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所有復姓
1、我國現存的復姓有81個:
歐陽、太史、端木、上官、司馬、東方、獨孤、南宮、萬俟、聞人、夏侯、諸葛、尉遲、公羊、赫連、澹臺、皇甫、宗政、濮陽、公冶、太叔、申屠、公孫、慕容、仲孫、鍾離、長孫、宇文、司徒、鮮於、司空、閭丘、子車、亓官、司寇、巫馬、公西、顓孫、壤駟、公良、漆雕、樂正、宰父、穀梁、拓跋、夾谷、軒轅、令狐、段干、百里、呼延、東郭、南門、羊舌、微生、公戶、公玉、公儀、梁丘、公仲、公上、公門、公山、公堅、左丘、公伯、西門、公祖、第五、公乘、貫丘、公皙、南榮、東里、東宮、仲長、子書、子桑、即墨、達奚、褚師、吳銘。
2、中國古代復姓大全
a 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陽
b 白馬 百里 柏侯 鮑俎 北宮 北郭 北門 北山 北唐 奔水 逼陽 賓牟 薄奚 薄野
c 曹牟 曹丘 常濤 長魚 車非 成功 成陽 乘馬 叱盧 丑門 樗里 穿封 淳子
d 答祿 達勃 達步 達奚 淡台 鄧陵 第五 地連 地倫 東方 東里 東南 東宮 東門 東鄉 東丹 東郭 東陵 東關 東閭 東陽 東野 東萊 豆盧 斗於 都尉 獨孤 端木 段干 多子
e 爾朱
f 方雷 豐將 封人 封父 夫蒙 夫餘 浮丘 傅余
g 干已 高車 高陵 高堂 高陽 高辛 皋落 哥舒 蓋樓 庚桑 梗陽 宮孫 公羊 公良 公孫 公罔 公西 公冶 公斂 公梁 公輸 公上 公山 公戶 公玉 公儀 公仲 公堅 公伯 公祖 公乘 公晰 公族 姑布 古口 古龍 古孫 穀梁 谷渾 瓜田 關龍 鮭陽 歸海
h 函治 韓餘 罕井 浩生 浩星 紇骨 紇奚 紇於 賀撥 賀蘭 賀樓 赫連 黑齒 黑肱 侯岡 呼延 壺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皇甫 皇父
j 兀官 吉白 即墨 季瓜 季連 季孫 茄眾 蔣丘 金齒 晉楚 京城 涇陽 九百 九方 睢鳩 沮渠 巨母
k 勘阻 渴侯 渴單 可汗 空桐 空相 昆吾
l 老陽 樂羊 荔菲 櫟陽 梁丘 梁由 梁餘 梁垣 陵陽 伶舟 冷淪 令狐 劉王 柳下 龍丘 盧妃 盧蒲 魯步、陸費 角里 閭丘
m 馬矢 麥丘 茅夷 彌牟 密革 密茅 墨夷 墨台 萬俊 昌頓 慕容 木門 木易
n 南宮 南郭 南門 南榮
o 歐侯 歐陽
p 逄門 盆成 彭祖 平陵 平寧 破丑 仆固 濮陽
q 漆雕 奇介 綦母 綦毋 綦連 祁連 乞伏 綺里 千代 千乘 勤宿 青陽 丘麗 丘陵 屈侯 屈突 屈男 屈盧 屈同 屈門 屈引
r 壤四 擾龍 容成 汝嫣
s 薩孤 三飯 三閭 三州 桑丘 商瞿 上官 尚方 少師 少施 少室 少叔 少正 社南 社北 申屠 申徒 沈猶 勝屠 石作 石牛 侍其 士季 士弱 士孫 士貞 叔孫 叔先 叔促 水丘 司城 司空 司寇 司鴻 司馬 司徒 司士 似和 素和 夙沙 孫陽 索陽 索盧
t 沓盧 太史 太叔 太陽 澹臺 唐山 堂溪 陶丘 同蹄 統奚 禿發 塗欽 吐火 吐賀 吐萬 吐羅 吐門 吐難 吐缶 吐渾 吐奚 吐和 屯渾 脫脫 拓撥
w完顏 王孫 王官 王人 微生 尾勺 溫孤 溫稽 聞人 屋戶 巫馬 吾丘 無庸 無鉤 五鹿
x 息夫 西陵 西乞 西鑰 西鄉 西門 西周 西郭 西方 西野 西宮 戲陽 瑕呂 霞露 夏侯 鮮虞 鮮於 鮮陽 咸丘 相里 解枇 謝丘 新垣 辛垣 信都 信平 修魚 徐吾 宣於 軒轅 軒丘 閼氏
y 延陵 罔法 鉛陵 羊角 耶律 葉陽 伊祁 伊耆 猗盧 義渠 邑由 因孫 銀齒 尹文 雍門 游水 由吾 右師 宥連 於陵 虞丘 盂丘 宇文 尉遲 樂羊 樂正 運奄 運期
z 宰父 輾遲 湛盧 章仇 仉督 長孫 長兒 真鄂 正令 執頭 中央 中長 中行 中野 中英 中梁 中壘 鍾離 鍾吾 終黎 終葵 仲孫 仲長 周陽 周氏 周生 朱陽 諸葛 主父 顓孫 顓頊 訾辱 淄丘 子言 子人 子服 子家 子桑 子叔 子車 子陽 宗伯 宗正 宗政 尊盧 昨和 左人 左丘 左師 左行 劉文 額爾 達力 蔡斯 浩賞 斛斯 夾谷 揭陽
復姓:由兩個及以上的漢字組成的姓氏。如歐陽、司馬等。復姓的來源較多,從官名來的,如太史、巫馬、樂正等;以封邑命名的,如令狐、羊舌、段乾等 ;有些以居住地而來的,如 東郭、南郭和閭丘等。
有些由職業而來,如漆雕等;也有如 公良、公羊和顓孫 等以先祖名字而來的。像公孫、仲孫由爵系而來 ,叔孫由族系而來。有些則來自於少數民族改姓,如拓拔姓和尉遲、 萬俟等 ,也有以物品名稱而來的穀梁姓,甚至有如赫連 這樣自創的姓氏。
B. 世界上最好聽的姓氏
1、納蘭
清初著名詞人納蘭性德,他的姓是納蘭,這兩個漂亮的字可不是漢人的復姓,而是滿語的漢譯,舊時譯作納蘭,後來改譯那拉。
這個姓的最著名的人物還不能算是納蘭性德,而是慈禧太後。如果做一次尋根之旅,納蘭或那拉也不是滿姓,而是蒙古姓,原本是蒙古的土默特姓。土默特消滅了一支滿人,佔領了他們的地盤,卻不知為什麼改成了這些被征服者的姓氏——納蘭(那拉)。後來,他們又舉族遷徙到了今屬遼寧省的葉赫河岸,建立葉赫國。葉赫,是蒙語「偉大」的意思。我們再清史里邊經常遇到的一個詞「葉赫那拉」,源頭便在這里。清亡後,其中一部將「葉赫納蘭」簡作「葉」姓,當代加籍華裔學者葉嘉瑩即為這一支的族人。也有一部分簡作「納」姓的。納蘭氏名人甚多,如著名清代大詞人納蘭性德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2、上官
