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金庸武俠小說有哪些硬傷
鹿鼎記,開頭太文學,虎頭蛇尾,武俠不精彩,情節平淡讓人想睡覺;天龍八部,總是心頭一熱推動劇情,有些生硬。鹿鼎記,開頭太文學,虎頭蛇尾,武俠不精彩,情節平淡讓人想睡覺;天龍八部,總是心頭一熱推動劇情,有些生硬。
B. 金庸武俠小說的成功和不足之處
金庸寫的情都是很合乎常理的感情,又不夠超脫,沒有一股真正的胸襟和英雄氣概。唯一看似夠英雄的,就是趙半山和苗人鳳,但是,卻還是沒什麼底蘊,少了些英雄事跡做陪襯。蕭峰就是一個屠夫,又有何英雄可言。
C. 金庸武俠小說到底哪兒不好
金庸武俠要說瑕疵,不是沒有,但基本構不成所謂的真正的缺點,金庸小說代表了中國人一貫的一種夢想(成人童話設定),他也展示了中國文化的一方面,甚至對一些封建禮教進行駁斥,雖然裡面還有一些糟粕(比如殺全家滅門的【正義】之舉(當然不會是主角),比如濫殺無辜(當然這也不是主角所為,韋小寶除外),比如不尊重歷史),但畢竟是小說,作者從來沒把小說里的內容作為正確的價值觀標榜給讀者,作者完全可以說【我這么說又沒說這樣一定是對的啊!】
沒錯!福樓拜寫《包法利夫人》可不是讓你去出軌,也沒說出軌是對的!
金庸小說在我看來,沒什麼大不好的,不過有人說,金庸把武俠寫完了,寫光了。
這么說,以前就有人這么說過,
然後,古龍給了這些人第一個巴掌
孫曉給了這些人第二個巴掌
先不管他們寫的好還是壞,我只知道,古龍和孫曉在真正意義上脫離了金庸的范疇
D. 金庸小說的局限性
文學形式在某種意義上即寫作傳統,通常包括文學創作中常規手法的體系和與此相連的讀者的視野期待。目前通俗文學作品中的文學形式問題的解決者中的集大成者,恰恰不是別人,而是金庸。
首先,金庸小說作為武俠小說,它承襲了武俠小說這一文類的特點,即金庸在創作過程中保持了武俠小說復雜的文學、文化、社會、歷史內涵,典型的創作了繁復多變的武俠文學。武俠小說在舊中國小說里是文學流派的一個大的分支,它與傳統小說一樣也是由評話、彈詞、說書等演變而來的。在內容方面,與武俠有關聯的單四大名著中就牽扯到三部;在形式方面,新派武俠小說與舊派武俠小說並沒有多大區別,江湖恩怨、門派斗爭、武林紛爭、男女愛恨、兄弟情義照例還是新派武俠常用的模式和顯揚的主題,它的復雜變化反映在小說的思想上。正如金庸所說:「武俠小說所繼承的,是中國傳統小說的表現形式,就內容而言,武俠小說和《水滸傳》差不了多少,當然寫的好不好是一回事,但形式是中國的形式,是繼承了中國小說的傳統。」②所以,魯迅在寫《中國小說史略》時也得提到《七俠五義》和《兒女英雄傳》,而魯迅若再生,他也必須得提到金庸小說、古龍小說、梁羽生小說。一個真正的思想的巨人在評價文學作品時是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
其次,金庸小說襲用了舊小說在行文時夾用詩詞、歌賦、聯句,在回目中使用對聯、詩詞,在語言上使用白話、夾用韻文等特點。金庸在行文時很會玩「花樣」,像元好問的《摸魚兒》、丘處機的《無俗念》、岳飛的《滿江紅》、李白的《俠客行》等都運用得渾然天成,毫無斧鑿之痕。金庸在回目上為了小說的古典意境所做的裝潢更是心機用盡,他在1978年10月《天龍八部》修訂本的後記中寫道:「曾學柏梁體而寫了四十句古體詩,作為《倚天屠龍記》的回目,在本書中學填了五首詞作回目。」③他還頗費周章的在先祖查慎行的七律中選了五十行對句作為《鹿鼎記》的回目。不過,金庸也在幾本書中沒有堅持這種通俗文學固有的思維慣性,殊為恨事。盡管如此,金庸在回目上的成就還是鶴立雞群,試看《天龍八部》四十一——五十回的回目:「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老鷹小丑/豈堪一擊/勝之不武/王霸雄圖/血海深仇/盡歸塵土/念枉求美眷/良緣安在/枯井底/污泥處/酒罷問君三語/為誰開/茶花滿路/王孫落魄/怎生消得/楊枝玉霞/敝履榮華/浮雲生死/此身何懼/教單於折箭/六軍辟易/奮英雄怒。」這一曲氣吞萬里如虎的《水龍吟》於細微處峰迴路轉,英雄俠義與兒女情長互為映襯,真是「虎嘯龍吟,挽巢鸞鳳,劍氣碧煙橫!」④
再次,金庸小說潛移默化的借鑒了一些中國式的傳統手法,如說書藝術、插科打諢角色的引入、全知敘述和次知敘述的運用、戲劇舞台的架設、假全知狀態下的視覺與心覺的堂皇運用等。如在人物的塑造上,金庸依靠視覺與心覺的運用,半明半暗地描寫人物和事件在客觀視覺中留下的意味深長的空白點,輕易地迷惑住了讀者,加上精細的心理刻畫,終使岳不群成為武俠小說史上最成功的「虛偽家」。又如周伯通、桃谷六仙、岳老三、華山二老等插科打諢一類角色的引入,更令金庸小說錦上添花,對於減低小說的沉悶氣氛大有裨益。李漁的《閑情偶寄》就說了「插科打諢、填詞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歡、智愚共賞,則當全在此處留神。文字佳、情節佳,而科諢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韻士,亦有瞌睡之時。作傳奇者,全要善驅睡魔,睡魔一至,則後乎此者雖有《均天》之樂,《霓裳羽衣》之舞,皆付之不見不聞,如對尼人作揖,土佛談經矣。」⑤但即使是如此「末技」,也是多少文人夢寐難求的啊!
