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校園玄幻 > 先鋒校園圖片小說2017

先鋒校園圖片小說2017

發布時間:2021-09-26 10:38:56

㈠ 先鋒小說的文學青春

張新穎
1985年,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書,叫《伊甸園之門》(GatesofEden),作者是MorrisDickstein。原本是1977年在美國出版的,副標題是「美國六十年代文化」。這個書在80年代中後期非常風行,好像大學中文系的很多學生都在讀。
先鋒小說
書的前面有一些黑白的照片,大致上可以看出這本書的內容。第一張是馬爾庫塞的照片,我們知道,馬爾庫塞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個代表人物,他對馬克思和弗洛伊德理論的綜合成為西方60年代反文化的一個理論基礎。第二頁的照片是三個作家:一個是小庫爾特·馮尼格,另外一個是諾曼·梅勒,最下面的大鬍子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詩人艾倫·金斯堡。第三頁是搖滾樂時代最有名的歌手:一個是滾石樂隊的米克·賈格爾,另外一個是鮑勃·迪倫,接下來的一張是甲殼蟲樂隊剛剛在利物浦開始他們演唱生涯的照片,那個時候他們都還是窮光蛋。還有一張是1968年8月在紐約40萬人集會的伍德托克搖擺舞節,一個反文化節,亂糟糟的場面。接下來的兩張是反戰遊行的照片。最後一張是在60年代美國的大學裡面經常看到的場面,柏克萊大學學生和警察的對峙。從馬爾庫塞的理論到諾曼·梅勒、艾倫·金斯堡這樣的文學創作,到搖滾樂,到學生的反文化運動,到整個社會的反戰,大致上就是這本書的內容,概括了一個非常混亂的、但是又充滿生機的、而且在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有一些新的東西在不斷生長出來的這樣一個時代。好像一個社會從50年代突然地發生了變化,一個社會的典型的感情、人們典型的意識,都發生了變化,有一些新的東西在生長出來。
當時,有一個學生就說,讀了這本書,就想寫一本書,仿照這本書來寫一本中國文學、中國社會發生變化的書,這本書的名字就叫「一九八五年」。很多人有這樣一個願望,要把1985年這一年表述出來。其實對這一年的描述,就可以像MorrisDickstein描述美國60年代文化一樣,從社會的各個方面,從普通人的感情,從大眾文化,從文學創作,甚至包括新聞等方面來著手。這是1985年剛剛過去不久以後說的話。說明這一年,1985年,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文學知識分子包括文學學生的心裡,留下的沖擊非常大,而且它是來自多方面的。這種沖擊裡面肯定還包括一些很混亂的,當時摸不清,後來可能也說不清的一些東西。
先鋒小說
先講《伊甸園之門》這本書,不是說要把美國60年代文化和1985年發生在中國的事情做一個類比。沒有這樣簡單的事情。但是確實有一些相像。比如,很多的事情就是那樣從社會的各個角落冒出來,就那樣發生了。也不是說,是這本書影響了中國1985年的變化。當然不是。想說的是,如果要講先鋒小說,講先鋒文學,其實有一個很重要的去理解先鋒文學的途徑,就是能夠進入到1985年的現場。如果能夠對那一年,那一年的前後發生的一些事情有一個感受的話,那麼大致上就可以理解先鋒文學。今天,我們在講先鋒小說的時候,拿出幾個作家或者幾個文本來分析,其實,這幾個作家或文本看起來都是乾巴巴的,不能還原到當時歷史情境當中去的東西就很難讀出什麼意思來。說老實話,重新讀這些先鋒小說,那些當年曾經激動人的很多東西沒有了。不是說它不好,而是說當年先鋒小說非常奮力地去爭取來的,很多東西,在今天已經變成了常識。當年讓人驚奇的東西,變成了日常寫作當中常見到的東西。所以,它不會讓你激動,引起你的陌生感,也不至於對你的閱讀構成什麼樣的挑戰。但這個是它最大的成功,它把當時一些還沒有的東西拿進來,當時一些非常陌生的東西今天變成了常識,「常識化」,它要做的就是這樣一個事情,就在於你今天再回頭讀那些文本的時候,你不那麼激動了。比如說,我們看棉棉———70年代出生的代表性女作家———的小說《糖》,裡面寫到了吸毒,她引用了艾倫·金斯堡在他的《祈禱》裡面提到的他母親寫給他的一封信。他母親臨死的時候寫給他一封信,這封信是在他母親死的第二天金斯堡收到的:「鑰匙在窗檯上,鑰匙在窗前的陽光下———我帶著鑰匙———結婚吧,艾倫,不要吸毒———鑰匙在窗柵里,在窗前的陽光下。」這其實是80年代常被引用的東西,《伊甸園之門》也引了;到了90年代末,到了21世紀,在棉棉的小說裡面出現,自然也很感人,不過,在反復的引用過之後,它的沖擊力當然不會有當年那麼強烈。

