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金庸小說,借鑒過哪些作家,哪些文學作品看了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發現挺多相像的。
在當代新武俠小說作家中,金庸可謂大師級人物。打開他那15部武俠小說,如同打開了一幅長卷的《清明上河圖》,迎面撲來的是濃郁的中國文化氣息——琴棋書畫、儒釋道雜、醫卜星相、蒔花藝菊……讓人目不暇接。同時,透過這些顯性的文化信息載體,我們還可以深入到他虛擬的江湖世界和俠的精神內核,去探尋中國傳統文化的奧秘。
一、江湖文化的在野性、反叛性和詭異性
從社會學的意義上講,江湖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它脫胎於主流社會而又與之有別。春秋戰國之際,伴隨著奴隸制禮崩樂壞的局面,士階層地位失落,民間話語趨於活躍,形成了初始的江湖文化。因此,江湖首先具有在野性。所謂「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孟子)。這種在野性貫穿於江湖文化始終。隨著封建專制的興起、確立、完善化,江湖與主流社會也有一個從分化走向對立,最後完全獨立的過程。可以說,它是巍峨廟堂投下的一大片陰影,廟堂有多大,它就有多大,甚至因為投影的角度關系,它還遠遠大過了廟堂。其次,它具有反叛性。從與主流社會分化伊始,江湖文化就表現為一種階級矛盾,官民對立現象。漢代流民聚而為盜,至明清會黨教門興盛,江湖不時上演著一幕幕揭竿而起的活劇。這種反叛性隨封建專制極權的舒展收束時而緩和時而尖銳,但它不表現為對整個文化價值系統的背離,而是表現為「均貧富」、「替天行道」、「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式的對局部社會秩序的反叛和對整個文化價值體系的修補。再次,它具有詭異性。與主流社會的對立使江湖一直處於受壓制,被妖魔化的地位,這種局面到了明清會黨、教門興起後而至其極。江湖有自己獨立的話語系統——切口,非局中人不明其中三味;有自己的價值系統——幫規、江湖道義,與主流社會意識形態既相區別又相滲透;再加上巫文化,讖緯神學從廟堂跌落民間,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更加增添了江湖的詭異色彩。 這就是我們所面對的客觀的實實在在的江湖,然而它卻不是新武俠小說尤其不是金庸的武俠小說中的那個江湖世界。
二、從寫實、傳奇到象徵
值得注意的是,嚴格地說新武俠小說客觀地去反映江湖社會的寫實性作品其實並不多見,這同古典武俠作品有所不同。在古典武俠作品中,寫實性的作品是相當多的。《史記》的《游俠列傳》、《刺客列傳》這類史家實錄之作不說也罷。即便在話本、擬話本、演史小說、文人筆記,例如《水滸》、《說唐》之類雖涉傳奇的作品中,對江湖的在野性、反叛性的描述還是相當寫實的。甚至如唐人小說《聶隱娘》、《紅線》、《昆倫奴》這類極傳奇之能事的作品,仍有著堅實的現實基礎,從中可見有似於列國爭雄、刺客橫行的潘鎮割據歷史背景。而清末的俠義公案小說《三俠五義》、《施公案》、《兒女英雄傳》之類,或是民間話語的產物,或是主流話語的產物,或者二者相融合的產物,總之,也是在尋找一條現實江湖與主流社會對立下的妥協道路而已,現實感是相當強的。
