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金庸作品的詳細目錄
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
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越女劍
滿意敬請盡快採納。
❷ 請問有沒有哪位知道美國近幾年拍攝的比較經典的越南戰爭大片有哪些啊謝謝啦!
《漢堡高地》
空降部隊負責拿下阿士谷937山丘,在這支軍隊中每個人都有自己參戰的理由,同時還有種族歧視,但是經過這場戰役,每個人緊緊團結在一起,在經過11次進攻後,終於拿下這個山丘...
《兩代雄兵》
美國軍官麥肯在越南戰爭中被北越人俘獲,面對越南人的殘酷折磨,麥肯仍然表現出了對自己國家的忠貞不屈的精神,然後導致了美國和越南之間的政治和軍師談判,之後他順利回到了很久沒見的妻子和孩子身邊
《野戰排》
泰勒所在的步兵排里有各種各樣的人,對泰勒影響最大的要屬巴恩斯中士和伊萊亞斯中士。他們倆是一對好朋友,在越南戰場並肩作戰多年,但兩人對戰爭的看法卻完全不同。由於天天和死亡打交道,巴恩斯的心腸變得極為冷酷,幾乎成了一架瘋狂的殺人機器...
《早安越南》
越戰時期,死氣沉沉的軍方廣播電台由於新的DJ Adrian Cronauer的到來而演繹了一個個幽默搞笑的故事。DJ Adrian Cronaue每天以妙語如珠的風格主持早晨廣播節目,甚至會調侃總統,他的節目深受士兵們的歡迎。後來他深入到了越南的民間生活,漸漸喜歡上這個國家,以至在節目中發表了一些跟軍方宣傳有抵觸的言論,遭到黯然下台的命運。
《野狼呼叫21》
漢伯頓中校是美軍於越戰期間EB-66電子干擾機的電子專家,在一次美軍轟炸北任務時,他志願先飛於所有轟炸機之前,用以干擾北越的地面雷達,但由於火力太強他的座機不幸被擊中全機陣亡,只有他一人跳傘逃脫,開始他幾天的驚險逃亡過程...漢伯頓中校逃出北越後獲飛行十字勛章,目前退休於亞歷桑那州。
《重見天日》
男主人公迪特·丹格拉,童年身居德國時,便憧憬翱翔於蔚藍的天空,幾經努力,終於以美軍飛行員的身份,投身越戰。本來,對他而言,戰場始終只是機上鳥瞰的地圖,殊不知飛來橫禍,被突如其來的地面炮火擊落後,淪為俘虜,墜入人間地獄。於是,不堪凌辱的他,與同穿囚服的戰友們秘密策劃了一場驚世越獄……
《我們曾是戰士》
這部電影是根據退役美軍少將哈若德.摩爾和約瑟芬.蓋爾威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改編的,反映了美軍1965年11月份在越南境內被稱為「死亡谷」處遭遇的一場慘烈的戰爭,據稱是美國歷史上最殘酷的戰役之一,也是美軍與越南遊擊隊的第一場大規模戰役。
《全金屬外殼》
越戰期間,加入海軍陸戰隊的一群年輕人被剃了光頭,並分配寢位,負責訓練他們的上校時常羞辱他們,還給他們取難聽的外號,「傻瓜比爾"由於是胖子,動作老是出錯,因此成為最經常被上校修理的人。班長「小丑"耐心照顧他。但傻瓜比爾再次的失誤,令上校憤怒地懲罰全隊,夥伴們終於忍無可忍,將傻瓜比爾痛揍了一頓。之後,傻瓜比爾開始對槍自言自語,他發揮了射擊的才華,連上校也贊賞他終於可以成為偉大的「殺人機器",就在出發前往越戰戰場的那晚,傻瓜比爾在他的M14裝滿「全金屬外殼子彈",一槍打死上校,然後自己也含槍自殺。 選擇編入新聞組的小丑,被長官派去前線采訪,小丑看見年輕的士兵們已經麻木,在越共屍體旁飲酒、一面笑一面在直升機上掃射逃走的村民。他隨眾巡視,誤入未掃盪的地區,大家遭到狙擊手埋伏,犧牲了好幾位同伴後,他們終於確定狙擊手藏身的建築物,小丑落單時忽然發現狙擊手,對方原來是個非常年輕的少女!隨他而來的攝影員開槍救了他,少女在地上痛苦的掙扎,一名士兵要大家離開,任那少女在此地腐朽。在少女的「殺了我"的哀求中,小丑終於拿起,扣下扳機……
《獵鹿人》
1968年,賓夕法尼亞州。五名俄裔青年經常在狩獵季節去阿勒格尼山獵鹿取樂,越戰前夕,其中的三位男性,邁克爾、尼可和斯蒂芬應征入伍。出發前,斯蒂芬和安琪拉結了婚,而對邁克爾有好感的琳達,則同意等尼克歸來後和他結婚。兩年之後,邁克爾等三人先後被越軍俘獲,在那裡,他們共同受盡了各種慘絕人寰的折磨。一天,看守他們的越軍強迫他們和其他戰俘進行「俄羅斯輪盤賭」。邁克爾和尼克伺機奪槍打死了看守,同斯蒂芬一起逃跑。心灰意懶的邁克爾歷盡滄桑回家同妻子、孩子團聚,然而,從斯蒂芬處,邁克爾得知尼克還留在越南,他返回尋找,終於在西貢一家賭場中找到了他。邁克爾試圖說服尼克他與自己一起回去,然而尼克的精神早已跨掉,他終因俄羅斯輪盤賭而飲彈身亡。邁克爾將尼克的遺體運回美國,在葬禮上,邁克和其他親友,在悲傷之餘齊聲高唱《天佑美國》。
❸ 韓國、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有什麼著名的武俠小說嗎
韓國的小說是 不像中國的武俠小說那樣耍什麼 降龍十八掌 等那些氣功...
