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急求一部片子 我08年看的 是外來入侵攻打君士坦丁堡要把他改名伊斯坦布爾 有個外來的勇士來幫助
騎士蒂朗:少女陰謀Tirante el Blanco (2006)
導演:文森特·阿蘭達
主演:卡斯帕·扎弗 愛瑟·盧比娜 蕾歐諾·瓦特林
類型:劇情/冒險
根據文藝復興時期作家馬托雷爾·加爾巴的原著改編,這部小說被成為「史上最偉大的小說」,描寫了13世紀著名的騎士蒂朗被拜占廷國王委任去解救被土耳其人包圍的城市-康斯坦丁堡的故事。
比較搞笑的是這位騎士為了和公主偷情,大晚上的在公主侍女的引領下潛進了寢宮,卻反把公主驚得叫出聲來,逃出去的時候竟還摔斷了一條腿;事後為了不讓皇帝皇後懷疑,還故意在人前騎馬摔倒,將另一條腿也給摔斷了……最後拖著兩條斷腿上了戰場,軍營里與公主媾和的時候居然還要副將和公主侍女抬起來幫助上下使力……
② 君士坦丁堡的血淚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君士坦丁堡的血淚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前言
人生在世幾回真
愛過痛過只留痕
有緣相識無緣聚
蒼天只欺惜情人
敢問蒼天誰最真
真心愛過誰無痕
牛郎織女且難聚
況為世間有情人
沒有人知道它到底值多少錢;也沒有人知道它是怎樣流傳到現在;
只是知道它的身上連著很多凄美的愛情故事,只知道它的名字叫「君士坦丁堡的血淚」………………
傳說古老的土耳其帝國,有一條神秘而美麗的項鏈,叫做君士坦丁堡的血淚。
項鏈通身用黃金鍛鑄,上面鑲大顆大顆的紅寶石,中心的墜上鑲一顆超大鑽石。所有見過它的男人,都會震驚。所有見過它的女人,眼睛裡都閃爍著貪欲的光芒。
它有魔力。
絕世好劍都要飲處子的血,才能發揮出真正的威力。而這條項鏈,也喜歡飲有著虛榮心和貪婪心的女人的血。因為這條項鏈,有個很特殊的接扣。只有用一種非常特殊的方法才能解開。
幾個世紀前,不知何處傳來攀比寶石的風氣,一時間,各國的達官貴人都以自己擁有稀世的珍寶為榮耀!他們的那些夫人更是毫無目的的攀比,顯耀自己的……
③ 君士坦丁堡的血淚
據說是個詛咒哦,大概是說血淚本是條項鏈,因為虛榮,女人們都想得到它,然後因為詛咒,被割去頭顱……%¥%@¥#!#¥%……@……
④ 網站,小說咨詢,急!
十字軍
十字軍(Crusade)
十字軍遠征
1096—1270年,西歐封建主對近東各國發動的侵略戰爭。
西歐商業資本的增長,以及城市和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加速了封建社會內部的社會經濟分化,並推動統治階級去掠奪經濟發達的近東國家。十字軍東征是天主教會在解放巴勒斯坦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的口號下發起的。耶路撒冷和其他拜占庭領土一起是在十一世紀末葉被穆斯林(塞爾柱突厥人)佔領的。十字軍參戰者服裝均飾以紅十字為標志,散稱「十字軍」。 社會各階級均參加十字軍東征。以教皇為首的天主教教會上層僧侶是十字軍東征的思想鼓動者—和總的策劃者。他們利用宗教狂熱極力擴大羅馬教廷的政治影響,企圖將希臘東正教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並力圖通過掠奪東方國家領土和建立新的「基督教」領地來增加自己的財富;破落的騎士階層也為發財致富的機會所吸引,他們成為十字軍的主要成員;大封建主力圖擴大自己的領地和增加收入,並夢想在東方富庶的土地上建立受其支配的國家。義大利的熱那亞、威尼斯和比薩等城市在籌劃十字軍東征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因為,從近東驅逐塞爾柱突厥人,並同居住在地中海東岸的各族人民重建賀易關系,對這些城市十分有利。為求擺脫封建壓迫和極端貧困的道路,貧窮的農民也參加了最初幾次十字軍東征。但是,從十二世紀後半期起當農民看清這種希望不可能實現之後,便拒絕參加十字軍東征。天主教會宣布十字軍軍人是「為信仰而戰的勇士」,把他們置於自己的庇護之下,並予以各種特權。 十字軍大規模東征(主要是陸路)共進行過八次。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096—1099),是教皇烏爾班二世於1095年11月26日在克萊蒙(法國)召開的高級宗教會議上宣布的。約有10萬人參加了這次東征。1097年,十字軍由君士坦丁堡附近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佔塞爾柱人國都尼凱亞,1098年,又攻佔埃德薩和安條克,建立起最初幾個十字軍國家——埃德薩伯國和安條克公國。1099年7月,十字軍攻佔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國。十字軍在東方建立的其他國家,均附屬於耶路撒冷王國。城鄉居民多次舉行起義反抗奴役者。為控制十字軍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建立了僧侶騎士團: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7—1149)是在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所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進行的。1144年塞爾柱突厥人佔領埃德薩,是這次東征的起因。德意志十字軍最先出動,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軍隊擊潰。法國十字軍攻佔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1192),是因埃及蘇丹撒拉丁軍隊於1187年在太巴列湖附近戰役中擊潰耶路撒冷王國軍隊並佔領耶路撒冷而引起的。