新武俠小說興起於海外殖民地,資本主義商業化的華人世界。為了招徠讀者,淡化了江湖的現實主義階級對立色彩,而強化了江湖的傳奇詭異色彩,以刺激商業社會中人們不斷變換的時尚和口味。從文本上看,這種傳奇已不同於演史小說的歷史傳奇,它遠承《山海經》、志怪小說,中接神魔小說《西遊記》、《封神演義》的路數,近承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俠傳》,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之類作品。從中,我們看到了江湖由鄉村、閭巷、綠林變成了仙山、海島,讀到了彷彿不是江湖而是海外西經,大荒南經。更有甚者,江湖已由地球擴大到宇宙空間,武俠與科幻相輝映。江湖中人賴以自下而上的技藝——武功,也由寫實主義的冷兵器、拳腳一變而為法寶、凌空點穴、御風而行的超級幻術。這種光怪陸離的江湖其實正是商業社會不自覺的曲折反映。不自覺決定了此類作品質量不高,只能充當一次性消費品。但現實江湖社會的詭秘性無疑給作家們提供了天馬行空的想像空間,其怪異和傳奇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姑妄言之,姑且聽之」的可信度。因此,也可以這樣說,此類作品,出於商業目的,有意識地對江湖社會的詭秘性作了放大化處理。其受眾之廣,也許更多的只具有文藝社會學上的研究意義。
但是,我們卻不能用這樣的眼光來看金庸。不錯,金庸小說也寫了不少荒誕的傳奇,作為報人寫小說,他首先得考慮讀者量,傳奇自然成了不可或缺的佐料。但作為文化人的他,並不滿足於僅僅在傳奇層面上做文章。對歷史和傳統文化浸淫之深,對商業社會的人性了解之透,再加上現代人精神的洞察燭照,他的武俠小說,蓋有所寄焉,他筆下的光怪陸離的傳奇是上升到了象徵層面上的傳奇。甚至我們已不能簡單地以武俠小說而目之。
當然,從一開始,金庸還並沒有自覺地從象徵層面上來寫傳奇,而是繼承了演史小說路數,借歷史寫傳奇。比之繪畫,是工筆而非寫意;比之書法是楷書而非行書,更非草書。早期的《書劍恩伊錄》明顯可見《水滸》的影響,紅花會十幾位當家的名號模仿《水滸》。俠士們的天地是實在的,武功是凡人化的,故事的外延拓展不大,是就事論事的。本來,紅花會與乾隆之矛盾大有文章可做。乾隆是作為漢人去當皇帝還是作為滿人去當皇帝,對紅花會來說是如此大是大非的問題其實正可見出紅花會「反清復明」的正義性的孱弱和悲哀。如果說《書劍恩仇錄》只是金庸掩不住的才氣無意觸及了這樣具有文化象徵意義的主題,那麼到了第二部《碧血劍》則有意加強了作者的寄興。袁承志江山壯游 ,見到了明王朝、李自成、滿清三家逐鹿問鼎,明王朝處處是在 「危邦行蜀道,亂世壞長城」,然而沒想到的卻是李自成「嗟夫興聖主,亦復苦生民」,相比之下,倒是滿清統治集團顯得那麼高瞻遠矚,雄才大略。其歷史的思考是相當深刻的。而第三部《雪山飛狐》則寫了胡、苗、田、范四大俠士的後人對待權力、財寶、友情、仇恨不同的態度。豪士、俠士如何因為寶藏而物化墮落為「江湖中人」。第四部《射鵰英雄傳》取材於民族紛爭的歷史背景,在國事艱危的情況下,清凈無為的全真教教徒,最卑賤的乞丐團伙(丐幫),無職無權的草莽人物,居然擔負起了民族大義。這樣的故事也許不符合歷史真實但卻存在著歷史本質的真實。它既是對歷代屍居高位者的辛辣嘲諷,又是對歷代「匹夫之有重於社稷者」(張溥《五人墓碑記》)的熱情歌頌。而《神鵰俠侶》分明是一曲人性的頌歌。元好問半闋《雁丘》詞貫穿全書成為游離於民族紛爭之外的真正的主題。「問世間,情是何物?」一方面是宋代理學如古墓派,如絕情谷,一方面是人慾人性如情花毒難除。情慾既產生了李莫愁、公孫止、裘千尺這等情魔,也演繹了楊過、小龍女、郭襄這批情聖。到了《神鵰俠侶》,金庸小說的象徵意味開始增強。自此而後,越來越自覺和得心應手。《白馬嘯西風》繼續著「問世間,情是何物?」的追問,而《鴛鴦刀》則像是《倚天屠龍記》的前傳或縮寫,刀中所藏的無敵於天下的大秘密原來是「仁者無敵」四個字而已。《連城訣》在講述什麼是價值連城的道理:是金銀珠寶、浮名權力還是俠義友情。至於《天龍八部》,分明是對苦海人慾的揭示與消解;《笑傲江湖》則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寓言;《鹿鼎記》整篇充滿了文化批判精神。這些作品,形式是浪漫主義的,內容是傳奇的,但它的本質卻是更深層次上的現實主義(象徵)。