還飛版來飛去,....那樣想像力豐富的一般權很難找到。所以韓國現在的人也是 喜歡
看中國的武俠小說。比如 金庸小說等..)
以下的是 從以前開始 傳下來的 韓國傳統古典小說中 一部份。
這些小說是 大部分 韓國人可能都聽說過的。
1. 金熬新話,
2. 兩班傳, 許生傳,
4. 朴氏傳
5. 九雲夢, 謝氏南征記
6. 彩風感別曲
7 鼠同知傳
8 洪吉童傳
9. 春香傳,興甫傳,沈淸傳.....
越南的 我不知道了!!
❹ 介紹大理國建立前的三個小萬國
兩千多年前,滇池沿岸有過一個古老的王國,司馬遷在《史記》中稱之為「滇」。然而,就在司馬遷將它載入典籍後不久,滇國就銷聲匿跡了,再沒有蹤影,沒有傳說,沒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哪裡去了,像一個亘古的謎,沒有人再提起雲南古史上的這段輝煌。
古滇國現在對人們來說還是一個迷,因為還沒有人找到滇國的古都,撫仙湖水下古城的內城可能是滇王離宮,而滇王離宮可能就是後改稱的俞元縣,俞元古縣城也真如百姓所說「澄江湖裡有一座沉沒的城」,因地震而沉沒湖底,它正是現在探測的撫仙湖下殘存的古城,這些都是考古工作者們的猜測,古滇國是一個神秘消失的青銅王國。
古滇王國起始於公元前5世紀(春秋末期),結束於公元1世紀(東漢),曾經達到鼎盛一時的藝術成就,創造了中國西南獨樹一幟的青銅文化,是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雲南品牌」,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滇西,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哀牢國」。距今約2400年前,以今保山市為中心的怒江區域曾崛起過一個支系龐雜的族群「哀牢夷」,是古代「西南夷」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創立了存續數百年之久的酋邦哀牢國,還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哀牢文化」。兩漢時期,哀牢王柳貌「內附」,永昌郡設立,中原文化迅速注入,曾經興盛一時的「哀牢文化」便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漸次稀釋直至湮滅,以致後人往往只能透過一些古代典籍記載的關於哀牢夷和哀牢國的只言片語,去想見那個曾風光過的神秘古國的萬般風情。
哀牢古國由於歷史久遠,地上文物早已盪然無存,只有一些與之相關的地名、山水和後人根據傳說修建的景點,隱約透出點遠古歲月的信息。傳說「彝族和傈僳族」就是哀牢國的「濮人」貴族後裔化。無論是石器文化、青銅文化,還是耕織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婚姻俗喪葬文化和音樂、舞蹈等民族民間文化,哀牢國都十分豐富而獨具特色歷史中,對哀牢古國的記載少之又少,僅《華陽國志》和《後漢書》略有記述。目前,哀牢文化研究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專著、專論相繼問世,哀牢文化作為以保山為中心的哀牢故地歷史文化的源頭,已透過歲月的沉沙露出遠古的輝煌。
據傣族民間傳說,早在公元前6世紀初,南卯江(瑞麗江)河谷已建立了若幹部落聯盟。東周靈王十四年(公元前558年),傣族首領混魯(根侖)、魯賴(根蘭)兩兄弟統一了南卯井河谷,首建 「勐卯果戰壁」王國,俗稱「勐卯王國」。傣族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歷史故事:距今3000多年前,傣族王子召武定落難原始森林,天賜他一把琴,彈起這把琴,林中所有野象就會召之即來,聽從琴王的指揮。於是召武定在象隊的幫助下,打回勐卯,奪取了果戰壁王國的王位。有史學家認為:公元前122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探尋到的「滇越乘象國」就是「勐卯果戰壁王國」。《史記·大宛饌》和《史記·西南夷傳》中均有記載:「然聞其西千餘里有乘象之國名曰滇越」。《馬克·波羅游記》中的記錄為「金齒國」。
句町原是濮人的一個部落,居住於雲南東南部、廣西西北部。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開其地為縣。句町王亡波率部歸附漢朝。昭帝始元四年益州郡姑繒,葉榆等部落酋長反叛。次年,漢朝派大鴻臚田廣明等征討,鈳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長人民助擊反者有功,昭帝封亡波為鉤町王。
漢昭帝始元5年(前82年),句町族首領亡波因協助平定姑繒、葉榆的反叛有功而被封為「句町王」,享受著國縣並置的特殊待遇。憑此優勢,句町的勢力迅速發展,到西漢末年,句町國繼滇國、夜郎國成為橫跨桂西、雲貴高原前沿的文明古國,其疆域十分寬廣。
南詔是中國唐朝時包括現時雲南全部,貴州,四川,西藏,越南,緬甸一部分的國家。唐時西洱河地區有6個大部落,號稱「六詔」,即蒙舍詔、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鄧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因地處南方,故亦名南詔。
開元元年(713年),玄宗封南詔皮羅閣為台登郡王。開元二十六年,皮羅閣在唐王朝支持下兼並五詔,進爵雲南王,建立南詔國。次年遷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境內)。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南詔國權臣鄭買嗣奪位自立,改國號大長和。南詔國傳位165年,至此滅亡。五代後唐天成四年(929年),趙善政滅大長和國,建立大天興,次年東川節度使楊干貞滅大天興國,改國號大義寧。大義寧後被白族先民段思平所滅,承襲了南詔以來的疆界,建立大理政權。
