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溫瑞安杯"世界華文武俠微型小說大賽入圍作品在哪兒能看到
已經消無聲息的結束了,只在少數幾個網站公布了一個獲獎名單。連個頒獎儀式也沒有的簡陋小說大賽。很可能是搜集故事創意用的。畢竟2000字的微型小說,最珍貴的地方就是故事架構。
『貳』 武俠小說名家
1、龍人
龍人本名蔡雷平,祖籍浙江溫州,著名「玄幻武俠」作家。清華大學出版企業職業經理人,中國武俠文學學會理事。1993年至2005年,本人共著有作品20餘武俠作品,均已出版發行。
『叄』 有關評論古龍小說裡面的偵探意識方面的文章
談談武俠小說中的偵探推理
談談武俠小說中的偵探推理 文:bcbulang, 2004-6-21
武俠小說作為中國獨有的一種類型小說,其在中國之風靡萬眾是可以和偵探小說在西方世界中受歡迎的程度相提並論的。一般看來,武俠小說有舊派、新派之分,舊派武俠小說的代表作家有平江不肖生、還珠樓主、王度廬、鄭證因等人,這些作家的小說由於其過於拖沓的敘事節奏、枝蔓橫生的小說結構、較為模式化平面化的人物和說書口吻,明顯落後於現今時代的閱讀口味,已經淪為了「文獻」級的讀物。而相對舊派武俠的沒落,以金庸、古龍為代表的新派武俠小說在中國掀起的風潮卻是迄今不退(看看國人對央視武俠劇的爭論就知道了)。我個人既是武俠小說的忠實擁躉,又是偵探小說的死忠Fans,所以對「武俠小說中的偵探推理」這個題目就一直抱有興趣,這兩天賦閑在家,就拉拉雜雜寫出這篇東西,期與同好對話交流。 新派武俠的開創者一般認為是梁羽生,其連載於《新晚報》的處女作《龍虎鬥京華》(1954年)也被認為是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之作。在梁羽生涉足武俠創作一年後,金庸初試蹄聲,憑《書劍恩仇錄》闖入武俠文壇,又以第三部作品《射鵰英雄傳》奠定了武俠盟主的地位,此後佳作不斷,被公認為武俠小說創作的第一高手。在台灣的武俠小說作家中,先行者是撰寫歷史武俠小說的郎紅浣,之後司馬翎、卧龍生、諸葛青雲各逞奇才,成為古龍之前台灣最負盛名的「武俠三劍客」,至古龍《多情劍客無情劍》一出,其他作家黯然失色,「古龍風格」風靡武俠文壇,影響力綿延至今。自85年古龍去世之後,雖還有溫瑞安獨撐武俠大旗,九十年代又有黃易的玄幻武俠異軍突起,但武俠小說的創作群卻是日趨沒落,再也不復昔年風光了。 武俠小說和偵探小說乍看起來好像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小說類型,武俠小說注重的是「武」,在武林中誰的拳頭硬誰就有理;偵探小說則是類似於智力游戲的小說,注重的是「腦力激盪」,只有最聰明的人(一般是偵探)才能笑到最後。類似於這樣的區別我們可以數出一大堆,諸如武俠小說中「法律」是完全缺席的,而偵探小說中兇手卻非要被繩之於法(最低程度上也會受到應得的懲罰)。但事實上,在新派武俠文學中,十分值得注意的一個特點就是武俠小說對西方、日本類型小說的借鑒模仿,而其中偵探小說對武俠的影響又是特別突出的。 較早有意識把偵探小說的敘事因素引入武俠小說創作的作家,首推金庸。在《射鵰英雄傳》中,江南七怪被殺這個章節就是金庸設下的一個謎,七怪臨死之前在地上寫了一個未完成的字,這無疑可以看成是偵探小說中常見的一種詭計「死前留言」,能夠把主人公和讀者的懷疑視線引向無辜的黃葯師。在《倚天屠龍記》中,周芷若在荒島上殺蛛兒、放逐趙敏,作家並不實寫,反而以種種筆法擾亂讀者視線,隨後在情節發展中逐漸揭開謎底,也是對偵探小說敘事技巧的借鑒。《笑傲江湖》里,君子劍岳不群居然是躲在幕後的真凶,為了辟邪劍譜殺害無辜卻嫁禍到邪派人士身上,倒也算得上出乎意料。凡此種種,都可以看得出偵探小說對金庸的影響,事實上金庸本人也說過最喜歡的作家中包括「偵探女皇」克里斯蒂,因此在自己的小說中向阿婆作品「致敬」也是水到渠成了。 在台灣的武俠創作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借鑒偵探小說的形式是這樣的:主人公全家被殺,兇手不明,主人公偶逃大難,流落江湖,學成一身驚人武藝,並在闖盪江湖的過程中認識了某某人,在小說的最後,這位某某人跳出來惡狠狠地說:「其實我就是你的殺父仇人!」緊接著正邪大戰,主人公獲勝,抱得美人歸。這種寫法無疑是大俗套,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借鑒了偵探小說的技巧,但畢竟顯得過於簡陋了一點,很難給讀者帶來什麼意外性。當然還有一些比較優秀的武俠作家不屑於使用這種俗濫筆法,如一個久遭忽視的武俠小說家司馬翎,在1961年發表的《劍膽琴魂記》中寫出了一個神秘莫測的「野人」形象,這個「野人」荒淫好色無惡不作,武林正道人士雖想殺他而後快,卻苦於無人見過他的真面目。司馬翎在此書中的設謎解謎手法都還中規中矩,雖然最後揭開的謎底談不上多麼出人意料,但畢竟也算是武俠作家對偵探小說所作的一次良性借鑒。 最成功地把武俠小說和偵探小說這兩種形式融為一體為我所用的武俠作家,當然得數古龍。在《楚留香》和《陸小鳳》兩大系列中,偵破疑案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成為小說的敘事主線,主人公實際上就是披著古代服裝的福爾摩斯和波洛。《蝙蝠傳奇》中,楚留香和一干朋友揚帆海外,在一艘船上遇到了連環殺人案,此種情境設定與偵探小說中常出現的「暴風雨山莊」一般無異:一群人被關在一個封閉的空間里,在此空間中發生連環殺人案,沒有人可以潛入此空間,自然也不會有人逃出,因此兇手必定是空間中之一人。楚留香在這里扮演了偵探的角色,並成功揪出了真凶。《陸小鳳》系列更把偵探小說所必有的要素「結局的意外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幾乎每部小說中的幕後操縱者都是陸小鳳的朋友,早已在讀者面前晃來晃去,但卻沒有人會想到他們。