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部古俠小說里邊頻繁提到雁盪山
有一本金庸的小說,名字叫《倚天屠龍記》,提到雁盪山
2. <<記寫雁盪山花》的作者
<<記寫雁盪山花》的作者簡介: 潘天壽(1898-1971),浙江寧海縣人,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頤、阿壽、雷婆頭峰壽者等。平生積極從事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工作,為繼承和發展我國傳統繪畫藝術,為培養美術人材等方面作出了可貴的貢獻。解放後,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浙江分會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教授等職。 潘天壽,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畢業。曾任上海美專、新華藝專教授。1928年到國立藝術院任國畫主任教授。 1945年任國立藝專校長。1959年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他對繼承和發展民族繪畫充滿信心與毅力。為捍衛傳統繪畫的獨立性竭盡全力,奮斗一生,並且形成一整套中國畫教學的體系,影響全國。他的藝術博採眾長,尤於石濤、八大、吳昌碩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個人獨特風格。不僅筆墨蒼古、凝煉老辣,而且大氣磅礴,雄渾奇崛,具有懾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現代結構美。 他曾任中國美術協會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蘇聯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著述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他是一代藝術大師和美術教育家。 潘天壽繪畫題材包括鷹、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結構險中求平衡,形能精簡而意遠;勾石方長起菱角;墨韻濃、重、焦、淡相滲疊,線條中顯出用筆凝煉和沉健。 他精於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畫鷹、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筆大膽,點染細心。墨彩縱橫交錯,構圖清新蒼秀,氣勢磅礴,趣韻無窮。畫面靈動 ,引人入勝。 《記寫雁盪山花》的藝術特點: 他採用雙勾重彩畫法,與大筆濃墨的寫意岩石,取得粗細、剛柔、黑白、青紅的強烈對比,並巧妙地使之達到對立統一,產生豐富的變化和動人的藝術效果,同時創造了花卉與山水結合的獨特形式,以小見大,以平見奇。
3. 《雁盪山》文言文
《雁盪山》文言文原文: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跡多榛蕪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則前此目見者所未有也。鮑甥孔巡曰:「盍記之?」余曰:「茲山不可記也。」永、柳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謫居,幽尋以送日月,故曲盡其形容。
若茲山,則浙東西山海所蟠結,幽奇險峭,殊形詭狀者,實大且多;欲雕繪而求其肖似,則山容壁色,乃號為名山者之所同,無以別其為茲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獨得於茲山者則有二焉:前此所見,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攝山,臨安之飛來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鑿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鐫名字及其詩辭,如瘡痏蹶然而入人目,而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於今。
蓋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處避遠,富貴有力者無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構架鳩工以自標揭,所以終不辱於愚僧俗士之剝鑿也。
《雁盪山》文言文譯文:
溫州雁盪山(是)天下奇特、秀麗(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來的地圖地理資料(對雁盪山)都不曾有記載。(宋代)祥符年間,因為要建造玉清宮,開山砍伐木材,才有人發現這座山,這時還沒有山名。根據西域書記載,羅漢(名叫)諾矩羅的,住在中國東南大海邊的雁盪山芙蓉峰的龍湫。
唐朝和尚貫休寫《諾矩羅贊》,有「雁盪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的詩句。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驛,向前(可以)俯視大海,但(當時一般人)不知道雁盪、龍湫所在的地方,後來(宋代)因為採伐木材,才開始見到這(座)山。