大理是中國宋代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在今雲南一帶建立的少數民族國家。後晉天福二年(937年),白族段思平滅大義寧建國,定都羊苴咩城,改國號曰大理。由於歷史資料的匱乏,人們對大理國的了解比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大理國是中國宋代以「白蠻」(白族)為王室、「烏蠻」(彝族)為主體民族的少數民族聯合政權。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滅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興智。後來隨著金庸先生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天龍八部》等作品及電視劇的傳播,大理國廣為人知。
南宋時期滇東、黔西南地區的一個以「烏蠻」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政權。1100年由彝族先民東爨烏蠻阿廬部落中的彌勒、師宗二部建立自杞國,鼎盛時其疆域北至曲靖,南達紅河,西抵昆明,東到廣西紅水河。1260年為蒙古所滅。
古蔚《南詔野史》記載,「公元937年,通海節度史段思平借兵於東方烏蠻三十七部,眾十萬,會於石城(曲靖),以董迦羅為軍師,所向皆克,遂攻進大理」雲南史學界權威尤中教授在《中國西南民族史·自杞國》中說:「自杞國是些莫徒蠻之裔彌勒部建立的。
公元1311年,在雲南省西部邊境的勐卯果占壁地方,雅魯王朝衰落,思漢法開創的果占壁王朝崛起。思漢法在位53年,始終堅持果占壁邊疆是中國皇帝管轄的地方,一直向元朝廷稱臣納貢,繳納賦稅,堅持承認麓川邊地是中國領土一部分,並且抵禦外邦入侵領土,維護國家領土完整。但元朝廷卻堅持「以夷制夷,析麓川地,分而治之」的政策,分別命河南參政賈敦熙、元帥塔失把都、雲南行省參知政事不老三珠、亦禿渾等四次率兵討伐,給果占壁王朝帶來戰亂不斷的同時,元朝也因多次用兵造成國力財盡,走向衰亡。
思漢法卒後,其後裔思倫法、思任法、思機法等繼承祖業,果占壁王國不斷發展壯大,於是引起明朝廷的擔憂,以宦官王振為首的朝臣武將主張調集全國兵馬討伐麓川思氏,於是明朝廷開展了一場為時8年的「三征麓川」戰役。結果,使果占壁王國由興盛走向衰亡。
❺ 越南的一次議會辯論中,議員相互指責對方是陰險的 「 岳不群 」 和 「 左冷禪 」 ,這兩個人出自
《笑傲江湖》 1
❻ 末日蟑螂的構建世界
小編:第一個問題,你為什麼叫蟑螂啊,這個問題有人問過么……
偉岸蟑螂:那是因為我家裡有很多的蟑螂,取名字之前剛好踩死了一隻。
小編:為了悼念蟑螂嗎?
偉岸蟑螂:額,不是,是我想啊,蟑螂的命是最強的,在末世當中,還得像蟑螂一樣才活得下來才行。所以,摒棄個人英雄主義,像蟑螂一樣偉大,才能在末世中延續。
小編:能跟我說一下你創作的初衷嗎?又是為什麼選擇了末世小說這個類型進行呢?
偉岸蟑螂:呵呵,我從很早就開始看書了,7歲的時候看武俠,後來什麼書都看,一直到網文出現,我是最早的一批網路讀者。後來感覺到之所以看網文,只是對現實的逃避啊,因為我們這一代的壓力太大,也許只有在網文中才能感覺到輕松,但是當我發現,我永遠也不可能被神仙收為徒弟,或者爆發異能,便想自己構建一個世界,不玄幻的,真實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末世,我本身是很喜歡看末世小說的,也許是對生活的不滿,所以想要一個崩壞的世界重新開始,看不到自己喜歡的,就自己寫咯。哈哈想我一個成績倒數第一的傢伙也能寫書,我想我以前的老師會驚掉大牙的。
小編:倒數第一?不至於次次都倒數第一吧。
偉岸蟑螂:也對,有時候倒數第二。一般來說,我的課本都是新的哈哈。
三指禪高人
小編:有沒有想過嘗試其他類型的題材?
偉岸蟑螂:至於其他題材的東西。我暫時還沒有想太多。不過我讀初中的時候曾經寫過幾萬字的武俠小說,主角是蟲子,當時還是手寫,很累……後來上班了,閑的蛋疼,又寫了十萬字左右的玄幻小說,還是手寫,而且,翻詞典太麻煩,很多字不會寫。
小編:手寫當然累了,那你是什麼時候才開始打字寫小說的呢?
偉岸蟑螂:真正的打字是從十月份開始的,記得第一次打字,3000字我用了6個小時。
小編:哈哈,那呢,一小時多少字?
偉岸蟑螂:額,私下說一下,是(嗶……)字,這還是專注,分心的話,是(嗶……)字。(真實字數應偉岸蟑螂的再三要求已消音,有想知道的同學可以趁他不在的時候私聊小編)
小編:那你每天大概能更多少字呢?
偉岸蟑螂:很多時候卡文,或者厭煩,但是總是在心裡惦記,每個月至少要30萬字上傳的,也就是說,不管怎麼樣,就算熬夜,也要保證每天10000字。但是坑爹的是,為了爆發,我不能天天上傳10000字,所以,全勤獎我只能拿到一半,淚。爆發是13000字,不爆發,是每天8000字。
小編:那也很多了,辛苦你了,而且你打字的確不怎麼快,我能感覺出來……
偉岸蟑螂:恩啊,我的進步還是很大的,畢竟我習慣用三個指頭打字。
小編:嘿嘿,不是一指禪就很好了。
偉岸蟑螂:那倒不至於,而且我有儲蓄存稿的好習慣,至少要存兩天的更新量。
小編:有米有存稿用完了,但是又卡文的情況,笑。
偉岸蟑螂:不會,那個時候我就會對自己說,會死人的!然後強迫自己摳字。人啊,大多數時候都是懶的,想要勤快一點還得強迫自己啊。很糾結的說一句,人都是被逼出來的。
小編:不斷更,不請假的作者是好同志,你是榜樣呢。而且,勤奮總會有收獲,《末日蟑螂》可是我們縱橫的末日類扛鼎之作。
偉岸蟑螂:說實話,沒想到自己能得到這種成績,也就是為了自己能寫出心中真實的末世吧。
寫書是在寫自己
小編:我之前看過網上的評價,有人說,《末日蟑螂》是唯一一部帶思想性的末日小說,你是怎麼體現思想性的呢?