在古龍成熟期的小說中,「最可怕的敵人,往往是你最要好的朋友」成了作家奉為圭臬的邏輯,《九月鷹飛》、《天涯·明月·刀》、《流星·蝴蝶·劍》、《碧血洗銀槍》、《大地飛鷹》等等等等,殺人如麻罪惡滔天的主犯往往一直埋伏在主角身邊,在小說結局處古龍揭開謎底,真相大白,讀者這才意識到「原來是他!」 除了對本格解謎小說的借鑒,古龍還吸取了不少硬漢派小說、間諜小說、懸疑小說、犯罪小說、驚悚小說等偵探小說分支的敘事要素,共冶於一爐,從而在作品中製造出「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獨特風味。古龍小說主人公笑對人生困難,熟悉黑暗社會法則卻又堅守道德底線、打掉牙齒往肚子里吞、不說冠冕堂皇的話語卻有行俠仗義之實等人生態度,多多少少有幾分雷蒙德·錢德勒筆下硬漢第一名探菲利普·馬洛的風采;楚留香的形象不僅與伊恩·弗萊明的007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更和勒布朗筆下的俠盜亞森·魯賓有著三分神似;《流星·蝴蝶·劍》對普佐《教父》的借鑒已經是眾所周知;《白玉老虎》的主人公打入唐門內部當卧底,不時遇到「雙重間諜」的描寫更是深得間諜小說之三昧;《血鸚鵡》從頭到尾都籠罩在一股「不可思議」的氣氛里,簡直讓人懷疑古龍是否真的要描寫超自然事物了,但是結局依然有一個合乎邏輯的解答,此書也稱得上是「驚悚武俠小說」了。對不同種類流派偵探小說的借鑒,使得古龍作品擁有了多方面的趣味性。 古龍的情節發展一向被認為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確與其善於吸收偵探小說敘事技巧分不開。當然,武俠小說和偵探小說不能完全等同,古龍小說中的邏輯推理大都是點到即止,不可能像偵探小說一般作出洋洋灑灑的推理論證,一些難以解釋、不符邏輯的漏洞自然也都存在。畢竟古龍想要表達的思想、想要傳遞出來的主要信息和趣味並不在「偵破疑案、查出真凶」,這不過是小說情節進展的一個載體而已,對此過分重視反而是得不償失,會錯過古龍小說最精彩的部分。 古龍過世之後,在武俠文壇一片凋零的情況下,溫瑞安被倪匡譽為「獨掌大旗」的武俠作家。溫氏是個小說創作的多面手,曾經出版過幾部偵探小說集,不消說對偵探小說是十分熟悉的。溫瑞安最負盛名的小說《四大名捕》系列本身就是融合了中國古代公案小說和歐美偵探小說風格的武俠作品,冷血、追命、鐵手、無情四個人打著官府和法律的旗號在江湖上懲惡除奸,其構築情節的方式也都順著「案件發生——名捕趕赴現場——多方調查,揪出真凶」的路子,但溫瑞安擅長的是以不斷的「背叛」和「死亡」來製造意外性,卻沒有辦法像古龍般在小說中營造出波詭雲譎、撲朔迷離的氣息,情節發展常常是平淡如水波瀾不驚(就懸念意義上而言),這是限於作家自身的才力,不可強求。 武俠小說作為中國傳統的小說類型,本身就擁有極強的包容性,正如古龍所說的:「我一向認為武俠小說的趣味,本該是多方面的,多方面的趣味,只有在武俠小說中,才能同時並存。——偵探推理小說中沒有武俠,武俠小說中卻能有偵探推理;言情文藝小說中沒有武俠,武俠小說中卻能有文藝言情。」「武俠小說既然也有自己悠久的傳統,若能再盡量吸收其它文學作品的精華,總有一天,我們也能將武俠小說創造出一種新的風格,獨立的風格,讓武俠小說也能在文學的領域中佔一席之地,讓別人不能否認它的價值。讓不看武俠小說的人也來看武俠小說。」古龍是這么說的,他也是這么做的。他把各種類型小說的精華不露痕跡地融合到自己的書中,與他本人的慧思妙悟化為一體,終於使自己的作品在金庸這座大山邊另闢出一條陽光大道,依靠民間的自發擁戴贏得了和金庸分庭抗禮的地位。沒有了對西方、日本偵探小說的「偷招」,古龍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在武俠文壇的「後古龍時代」,我期待著有一天能夠看到一部整合武俠小說和偵探小說趣味的優秀作品,這一天的到來應該不會太遙遠罷。
『肆』 寫古代言情武俠的作家
握手-~我也是藤萍的粉
綠痕的還可以,匪我思存的寂寞空庭春欲晚也挺好看的,不過是言情跟藤的風格不太像
且試天下也可以看一下,比較大氣,不過不是我最喜歡的,但很多人說好,可能風格不對我的口味吧
葉迷的十里紅妝,木玉成約挺不錯的,她的文風和藤有點像,但言情味比較濃
『伍』 寫武俠小說的,作者;步雲煙,是誰啊
非煙,出生於四川成都,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2006年獲得北京大學古代文學碩士學位,現於北京大學中文系讀博中,師從「北大少帥」之稱的錢志熙教授。2004年起,在《今古傳奇》、《武俠故事》、《新武俠》、《武俠小說》上發表作品數十篇上百萬字。2005年中進入出版市場,現已出版作品10餘部。其寫作風格以武俠和魔幻色彩交相輝映為長,故事性與文學性兼重的寫作特色以及學歷背景,擁有以期刊讀者為基礎,但又廣泛於期刊讀者,因此在以高中~大學的青少年為主的讀者群基礎上,更受到大學以上的高學歷人群追捧,是近年來最具實力和號召力的新銳青春偶像派實力作家。
