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步步驚心和宮都是小說改編的電視劇,裡面有一些篡改歷史的地方,網上就有很多人罵;
我覺得還是文學性的問題,比如金庸黃易的武俠小說就是篡改歷史啊,西遊記之類的完全寫虛無縹緲的神話故事不也是篡改歷史嗎,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將現實魔幻化不也是一種篡改嗎?我想可能《步步驚心》和《宮》遭到批評一是文學造詣不夠;二是對歷史不夠嚴肅,對於重大歷史事件加入了過多的愛情因素。武俠小說雖然也改歷史,但是其精神核心確實為國為民的俠義精神;西遊記本身就是波瀾壯闊的神話描寫。至於水滸,其實我一直都是當武俠小說來讀的,它也有狹義和反抗精神。《三國演義》從名字就知道是演義,也是在改歷史,拋開其文學造詣不談,其中還蘊含了很多的人生智慧,好多典故不都出自《三國演義》嗎?
『貳』 影視劇盛行的今天,為何仙俠類的網路小說改編影視劇卻屢屢失敗
因為情節中的急劇變化可以說是無法讓人容易識別的。整個故事與書中內容完全不符,甚至很多情節人物關系也被刪除,在這種情況下,讀者自然會感到不滿意。有些小說完全不適合改編電視劇,諸如:仙俠,修仙一類的內容,在改編影視劇時,需要很多特效,但實際情況卻不如預期。改編武俠這樣的小說,其實要考慮很多特效,特效不可避免地需要很多錢,投資沒有到位,就進行不了行程,效果就出不來,就讓人看不進去了。
一些導演採取這種情況,目的不是為了製造故事,而是為了利益。也許導演根本沒有讀過小說,否則也不會找到一些不適合的演員的這種情況。就像一部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一樣,所看到的都是沒有表演技巧的人,他們關心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興趣的大小,將多個案例加在一起,結果顯而易見。但是,有時演員表現不佳,主要是因為導演的緣故,因為導演不需要表現出色,只需要鏡頭即可。利益大於人心,所以難怪這種劇會不得人心。
『叄』 【急】求歷史影視劇或小說中的一處錯誤(辨別偽史)
列舉幾個,望採納。(所列舉的電影電視劇都是做錯了的)
明朝一般的錦衣衛不穿黑色服裝,他們穿著鮮艷的彩色飛魚服,腰間跨綉春刀;(如電影《錦衣衛》《綉春刀》)
先秦時期,《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揚德行、寄託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並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現在的影視劇特別是先秦時期的,經常犯戒(如電視劇《羋月傳》)
後宮電視劇里,後妃嬪的自稱不叫「臣妾」(臣妾是「臣之妾」的簡略)(現在的任何影視劇都中槍);
明朝電視劇,皇帝的冠帽應是黑色不是金色的,至少常服戴黑色翼善冠,祭天時戴冕旒(現在大多數明朝電視劇和電影都中槍,有些老電影是正確的)。
『肆』 網路小說里有哪些片段,讓你意識到作者的專業知識不過關
我特別喜歡看歷史類的小說,尤其是有關架空或者穿越三國的這樣一個說類型,在這個網路小說裡面那些片段讓我意識到作者的專業知識不過關,我們都知道開封叫做汴梁,古代的時候他有這樣一個稱呼,但是作者竟然能夠搞錯,他把天津給說成了汴京。
『伍』 有什麼中國歷史的電影/電視劇/小說里,出現和歷史史實3個或以上的異同么
凡是有關和紳的電視劇都不符,象劉羅鍋,紀曉嵐。歷史中的紀、劉都不敢正面的抵抗和紳。(滿清奴化高壓統治下,漢臣萬萬不敢得罪滿籍權貴的) 三國演義當中曹操率領軍隊過玉米地,這也是不符合史實的,那時候跟本還沒傳到中國來!(玉米原產於中美洲,是印地安人培育的主要糧食作物,喜高溫,17世紀時傳入中國)也許是中國「官本位」文化作祟的緣故吧,今天的劇作家和導演對阿諛最高權力人物——封建帝王有特別的愛好,既使是最最昏庸無道的君王被他們搬到銀幕上也成了親切可愛的人物。今天的中國人幾乎每天晚上都可在電視屏幕上看到三個早已作古的歷史人物:一是慈禧太後;二是乾隆皇帝;三是武則天。劇作家和導演在拍這三個活寶的馬屁時特別下功夫。慈禧太後因為離今天太近的緣故,國人迄今仍能感受到她的惡政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所以雖經劇作家刻意美化,仍無法完全掩飾她的「惡」,結果她在國人心目的形象即使談不上「壞」也和「好」沾不上邊。但劇作家和導演拍乾隆和武則天的馬屁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二人幾乎成了正義、仁慈、真情和智慧的化身,是今天的中國人最最愛戴的帝王。今天的中國人幾乎都看過拍乾隆馬屁的電視劇《乾隆皇帝》、《還珠格格》和《鐵齒銅牙紀曉嵐》;也看過拍武則天馬屁的電視劇《武則天》和《至尊紅顏》。在《還珠格格》里,乾隆皇帝不但是英明神武、勤政愛民的帝王;還是仁慈親善、充滿人情味的父親和至情至信的情人。在《至尊紅顏》里,武則天不再是冷酷無情、殺親害子的女魔王;而是一個痴情重義、寬容純真為了真情信義可以拋卻所有榮華富貴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來捍衛「人間至誠」的純情烈女……
在這些下三流影視劇的炒作下,乾隆和武則天終於成了中國人最最愛戴的偉大帝王!