偉岸蟑螂:額,呵呵,我的手法是帶點感情的,人都是感情動物,若是沒有感情,那就是游戲攻略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變化,記住這種變化,通過更深一步的代入,寫出來就是。給我影響最深的是電影中的人物。
小編:電影,哪一部呢?
偉岸蟑螂:阿甘正傳的丹中尉,給了我很深的感覺,我第一次看的時候,只是看主角,最終的印象是,阿甘那小子太倒霉了,一輩子才兩次高潮。後來看的時候,丹中尉在大海上將自己綁在桅桿上,挑戰颶風,就覺得有些意思。第三次看的時候,印象最深的是他帶著他的越南新娘出現在阿甘的婚禮上,期間有丹中尉面臨炮火時的決絕,失去雙腿後的頹廢,還有他在風暴中戰勝自我,最終平靜的迎接生活,這樣一個人通過他在電影中的各個場景的表達,將一個殘廢老兵的心裡向我闡述。於是我突然就懂了他,人物在各個心理過程中的變化就是情緒的變化,或者說是感情的變化,感情是復雜的,也是簡單的,我寫書,未嘗不是寫自己,讀者看書,未嘗不是看到了他自己。
小編:恩,大家看書多少都會有代入感。
偉岸蟑螂:恩啊,我的主角最大的優點就是不當超人,不滅人性,心底始終帶著一些小善良,這也是大多數人的真實性格,貌似,代入感更強。很多的讀者讓我給主角戒煙,因為他們不抽煙。
小編:結果?
偉岸蟑螂:木有啊,我試著戒煙N次,很糾結,所以,不想讓主角也糾結。
小編:額……還有一件事,我注意到你的作品裡主角是不具備超能力的,而網上很多末世小說的主角都是具有超能力的,你為什麼這么設定主角呢?
偉岸蟑螂:超能力只是讓主角偶爾表現一下個人英雄主義,畢竟每個人都有英雄情結,但是不太過強大,因為,在現實中,你永遠不可能那麼強大,主角是個小人物,小人物有自己的世界,我也是個小人物,大多數的讀者也都是小人物,人物本身就是一本書的靈魂。
小編:我發現你很在意塑造小人物,以後的作品也會是繼續著重刻畫小人物么?
偉岸蟑螂:那就不知道了,我專注於所寫的,想的太多,會讓我老的很快,要知道,還能裝一下80後,走出去所有的人都以為我只有26歲~
小編:哈哈,有人會覺得小人物多少會有些卑微,所以不喜歡刻畫小人物,能說說你的想法嗎?
偉岸蟑螂:小人物的數量很大,當數量到了一定層次,將會壓倒一切。周星馳的成功就是他設定的小人物翻身,我的書也是如此,小人物不可能永遠都是小人物,活著就有希望,翻身之後並不重要,而是你在這個過程中的努力。
最大的願望
小編:能跟我透露下《末日蟑螂》接下來的情節走向不?
偉岸蟑螂:回家,找老婆。
小編:好簡單,有敷衍之嫌疑!
偉岸蟑螂:胡說,我這人很真誠滴。其實啊,我的書最大的特點就是變數很多,因為我習慣於人物和情節之間的互動,再不影響最終主線的情況下,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未來會有什麼變化。
小編:對未來的新書有什麼想法了沒?
偉岸蟑螂:新書啊,也許還是末世,畢竟我是末世起家,也許是其他的東東,比方說……末法時代,算是一種對現實不滿的發泄吧。
小編:能說說你對自己的寫作之路有什麼希望么?
偉岸蟑螂:我最大的希望,要是有一條天我的書出了盜版,我會買上兩套,給我爸媽燒過去,至少,也證明我的一種成就吧。
小編:伯父伯母都去世了啊。
偉岸蟑螂:恩,前幾年的事。
小編:他們一定會為你驕傲的,不過,別想著燒盜版啊,要燒就燒正版,精裝的!
偉岸蟑螂:貌似很困難啊,沒有多做指望……
小編:咱有點出息好不。
偉岸蟑螂:……
只是為了讀者
小編:你對於挖坑怎麼看?
偉岸蟑螂:挖坑是種趨勢,填坑是種品德,至於有很多的作者挖坑不填坑,只是他們將自己挖的坑忘了,至於我,我喜歡一個一個的挖。
小編:也就是說在《末日蟑螂》完結之前不會開新書咯?
偉岸蟑螂:是的。
小編:《末日蟑螂》已經超過300萬字了,一般作者到了300多萬字差不多也該完結了,但是我聽說你要寫到500萬才打算完結?
偉岸蟑螂:恩啊,我這人喜歡和細節較勁,後果就是越寫越多,誰讓我寫那麼多的情景渲染的,而且說實話,能不能在500萬字完結,我自己心裡也沒底,自作孽啊……
小編:從來沒有考慮過提前完結?