2004年獲溫瑞安神州奇俠獎 ,全國大學生武俠小說徵文比賽二等獎 。2005、2006年獲黃易武俠文學獎。2005嵩山杯武俠徵文一等獎。2004年任北大中文系詩社主編。2005年成為鳳凰衛視《戈輝夢工廠》首期專訪明星。國內一線網游《劍俠情緣2》新武俠代言人。06年大型武俠網游功夫online文化大使。2008年中央電視台《藝術人生》節目的訪談嘉賓。 人物自述8X年七月出生,幸運地成為時髦名詞「80後」一員。小時候,在班級中秘密進行地下手抄文學的創作,用不切實際、想入非非的文字蠱惑人心。 結果是同學們紛紛傳看手抄本,不再好好上晚自習。於是此人最終被老師定性為:霍亂人心的「問題文學少女」。 可能是害人不害己的緣故,這個霍亂人心的問題少女終於考上了北大中文系,如願以償的學習古代文學。古代詩人中最喜歡李商隱,可惜碩士論文卻被逼做了杜甫。喜歡貓,家裡有數不清的貓咪玩具,以及三隻真正的黑貓。喜歡逛街、睡大覺、購物、做夢,女孩的小毛病應有盡有。ph值微酸。主要作品 華音系列:《紫詔天音》、《風月連城》、《彼岸天都》、《海之妖》、《曼荼羅》(附步非煙COS寫真集)、《天劍倫》(附外傳《蜀道聞鈴》)《雪嫁衣》(已出版)《梵花墜影》(填坑中)( 2008年9月修訂再版後將不再收錄外傳《鳳儀》)
武林客棧系列:《武林客棧·日曜卷》、《武林客棧·月闋卷》、《武林客棧·星漣卷》(本系列已全)
天舞紀系列:《天舞紀·摩雲書院》、《天舞紀·龍御四極》、《天舞紀·.魅月》、《天舞紀·葬雪》(本系列填坑中)
六道系列:《人間六道·修羅道》
九闕夢華系列:《解憂刀》《絕情蠱》(本系列已全)
其他作品:《劍俠情緣》、《玄武天工》
文集:《中國新武俠典藏書系·步非煙專卷》
單行作品:(以系列及故事內在聯系為序)
◆《華音流韶》系列
第一卷:
1、《華音流韶·紫詔天音》 2007年1月出版
2、《華音流韶·風月連城》 2007年7月出版(原名《塞上驚鹿》)
3、《華音流韶·彼岸天都》 2008年11月出版(原名《持鼎平南》)
第二卷
4、《華音流韶·海之妖》 2005年6月出版
5、《華音流韶·曼荼羅》 2005年10月出版
6、《華音流韶·天劍倫》 2005年12月出版 (《華音流韶》系列第二卷出齊,該系列每本皆可獨立,出版安排上第二卷早於第一卷出版,帶來很多困惑,請讀者見諒,詳細請看: http://tieba..com/f?kz=207676209)
第三卷
6、《華音流韶·雪嫁衣》2009年11月出版
7、《梵花墜影》創作中
◆《武林客棧》系列:
7、《武林客棧·日曜卷》 2006年5月出版
8、《武林客棧·月闕卷》 2006年12月出版
9、《武林客棧·星漣卷》 2007年2月出版 (《武林客棧》系列已出齊)
◆其它武俠作品:
10、《劍俠情緣》 2006年6月出版
11、《中國新武俠典藏書系·步非煙專卷》 2006年7月出版
12、《人間六道·修羅道》 2006年11月出版
13、《玄武天宮》 2006年12月出版
◆《天舞紀》系列:
14、《天舞紀·摩雲書院》(原妖氣長安系列) 2008年1月出版
15、《天舞紀·龍御四極》 2008年1月出版
16、《天舞紀.魅月》(2009年7月已出版)
17、《天舞紀.葬雪》(2009年7月已出版)
(本系列填坑中)
◆《九闕夢華》系列:
18、《九闕夢華·解憂刀》 2008年4月出版
19、《九闕夢華·絕情蠱》 2008年4月出版(原九華春秋系列,本系列已出齊)
◇◆◇◆◇◆◇◆◇◆◇◆◇◆◇◆◇◆◇◆◇◆◇◆◇◆◇◆◇◆◇◆◇◆◇◆◇◆
單行情況(以出版時間為序)
1、《華音流韶·海之妖》 2005年6月出版
2、《華音流韶·曼荼羅》 2005年10月出版
3、《華音流韶·天劍倫》 2005年12月出版
4、《武林客棧·日曜卷》 2006年5月出版
5、《劍俠情緣》 2006年6月出版
6、《中國新武俠典藏書系·步非煙專卷》 2006年7月出版
7、《人間六道·修羅道》 2006年11月出版
8、《武林客棧·月闕卷》 2006年12月出版
9、《玄武天宮》 2006年12月出版
10、《華音流韶·紫詔天音》 2007年1月出版
11、《武林客棧·星漣卷》 2007年2月出版
12、《華音流韶·風月連城》 2007年7月出版
13、《天舞紀·摩雲書院》(原妖氣長安系列) 2008年1月出版
14、《天舞紀·龍御四極》 2008年1月出版
15、《九闕夢華·解憂刀》(原九華春秋系列) 2008年4月出版
16、《九闕夢華·絕情蠱》 2008年4月出版
17、《華音流韶·彼岸天都》 2008年11月出版
18、《天舞紀·魅月》2009年7月出版
19、《天舞紀·葬雪》2009年7月出版
20、《華音流韶·雪嫁衣》200911月出版
寫得很華麗 很棒的作家
『陸』 誰能幫我寫篇關於金庸作品的文章
對於金庸比較熟的是這些,雖然我知道還有很多
《雪山飛狐》
《連城訣》
《天龍八部》
《射鵰英雄傳》
《鹿鼎記》
《笑傲江湖》
《書劍恩仇錄》
《神鵰俠侶》
《倚天屠龍記》
《碧血劍》
『柒』 古龍和金庸的文章有那些值得我們參考的地方
金庸作為武俠小說這一「項目」的「奧運冠軍」,其超凡的功力在於他通過浪漫敘事構造的俠譜。武俠小說作為「寫夢的文學」本不以寫實見長,其人物創造主要來自作者想像和寫作傳統,寫作傳統中的程序化因素是另一回事,作者的想像主要偏重寓言化和象徵化,它不直接來源於現實。而金庸小說作為一種經典就恰恰在於它通過傳統中的程序化形式把象徵性、寓言性以及含蓄不盡的言外之意、耐人咀嚼的韻外之致等本屬於中國古典文化要求的東西表現了出來,並藉助獨特的武俠語言文化的天空讓我們作了一次堪稱壯舉的烏托邦飛翔。於是,我們才無法忘記令狐沖、楊過、郭靖、小龍女、喬峰、韋小寶、趙敏、黃蓉、任盈盈、郭襄、胡斐甚至是李莫愁、岳不群、歐陽峰、東方不敗、滅絕等等栩栩如生的人物。也因此,金庸塑造的「俠譜」才會比那首「笑傲江湖曲」更令人盪氣回腸、不知肉味,才會比那些在地下深藏百年甚至千年的佳釀更醇香無比。而他的這種歷史處理也使得武俠世界中的人物和事件全出虛構,「真實」的歷史不過是江湖武林的背景襯托,而人物的性格卻呼之欲出了。
傑出的武俠小說家,寫武俠,寫出的是人世的眾生相;敏銳的讀者,讀武俠,讀出的是人間的滄桑和百態。到如今,金庸小說的流播已經沖出華人世界,走得更遠。但是,研討金庸小說的藝術特色時,要一時說清卻是很難的,在這里,我無意談論金庸小說的所有藝術特色。前輩說書人常說「花開兩朵,先表一枝」,我覺得用這一想法作為指導思想來切入金庸作品涵蓋乾坤的殿堂無疑是有效的。
一 .