這次東征,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奧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國國王獅心王理查一世統率下進行的。腓特烈率軍沿第二次東征路線從陸路穿越拜占庭前進。法、英兩國十字軍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進,途中佔領西西里島。各國十字軍之間矛盾重重,此次東征也沒有達到目的。德意志十字軍(最初約10萬人)穿越整個小亞細亞,沿途傷亡慘重,腓特烈一世在橫渡薩列夫河時溺水死亡,其軍隊亦隨之瓦解。腓力佔領阿卡港後,於1191年率部分十字軍返回法國。理查在敘利亞取得一定戰果,攻佔了塞普勒斯,並建立塞普勒斯王國,1192年又與撒拉丁簽訂和約。據此和約,自推羅至雅法沿海的狹長地帶仍歸耶路撒冷王國所有,阿卡港實際上成為王國的中心。耶路撒冷仍留在穆斯林手中。與的黎波里合並的安條克公國則仍掌握在十字軍手中。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1204)是教皇英諾森三世策劃的。十字軍原定東征埃及,但後來改變計劃進軍拜占庭帝國,先後攻陷兩座基督教城:達爾馬提亞的扎達爾(1202)和君士坦丁堡(1204)。十字軍在已瓦解的拜占庭帝國的部分領土上建立起幾個國家,其中最大的一個國家是直到1261年才滅亡的拉丁帝國,它領有巴爾干半島許多地區和小亞細亞西北部,以及愛琴海和伊奧尼亞海上的一些島嶼。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威尼斯共和國作為義大利最強大的國家壟斷了同東方各國的貿易,並奪取拜占庭許多貿易和軍事要地。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7—1221)是奧地利大公利奧波德六世和匈牙利國王安德拉什二世率領奧匈十字軍聯軍對埃及進行的遠征。十字軍在埃及登陸後,攻佔達米埃塔特要塞,但被迫同埃及簽訂停戰協定並撤離埃及。
第六次十字軍東征(1228—1229)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領進行。這次東征使基督徒於1229年一度奪回耶路撒冷,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攻佔。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1254)和第八次十字軍東征(1270),是法國國王聖路易九世統率下先後對埃及和突尼西亞進行的兩次東征,但均遭失敗。
點評:
十字軍東征參戰者社會成份十分復雜,因而所使用的武器裝備也極不統一。甲胄騎土裝備有長劍和用於刺殺的重矛(不用於投擲)。某些乘馬或徒步的騎土除劍外,還裝備有圓錘或戰斧。農民和市民多數使用刀、斧和長矛。 十字軍採用騎士軍戰術。通常採用一線隊形作戰,較少採用「楔形」縱深戰斗隊形。騎士配置在前,騎士侍從兵和步兵在後。戰斗由騎土騎兵接戰開始。戰斗一開始,即分為小群和單兵進行決斗。騎士騎兵和步兵之間很少協同作戰,對步兵的作用重視不夠。戰斗時也沒有統一的指揮。十字軍通常不遠離兵營追擊敵軍。他們裝備有攻城器材,使用攻城槌和裝有輪子的活動攻城碉樓擊破要塞城牆和城堡圍牆。十字軍在實施陸海聯合遠征或海上遠征時,利用大型貨船輸送軍隊和武器。在陸海聯合遠征中,他們曾試圖組織陸海軍的協同作戰,規定了遠征的起點和時間及陸海軍在敵國領土上會合的地點和時間。但十字軍所有東征都缺乏充分准備。 與十字軍作戰的土耳其和阿拉伯軍隊的主要兵種是輕騎兵。他們裝備有弓弩、馬刀。其戰斗素質和機動能力都優於笨重的騎士騎兵。土耳其和阿拉伯軍隊先用弓箭殺傷十字軍,爾後將其包圍,猛打猛沖,割裂敵軍,加以殲滅,恩格斯寫道:「……當西方的重裝騎士將戰場移到東方敵人的國土上時,便開始打敗仗,在大多數場合都遭到覆滅。」(《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05頁)。自然條件也有助於土耳其和阿拉伯軍隊,身披鐵甲的騎兵人馬經受不住灼日暴曬,往往中暑倒斃。 十字軍東征促使西歐軍隊重裝騎兵作用的下降和輕騎兵、步兵的復興,使西方對東方民族的軍事學術發生了興趣,其結果是學會了製造燃燒劑(希臘縱火劑),後來又發明了火葯與火器。同時,他們還從阿拉伯人那裡學會了使用指南針,從而大大改善了航海的條件。在十字軍東征過程中,橈槳戰船隊開始被帆船隊所代替,這標志海軍戰略戰術發展的新時期已經開始。 十字軍東征持續了將近二百年。東方擊退西方封建主的猛烈攻勢,繼而轉入對封建歐洲的進攻。土軍佔領巴爾干半島,並開始向歐洲腹地推進。同時,十字軍東征結束了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在地中海的統治地位。地中海區域的貿易為威尼斯共和國和熱那亞共和國壟斷,從而加速了義大利各北方許多城市的發展。總的來說,十字軍東征使東方和西歐各國千百萬人喪生,並造成巨大物質損失,大大破壞了這些國家生產力的發展。
十字軍東征的貢獻
盡管十字軍東征給東方和西歐各國生靈塗炭,造成了巨大的物質損失,但它們對歐洲文明卻有著長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限於它為歐洲基督教各王國的內戰找到了一個出口。十字軍東征使得歐洲大陸走上了一條世界主義的道路,使歐洲人認識到更為廣闊的外部世界。老兵們看到了他們的鄉村裡永遠也看不到的東西,他們帶回來的故事點燃了歐洲創造的火花。
從12世紀開始,即大約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後,回憶錄和歌曲形式的文學詩歌興盛起來。在中世紀黑暗年代的沉寂之後,十字軍史詩的發展和擴散被一些學者稱為「12世紀的復興」。