㈡ 守望先鋒本子只要圖片

守望先鋒我收集了兩本同人本子,都是全彩的,其中一本是關於D.Va,畫得非常美,個人覺得相當驚艷,加我好友,我跟你分享。

㈢ 介紹幾部先鋒文學的必看作品

可以看一下先鋒五大家的作品。東邪余華,西毒馬原,南帝蘇童,北丐洪深,中神通格非,另外還有葉兆言,莫言之類的。《平凡的世界》應該不能算是先鋒作品。

㈣ 求一些先鋒小說的文本

余華
昆德拉
福克納

先鋒小說是指吸納了西方現代主義[包括後現代主義]的觀念和技巧,通過新的價值取向與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發生決裂,反映中國現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質追求和底層人們生活的合理性,先鋒小說更趨向於人本主義的描寫,追求人格平等。

先鋒派文學
何為「先鋒」?其原義來自法國著名的《拉魯斯詞典》——所謂先鋒是指一支武裝力量的先頭部隊,其任務是為這支武裝力量進入行動做准備(軍事術語),「先鋒」這個術語的歷史,始於法國大革命,再轉向文化和文學藝術術語(始於19世紀初);無論是軍事先鋒還是政治先鋒,抑或是文化先鋒,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起源於浪漫主義烏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熱,它所遵循的發展路線本質上類似比它更早也更廣泛的現代性概念。」說白了現代主義也就是「先鋒派」!它包括了「象徵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意象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派,意識流派,荒誕派等等」其傾向就是反映現代西方社會中個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個人與自我間的畸形的異化關系,及由此產生的精神創傷,變態心理,悲觀情緒和虛無意識。

「先鋒派」的藝術特徵表現為反對傳統文化,刻意違反約定俗成的創作原則,及欣賞習慣。片面追求藝術形式和風格上的新奇;堅持藝術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擔任何義務;注重發掘內心世界,細膩描繪夢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間世界,其技巧上廣泛採用暗示,隱喻,象徵,聯想,意象,通感和知覺化,以挖掘人物內心奧秘,意識的流動,讓不相乾的事件組成齊頭並進的多層次結構的特點,難於讓眾人理解!