到了這里,真相才清晰起來:中國形式的寫作傳統處於作品中整體藝術構架中較符合傳統欣賞習慣,較易為大眾所感知的位置,它們較早地隨著說書、評話、彈詞等藝術形式深入民間,成為影響讀者審美心理的重要因素。類型化或程式化的寫作傳統也並不意味著貶義,還有可能是某些藝術形式的重要特徵的中性表述,只有「胸中大有丘壑」的「裝載家」才是最後的贏家。優秀的作家總是會想方設法去豐富作品的內涵和藝術表現手法,如錘煉語言、增添新的類型或亞類型、將中西相形式結合等等。而金庸小說的成功也就在於它大俗大雅,至幻至真,超越俗雅,充分的繼承了中國傳統形式的衣缽,發揚了其武俠小說的特質,成為了20世紀最中國形式的小說。金庸是矛盾的,但這並不一定是缺陷,一個真正意義的作家總是生活在矛盾中並探索著人間百態。
二
王朔先生在《我看金庸》里曾引言道:「金庸小說的文字有一種速度感。」又說「老金從語言到立意基本沒脫舊白話小說的俗套。」⑥這是比較中肯的說法,金庸的語言的確有速度感,是白話小說,很俗,而這也恰恰是金庸語言的長處。只是,王朔用金庸的優點或長處去批評金庸,孔門賣文之際未免有點貽笑方家的味道。
金庸的語言可以用「行雲流水,平中見奇」一言以蔽之。金庸在行文時常會引用一些古典詩詞,並運用的極富韻味,但其語言的主要魅力不在於此。金庸的語言通俗,淺顯,流暢,靈活生動,沒有難認的字,難懂的詞和艱澀的句子,語言的動作性強,極善構築戲劇性場面,具有一種令讀者忘記或忽略文字的速度感。讀金庸小說時,迎面而來的是古樸、蒼勁的感覺,初看似乎語不驚人,但愈展開愈魅力無窮。金庸總是試圖在作品中不說而又說點什麼,那意境的升華令人如飲佳釀,讀者於微醉之間已無形之中進行了一場靈魂的「加冕」。毋庸置疑,金庸的筆是靈動而又厚重的,但也誠如陳墨所言:「金庸小說的語言,之所以看起來沒有什麼突出的特殊,那是因為作者並不追求風格的單一性,而是進行不同方式的敘述探索,不斷改進和創造自己的敘述方式及語言風格,同時不斷地拓展語言的疆域,豐富小說的形式美感。」⑦如其為郭芙設計的一系列語言就不僅把她的尖酸、刻薄、嬌氣表現了出來,還把她對楊過既愛且恨的女人心態體現得淋漓盡致。試看《神鵰俠侶》三十九回《大戰襄陽》里對郭芙的描寫:「郭芙一呆,兒時的種種往事,霎時之間如電光石火般在心頭一閃而過:『我難道討厭他么?武氏兄弟一直拚命來討我的喜歡,可是他卻從來不理我。只要他稍為順著我一點兒,我便為他死了,也所甘願。我為甚麼老是這般沒來由的恨他?只因我暗暗想著他,念著他,但他竟沒半點將我放在心上?』……二十年來,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的心事,每一念及楊過,總是將他當作了對頭,實則內心深處,對他的眷念關注,固非言語所能形容。可是不但楊過絲毫沒明白她的心事,連她自己也不明白。此刻障在心頭的恨惡一去,她才突然體會到,原來自己對他的關心竟是如此深切。」可以這么說,郭芙這個人物的刻畫在金庸小說中是極具里程碑意義的,她的意義絕對不下於小龍女,李莫愁以及黃蓉,而大多數的讀者卻總是先入為主的把自己當成了楊過,而把郭芙當成了對頭並對之無比痛恨,殊不知此舉乃是入寶山而空回,買櫝而還珠了。金庸小說就是這樣:語言升華成性格,性格升華成命運,而命運反過來又影響語言,如此循循導之,步步深入。
金庸語言不僅藉助白描和心理刻畫,還常隨心所欲地運用各種修飾手法。記憶猶新的是《雪山飛狐》中描寫胡一刀夫婦的那句話:「這一男一女啊,打個比方,那就是貂蟬嫁給了張飛……」在這里,人物形象藉助語言的勾勒而顯得如魚得水,它喚起的想像與聯想讓讀者再也抹不去對這一對夫妻的記憶。金庸的語言還很幽默詼諧。從「老頑童」到「桃谷六仙」再到「韋小寶」,這些令人捧腹的人物使得小說此起彼伏,有滋有味。他們或是成為一種意義或思維的化身,或是成為小說重要情節或線索充實小說內容,或是與敘事角度和評點相結合,不但為金庸小說吸引了無數的讀者,也為這個快節奏的世界注入了一股活力。