也許,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金庸對那個社會學意義上的江湖興趣並不大,也無意為之作傳。他更多的是對歷史、文化、近現代社會的人性發展感興趣。他要寫的,其實正是純文學所關注的問題,只不過借了一件傳奇的袍子披著以貼近大眾的閱讀心理而已。在這點上,他有似於蒲松齡寫《聊齋》,是寄興多於實錄,象徵大於傳奇。所以我們讀到他的「滿紙荒唐言」,卻感到「自有其中味」。江湖幫派不再是會黨教門而像主流社會中的政治派別,經濟團體,文化單位,稀奇古怪、荒誕滑稽的江湖中人及其行為(詭異),其實也並非神仙妖怪,魑魅魍魎,而正是近現代商業社會和半殖民地化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形形色色人性,尤其是畸形、病態形人格的反映。而一個俠士則完全可以看作是屈原、賈誼、陶潛、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徐渭、李贄、龔自珍等等文士來讀;至於武功的誇張描繪與人是「人劍合一」,技如其人,也被賦予了人格化特點。武功一失,頓成廢人,更像一句象徵的讖語。一套降龍十八掌可見郭靖、蕭峰質朴、剛猛性格;一套黯然銷魂掌也只有一生凄苦的楊過才會使;任我行的吸星大法很容易讓人想到他的「一統江湖」的口號;而天山童姥乾脆就練「八荒六合唯我獨尊功」;《九陰真經》到了黑風雙煞手中只能練成暴戾兇殘的九陰白骨爪;陰鷙乖張的辟邪劍法自然是岳不群之流的看家本領。尤其是一套套內功的修煉,更像是儒家的道德內省,道家的葆命全真,佛家的佛理證覺。其層次深淺正可見出人格的高下。
所以可以這樣說,金庸作品以它的寄興和象徵改變了社會學意義上的江湖,也改變了傳奇層面的江湖,構築了江湖文化新的含義,從而終於於改變了武俠小說不登大雅之堂的狀態。套用作家阿來的一句話:他的小說是一個游戲空間、情感空間、思想空間
⑵ 在中國文學作品中,有沒有和《基督山伯爵》有相似點的著作
武俠小說《千門之門》很像。同樣是老實小夥子一個,因人垂涎未婚妻而被誣陷,然後關進監獄,然後奇遇,師傅死了,逃出監獄…然後出去有冤報冤,有仇報仇,而且此時昔日的戀人都成為仇人的妻子,並為他生了個兒子…最後復仇成功,與後面的愛人消失在海上
⑶ 還有沒有類似《基督山伯爵》之類的名著,請大家推薦一下,要經典的!
《斯巴達克斯》<意>喬萬尼奧里著
講述奴隸抗爭歷史。這本小說是我在初中時與《基督山伯爵》同時期看的,至今還是特別喜歡這兩本小說。寫得非常好,文筆也好,很引人入勝。看完很被斯巴達克斯的精神感動著。
⑷ 求幾部像 基督山伯爵 一樣的小說
《肖申克的救贖》看過沒 斯蒂芬金的轉型之作 被翻拍成了電影
電影是經典 書更是內不朽的名容著
樓主喜歡看外國暢銷書系列的嗎 給你推薦幾本:
海因茨·G·孔薩利克 黑品官 迷情毒案 血漿黑手
約翰·格里森姆 超級說客 貧民律師 鵜鶘案卷 終極證人
內爾森·德米勒 荒島奪命案 將軍的女兒
歐文·華萊士 洛杉磯的女人們 三海妖 箴言
此系列書我這還有很多 樓主喜歡的話留言 我可以再發給你
⑸ 推薦幾本好看的武俠小說
樓主能說出這番見解抄,看來是懂得欣賞小說的。個人也認為看了金庸的武俠會使人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也是,正如李後主的出現第一次使「詞」這種文學體裁從《花間集》中的那種沒有個性的「艷歌」性質中解放出來並登上文學的殿堂一樣,是金庸第一次使武俠從舊式武俠的那種沒有個性的「說故事」的單純模式中解放出來,第一次被學者們承認有文學價值!在金庸武俠光芒的照射之下,幾乎所有和他同時代的人所著的武俠小說都黯然失色!因為他們的小說幾乎都是在「說故事」,遠遠沒有達到金庸武俠的「將非現實的武俠題材和探討人性結合起來」(前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劉再復語)的水平,這樣的境界只有在一些高質量的嚴肅文學作品中才可見到!