80年代中後期,馬原、洪峰、余華、蘇童、葉兆言等青年作家紛紛登上文壇,他們以獨特的話語方式進行小說文體形式的實驗,被評論界冠以「先鋒派」的稱號。毋庸置疑,先鋒派文學是中國當代文學史進程中一個重要的文學現象。從肇始之初的「先鋒實驗小說」到所謂的「返璞歸真」,先鋒派的作家們走出了一條饒有意味的文學創作之路。�馬原1984年發表的《拉薩河女神》,第一次把敘事置於故事之上,將幾起沒有因果聯系的事件拼貼在一起,突破了傳統小說重點在於「寫什麼」的範式和困囿,轉而表現出對小說敘事技法——「怎麼寫」的熱衷,先鋒文學由此徐徐拉開帷幕。之後,一批作家緊隨其後,充分發揮文本實驗的技能和才華,在敘事的迷宮中自由穿行,他們的創作實績使先鋒派的作品成為文學界一道耀眼的風景。先鋒派作家共同的敘事特點表現為元小說技法(即用敘述話語本身言說敘事本身),注意調整敘事話語和故事之間的距離,追求故事中歷史生活形態的不穩定性等,但敘事話語的個人化特點,如敘述人角色的設置,故事人物的符號化,敘事圈套,敘事猜測等,又使他們的作品面目各異而顯得搖曳多姿。正是這種對文本形式及其結構敘事空間的探索,不僅為這些作家贏得先鋒派的稱號和評論界的關注,更為重要的是先鋒小說的出現為中國小說的發展方向和前途提出了新的理論命題。�
「先鋒派文學創造了新的小說觀念、敘述方法和語言經驗,並且毫不誇張地說,它們改寫了當代中國小說的一系列基本命題和小說本身的定義。」�①「先鋒文本對於傳統的文體理論及觀念是一次挑戰,因為它對於傳統的小說文體模式,既不是文體變異也不是文體嬗變,而是一種文體解構。」�②的確,先鋒作家們是以一種反叛和激進的姿態來實現自己關於文學的「有意味的形式」。在拋開種種舊有的敘事成規的同時,先鋒小說成為一種純技術的操作,復雜性的敘事實驗——零散片斷拼貼後的空無一物,間離效果的營造等,給讀者設置了繁難的閱讀障礙。然而,語言從它產生那天起就包孕了形式與意義的兩層內涵,瑞士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索緒爾說:「語言可以比作一張紙,思想是正面,聲音是反面,我們不能切開正面而不同時切開反面,同樣在語言里,我們不能使聲音離開思想,也不能使思想離開聲音。」�③小說「怎麼寫」與「寫什麼」是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形式的創新必然要求和包含著內容的革新。先鋒作家們從初登文壇那天起就將著力點鎖定在「怎麼寫」這一單向維度上,以致不可避免地走向語言的狂歡,它在使創作者獲得語言快感的同時也付出文本意義喪失的沉重代價。�
進入90年代,蘇童、余華先後發表了《米》、《妻妾成群》、《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等小說,預示先鋒作家減弱了形式實驗和文本游戲,開始關注人物命運,並以較為平實的語言對人類的生存和靈魂進行感悟,現實深度和人性關注又重歸文本。不少論者認為這是先鋒作家為迎合大眾而走向通俗化,這一轉向標志著先鋒文學向現實主義傳統的回歸。�
先鋒派作家創作上的變化——從對形式的極端重視回復到對意義的關注,這種反復,並非簡單地回歸,其作品中不乏現實主義的因子,但對題材與主題的處理仍與現實主義的方法迥然有異。如果說從肇始之初,先鋒派作家對傳統文體形式的顛覆和解構存在著矯枉過正的先天不足,這一缺陷根源於先鋒文學萌發的現實土壤。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中國,伴隨著神性光環的消褪,民族群體意識向個體意識的遷徙,「人」不僅面臨現實經濟潮流的挑戰,而且遭受各種外來文化思潮的沖擊,人們一直信奉和崇尚的理想與價值不可避免地受到質疑。外部歷史情境為文學史提供了新轉機的現實條件,加上文學史內部始終存在的藝術形式變革的自覺性力量,先鋒派們從存在主義哲學以及博爾赫斯等大師們的作品中汲取精神能量踏上探索之程,他們絕非缺乏傳統的寫實能力或者說為了趕時髦,一種內在的精神需要驅策著他們。先鋒派們所作出的激進姿態實際上是用行動表明只有顛覆舊有的傳統才能以期開辟新的戰場,有其必然的合理性。步入90年代,隨著經濟政治體制的改革,市場經濟的確立,中國用短短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二百年的工業化進程。省略性的工業擴張使社會充滿了滑稽、荒誕的人情世象,生活中的精神氣質卻貧弱不堪,外部條件再一次為文學提供了轉向的契機。如何逼視庸常或反常的生命形態,以更適合的表達方式體現在社會變革中人們的真實傷痛以及人類存在的各種可能性,成為先鋒派作家必須面對的問題。�再者,藝術形式的探索創新顯示了創作主體自我實現和自由程度的提高,但主體話語的喪失,人性的消隱,歷史的敘事化等等卻使先鋒作家陷入了主體精神的迷失。先鋒派作家們是以敘事的形式游戲對社會歷史深度模式的反叛贏得了「先鋒」之名,先鋒作品中顯露出的諸如無中心、無深度、不確定性和零散化的風格又使其呈現出後現代主義徵候。然而,後現代敘事理論及其實踐在中國的出現並非中國本土社會文化發展的自然結果,而是中國的先鋒派作家們「站在文化仿製的立場上」,在「互文」意義上的外向接受,他們從博爾赫斯、福克納、海勒等的作品中頓悟原來小說可以有別樣的寫法,因而從某種程度上說先鋒派作家首先是對其敘事層面的仿製。先鋒文學適時的轉向,並非偶然的由後現代向現代主義的回返、遷移甚至合流,他們終於走出了博爾赫斯們的領地,「從整體上顯現出『中國先鋒文學的特色』」�④。敘事空間的探索由非經驗的抽象漸變為與特定的語境相適應。
