行了,有的說重視高二,高二不行以後就不行了,有的說重要的是高三一輪復習,一輪不行以後就不行了,可是我要說,我們理解這些話的用意無非是想讓學生當下,但是請不要再無心中也摧毀了孩子對未來的期待。我們不相信「高一決定論」「高二決定論」「一輪決定論」,我們鼓勵珍惜每一天,我們也歡迎每一個迷途知返的孩子,我們相信所有的努力只要開始都不晚。而只要堅持,總會好於放棄希望。在成功面前,沒有「不太可能」,也沒有「小可能」,只有百分百堅持與百分百放棄。】
距高考還有19天的時候,我將戰場搬到了自習室。那裡都是學競賽未成的戰士,我和他們一樣,無路可退了!每天都在想著那些分數,語文120,數學140英語140理綜275加上5分,夠了,到北大了……白日做夢可以,不過要夢得有價值,夢是可以帶來動力的!我在桌子上立了一張紙「神擋殺神,佛擋殺佛!」像一匹餓狼,不顧一切地發瘋一樣沖向北大。
【在25班教室的牆上,貼著每一個同學高考的目標,高策的那張紙上寫的是「博雅塔前求博雅,未名湖誓聞名」,高考前離校的時候,很多同學收拾了行李匆匆走了,高策走到那張紙前,認真地撕下來,裝在包里帶走了。後來我想,那一刻是不是也是一個預兆?】
「二點五模」時到了年級30名,正如我「一天超越6人的誓言」。誰讓你給了我一點希望,我會不留餘力!
最後的十天,宿舍只剩我一個人了(他人已經保送或者留級)。那位保送清華的「神人」臨走時說:你們會考的很好。「我會的」,我心想。
把三年的東西全縷一遍,心如止水,最後的戰役,蓄勢待發。
值得一提的是,得知考場上有我的兩名好朋友時我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大獲全勝,不可逆轉》。
臨走前的晚上,班主任到我宿舍微笑著拍張我肩膀說:「你的成績呈一個V字,希望高考時你會再回頂峰!」
【那一刻我依然記憶清晰,我走在學生的宿舍里,微笑著對每一個孩子說了鼓勵的話。走到高策面前的時候,他還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頭收拾東西。我知道我們之間已經有了太多關於成績的交流,我相信他心裡應該早就知道我的話。我對他說出上面的話的時候,他還用很小的聲音說,「會的,一定會的」,像是在回答我,又像是在自言自語。】
一切,定格在捧起通知書的時候!672分,加五分,北大我來了!親吻著手裡的寶貝,突然想起我的物理,110分!
這時候我才明白,原來這一年是這么的奇妙。奇跡,就是為了信念犧牲一切!
【回首這一年的青春,竟品出了悲壯的味道。坐在辦公室里,我又一次滿懷感慨,坐在北大燕園的高策會是何感受呢,坐在教室的學生和坐在電腦前的你又是如何?
再回首,我們是不是也發現,犧牲的其實並不是一切,誰說這犧牲不是一種贏得呢,贏得的太多太多,我們每個人都有可以創造奇跡的歲月。】
㈩ 誰能發點勵志的學習故事 高三或大學的都可 最好是靠自身非常勤奮取得成功 謝謝
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思想,你明明知道,靠自己勤奮能取得成功。就要去做。不去努力做,等於白說,等於白看。看再多也是無用。給自己規劃個時間,給自己一個目標。沒目標沒理想的人,生在世上就是個費物。分析一下別人感覺有用的東西,你理解了,多多少少都會有點用,吸取好的,不要以為什麼東西自己看過,就懂得。你看過,知道別人為什麼成功的嗎?用心體會別人發給你的成功之道,成功是靠自己。網上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