在故事創作中,幾個事件可以同時發生,但是話語卻必須把它們一件一件地敘述出來,即使是《天龍八部》這么一部氣勢恢宏、多頭並進的作品也得如此。這就要提及語式中的講述與描述。講述與描述的區別體現在敘事角度、人稱轉換、敘事與故事的距離以及敘事態度上,「講述是歷時性的敘述,提供故事的來龍去脈,交代人物的過去以及有關信息」;而描述則「比較含蓄,多用客觀或『中性』的語調」,是「給定了場面的戲劇性的現時性的敘述型語式」⑧。講述與描述的靈活運用在金庸小說中隨處可見,如《倚天屠龍記》第二章《武當山頂松柏長》的最後一段寫道:「張君寶其時年歲尚輕,也不敢斷定自己的推測必對。他得覺遠傳授甚久,於這部九陽真經已記了十之五六,十餘年間竟然內力大進,其後多讀道藏,於道家練氣之術更深有心得。某一日在山間閑游,仰望浮雲,俯視流水,張君寶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貫通,領會了武功中以柔克剛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長笑。」這是描述性的,後面又接著道:「這一番大笑,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大宗師。他以自悟的拳理、道家沖虛圓通之道和九陽真經中所載的內功相發明,創出了輝映後世、照耀千古的武當一派武功。後來北游寶鳴,見到三峰挺秀,卓立雲海,於武學又有所悟,乃自號三豐,那便是中國武學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張三豐。」這又是講述了。在這段話里,描述轉換成講述是不著痕跡的,細心的讀者在閱讀《袁崇煥評傳》時肯定更會有這種感覺。
E. 金庸小說的缺陷都有哪些
一、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一些自相矛盾處。例如,許多重要人物的年齡都有矛盾
,如郭靖、黃蓉、段譽、慕容復等人的年齡。還有一些前後事件也有矛盾的地方。
二、有關歷史和民俗方面的問題。金庸被譽為在文史和民俗方面有甚深的造詣
,但在他的小說中也有不少在這方面不夠准確、甚至是出錯的現象。
三、為了製造奇幻的情節,不顧人物性格發展,不顧情節發展的合理性,不顧
人物的心理活動的真實性。這類現象在別的武俠小說中是相當多的。一般說來,金
庸還是比較注意人物性格的描寫的,但在他的小說中這一類現象仍然是有一些的。
四、一些和一般的評論不同的意見。這里所說的一般的評論,主要是指包括金
庸的好友倪匡在內的,港台的所謂「金學家」們所作的。近來內地的一些對金庸小
說的評論也急追直上力金庸小說的諛美大有超過港台「金學家」們之勢。這部分內
容並不屬於金庸小說本身的缺陷。
2
以下文章是綜合網路上的一些看法。
(1)喜歡一個人,喜歡一本書,不是只是盲目的說他(它)如何好,也要知道他(它)有那些不足之處,固作此篇。看了許多別人對金庸的評價,所以不免受了他們的影響,甚至有抄襲的嫌疑,不過想起一位哲人說過:已經消化了的東西,就是你自己的。也就釋然。
一、總體構思模式化、公式化。如在《笑傲江湖》中,分為五嶽各派、少林、武當、日月神教八派,繼而衍生出他們之間的恩怨情仇。八派之間的矛盾並非來自現實生活的矛盾,而是作者杜撰的。以金庸之才,如進行純文學創作,未嘗不能成為中國的巴爾扎克。但他卻選擇了本身有嚴重缺陷的武俠小說,任金庸有天大的本領,也跳不出如來佛的手心,金庸任是妙筆生花,也不過是「帶著枷鎖跳舞」。
二、脫離現實。有人說金庸是浪漫主義,然而,浪漫則已,卻浪漫的不夠徹底。以金庸之才華,何不來個徹底浪漫,創造一部新時代的《西遊記》?有人說金庸是魔幻現實主義,「魔幻」有之,「現實」卻未必。即使有那麼一丁點兒現實,也在虛無縹緲的魔幻寶瓶里化為血水了。
三、融武俠與歷史於一體,是金庸小說的特色,卻也有以假亂真的副作用。金庸這種亦真亦假、虛實交織的信史寫法,完全是對歷史的歪曲,誤導讀者這個副作用,比這種寫法的正作用要大得多。