在杜南發的訪談錄《長風萬里撼江湖——與金庸一席談》里有幾段被人引用過多次的對話,金庸在里邊提到了兩個很耐人咀嚼的話題:「中國近代新文學的小說,其實是和中國的文學傳統相當脫節的,無論是巴金、茅盾或是魯迅寫的,其實都是用中文寫的外國小說……中國的藝術有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有人常問我,為什麼武俠小說會那麼受歡迎?當然其中原因很多,不過,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武俠小說是中國形式的小說,而中國人當然喜歡看中國形式的小說。」「不管是武俠小說還是愛情小說、偵探小說或什麼小說,只要是好的小說就是好的小說,它是用什麼形式表現那完全沒有關系。武俠小說寫得好的,有文學意義的,就是好的小說,其它小說也如此。畢竟,武俠小說中的武俠,只是它的形式而已。」①這是兩個多麼矛盾的話題,但卻同時存在於一個對話錄里,還被許多大師級的人物當成文藝理論一般引用!於是,文學的形式問題便成為了一個焦點,到底該如何看待文學的形式?又該如何理解這兩個話題所傳達的意思呢? 文學形式在某種意義上即寫作傳統,通常包括文學創作中常規手法的體系和與此相連的讀者的視野期待。目前通俗文學作品中的文學形式問題的解決者中的集大成者,恰恰不是別人,而是金庸。 首先,金庸小說作為武俠小說,它承襲了武俠小說這一文類的特點,即金庸在創作過程中保持了武俠小說復雜的文學、文化、社會、歷史內涵,典型的創作了繁復多變的武俠文學。武俠小說在舊中國小說里是文學流派的一個大的分支,它與傳統小說一樣也是由評話、彈詞、說書等演變而來的。在內容方面,與武俠有關聯的單四大名著中就牽扯到三部;在形式方面,新派武俠小說與舊派武俠小說並沒有多大區別,江湖恩怨、門派斗爭、武林紛爭、男女愛恨、兄弟情義照例還是新派武俠常用的模式和顯揚的主題,它的復雜變化反映在小說的思想上。正如金庸所說:「武俠小說所繼承的,是中國傳統小說的表現形式,就內容而言,武俠小說和《水滸傳》差不了多少,當然寫的好不好是一回事,但形式是中國的形式,是繼承了中國小說的傳統。」②所以,魯迅在寫《中國小說史略》時也得提到《七俠五義》和《兒女英雄傳》,而魯迅若再生,他也必須得提到金庸小說、古龍小說、梁羽生小說。一個真正的思想的巨人在評價文學作品時是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 其次,金庸小說襲用了舊小說在行文時夾用詩詞、歌賦、聯句,在回目中使用對聯、詩詞,在語言上使用白話、夾用韻文等特點。金庸在行文時很會玩「花樣」,像元好問的《摸魚兒》、丘處機的《無俗念》、岳飛的《滿江紅》、李白的《俠客行》等都運用得渾然天成,毫無斧鑿之痕。金庸在回目上為了小說的古典意境所做的裝潢更是心機用盡,他在1978年10月《天龍八部》修訂本的後記中寫道:「曾學柏梁體而寫了四十句古體詩,作為《倚天屠龍記》的回目,在本書中學填了五首詞作回目。」③他還頗費周章的在先祖查慎行的七律中選了五十行對句作為《鹿鼎記》的回目。不過,金庸也在幾本書中沒有堅持這種通俗文學固有的思維慣性,殊為恨事。盡管如此,金庸在回目上的成就還是鶴立雞群,試看《天龍八部》四十一——五十回的回目:「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老鷹小丑/豈堪一擊/勝之不武/王霸雄圖/血海深仇/盡歸塵土/念枉求美眷/良緣安在/枯井底/污泥處/酒罷問君三語/為誰開/茶花滿路/王孫落魄/怎生消得/楊枝玉霞/敝履榮華/浮雲生死/此身何懼/教單於折箭/六軍辟易/奮英雄怒。」這一曲氣吞萬里如虎的《水龍吟》於細微處峰迴路轉,英雄俠義與兒女情長互為映襯,真是「虎嘯龍吟,換巢鸞鳳,劍氣碧煙橫!」④ 再次,金庸小說潛移默化的借鑒了一些中國式的傳統手法,如說書藝術、插科打諢角色的引入、全知敘述和次知敘述的運用、戲劇舞台的架設、假全知狀態下的視覺與心覺的堂皇運用等。如在人物的塑造上,金庸依靠視覺與心覺的運用,半明半暗地描寫人物和事件在客觀視覺中留下的意味深長的空白點,輕易地迷惑住了讀者,加上精細的心理刻畫,終使岳不群成為武俠小說史上最成功的「虛偽家」。又如周伯通、桃谷六仙、岳老三、華山二老等插科打諢一類角色的引入,更令金庸小說錦上添花,對於減低小說的沉悶氣氛大有裨益。李漁的《閑情偶寄》就說了「插科打諢、填詞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歡、智愚共賞,則當全在此處留神。文字佳、情節佳,而科諢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韻士,亦有瞌睡之時。作傳奇者,全要善驅睡魔,睡魔一至,則後乎此者雖有《均天》之樂,《霓裳羽衣》之舞,皆付之不見不聞,如對尼人作揖,土佛談經矣。」⑤但即使是如此「末技」,也是多少文人夢寐難求的啊! 到了這里,真相才清晰起來:中國形式的寫作傳統處於作品中整體藝術構架中較符合傳統欣賞習慣,較易為大眾所感知的位置,它們較早地隨著說書、評話、彈詞等藝術形式深入民間,成為影響讀者審美心理的重要因素。類型化或程式化的寫作傳統也並不意味著貶義,還有可能是某些藝術形式的重要特徵的中性表述,只有「胸中大有丘壑」的「裝載家」才是最後的贏家。優秀的作家總是會想方設法去豐富作品的內涵和藝術表現手法,如錘煉語言、增添新的類型或亞類型、將中西相形式結合等等。而金庸小說的成功也就在於它大俗大雅,至幻至真,超越俗雅,充分的繼承了中國傳統形式的衣缽,發揚了其武俠小說的特質,成為了20世紀最中國形式的小說。金庸是矛盾的,但這並不一定是缺陷,一個真正意義的作家總是生活在矛盾中並探索著人間百態。
二 .
王朔先生在《我看金庸》里曾引言道:「金庸小說的文字有一種速度感。」又說「老金從語言到立意基本沒脫舊白話小說的俗套。」⑥這是比較中肯的說法,金庸的語言的確有速度感,是白話小說,很俗,而這也恰恰是金庸語言的長處。只是,王朔用金庸的優點或長處去批評金庸,孔門賣文之際未免有點貽笑方家的味道。 金庸的語言可以用「行雲流水,平中見奇」一言以蔽之。金庸在行文時常會引用一些古典詩詞,並運用的極富韻味,但其語言的主要魅力不在於此。金庸的語言通俗,淺顯,流暢,靈活生動,沒有難認的字,難懂的詞和艱澀的句子,語言的動作性強,極善構築戲劇性場面,具有一種令讀者忘記或忽略文字的速度感。讀金庸小說時,迎面而來的是古樸、蒼勁的感覺,初看似乎語不驚人,但愈展開愈魅力無窮。金庸總是試圖在作品中不說而又說點什麼,那意境的升華令人如飲佳釀,讀者於微醉之間已無形之中進行了一場靈魂的「加冕」。毋庸置疑,金庸的筆是靈動而又厚重的,但也誠如陳墨所言:「金庸小說的語言,之所以看起來沒有什麼突出的特殊,那是因為作者並不追求風格的單一性,而是進行不同方式的敘述探索,不斷改進和創造自己的敘述方式及語言風格,同時不斷地拓展語言的疆域,豐富小說的形式美感。」⑦如其為郭芙設計的一系列語言就不僅把她的尖酸、刻薄、嬌氣表現了出來,還把她對楊過既愛且恨的女人心態體現得淋漓盡致。試看《神鵰俠侶》三十九回《大戰襄陽》里對郭芙的描寫:「郭芙一呆,兒時的種種往事,霎時之間如電光石火般在心頭一閃而過:『我難道討厭他么?武氏兄弟一直拚命來討我的喜歡,可是他卻從來不理我。只要他稍為順著我一點兒,我便為他死了,也所甘願。我為甚麼老是這般沒來由的恨他?只因我暗暗想著他,念著他,但他竟沒半點將我放在心上?』