因而,先鋒文學90年代以後的轉型緣於社會生活、審美對象和審美感受已經發生了變化,新的調整勢出必然,先鋒文學的轉型或者說精神流變既是文學創作個人化的結果又是歷史的要求。從這一時期起,隨著探索的逐步深入,先鋒作家們力圖走出自己為自己設置的困境,作出適時的調整,重新認識和解決文學創作中「怎麼寫」與「寫什麼」這一相互對立的矛盾。質言之,先鋒文學的轉向既不是為迎合大眾走向通俗化,也不是先鋒精神的式微或撤退,而是與時俱進的表現和漸趨成熟的標志。先鋒文學的先鋒精神遠未「終結」,先鋒作家們一直「在路上」。�以余華為例,他的創作可以說是與先鋒文學的發展同步的。余華早期創作的《四月三日事件》和《世事如煙》可以看出他對人、對人所構成的生態和人文的深刻質疑。「四月三日」本身即是一種隱喻和象徵;《世事如煙》則在敘事空間顯示出更為前衛的姿態,算命、婚喪嫁娶等方面的荒誕事件被強行拼置在一起,人物的姓名也被舍棄,代之以抽象性的阿拉伯數字元號,人物及其性格淹沒於數字元號的序列中,對人的苦難和生活的殘酷表現出一種徹底的冷漠,語言操作節奏卻是流暢而有節制的。無論《四月三日事件》還是《世事如煙》,對人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條件的懷疑,對人的苦難的思索並不直接來自於經驗世界,而是高懸於世象之上的本質真實,形而上的主旨顯露充分。從《活著》開始,余華疏離了繁復的語言實驗,不再給讀者設置閱讀障礙,故事的敘述簡單、朴實和直白,彷彿重歸現實主義的地平線。但創作的前後期藝術反差並不意味著這位先鋒派的領軍人物已回歸到舊有的現實主義的傳統,張清華在《文學的減法》中認為余華創作前後期的差別僅僅在於:「前期可能更注重於使經驗接近於人性和哲學,而後期則更注重使之接近歷史和生存。」�⑤《活著》、《許三觀賣血記》有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節線索,達觀的生活態度,福貴、許三觀等都實實在在生活在真實語境中,但余華基本上「摘除了小說中人物『思』的能力,讓他們『簡化』為生命本能驅使的符號……他們因此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而只能聽任命運的驅遣安排。余華也正是藉助這一點得以更多地在『人類學』而不是『社會學』意義上來把握他的人物,並構建他的人性探求與哲學主題的」。「他不是一個簡單地從道德意義上面對歷史與血淚的作家,而是一個從存在的悲劇與絕望的意義上來理解人性與歷史的作家。」�⑥先鋒文學的審美向度應該是話語形式和精神內涵的有機統一,歷史也好現實也好,在優秀的小說家那裡不過是充當一個恰當的敘事載體,人、人性、人的命運以及這個世界的存在和虛無才是最終所要表達的旨歸。「先鋒的品格應該體現為它的精神高度,體現為一種對現實永不停止的質疑和創新,但這種質疑和創新決不僅限於敘事形式而同時公然對意義與價值進行放逐,反過來卻必須以對現實生存的關注與體現為前提。」�⑦從此種意義上說,敘事是對現實和歷史的再創造。無論從敘事空間還是精神向度上,余華抵達了先鋒文學創作的一個新的高度。�
中國先鋒小說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實踐,雖然有的作家已過了自己的創作高峰期或進入「蓄勢」狀態或陷於停滯,但先鋒形而上的主題與敘事空間的探索並未終結。蘇童、葉兆言、格非、北村、潘軍……這些先鋒派的作家們依舊筆耕不輟,不斷有新的作品面世。藝術探索之路絕不是直線向前而是迂迴曲折的,畢加索周期性地回復到新古典主義,伍爾芙周期性地回復到比較接近於傳統的小說形式,既可以看作是作家醞釀突破之前的「蓄勢」過程,也可以看作是其對綜合藝術形式組合的嘗試。實際上,在今天文學的創作領域,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既相互平行又彼此交叉、重疊,小說家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獨創性,自由地進行各種形式實驗,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獨特的世界。「我們今天的文學之所以呈現多元並存,百花競放的審美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於無數先鋒作家不斷顛覆傳統創作模式,探索各種新的表達方式和審美理想的結果。」�⑧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文學活著,先鋒就不會消亡。只要文學還在發展,先鋒就永遠存在」�⑨。