四、情節重復、羅嗦。任金庸不斷的變換時間、變換地點、變換人物、變換兵器,也擺脫不了重復與羅嗦。繁冗拖沓的打鬥場面,一次次的出現,即使小學生也知道這樣寫不對。其實,《明報》之所以經久不衰,全靠金庸小說來裝飾門面,小說可以帶來金錢,金庸當然明白寫長的好處,為了金錢,金庸背叛了自己的才華。
五、殺人、血腥的打鬥、拉幫結派,造成不好的社會影響。我們不要求小說成為生活教科書,但小說家卻應該考慮小說帶來的社會影響、社會效應。
六、小說創作違背意願,創作態度不嚴肅。創作是一件庄嚴而神聖的事情,可是金庸卻請人代筆。《天龍八部》請倪匡寫了一部分是人盡皆知。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創作思路,而當倪匡把「阿紫的眼睛弄瞎了之後」,金庸運用自己駕御文字的能力,竟順著寫了下去!這在文壇形成一股不良之風,金庸如此不嚴肅,非大家之風范。金庸背叛了文學。
七、嘩眾取寵。眾所周知,《神鵰俠侶》最好的結局,莫過欲讓龍楊二人終生思念卻不得相見,這一點金庸也提到過。但為了《明報》的銷路,金庸不得不順從大眾心理,鬧個皆大歡喜。文學不是鬧劇,金庸此舉,讓人鄙夷。
我一直認為,廣為人詬病的金庸書里的不科學,其實都是些先入為主傲慢的想當然。
金書里多有小概率事件的傳奇,卻沒有不可能事件的意淫。我其實有個小方法,金書的缺陷,其實看金庸自己的態度就知道了,也就是新修版對三聯版改動的方向。(改動的方向,改動的方向……)所以我認為,金庸的局限,最大問題之一就在於為了保證通俗,多多少少不敢把主角(很多前期作品的主要角色)置於真正的道德困境和人生陷阱里。
大概是常說的主角光環的意思,但是沒有批評意。因為主角其實也遇到了不少難題,也沒有無概率事件發生過。故而金書里配角作為作者更能自由支配的載體,比主角多了不少的悲劇與困境,而作者並不是為了襯托主角才寫得這么慘,他們往往都各自豐富著,寄託了很多感情。而主角的困苦,就算有,也是一筆帶過,絕不多寫,不給讀者太多時間代入。
所以《射鵰英雄傳》里郭靖困惑時,立馬有母親來自刎明志,有師傅以身作則;
比如《連城訣》里困在雪谷時,偏偏就主角有食物,金庸把人性的實驗放在配角上,主角是讀者要代入的,他不太敢動;比如《天龍八部》,一個喬峰的困局,要用喜劇性的二個兄弟來沖淡,而段譽虛竹也有心理困境的,卻寫得極隱晦,粗讀絕讀不出來,只有個神仙美眷美滿結局的模糊概念;
比如《笑傲江湖》令狐沖經歷的人性險惡絕不弱於林平之,但是令狐沖經歷的這部分卻不能寫得明顯了,只有些簡短的概述和驚鴻一瞥的念頭;《倚天屠龍記》里張無忌的人物性格極豐富,卻只有在情愛上的困境敢寫一些(已被罵成渣男),其他的都不怎麼敢寫;《神鵰俠侶》的過神心理很值得賞析(正正邪邪),但很多人粗讀多半覺得楊過一直正義而討厭黃蓉等。三聯版里,也只有個韋小寶,封頂之作,才敢真正地去多寫一些心理。然而在《鹿鼎記》的後記,金庸這么說:「這篇小說在報上刊載時,不斷有讀者寫信來問:「《鹿鼎記》是不是別人代寫的?」因為他們發覺,這與我過去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其實這當然完全是我自己寫的。
很感謝讀者們對我的寵愛和縱容,當他們不喜歡我某一部作品或某一個段落時,就斷定:「這是別人代寫的。」將好評保留給我自己,將不滿推給某一位心目中的「代筆人」。有些讀者不滿《鹿鼎記》,為了主角韋小寶的品德,與一般的價值觀念太過違反。武俠小說的讀者習慣於將自己代入書中的英雄,然而韋小寶是不能代入的。在這方面,剝奪了某些讀者的若干樂趣,我感到抱歉。」往下為私貨:後來,世紀新修版時,金庸早已過天命之年。所以不再顧及讀者,他將段譽虛竹的困局寫明了些,王語嫣是心魔最後離開了他,他自己也出了家,虛竹的婚姻和門派可能都會困難重重;