……二十年來,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的心事,每一念及楊過,總是將他當作了對頭,實則內心深處,對他的眷念關注,固非言語所能形容。可是不但楊過絲毫沒明白她的心事,連她自己也不明白。此刻障在心頭的恨惡一去,她才突然體會到,原來自己對他的關心竟是如此深切。」可以這么說,郭芙這個人物的刻畫在金庸小說中是極具里程碑意義的,她的意義絕對不下於小龍女,李莫愁以及黃蓉,而大多數的讀者卻總是先入為主的把自己當成了楊過,而把郭芙當成了對頭並對之無比痛恨,殊不知此舉乃是入寶山而空回,買櫝而還珠了。金庸小說就是這樣:語言升華成性格,性格升華成命運,而命運反過來又影響語言,如此循循導之,步步深入。 金庸語言不僅藉助白描和心理刻畫,還常隨心所欲地運用各種修飾手法。記憶猶新的是《雪山飛狐》中描寫胡一刀夫婦的那句話:「這一男一女啊,打個比方,那就是貂蟬嫁給了張飛……」在這里,人物形象藉助語言的勾勒而顯得如魚得水,它喚起的想像與聯想讓讀者再也抹不去對這一對夫妻的記憶。金庸的語言還很幽默詼諧。從「老頑童」到「桃谷六仙」再到「韋小寶」,這些令人捧腹的人物使得小說此起彼伏,有滋有味。他們或是成為一種意義或思維的化身,或是成為小說重要情節或線索充實小說內容,或是與敘事角度和評點相結合,不但為金庸小說吸引了無數的讀者,也為這個快節奏的世界注入了一股活力。 在故事創作中,幾個事件可以同時發生,但是話語卻必須把它們一件一件地敘述出來,即使是《天龍八部》這么一部氣勢恢宏、多頭並進的作品也得如此。這就要提及語式中的講述與描述。講述與描述的區別體現在敘事角度、人稱轉換、敘事與故事的距離以及敘事態度上,「講述是歷時性的敘述,提供故事的來龍去脈,交代人物的過去以及有關信息」;而描述則「比較含蓄,多用客觀或『中性』的語調」,是「給定了場面的戲劇性的現時性的敘述型語式」⑧。講述與描述的靈活運用在金庸小說中隨處可見,如《倚天屠龍記》第二章《武當山頂松柏長》的最後一段寫道:「張君寶其時年歲尚輕,也不敢斷定自己的推測必對。他得覺遠傳授甚久,於這部九陽真經已記了十之五六,十餘年間竟然內力大進,其後多讀道藏,於道家練氣之術更深有心得。某一日在山間閑游,仰望浮雲,俯視流水,張君寶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貫通,領會了武功中以柔克剛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長笑。」這是描述性的,後面又接著道:「這一番大笑,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大宗師。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沖虛圓通之道和九陽真經中所載的內功相發明,創出了輝映後世、照耀千古的武當一派武功。後來北游寶鳴,見到三峰挺秀,卓立雲海,於武學又有所悟,乃自號三豐,那便是中國武學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張三豐。」這又是講述了。在這段話里,描述轉換成講述是不著痕跡的,細心的讀者在閱讀《袁崇煥評傳》時肯定更會有這種感覺。 金庸對語言是花了不少工夫的,他的風格是「經過了大量刻苦鍛煉而長期用功操練出來的風格」,他還說:「寫小說內容求『雅俗共賞』,文字能『清簡流暢』,此吾之願也。」⑨王安石的詩說得好:「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金庸曾多次修改自己的小說,其「待從頭,收拾舊山河,一肩挑」的良苦用心比起「批閱十載,增刪數次」的曹公雪芹來也毫不遜色。例如,金庸在回目上就將《書劍恩仇錄》的第一二回由「古道駿馬驚白發,險俠神駝飛翠翎」改成了「古道騰駒驚白發,危巒快劍識青翎」,這使得這兩回回目在意境、平仄等方面都更切合文本。又如在《射鵰英雄傳》的開頭,金庸增加了張十五說書的故事。這種說書藝術將敘述者、聽者、讀者等自由結合,作者自由出入其間,以生動逼真的臨場感,滿足了讀者理清來龍去脈的願望,喚醒了讀者心目中潛藏的人物形象。而這種藝術與別的語言藝術的完美結合,在《鹿鼎記》中更是得到了最佳的展示,為這部20世紀與眾不同的武俠小說的增加了不少藝術價值。 金庸以他的生花妙筆沖破了小說形式的限制,超越了俗雅之界,對語言的傳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對英國政府在香港施行的重英輕中的殖民教育做出了無聲的抗議。
三.
金庸懂得挖掘現實,更懂得挖掘遠離現實生活的「真實」(人的情感、性格、道德、信仰等)。然而,夢回江湖後,在金庸用小說特有的形式和語言引領讀者想像並把握歷史的脈搏的同時,理想卻只能一點一滴地積淀現實,因為理想只能永遠走在現實的前面引導與提升現實,卻永遠不能完全代替現實,所以,無論當年多麼叱吒風雲的金庸小說主人公,最終還是以各種方式離開了江湖這一「母體」。如郭靖與黃蓉。他們的愛情以犧牲黃蓉的代價來對郭靖做出一種虛幻的補償,令一個活潑、輕柔、聰慧、靈敏的女子來向木訥、剛毅、質實、樸拙的男性做出一種超乎生死的承諾,這本來就是浪漫主義的產物,但是我們卻無法不看到郭靖在許多時候都可以拋棄黃蓉,所謂「巧妻常伴拙夫眠」本就是儒教文化中類似「書中自有顏如玉」一般的「仁中自有顏如玉」的麻醉劑和興奮劑而已。又如「自由之神」令狐沖,他生性率直、興味隨意、活的瀟灑,是金庸小說中最灑脫之人;但他又是最遵守中國傳統文化之人,他依戀師門,極力維護師傅、師弟,他交友只認情義,不分正邪,他受到委屈從來是反躬自問,不責怪他人。個性的張揚與道德的完善在他身上得到最完美的結合。不過,令狐沖也毫無振奮的勇氣和信念,倘若不是作者及時安排任我行之死,他必定也死了;倘若不是安排岳靈珊對令狐沖的背叛,令狐沖的愛情也必將在岳靈珊和任盈盈的無所取捨中霜冷長河。這就意味著令狐沖的結局實際上是一種「虛假性的結局」,他的歸隱和喬峰意義上的死毫無區別。 金庸小說的藝術價值又恰恰在此,他以武俠小說的幻景形式和生花妙筆有效地掩蓋了現實處境的嚴峻,完美地連綴了來自現實的矛盾的裂縫,而向世人昭示出一種理想化、和諧化的世界的可能性,並防止歷史文化語境的印痕和創傷的暴露,充滿激情地言說著這個世紀所交託給文人的俠客夢。陳平原說:「不敢說沒有江湖就不存在俠客;可武俠小說中倘若沒有一個虛擬的『江湖世界』,俠客就不可能縱橫馳騁大顯神威。」正如《西遊記》寫的最好的是孫悟空「大鬧天宮」一樣,金庸小說的美在那浪漫主義建構的藝術畫廊里,是喬峰大戰少林、聚義庄之時;是郭靖華山論劍之日;是令狐沖揮舞獨孤九劍之間;是楊過攜手小龍女的剎那;是李莫愁引吭高歌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瞬間;是韋小寶腳底抹油的頃刻……正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金庸武俠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正在於此。
名家評論
不不道(著名作家):古龍是一位俠客,也是一位浪子。他喝到爛醉,坐在城外的一棵枯樹上,聽著時間的腳步,看著楚留香、陸小鳳、蕭十一郎在一起喝酒並互訴衷腸。他只須要49瓶XO。對於他永遠只差一瓶酒。我醉在他的文章里,忘了他已醉倒了二十餘年不曾起來。你快起來,不然我該與誰干那朋友和女人斟來的酒?和誰大聲吵嚷?