上官姓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一十一位,新姓氏人口排序第510位,約有7.5萬餘人。春秋時,楚懷王封他的小兒子蘭為上官邑大夫,子蘭的後代子孫遂以邑名為姓,稱上官氏。《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說,漢時,為充實關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將許多大姓遷往關中,其中上官氏被遷往隴西上邽。上邽,也就是今天的甘肅天水,即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南。上官名人,唐有才女上官婉兒,宋有龍圖閣待制上官均、禮部尚書上官鼎等。一說「上官」為地名,在今河南省滑縣東南,其公族中人以封邑為氏。
3、皇甫
皇甫(Huángfǔ),復姓,出自西周。西周太師(高級武官)皇甫的後代以「皇甫」為姓,稱皇甫氏。又言出自子姓,是春秋時宋國公族的後代。皇甫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姓氏人口排名第529位,人口5.3萬人。皇甫姓氏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人才輩出其中不乏忠臣良將孝子義士、醫學家、科學家、文學家、富商巨賈等等,如:皇甫嵩、皇甫謐、皇甫御、皇甫湜、皇甫冉、皇甫端、皇甫涍、皇甫規
4、宇文
宇文(yǔ wén)為復姓,炎帝神農氏後裔。主要來源中國遼東,為南單於之後。魏晉時,北方鮮卑族宇文氏部落,自稱宇文姓。東晉時,宇文氏進駐中原,稱宇文國,以宇文為姓,稱宇文氏。宇文姓早期活動在西北地區,南北朝時期逐步南下內遷。唐代時,他們入地為籍,遍及中原各地。宋後宇文氏已不常見。如今在河北、陝西、北京、浙江、四川、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目前宇文姓人口排名第551位,人口約2.1萬人。
北周政權就是宇文家族的。歷史上姓宇文的名人,這一時期最多。宇文泰,北周政權的奠基者,於高歡起名。宇文覺,北周建立者,宇文泰第三子。宇文毓,北周第二個皇帝。宇文護,宇文泰侄子,前面兩個皇帝都被宇文護毒死。宇文邕,宇文泰第四子,北周第三個皇帝。宇文邕殺死宇文護,奪回權力,是北周明君。
5、慕容
慕容姓《三國志·鮮卑傳》中提到,漢桓帝時,鮮卑分為中、東、西三部,中部大夫柯最闕,居慕容寺。而從《通志·氏族略》的記載上考究,慕容氏出自中古時期,部族首領高辛氏的後裔,建立鮮卑國,自言慕二儀(天地)之道,繼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為姓,稱為慕容氏。歷史上的鮮卑族在今內蒙西拉木倫河與洮兒河之間。慕容氏的發源地和老家便在這里。主要歷史名人有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延釗等。因為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的姑蘇慕容世家,以致其他小說家也紛紛效仿,因此,慕容世家成為武俠小說中江南第一大世家。今天在大話西遊、仙劍奇俠傳等游戲以及霹靂布袋戲的戲劇中都可以見到慕容氏都成為眾所周知的角色。
6、歐陽
歐陽姓,中華姓氏之一,為漢族復姓之首。據2014年統計,歐陽姓為324萬。在中國排86位。歐陽姓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歐陽姓出自姒姓,夏君主姒少康封自己的庶子無余於會稽,到了越王無疆,被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封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他的子孫因而姓「歐」或「歐陽」。歐陽姓以海鳥為圖騰,郡望為渤海。 宋朝時,歐陽姓約有22萬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九位,為百家大姓之一,位列宋版《百家姓》復姓的第4席,人口總數居復姓首位。當代歐陽姓的人口約88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7%,排在全國第一百四十九位。
歷史上重要的歐陽姓人物有:東越王歐陽搖、西漢博士歐陽生;東漢汝南太守歐陽歙;西晉哲學家歐陽山郡公、廣州刺史歐陽頒,左衛將軍歐陽紇;唐朝書法家歐陽詢;五代後蜀翰林歐陽炯,尚書左丞、寧江軍節度使歐陽彬,博士歐陽詹;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楚翁;元朝修宋、遼、金三史總裁官歐陽玄;明朝右僉都御史歐陽重。
7、司馬
司馬(sī mǎ):西晉國姓,中華姓氏之一,復姓。源於西周,以官職為姓。西周始置,司馬與司徒、司空並稱「三有司」。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一十位。司馬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司馬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49位,人口2.8萬人。如今,司馬氏仍為復姓中的大姓,分布較為廣泛,在河南省的洛陽市、偃師市、溫縣,陝西省的韓城縣,山西省的涑水縣,安徽省的宿松縣,湖南省的湘潭市、湘鄉市、湘陰市,山東省的蘭陵縣,江蘇省的金壇市指前鎮,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香港,台灣等地,均有司馬氏族人分布。
司馬遷:漢武帝時太史令,著名史學家,著有《史記》。司馬懿:三國時曹魏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司馬師:三國時曹魏著名的人物。司馬昭:司馬懿之子,三國時曹魏著名軍事家、政治家,263年滅蜀。司馬炎:司馬昭之子,西晉開國皇帝,即晉武帝,265年廢魏帝曹煥稱帝,建晉朝,始稱西晉,280年滅吳。司馬光: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著有《資治通鑒》。司馬相如:漢代文學家,善鼓琴。