所以袁承志愛的是阿九,但是要遵守信義,要一輩子守著青青;所以張無忌其實並沒有完全選定趙敏,誰推動的力大,他便最「愛」誰,實際上一個都放不下……但是說金庸老糊塗了的言論紛至沓來。事實上,這些改動還不夠好,金庸自己也不滿意,但是阻撓聲也多。當然阻撓的理由很多,有些也很有道理。面對阻撓和類型限制和本身筆力,金庸最後也折中了,也恰好體現在《鹿鼎記》新修版放過了韋小寶,最後沒有改動結局讓他家破人亡。
金庸自稱有兩個原因,一來在於韋小寶那樣的人不會輸的。第二個原因原話不記得了,用我的話說,是因為要表現的在於一群人一個時代,主角給讀者代入就好了,不必要改動一個人。出新修版時,金庸說再十年,也就是94歲後年時,還要再改小說。不考慮是不是真的,我還是挺期待的。
武俠,古有七俠五義,薛剛反唐,說唐,說岳之類,今有梁羽生,金庸也。武打加愛情點綴,再加 故事離奇,能飛檐走壁,功夫高深莫測,什麼蔡花寶典,少林功夫,武當之類,關鍵地方,且聽下回分解。娛樂型,地攤上種類繁多,可以批量生產,看過了什麼沒留下。國外也有,什麼俠盜之類……
金輪死後,中原武林盛況空前!楊過,郭靖,黃葯師,周伯通,南帝,等等。為什麼不能直驅蒙古包,將那些個啥盡數幹掉,而要一面喊愛國,一面雲游四方,死等韃子來改襄陽,以全郭靖忠義之名?幻想小說與歷史結合太緊,常出現如此悖論,沒辦法的事。
其實最大的問題就是老老實實練武功,一輩子都不會有進步
最好,無論怎麼評論,都是小說而已,本身就是假的。
F. 金庸小說缺點
金庸小說的缺點。
1.「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這些道理在金庸小說中是看不到的,或者說看到的只有反例。 段譽短短數年就集六脈神劍、凌波微步、北溟神功以及超強內力與一身。虛竹幾乎和段譽一樣,運氣奇好。蕭峰的機緣相比就差了,雖能學得丐幫、少林兩家之長,主要還是靠自身的努力。謝煙客本想害死石破天,陰差陽錯造就了石破天的古怪內力,又遇上十八泥偶、毒酒等等,變成天下第一。張無忌偶然得到九陽神功、偶然得到乾坤大挪移,聖火令、太極拳劍等等,武功突飛猛進。
2.在小說中,許多武林大師的能力幾乎達到近乎神妖的程度,而且金庸先生還著力虛構了「功力」的概念,「功力」可以積累,可以發散,可以傳導,甚至可以竊奪。在小說里,越老「功力」積的就越多越深,他們有時像神仙,有時像妖魔。完全違背現實的物理和生理基礎。
3. 金庸所虛構的武林世界,是一個非邏輯的世界,它對青少年心智的影響來看,它不利於青少年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也不利於青少年現代公民意識的建構。沉溺於這個與現代民主與法制社會格格不入的武林世界的青少年,很可能在現實生活中顯得思維混亂。
G. 談談金庸小說的不足之處
金庸是個很有野心的人,也是個很自負的人,我們可以看得出,從《書劍恩仇錄》到《鹿鼎記》,陳家洛到韋小寶,他每一篇都在追求變化,雖說在細節和一些次要人物上有些重復的地方,但總的來講是不存在重復的問題。 至於說「金庸筆下的俠與其說是武術家不如說是罪犯,每一門派即為一夥匪幫。他們為私人恩怨互相仇殺倒也罷了,最不能忍受的是給他們暴行戴上大帽子,好像私刑殺人這種事也有正義非正義之分,為了正義哪怕血流成河」,我們說金庸的小說是英雄傳奇寫作,表現的本就是與現實生活胡同的另一個世界的規則,你不能用現實社會的規則去衡量它,黑社會江湖本就是奉行赤裸裸的暴力原則,至於打打殺殺,這里借用弗洛依德的理論來說,人的兩大本能是性本能和攻擊暴力本能(我記得我小的時候一看到打仗的電影就來勁,比如《南征北戰》啦什麼的都看得津津有味,幾乎所有的男孩恐怕都有個這樣的特點),因此我們從流行文學和電視電影中可以看到,性和暴力永遠是吸引人的主題。不管我們從理想主義的層面如何否定它,文學與道德無關,借用當代批評家評價新寫實小說的一個批評術語:只表現,中止判斷;何況,你從金庸的小說里真的只看到打打殺殺嗎?金庸的武俠不是陳青雲的小說。