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家覺得小婦人和傲慢與偏見哪個更好看
小婦人和傲慢與偏見都有各自的亮點,要根據自己的審美來看,不存在哪個更好看,都是經典作品。
《小婦人》是由美國女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68年。
《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是英國女小說家簡·奧斯汀創作的長篇小說。
內容簡介
《小婦人》是一部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以19世紀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一個普通家庭四個姐妹之間的生活瑣事為藍本的帶有自傳色彩的家庭倫理小說。小說受到當時的大思想家愛默生的影響,強調了個人尊嚴與自立自律的觀念;內容平實卻細膩,結構單純而寓意深遠,富有強烈的感染力。
《傲慢與偏見》小說描寫了小鄉紳班納特五個待字閨中的千金,主角是二女兒伊麗莎白。她在舞會上認識了達西,但是耳聞他為人傲慢,一直對他心生排斥,經歷一番周折,伊麗莎白解除了對達西的偏見,達西也放下傲慢,有情人終成眷屬。
② 傲慢與偏見和小婦人哪個小說好看
我個人喜歡《傲慢與偏見》。《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汀的代表作,小說講述了鄉紳之女伊麗莎白·班內特的愛情故事。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並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
③ 小婦人的點評鑒賞
《小婦人》中四姐妹親密友愛,但作者奧爾科特卻有意識地將她們分成兩組,文中寫到:「梅格是艾米的知己和導師,而由於某種相反性格之間的奇異吸引力,喬也成了貝思的知已和導師,這個靦腆女孩的心事只說給喬聽;同時她對喬的影響也比家裡的其他人大。兩個姐姐常常在一塊,但是各自管著一個妹妹。」在這里,奧爾科特借著把四姐妹劃分成兩組來暗示其不同性格與當時社會的協調關系。
雖然喬與貝思在性格上完全是背道而馳,一個脾氣暴躁,性烈如火,另一個卻安分守己,溫柔如水,但是兩人在與社會的協調性上卻有很多共同之處。喬熱衷獨立,目標遠大,男孩子氣十足,與社會上的淑女形象格格不入,盡管她也曾試圖改變自己,聽從艾米的建議做一個竭庄穩重的小姐,可是她的天性阻止了她的改變,她的獨特性格與對事業的追求註定她是不為當時的主流社會所接受的。而同樣不為人們所接受的貝思,既溫順又害羞,由於無法適應學校的生活而輟學在家,她在家中是個賢妻良母型的小姑娘,任勞任怨,無私付出而從不求回報.她彷彿是為別人而存在。書中的貝思就像天使一樣單純聖潔,而不顧於現實的社會。很顯然,奧爾科特將喬和貝思分為一組,是在暗示她們兩人都不符合19世紀美國社會對傳統婦女的界定。
相比較而言,美麗大方,聰明伶俐的梅格和艾米她們兩人都深受上流社會的青陳。梅格嚮往貴婦人榮華富貴的生活,她的目標就是充當好妻子和母親的角色;而艾米有點嬌氣,她重視上流社會的禮節和自己的容貌,從小夢想著長大後打進上流社會。盡管梅格看清了上流社會的虛榮,最終選擇嫁給了貧窮但誠實的男人;艾米也在生活中放棄了理想。與鄰居勞里結合,但不容置疑的是,梅格和艾米比喬和貝思更能被世俗的社會所接受容納,將這兩人分為一組無疑也是作者對讀者的暗示。 馬奇家的四姐妹,集真善美於一體,擁有善良、勤勞、無私、寬容、堅強等美好品質的原因,是離不開馬奇太太那絕妙的教育方式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馬奇太太毫不疑問是一位極為稱職的老師。她慷慨無私,樂於助人,不輕易動怒,感恩生活。在孩子們眼裡,她不僅是一個好媽媽,還是她們的知心朋友。她們喜歡向馬奇太太吐露心事和煩惱,而馬奇太太也不負重託,給予她們很好的意見和幫助。正是因為馬奇太太那獨辟蹊徑的家庭教育,使得四姐妹成為人見人愛的小婦人。在她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女性形象,打動無數女性讀者的心弦。