很多人乾脆就沒有回歐洲,尤其是那些在歐洲沒有繼承土地機會的不是長子的人。留下來的人在聖地建立了軍事、文化和商業前哨。他們在第一次東征後建立起來的要塞,常常是歐洲封建制度的移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阿拉伯世界眾多圖書館的接觸為歐洲封閉的學者們開辟了全新的世界,他們逐漸看到那些用阿拉伯語保存了若干個世紀的豐厚的古希臘典籍。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伴隨著暴力的互動。從某種方面來說,十字軍東征在傳播知識層面的積極作用超過了它的負面影響。
十字軍東征還將歐洲的旅行者和商人同一個發展中的世界融合了起來。對中東奢侈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意味著歐洲必須拿出自己的物品來交換,由此促進了歐洲羊毛和紡織業的發展。十字軍東征和中東拉丁王國的結束意味著獲得亞洲貿易品的難度增加,但需求卻並未因此而減少。一些歷史學家推測,15世紀中東對歐洲商人的關閉加快了航海探險的步伐,並最終導致新大陸的發現。
華盛頓美國大學伊斯蘭研究中心主任阿克巴·阿赫邁德說:「十字軍東征給我們創造了一個至今揮之不去的歷史記憶,一個歐洲長期進攻的記憶。」它的影響深刻:對當時可能是全球最強大、最具活力的穆斯林文明來說,東征及其造成的破壞打擊了伊斯蘭世界,動搖了穆斯林的信心;而對歐洲來說,十字軍東征則是一個起點,它推動著歐洲從一個黑暗的孤立時代走向開放的現代世界。
數個世紀以來,對於歐洲的基督徒來說前往聖地朝拜是一項最為普遍的活動。雖然重要的宗教中心都在歐洲,但許多重要聖地卻在巴勒斯坦。塞爾柱土耳其人的興起,讓前往耶路撒冷和其它中東地區的旅行危險性驟增。土耳其人對非回教徒沒什麼好處,並且結束了阿拉伯人與基督徒之間尚稱和平的關系。同時,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佔領有價值的土地,給予拜占庭極大的壓力。1095年,為了響應來自拜占庭皇帝請求協助的要求,教皇號召了由基督教戰士所組成的十字軍,企圖從回教徒手中重新奪回巴勒斯坦。
徵募十字軍一事激起歐洲騎士的熱烈響應,一方面是出於本身激烈的信仰,一方面教皇也保證只要為聖戰而死均可得到上天國的回報。此外另一個誘因,是有機會在海外攫取土地與財富,獲利比起與家鄉親族或和鄰近地區爭奪要強上許多。
到了1097年,一支含及朝聖者和教派信徒的三萬大軍由君士坦丁堡橫越到小亞細亞。盡管領袖之間一直爭斗不休,而十字軍與拜占庭支持者間的承諾也告破裂,這支東征的隊伍依舊踉蹌前進。在此過程中,土耳其人只受到程度不高的侵亂。法蘭克的重騎士和步兵並沒有跟阿拉伯的輕騎兵和弓兵作戰的經驗,但騎士的耐力和體能讓他們贏得一連串徹底勝利的戰役。安提阿於1098年因內部變節被佔領,耶路撒冷則在1099年因駐軍虛弱不足以抵擋攻擊而淪陷。基督教徒經常在勝利後不分年齡、信仰或性別對居民進行屠殺,名聲因而大壞。雖然許多十字軍在戰後返回家園,但也有若干強悍的戰團留下來建立與歐洲相仿的封建王國。
在巴勒斯坦的十字軍統治者,在人數上遠遠落後於他們試圖要控制的回教徒人口,因而採取興建城堡與雇請傭兵的方式掌控回教徒,不過,法蘭克的文化和宗教卻博得了該地區居民的好感。十字軍從他們安全的城堡基地出發,向入侵的阿拉伯人作出攻擊和攔截。百多年來敵我雙方都是以典型的游擊戰作對抗。法蘭克的騎士雖然強大但移動速度慢,而阿拉伯人盡管無法抵擋這些重騎兵的沖擊,卻能以輕騎加以包圍,使其部隊失去作戰能力,好在沙漠里設伏來捕捉他們。雖然十字軍建立的王國控制了沿岸地區,在補給和增援上不虞匱乏,但是定期的入侵和百姓的不滿情緒,皆表明了他們在經濟上的失敗。
由具備作戰能力的基督教僧侶所組成的戰斗團旨在為聖地而戰。聖殿騎士團和救傷團的騎士成員主要是法蘭克人,條頓騎士團的成員是日耳曼人。雖然這些十字軍兇猛而果決,但人數上卻永遠不足以維持地區的安穩。
部份的十字軍王國曾經存在一段時間,因為他們學會談判、妥協,並且挑撥不同的阿拉伯族群自相殘殺。然而一個偉大的阿拉伯領袖的出現,統一了各個回教的族群,這位領袖就是在1174年成為埃及和敘利亞蘇丹的沙拉丁。1187年,他在沙漠中大敗十字軍並再次佔領耶路撒冷。
在另一個世紀里,由於僅僅取得一次罕有的短暫成功,歐洲人數度誓言重新控制聖地和耶路撒冷。多達八次以上的十字軍東征,在遭到反擊敗陣之前,大多僅能取得沿岸地區以及內陸上的些許進展。第四次的十字軍東征甚至沒能抵達巴勒斯坦,反而在維尼斯總督的領導下洗掠君士坦丁堡,為拜占庭帶來一次難以復元的無情打擊。最惡劣的一次十字軍東征就是發動於1212年的兒童十字軍,幾千名歐洲兒童遠渡至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卻在那裡被出賣作奴役。
十字軍所遺留下來的,除了基督徒與回教徒之間新的敵意與封建體系的惡化,同時也暴露出新的文化。此外,由於很多領主陸續破產並在死後遺留土地給國王,造成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不少農奴成為十字軍後不再回來。新的詞彙隨著東征後加入到歐洲的語言裡面,例如cotton(棉)、muslin(平紋細布)、divan(沙發床)和bazaar(市場)。歐洲人還帶回許多新奇的紡織品、食物和香料。這些新鮮貨品的需求,加速了貿易活動,義大利的商業城邦國家(尤其是熱那亞和威尼斯)亦因此得到發展。這種需求尚促進了自十四世紀開始的大發現時代。十字軍所帶回來的金銀財寶並增加了地方上的貨幣供應,大力提升經濟的成長。
⑤ 三體3一開始描述的那個魔法世界就是一些地方暫時多出一維了么
是的,4維。
背景:
這段情節是為了提出四維空間的設定,給後文埋下伏筆
首先,吃穿不愁的狄奧倫娜為什麼要去當刺客呢?
對,為了當「聖女」,為了自己「崇高」的精神追求。
而程心呢,她自詡為瑪麗亞,一心想當個「聖母」。
所以,我們得出結論:把一個文明的命運寄託在聖女(聖母)的身上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也是極端沒譜的。
退一萬步說,就算狄奧倫娜真的殺死了蘇丹,難道君士坦丁堡就不會滅亡了嗎?