至於說金庸小說中沒有政府和法治,是無政府主義的,一方面這是個想像的世界,滿足我們的英雄慾望偉大慾望,另一方面這樣的世界也並非不可能,比如社會秩序崩潰之後的亂世。 金庸不能評價過高和跟曹雪芹魯迅等並列的理由 一:語言太粗糙;這一點我在大學以前我一直沒有感覺到,相反我還覺得《鹿鼎記》的語言非常好,到我大學畢業以後看了大量的外國世界名著以後,我反過來再看金庸小說,我發現別的不說,妨礙我讀下去的最大一個障礙就是語言問題,就象看了歐洲四大聯賽無法忍受我們的甲A一樣。這跟《紅樓夢》的語言可以當散文讀甚至當詩來品評就差異太大了,跟魯迅的獨特而讓人印象深刻,連模仿魯迅文體都很有味道相比,金庸的差距是非常明顯的。一個語言粗糙的作家(啊肯曾經寫過《金庸筆下的江南意象》,老實說對這篇文章我是很不以為然的,金庸筆下的江南意象不咋樣,對比一下柳永的《望海潮》就可以看得出來)要捧得太高恐怕比較困難。 二:商業寫作和武俠寫作本身的弱點。金庸寫作的時候始終把讀者裝在腦子里,處處考慮讀者趣味,有沒有懸念,搞不搞笑,讀者看不看得懂,結果趣味性傳奇性導致的結果是虛擬的世界而且從當中看到的社會和人生也是虛擬的,由於金庸個人性格達觀,也由於他以講故事為主的寫的是社會歷史環境中的人,也由於他主體從作品中的退出,也由於他的反現代性和反西方性,因此他就沒能表達現代性的個體困境和真實感受,我們從他的虛擬的童話世界中醒來之後倍感悵然,而一當我們從學校走進社會,一當我們喪失幻想,我們開始面對人生和社會的真相,我們就再也無法沉入不真實的幻想當中,我們就很難再看得進金庸小說,我跟我認識的所有愛好文學的朋友探討過這個問題,目前還沒發現例外。 我們成熟以後成年以後也不讀安徒生童話也不讀一千零一夜,我們當然無法否認這些作品是經典作品。但你肯定不會去闡釋它不會在文學史教材上給它留太多位置,問題就在於它的精英性的空缺,金庸雖然做到了雅俗共賞,他的小說到底還只能是通俗小說,擠不進精英文學的殿堂(我這里並沒有採用後現代的取消中心邊緣精英大眾的做法,我始終堅持現代性的精英立場)。由於非現代性,你在闡釋金庸小說的時候你既無法應用現代文學批評理論也很難應用現代文學批評術語,民族大義這些東西都是很傳統的東西。當然也不是一點現代性都沒有,比如岳靈姍喜歡與岳不群相似的林平之而不喜歡令狐沖你可以用弗洛伊德的戀父情來進行精神分析批評和解釋;郭靖對武功的懷疑你可以認為是工具與價值,知識與信仰的矛盾;歐陽鋒的「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的現代性追問倒是很有意思,但被他置入武俠語境和總體幽默語境之後,現代性被消解無余,反而造成了陌生化間離的反諷幽默效果。 三:綜合性創造卻非獨創:「他是真好意思從別人的作品中拿人物,一個段譽為何不叫賈寶玉?若說老金還有什麼創意,那就是把這情種活活寫討厭了,見一女的就是妹妹,一張嘴就惹禍。幸虧他前邊還有個《水滸》,可以讓他按著一百單八將的性格往他筆下那些妖魔鬼怪身上貼標簽」,王朔的這個說法是沒有錯的,不僅段譽讓人想起賈寶玉,而且黃葯師無疑讓人想起魏晉人物,比如他「非湯武而薄周孔」,而楊過的狂也並不新鮮,論語裡面就有高歌「鳳兮鳳兮,何德之衰!」的楚狂接輿,而且還有李白這樣的人物可以借鑒;至於喬峰無論如何就讓人想起擊築而歌的高漸離,蕭蕭易水冷的荊柯,「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的大梁豪傑朱亥侯贏等人,一句話北地豪傑「燕趙慷慨悲歌之士」。韋小寶無論如何讓人想起阿Q,還有對歷史逐鹿和歷代帝王尤其對文革毛澤東的形象借用;還有其他許多,不一一舉例。 從情節上來看,模仿之處也很多,比如鐵膽周仲英掌斃獨子的情節無論如何會讓人想起梅里美的小說;而從結構技巧上來說也不新鮮,從他比較講究技巧的《飛狐外傳》來看,也會讓人想起《蝴蝶夢》的寫法,其中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講述也不新鮮。