金庸(武俠作家):古龍兄為人慷慨豪邁、跌盪自如,變化多端,文如其人,且復多奇氣。惜英年早逝,余與古兄當年交好,且喜讀其書,今既不見其人,又無新作可讀,深自悼惜。古龍的小說獨創一格,構思奇妙,有成就。
滄月(言情、奇幻作家):回首少年時的江湖夢,怎麼能少得了楚香帥的月下踏歌,陸小鳳的靈犀一指,又怎麼能忘得了邊城裡的那個浪子,和他手中漆黑的刀呢?古先生雖然溘然長逝,但他卻在我們的精神里留下了他的基因片斷。
夜公子(武俠作家):走了很多路,還不敢說自己是浪子;寫了很多小說,貼的標簽也還是「古龍派」。古龍對我的影響,如何能說得清?其實二十年來,自己一直都在心祭古龍。 西門吹水(古龍研究專家):古龍是一個妙人,他很勇敢地承認寫作目的之一就是錢,當然還有就是給人帶來快樂,這兩點他都做到了。所以,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們還在想著他。 秦戈孤指(職業作家、電視編劇):去了。去的是一個人,一柄劍,一壺沒喝完的酒。酒很香,很醇。很醉人,於是很多人都醉了,醉了二十年。都醉了。因為醒著的人都知道,他離去江湖二十年了。但醒著的人希望喝醉,蒙矓中他們還可以看見,那個人,那柄劍,大口地喝著酒,喊著:朋友、酒和女人。
咸檸七(愛情、武俠作家):沒有了胡鐵花,誰來和楚留香乾杯?沒有了花滿樓,誰來和陸小鳳乾杯?沒有了風四娘,誰來和蕭十一郎乾杯?沒有了鐵傳甲,誰來和李尋歡乾杯?……但最糟糕的還是沒有了古龍,誰來陪我們乾杯?
雷欣(影視演員):二十年前,當我還在孩提時代的時候,古龍遠離了這個世界,從此以後,再無古龍。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我出生之時,古龍尚未逝世。我和他總算在這樣一片天空下共同生活了三年。歲月滄寂,人去人行。感嘆那個八九十年代,是古龍製造了我的青春歲月。如果能出演古龍筆下的一個角色,那麼我想不給錢我也願意。
燕歌(武俠作家):他的名字也許不是一座豐碑,但絕對是一座火山,時刻沸騰著俠義,正義,道義,大義的活火山。在這座火山裡,人世間的情與仇,愛與恨,生與死,恩與怨全都交融在一起,最後噴涌而出,化成了他人生中最壯麗的風景。
王華(日本早稻田大學博士後):其實武俠與科學一樣,都是一種藝術,都需要旺盛的想像力,從這個角度來說,古龍是一位武俠科學家。
小號鯊魚(作家、美食家):古龍的江湖如刀,薄而犀利,在最短的時間里用最少的語句擊入你的心。即便寫了那麼多的友情,古龍的江湖依舊是孤獨的。無人懂得、無人了解、脆弱易逝。也許,這才是真正的江湖。是什麼讓這個傾一生赴一次歡宴的人有這樣的孤獨?舉杯時有明月、有歡笑;酒醒後,清風吹木葉,早已不知人在何處。
胡正群:古龍之前無新派。
黃沾:莫論古龍的小說是否比金庸好,只要談及武俠小說的流派,就不能不提古龍。
陳墨:不管怎樣排法,古龍已是超一流的巨星高手,這已經是武俠小說史上不爭的事實。
溫瑞安:古龍生前死後台灣還沒有可跟他相比擬的武俠小說家。
倪匡:古龍開創武俠小說的新路,是中國武俠小說的一代巨匠。
葉洪生:古龍後來居上,且別開武俠小說新境界。
羅立群:古龍豐富了武俠小說的創作理論。
古龍一生「仗劍江湖載酒行」,他嗜酒如命,經常用喝酒來打發日子,借酒來麻醉自己,以忘掉自己心底的哀愁和寂寞。他為人豪爽,生性灑脫,愛交朋友,待人真摯、誠懇,善於理解別人,很得朋友的心。古龍很「好色」,是性情中人,他不能一日無女人,而女人也樂意與他交往。據古龍好友丁情說:「古大俠雖然不能少女伴,可是他常常會為了朋友,而舍棄他心愛的女人。他總認為女人可以再找,朋友知己卻是難尋,怎麼可以舍朋友而重女人呢?這是古大俠對於女人和朋友的態度,也是很多女人『恨』他的原因。」由於酗酒和好色,古龍自中年以後,健康狀況日趨下降,曾數度病危住院,但他出院後依然故我。他的好友、著名武俠小說家倪匡說,長期的病痛使得古龍已經看淡了人生。過度的酒色,致使古龍病情迅速惡化,終日肝硬化引起食道靜脈瘤大出血而去世。古龍的身世、性情和行為,直接影響了他的武俠小說創作,了解了這些,有助於我們理解古龍的作品。古龍步入「武壇」,是為生活所逼,用古龍自己的話來說,「為了等錢吃飯而寫稿,雖然不是作家共同的悲哀,卻是我的悲哀,我也相信有這種悲哀的人大概還不止我一個。」他自第一部武俠小說《蒼穹神劍》起,接二連三地推出新作,共創作數十部武俠小說,有許多被香港、台灣拍成電影、電視連續劇,成為港台影視界爭相拍攝的熱門題材。古龍的小說更是風靡大陸、港台及海外。
羅青:古龍是個有料的作家。
林清玄:古龍的酒和他的武俠,他的人一樣,果然名不虛傳。
歐陽瑩:古龍史所有門類作家中境界最高的天才。
曹正文:古龍手法十分精妙,獨具匠心。
丁情:古大俠生性是個浪子。如果硬要說他這一生中做過最大的錯事,那麼就是他對女人的態度。
陳定公:古匣龍吟秋說劍,寶簾珠卷曉凝妝。
凋零的琴聲:中國三大宗師已去其二,古前輩的作品非常喜歡,知古前輩離世,非常之痛心也,不知何年何月有還流傳著小李飛刀成絕響,人間不見楚留香!
『捌』 喜歡滄月的小說的朋友進!