8、聞人
出自春秋時期鄭國聞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聞邑,春秋時期鄭國之地,故址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的滎陽市虎牢關一帶地區,亦稱汜水關、汜水鎮。周定王姬瑜二十年(晉景公姬孺十三年,鄭襄公姬子堅十八年,公元前587年),晉景公因鄭國違盟投靠楚國,大怒之下出兵伐鄭國,連續擊敗鄭國軍隊,奪取了鄭國的聞邑,改為晉國的汜邑(今河南汜水),並一度包圍鄭國都城新鄭(今河南新鄭)。後鄭國得到了楚軍的協助才擊退晉軍,但聞邑已經收不回來了。失國的原聞邑之鄭國人,在成為晉國汜邑之民後,有以故邑「聞邑之人」名號為姓氏者,稱聞人氏,到了春秋後期有省文簡化為單姓聞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9、夏侯
夏侯(Xià hóu)姓源流單純, 出自姒姓,以爵號為氏。周武王封夏禹的後裔東樓公於杞,後者在春秋時建立杞國。公元前445年楚國滅杞,杞簡公的弟弟佗逃往魯國,魯悼公因為他是夏禹的後代,周初祖先又封為侯爵,於是稱他為夏侯氏,其後代子孫因以夏侯為氏,稱夏侯氏。夏侯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60位,人口1.1萬人。分布於山東曲阜、泗水一帶
C. 歐陽這個復姓怎麼樣
第一,復姓其實很罕見,要珍惜
第二,姓氏代表一個家族的延續,無論姓什麼,都是一種傳承
第三,其實姓歐陽的,名字都蠻好聽,比如歐陽震華,歐陽娜娜。但無論怎樣,都要堂堂正正做人。
D. 我國流傳下來兩千個復姓,為啥如今僅81個
中國人對於姓氏極為看重,這一點從現代所謂的「冠姓權」的爭議就可以看出。其實在中國古代姓和氏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根據《通鑒外紀》中的解釋:「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關於中國的姓氏,有著很深的學問。
喜歡看史書或者古代小說的讀者,應該會有一個感覺,就是古代復姓的確非常司空見慣,例如司馬懿、諸葛亮、宇文成都、上官儀、獨孤伽羅等等。很多武俠小說也喜歡用復姓,例如金庸小說中的獨孤求敗、令狐沖、歐陽鋒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國歷史上使用復姓的家族雖是少數,但也有一定規模,但是現在很多復姓卻非常少見,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姓氏文化
我國的復姓現存只有81個,比起歷史上曾經記載過的2000多個,已經縮減了太多。這種情況除了改姓以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我國歷史上曾經有過幾次人口高速增長期。在這幾個時期內,單姓人口的基數較大,所以能夠獲得更大的增長幅度。比如現在隨處可見的李、王、張三個姓氏,就在目前的全國人口中占據了約為1/4的份額。
結語
現代中國人依然對姓氏非常重視,但是在取名上則更為開放自由。有一些年輕夫妻會將雙方的姓共同作為孩子的姓,所以現在4個字乃至於5個字的名字,並不罕見。不過如果一味地追求新奇,起了過長或者過於生僻的名字,其實也會給孩子帶來一些麻煩。
E.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中,大理段氏的絕學也是歐陽鋒蛤蟆功的剋星招式叫什 么名字
奧是一陽指
F. 中國復姓有很多,這些復姓中,哪四個最多
1.歐陽:歐陽姓,中華姓氏之一,為漢族復姓之首。據2014年統計,歐陽姓為324萬。在中國排86位。
2、太史:以官名為氏。西周、春秋時有太史(太史令、太史丞)官,掌天時、星歷職。其後代以祖上官職「太史」銜為姓,稱太史氏。
3、端木:端木這個姓相當的古老,自東周時期就有這個姓,據元和姓纂記載,端木一姓的祖宗為孔子弟子端木賜(即子貢),系出於衛國。端木姓分布非常的廣,但後來大多改姓為端姓、木姓、沐姓,故今日已不多見。
4、上官: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一十一位,新姓氏人口排序第510位,約有7.5萬餘人。
(6)歐陽姓武俠小說金庸擴展閱讀
現存復姓
復姓起源於農耕民族的復姓
B 百里、北堂、北野、北宮、辟閭
C 淳於、成公、陳生、褚師
D端木、東方、東郭、東野、東門、第五、大狐、段干、段陽、第二、東宮
G 公孫、公冶、公羊、公良、公西、公孟、高堂、高陽、公析、公肩、公堅、郭公、穀梁、毌將、 公乘、毌丘 、公戶、公廣、公儀、公祖
H 皇甫、黃龍、胡母、何陽
J 夾谷、九方 、即墨
L 梁丘 、閭丘、洛陽、陵尹、冷富、龍丘、令狐
N 南宮、南郭、女媧、南伯、南容、南門 、南野
O 歐陽、歐侯
P 濮陽
Q 青陽、漆雕、亓官、渠丘
R 壤駟
S 上官、少室、少叔、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士孫、申屠、申徒、申鮮、申叔、夙沙、叔先、叔仲、侍其、叔孫
T 澹臺、太史、太叔、太公、屠岸、唐古
W 聞人、巫馬、微生、王孫、無庸
X 夏侯、西門、信平、鮮於、軒轅、相里、新垣、徐離姓
Y 羊舌、羊角、延陵、 於陵、伊祁、吾丘 、樂正
Z 諸葛、顓孫、仲孫、仲長、鍾離、宗政、主父、中叔、左人、左丘、宰父、長兒、仉督 [22]
復姓起源於游牧民族的復姓
C 單於、叱干、叱利、車非
D 獨孤、大野、獨吉、達奚
G 哥舒
H 赫連、呼延、賀蘭、黑齒、斛律、斛粟、賀若
J 夾谷、吉胡
K 可頻
M 慕容、萬俟、抹捻
N 納蘭
P 普周、仆固、仆散、蒲察
Q 屈突、屈盧、鉗耳