非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當然也不是一天毀滅的,帝國到了今天,是多少年荒淫腐敗、積貧積弱的結果,豈是一個女人可以改變的?就演算法齊赫死了,奧斯曼帝國暫時退兵,不久以後肯定還會有新的征服者卷土重來的,東羅馬帝國滅亡的命運已經不可逆轉,只是滅亡的時間早晚問題。毛遂自薦的狄奧倫娜和主動競選執劍人的程心一樣盲目自大又自不量力,以為這是自己的戰爭,但其實根本沒有做好當戰士的准備,最後沒有完成任務的狄奧倫娜被法扎蘭的手下釘死在牆上,就像小說發表之後被讀者萬人唾罵的「聖母」,成為了文明毀滅的替罪羊,真是悲慘哪。
其次,狄奧倫娜去刺殺蘇丹時,法扎蘭給了她一把鋒利的土耳其彎刀。
而千年之後,程心擔任的職務恰恰叫「執劍人」。
這不只是巧合吧?狄奧倫娜手執利刃的意象無疑暗示了後文女主人公的身份。兩個文明的命運,最終竟然都懸於一個女人纖纖玉手的一線之間。
而且,這兩個女人都是大美人哦:)
如果這不是大劉的作品,我真要懷疑程心是狄奧倫娜的「後世」了,可惜這不是奇幻小說,好吧我承認我穿越啦……
最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人類文明毀滅形成了類比。
蘇丹軍隊的烏爾班大炮無疑就相當於三體文明的水滴、歌者文明的二向箔,是拜占庭無法防禦的超級武器,而最諷刺的是,本來烏爾班是要把大炮技術賣給拜占庭帝國的,拜占庭本來可以先於奧斯曼裝備這種超級武器的——像不像因為聖母才浪費了三十五年的地球人?拜占庭也是可以發展出烏爾班大炮的,可惜時間不夠了,地球人亦然。
在此節的結尾,大劉是這樣描寫的:「拜占庭是古羅馬拖在身後的長達千年的車轍,雖也有過輝煌,但還是終於像烈日下的水漬一樣蒸發了。……現在人們知道,沒有不散的宴席,一切都有個盡頭。」這段話,一個字不改的挪到太陽系被二維化之後用來形容消亡的人類文明也是完全合適的。生存是文明發展的第一要求,擴張是文明發展的第一本性,為了一座城堡(一個恆星),高級文明對低級文明沒有任何道德可言,沒有衛道士,只有血和劍。為了爭奪寶貴的生存空間和自然資源,人類可以做出無數遠遠突破自身底線的事情——燒殺劫掠、種族滅絕、把征服者變為奴隸、強制改變宗教信仰等等,真是史不絕書。這段情節就是告訴大家,即使是在人類文明內部,單純只講「愛」也是沒有可行性的。
黑暗森林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其實,這一節可以看作是全書的提綱,暗示了後文情節的發展和結局的走向,可惜我剛看書時沒有看出來。人類文明與拜占庭一樣,滅亡的命運從葉文潔從紅岸基地發出信號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只是黑暗打擊來的早晚罷了。
⑥ 寒鴉劫的網路連載信息
今古傳奇武俠版
網上公認的「武俠第一中篇」,作為一篇小說而言,《寒鴉劫》並非十分出色,但從武俠小說而言,寒鴉劫卻是一篇先行者式的文章。不僅文章玲瓏剔透、清麗明快,而且將俠者的視角轉移到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東西方時空的交錯,給人恍若隔世之感。
孱弱久病的少女江快雪得到少俠趙扶風的愛慕,趙扶風為救愛人,前往西方求取聖葯底野迦。而江快雪則被趙之情敵徐輝夜所囚禁,受盡磨難。結局是有情人終成眷屬,令人欣慰。故事是極簡單的,但盛顏描人狀物、抒情寫景的功力卻令人擊節贊嘆,臨安春色秋景的古意,彷彿唐宋名士的詠嘆,而聖索非亞教堂的富麗堂皇,又儼然是西國大師的手筆。盛顏昭示了一個道理,在全球化的時代,一名武俠作家要獲得最大限度的成功,必須具有融會東西文化的才力。《寒鴉劫》囿於文章的篇幅和作者的閱歷,只是這道中西之門的一絲縫隙,而要真的破門而入,還需時日。 泣讀《寒鴉劫》(~*蘋果花飛揚*~ )
一、他忍不住擁她入懷,不敢用力,但她柔軟到不可想像的身體,卻與他的契合無間,填滿了少年的寂寞胸懷,帶給他直指靈魂的滿足。他輕輕含著她的嘴唇,只是含著,卻柔嫩甜蜜得令他快要溶化。他就這樣守著無法逾越的界限,心甘情願地承受她的殘忍。
他在碑林中逡巡,驀地素白碑面上,蒼黑的「江快雪」幾字跳入眼簾。他跪下來抱緊她的墓碑,直到體溫熨熱了冰涼的石頭,冷月的光輝灑落一地。
二、江快雪站起來,看徐輝夜坐在窗邊,筆直地朝他走過去。她捏著他裸露的肩膀,嘴唇顫抖,說不出話。尖尖的指甲刺進他皮膚,沁出血來。他伸手攬住她,溫柔地道:「快雪,我從此與你一樣。」
徐輝夜的身體冰冷,眼白透出微微的藍色,正是中了寒鴉之兆。江快雪全身發抖,連牙齒都在打戰,卻推不開他。這瞬間,這囚了她二十年陪了她二十年的男子,她不知是恨他或是愛他……
……
「快雪,我從此與你一樣」——險些就要淚落。趙扶風異域跋涉二十年帶回了寒鴉的解葯;徐輝夜禁錮了快雪二十年,不惜染上寒鴉毒也要與她有所聯結……寒鴉劫,究竟是誰的劫難?快雪、扶風、輝夜還是秀人?《寒鴉劫》,讀了又讀,每詞句,凄清頑艷,滿口馨香,痛入心底!如籠在心頭的寒煙,遲遲不肯散去!愛,真要如此殘忍,才能夠打動人心?
能將感情寫到這種境界,能讓文字透露出如此寒徹心扉的悲哀和凄美,那個叫做盛顏的女子,究竟是人還是妖?她筆下的男子一水的絕色容顏、蓋世絕學,胸襟手腕,睥睨天下;執愛一念,即使不容於世也至死不悔,卑微又痴長。除了笑他痴,也只能掬上一把同情淚。嘉樹這個名字本是不怎麼喜歡,因為《三京畫本》,便深深陷在了那旋渦般令人沉醉的藍里。嗚呼,盛顏啊盛顏,拜託你筆下留情,別把他寫得太慘了!
評盛顏《寒鴉劫》——此情此愛!(作者不可考)
這個江湖,缺少刀光劍影,沒有快意恩仇,有的只是纏綿悱惻的,令人震撼的愛情。
一 趙扶風
他,只是一個人,為自己而活,至少是在遇到江快雪以前,我想。可是,那一天,那一身火紅的女子,如同燃燒的火一樣,溫熱了他整個胸膛。他只知道這個女子的笑容是多麼的燦爛,有如冬天裡那暖暖的陽光,讓人感覺舒服極了。可是他卻不知道,這個女子的笑容背後背負著卻是莫大的痛楚。
那一夜的刺殺,這個女子震撼了他。那個血腥之夜,你還有閑情賞花,是么?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個承諾:江快雪,我願以手中之刀,護持你年年看這熱鬧花朵。這是怎樣的豪情,不比海枯石爛,不如山崩地裂,卻更輕易的滲入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底。
他知道,她活在寒鴉之毒的痛苦裡,不能如平常人一樣喜怒哀樂,不能遠行,不能習武,······將是荒涼乏味的一生;可是,他不想她這樣,他只願她痛快淋漓的笑,肆無忌憚的哭。於是,他踏上了尋求寒鴉之毒解葯的艱辛旅程。 「你一定要等我回來。」許下的諾言,他一定會去實現,可是,他不知道那個女子是否還有命等他歸來?她能熬過這漫長的相思之苦嗎?
歷盡千辛萬苦,多少次徘徊在死亡的邊緣,是臨死之時她美麗的容顏,是自己對她的承諾,讓他有了絕不能死的信念和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他知道,他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她,所以他連死都不可以。可是當他回來之後,他卻發現,原來她早已不在了。那是怎樣的失落,那是怎樣的痛苦,甚至就連我們這些局外人都可以感受得到。他不禁抬頭仰望蒼天:為什麼?為什麼賊老天你要對我如此?我不要!