首先我們來看看乾隆皇帝的風流「偉大」吧:
乾隆皇帝名諱弘歷,是清帝國第六任皇帝,在位六十一年之久,禪位給兒子後又作了四年太上皇,是中國歷史上掌權時間最長的帝王。弘歷有著空前的好運氣,他的前輩康熙和雍正留給他的是一個空前富庶強大的帝國,是一個在十年二十年之內「玩不垮」的「鐵統江山」。乾隆在位的最大政績是征服了清帝國的宿敵准噶爾汗國,為清帝國開拓疆土一百九十萬平方公里。但准噶爾汗國的覆滅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乾隆的好運氣,而不是因為他的「英明」。如果准噶爾汗國不適時發生為敵復仇式的自殺內戰,乾隆皇帝不可能解決他的英雄先輩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征服新疆是乾隆帝王生涯的頂峰,隨後他便加速度地向下滑,把全部精力用在傷害他的帝國上,下面的幾項暴政對中華文明造成了極為深遠的負面影響。
(一)、大興文字獄,毀壞中華文明的根基。
「文字獄」是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創」的。文字獄的特徵是:罪狀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起,證據也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成。一個單字或一個句子一旦被認為誹謗元首或諷刺政府,即構成刑責。滿洲人入主中國後,因為滿洲民族在漢人眼中屬於尚未開化的「野蠻人」(夷狄),因此統治者基於 病態的「自卑心理」,經常自覺或不自覺地用殘酷的暴力摧殘漢人的「優越感」,對於漢人的嬌嬌者——知識分子則摧殘得尤為得力。而「文字獄」則是摧殘知識分子最有力的工具。清王朝從征服中國的那一天起就興起「文字獄」,順治、康熙當政時「文字獄」還只是個別現象,到五任帝雍正在位時則成為一種暴虐的「制度」。在文字獄浪潮中表現得最為癲狂的人物則是乾隆皇帝!這里把乾隆當政時最著名的文字獄列舉如下:
一七五三年,乾隆屢次到江南遊歷,民不聊生。江西撫州千總盧魯生假借宰相孫嘉淦名義撰寫勸止乾隆再下江南的奏章,辭意悲切,全國廣為傳頌。案發後盧魯生千萬萬剮,兩個兒子處斬,受牽連定罪下獄的有一千多人。
一七五五年,內閣學士胡中藻所著《堅磨室詩抄》中有詩句「一把心腸論濁清」,乾隆認為他故意把「濁」字加在「清」字上,居心叵測,處斬。廣西省長滿族人鄂昌跟胡中藻作詩唱和,在《塞上吟》一詩中稱蒙古人為「胡兒」,乾隆認為鄂昌自己就是胡兒,詆毀同類,喪心病狂,下令自殺。
一七六四年,秦州州長賴宏典向北京高級官員請托謀求升遷,信里說「點將交兵,不失軍機」,乾隆認為他明目張膽謀反,砍頭。
一七七八年,江蘇東台詩人徐某早已去世,遺著《一柱樓詩》中有「清風不詩字,何故亂翻書」;「舉杯忽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拋半邊」。乾隆認為「壺兒」就是「胡兒」,顯然誹謗政府,嘲諷滿清沒文化。徐某剖棺戮屍,兒孫和地方官員全部斬首。
乾隆非常賞識教育部長沈德潛,作詩常請他刪改,乾隆作不出詩時還請他秘密代筆。沈德潛死後,乾隆命他的家人進呈沈的詩集,發現他把代乾隆捉刀的詩也收錄其中,這對乾隆的虛榮心是一個極大的打擊。恰好詩集中有詠黑牡丹一首,有詩句「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乾隆認為是影射入主中國的滿族為「異種」,下令剖棺戮屍。
一七八一年,退休家居的最高法院院長(大理寺卿)所著書中自稱「古稀老人」,又有句說「為王者師」。乾隆說「我自稱古稀老人,早已布告天下,他怎麼也敢自稱古稀老人?」絞死。
…………
上面列舉的是乾隆朝有代表性的「文字獄」案,基於篇幅的限制,還有許多沒有列舉出來。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乾隆製造的「文字獄」全是強加給文人身上的「莫須有」罪名。如徐某的「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純乎是描述生活閑情的隨興之作,硬讓乾隆曲解為諷刺清政府沒有文化還故作斯文。文字獄中的乾隆和《還珠格格》里那位風流儒雅愛才如命的「皇阿瑪」相去何止十萬八千里!