在中國幾乎很難見到能和金庸比肩的武俠大家,可能再過幾百年也難見到!但我們不妨將眼光放開闊些,投向世界,我覺得法國歷史武俠作家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和《三個火槍手》很有可觀之處。你要是看過北大的中文教授嚴家炎新著的《金庸小說論稿》一書,看過嚴老的分析,原來大仲馬還是金庸在初寫武俠時極力模仿的對象哩!並且,金庸還被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戲稱為「東方的大仲馬」哩!
⑹ 類似《基督山伯爵》的外國小說~~推薦幾本來!!!
最接近於<基督山伯爵>風格的,莫過於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二十年後>,<布拉日隆子爵>等,
另外,狄更斯的<雙城記>也不錯.
⑺ 有沒有什麼類似基督山伯爵一樣的小說名著
復活,紅與黑,少年維特之煩惱,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呼嘯山莊.
⑻ 金庸武俠問題,熟讀金庸全部武俠小說的來(不是只會說是十四本小說的,還有其他作品的)!
第一,悲情的話,程英,一見楊過誤終身啊。周芷若,在自我與宗派中糾結,最終落到那樣一個下場。岳不群,好好一個君子劍最後折騰成那個模樣。蕭峰的話,並不覺得他悲情,他無論做什麼,都沒違背過自己的心。
第二,金庸的小說,總的來說還是值得贊揚的。如果說情節的話,一些地方還是有漏洞。在情節的銜接中人物的有些做法明顯不合邏輯。還有的話,主角無敵,跟主角沾邊的,再壞結局也不會太差。最後一點的話,金庸最成功的是塑造了江湖這個大世界,但未免有些過於理想化了。
第三,首先,金庸小說中有俠文化的因素。而俠文化來源於墨家學說,勇,義,信是他們的信條。其次,其中還有江湖文化,這是一個獨立的小社會。具有在野性,反叛性和詭異性。除此之外,金庸小說還涉及了道家、佛家、異教、苗疆、蒙古等種種教派,民族文化。
⑼ 金庸的代表作能比得過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嗎
這個很難比得過的。
基督山伯爵
是經典的文學代表作,世界名著之一。
金大俠金教授的作品其代表作十四部都是武俠小說,雖然也含有大量的歷史知識在內,但僅僅是欣賞,是大陸人氣極高的經典武俠著作,李世界名著還差一點檔次的。
就讀者觀點來看,可能金大俠更有名氣。文學成就還是大仲馬更高。
⑽ 我怎麼感覺連城訣不是金庸寫的啊!那氣度,那場景,那人物,那武功,無一像!
連城訣是金庸模仿《基督山伯爵》寫的,以復仇、恩怨、背叛等等為核心思想。
金庸作為武俠小說第一家,不僅滿足於寫出受歡迎的小說,也不斷嘗試,想要寫出各種風格的武俠,為這種文學體裁開拓更多的出路。
最初的《書劍恩仇了》只是舊派武俠的延伸,和三俠五義的差距並不明顯。
到了《碧血劍》,就已經開始跳出舊派武俠依附朝廷的窠臼,向著武俠歷史化的方向探索,而《射鵰》就是這份探索的成就。
而到了《神鵰》,則開始向著言情的方向拓展,同年寫出的《雪山飛狐》,則模仿《羅生門》往懸疑探案的方向試探。
《飛狐外傳》想寫一種不受人情左右的執拗英雄,《鴛鴦刀》是詼諧武俠的探索。《白馬嘯西風》是電影劇本。
《天龍八部》探索的是多主角的寫作方法,《俠客行》是意外性結尾的嘗試。《笑傲江湖》則是對扭曲人性的探索。
至於《鹿鼎記》直到連載完,還有人寫信給金庸,叫他不要找人代筆。
所以說,金庸的每一部武俠,都是一種新的嘗試,所以沒有所謂「金庸的故事風格」這種東西,金庸小說的標志,是他的文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