還有對歷史的概括,尤其《笑傲江湖》和鹿鼎記》二書,說深刻只能用傳統的眼光來看,有《史記》在前,有李宗吾的《厚黑學》在前,有梁啟超魯迅的小說雜文對歷史文化對國民性的批判在前,那還有什麼新鮮的呢?對一個智力稍微好一點的人來說,這些道理還有什麼新鮮的?我們不僅在歷史著作中可以看出這些道理,在現代中國社會中自己也可以體會出來。而且《天龍八部》等又是佛學觀念的演繹,我在金庸小說裡面可以看到儒佛道看到歷史,就是看不到金庸自己的東西,所以金庸雖然無所不包,索然博大卻不精深,雖然綜合創新卻非橫空出世的獨創,沒有對歷史人生人性的新的發現。就象吳祖緗說錢鍾書:「你的《管錐編》里什麼都有,就是沒有你自己!」四:寫女性和愛情的全面失敗:我們說在傳統意義上的小說中,愛情是永恆的主題,女性和愛情寫得成功與否,至為關鍵,金庸寫不好愛情和女性的原因在於,一是他的語言的粗糙,而且從他的語言特徵來看本非以文采見長,他與古龍的區別在語言風格上有點象本色派的關漢卿和文采派的王實甫的區別。我們說美麗的女性美麗的愛情要用美麗的語言來表達,金庸的本色的語言極不適合寫女性和愛情。而且女性以及戀愛中的微妙復雜的心理也需要作者本人細膩的感覺力需要作者是至情至性的人多少還是有唯美氣質的人,而達觀智性的情感粗糙的金庸適合寫歷史寫出道理適合旁觀人性卻不適合寫愛情適合營造美麗朦朧的感覺氛圍。比較起來他寫女性就比古龍差得太遠了。我把女人分為純情,風情騷情三種類類型,金庸勉強能寫好的是純情型的少女,至於後兩種類型,比如林詩音和林仙兒這種類型的金庸是不可能寫得出來也不可能寫好的。尤其體現在專門寫情的《神鵰俠侶》一書,完全是失敗,一方面是他寫愛情的失敗,一方面是楊過這個狂的人物的失敗,幾乎可以說是金庸所有小說里最差的。 五:從金學著作的低劣反觀原著的水準:我幾乎不看金庸研究著作,因為實在太糟糕,根本看不下去,問題出在哪裡?倒並不是說研究者水平低下,肯定也不會高,從他去研究金庸這點來看(做金學和錢學研究的人你都不要高估他的智商)就可以明白。但更重要的在於原著本就沒有什麼高度本就不值得研究,你再一闡釋,那就更膚淺了,相反,我看闡釋魯迅的著作卻百看不厭,研究金庸的陳墨嚴肅家炎無論如何無法跟錢理群比,因為金庸無法跟魯迅比。其實從才華上來講,錢理群非常平庸。 六: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金庸為了照顧讀者的文學歷史等知識修養,把一切問題反復解釋說得透透徹徹,我在中學的時候水平有限,感覺不到這個問題。現在看來,照顧讀者從審美上又帶來問題,我們說中國傳統詩詞都講究意在言外,繪畫講究留白,海明威有冰山理論,而現代德裹國伊瑟爾英伽登等人的接受美學和讀者反應批評理論則強調不確定性和留下空白,強調應該給讀者留下索解和想像的空間,由讀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學識個性進行體驗想像補充完成作品的具體化創造,作者不應該筆無藏鋒。從這個角度來講,金庸與魯迅的差距又比較大。 七::作品的非批判性:當然,我們說文學不是道德批判,有些人強調只表現不判斷。但真正偉大的作品不應該終止判斷。比如紅樓夢如果不對當時的主流價值觀念甚至儒佛道都進行否定性批判的話,他能創造出一個獨特的文學世界嗎?還有這樣的價值嗎?那種對現有價值觀念不進行批判的作品意義和價值終究有限的。看看三言二拍就可以明白。所以有人(比如岳彤)指責武俠小說的問題並非沒有道理。金庸太照顧讀者,太愛傳統,以至於毒品都給讀者吃。舉個例子,我們看〈阿Q正傳〉的閱讀感受,先是嘲笑他,漸漸得嘲笑我們自己,甚至於笑不出來了。而看〈鹿鼎記〉的感覺就不一樣,金庸顯然非常喜歡韋小寶。讀者也是越看越愛,甚至在心理和觀念上喜歡和接受這樣一個人物,效果是非常壞的。