「我答應帶快雪去南海,就一定會做到,不論她是生是死,別人怎麼想,我不在意。」當他執意要如此之後,帶給他的不是痛苦,也不是傷心,而是一絲希望:或許那個令他魂牽夢繞的女子並沒有死去?我想:也許是那個賊老天也並不願意拆散這樣一對痴情男女吧,他最終還是找到了那個女子,發現的卻是這所有事情背後所隱藏的另一段不為人知的畸情。當愛情變的如此,天還有什麼辦法呢?
寫到這里,有感而發,小作詩一首:
你我的相遇
老天的嫉妒
寒鴉之毒
對愛情的禁錮
我的承諾
想讓你幸福快樂
尋求解葯的路
歷盡千辛萬苦
換回來的卻是痛楚
然而命運不會讓你無助
你的希望還有支柱
寒鴉之毒終不再是禁錮
對愛情的專注
是彼此的幸福
二 江快雪
她,看似柔弱,卻堅強的令人震撼。
註定今生的她,不能如常人一樣擁有強烈的情感,可是那個趙扶風來了,改變了這一切。外公的死,家族的滅亡,都不曾讓這個女子的堅強有過任何的退縮,一切只因為有他。
活在寒鴉之毒的痛苦下,想找一個解脫,想找一個依靠。他不辭艱辛踏上了尋葯之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時間在思念中慢慢過去,她也曾懷疑過:當初讓他走是否是正確的?如果當初讓他留下來陪伴自己到如今,或許也是另一種幸福。多年以後,再見他時,她才發現自己對他的愛戀竟一至如斯,她知道自己以後離不開他了。自己終於有了解脫,也有了依靠,當人生如此,還有什麼遺憾呢?
本文對於趙扶風與江快雪在一起的場面並沒有很刻意的去描寫,也只是僅僅的幾個場面。初見時的微笑,再見時的贈書,梨園里的復見都只是前奏;而刺殺之夜的相救,刺殺之後的纏綿,愛戀,則是高潮;然而高潮註定是短暫的,轉瞬既逝的,接踵而來的則是痛苦的離別。也許這一次的離別是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見,為了彼此的幸福。文中並沒有很突出的去寫趙江之間的愛情,有的只是平淡,然而卻也能夠讓人見證這平淡之中的偉大。相反的,徐輝夜對江快雪的愛情則來的更強烈點,強烈得有點讓人窒息。徐輝夜這個人物,心計太深,佔有欲太強,讓大多數人都不喜歡。我想,若不是江快雪,或許徐輝夜將定有一番驚人的成就。說到徐輝夜,那就不得不說連秀人了。連秀人在書中是一個令人惋惜的女人。 「枝頭初放的純白,片刻間零落成泥,猶有細細香氣,如她哀傷而卑微的愛。」這句話是對她愛情的真實寫照,她的愛情太過於哀傷,因為她愛的徐輝夜心中只有那一個江快雪,縱然是嫁給了徐輝夜,可得到的也只是自己甘願承受的不為人知的委屈與痛楚。她愛的太過懦弱,我想,或許古代女子大多如此吧。
「阿秀,我這一生,負你極多,此刻我極願有來生,與你做真心夫妻。或者你不愛聽,不過我真的這么想。」看到這里的時候,我心中猛的一頓,原來徐輝夜這個男子還有這樣的一番情感啊。縱然是他臨死之前對阿秀的一點補償安慰,就算是欺騙,這個男子在我心中讓人有點痛恨的形象已經不再那麼的深刻,而是變的有點讓人痛惜了。結尾之處,徐輝夜那被冰封的一枚毒針,是不舍,還是來不及,······就猶如《雪山飛狐》最後胡斐那舉起的一刀,是劈還是不劈,無人知曉。另外,文中對趙扶風異地之旅雖沒有多少的描寫,但卻可以讓人感受到那其中的艱辛。當解葯觸手可得的時候,他固執的放棄了。在他心中,「用游俠的自由交換底野迦,是可恥的。即使為了愛情或承諾,他也不能這樣出賣自己。」這算什麼啊,難道在這個「像石頭一樣固執」的男子心中,愛情不是第一位的嗎?我不禁有點痛恨他,可是我又反過來想,如果他就那樣的出賣自己的信仰來換取解葯,或許我們會有點看不起他吧,盡管我們也會想去他對愛情的付出是多麼的偉大。但是,這也許並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吧。
總觀全文,就如我前面所說,我們在這故事裡看到的不是快意恩仇,不是刀光劍影,而是一段又一段令人快樂,憂愁的愛情!
似是而非——《寒鴉劫》讀感( 清狂書生)
整部小說看完了,總體上,感覺作者力求一種復古的感覺,語言上有些明清小說的影子,或者乾脆說作者《紅樓夢》看得挺熟,雖然在復古,但遣詞造句上仍然沒有擺脫網路小說所固有的特徵,就是求新求奇,不可否認,這篇小說如果單從詞句上來看的話,可以稱得上是精品,字詞的使用比較考究,非常的書面化,感覺一板一眼的,有時候有些字句還要頗費些心思才能理解,破壞了情節的連貫性,讓讀者感覺這就是在講故事,而很難入到故事中去,通篇讀下來,像是在讀敘事散文,而不是在讀武俠。
小說中還有些不合理的地方。
[原文]饕餮獸面銜著的銅環已被訪客摩挲得光潤無比,趙扶風握住圓環,叩響了門。門吱呀一聲開了,一個青衣小童上下打量著趙扶風,「公子何事?」「請問府上是否有一位叫江快雪的姑娘?」小童張大嘴巴,吃了一驚,「你找我們小姐?小姐從來不見外客的。」趙扶風懶得解釋與連家的淵源,一笑改口:「我是來請連先生品評武功的。」「你等著,我去問問秀人姐姐。」小童哐一聲合上門。[結束]
看到這一段出場的描寫,我以為趙扶風原來是認識趙家小姐的,為什麼?試想一下,作者描寫的時代背景是在南宋,連家雖是武林世家,但從小說開頭描寫的連家的宅院也可以知道,連家的主人還是一位很有品位的雅士。
並且趙扶風本人也並非是頭腦簡單的莽漢(趙扶風低頭看看自己快要爛成一條條的長衫,以及咧開嘴巴的破靴子,笑嘻嘻地道:「衣如飛鶉馬如狗,臨歧擊劍生銅吼,講的就是我這種落魄俠少啊。」 她睜大眼睛,表情天真,「咦,你還讀過《開愁歌》?武林中肯讀古詩的年輕人不多,你很……有趣。」),難道他不知道,初次拜訪一戶人家(還是大戶人家),至少也要先見見一家之主或者長輩吧,哪有一上來就要見人家小姐的道理!