山頂有(一個)大湖,傳說把它當作雁盪;(山)下有兩(個)水潭,就把它當作(大、小)龍湫。還有經行峽、宴坐峰,都(是)後來人們根據貫休的詩句來命名的。
(南唐詩人)謝靈運任永嘉太守的時候,所有永嘉(一帶)的山水,幾乎都游歷遍了,唯獨沒有談到這(雁盪)山。(這是)因為當時還沒有雁盪山這個名稱。
溫州雁盪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盪山芙蓉峰龍湫。
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盪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驛,前瞰大海,然未知雁盪、龍湫所在,後因伐木,始見此山。
山頂有大池,相傳以為雁盪;下有二潭水,以為龍湫。山頂有一個大湖,據說是叫雁盪;山下有兩個水潭,把它叫做龍湫。又有經行峽、宴坐峰,皆後人以貫休詩名之也。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歷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盪之名。
我觀察雁盪山許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險峻、怪異,向上聳立(約)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溝谷,不像其他的山。(雁盪山許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圍的)一些山谷裡面。
從周圍山地外面遠望這些山峰,什麼也看不到;走到山谷裡面,(才看到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沖雲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應當是被山谷里的大水沖刷,沙土都沖走了,唯獨(剩下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裡)。
此文出自北宋·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
寫作背景:
《夢溪筆談》的創作背景及相關情況,作者沈括在《夢溪筆談·序》中有比較清楚的說明:1082年(宋元豐五年)後,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約1088年前後(元祐三年)住潤州,在那裡修築一座夢溪園(在今江蘇鎮江東)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較少外出,也較少與人來往,是謂「予退處林下,深居絕過從」。
《夢溪筆談》,現所能見到的最古版本是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1305年(元大德九年)陳仁子東山書院刻本。此本據南宋乾道本重刊(見本節插圖),尚可窺宋本舊貌,其開本很大,極為鋪陳,而版框很小,裝幀為當時流行的蝴蝶裝,在元代刻本中獨具特色。
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進士。熙寧中參與王安石變法。
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上渾儀、浮漏、景表三議,並推薦衛朴修《奉元歷》。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1075年(熙寧八年)使遼,斥其爭地要求。又圖其山川形勢、人情風俗,為《使契丹圖抄》奏上。
沈括的《夢溪筆談》宋本祖刻本早已毋見。據流傳本考訂,可知《夢溪筆談》最初刻本為三十卷,內容比今本要多,但都散佚。北宋有揚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本今皆不存。
元大德刊本的卷首有「東宮書府」、「文淵閣」兩方朱文方印,卷內還鈐有「汪士鍾印」、「平陽汪氏藏書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韓德均錢潤文夫婦兩度攜書避難記」等印。
4. 一部武俠小說名字忘了
好像是《風魔劍客》
5. 求一篇描寫北雁盪山的文章
雁盪山
http://www.metrotravel.cn 2007-08-08
--------------------------------------------------------------------------------
雁盪山坐落於浙江省溫州樂清境內。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十大名山之一。因「山頂有湖,蘆葦叢生,秋雁宿之」故而山以鳥名。雁盪山根植於東海,山水形勝,以峰、瀑、洞、嶂見長,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史稱「東南第一山」。開山鑿勝,發軔於南北朝,興盛於唐宋,文化底蘊豐厚。
雁盪山形成於1.2億年前,是一座典型的白堊紀流紋質古火山,全山總面積450平方公里,景點550多處,辟有八大景區,其中靈峰、靈岩、大龍湫精華薈萃,被稱為「雁盪三絕」。
雁盪山有著獨特的品格,「日景耐看、夜景消魂」。「觀山景、嘗海鮮」,「一景多變,移步換形」。這是它區別於中國其他名山大川的三大特色。