S 是雲、索盧、厙狄
T 拓跋、同蹄、禿發
W 完顏
Y 宇文、尉遲、耶律
Z 長孫
復姓由兩個單姓自我組合形成的新姓氏(雙姓)
C 常夏 陳梁 陳林 曹岳
D 鄧李
F 范姜
G 郭羅、高陳
H 胡楊、黃方、賀陳
J 蔣申
L 劉付、劉譚、陸費、陸葉
Q 錢王、錢賴
W 巫許、吳劉、吳沈、王曹
Y有琴
Z 張包、張簡、張廖、鍾任、章項
G. 古代比較牛的姓氏家族
以下是我國現存的復姓有81個:歐陽、太史、端木、上官、司馬、東方、獨孤、南宮、萬俟、聞人、夏侯、諸葛、尉遲、公羊、赫連、澹臺、皇甫、宗政、濮陽、公冶、太叔、申屠、公孫、慕容、仲孫、鍾離、長孫、宇文、司徒、鮮於、司空、閭丘、子車、亓官、司寇、巫馬、公西、顓孫、壤駟、公良、漆雕、樂正、宰父、穀梁、拓跋、夾谷、軒轅、令狐、段干、百里、呼延、東郭、南門、羊舌、微生、公戶、公玉、公儀、梁丘、公仲、公上、公門、公山、公堅、左丘、公伯、西門、公祖、第五、公乘、貫丘、公皙、南榮、東里、東宮、仲長、子書、子桑、即墨、達奚、褚師。吳銘
H.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中,大理段氏的絕學也是歐陽鋒蛤蟆功的剋星招式叫什麼名字
一陽指,本是大理段氏絕學只傳嫡系,在射鵰中為了破歐陽鋒的蛤蟆功,南帝傳給了王重陽同時換了先天功,後又傳給漁樵耕讀。
I. 中華姓氏文化的百家姓
如今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有人統計,文獻記載和現存的共有5600多個。其特點是: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具體。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劉姓就有五處起源。異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吳兩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後裔。 唐太宗的時候──公元627年,有個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的「姓」記錄下來,寫成一本書《氏族志》,頒布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
《百家姓》是我國漢族姓氏總集,載有四百多個姓氏。四百多個姓,為什麼偏要把「趙錢孫李」放在前面呢?原來。《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錢塘一個老儒編的。宋朝的皇帝姓趙,趙便為國姓。錢塘屬浙江,當時占據江浙一帶的是吳王錢叔,孫是他正妃的姓。李是南唐李後主的姓。於是「趙錢孫李」便為頭一句。
《百家姓》是我國宋元明清時期廣為流行的蒙學識字教材。作者不詳。成書於宋代初年。南宋人王明清考證說:「如市井間所印《百家姓》,明清嘗詳考之,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何則?其首雲:『趙、錢、孫、李』,蓋錢氏奉正朔,『趙』乃本朝國姓,所以『錢』次之,『孫』乃忠懿之正妃,又其次則江南『李』氏。次句雲:『周、吳、鄭、王』,皆武肅而下後妃。無可疑者。」 按,趙匡胤於公元960年奪取北周政權,改國號為宋。當時全國尚未統一,攝於宋的威勢,地方割據政權如南唐、吳越等國紛紛向宋稱臣入貢。宋則堅持武力統一中國方針,用了十餘年時間,先後滅掉各地割據政權,最後結束五代十國局面。其中李氏建立的南唐政權、錢氏建立的吳越政權先後於公元975年和978年被滅。從公元960年至978年,「錢氏奉正朔」共有18年之久。王明清的結論是,《百家姓》即成書於這期間,乃吳越不知名的「小民」所編。《百家姓》以「趙、錢、孫、李」開頭是尊宋朝國姓為首,把吳越國姓放在其次。「孫」是最後歸降宋朝的吳越君主錢 (忠懿)之正妃,「李」指南唐李姓君主。次句「周、吳、鄭、王」乃吳越開國君主錢鏐(武肅)以下諸帝後妃之姓。王明清為南宋時人,靠近《百家姓》成書時期,而且有材料說《百家姓》於宋代即已盛行。所以後人同意王的說法,對於《百家姓》成書時期向無爭議。如明人朱國楨說:「今《百家姓》,以為出於宋、故首以『趙,錢、孫、李』,尊國姓也。」 談遷在《棗林藝蕢》中也說:「《百家姓》相傳宋人作,故首趙。」可是談遷又說:「《南雍志》有唐虞世南《百家姓》一卷。」可知唐代已有《百家姓》,只是沒有流傳下來。後來流傳的則是宋初所編以趙字打頭的《百家姓》。
《百家姓》是一本關於中文姓氏的書,成書於北宋初(公元960年)。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發展到後來,據說有4000到6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
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占華人人口40%,約四億人。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蕭。占華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占華人人口10%。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加起來也占總人口的10%。