作者也解釋了一下,江快雪的父親與趙扶風的師傅是八拜之交,趙扶風出遊之時,他師傅交代「若過江南,定要到連家來看望江妹妹」,如果他師傅真是這樣交代的話,那他師傅也是個糊塗蛋,讓自己的徒弟拜訪自己的八拜之交,怎麼也要先拜見長輩呀,這是起碼的禮數。所以說,這樣的開頭實在是沒有道理。
另外,當江快雪公開了她爹的死訊之後,整個武林竟沒有一人(除了趙徐二人)前來幫忙,作者在這里也有一個解釋,[原文]趙扶風握緊了酒杯,『連先生的死訊已經傳遍整個武林,連家的形勢可以說是危如累卵。我想不通,江快雪不會武功,又不向人求援,難道就這樣坐以待斃?』[結束],原來整個武林連個鬼也沒有來,是因為江快雪沒有向人求援,唉,看來,作者筆下的武林是在也是個沒有半分血性和義氣可講的武林,竟非要等著人來求才考慮是否出手幫助,難道說是連家在江湖上的人緣太差嗎?且慢,後面還有一句,[原文] 天色大亮,連家已有親友聽說昨日西園會之事,趕來增援及弔唁,見到的卻是這地獄般的景象。[結束],不是沒來,是太遠了來不及了,這一解釋反而更讓人不理解了,難道「西園會」上的武林俠士們竟沒有想幫連家一把的(包括那個劍花社),遠親不如近鄰,就算是連家這么不招人待見,也不至於混到這個地步吧!不理解。
到了小說的最後,徐輝夜說出一切的時候,另一個問題又出來了,他布局讓龍殺與連家火並,「如此,我便消滅了龍殺內的反對力量,也清除了我接近快雪時的障礙」,難道他沒想想如果江快雪被幹掉了怎麼辦?如果他自己被龍殺幹掉了怎麼辦?那個時候他還不知道會有個趙扶風(「我唯一沒有算到的,是那個橫插一杠子的趙扶風」),看看那一戰(天色微明時,兵器之聲漸止。一地縱橫屍體中,還能站著的,不過趙、徐、江、秀四人而已。雖然慘淡,終究是勝了),幸虧有個他沒有算到的趙扶風,如果沒有趙扶風的話,他們早被龍殺殺干凈了,徐夜輝的這番布置簡直是在拿自己和江快雪的命開玩笑!
我說小說描寫的江湖是個沒有血性和義氣的江湖,但恰恰是在這樣的江湖中有這么一個趙扶風,是不是作者太想突出這個人物了?而作者想突出的趙扶風的「俠」氣,又沖淡了他的情。
這篇小說的主線是復雜的四角戀愛(不算暗戀),描寫的重點似乎也在一個「情」字上,但是,在這些或純真、或熱烈、或變態的種種情里,主角之一的趙扶風卻是一位始終把男女之情擺在第二位的人。
我不知道這是作者的有意還是無心,這位深情款款的人物,在自己和所愛的人面臨危險的時候沒有放棄神刀門的戒律,這個戒律想想都感覺好笑,連作者自己可能都說服不了自己,所以還來了一句,[原文]如果說神刀戒條初現血雨腥風的江湖,大家都只當是個笑話,數十年後,它卻成為一種神聖武功的昭示。寬大仁慈依託的是一種超越人想像的武功。[結束]到底是要練到「超越人想像」的地步才可以「寬大仁慈」呢,還是乾脆不練武功呢,如果是前者,大家(至少是神刀門的老少爺們)都要先練到「超越人想像」的地步,但這個條件實在是太難了一點,可能只有天下第一的人才能夠這么說,對其他人基本上就是廢話,如果是後者,那這條戒律就更是廢話,因為你只有等人宰的份兒而難有他想!
而當他歷盡千辛萬苦終於知道了葯在何處,而主教提出要他信教才可以把葯給他的時候,[原文]「信奉?」趙扶風沒考慮過這問題,仔細想去,游俠子的率性便在血管里復活了。他握緊從不離身的刀,回答主教長:「我就是我,從不膜拜,從不匍匐在任何人或神面前。」這黝黑、瘦削的男子,一時間氣勢昂然,教人俯首。[結束]原來他對江快雪的情終究敵不過他血管里的游俠子的率性,這股子率性一出來什麼都要讓步,進一步想,他遠赴異國為江快雪求葯是不是也是這股子游俠氣使然,讓他毅然離開那位隨時都有可能命喪黃泉的江快雪呢,而不是他自以為的一腔深情!
通篇看下來,這個情字,還是那位徐輝夜得了真髓,愛情,就是一件自私的事情,在她面前,沒有什麼大道理可以講,任何一個深陷其中的人就如同徐輝夜那樣的無法自拔,而像趙扶風這樣個人原則重於一切的人,真的會領悟到愛情嗎? 《寒鴉劫》- 第一折 不教花瘦
《寒鴉劫》- 第二折 西園問梨
《寒鴉劫》- 第三折 神刀之戒
《寒鴉劫》- 第四折 生如夏花
《寒鴉劫》- 第五折 且聽風吟
《寒鴉劫》- 第六折 紫玉成煙
《寒鴉劫》- 第七折 生之中途
《寒鴉劫》- 第八折 蝴蝶迷夢
《寒鴉劫》- 第九折 遠大時節 寒鴉劫的年代背景不是架空的,雖然除了「且聽風吟」一節,故事本身與歷史沒什麼關聯,但為了自己敘述方便,還是做了一個簡單的年表。
1192年(紹熙三年):風雪相遇。趙扶風出發尋找底野伽。江快雪思念成疾,葬於連氏墓地。趙扶風時年十九歲,江快雪時年十六歲。
1195年(慶元元年):劍花堂規模初成。徐輝夜迎娶連秀人。
1196年(慶元二年):連秀人產子,取名錦之。
1201年(嘉泰元年):趙扶風至耶路撒冷,逢列奧。宋臨安大火,焚五萬三千餘家,連氏舊宅也在其中。
1204年(嘉泰四年):十字軍攻破君士坦丁堡。趙扶風取得底野伽。