雁盪山大尺度的奇特景觀形象,給詩人、畫家、文人學士以強烈的美感和靈感。於此賦詩作畫,留下大批作品,其中詩詞5000多首,以及龍鼻洞等400多處摩崖石刻,還有南閣牌坊等歷史古跡,都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雁盪山造型地貌,也對科學家產生了強烈的啟智作用,如北宋科學家沈括游雁盪山後得出了流水對地形侵蝕作用的學說,這比歐洲學術界關於侵蝕學說的提出早600多年。現代地質學研究表明,雁盪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意義的典型的白堊紀流紋質古火山——破火山。它的科學價值具有世界突出的普遍的意義。清人施元孚游寢雁盪山十年後提出「游山說」,說的是中國古代游覽山水活動中回歸自然,與大自然精神往來的精神文化活動的經驗總結,這與清末學者魏源提出的「游山學」是一致的,也是值得總結的山水文化遺產。
雁盪山是大自然解剖的一座白堊紀破火山立體型模型,是流紋質火山岩自然博物館。雁盪山破火山全球性突變事件具有時間與空間的獨特性,在西太平洋亞洲大陸邊緣巨型火山(岩)帶中具普遍性與代表性,是研究大陸邊緣岩漿作用深部地質過程的天然深鑽。
雁盪是一座大山——一座大美之山!眾多詭形殊狀的峰嶂洞瀑,錯落分布於450平方公里的景區內,大美難狀,大景難繪。 雁盪山因「崗頂有湖,蘆葦叢生,結草為盪,秋雁宿之」而得名,總面積450平方公里,500 多個景點分布於8個景區,以奇峰怪石、古洞石室、飛瀑流泉稱勝。 「欲寫龍湫難著筆,不游雁盪是虛生」,是詩人的感喟;「茲山不可記也……」則是散文家的斷言。自古至今,雁盪山已被無數文人的筆尖一再切割,一再摹寫,一再雕繪。
雁盪風景以峰、洞、岩石、泉、門、嶂稱勝。奇峰怪石,懸崖疊嶂,崇聳嵯峨;古洞石室,茂林幽谷,曲折迂迴;飛瀑流泉,碧潭清澗,如帶若練;雁湖日出,百崗雲海,一向為遊客所贊賞,至於靈峰夜景,靈岩飛渡更為神奇幻絕。據說最早叩問雁盪之門的著名文人是南朝大詩人謝靈運,但他顯然在雲遮霧罩、亂石荊蔓擋道「門」前躡足而止,未能一窺此山的堂奧。
雁盪山有北雁盪山、中雁盪山、南雁盪山之分。其中北雁盪山規模最大、景點最多、最為出名,人們通常說的雁盪山一般都指北雁盪山
北雁盪山位於樂清市境內東北部,萬山重疊,群峰爭雄,懸嶂蔽日,飛瀑凌空,向來有「寰中絕勝」、「海上名山」、「東南第一山」 之譽。是全國十大名山之一,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9年榮獲「國家文明風景名勝區」稱號,目前,正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北雁盪山景區總面積450平方公里,分靈峰、三折瀑、靈岩、大龍湫、雁湖、顯勝門、仙橋、羊角洞等八大景區,共計景點500多處,以峰、洞、瀑、嶂稱勝,有102奇峰,66洞天、27飛瀑、23嶂巒之說。
雁盪山圖片
作為我國歷史悠久的「寰中絕勝」、「天下奇秀」的名山,雁盪山自有其自身的山水美學特色。雁盪山由於地形復雜、景象豐富、一景多象等景觀特點,所以雁盪山最突出的形象美的特點還是奇。
靈峰、靈岩、大龍湫三個景區被稱為「雁盪三絕」特別是靈峰夜景,靈岩飛渡堪稱中國一絕,人視為雁盪山的「明庭」。元代文學家李孝光雲:「峭刻瑰麗,莫若靈峰;雄壯渾龐,莫若靈岩。」正道出了「二靈」審美風格上的區別。以靈岩古剎為中心,後有燦若雲錦的屏霞嶂,左右天柱、展旗二崖對峙,壁立千仞。
現在,北雁盪山不僅有著名的佛寺,也有著名的道觀,關於佛、仙的傳說甚多。千百年來,歷代許多文士名流,如南宋的謝靈運,唐代的杜審言,北宋的沈括、葉適,明代的徐霞客、湯顯祖、戚繼光,清代的袁枚、鄧石如,近代和現代的康有為、蔡元培、葉聖陶、郁達夫、郭沫若、鄧拓以及張大千、黃賓虹、潘天壽、陸儼少等名人,都在北雁盪山瀏覽和考察中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名篇佳作,景區內摩崖碑刻多達300餘處,大為名山生色。
6. 記寫雁盪山花的作品介紹
在潘天壽的作品中,所畫的都是常見的題材,但這些最平凡的東西,經他的點化,便具有了特殊的藝術魅力。尤其是那些不為人們注意的山花野草,他都寄予無限的熱情,信手畫來,總是表現得那麼新穎別致、優美動人,真有一種化平凡為神奇的傑出才能。這幅《記寫雁盪山花》便是一個突出的例證。他從深入雁盪山寫生得來的這些山花幽草的細微題材,居然被他化為氣勢磅礴的巨制。為了使這些山花幽草表現得更鮮明突出,他採用雙勾重彩畫法,與大筆濃墨的寫意岩石,取得粗細、剛柔、黑白、青紅的強烈對比,並巧妙地使之達到對立統一,產生豐富的變化和動人的藝術效果,同時創造了花卉與山水結合的獨特形式,以小見大,以平見奇。
7. 求寫"溫州雁盪山的"那篇散文原文,古文啊還有作者
雁 盪 山 作者:沈括
原文:
溫州雁盪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圖牒,未嘗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此時尚未有名。按西域書,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盪山芙蓉峰龍湫。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盪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容峰,峰下芙蓉驛,前瞰大海,然未知雁盪、龍湫所在,後因伐木,始見此山。山頂有大池,相傳以為雁盪;下有二潭水,以為龍湫。山頂有一個大湖,據說是叫雁盪;山下有兩個水潭,把它叫做龍湫。又有經行峽、宴坐峰,皆後人以貫休詩名之也。謝靈運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歷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盪之名。