同時,馬奇太太對女兒們寄予厚望,「我希望我的女兒們美麗善良,多才多藝:受人愛慕,受人敬重;青春幸福,姻緣美滿······過一種愉快而有意義的生活······金錢是必要而且寶貴的東西······但我絕不希望你們把它看做是首要的東西或唯一的奮斗目標。我寧願你們成為擁有愛情、幸福美滿的窮人家的妻子,也不願你們做沒有自尊、沒有安寧的皇後。」
無疑,馬奇太太的「計劃」是成功的。女兒們如她願得到幸福,生活快樂。而這種觀念與現今社會崇尚的拜金主義成為明顯的對比,但這正是《小婦人》的魅力之處,把作品提升到探討成長、探討人生的層面,同時為即將成為母親或已經為人之母的女性樹立典範。 作者主要描寫的是一群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家庭生活,由於社會地位低下,小說中的馬奇一家以及他們的朋友們,都在生活中經歷著自身無法改變的苦難。在小說的開篇,作者表面上描寫的是四姐妹由於生活因為貧窮不得不接受母親的建議取消自己盼了一年的聖誕禮物,實則是想從中體現當時美國社會窮苦大眾的苦難生活:忙碌一年的他們,居然不能實現孩子們小小的聖誕願望。可以說,這樣的大環境對於人物的身心成長是非常不利的。但作者的精妙之處在於她不去盡力描述小說人物的苦難生活,而是濃墨重彩地展現他們在困境中如何相互安慰、相互取暖的動人情感,讓和諧幸福的家庭生活給苦難的人們從和諧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得到心靈上的慰藉,藉此實現主人公們的自我成長和自我救贖。
其次,奧爾科特非賞擅長通過細節描寫體現家庭生活的溫暖。每天的家庭生活都是伴隨著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度過,平淡中總會蘊含著無數的小小驚喜。小說的情節源自現實生活,奧爾科特不僅藉助人物的言行舉止來直接反映家庭生活的美好,而且注重利用環境等細節烘托小說的主旨。例如:在小說前段部分,作者描繪了聖誕節化裝舞會時的飄雪,是象徵著女孩們的純潔心靈;在小說中段部分,當喬得知妹妹艾米與曾經向自己求婚的勞里訂婚的消息時,作者提到天空突然下起了陰雨,從而烘托喬失戀時的孤單。小說結尾部分,作者描寫了滿地鬱郁蔥蔥的莊稼.似乎預示著馬奇太太馬上將要享受的天倫之樂,同時也暗示四姐妹真正成長為年輕有為的小婦人。
④ 關於外國文學作品小婦人的評析
拋開了那種宗教式的說教,對生活真實而又直接的描述使
它在道德小說中獨樹一幟、別具風格。《小婦人》用朴實無華
的寫實手法把馬奇家四姐妹的命運展現在讀者面前,它不斷
地提醒人們:我們要過的生活其實十分簡單,簡單的生活本
身就是一種幸福。對馬奇家四姐妹對自立的權利的追求及
她們對家庭的忠誠眷顧的描寫,使故事熠熠生輝,情節生動
感人。馬奇家四姐妹對自由的嚮往,對理想的憧憬,對生活
的感悟,貫穿全篇。馬奇家四姐妹明智、自由地選擇了自己
的生活道路,她們的歸宿雖然各不相同,但都是自立自強精
神的體現。作者以自己和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寫作的源泉並
從熟悉的環境中提煉素材,塑造人物。本書的情節簡單,內
容豐富。每一章都是一個帶有深刻寓意的小插曲,安排富於
技巧性,結構緊湊。通過馬奇家四姐妹在貧困的家庭生活中
的各種各樣的經歷,生動地描述了她們怎樣走向成熟,怎樣
學會認識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小婦人》的創作深深地植根於19 世紀的傳統女性行為
文學。由於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的父親對她行為和教育的
要求及她受有關道德行為的書籍影響和一些偉大思想家的