偉岸蟑螂:沒有,500萬是為了讀者。作者的基石是讀者,一旦忘了這一條,你就什麼都不是。一本書能讓我不斷的積累個人的感悟和讀者,所以在某些方面可以忽視。
小編:不愧是榜樣說的話。《末日蟑螂》預計大概什麼時候能完結呢?
偉岸蟑螂:我一個月30萬字,200萬字除以30萬就是了,你給我算算。
小編:這,我數學不好。
偉岸蟑螂:我也不好……
小編:也就是說,四月份能完結了,不對,是五月……不對,還是四月……五月……
偉岸蟑螂:……我,我看還是等到末日爆發的那一天吧。
小編:嘿嘿,末日爆發前,跟讀者們說句話吧?
偉岸蟑螂:少爆發幾章行不行?我還要留點時間去相親,這就是我要說的。
❼ 男主重生之後醫術高超被陷害追殺,一路到越南、寮國、緬甸,最後建立國家
是越境鬼醫嗎?現代武俠劇,居然把社會黑白兩面,名人政要,各國首腦等串聯在一起,種植罌粟,抗擊非典,還收獲無數芳心。如果不是你所求,也不防看看這部小說。
❽ 曼珠沙華起源在哪裡有中國的名字嗎中國有關於它的傳說嗎
起源: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及西南部分地區,在越南、馬來西亞也有分布,我國在宋代就有其記載,還被稱作「無義草」、「龍爪花」,雖觀賞性較強,但根莖有毒,不可隨意食用。
別名:龍爪花、老鴉蒜、石蒜 、曼珠沙華、蟑螂花、彼岸花、平地一聲雷、老死不相往來、灶雞花等十多個別名;屬名是希臘神話中女海神的名字。
【相關傳說1】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城市的邊緣開滿了大片大片的彼岸花——也就是曼珠沙華。守護在彼岸花身邊的是兩個妖精,一個是花妖叫曼珠,一個是葉妖叫沙華。他們守候了幾千年的彼岸花,可是從來無法親眼見到對方……因為花開時看不見葉子;而有葉子時卻看不見花。花葉之間,始終不能相見,生生相錯。可是,他們瘋狂地想念著彼此,並被這種痛苦深深地折磨著。終於有一天,他們決定違背神的規定,偷偷地見一次面。 那一年,曼珠沙華紅艷艷的花被惹眼的綠色襯托著,開得格外妖艷美麗。可是這件事,神卻怪罪了下來。曼珠和沙華被打入輪回,並被詛咒永遠也不能在一起,生生世世在人間受到磨難。從那以後,曼珠沙華又叫做彼岸花,意思是開放在天國的花,花的形狀像一隻只在向天堂祈禱的手掌,可是再也沒有在城市出現過……從此,這種花只開在黃泉路上的,曼珠和沙華每一次輪回轉世時,在黃泉路上聞到彼岸花的香味,就能想起前世的自己,然後發誓不再分開,卻又會再次跌入詛咒的輪回。
❾ 陳家洛和乾隆真的是親兄弟嗎
關於乾隆的出生地,他的父母都沒有留下明確的說法,倒是乾隆自己曾經反復說明,這就是關於乾隆出生地的第一種說法——雍和宮說。
乾隆自己認為:他生在雍和宮。雍和宮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門內,是著名的喇嘛廟。在康熙時代,這里原是雍親王的府邸,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時的王府,當時並不叫雍和宮。乾隆登極後,把他父親雍正的畫像供奉在這座府第里的神御殿,派喇嘛每天誦經,後來這里就改名叫雍和宮。乾隆曾經多次以詩或以詩注的形式,表明自己出生在雍和宮。
(1)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新春,乾隆在《新正詣雍和宮禮佛即景志感》詩中,有「到斯每憶我生初」的詩句。這說明乾隆本人認定自己出生在雍和宮。
(2)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新春,乾隆又一次在《新正雍和宮瞻禮》的詩中說:「齋閣東廂胥熟路,憶親唯念我初生。」在這里,乾隆不僅認定自己誕生在雍和宮,而且還指出了具體的出生地點,就在雍和宮的東廂房。乾隆自己說自己出生在雍和宮東廂,應當算是比較權威的說法。
(3)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新春,乾隆再一次到雍和宮禮佛時說:「十二初齡才離此,訝今瞥眼七旬人。」在這首詩下注雲:「康熙六十一年始蒙皇祖養育宮中,雍正年間遂永居宮內。」
(4)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正月初七日,乾隆作《人日雍和宮瞻禮》詩注雲:「余實康熙辛卯生於是宮也。」康熙辛卯年為康熙五十年(1711年),正月初七過去稱作「人日」。據晉朝董勛《答問禮俗說》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乾隆每年正月初七日都要來到雍和宮瞻禮,平時路過這里也要進去小駐片刻。
(5)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初七日,乾隆又作《新正雍和宮瞻禮》詩雲:「豈期蒞政忽焉老,尚憶生初於是孩。」其下自注雲:「予以康熙辛卯生於是宮,至十二歲始蒙皇祖養育宮中。」
(6)乾隆還有一次到雍和宮瞻仰禮拜,爾後作了一首詩。據《清高宗御制詩集》記載:「來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乾隆的意思是,在正月初七日(人日)這一天,到雍和宮瞻禮,總是念念不忘當初就是出生在這里。
從以上六個例子來看,乾隆一貫認為自己就出生在雍和宮。乾隆晚年對自己出生地的流言蜚語可能有所耳聞,他的詩作就是強調自己確實生在雍和宮。
但是,乾隆皇帝還在位的時期,就有人對他的出生地發出不同的議論,認為他出生在承德避暑山莊,這就是關於乾隆出生地的第二種說法——避暑山莊說。