(二)、六下江南遊逸揮霍,耗盡國力民財。
乾隆皇帝和七世紀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亡國暴君楊廣有一個同樣的愛好:那就是喜好去繁華似錦的江南遊玩。乾隆的英雄祖父康熙皇帝也曾到過江南六次,但康熙下江南的目的主要是看堤防和了解東南地區的社會和民生疾苦,每次都很儉朴,且多數情況下是微服私訪。沒有驚動更沒有騷擾地方百姓。乾隆也曾六下江南,聲言他的目的和祖父一樣,其實他的目的恰恰不是如此。他的主要目的是變著法子尋開心和炫耀他的偉大。
乾隆的南巡集團聲勢浩大,每次都在萬人以上,所到之處極盡奢侈糜費,地方供給極盡華麗壯觀,百姓的財富經歷巨大的浩劫。江蘇學政(教育廳長)尹會一曾上奏章說南巡造成「民間疾苦,怨聲載道」,乾隆大為光火:「民間疾苦,你指出什麼地方疾苦?怨聲載道,你指出什麼人載道?」被乾隆封為「大清第一才子」的皇家教師紀曉嵐曾趁便透露江南人民的財產已經枯竭,乾隆怒不可遏:「我看你文學上還有一點根基,才給你一個官做,其實不過當作娼妓豢養罷了,你怎麼敢議論國家大事?」看看今天的影視劇《鐵齡銅牙紀曉嵐》,和真實的歷史相差究竟有多大?乾隆南巡的花費超過康熙百倍以上,和儉省自律的祖父形成鮮明的對比。今天的影視劇津津樂道乾隆下江南時「微服私訪」的「美政」,其實是把康熙的故事嫁接到乾隆身上。乾隆從不「微服私訪」,即使有也是出於「獵奇」和「嫖妓」的用心,絕不是因為了解民生疾苦。乾隆第二次下江南時,就因為「微服出巡」,去秦淮河上嫖妓徹夜不歸,皇後在傷透了心的情況下把萬縷青絲一刀剪下,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截發皇後。
乾隆除了下江南遊盪獵奇外,還花費巨資在北京西郊營造繁華蓋世的皇家園林「圓明園」。東造琳宮,西增復殿,南築崇台,北構傑閣,說不盡的巍峨華麗。又經文人學士,良工巧匠,費了無數心血這里鑿池,那裡疊石,此處栽林,彼處蒔花,繁麗之中,點綴景緻,不論春秋冬夏,都覺相宜。又責成各省地方官,搜羅珍禽異卉,古鼎文彝,把中外九萬里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寶物,一齊陳列園中,作為皇帝家常的供玩。從前秦二世胡亥築阿房宮,陳後主起臨春、結綺、望仙三閣,隋煬帝營顯仁宮、芳華苑,華麗也不過如此,所不同的是前兩位是著名的亡國君王。
乾隆的揮金如土,使康熙、雍正辛苦積攢的「家當」很快被消耗殆盡。
(三)、虛飾浮華,好大喜功,是「假、大、空」行政的始作甬者。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喜歡周圍的人歌頌他英明偉大,更喜歡別人頌揚他的智慧和才能。他在任時大興文字獄,但又故作斯文,作了五萬多首不堪入目的「打油詩」,並且把這些詩全部刊印出來供官員學習吟誦。當他絞盡腦汁仍作不出「打油詩」時,竟然不惜請當朝儒士捉刀代筆。其實皇帝會不會作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會治理國家就成。乾隆作詩並非真的愛詩,而是利用作詩裝璜門面,在國人心中形成皇帝才華蓋世的假像。想不到弄巧成拙,反而暴露出乾隆的淺薄和無聊。
乾隆除了炫耀他的「絕世文才」外,還挖空心思渲染他的「蓋世武功」。乾隆最得意的是宣稱他有下列十大武功,因而自封為「十全老人」。