熏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對於行為小說的創作非常熟悉。
所以《, 小婦人》正是一部對指導那些青少年女性建立完美女
性形象具有典範作用的道德行為小說。但它又與一般的行
為小說不同,因為它巧妙地避免了枯燥無味的說教,把蘊含
深刻的道理融合在真實而又簡單的生活故事中。
⑤ 誰看過<<小婦人>>有沒有相關的感受
《小婦人》是一本帶有自傳性質的家庭小說,作者是美國的奧爾科特。
這本書主要將的是馬奇家的四個不同性格的女孩通過自己的善良和勤勞找到了自己幸福的故事小說沒有跌岩起伏的情節,沒有引人入勝的懸念,但作者用朴實的語言描寫了馬奇家的天倫之愛。們的善良,對愛的忠誠及對親情的渴望深深地感動了我。 作者只描寫了生活中很平凡的細節,是但卻處處顯露出對愛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馬奇家的女孩雖然家裡貧寒, 但她們卻對任何事都有積極樂觀的態度。 小說強調了她們的個性與尊嚴,但有表現出她們的自我表現約束, 而獨立自強有是這四個女孩的共同特點她們總是在不停的找出自己的缺點並努力改正。 這也是值得每個人學習的。
我喜歡梅格,喜歡她為愛情甘於貧困, 不為金錢所誘惑的性格喜歡她淑女風范。我喜歡喬, 喜歡她的無拘無束, 喜歡她為夢想而努力奮斗的堅定不移的決心。 我喜歡貝思,喜歡她的恬靜,做任何事都毫無怨言,喜歡她總是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品德。 我也喜歡艾米喜歡她的堅強, 把扶貧濟窮當作己任的信念。 她們的理想與命運個不相同, 但她們都找到了自己最好的歸宿。
在她們看來,家是她們的生長之地, 又是神聖的避難場所。們回仔細聆聽母親的教誨,回用自己靈巧的雙手聰慧的大腦發明一個又一個富有創意同時又能美化心靈的游戲。四姐妹的成長歷程彷彿是一首富有趣味的教育詩。 作者用既不華麗也不枯燥的語言想我們展示了人類偉大的親情、 友情和愛情。 在我看來, 似乎在四姐妹的眼裡, 永遠和她們愛的人和愛她們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事。
從她們身上, 我學會了堅強, 學會了要懂得知足但不能滿足我學會了要對未來永遠充滿希望, 並努力追逐夢想的樂觀精神。 我同樣也學會了要加倍珍惜所擁有的,不要等死去失去了才知道它們的難能可貴。 我們應該細心發現每個人的優點而不是帶上了有色眼睛只看到別人的缺點。
梅格、喬、貝思、艾米她們四個堅強、樂觀的精神將永遠貯存在我的心裡。 她們的微笑回永存在我的腦海中, 提醒著我, 要堅強,要有一顆純潔的心
⑥ 小婦人好看嗎
前幾集看的讓人很生氣,但是30集左右的時候就越來越好看了
我尤其喜歡老二未得和老師盧建泰在一起吵吵鬧鬧的日子~~
而且最後都有情人終成眷屬了~~共有66集
中央台8套晚間的剛放完,現在下午又重放了
趕快看吧!
我最喜歡這一對
http://club.efzs.com/attachment/2_1_00061fa9b2669ad.jpg
⑦ 關於《小婦人》的書評
自認為是不懂品茶的人,正如不會評書一樣。
茶樹在小時候是非常熟悉的,綠油油地長在小山坡上的不起眼小灌木,春天抽出鮮嫩的芽,大人們不慌不忙地採摘來晾在院子里。空閑時開始制茶,制茶過程像是一場動人的表演,聽著長輩說那些遠久時代傳下來的茶經,幫著傳遞東西,往爐子里加點柴火,直到茶香飄揚起來。雖然還沒試過親手制茶,對茶的製作工序的講究和其中透視的哲理還是耳熟能詳的:火候和揉工都必須恰到好處;火候不夠,炒不出茶色;火候過了,會使茶葉有焦味;揉工不夠,會有苦澀味;揉過了,會失去茶味。懂得品茶之人,能從舌尖茶韻之滋味,觀杯中茶葉之沉浮,聞室內茶香之繚繞,而進入遐思的意境,對情感對生命有更深的領悟,他們會視品茶如品人生,當茶品如人品。
可惜的是,我的日常飲料並不是茶。難得靜下心來重讀《小婦人》,悠然生出品茶的情調來,彷彿對著的是一透明玻璃杯,淡淡的茶色,氤氳的蒸汽裊裊上升,溫馨平靜。