(1)當時朝中有一個官員叫管世銘,江蘇武進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進士,後入值軍機處,任軍機章京,了解很多宮廷掌故與秘聞。他隨乾隆一起去避暑山莊,去木蘭秋獮(xiǎn),寫下《扈蹕(bì)秋獮紀事三十四首》(收在《韞山堂詩集》),其中第四首涉及到乾隆皇帝的出生地:
慶善祥開華渚虹,降生猶憶舊時宮。
年年諱日行香去,獅子園邊感聖衷。
管世銘在這首詩的後面有個原注,說:「獅子園為皇上降生之地,常於憲廟忌辰臨駐。」這里明確地說:獅子園是乾隆皇帝的誕生地,因此乾隆常在先帝雍正駕崩的忌日,到這里小住幾天。
獅子園是承德避暑山莊外的一座園林,因為它的背後有一座形狀像獅子的山峰而得名。康熙到熱河避暑時,雍正作為皇子經常隨駕前往,獅子園便是雍親王一家當時在熱河的住處。管世銘等一些朝野人士認為:避暑山莊獅子園是乾隆的降生地。
(2)嘉慶元年(1796年)八月十三日,乾隆帝86歲大壽,以太上皇身份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跟隨去了,寫下《萬萬壽節率王公大臣行慶賀禮恭紀》詩慶賀。詩中提到乾隆的出生:「肇建山莊辛卯年,壽同無量慶因緣。」其詩下注雲:「康熙辛卯肇建山莊,皇父以是年誕生都福之庭。」嘉慶在詩後註解說,皇祖康熙辛卯年(康熙五十年)題寫了「避暑山莊」匾額,皇父乾隆也恰好於這年降生在山莊,這是值得慶賀的福壽無量的因緣!然而,有人認為「都福之庭」是泛指,不一定在避暑山莊。
3)嘉慶二年(1797年),乾隆又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再次寫《萬萬壽節率王公大臣等行慶賀禮恭紀》詩祝壽,在詩文的注釋中,嘉慶把皇父乾隆的出生地說得更明確了:「敬惟皇父以辛卯歲,誕生於山莊都福之庭。」嘉慶在這里明白無誤地點明皇父乾隆誕生於避暑山莊的都福之庭。
嘉慶以上兩次詩注都表明:皇父乾隆出生在承德避暑山莊。但是,在十幾年後,嘉慶卻 放棄了皇父乾隆出生在避暑山莊的看法。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清朝每一位皇帝登極以後,都要為先帝纂修《實錄》(記載一生經歷、言行和功業)和《聖訓》(皇帝的訓諭)。嘉慶十年(1805年),嘉慶帝命朝臣編修乾隆《實錄》和《聖訓》。嘉慶在審閱呈送稿時,發現《實錄》和《聖訓》稿都把皇父乾隆的出生地寫成了雍和宮。他命編修大臣進行認真核查。這時,翰林出身的文華殿大學士劉鳳誥,把乾隆當年寫的詩找出來,凡是乾隆自己說出生在雍和宮的地方都夾上黃簽,呈送嘉慶審閱。嘉慶面對皇父御制詩及注,感到問題十分嚴重。嘉慶在皇父出生地的問題上,怎能違背皇父本人的旨意呢!於是,嘉慶放棄了皇父出生在避暑山莊獅子園的說法,改為出生在雍和宮的說法。嘉慶命在《實錄》和《聖訓》里這樣記載乾隆皇帝的出生:「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時,誕上於雍和宮邸。」
可是,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嘉慶帝突然在避暑山莊駕崩。在當時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等撰寫的嘉慶《遺詔》中,採用了乾隆生於避暑山莊說,把乾隆誕生地說成是避暑山莊。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嘉慶帝到塞外木蘭秋獮,嘉慶二十五年(1820)七月二十四日,到達避暑山莊,第二天突然死去。在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以嘉慶名義撰寫的《遺詔》末有「皇祖降生避暑山莊」一語,就是說乾隆當年就生在灤陽行宮,即避暑山莊。新繼位的道光帝發現這一問題後,立即命令以每天600里加急,將已經發往琉球、越南、緬甸等藩屬國的嘉慶《遺詔》從路上追回來。改寫後的《遺詔》,把原來說乾隆生在避暑山莊,很牽強地說成乾隆的畫像掛在避暑山莊。《實錄》記載修改後的《遺詔》,原文如下:
古天子終於狩所,蓋有之矣。況灤陽行宮,為每歲臨幸之地。我祖、考神御在焉,予復何憾!
道光為把他爺爺乾隆出生在北京雍和宮的說法作為結論確定下來,不得不把他父親嘉慶當年說乾隆生在山莊的詩及注都改過來!由於嘉慶的詩早已公開流行天下,如果大張旗鼓地修改,結果會欲蓋彌彰。所以道光改得不徹底,有一部分沒有改的《嘉慶御制詩集》流傳下來,從而愈加使天下官員百姓對乾隆出生地疑竇叢生。
乾隆帝到底是出生在北京雍和宮,還是出生在承德避暑山莊?至今學術界沒有定論,仍然是一個歷史的疑案。
如果是普通百姓,他出生在什麼地方,對家庭來說可能算是一回事,但對民族、對國家來說並沒有什麼影響。然而,乾隆皇帝卻不同,乾隆的出生地同他的生母是誰密切關聯。大家為什麼關心乾隆的生母是誰呢?因為乾隆的母親「出身名門」或「出身微賤」,會直接影響乾隆的皇位、事業;如果乾隆的母親是漢人,則又關涉到更為復雜的政治問題。
親生母親之謎
乾隆的生母,正史記載為「原任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女」;野史傳說則有多種說法,如熱河宮女李金桂、內務府包衣女子、傻大姐、「村姑」、海寧陳夫人等。
乾隆的生母是誰,的確是一樁歷史疑案。皇帝的生母出了疑案,這在清朝十二帝中是僅有的,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康熙五十年(1711年)七月二十六日,康熙從北京出發到達避暑山莊,九月二十二日回到北京。其間,乾隆的父親雍親王胤禛,七月二十六日赴熱河請安,八月十三日,乾隆出生。這中間只有17天。就是說如果乾隆在避暑山莊出生,那麼他母親在臨產前17天,大腹便便,行動不便,怎麼會到避暑山莊去呢?乾隆的生母或許另有其人?