1、1747年:平大小金川;2、1755年:平準部;3、1757年:再平準部;4、1759年:平回部;5、1769年:平緬甸;6、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7、1788年:平台灣;8、1789年:平越南;9、1791年:平尼泊爾;10、1792年:再平尼泊爾。
縱觀乾隆的「十大武功」,絕大多數都是自我宣傳的結果:大金川(四川靖化)和小金川(四川懋功)是西藏民族部落間的紛爭,清政府加以干涉;台灣是漢人林爽文的抗暴革命;這三大武功都是血腥的對內鎮壓,不能稱之為「武功」。平緬甸、平越南和平尼泊爾都是丑劇和敗仗,更稱不上「武功」。其實乾隆的武功只有一個——征服准噶爾汗國,開辟新疆省,可乾隆卻把這一個分為三個——平準部、再平準部、平回部。一百九十萬方公里遼闊疆土的開辟,僅此就足以成為中國歷史上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可乾隆非要湊足十項不可,進一步襯托出他的虛榮浮華和把肉麻當有趣。
乾隆皇帝的虛榮心還體現在帝國的「外交」上。乾隆的外交理念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進貢」。凡是肯向中國「進貢」的國家都是小國和窮國。中國和這些國家「建交」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益處」,他們向中國進貢的目的很少是出於「友好」的動機,而是貪圖中國的「賞賜」。乾隆皇帝為了鼓勵中國以外的國家向他「進貢」,對前來「進貢」的「藩屬國」的「賞賜」十分豐厚,賞賜的價值往往十倍甚至百倍於「貢金」的價值。例如中國與印度之間有一個芝麻國巨坎堤王國,它每三年向中國進貢一次,每次進貢砂金一兩五錢(價值相當於一個人兩周的伙食費)。中國的回報則是堆積成山的綢緞、銀幣和茶葉。假使世界上有一種一本萬利的交易,那就莫過於向乾隆皇帝進貢了。當周邊的國家發現向乾隆進貢的好處時,就紛紛利用進貢的名義敲榨中國,並不惜用戰爭相威脅要求增加「進貢」的次數。乾隆皇帝為了一己虛榮和「面子」,把百姓的稅錢不當回事,使中華帝國的財富大量外流。
(四)、惡直好諛,重用大貪官和珅。
乾隆皇帝對部下的阿諛奉承有狂熱的愛好,這一嗜好直接導致了中國歷史上前於古人後無來者的大貪官和珅的出場。
和珅是一位侍衛出身的滿洲花花公子,因為特殊的機緣受到乾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在他統治的後期把帝國的行政大權交給他,擢升他為宰相(大學士.軍機大臣)兼首都治安總司令(九門提督)。和珅有著絕頂的小聰明,熟諳做官技巧,用肉麻的諂媚和恭謹的外貌,把自以為英明蓋世的乾隆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上。和珅的全部行政才能是貪污和弄權,對乾隆重用他的回報是在全國建立一個史無前例的貪污系統,把清帝國的牆基掏空。全國官員發現,如果不向上級行使巨額賄賂,就要被無情地淘汰出局,甚至被投入監獄,他們不得不適應這一形式。乾隆死後,和珅也跟著倒台,查抄他的家產摺合白銀九億兩,相當於全國十二年財政收入的總和。如果包括他揮霍掉的和親人貪污的款項,總數應該不下二十年的財政收入,和珅當權剛好二十年!
今天,當國民對貪污受賄深惡痛竭時,我們的劇作家卻把製造出中國歷史上最大貪官的乾隆皇帝「美化」成神話般的英明帝王,這是一個多麼深重的悲劇?!