予觀雁盪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穹崖巨谷,不類他山,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干霄。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如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皆是水鑿之穴。自下望之則高岩峭壁,從上觀之適與地平,以至諸峰之頂,亦低於山頂之地面。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岩,亦此類耳。今成皋、陝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盪具體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則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見,靈運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譯文:
溫州雁盪山(是)天下奇特、秀麗(的一座山),但是自古以來的地圖地理資料(對雁盪山)都不曾有記載。(宋代)祥符年間,因為要建造玉清宮,開山砍伐木材,才有人發現這座山,這時還沒有山名。根據西域書記載,羅漢(名叫)諾矩羅的,住在中國東南大海邊的雁盪山芙蓉峰的龍湫。唐朝和尚貫休寫《諾矩羅贊》,有「雁盪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的詩句。這(座)山南有芙蓉峰,峰下(有)芙蓉驛,向前(可以)俯視大海,但(當時一般人)不知道雁盪、龍湫所在的地方,後來(宋代)因為採伐木材,才開始見到這(座)山。山頂有(一個)大湖,傳說把它當作雁盪;(山)下有兩(個)水潭,就把它當作(大、小)龍湫。還有經行峽、宴坐峰,都(是)後來人們根據貫休的詩句來命名的。(南唐詩人)謝靈運任永嘉太守的時候,所有永嘉(一帶)的山水,幾乎都游歷遍了,唯獨沒有談到這(雁盪)山。(這是)因為當時還沒有雁盪山這個名稱。
我觀察雁盪山許多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險峻、怪異,向上聳立(約)千尺(高),高大的山崖和巨大的溝谷,不像其他的山。(雁盪山許多山峰)都包容在(周圍的)一些山谷裡面。從周圍山地外面遠望這些山峰,什麼也看不到;走到山谷裡面,(才看到這些山峰)峭拔林立,直沖雲霄。推究它(形成)的道理,應當是被山谷里的大水沖刷,沙土都沖走了,唯獨(剩下這些)巨大的岩石巍然挺立(在那裡)。像大小龍湫、水簾、初月谷之類,(也)都(是)水流沖刷(而成)的洞穴。從下面望這些山峰,(是)高聳的岩石峭壁;從上面觀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頂卻又)恰好跟周圍山地一樣高,(甚至這)許多山峰的頂部還低於周圍山地的地平面。世界上溪谷里水流沖刷的地方,都有高聳直立的土層和底部凹陷像神龕的岩石,也(就是)這一類(情況)罷了,(它們和雁盪山谷里的許多山峰的成因,原理是相同的。)現在的成皋、陝州以西的大溝谷里高聳直立的土層往往高達百尺,高高地聳立著,也(可算是)形體齊備而規模較小的雁盪山的許多山峰,只是這里是黃土的,那裡是石質的罷了。(雁盪山許多山峰)既然不是挺立在平地之上,而是被深谷老林所掩蔽,所以古人沒有發現它,謝靈運沒有到過(這里),從事理上說是不奇怪的。
8. 找一本武俠小說,書名《雁盪**》
兄弟,你估計跟我同齡。
我也在找這本書,我也是初二的時候開過。這本書很好看,只看過開頭一部分,後來沒了可能被父母沒收了。
一直是個遺憾,一直惦記著……我也只記得開頭兩個字是雁盪,具體書名不記得了,好像是四個字。
你找到了嗎?
9. 徐霞客《游雁盪山記》內容
《游雁盪記》這篇游記不側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是借游抒懷,筆墨集中在游山的兩點心得體會的闡發上:
一是雁盪山因險峻僻遠而未被愚僧俗士的雕像題字所玷辱,故而保全了遠古的容色;
二是雁盪山岩深壁削,氣象森嚴,令人萌發「嚴恭靜正」之心,與天地的精神相互融合。這篇散文構思巧妙,品味深刻,筆墨清新,饒有情趣。
(9)關於寫雁盪山的武俠小說擴展閱讀
整體賞析
這是一篇別具一格的游記。文章題目為《游雁盪記》,第一段卻說:「茲山不可記也」。接著,作者將雁盪山與柳宗元筆下的永柳諸山相比較加以說明:永柳諸山本處在人跡不至的荒涼偏遠之地,柳宗元先貶永州,後遷柳州,探幽尋勝,寄情山水,形諸筆墨,曲意形容,以寄託自己的的孤憤。
永柳諸山也因柳宗元的游記而聞名於世。而雁盪山「幽奇險峭,殊形詭狀」,「欲雕繪而求其肖似」,容易與「號為名山者之所同」,寫不出雁盪山的特色,故「不可記」。
北宋的王安石通過游覽褒禪山悟出做學問的道理,而方苞則於游覽雁盪山領略到做人處世的道理,二者實在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對雁盪山觀察細致入微,對它的評價也最恰當不過。因此,雁盪山之游,意義既十分深遠,而它也不是絕對不可以記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