露易莎·梅·奧爾科特女士用平實優美的筆調為我們講述平凡家庭的故事:母親和四個女兒相依為命,等待父親從前線歸來。女兒們性格迥異,因為理想、意見、嗜好、興趣的不同產生的矛盾而爭吵,母親敦敦教誨總能化干戈為玉帛。輕松幽默的語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讓我們跟隨她們一起學習把歡笑融入生活里,知足常樂,身處逆境也用樂觀的心態面對,在遇到困難時積極地想方設法地解決問題,簡單的生活就是一種幸福,溫馨家庭對人格的健康起重要作用,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個性,對理想敢於追求對生活嚴於自律,這些都是由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構成:梅格為了幫補家用賣掉了一頭引以為傲的秀發;愛美受到老師不公平的對待,母親義正嚴辭地向校方抗議;纖弱多病的貝思因其善良天性意外地獲得禮物——夢寐於求的好鋼琴;喬經過艱辛曲折的心路歷程最後成為名作家。母親為她們感到欣慰,她們都成長為有愛心善良的小婦人。是親情把她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各自不同的愛情的又充滿甜蜜和煩惱。喬拒絕深愛她的勞里時說:「如果一個人不愛另一個人,那就沒法逼著自己去愛!」這是應該依然被我們推崇的戀愛觀。《小婦人》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曲折起伏,情感純真,敘述生動,情節動人,從中看到一個家庭的縮影,跟我們已經遺忘的某些觀念非常契合,讀此書時能在喧囂中找到寧靜。
我們現在的生活里,喝茶不必費心去泡,擰開瓶蓋就能享用帶著濃香的茶飲料。或許也可以學習嚴謹的茶道,在那些規格化的一招一式里獲得完美的錯覺。享受美與和諧會有很多方法,忙裡偷閑,苦中作樂,一本書,一杯茶足矣。
⑧ 看《小婦人》的感想
溫馨的聖誕燭光
—淺議《小婦人》
在十九世紀上半葉崛起的美國婦女作家中,出現了一位出生於費城的作家,她的名字叫莎.梅.阿爾考特 ( I,o}rlsr}rnY nLCarr)。她的成名作《小婦人》以年輕讀者為對象,成功地塑造了無與倫比的少女喬.馬奇的形象,表現了一百多年前美國社會和家庭的文化價值取向以及拓荒精神。阿爾考特也寫過其他的作品,但這本書 卻受到美國及其他國家的青睞,百餘年來,仍膾炙人口,歷久不衰,並曾被好萊塢搬上銀幕,一再放映。《小婦人》 出版後,美國文壇也引以為傲,因為他們終於也產生了一部可以和英國女作家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媲美的文學傑作。
《小婦人》全書20餘萬字,人物包括一個家庭中父母及四個年幼的女兒,鄰人,以及他們交往的幾個朋友。故事情節貫穿了兩個聖誕節,描述一年中四個待嫁的女兒生活周遭發生的點點滴滴的生活瑣事。作者文筆描寫細膩,人物對話饒富趣味,語調平淡哀惋。無論從情節、人物,還是字數來擔�緞「救恕范際且槐盡靶 筆椋��詞且徊拷蘢鰨�徊苛疃琳咴暮竽岩醞�車男∷擔�蛭��男鶚鮒邢允玖艘桓鑫按蟮鬧魈狻U飧鮒魈餼褪怯尋�⒒ブ�⒆鄖坎幌⒁約懊攔�褡逶縉謁�哂械耐鞀惱叩木�瘛?所謂拓荒者的精神(PIONEER SPIRTI'),是美國建國之初,在早期移民中產生的一種生活、生存意識。他們披荊斬棘,力啟山林,與各種災難搏鬥,用必勝的意志和信念去面對和建設全新的世界。這種生活意識已成為美國 民族社會創業的精神基石,為美國創造了偉大的業績,同時也成了全人類不斷開拓謀求發展的寶貴精神遺產。 拓荒者的精神不僅成為美國社會的普遍意識和精神沉澱,也同時被美國的許多作家作為顯形意識而引入文學的主題。從19世紀初葉梅爾維爾的《白鯨記》,梭羅的《湖濱散記》,凱塞的《我的安東妮爾》,以及近代史坦貝克《伊甸園東》等,書中皆隱然地注人了這種意識,或是對這種意識所產生的社會面的各種回應。這些以不同角度寫出的作品都成了美國文學的名著。但《小婦人》似乎另具一番柔美的魅力。