《百家姓》的次序不是依各姓氏人口實際排列,而是因為讀來順口,易學好記。《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趙錢孫李」成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形成於宋朝的吳越錢塘地區,故而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國王錢氏、吳越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王李氏成為百家姓前四位。王明清《玉照新志》記載:「如市井間所印《百家姓》,(王)明清嘗詳考之,以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何則?其首雲:『趙錢孫李』,蓋錢氏奉正朔,趙本朝國姓,所以錢次之;孫乃忠懿(錢)之正妃;又其次,則江南李氏。次句雲『周吳鄭王』皆武肅而下後妃。」 第一種:以祖先的圖騰崇拜物為姓氏。有些專家、學者認為,中國的百家姓,有些是由圖騰演變而來的,如:熊、馬、牛、羊、龍、鳳、山、水、花、葉等。但可惜這只是一些推測。由於年代久遠,史前無據可考,到底哪些姓氏源於圖騰崇拜,已不得而知。因為當今的『熊」「馬」「牛」、「龍」、「花」、等姓氏,於史書收及傳說中均可查出源出,但並不與圖騰有什麼聯系。黃帝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曾率領「熊、黑、貅、貔、虎」等。這些「 熊、羆、貅、貔、虎」等可能就是圖騰氏族的名號。但這些氏族的名號究竟有哪些傳遞下來,成為其後裔的姓氏,也已難尋蛛絲。
有案可查的《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炎帝(神農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長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濱,得姓姜。
黃帝(軒轅氏)是少典之子,因生長在姬水之濱,而得姓姬。
又姜(徹吧)和羌(Qiang)雖同韻而不同聲,但音特別相近。且兩字都有 「羊」字頭。一個從羊從女,一個從羊從人。從「羌」字的組成看,羌即「羊人」。上古時代晚期,羌族居住在中國的北部,其部族或氏族的圖騰可能是羊。而姜族則是羌族的一支,或許因為語音的誤差而化「羌」為「姜」,或許是母系氏族的母權影響,羊下之「人」,化作了羊下之「女」。炎帝以「姜」為姓,不是偶然,炎帝恰恰是古羌族支系氏族部落的首領。以炎帝;黃帝為首的原居於陝、甘、青一帶的古羌戎部族的一支,在東進中原的過程中,與東夷等部族融合,成為漢族的前身華夏族。
第二種:以祖先名字中的字為姓氏。
《國語·晉語》雲:「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後多認為黃帝的後裔,後來陸續分支成為不計其數的其他姓氏,構成中華民族的主流。
黃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
年(Nian)春秋時,周靈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應是其名,「王子」則是表明其身份的,如「公子」、公孫」)年夫的後人以其名中的「年」字為姓氏。
熊(Xiong)上古五帝之一有顓項(鬧旭氏,姬姓),其後人重黎在帝譽時擔任火官,被帝答賜為「祝融氏」。共工氏作亂時,祝融奉命平叛。叛亂雖被平息,但祝融並未將共工氏成員全部消滅,祝融以此獲罪,被帝譽殺掉。祝融死後,其弟吳回擔任火官,依舊稱祝融氏。吳回有子陸終,娶鬼方氏首領之妹女聵氏為妻,生八子,其中第六於叫季連。
牛:西周宋征子之後有任司寇的牛文。牛文。牛文之後以其中的字「牛」為姓氏。
魚:系出於姓。春秋時,宋襄公的弟弟為「司馬子魚」(司馬是官職,子魚為其字)。其後人以其宇中的「魚」為姓氏。
井:春秋時,虞國有大夫井伯。井伯之後以其字「井」為姓氏。晉滅虞國之後,井伯的後代井奚逃入泰國。秦穆公以井奚為大夫,封邑於「百吸」,井奚便號「百里奚」。百里買的支子依舊以「井」為姓氏。
牧:上古時代,黃帝以「力牧」為相。力牧的後人以其字:「牧」為姓氏。
終:上古時祝融弟吳回(後也稱祝融氏)的兒子為「陸終」。陸終後代支系中,有的以其先祖名的「終」字為姓氏。
常:上古時,黃帝曾以 「常先」為相。常先的後人以其字「常」為姓氏。
孔:出於子姓。周武王封商微子於宋,微於死後由其弟仲衍繼承封地。仲衍之後有弗父何,弗父何,的玄孫名嘉,字孔父。孔父的兒子木金父以父字中的「孔」為姓氏,在魯國定居。
廉:顓項的曾孫名廉,其後人以祖字中的「廉」為姓氏。
樂:出於子姓。宋戴公的兒子公子衍字樂父,其後人以祖上「樂父」中的「樂」字為姓氏。
皮:周有大夫樊仲皮,其後人以其祖上名字中的「皮」字為姓氏。
高:出於姜姓。齊文公有子公子高。其後人以「公子高」中的「高」字為姓氏。
第三種:以封地名和國名為姓氏
宋:出自子姓。據《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公元前十世紀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亂之後,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受封於宋國,建都商丘(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公元前286年,宋國被齊國所滅,其子孫以原國名「宋」為氏。
趙:伯益後裔造父,拉馴馬駕車。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駕的馬車游巡各地,朝中有事,造父就以熟練的駕車技術及時將車馬趕回。造父因駕車馬有功,被周穆王封地於趙(山西洪洞縣北趙誠),其後人便以「趙」為姓氏。
吳:出於姬姓。周武王封鍾雍的曾孫於吳(江蘇蘇州一帶),建立吳國。其後代以國名為姓氏。
鄭:出於姬姓。周歷三封少於友於鄭(陝西華縣東),建鄭國。友的後代以「鄭」為姓氏。
陳:周武王滅商之後,追封舜的後代媯滿於陳(河南淮陽)。據胙土命氏的之規定,稱陳氏,遂名陳滿,字少湯。陳滿死後被謚為陳胡公,為陳氏的得氏始祖。