1212年(嘉定五年):趙扶風歸來。
關於題目的劫,是梵語「劫波」(Kalpa)的略稱,意思是「遠大時節」,源於古印度婆羅門教。偶取這個意思,而不是通常所指的劫數、浩劫或厄運。
關於底也迦,《唐代的外來文明》中這樣描述:667年(乾封二年)拂林國使臣向唐朝皇帝獻「底也迦」,這是一種貨真價實的萬能解毒葯。據普林尼記載,這種丸葯有多達六百種不同的成分。據漢文史料記載,底也迦「出西戎,彼人雲用豬肝作之。狀似久壞丸葯,赤黑色。胡人時將至此,甚珍重之。」蘇恭也說,底也迦主治「百病中惡,客忤邪氣。心腹積聚。」至於這種萬能葯的制劑中是否會有諸如沒葯、鴉片以及大麻——中世紀伊斯蘭的解毒葯中通常就有這些葯物——之類的成分,我們還不清楚。
漢文「底也迦」是從「theriaca」翻譯而來。這是《舊唐書》、《唐會要》以及《本草綱目》中都有明確記載的葯物。學者們指出它是一種萬能解毒葯,對具體的成分和功效卻語焉不詳,那麼它到底有多神,自然由得偶去亂寫了,嘿嘿。
[拂林——拜占廷]
當時中國與拜占廷的來往並不頻繁,但確有使節、醫生、僧侶和商人在兩國間穿梭,這在中國的正史和筆記中均有明證。
——《舊唐書》中有《拂林傳》,講到拂林國進貢底也迦之事。
——印度僧人跋陀,相傳是少林寺的創始者。他先游歷到拂林,而後從拂林經絲綢之路到達中國的平城,魏孝文帝對他給予了高度的禮遇。而拜占廷的宗教在唐太宗時由阿羅本傳入中國,被稱為景教,到德宗時還立了著名的景教碑。
——段成式《酉陽雜俎》中提到產自拂林的奈柢,即水仙花。水仙是在中世紀傳入中國的地中海植物,奈柢這個名字應由希臘名「narkissos」轉來。提到了底稱實(即無花果),不消說也是地中海特產。亦提到產自拂林和波斯的野悉蜜,就是茉莉油了,非常香滑,野悉蜜的波斯名字是「yasaman」,又譯成耶塞漫,記得偶以前寫一個長安市中的胡姬,便是把這個名字篡改成伊絲曼。(參見謝弗《唐代的外來文明》,該書直譯是《撒馬爾罕的金桃》)
——拂林犬(古典時代的叭兒狗,馬爾他種,尖嘴絲毛犬系)是希臘妓女和羅馬主婦珍愛的寵物,也為唐朝宮廷貴婦所豢養,這在唐朝的仕女畫中可以瞧見。
——松贊干布時,一位拂林醫生噶列俄赴西藏,被任命為太醫或醫師長。歐陽修《新唐書》亦指出,拂菻有「善醫能開腦出蟲以愈目眚」。能夠開顱,醫學是相當發達了。
到宋明,拂林國仍有使節到達中國。所以,寫一個宋人到拜占廷溜達溜達,理論上和實際上都是可行的。
對了,關於是先有拂林國而後有琺琅器之稱,還是先有琺琅器爾後有拂林國之稱,簡直像雞和蛋的問題一樣讓偶迷糊。為了行文方便,偶假定後一種說法成立。拂林(琺琅),屬翻譯名稱,其音應該源自希臘文吧?若有懂得希臘文的高人,誠懇請教。
作者後記
啦啦啦,終於到後記了。摸出一張小條子,開始致感謝辭:我要感謝123、judy、小衣和江水的留言,尤其是123和judy兩位,以堅韌不拔、履坑如平地之精神、以及或溫柔貼心或俏皮潑辣的鼓勵,時時鞭策某個懶人,催她奮發向上……(但見西瓜皮、西紅柿、茶葉、雞蛋紛紛扔上台來:嘿,你不過填了一小坑,以為是奧斯卡的頒獎台么,還不快快下去。)
神刀門的故事有三部,一是北宋的《連城脆》,三是南宋的《寒鴉劫》。二就是北宋亡、南宋始這樣一個過渡時期的《刀上舞》了。
刀上舞的篇幅預計是10到12 萬字,現有的5萬字我要擱置,重新寫過。故事的名字也要換掉。因為最近睡眠嚴重不足,所以想休息半個月再開始(江水,水水,不要拿眼睛恨我)。
去年7月,劍花社與感覺古龍聯誼,題目中有一道《風雪夜歸人》,偶搶了來寫。不過偶生來怠惰,一個月期限到時,堪堪寫了三分之一,違反了規則當然出局,越發懶得去續。其時正寫到趙扶風去找底也迦,便開玩笑說想寫拂林國——拜占廷帝國(東羅馬帝國),想中國的俠客游歷到那裡,豈非好玩得很。未料曉風大搖其頭,勸我若果然手癢,不如另開一篇細寫,當時頗以為然。
偶還是寫了拜占廷,但只有一折的篇幅,並不透徹也不完整。寫這個,可說是考據癖發作的結果,也是想換一個新的場景。本來就不擅長製造一瀉千里的氣勢,任性地插進這一節,會使文氣更加散漫吧。而明知這一點仍然為之,除了汗,還是汗。
《寒鴉劫》的語言仍然讓偶煩惱。記不清以前誰人說過,能使讀者忘卻語言的存在、進而專注於故事本身的語言,才是真正好的語言。這一次偶也努力了,卻沒啥進步,搔頭,躑躅。
劍花社和東方佳木都是實有其址、實有其人滴。劍花是偶一直喜歡的地方,木頭是劍花網站的製作者和維護者,忍不住便在故事裡穿插了一下。如果要寫同人小說,把劍花社的朋友都放進去的話,汗,拂姐的《哪怕滄海變成桑田》已經專美於前,是不作第二人想的了。
⑦ 都成君士坦丁堡舊名拜占庭又被稱為什麼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個帝國.東羅馬定都君士坦丁堡(舊名拜占庭),故稱「拜占庭帝國」.
故選B.