書中沒有一望無際的荒原,沒有驚心動魄的起伏情節,但它以生動活潑的筆調,道出四個年幼女兒,在父親在外作戰未歸,家庭困苦中一年來的奮斗歷程,從細瑣的生活中娓娓透出崎嶇的生活情景。它的開場很不凡,四個小女兒在客廳中每人一句的對話中,不僅道出她們的心境,也生動地給家庭狀況作了簡明的素描。同時,也不知不覺地把讀者拉進了這揭開的帷幕,隨著她們融人了劇中情景。這幾小段文字是: 紹一面躺在地毯上,一面嘴裡咕嚕著說:「如在聖誕節沒有禮物,怎樣可算是聖誕節呢?,美克低聲嘆著氣,對著她破舊的衣服感慨地說,「貧窮,是最可怕的了。」 小的愛米帶著啼噓的神情,插進來說:「在世界上有許多女孩子有許多很好的東西。 有許多卻什麼都沒有,這未免太不公平了。」倍斯從屋角里,顯出得意的態度說著:「但是我們無論如何是父母雙全,並且還有姊妹呢!」 ……「然而我們現在的父親呢?並且他不能在最近期內使我們見到他,」紹這樣暗然地說。 這是《小婦人》的「開卷第一回也」。生動的字幕,隱隱地透出本書幕後將來可能發牛的種種。對父親的思念,家計困難下的煩惱,年長姐姐對情感的困擾·一均在小橋流水式的筆觸下一幕幕的展開,直到父親在第二年的聖誕節回家,全家才結束了這困苦跋涉的一年。
《小婦人》全書充滿了大量柏拉圖式的對話:母親對女兒們的開導,姐妹之間的慰誡,鄰人朋友之間充滿友愛互助的交談,莫不以摯誠的語氣道出,使人讀後油然產生親切的共鳴。小說在對話中包涵著大批啟示性的談話,這在創作上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低手筆的作家往往會弄巧成拙,淪為教條性的口號或說教,但阿爾考特卻處理得極為自然。她之所以把這些大道理不露痕跡地融入日常的對話中而不令人生厭,主要是把握了一個道出「真實」的原則。托爾斯泰曾說:「在人生中也象在藝術中一樣,有一件事很必要,那就是道出真實。」阿爾考特便把握住了這一點,她在《小婦人》中以真實的態度,道出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用「真誠」說出他們心中的情感和對生活的看法。 <小婦人》所述的雖是兒女身邊的瑣事,但瑣細的情節中常常出現極感人的段落:四個姐妹和媽媽正准備歡 度聖誕的早晨,母親說出附近一個貧苦的女人和一個生了不多時的嬰孩躺在那裡,她們沒有取暖的爐,為了不受寒冷,還有六個沒有東西吃的孩子緊緊擁抱著擠在一張床上·。…於是,四個姐妹在母親的建議下,將她們的早餐 送往這個貧苦的家庭,作為聖誕禮物。另外,在全書進行到大半時,家中突然收到父親在華盛頓身染重病的不幸消息,母親一時手足無措,熱心的鄰人慷慨解囊,終於讓短缺旅費的母親啟程前往,得以使卧病遠方的父親獲得照料和康復,喜愛音樂,夢想有一架鋼琴的年幼兒女,在日後獲得鄰人贈送一座新鋼琴時熱淚盈眶的喜悅……凡此種種充滿了友愛及人情味的文字不勝枚舉。
任何國家的文學名著,會很自然地受到其他經典大師們的影響,尤其是自己本國的前輩作家們。《小婦人》自亦不例外。拓荒和發揮愛心的精神,以及對拓荒後美國社會出現的形形色色的困擾現象,在阿爾考特以前的許多作家中,皆以不同形式的筆調顯示出。在她之前,也可以說是她前輩中,出現了數位把美國文學推至高峰的大師。這些人是惠特曼、梭羅、梅爾維爾、霍桑等,他們皆以不同的風格,給美國拓荒後的社會,留下諸多感人而不朽的著作。1x19年出生的惠特曼,以天馬行空,一泄千里的筆法,寫出了代表當時美國東西部開拓精神的《草葉集》;梅爾維爾以光怪陸離的筆法寫出刻畫美國冒險精神的《白鯨記》;梭羅則對當時美國拓荒者開創的繁榮社會作出反抗性的回應,他以返璞歸真的態度一人跑到幽靜的華爾騰居住,寫出靜化心靈的《湖濱散記》。阿爾特或多或少都受到他們的一些影響。而在這些她前輩的名家中,她似乎特別推崇梭羅。梭羅是她父親的好友,過往頗密,幼年的阿爾考特純潔的心靈很可能無形中受到他的感染,梭羅對當時美國專重財富的墮落無法忍受的心態,後來在《小婦人》書中淋漓透出。阿爾考特在1865年所出版的第一部小說《抑戀》,有的文學分析家認為是阿爾考特傾心於梭羅而寫的。不知終生未嫁的阿爾考特,在她情感的核心處是否與這有關?