衛:出於姬姓。周文王其於摩叔於衛,建衛國康叔於孫以名為姓氏。
蔣:出於姬姓。周公且的兒干伯齡被封於蔣(河南固始縣東北蔣集),建蔣國,其後以國名為姓。
沈:出於姬姓。周文王的兒子賄受封於深(河南平輿縣北),建沈國,其後以國名為姓。
韓:出於姬姓。周武王的小兒子受封於韓(山西河津縣東北),後被晉國滅掉。桓叔的兒子萬受封於韓。萬的後代以韓為姓氏。
秦:出於嬴姓。伯益之後有嬴非子。非於擅育良馬,周。孝王以其育馬之功封非於於秦谷(甘肅天水西南),為附庸國。用非子的孫子秦仲因功被升為諸侯。秦統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滅亡之後,其子孫以秦為姓氏。
許:出於姜姓,神農氏後裔。周武王封文叔於許,建許國。其後 以國名為姓氏。
呂:出於姜姓,神農氏後裔。怕夷在堯時任掌禮官,又輔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於呂,其後以國名為姓氏。
戚:衛國大夫孫林父的封地戚城(今河南濮陽市戚城遺址)。孫林父的孫以邑名為姓。
謝:周宣王封舅氏申侯於謝(河南唐縣南),申侯子孫中有一支 以其封地為姓氏。
鄒:周代有曹挾封地於邾,戰國對改國號為鄒。其子孫中有一支 以國號為姓氏。
柏:出於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為炎帝的師傅,又有相同為帝嚳的師傅。其子孫受封於柏(河南舞陽縣東南),其後以封地)姓氏。
章:出於姜姓。齊太公封其庶子子郭(山東東平縣東)。受封於鄣的齊大公庶子的後代,去邑為章姓氏。
蘇:顓頊後裔終的最小的兒子樊受封於昆吾,樊的庶子後代受封於蘇(河南溫縣)。其後以國名為姓氏。
潘: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名高,受封於畢,稱為畢,稱為畢公高。華公高有庶於受封於潘,其後以封地為姓氏。
葛:出於嬴性。顓頊之後,封於葛(河南寧陵縣東北)。其後以封地為姓氏。
范:周宣王時有大夫杜伯,其子杜限到晉國,被任命為士師,其於以官名為姓。
彭:顓頊後裔陸終的第三個兒子錢鏗受封於彭(江蘇人徐州),為大彭氏,後人以彭為姓氏。
魯:出於姬姓。周公旦的兒干伯禽受封於魯(山東曲阜一帶),建魯國。怕食的子孫以國名為姓。
韋:出於累韋氏。豖韋氏在夏代居於豖韋(河南滑縣東南),為一路諸侯,建豖韋國,又稱韋國。韋君後人以國為姓氏。
苗:楚令尹斗之於賁皇亡命晉國。受封苗邑(河南省濟源市西南)。賁皇又名苗賁皇,
其後人以苗為姓氏。
任:出於有熊氏。黃帝的兒子禺陽受封於任,禺陽以任建國,其後國名為姓氏。
柳:魯孝公有兒公於展,公子展的孫子無駭以祖父名為氏,稱展無駭。展無駭的兒子叫展商。展禽的封邑為柳下。他死後號為惠。所以雙叫柳下惠,其後代取封地「柳下」第一個字為姓氏。
第四種:以職業或官職為姓氏。
司徒:上古時代官名,傳說堯、舜時已設,一直延續到秦漢。有以此官職為姓的,便是復姓「司徒」。
司空:據說為上古時所設官職,專管天下水利上的工程建設。帝堯時大禹的官職就是司空。大禹的子孫中,有人以此為姓氏。
司馬:上古代所設官職,為軍事長官。曾為官司馬的人的後代,有的以此官為姓氏。
第五種:以山名、河名為姓氏。
喬:出於有熊氏。黃帝死後,葬於橋山。黃帝的子孫中有守陵的入,就以陵山之名。「橋」為姓氏,後人去木為「喬」。
姜:出於神農氏。炎帝神農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濱,因此以河名為姓。春秋時代的齊、申、呂、許等封國都是姜姓。
第六種:以住地的方位為姓氏。
東郭:出於姜姓。郭,為古代時的人在城的外圍加築的一道城牆,東郭,為外城的東牆附近。齊桓公的後裔中有住在臨淄城東外一帶的,被稱為東郭大夫,後人便以東為姓氏。
東門:出於姬姓。魯庄公有於叫公子遂,字襄仲,家住曲阜城東門旁,人稱東門襄仲。其後以東門為姓氏。
西門:春秋時,齊國和鄭國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門附近,人稱西門氏,有的後人便以西門為姓氏。
第七種:以部落的名稱為姓氏。
呼延:東晉時,匈奴呼延部進入中原;後來,其漢化後裔以原部落名稱再加以「漢化」的「呼延」為姓氏。
慕容:三國時,鮮卑族首領莫護跋率族人遷居遼西,後在棘城以北(河北昌黎縣境內)。建國,莫護跋以「慕容」為自己部落的名稱。後慕容部落的人便以慕容為姓氏。
宇文:鮮卑族呼天為「宇」,宇文為「天之子」之意。宇文氏為鮮卑部落。東晉時,字文部落進據中原便以宇文為姓氏。
尉遲:尉遲部也是鮮卑族的一個部落,尉遲部的人後來以部落名為姓氏。
萬俟:萬俟本為鮮卑族部落名。東晉時,萬俟部落進入中原,後以部落名為姓氏。
第八種:以出生時的異象為姓氏。
武:周乎王之子出生時掌紋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賜其姓為武。
第九種:以謚號為姓氏。
如庄氏原為楚莊王之後,康氏原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後。所謂「說」為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稱號。
第十種:因避禍、避諱、避嫌所改的姓氏
桂:出於炅氏。漢代炅橫有四個兒子。家中有難,四子逃避,其中一於避居到幽州。改姓為桂。
田:一兒子偽姓。春秋時,陳厲公子陳完避禍外逃,不願意以國名為氏,改姓為「田」。明代燕王朱棣以討黃子澄等為名起兵,推翻建文帝。黃子澄的後人因避禍而改姓田。
同:出於司馬氏。漢時司馬遷因言獲罪,二子為避禍出逃。長子取「馬」加兩點為「馮」,次子取「司」加一豎為「同」。
第十一種:帝王賜姓氏。
金:被尊為西方大帝的少昊,因五行說中的西方屬金而,稱金天氏,其後人有以金為姓的。漢武帝時,匈奴休盾王之於歸順漢朝,漢武帝賜其姓金,取名金日撣。