滄月個人簡介:
滄月,女,原名王洋,79年生,浙江人。小學一年級偶爾在地攤上看見一套《七劍下天山》的連環畫,開始了對武俠十幾年的迷戀。於是在成長中有選擇的看書和積累,為了將來能寫出自己的武俠。後來,由於父母的勸告和學業的壓力,而一度放棄了武俠寫作。
就讀於浙江大學後,在98年,為了歡迎金大俠就任本校人文學院院長,學校舉行了「寶麗杯」武俠徵文競賽。被寢室里的姐妹慫恿,忍不住拿了一篇高中的舊稿《雪滿天山》參賽,出乎意料,獲得了前三名的好成績。從此,對於武俠寫作的熱情再次被激發出來,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2001年開始混跡於榕樹下、清韻書院等各大武俠BBS,灌水,發文章,一年多來漸漸有了不少的網路讀者。2001年,在《大俠與名探》雜志舉辦的網路新武俠徵文中,以《血薇》一篇獲得優勝獎,並陸續在《今古傳奇》、《大俠與名探》、《熱風武俠故事》等雜志上發表武俠中短篇。
2002年末,連續在台灣和大陸出版武俠作品《幻世》《滄海》《雪滿天山》《聽雪樓系列》等等,同時順利通過了入學考試,在浙大開始建築設計專業的研究生深造。
個人資料
籍貫:浙江
生曰:5月15日
星座:金牛座
最喜歡的顏色:黑、紫
最喜歡聽的歌:很多
最喜歡的電影:我最好朋友的婚禮
最喜歡看的書:很多
最喜歡的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古龍、溫瑞安
平時最喜歡做的事情:發呆、睡覺、碼字
平時最不喜歡做的事情:早起、運動
對朋友的要求:忠誠
人生格言: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作品集:
聽雪樓系列:《血薇》、《護花鈴》、《荒原雪》
鏡系列:《鏡·雙城》、《鏡·破軍》、《鏡·龍戰》上、《鏡·龍戰》下。前傳:《神之右手》、外傳之一:《六合書·東風破》、外傳之一:《六合書·講武堂》、報外傳之二:《織夢者》
白螺系列懸念小說:《花鏡》
武之魂系列(武俠散篇):《墨香·帝都賦》、《墨香·大漠荒顏》、《曼珠沙華》、《飛天》、《滄海》、《幻世》 、《曼青》、《夕顏》、《亂世》、《星墜》、《仰望蒼穹》、《劍歌》《雷雨夜,亂墳崗》、《碧城》、《夜船吹笛雨瀟瀟》、《雪滿天山》、《七夜雪》
長篇科幻:《星空》
風花·雪月(言情散文)
《一隻叫美狄亞的貓》
滄月其人,2001年底開始在網上發文,最初活躍於榕樹下,後移居清韻書院,四月天以及晉江文學城,其他地方游盪頗廣,但基本是潛水過各。先以武俠成名,後轉涉奇幻寫作,均取得好成績,多本各個出版社編的2002,2003年度網路佳作選編均收入所寫的文章。2003年入駐榕樹下狀元閣。
滄月
個人簡介:
滄月。女,79年生,浙江人。小學一年級偶爾在地攤上看見一套《七劍下天山》的連環畫,開始了對武俠十幾年的迷戀。於是在成長中有選擇的看書和積累,為了將來能寫出自己的武俠。後來,由於父母的勸告和學業的壓力,而一度放棄了武俠寫作。
就讀於浙江大學後,在98年,為了歡迎金大俠就任本校人文學院院長,學校舉行了「寶麗杯」武俠徵文競賽。被寢室里的姐妹慫恿,忍不住拿了一篇高中的舊稿《雪滿天山》參賽,出乎意料,獲得了前三名的好成績。從此,對於武俠寫作的熱情再次被激發出來,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2001年開始混跡於榕樹下、清韻書院等各大武俠BBS,潛水,發文章,一年多來漸漸有了不少的網路讀者。2001年,在《大俠與名探》雜志舉辦的網路新武俠徵文中,以《血薇》一篇獲得優勝獎,並陸續在《今古傳奇》、《大俠與名探》、《熱風武俠故事》等雜志上發表武俠中短篇。
2002年末,連續在台灣和大陸出版武俠作品《幻世》《滄海》《雪滿天山》《聽雪樓系列》等等,同時順利通過了入學考試,在浙大開始建築設計專業的研究生深造。
先以武俠成名,後轉涉奇幻寫作,均取得好成績,多本各個出版社編的2002、2003年度網路佳作選編均收入所寫的文章。
2003年入駐榕樹下狀元閣,文章在網上流傳廣泛,擁有大量讀者。
網路混熟了之後,以此為平台聯繫上了傳統媒體,開始給《今古傳奇·武俠》,《今古傳奇·奇幻》、《科幻世界·奇幻》、《大俠與名探》、《白樺林》等雜志寫文。從武俠板創刊時期就與其合作,三年後武俠板發行量到了一個月40多萬冊,是目前武俠奇幻期刊市場中最受歡迎的寫手之一,受到百萬讀者的喜愛。
2004年,獲得今古傳奇主辦的全國大學生武俠小說比賽第一名,同時獲得溫瑞安設立的首屆「神州奇俠」獎。
2004年5月,在大嶼山與黃易座談。
國內多家媒體采訪報道過,包括湖北電視台,天津人民廣播電台、浙江人民廣播電台,錢江晚報、青年時報等。
『玖』 求一篇作文 《金庸給我們帶來—— .......》
金庸,原名查良鏞,華人最知名的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榮銜「大紫荊勛章」 獲得者,華人作家首富。金庸與古龍、梁羽生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他在1948年移居香港,是香港明報創辦人,並著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等14部武俠小說,作品亦被改編成影視劇集、游戲、漫畫等產品,膾炙人口。金庸小說深受歡迎,不少文壇才子和讀者都提筆撰寫書評,形成「金學」研究的風潮。
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香港著名的政論家、企業家、報人。被譽為「絕代宗師」和「泰山北斗」。香江第一才子(指才華)、香港第一健行(指社評)、世界第一俠筆(指武俠)。在香港與黃沾、蔡瀾、倪匡並稱「香港四大才子」。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他的多篇小說被選入課本。 金庸一支筆寫武俠,一支筆縱論時局,享譽香江;少年游俠,中年游藝,老年遊仙;為文可以風行一世,為商可以富比陶朱,為政可以參國論要。金庸一生的傳奇,可謂多姿多彩之至。在他的文學作品中處處可見金庸中庸平和的風格。佛學對金庸的影響很大。 金庸博學多才。就武俠小說方面,金庸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文思敏捷,眼光獨到。他繼承古典武俠小說之精華,開創了形式獨特、情節曲折、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俠小說先河。凡歷史均有篡改,在政治、古代哲學、宗教、文學、藝術、電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書畫、詩詞典章、天文歷算、陰陽五行、奇門遁甲、儒道佛學均有涉獵。被譽為「綜藝俠情派」。 從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寫武俠小說15部,取其中14部作品名稱的字首,可概括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越女劍》。 金庸一生獲頒榮銜甚多,其中包括: 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勛銜;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新加坡東亞研究所等校榮譽院士;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公開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東北師范大學、吉林大學、北京大學、日本創價大學、香港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四川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杭州大學、蘇州大學、台灣新竹清華大學等校名譽教授。其他稱號更是數不勝數。 2009年特聘為中國作協副主席。