如果是從拓荒及友愛這個主題精神來看,阿爾考特的《小婦人》不唯有「承先」的影子,同時也可熊給後來的美國文化產生了「啟後」的作用。這個蛛絲馬跡的現象可從維娜.凱塞寫的《我的安東妮亞》以及在1968年去世的史坦貝克代表作《伊甸園東》中可看到。凱塞女士的《我的安東妮亞》,描繪了美國墾拓時期居民和大自然的斗爭以及人和自然的相互接納。優美的筆調寫出田野的風光與靠土地為生的純朴居民和土地相喜相泣,共同成長的生活畫面。史坦貝克的《伊甸園東》,不僅生動地描述了一個移居到西部的家庭史,同時在情節中深刻地表露了人類在共同努力開創美滿生活中所應有的忍耐和寬恕。兩書皆以不同的角度提升了《小婦人》中拓荒和友愛的主題。我們無法在這些近代名家的文學傳記中找到他(她)們相互影響的確證,但我們很容易發現,他(她)們對這類精神皆有極深厚的認同和體悟。 20餘萬字的《小婦人》中,前後包括了兩個聖誕節,一頭一尾,前後照應,以聖誕節開始,又以聖誕節結束。美國文學中提到聖誕節的不止這一本,有的是在情節中自然出現,有的是一筆帶過。像《小婦人》這種頭尾連續出現兩次的情況實不多見。前面提到《白鯨記》,故事就是從一個聖誕節開始的,但那與書中發展的情節並無多大的關聯,寫的是一群具有冒險犯難精神的水手,在聖誕節那天啟程開航,走向驚濤駭浪的大海,最後遇到白鯨,全船和白鯨搏鬥,人船俱毀,僅有一人生還。作品固然偉大磅礴,但給人一種驚心動魄的悲壯感。不若《小婦人》那樣,給人帶來的是樂觀進取、親切溫和。阿爾考特似乎也隱然強調:人在應該歡樂的時光中經常會有不幸的事情發生,但為迎接另一個美好的時光,必須作出努力和付出犧牲,《小婦人》一家由父親不在,沒有禮物的聖誕節開始,一直到父親在第二個聖誕節回家團聚的跋涉困苦一年中,對這種精神作了真實寫照。
新大陸的發現已有五百年,新大陸的居民也歷經了五百個聖誕節。節日的意義並沒有改變,但開國兩百年的美國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它從18世紀的移居,19世紀的開拓,20世紀的鼎盛,而在本世紀末期高度繁榮發達的背後卻呈現了退化和墮落: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享樂主義,經濟蕭條,失業者劇升,罪犯增加,社會道德沉淪 等等相繼並起。這也是二百年前美國的一批開國先賢所始料未及的。
你說不是嗎?
⑨ 誰看過《小婦人》這本書大神們幫幫忙
美國內戰期間,馬奇先生遠赴戰場做了隨軍牧師,四個女兒和母親在家裡過著清苦卻堅強樂觀的生活。她們雖貧窮卻樂意幫助比她們更需要幫助的鄰居赫梅爾一家。她們有也虛榮心,希望得到漂亮的衣服,吃到可口的食物,讓上公主一樣的生活。盡管充滿幻想,她們的現實環境中依靠自己的努力來面對生活的各種艱難困苦。大女兒梅格生性愛美,對戀愛充滿憧憬;二女兒喬是個「男仔頭」,獨立自主,矢志成為作家;三女兒貝思則是傳統乖乖女,柔弱而惹人憐愛;小女兒艾美則鍾愛繪畫。故事追隨這四位女性由女孩成長為小女人的歲月,講述了她們不羈的愛情經歷及她們各自追尋不同理想與歸宿的過程。 受美國當時第一大思想家愛默生的影響,《小婦人》強調個人尊嚴和自立自律的重要,富有強烈的感染力,一個多世紀以來在全世界保持著穩定的銷量,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小婦人》是一本小說化的家庭日記,一本道德家世小說。馬奇家四姐妹對自立的權力的追求以及她們對家庭的忠誠眷顧構成了一對貫穿全書的矛盾,使故事熠熠生輝,情節生動感人。這是一本自我抑制和自我表現相結合、實用主義和烏托邦思想並存的小說。 這是一部小說化的家庭日記,馬奇家的女人個性各有不同,然而個個都是藝術家,喬富有創造力,愛好寫作,艾美優雅、自私,擅長繪畫。貝思具有犧牲精神,經常彈琴。梅格高貴,虛榮,主要寫劇本,演出和管理家務,她們的母親則循循循善誘,營造了一種有威信,異常活躍而又自律的生活,她們最終種自得到了需要和應得的東西。小說家用朴實無華的手法描寫馬奇家四姐妹曲折起伏,溫馨甜美的生活和命運,情感純真,敘述生動,情節動人,本書由此成為美國文學的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