先鋒」本是一個時間的概念,有著很大的流動性。時運推移,人事遞變,昨日的先鋒,今天也許會變成後衛。不但為大眾所接受的先鋒文學已經失去其先鋒性,而且先鋒派作家忽然寫起大眾文學來,反體制文人終於接受體制的安撫,也是並不新鮮的之事。但本書屬於史論性質,它的任務是理清一定時期的歷史潮流,就像用攝影機來拍攝飛艇,將其某一時段定格在底片上,仍有其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當我們隨同作者回顧「文革」前夕的「太陽縱隊」、文革時期的「野草詩社」、「白洋淀詩群」和「文革」剛結束不久的餓朦朧詩的崛起時,仍然感到神往。那時的先鋒牽動著整體社會思潮,圍繞著先鋒文學的爭論,實際上是一場文化思想斗爭。而這種文化思想上的爭鳴,卻正是先鋒文學的是的使命。

㈤ 什麼叫"先鋒小說

先鋒小說是指吸納了西方現代主義(包括後現代主義)的觀念和技巧,通過新的價值取向與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發生決裂。對先鋒小說的叫法很混亂,有叫「新潮小說」的、「探索小說」的、「實驗小說」的、「現代派」的,「先鋒小說」也是一個很不嚴格的叫法。

㈥ 「先鋒小說」作品的局限性及其影響是什麼

「先鋒小說」總體上的以形式和敘事技巧為主要目的的傾向,成為它的局限性並使其不可避免地走向形式的疲憊。20世紀80年代末期,「先鋒小說家」很快分化,他們的創作也不再作為有突出特徵的潮流被描述。

㈦ 先鋒小說的文學特徵

先鋒文學文學特徵:

「先鋒派」的藝術特徵表現為反對傳統文化,刻意違反約定俗成的創作原則,及欣賞習慣。片面追求藝術形式和風格上的新奇;堅持藝術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擔任何義務;注重發掘內心世界,細膩描繪夢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間世界。

其技巧上廣泛採用暗示,隱喻,象徵,聯想,意象,通感和知覺化,以挖掘人物內心奧秘,意識的流動,讓不相乾的事件組成齊頭並進的多層次結構的特點,難於讓眾人理解!

是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重要流派。一小群自我意識十分強烈的藝術家和作家,根據「不斷創新」的原則,打破公認的規范和傳統,不斷創造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引進被忽略的、遭禁忌題材。

先鋒派的藝術家們經常自我表現出「離異」既定的秩序,從中宣布自己的「主體性」,他們的目標是震撼感傳統影響的讀者的感受能力,向傳統文化的教條和信念發起挑戰。

(7)先鋒校園圖片小說2017擴展閱讀:

優缺點

挑戰傳統千篇一律的文學模式,先鋒初出道的確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先鋒作家以語言狂歡和形式狂歡的手法來贏取讀者的注意,獲得了廣泛的贊譽。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感官的刺激畢竟是短暫的,如果先鋒寫作沒有經過「去謊言」這一環節,則大多數先鋒文學後來要麼走上了文字游戲的道路,要麼重新回歸謊言文學,徹底離開了文學的軌道。

只有極少數作家經過嚴格的「去謊言」,進而對生活本質和人的根本問題的苦苦探索,最終使先鋒文學成為文學中的一枝奇葩。而先鋒文學中的偉大之作必定是這些奇葩中的佼佼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先鋒文學