二
接下來我們說武則天:
武則天是李世民大帝的宮女之一。因有圖讖「唐歷三世,武姓女王,代有天下」,李世民在臨終之前讓他出宮做了尼姑。武則天出家的寺院是長安感業寺,繼任皇帝李治在當太子時就垂涎於武則天的美貌,等當了皇帝後就有意去武則天出家的感業寺進香。當時李治的妻子王皇後正在和另一位姬妾蕭淑妃爭寵,她看到李治和武則天相見時「流淚眼對流淚眼」,就別有用心地把武則天帶回皇宮,企圖用她幫助自己打擊情敵蕭淑妃。等武則長的頭發長長後,王皇後把她推薦給自己的丈夫,這一年武則天三十一歲;李治則只有二十七歲。
武則天成了李治的姬妾後,蕭淑妃不是她的對手,沒多久就被打入了冷宮。但王皇後並沒有如願以償,因為武則天在打擊蕭淑妃時用的是「一石二鳥」之計,把王皇後也卷了進去。武則天描準的是皇後寶座,盡管王皇後是她的「恩人」,但政治都是現實的,感情的作用既使有也微乎其微。排除皇後的計劃比企圖要困難一萬倍,因為皇後在宮廷和朝中的勢力比武則天要強大一萬倍。但武則天成功了,她採用的手段不是女人能夠想像的。武則天乘王皇後前來看望她的機會,把剛生下來的女兒親手扼死,然後誣陷是王皇後下的毒手。這是一著「死棋」,王皇後沒有力量從武則天精心設置的「棋局」中脫出來,因為沒有人會懷疑母親會親手殺死自己的第一個兒女;而王皇後沒有生育,因為嫉妒之故殺死情敵的女兒則有充分的作案動機。這個殺女案不久就發展成為王皇後與她的家人,以及蕭淑妃也參與的圖謀對李治不利的謀反案,興起宮廷大獄。王皇後、蕭淑妃各打一百大棍,砍斷手足投入酒缸,哀號了一晝夜才一命歸西。武則天則坐上了皇後的寶座,距她進宮只有一年九個月。
武則天的最終目標不是皇後,而是擁有無限權力,而只有當皇帝才能擁有無限權力。為了皇帝的寶座,武則天向親生兒子屢下毒手。最早的皇位繼承人長子李宏被武則天毒死,當時沒有人懷疑是她下的毒手,因為母親毒殺兒子是不可思議的。第二個皇位繼承人「章懷太子」李賢被武則天流放到荒僻偏遠的巴州。後因李賢寫了一首詩:「種瓜蘭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少,再摘使瓜稀,三摘還猶可,四摘抱蔓歸」,給了武則天夢寐以求的借口,委派敕使赴巴州把他毒殺。第三個兒子李顯只當了三個月的皇帝,就被武則天以莫須有的罪名廢黜,流放到更為荒僻苦寒的房州,在地方官的監督下過著一夕數驚的惶恐日子。第四個兒子李旦當了七年傀儡皇帝後,被他的母親一腳踢開。武則天自己坐上了皇帝的龍椅,建立自己的大周王朝。
武則天苦心孤旨二十八年才當上皇太後,再苦心經營七年才當上皇帝,掌握了不加限制的無上權力。可以想像,當時朝中幾乎所有的人都反對她,因為在男權至上的中國傳統社會里,沒有一個男人會從心底認同一個女人當皇帝。武則天為了鞏固她的權力,大規模的任用酷吏和特務,採用喪盡天良的酷刑,殘酷地迫害那些正在反對或被認為有可能反對她的人,在上流社會作大規模表面合法的屠殺。李世民朝代的元老舊臣被她屠殺罄盡,李姓皇族也惡運當頭,一個又一個的親王被酷吏屈打成招後送上了斷頭台。一個敢於向親生兒女下毒手的女人,是不可能對其他的生命有任何惻隱之心的。
為了擴大打擊面,寧可錯殺一千,不叫一人漏網,武則天鼓勵臣民告密陷害。她在首都長安設立了一個「銅匭」,專門收集臣民的告密信。無論告密人的文字是否屬實,冷酷嗜血的酷吏和特務都能使受害者對告發的「罪狀」供認不諱。當首都以外的地方有人要檢舉告密時,地方官必需按五品官的待遇把其護送到京。小民百姓做夢都沒想到能過五品官的隱,現在有了機會,就爭先鞏後告起「密」來,沒有「密」可告就只有靠「羅織」陷害了。結果全國上下人人自危,稍微有點頭面的人物一夕數驚,惶惶不可終日。
武則天任用的酷吏最著名的有來俊臣、索元禮、同興和侯思止。這四大酷吏發明和採用的刑法連鬼神都為之變色,任你是鋼打鐵鑄的漢子都會被屈打成招。他們審訊案件不是審問你犯了什麼罪,而是要你承認早就議訂好的罪行,所以分辯是沒有用的,只能招來更多的皮肉之苦。唐代名相狄仁傑深知其中奧秘,所以一經酷吏指控他「謀反」時,就即刻自誣「詔認」。來俊臣的酷刑有「定百脈」、「喘不得」、「突地吼」、「著即承」、「失魄膽」、「實同反」、「反是實」、「死豬愁」、「求是死」、「求破家」、「鳳凰展翅」、「仙人獻果」、「玉女登梯」……後面的三種別看名字好聽,實則比前十種還要殘酷。如「鳳凰展翅」是把被告手足綁上短木,象扭繩索一樣紐絞雙臂。索元禮是武則天情夫孽懷義的乾爹,他發明一種特製的鐵籠,把被告的頭塞時裡面,四周滿是鐵釘。侯思止是文盲,他對武則天說:「我雖然不識字,可是我忠心除奸」。周興為來俊臣出點子,要來俊臣把不肯招認的罪犯裝在大缸里,四周燃起炭火「炙烤」。想不到來俊臣按周興的點子布置好後對謀主說:「有人告發兄台謀反,我奉命調查,請君入瓮」。