⑧ 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的作品鑒賞
《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寫的是「都市童年」主題,奧爾罕·帕慕克努力把握住那些包含著市民階級子弟在大都市中所獲得的經驗的畫面。雖然那些畫面尚未像數百年來對鄉村童年的回憶那樣獲得對田園風情的特有表達形式,但這些都市童年的畫面或許能夠預先塑造蘊含其中的未來之歷史經驗。」顯然,帕慕克並沒有本雅明的那種對人類文明歷史的大的企圖和憂患,他的伊斯坦布爾就是伊斯坦布爾,正如他談到伊斯坦布爾這座城市作為「廢墟的憂傷」時,也不是本雅明寓言意義上的「廢墟」。
奧斯曼帝國瓦解後,世界幾乎遺忘了伊斯坦布爾的存在。奧爾罕·帕慕克出生的城市在她兩千年的歷史中從不曾如此貧窮、破敗、孤立。伊斯坦布爾對奧爾罕·帕慕克而言一直是一個廢墟之城,伊斯坦布爾充滿帝國斜陽的憂傷。帕慕克的一生不是對抗這種憂傷,就是讓她成為自己的憂傷。 《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是一部自傳體散文集。帕慕克的小說善於運用「象徵、隱喻」等修辭手法,而他的這部散文集則相對直白和坦誠。在書中,他用詩意、敏感得近乎神經質的語調,一點點地回憶成年以前伊斯坦布爾的街景、帕慕克公寓里的親人和傢具、在母親的懷抱里撒嬌爭寵的細節、歡樂而單調的學校生活、經過博斯普魯斯海峽的船隻、有代表性的作家、各種消失的事物等等。那些人、物、事,經他娓娓地述說,在紙上實現復活。它們無一不散發出綿軟、潮濕,類似夏日正午甜夢醒轉後,那種淡淡輕煙一樣繚繞於心的憂傷氣息。這種獨特的氣息,把讀者「絕情」地捲入其中。
奧爾罕的分身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帕慕克便相信他的世界存在一些他看不見的東西:在伊斯坦布爾街頭的某個地方,在一棟跟帕慕克家相似的房子里,住著另一個奧爾罕,幾乎像是帕慕克的孿生兄弟,甚至是他的分身。帕慕克記不得這想法是從哪兒來或怎麼來的。肯定是來自錯綜復雜的謠傳、誤解、幻想和恐懼當中的。
在書中,帕慕克說,自很小的時候,他就在潛意識里堅定地認為,在伊斯坦布爾的另一個地方,一定還存在另一個他自己。這個被他稱為「奧爾罕的分身」的意念,會給讀者,特別是給對土耳其歷史並不熟悉的一般中國讀者造成理解上的歧義。我對此也許「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的理解是:一個帕慕克住在當下的伊斯坦布爾,他正用手中的筆或電腦來打量、重讀、思忖、祭奠土耳其的歷史,書寫因古老文明沒落造成的無所不在的「呼愁」;另一個帕慕克則生活在細密畫家備受恩寵的舊時代,也即對自身所處的東方以及東方文明高度自信並引以為榮的奧斯曼帝國時期,享受著那個時代極其繁榮的物質文化成果和無上的榮光。
籠罩的「呼愁」
快樂的城市都一樣,憂傷的城市卻各有不同。帕慕克的伊斯坦布爾被從博斯普魯斯海峽上吹來的浩浩盪盪的「呼愁」給籠罩著。「呼愁」是土耳其語「憂傷」的音譯,中文譯者借用了宋詩元曲,算是兼顧其義。宋代陸游有「一窗殘日呼愁起,裊裊江城咽暮笳」之詩;元代喬吉有「瘦馬馱詩天一涯,倦鳥呼愁村數家。撲頭飛柳花,與人添鬢華」之句。這種憂傷的源頭,是「一個小孩透過布滿水汽的窗戶看外面所感受的情緒」。
這兩個帕慕克在現實生活中是重疊的,但在精神指向上,卻嚴重地分裂、背道而馳。這使得身為作家的帕慕克,無時不在承受著這種分身的殘酷折磨。他把這種地域及其歷史賦予的「呼愁」,一次次表現在他的小說作品裡,更明白無誤地表現於這部自傳里。他在感嘆「自奧斯曼帝國瓦解後,世界幾乎遺忘了伊斯坦布爾的存在。他出生的城市在伊斯坦布爾兩千年的歷史中從不曾如此貧窮、破敗、孤立。伊斯坦布爾對帕慕克而言一直是個廢墟之城……之後,繼而又說道:伊斯坦布爾的命運就是他的命運:他依附於這個城市,只因伊斯坦布爾造就了今天的他。因而,「呼愁」是帕慕克身上的胎記,是他一直都在絮叨,並且可能恆久無法解脫的精神狀態。
而每一個有著奧斯曼血統並且對自身被割裂和架空的古老文明念念於心的土耳其人,誰不生活在這種「呼愁」之中?帕慕克不過是主動擔當了一個代言人的角色。所以, 《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是一部隆重而憂傷的祭奠之書。這不僅是帕慕克的憂傷,也是伊斯坦布爾的憂傷,更是整個土耳其的憂傷。」
⑨ 義大利有哪些著名作家
1、伊塔羅·卡爾維諾(義大利語:Italo Calvino,1923年10月15日-1985年9月19日),生於古巴哈瓦那,義大利作家。他的奇特和充滿想像的寓言作品使他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義大利小說家之一。
卡爾維諾最早的作品都與他參加抵抗組織的經歷有關:新現實主義的小說《蛛巢小徑》(1947年出版)通過一個未成年人的經歷審視了抵抗運動,這個少年人面對周圍的成年人和一系列事件,感到無助;以及名為《亞當,午後和其他故事》(1949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
2、卡洛·科洛迪(義大利語:Carlo Collodi,本名為Carlo Lorenzini,1826年11月24日-1890年10月26日)是一位義大利作家,最著名的作品是兒童文學經典《木偶奇遇記》。
科洛迪以兒童文學作家聞名於世,他先後寫過《小手杖游義大利》《小手杖地理》《快樂的故事》等童書,他最著名的作品當然是《木偶奇遇記》。
3、阿爾貝托·莫拉維亞(Alberto Moravia,1907年11月28日-1990年9月26日),原名Alberto Pincherle,是20世紀義大利著名小說家。
在中國大陸,80年代就譯介過莫拉維亞的短篇小說。之後出版過《羅馬女人》和《羅馬故事》。2002年譯林出版社出版了莫拉維亞文集,包括《冷漠的人們》等五部作品。
4、孟佐尼(Alessandro Manzoni,1785年-1873年)義大利作家。早年創作詩《自由的勝利》歌頌了法國大革命,反對教會和君主。後受到天主教思想的影響,寫作多首《聖歌》。
《約婚夫婦》為他的代表作,寫了17世紀義大利在異族統治和國內專制勢力壓迫下的中下層人民困苦的生活,反映了19世紀30年代義大利要求民族統一和獨立的願望;悲劇《卡馬諾拉公爵》、《阿達爾齊》對義大利浪漫主義有很大影響。
5、加布里埃爾·鄧南遮 (Gabriele d'Annunzio,原名Gaetano Rapagnetta;1863年3月12日-1938年3月1日),義大利詩人、記者、小說家、戲劇家和冒險者。
1889年至1910年期間,在義大利文學界佔有重要地位。他經常被稱為詩人(Il Vate)或 先知(Il Profeta )。 主要作品有《玫瑰三部曲》。
文學方面,鄧南遮與頹廢主義運動關聯密切。該運動與法國象徵主義和英國唯美主義相互影響。鄧南遮的一些作品承繼了浪漫主義傳統,與自然主義針鋒相對,既感性,又帶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