金庸是茅台,歷久而彌香,十年二十年讀了又讀,不曾厭過。
溫瑞安是伏特加,文如其人,烈性可圈可點,但是受挫太多,有劍走偏鋒之意。
偶喜歡古龍:
古龍是花雕,入口醇厚後勁十足,於俠客、英雄和美人的見解確實深刻。
從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 金庸共寫武俠小說 1 5 部, 1 972 年宣布封筆, 開始修訂工作。 他的作品用一句話來表示就是「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 但是《越女劍》 (1 970 年)--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 金庸本意為「三十三劍客圖」 各寫一篇短篇小說, 最後只完成了頭一篇《越女劍》 , 亦沒有包含在對聯之中。 金庸博學多才。 就武俠小說方面, 金庸閱歷豐富, 知識淵博, 文思敏捷, 眼光獨到。 他繼承古典武俠小說之精華, 開創了形式獨特、 情節曲折、 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俠小說先河。 而他的成就不僅僅在於對武俠的貢獻, 他的政治才能也是少有人超越的。舉凡歷史、 政治、 古代哲學、 宗教、 文學、 藝術、 電影等都有研究, 作品中琴棋書畫、 詩詞典章、天文歷算、 陰陽五行、 奇門遁甲、 儒道佛學無所不包, 金庸還是香港著名的政論家、 企業家、 報人, 曾獲法國總統「榮譽軍團騎士」 勛章, 英國牛津大學董事會成員及兩所學院榮譽院士,多家大學名譽博士。 金庸一支筆寫武俠, 開創江湖, 縱橫天下, 一支筆縱論時局, 享譽香江; 少年游俠, 中年游藝, 老年遊仙; 為文可以風行一世, 為商可以富比陶朱, 為政可以參國論要: 金庸一生的傳奇, 可謂多姿多彩之至, 文人數千年的夢想, 似乎全部在金庸身上實現, 而這樣的金庸, 也顯得更加神秘而讓人難以把握。他的作品應該是家喻戶曉的吧, 而我最喜歡的是《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 是金庸1 967 年寫的一部武俠小說。《笑傲江湖》 屬於金庸的後期作品, 其敘事 狀物, 已到爐火純青、 出神入化的境界, 所謂文有餘思, 筆無滯得, 信筆所至, 皆成妙諦。《 笑傲江湖》 所涉及的場景、 人物以及各類武林人物交手搏鬥的場面不可勝數, 但歷歷寫來, 景隨情轉, 變化無窮而皆能貼合生活, 讓你如同身臨其境。 例如第五回儀琳抱著重傷的令狐沖從群玉院逃出來到荒山裡, 為令狐沖摘瓜, 又為令狐沖講《百喻經》 故事一段, 簡直如讀第一流的回憶童年的散文。 到第七回捉螢火蟲的一段, 更是文如秋水, 情如童夢。《笑傲江湖 》的中心是武林爭霸奪權, 為了達到目的, 又奪取《辟邪劍譜》 和《葵花寶典》 , 最後兩派都政在《辟邪劍譜》和《葵花寶典》上。《笑傲江湖》系海外新派武俠小說代表作之一, 其不僅靠跌 宕起伏、 波譎雲詭的情節引人入勝, 更能於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性格, 塑造出數十個個性鮮明、 生動可感的文學形象。 若豁達不羈、 捨生取義的令狐沖; 嬌美慧頡、 摯情任性的任盈盈; 陰鷙狡詐, 表裡不一的岳不群; 桀驁不遜、 老謀深算的任我行; 冰清玉潔、 相思痴戀的儀琳; 虛懷若谷, 蕭條離寄的沖虛以及玩物喪志的「江南四友」 , 打諢插科的「桃谷六仙」 , 皆可為武俠小說的人物畫廊增添異彩。 作品所高揚俠義、 仁愛、 富貴不淫、 威武不屈的高尚精神對今人仍有強烈的感召力。當然大家都知道金庸的武俠喜歡放在宏大的歷史場景中, 如《笑傲江湖》 書中祖千秋評酒具時提到過「元瓷」 , 本朝之人當不會用此口吻敘述本朝之事, 由此可知《笑傲江湖》 的時代背景當晚於元, 在明或清。 如果要說明確切時間我只能說我不知道, 因為疑點頗多, 所以我不敢肯定確切的時間。不過我覺得, 喜歡可以超越時代, 不管是寫哪個朝代喜歡不需要理由, 討論這些已變的沒什麼意義。 我不喜歡呆板的研究什麼的, 只要喜歡就好, 不需要刨根問底。 你說呢?總之金庸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文化生活, 對與那些學者而言也許是俗文學, 但是我覺得存在即合理, 武俠以它的生命力證明了一切, 金庸的小說為我們證明了這點, 也證明了什麼是武俠, 武俠的精髓是什麼!
一個天才的寫手
但是,除了才氣,一無所有。除了經歷,一無所有。
應該說,老溫這樣在文字上可稱之為天才的人,一百年中,也出不了幾個。這樣的人,對武俠情有獨鍾者,更加地少之又少。這樣的人,如果能夠珍惜上天賦予地才思,認真地寫書,努力地提升自己,一定會留下傳世的作品。老溫,據他自己所言,寫作的速度不可謂不快。我記得他曾經說過,一天是七千字還是三千字來著。反正不管哪一個,都是非常快的了。
但是,寫作快,只是一個特點,或者勉強可稱之為優點。比這更重要的,是寫作的質量,是否在一個高水準上,並且可以持續進步。古今中外的大家們,我們常聽說到「著作等身」這個詞,但是可笑的是,一個大家,傳世的作品,也就那麼幾部。那已經很了不起了。
而且若論寫作又快又多,在武俠的世界裡,不知道誰比得過梁羽生。如果算上黃易的話,老溫不知道要排到哪裡去了。
但是,對於一個熱愛寫作的人,最痛苦,但也最有成就感,最可以帶來創造的快樂的,莫過於超越自己。很多作家最後掇筆不寫,因為他們再也覺得自己無法超越以前,但又不能忍受一直在一個水平上重復。所以,即使是一個天才,也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和汗水,還要有意識地提升自己的水平和境界,才可以寫出更好更精彩的文章。
但是老溫不是,現在看起來,他純粹是憑才氣吃飯。可能他是一個天生的酷愛寫字的人,在寫作的過程中體會到無上的快樂。僅此而已。你看他不到二十歲的時候寫的神州奇俠,水平也不錯。到了八十年代前期,中期,寫的小說,水平已達到非常高的境界。這些提高,我把他歸之於人的成長及成熟在作品中的自然反映。並不是老溫有意識的提高。為什麼這么說呢?你看看他這個階段寫的書就明白了。「逆水寒」寫逃亡,「刀叢里的詩」寫冤獄與營救,「戰僧與何平」寫背叛,「大俠傳奇」寫營救,「殺了我好嗎」寫逃亡,等等。幾乎全是影射了他自己的經歷。後期的作品,因為水平實在有些離譜(如妖紅,慘綠,少年四大缺無情等等),就不一一列出。各位朋友也注意到一個現象,在溫書中,充滿著反復無常的背叛。從這里可以看出,溫實在將自己的經歷代入到寫作中太深。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自己作了小說的主角。所以,寫作的內容與見識,再也脫不開自己所經歷過的那些生活。一部兩部還可以,如果所有的小說,都脫不開這種模式和影子,那豈不是乏味得很?又有何長進可言?
到了八十年代後期及以後,老溫年輕時候的那些生活沉澱也已用得差不多了。這個時候,因為他的思想境界,見識,水平,寫作的功力,知識積累,沒有長足的提高,文思又沒有年輕的時候來的快捷,所以創作的作品的水準,直線下降。溫瑞安早期作品很好看!
很高興能收到你的求助
以上是我幫你搜集的寫這篇作文的一些資料
你需要把它整理一下
運用自己的語言融會貫通
寫這篇作文呢 先介紹金庸這個人
然後寫具體帶來些什麼
在寫自己的感悟 就行了
以上是我的解答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拾』 求好看的武俠小說 男主角一定要帥而且武功高強 要有愛情 長短不論 結局悲喜均可 文章一定要美
我也很喜歡滄月,她的小說從初中起就開始看,差不多都看完了~個人最喜歡的是《曼殊沙華》,鼎劍閣系列的也很喜歡~
我僅提供一下個人的意見,我覺得步非煙的華音閣系列也不錯,似乎還符合你上述的要求,不過有點長,像鏡系列一樣,而且讀起來有點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