我就清楚的記得我們寢室有個金庸迷看了〈鹿鼎記〉從語言和性格特徵上彷彿自己都變成了韋小寶,王朔的小說也有這樣的壞效果,人們看了不是批判而是接受學習和模仿語言人格,而這樣的小流氓就象癌細胞一樣是會敗壞社會的。文學影響人的能力如此之強,我們對這種影響不能不批判。也許金庸自己是想批判的,但我從作品中看不到這一點。 八:無法獲得世界性:有些人寫作的時候不考慮讀者,不管是本國的讀者還是外國的讀者,有些人專門為世界寫作,寫的時候就考慮了翻譯,比如米蘭·昆德來,有些人專為本民族寫作,比如金庸。他把中國傳統的地方性的一切文化資源都用上了,尤其是表層具體的文化符號。這樣金庸就絕對無法獲得世界性。雖然他自己不在乎這一點,雖然我們反對西方中心,但不能為世界所接受說明作者在普遍人性把握上有缺陷,或者說因為中國人太不具備普遍人性。金庸自己說,如果拿五部作品出來,他不如大仲馬,而如果比十五部,他比大仲馬強,但那隻是中國人的感覺,漢語讀者的感覺,一個法國人能象我們喜歡〈三個火槍手〉和〈基督山伯爵〉那樣喜歡金庸的〈鹿鼎記〉和〈笑傲江湖〉嗎?我表示懷疑。最後說一句,從原創性來講,金庸實在不如古龍。 當然,以上評價對金庸未免太苛刻,有點象一個人矮小就嫌他不夠高,高了你又嫌他不夠矮小,感性你嫌他不夠理性,真要理性你有怪他不夠感性,而有些缺點本來就是伴隨優點而來的。一個人具有了其中一點就無法再有另一點,只是有些人把金庸太得太過,所以也就對他酷評一番。我個人倒對金庸始終佩服得很! 那麼如果要在中國小說史上來給金庸一個地位的話,他該處在什麼樣的地位呢?由於中國小說不如西方小說那樣發達,有那麼多經典,本來無法跟精英文學相提並論的金庸卻超過了許多拙劣的精英文學作家,我個人認為,在中國小說史上,到目前為止,金庸可以排在曹雪芹和魯迅之後排在第三位。但如果以後有更多的精英文學佳作出來,他的座次還得往後靠!他的受歡迎從側面也反應了一幫精英文學作家的無能。
H. 你認為金庸的小說有哪些缺點
文采不敢恭維歷史不及格
I. 金庸小說的不足之處
金庸小說作為現當代武俠小說的代表,在繼承傳統武俠小說的過程中,既有突出的成就,但也有一定的缺憾。具體表現為:
一、反封建卻又存在男權主義傾向:從小說主體內容上看,金庸是具有現代意識的,是反封建的。他主張個性解放、男女平等,反對重男輕女、男尊女卑。但在小說情節這樣設計只是因為男性是武俠文學中的中心,而女性只能像磁石一樣圍繞在男性周圍,即所謂的夫唱婦隨。在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這顯然是一種隱藏的男權主義觀念,並沒有逃脫傳統武俠小說的藩籬。
二、關注社會民生卻又遠離社會現實:與傳統武俠小說整體比較,金庸小說更加關注社會民生。作者筆下的英雄人物為國為民,不懼艱險,悲天憫人,大義凜然,其高尚精神不由不令讀者無聲贊嘆。但與《水滸》等古典小說比較,金庸小說無論是在反映社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上,還是在人物命運的安排和設計上,都與社會現實相悖,顯得不足。
三、崇尚自由超脫卻又與市場和商業性緊密聯系:武俠小說太注重商業考慮和讀者好惡這一缺點一直被詬病,金庸武俠小說當然也免不了這個俗。
雖然金庸小說存在著一些缺憾,但是瑕不掩瑜。
J. 金庸小說有什麼特點
金庸小說的承襲了武俠小說這一文類的特點,它保持了武俠小說復雜的文學、文化、社會、歷史內涵,典型的創作了繁復多變的武俠文學,並襲用了舊小說在行文時夾用詩詞、歌賦、聯句,在回目中使用對聯、詩詞,在語言上使用白話、夾用韻文等特點。它借鑒了一些中國式的傳統手法,如說書藝術、插科打諢角色的引入、全知敘述和次知敘述的運用、戲劇舞台的架設、假全知狀態下的視覺與心覺的堂皇運用等。而其超凡的功力在於他通過浪漫敘事構造的俠譜。傑出的武俠小說家,寫武俠,寫出的是人世的眾生相;敏銳的讀者,讀武俠,讀出的是人間的滄桑和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