來俊臣和周興發明了中國最著名的成語「請君入瓮」。
…………
三
乾隆和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的兩類最具代表性的昏暴帝王。乾隆的特徵是「虛榮浮華」;武則天的特徵是「殘暴冷血」。這兩種類型暴君的昏暴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他們不象傳統的暴君人物一樣驕奢淫逸,草奸人命,對國家民族沒一點責任心,對美女醇酒的興趣遠遠大於治國的興趣;他們對自己的王朝有基本的責任心,擁有中等偏上的智商,具備一定的治國能力,如認起真來也能在短期內建立一定的文治武功。但他們對中華民族的「傷害」較之傳統暴君人物有過之而無不及,下面我們來分析這種「傷害」。
我們在上文中已經說過:乾隆喜歡臣民歌頌他的英明,因此他相當在乎自己在帝國臣民中的「美好形象」;不但要求臣民認同他有匡時濟世,安邦定國之才,還企望臣民認同他的「多才多藝」和「風華絕代」,總之他在國民心目中的形象應該在所有中國人之上——不但文武全才,還要風流倜儻,集人類才華和美德於一身……一個帝王注重自己在國民心目中的形象本不是一件壞事,問題是採取何種方式來維護自身形象。積極的方式是勵精圖治,努力進取,在自己的任期內建立出色的文治武功;同時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水準,擁有過人的品格和節操,用「實力和政績」來證明自己的超群出眾。問題是採取這種方式的帝王必須具備兩個前提:一是擁有超人的智慧和才能;二是具備鋼鐵般的意志。乾隆顯然不具備這兩個前提:他的智商只有中等偏上;意志也經受不住強有力的考驗。他就只好採取消極的方式來抬高自身形象,這種方式就是「虛誇造假」,用「假、大、空」的行政伎倆來捏造自己的「英明蓋世」。最典型的手段是鋪天蓋地「王婆賣瓜式」的對內宣傳;同時搞一些裝璜門面式的小動作:如把「征服准噶爾」一項武功擴展為「十大武功」來誇大他的「政績」;粗製濫造幾萬首打油詩來顯示自己是古今中外文壇第一高手(他作詩的數量確然算得上古今第一);用「南巡」的豪華眩目景象來顯示他治下的「太平盛世」……「造假」不但會浪費很多人力和財力;還會「毒害」官吏的品質。官吏是否勤政愛民並不重要,只要會「造假」和「虛報政績」就會仕途通達。乾隆皇帝就是用無休止的「假、大、空」把帝國的牆基掏空,撬開了清帝國和自己家族覆亡的墓門。
和熱衷「假、大、空」的乾隆相比,武則天屬於另一種類型的暴君。她的行政能力比乾隆要高一些,任期內國力還在向上發展。武則天對中華民族的傷害是她的「不擇手段」,為達目的什麼傷天害理的事都幹得出來。為了打擊反對她的人,不惜動用慘無人道的酷刑,使本來應該慈祥博愛的中國人變得殘忍冷血。為了找出反對她的人,竟然鼓勵臣民告密陷害,絲毫也不在意此舉會「毒害」平民百姓的品行,使中國人的道德品格在總體上下滑。因為愛「打小報告」的人大多是靈魂卑劣者,為了眼前的急功近利,連最親近的人都會吞噬和出賣。重用此類人類渣滓,就會給帝國臣民的樹立一個不好的行為樣板……因此武則天雖然在任期內取得了一定的文治武功,但卻「傷害」了中華民族的「靈魂」,使中國人的人格力量受到空前的損害。武財天是那種只重目的不重手段的統治者,如果一個用殺盡國內「老、弱、病、殘」的手段來謀求國家強大的暴君應該受到譴責的話,今天的中國人美化武則天的行為就看不出有多少「理性」和「智慧」的成分。
乾隆皇帝為了刻意展示他的「仁慈」,對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官僚特別「寬容大度」,對貪污弄權表現出不可思議的惻隱之心。殊不知對貪官的「仁慈」就是對人民的「暴虐」,所以乾隆暴政的最大受害者是平民,乾隆朝的「貪官」特別多。武則天為了鞏固自己的「非法權力」,有一定社會地位和有頭腦的上流人士就是她防範和鎮壓的對象,所以她統治時期上流社會所受的傷害最大。為了打擊不合作的上流人士,武則天只好和下層社會的平民結成聯盟,並不惜重用平民集團中的「品格卑劣者」,因為封建中國的平民大多對政治沒有興趣,只有少數渴望權利的「勢利眼」才會插手政治,結果「大周王朝」的「刁民」特別多。別以為打擊有錢有勢的人就是「革命」的表現,因為不分青紅皂白地打擊上流人士雖然打擊了官僚階層,但社會精英層也會玉石俱焚。