野史記載與民間傳說,有多種說法:
第一種傳說,乾隆生母是浙江海寧大學士陳世倌(guān)的夫人。海寧在清朝有「陳氏三宰相」——順治朝大學士陳之遴、康熙朝大學士陳元龍、雍正朝大學士陳世倌,他們都不是靠裙帶關系,而是靠自身能力當上大學士的。
陳世倌,俗稱陳閣老,在康熙年間入朝為官。傳說陳世倌與雍親王一家常有來往,今天陳閣老的舊宅,還保存有一塊九龍匾,據說是雍正親筆書寫的。那一年恰好雍親王的福晉和陳閣老的夫人,同月同日分別生了孩子。雍親王就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家的男孩竟變成了個女孩。陳閣老意識到此事性命攸關,不敢作聲。那換入宮中的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許嘯天《清宮十三朝演義》說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就是探望親生父母。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陳閣老家的安瀾園,為的就是與生身父母相聚。但據孟森著《海寧陳家》考證,乾隆南巡第一次、第二次都沒有到海寧。第三次到海寧,陳世倌已死。可見乾隆下江南為了看望他的生身父母的傳說純粹是捕風捉影,根本沒有根據。陳家乾隆古裝像的園子叫「隅園」,因位於城的一隅而得名。乾隆第四次南巡住隅園,同浙江海塘工程有關,所以乾隆將「隅園」改名為「安瀾園」。當代香港小說家金庸是浙江海寧人,他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圍繞乾隆身世之謎展開的。金庸在小說中有聲有色地寫道:陳世倌的小孩抱進雍親王府,哪知抱進去的是兒子,抱出來的卻是女兒。陳世倌知是皇四子掉的包,大駭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這個故事一出籠,乾隆是陳閣老的兒子的傳說,便越傳越廣,越講越真。關於「調包」的故事,清朝中期就有傳說。先說康熙出自陳家,後來這個傳說不攻自破,就又移花接木,安在乾隆皇帝的頭上。其實,乾隆出生時,雍正的長子、次子雖已幼年早死,但第三子已經8歲,另一個妃子又即將臨產。且這時雍正才34歲,正當壯年,他怎麼會在已經有一個8歲兒子的情況下,急急忙忙、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兒去換陳家的兒子?這從情理上也是說不通的。退一步說,其時雍正並不知道自己將來能否登上皇位,又怎麼會知道陳家兒子是有大福之人呢?
第二種傳說,晚清長沙湘潭有一位著名詩人、學者王闓運提出,乾隆的生母雖然是鈕祜祿氏,但的確與避暑山莊有關。王闓運是曾國藩的幕友,做過大學士肅順的西席(家庭教師),也是晚清著名的詩人。他在《湘綺樓文集》里提到乾隆之母:
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貧無奴婢,六七歲時父母遣詣市買漿酒粟面,所至店肆大售,市人敬異焉。十三歲時入京師,值中外姐妹當選入宮。……孝聖容體端頎中選,分皇子邸,得在雍府。
後來雍親王生病,此女日夜服侍。數月雍親王病癒,她懷孕生下了乾隆。張采田《清列朝後妃傳稿》中轉引英和《恩福堂筆記》和王闓運《湘綺樓文集》記載,促發人們更加註意這個疑案。這一說法富於傳奇色彩。清遺老金梁等認為:清朝選秀女制度是非常嚴格的,從清宮《欽定宮中現行則例》中,可以看到當時清宮的一些有關規定。清宮的門衛制度更是森嚴,怎麼可能讓承德地方一個女子混進皇宮並入選秀女呢?所以這種傳說是靠不住的。
第三種傳說,曾做過熱河都統幕僚的近代作家、學者冒鶴亭說:乾隆生母是熱河漢人宮女李佳氏。上海淪陷期間,作家周黎庵寫了《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發表在《古今文史》半月刊上(1944年5月1日),援引冒鶴亭的說法,並添加雍正喝鹿血等情節,增加了故事性:傳說雍正在做雍親王時,一年秋天在熱河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雍正喝了鹿血。鹿血壯陽,雍正喝後躁急,身邊又沒有王妃,就隨便拉上山莊內一位很醜的李姓漢族宮女幸之。第二年,康熙父子又到山莊,聽說這個李家女子懷上了「龍種」,就要臨產。康熙發怒,追問:「種玉者何人?」雍正承認是自己做的事。康熙怕家醜外揚,就派人把她帶到草棚。醜女在草棚里生下一個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台灣學者庄練(蘇同炳)在《乾隆出生之謎》文中、台灣小說家高陽在《清朝的皇帝》書中,都認同這一說法,甚至於提出李氏名叫金桂,因為她「出身微賤」,而旨令鈕祜祿氏收養這個男孩,於是乾隆之母便為鈕祜祿氏。盡管乾隆生在草棚的傳說流傳很廣、故事生動、影響也很大,但那畢竟是野史,是靠不住的。
第四種傳說,晚清文人天嘏在《清代外史》中,說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看自己是否像漢人。乾隆的確在宮中經常穿漢服,現在故宮還保存著不少乾隆穿漢服的畫像,也許這就是引起傳說的原因之一。如果僅根據他穿的衣服而確定乾隆的出身,其結論肯定是荒唐的。
第五種傳說,民國時期曾任國務總理的熊希齡,從「老宮役」口中聽得所謂乾隆生母的故事,並對胡適之講道:「乾隆帝之生母為南方人,渾名『傻大姐』,隨其家人到熱河營生。」這種傳說因《胡適之日記》而流傳甚廣。
雖然以上傳說並不可靠,但是,乾隆的生母,的確存在文獻與檔案上的疑點:
成書於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蕭奭(shì)的《永憲錄》卷二記載: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二十二日)
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冊立中宮那拉氏為皇後。詔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為貴妃,李氏為齊妃,錢氏為熹妃,宋氏為裕嬪,耿氏為懋嬪。
蕭奭在這本書中還提出:「齊妃或雲即今之崇慶皇太後。俟(sì)考。」就是說,在當時就有人對乾隆的生母是誰提出了懷疑。
高陽先生在《清朝的皇帝》一書中認為:蕭奭《永憲錄》中,「這『俟考』二字,是一暗示,是一隱筆兼曲筆的巧妙暗示;齊妃非高宗生母,而故意這樣寫,是曲筆;齊妃李氏,暗示高宗生母姓李,此為曲筆。」但是,高陽沒有看到清宮的檔案。
清朝政府有個規定,皇帝家族生兒育女,每3個月要上報一次,寫明出生時間和生母。每隔10年,根據出生和死亡記錄的底稿,添寫一次皇室族譜,就是《玉牒》。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記錄底稿上,都清楚地寫著世宗憲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純皇帝(乾隆),於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由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凌柱之女誕生於雍和宮。
❿ 黃谷柳的小說
黃谷柳 Huang Guliu(1908~1977),廣東防城人。中共黨員。1929年畢業於雲南省第一師范學校。生於越南海防市,三代華僑,1927年到廣州參軍,曾參加軍閥混戰,抗日戰爭時參加淞滬及南京戰役,後在重慶參加文協,從事小說、戲劇創作,任《南方日報》記者,1949年參加解放軍,歷任粵桂邊縱隊司令部秘書,廣東省文藝創作室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一、二屆理事。1938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協。著有長篇小說《蝦球傳》,中篇小說《楊梅山下》、《和平哨兵》,話劇劇本《牆》,電影文學劇本《七十二家房客》,散文通訊集《戰友的愛》等。
《蝦球傳》是最著名的一部
每次走過天橋,碰到賣舊小人書的,我總會駐足良久,有時也會掏錢買下一套來。不過,不會再去翻看它。最多是在找其他書的時候,眼角掃過它們,怕再滋生出矯情的喟嘆,便急急將眼光移到能創造剩餘價值的書上。媒體爆炸的時代,懷舊是一種奢侈。
再次見到《蝦球傳》時,我又有了類似的感覺。《蝦球傳》是一本怎樣的小說?相信看過它的同齡人,無需我再介紹。當年,我們都曾那樣如飢似渴地閱讀過;而沒看過的年輕一代,估計我說得越啰嗦,他們越沒有閱讀的興趣,哪怕它現在又被浙江文藝出版社列為「小說老店」系列重新出版。
《蝦球傳》原來是一部名副其實的「連載體小說」:1947年開始在夏衍主持的香港《華商報》副刊上連載,原計劃寫四部,但寫了三部後,因作者黃谷柳先生與他筆下的主人公一樣加入「革命隊伍」而停筆。1985年,花城出版社在國內首次出版了《蝦球傳》,小說同時被改編為話劇和八集電視連續劇(當年,由成方圓演唱的電視劇主題曲《遊子吟》曾唱遍街頭巷尾)。從內容上看,這又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紅色經典」,因為它講述了香港草根少年蝦球從一個「馬仔」成長為「革命戰士」的傳奇性經歷:從「黑」到「紅」,這倒有點像後來的郭靖,他也是先混黑社會,後再「找到救國救民的道路」,成為「俠之大者」的。
蝦球的經歷,不可謂不曲折。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也在於通過蝦球的視角,詳盡地展示了上世紀四十年代香港特有的殖民地景觀,無論是對黑社會組織結構、入門行規、黑話手勢的介紹,還是對水上人家和下層工人生活的展示,都較為真實可信。
但閱盡武俠,再看蝦球,他的英雄故事,除了令人觸發一點童年的記憶,實在再也掀不起內心的一絲波瀾。而作者所採用的那種涼白開般的通俗性敘述,在今天,已造成了新的「閱讀障礙」。也許有人會把這一切都推到「時代局限」和連載體小說的「體裁局限」上,但別忘了,早在《蝦球傳》之前26年,魯迅的《阿Q正傳》也是「連載小說」,而中國的白話小說發展到《蝦球傳》時代,沈從文、張愛玲等大師早已奠定了文學史上的地位;即使就通俗小說而論,張恨水的藝術成就,也遠在黃谷柳之上。
站在今天的角度來評價六十年前一部通俗小說的藝術成就,既有站著說話不腰疼之嫌,也有失厚道。作者黃谷柳先生也因為他的藝術創作被劃為右派,一生歷盡坎坷。但既然現在有人不止一次地要把《蝦球傳》列為經典,那就有必要讓讀者明白,它屬於哪方面的經典,它的經典之處在哪裡。這樣,才真正有利於我們對「經典」的客觀認識。就像當年,少年的我第一次看完《蝦球傳》時,總有一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在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在老牌的「反共帝國主義」殖民統治下的香港,他們怎麼可以允許這樣的進步小說在報紙上連載?
這個問題在今天已經不成問題,但有時,不成問題的問題,往往又是更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