劉:出於陶庸氏。堯之後有劉累,到了周代成為唐杜氏。社隰在晉做官:為士師,又稱士氏,後來又從上氏改為劉氏。由於劉邦建立漢朝,劉姓成為中國的大姓。漢高祖因項伯有昔日相助之功,便賜項伯改姓為「劉」。
鄭:出於姬姓。周厲王的小兒子友封於鄭,其後人有的以國名為姓。明代太監馬三寶有功,被永樂帝賜姓為鄭,馬三寶因此改姓換名為「鄭和」。
第十二種:以數詞、排行及天乾地支為姓氏。
萬山子姬姓。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有後叫畢萬,畢萬後代中有人以其祖先的名字中的「萬」字為姓氏。
丙:又寫作邴。春秋時,晉國大夫邴豫,受封於邴(河南成武縣東);其後以邴(丙)為姓氏。
第十三種:少數民族漢改姓氏。
元:春秋時,衛國大夫元亘之後以元為姓。另北魏孝文帝推行鮮卑族的漢化,令鮮卑族改穿漢眼,改說漢話,並改換「拓跋氏」為「元氏。」
少數民族以漢姓的人物中,還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李克用系沙陀族首領朱耶赤心之子,曾率沙陀聞助唐擊敗黃巢長安,任河東節度使,又進封為晉王。唐末,李存勖「李」姓起兵,建後唐王朝。
第十四種:漢族人改為少數民族姓氏。
遼、夏、金、元時代,漢族人改換為少數民族性的為數也不少。
第十五種:部分少數民族的姓氏。
滿族有穆昆組織,產生於姓氏社會,是構成滿族社會的基層血緣組織。穆昆由一個或數個家庭組成。同一個穆昆中,只有一個姓氏;同宗的幾個穆昆,則冠以幾個漢姓。如烏雅氏的五個穆昆,分別以吳、穆、包、黃、邵為姓氏;寧古塔氏的四個穆昆,以劉、寧為姓;喜塔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今新賓縣永陵鎮)以圖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為姓。
壯族經父系計算世系,子女隨父姓。女兒出嫁後,須加雙姓,即夫姓在前、父姓在後。如:其夫姓莫,其父姓羅,她便稱為「莫羅氏」。此稱,與漢族舊習俗(張王氏、李揚氏等)相同。
第十六種:容易讀錯的姓氏。
由於漢字有許多多音字及古音有變等,所以一些姓氏很容易被讀錯。如萬俟:音為Moqi(莫其),常有人誤讀為「萬壽」。
區: 音為ōu(歐)常有人讀為「區」(qū)。
黑: 音為hè(賀), 常有人誤讀為「黑」(hēi)。
蓋: 音為gě(葛),常有人讀為「蓋」(gài)。
查: 本是檢查、考查的意思,念chá,但作為姓氏要念zhā,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的本名便是查良鏞。
教指傳授、教授之意時念jiāo,但作為姓氏時要念jiào。
任 本是信任、擔任、任何之意,念rèn。作為姓氏時念rén,代表人物有老一輩革命家任弼時同志。
曾指曾經、未曾之意時念céng,但作為姓氏時要念zēng。古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清代名臣曾國藩,今有香港特首曾蔭權。
繆本是修繕的意思,如用在「未雨綢繆」時念móu,但作為姓氏時念miào,代表人物有清末著名宮廷女畫家繆素筠。
晟本是光明之意,念shèng,如廣東省有大型企業廣晟集團。但作為姓氏時念chéng。
單本是不復雜、獨一的意思,念dān,但是作為姓氏時念shàn,三國時期著名謀士徐庶化名就為單福。
樂是一個多音字,念lè或者yuè,作為姓氏時念yuè,代表人物有戰國後期著名軍事家樂毅。
員 又寫成「貟」,本意是成員,讀yuán,但作為姓氏時念yùn,鄭碼:ZSLO,U:8D20,GBK:DA4F
筆畫數:6,部首:貝,筆順編號:542534,前人在用行書和草書書寫有帶有「口」字的字時,由於運筆較快,「口」字常常是用「厶」一筆寫成(當然手寫時沒有稜角,而是略帶圓形的),當這些手寫體被不同的印刷坊方塊化以後,就形成了異體字。如「兗、兗」「滾、滾」「句踐、勾踐」。「貟(貟)」和「員(員)」的情況也是正是這樣,「貟(貟)」字頭上的「厶」,其實就是「員(員)」字頭上的「口」。 一,是以地名為姓。
例如,楚莊王的小兒子名子蘭,被封為上官大夫。上官,地名,在今河南滑縣東南。子蘭的後裔世世代代定居在這里,便以上官作了姓氏。又如歐陽姓,本禹王之後。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到少康時,封庶子無余於今浙江紹興,建立越國。公元前306年,越國被楚國所滅,亡國之君無疆的兒子名蹄,受封於烏程(今浙江吳興)的歐余山之南。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所以蹄又被稱為歐陽亭侯。其後遂以歐陽為姓氏。屬於此類的還有賀蘭(山名),羊舌,百里(邑名)、澹臺(湖名)等姓。
二,是以官爵為姓。
公元前445前,杞國亡於楚,杞簡公之弟佗逃到魯國。魯悼公因其本為夏王族之後,予以優待,封爵為侯,世稱夏侯。以後,佗的子孫就用夏侯作了姓氏。西周開始,朝廷設有司徒、司空、司馬的官職。司徒掌管土地和人口,司空掌管工程建築,司馬掌管軍政和軍賦。這些職官權重位尊,顯赫一時,他們的族人引以為榮,便將官職拿來作了姓氏。屬於此類的還有太史、司寇、樂正、少正、宗政等等。
三,是以方位為姓。
東方之姓,出自上古伏羲氏。按《周易》八封推算,伏羲氏出於「震」卦,位主東方,於是伏羲後裔的一支,就以「東方」為姓。與此同類的還有北宮、東宮、南門、西門等姓。周文王之後姬括,世代襲為衛國上卿,居住在京都北宮門外,於是以北宮為姓。春秋之時,鄭國某大夫居於西門,其後人便姓了「 西門」。
四,是以血緣關系為姓。
夏、裔、周三代,祿爵之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公爵居五等之首,榮耀至極。他們的後人,紛紛自稱「公孫」,以顯血統高貴。所以《廣韻》記載:「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