㈧ 莫言的先鋒作品有哪些

我研究了很多先鋒文學。莫言其實不能算這個范疇之內。他只是在語言上大膽。在結構上莫言是一個很傳統的作家。早起的可以符合你的要求。比如紅高粱家族。中篇透明的紅蘿卜。長篇酒國。
真正的先鋒你可以看余華早期的。
還有啊。沒有什麼先鋒轉為商業。只不過是隨著時間的變化,人的想法產生不同,寫作手法上面會有調整,但是不是為了商業寫的。莫言現在是國內寫小說的佼佼者。他沒有為了商業寫作。

㈨ 先鋒派小說的先鋒文學精神

所謂先鋒精神,至少表現在兩個層面上,即表現為思想上的異質性,對既成的權力敘事和主題話語的某種叛逆;表現為藝術上的前衛性,對已有文體規范和表達模式的破壞性和變異性。
作為朦朧詩前身的白洋淀詩派,不但標志著中國當代啟蒙主義文學思想的誕生,同時也可以視為是整個先鋒文學思潮的真正發端。在這之後的朦朧詩、意識流小說、尋根文學都顯現了先鋒文學的發展。這個發展過程,明顯地呈現出從啟蒙主義到現代主義的發展。
具體的說,在先鋒小說真正引起文壇關注前,大致有這樣一些鋪墊為它的出現做了文學的准備: 這是比尋根小說稍晚露面的新小說,以劉索拉、徐星、王朔等為代表。他們表現出對現實生活和生活觀念的背叛,沒有尋根作家的文化批判的神聖感和庄嚴感,也沒有尋根作家文化建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相反,他們有的是對神聖、信仰、崇高的褻瀆熱情,是沖決既有生活的准則和規范,以游戲的態度對待人生,他們是一幫生活的玩主,粉碎了我們曾經建立的完整的生活形象。實際上他們在尋根小說的文化批判之後又完成了對生存觀念的批判。
在此基礎上,先鋒小說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浪潮。
先鋒小說,則是中國特定歷史文化語境中產生的文學現象,它的創作者主要是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出生的一群具有較高學歷和文學修養的年輕作家,他們受到西方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等眾多不同作家的作品的影響,不滿於中國文學長期以來的固定模式和陳舊技巧,試圖通過小說形式的探索和實驗來革命中國小說的面貌,從而實現他們走向世界的文學抱負。
80年代中期,文學對文體的重視和強調,是從文學主題、題材、主流話語表達的內容範疇限定中逐漸解脫出來的。先鋒小說家們的出現,使小說寫作呈現出一種全新的形式美學狀態,文學話語大大突破了傳統文學語言的敘述和描寫功能,並創造了新的情感表現和隱喻象徵功能,給傳統現實主義文學觀念以沖擊。
當代小說真正地具有現代品格——那種真正與文以載道的傳統文學觀念進行徹底決裂的小說,是被成為先鋒派作家的馬原、洪峰、格非等人的創作。在「文化尋根」和「現代派」小說的基點上,先鋒派小說獲取了自身發展的支柱,在這個框架下獲得了自己的主體性、自主性,從而使中國當代小說最終從政治、社會學、歷史學以及文化學的種種制約中獨立出來。以馬原為代表的先鋒小說家所進行的形式革命無疑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他們向傳統的審美經驗和文學觀念進行了強有力的挑戰,意味著中國現代主義文學歷史性轉折的最後完成。

閱讀全文

與先鋒校園圖片小說2017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主角是系統的完結小說推薦 瀏覽:801
古穿現總裁小說 瀏覽:121
小說寫蘿莉的 瀏覽:354
在火車上做愛短篇小說 瀏覽:687
有沒有小說接稿件賺錢系統 瀏覽:531
飛盧小說閱讀器電腦版下載 瀏覽:755
小說四月全文閱讀 瀏覽:878
免費盜墓小說主人公胡一八 瀏覽:693
小說主角林俊 瀏覽:46
九龍之主都市小說 瀏覽:471
異界重生成樹的小說 瀏覽:871
主角正太弱氣受小說 瀏覽:927
喜歡我這樣弄你嗎嗯啊小說網 瀏覽:275
主角從小練內功的念力小說 瀏覽:393
男主角姓陸的官場小說 瀏覽:568
男主叫秦淮雨的古代小說 瀏覽:152
寫白上校的小說 瀏覽:242
主角修煉步法的小說 瀏覽:805
重生三國獨霸後宮小說 瀏覽:785
寫同人小說的原創劇情 瀏覽: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