武則天和乾隆代表中國歷史上兩種類型的權力人物:武則天和平民結盟打擊上流人士,雖然達官貴人代表上流社會,但智士仁人也多出在上流社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打擊上流人士使中國的精英層受到傷害,中華民族的「智力」和「素質」也跟著下滑。當精英層掃盪凈盡時,平民缺乏管理社會對抗外敵和戰勝自然災害的能力,也會在隨後的「混亂」和「天災」中付出慘重的代價。結果中華民族從整體上走下坡路。傷害民族「智力」的行為在當時也許會暫時逃脫「報復反應」,但後繼者一定逃不了「報應」。並且民族的「智力」不是短期內能夠恢復的,所以武則天惡果的遺害少則一百年,多則上千年。武則天類型的權力人物在中國歷史上一再出現:最突出的例子是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經勇略蓋世的中華民族在他和兒孫們的殘害下幾乎墮落成為一個白痴般的民族。乾隆和武則天的區別近乎地球的兩極,但對中華民族的危害是一樣的。乾隆和上流社會的達官貴人結成「攻守同盟」,對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平民百姓敲骨吸髓,全國到處都是貪污受賄和濫用職權,人民在貪官的虐待下哭告無門,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殘害百姓的結果是「官逼民反」,社會從下層開始震盪失衡,並很快波及到帝國的「心臟」,曾經受到無限「寵愛和包容」的達官貴人將在致命的震盪中幾乎全體「家破人亡」。 乾隆和武則天對中華文明的傷害是無與倫比的。乾隆傷害屬於「軟傷」,傷害首先從肌體內部開始,表面最初覺察不出「致命」的徵象,可一旦覺察到了就已無葯可醫。武則天傷害屬於「硬傷」,從初期到後期都能一眼覺察出這種傷害。為了壓制臣民對「傷害」的反應,權力人物只有變本加厲,使「傷害」一再升級,直到把中華民族傷害得「形銷骨立」仍不肯主動罷手。
『陸』 網路小說興起的原因
恩 這個問題因為我感興趣 所以談談自己的觀點1 首先不得不說 是網路的大發展 中國的網路技術 從90年代後 才有了長足的進步 特別是在2000年後 網路逐漸開始普及 而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 網路和電話一樣 也成為了家庭和學習的必備品 這就為網路語言 網路交流 網路化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石 網路小說 可以說是傳統文學小說的一個另類 但是卻也屬於其中的一個外延的形式 那麼 在各個領域深入同化 並不斷的交流融合的過程中 文學語言藉助網路平台而成為一種新的語言的大趨勢已經來臨 網路語言 就是新的時代的語言和新型小說的生力軍2寫作形式的變化和發展 已經超越了傳統的手稿方式 在一定的程度上 和80 90一代的成長的環境是有關系的 當代 這個X0後的說法已經被很多人廣泛的接受了 90的非主流不論知道其內核否 都已經承載了一種新的文化 和代表著更新的方向 對於小說藝術的多元化 也是一種更加明確而新鮮的創造3題材的增加 視野的開闊 品味的差異性 而歷史的發展 總是在一定的思潮下 不斷的向前推進的 比如我們中國文學70年代的傷痕文學的所謂稱呼 就是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誕生出來的一個新的雛形 而現在 新的小說樣式和新小說的字樣 就不再陌生化 西方的主流文學越來越影響到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 並且我們在吸收和學習中 也不斷地在保留傳統中國古典文學優勢的基礎了 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創新 那麼 網路小說 就是生力軍或者是後起之秀簡單地說這么多吧 自己的感覺而已 不論對錯 只是一種選擇
『柒』 寫關於歷史的小說或劇本一定要是真實的嗎,如果是編造的會不會犯法
不會的,編寫小說就是這樣了,根據一些歷史題材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突出一個重點,全文按照一個思路走下來,我理解就是這樣的呵呵 但是肯定是不違法的,因為它只是一本小說,不存在扭曲歷史的!