五,是以次第為姓。
西漢建國後,為翦除地方豪強勢力,將齊國田氏諸後遷徙到諸陵,各支依住宅排列次序,分別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作了姓氏。
A、第五姓氏起源
出自田姓,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為了消滅各地豪強的殘余勢力,曾經把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王的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萬多人都遷徙到關中房陵(今湖北房縣)一帶定居。在遷徙原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族大人眾,故改變了原來的姓氏,以次第相區別,分列為第一氏到第八氏。首遷者往第一門,為第一氏;田廣之孫田登遷往第二門,為第二氏;田廣之孫田癸為第三氏,以次類推,田廣的田英最後遷徙,住在第八門,為第八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這一支後來出了不少名人,所以作為顯姓收到《續百家姓》中。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秦國置郡。相當於如今的甘肅省東鄉以東及隴西一帶地區。
歷史名人
第五元先:東漢學者,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歷、九章算術,為鄭康成之師。
第五琦:唐代扶風郡公。能言強國富民術,不益賦而用以饒。乾元時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為刺史,有惠政。
第五上:東漢刺史,為官冠名州郡,永壽中以奉使稱職,拜高密侯相,懲治貪惡,剛直不宥。
第五倫:東漢司空。耿直公正,建武年間舉孝廉,任會稽太守,以清節著稱。在朝中作官一心奉公,始終保持清廉。
六,是以社會影響為姓。
春秋時代,魯國的學者少正卯,聚徒授學,使得「孔子之門三盈三虛」,聲譽鵲起,世稱聞人,他的後裔便拿「聞人」作了姓氏。
七,是以少數民族的特殊稱呼為姓。
如赫連、單於、呼延(匈奴族);拓跋、宇文、慕容、獨孤(鮮卑族)等等。 a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陽
b白馬 百里 柏侯 鮑俎 北宮 北郭 北門 北山 北唐 奔水 逼陽 賓牟 薄奚 薄野
c曹牟 曹丘 常濤 長魚 車非 成功 成陽 乘馬 叱盧 丑門 樗里 穿封 淳於 出蓮
d答祿 達勃 達步 達奚 淡台 鄧陵 第五 地連 地倫 東方 東里 東南 東宮 東門 東鄉 東丹 東郭 東陵 東關 東閭 東陽 東野 東萊 豆盧 斗於 都尉 獨孤 端木 段干 多子
e爾朱
f方雷 豐將 封人 封父 夫蒙 夫餘 浮丘 傅余
g干已 高車 高陵 高堂 高陽 高辛 皋落 哥舒 蓋樓 庚桑 梗陽 宮孫 公羊 公良 公孫 公罔 公西 公冶 公斂 公梁 公輸 公上 公山 公戶 公玉 公儀 公仲 公堅 公伯 公祖 公乘 公晰 公族 姑布 古口 古龍 古孫 穀梁 谷渾 瓜田 關龍 鮭陽 歸海
h皇甫 皇父 函治 韓餘 罕井 浩生 浩星 紇骨 紇奚 紇於 賀撥 賀蘭 賀樓 赫連 黑齒 黑肱 侯岡 呼延 壺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j兀官 吉白 即墨 季瓜 季連 季孫 茄眾 蔣丘 金齒 晉楚 京城 涇陽 九百 九方 睢鳩 沮渠 巨母
k勘阻 渴侯 渴單 可汗 空桐 空相 昆吾
l老陽 樂羊 荔菲 櫟陽 梁丘 梁由 梁餘 梁垣 陵陽 伶舟 冷淪 令狐 劉王 柳下 龍丘 盧妃 盧蒲 魯步 陸費 甪里 閭丘
m馬矢 麥丘 茅夷 彌牟 密革 密茅 墨夷 墨台 萬俊 昌頓 慕容 木門 木易
n南宮 南郭 南門 南榮
o歐侯 歐陽
p逄門 盆成 彭祖 平陵 平寧 破丑 仆固 濮陽
q漆雕 奇介 綦母 綦毋 綦連 祁連 乞伏 綺里 千代 千乘 勤宿 青陽 丘麗 丘陵 屈侯 屈突 屈男 屈盧 屈同 屈門 屈引
r壤四 擾龍 容成 汝嫣
s薩孤 三飯 三閭 三州 桑丘 商瞿 上官 尚方 少師 少施 少室 少叔 少正 社南 社北 申屠 申徒 沈猶 勝屠 石作 石牛 侍其 士季 士弱 士孫 士貞 叔孫 叔先 叔促 水丘 司城 司空 司寇 司鴻 司馬 司徒 司士 似和 素和 夙沙 孫陽 索陽 索盧
t沓盧 太史 太叔 太陽 澹臺 唐山 堂溪 陶丘 同蹄 統奚 禿發 塗欽 吐火 吐賀 吐萬 吐羅 吐門 吐難 吐缶 吐渾 吐奚 吐和 屯渾 脫脫 拓撥
w完顏 王孫 王官 王人 微生 尾勺 溫孤 溫稽 聞人 屋戶 巫馬 吾丘 無庸 無鉤 五鹿
x息夫 西陵 西乞 西鑰 西鄉 西門 西周 西郭 西方 西野 西宮 戲陽 瑕呂 霞露 夏侯 鮮虞 鮮於 鮮陽 咸丘 相里 解枇 謝丘 新垣 辛垣 信都 信平 修魚 徐吾 宣於 軒轅 軒丘 閼氏 夏侯
y延陵 罔法 鉛陵 羊角 耶律 葉陽 伊祁 伊耆 猗盧 義渠 邑由 因孫 銀齒 尹文 雍門 游水 由吾 右師 宥連 於陵 虞丘 盂丘 宇文 尉遲 樂羊 樂正 運奄 運期
z宰父 輾遲 湛盧 章仇 仉督 長孫 長兒 真鄂 正令 執頭 中央 中長 中行 中野 中英 中梁 中壘 鍾離 鍾吾 終黎 終葵 仲孫 仲長 周陽 周氏 周生 朱陽 諸葛 主父 顓孫 顓頊 訾辱 淄丘 子言 子人 子服 子家 子桑 子叔 子車 子陽 宗伯 宗正 宗政 尊盧 昨和 左人 左丘 左師 左行
劉文 額爾 達力 蔡斯 浩賞 斛斯 夾谷 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