『捌』 影視作品及小說中經常會看到斗將現象,歷史上真的存在嗎
斗將可以理解為兩將的單挑,也就是兩位敵對方將領在打仗前,先各自代表己方出戰,兩位將領在陣前一對一的單挑廝殺,這種行為就叫斗將,也叫單挑。
我們現在看電視,或者看像《三國演義》這樣的古典歷史小說,經常會看到兩軍對峙時,兩方各出陣一位將領,先單挑,很可能打出幾個回合,有可能打上百八十回合,等分出勝負之後,然後身後的大軍開始沖殺,一陣沖殺之後,戰爭就結束了。
兩將單挑
有可能存在一方的將領憑借自身的勇猛,引誘另一方將領來單挑,以方便贏得戰爭的行為,但另一方將領有主導權,比如陳慶之之子陳昕俘虜北魏驍將寶樂,李存孝俘虜後梁驍將鄧季筠,後唐周德威生擒後梁猛將陳章,等等,雖然看上去是斗將和單挑,實際上更多戰場上的形勢影響,有可能是智取,有可能是形勢使然,真正的單挑和斗將畢竟極少,也不現實。
所有在正規的戰爭中,極少有斗將單挑行為,偶爾在歷史出現兩將斗將單挑,也是在小規模戰爭或者兩軍混戰中可能會偶爾出現的行為,根本不像電視或小說中出現的那樣,不要被電視或小說所欺騙了。
『玖』 網路文學存在的問題
作節奏較快的成人看的。很少適合各個階層的作品出現這樣的發展阻礙了網路文學的延伸,阻礙了網路文學的成長。
網路是自由的、大家分享的,但是知識卻是個人的,完全獨享的。因為自由,我們盜版,因為自由,我們隨意的踐踏他人創作的知識財富。一部好的作品,也許剛出現,便有相應的篇章出現在網路的各個地方,大量的模仿甚至直接抄襲應運而生,有的李鬼甚至打倒了李逵。這是網路的尷尬,也是網路文學的無奈。無奈的創作者有的選擇退出,有的選擇法律。退出的只能偶爾發發感慨,選擇的法律的,也往往勞心傷神,不得而終。
2、2014年8月,上海網路作家協會宣布成立,首批吸納75名會員。此前,浙江、北京作協已紛紛成立網路文學機構,將網路作家「攬入懷中」。從昔日「下里巴人」到如今「登堂入室」,中國網路作家開始被納入作協體系,躋身主流文學界。網路作家之所以能找到「組織」,就在於網路文學不斷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影響並改變著文學的存在方式和讀者的審美習慣。
自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互聯網在中國迅速崛起,越來越多的網民開始通過互聯網發表自己原創的或者轉發小說,散文,詩歌,連載漫畫等文學作品。中國的網路文學也應運而生。近年來隨著手機3G技術的覆蓋以及各種閱讀終端數碼產品的普及,中國網路文學更是迅猛發展。與此同時,互聯網也涌現了大批著名網路作家,他們的代表作品各具特色,也紅遍網路文學界。歷史題材有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青春愛情題材有落落的《不朽》和《須臾》,以及安妮寶貝的《薔薇島嶼》,唯美詩歌類有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見》,社會題材有六六的《蝸居》,科幻系列作品有南派三叔《盜墓筆記》等等。
但是,在中國網路文學以及數字出版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中國網路文學的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比如網路寫手普遍文化底蘊缺失,重技巧、輕內容,文筆粗糙、格調不高,「注水」現象嚴重,使得網路文學粗、俗、淺,質量偏低,這些都成為制約其健康發展的短板。也正因如此,作家麥家拋出了「99%網路文學是垃圾」的論斷。
『拾』 穿越小說中最讓你無法忍受的歷史Bug是什麼
穿越小說中最讓你無法忍受的歷史Bug是什麼?
我平時比較喜歡讀穿越類型的小說,因為穿越小說中可以呈現出生長不同一個時期的人,在經歷穿越之後,相遇時的各種有趣的話題。
由於是穿越小說,所以他終究還是難以逃脫掉存在BUG的可能。特別是一些歷史背景為題材的穿越劇,還是會出現一些令人難以忍受的歷史BUG的。
比如,貓膩所著的小說《慶余年》。
雖然慶帝最後是殺死了葉輕眉的人,但是在與葉輕眉共處的過程中,他必然了解葉輕眉想要構建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但是皇帝就是皇帝,葉輕眉的思想與慶帝的理念是相悖的,這樣慶帝最終殺掉葉輕眉也就不意外了。
由於慶帝與葉輕眉的關系,所以他見到范閑時說了那樣的話,尊重范閑不讓他下跪,也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釋。但是,無論怎樣,該小說中存在的這一歷史BUG,還是比較難以令人忍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