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是誰寫的作者是哪個朝代的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是李清照寫的,出自:《夏日絕句》
全詩如下: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注釋]
1. 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3.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後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解說]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創作背景:
李清照詩借用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後不肯苟且偷生、烏江自刎的歷史故事來諷刺南宋朝廷的逃跑主義,表示了希望抗戰,恢復故土的思想感情.「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兩句,尤其鏗鏘有力.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
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B.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它的作者是誰
李清照
夏日絕句_古詩文網
[作者] 李清照
[全文]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C.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作者是誰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出自宋代詞人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夏日絕句
作者:李清照 年代:宋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背景:
據載:公元1127年,強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倉皇南逃。李清照夫婦也開始了飄泊無定的逃亡生活。
不久,丈夫趙明誠被任命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裡發生叛亂,身為知府的趙明誠沒有恪盡職守指揮戡亂,而是悄悄地用繩子縋城逃跑了。叛亂被定之後,趙明誠被朝廷革職。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感到羞愧,雖然並無爭吵,但往昔的魚水和諧已經一去不返,她從此冷淡疏遠了趙明誠。
1128年,他們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兩人相對無語氣氛尷尬。行致烏江,站在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聯翩,心潮激盪。面對浩浩江水,隨口吟就了這首詩。趙明誠站在她身後,聞聽之後愧悔難當,深深自責。從此便鬱郁寡歡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發作而亡。
賞析:
詩中借用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後不肯苟且偷生、烏江自刎的歷史故事來諷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義,表示了希望抗戰,恢復故土的思想感情。「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兩句,尤其鏗鏘有力。
李清照這首詩,手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緻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當作」之所「亦為」,一個女子啊!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繞指纏心,凄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復加。透過她一貫的文筆風格,在她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映徹下。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時,這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須眉幾人可以匹敵?「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女詩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苟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於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託,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願」、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不可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任何言語!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D.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關於作者
歷史上與濟南歷城人辛棄疾並稱「濟南二安」。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學者和散文家,幼承家業,才藝出眾。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的李清照,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優裕,詞作多寫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後,遭遇國家巨變,詞作多感慨身世飄零。她的詩文感時詠史,與詞風迥異。她還擅長書畫,兼通音律。現存詩文及詞為後人所輯,有《漱玉詞》等。主張「詞,當別具一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環形山的女性。
「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隻(枝)女兒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因詞風清婉流麗,含蓄蘊藉而冠絕古今,成為空前絕後的「一代才媛」(毛晉《漱玉詞跋》)。被譽為「閨媛詞人第一人」(日本兒島獻吉郎《中國文學通論》),世所公認的「婉約派」代表。也許因為這些,在後人眼中,李清照是一個「手幽蘭一枝」(見《易安居士三十一歲之照》)、嘆「綠肥紅瘦」、盼「歸鴻回雁」、守「黃昏」「殘灑」、斷夢濃愁、 「人比黃花瘦」的詞婦形象。
誠然,《漱玉詞》成了她的主旋律,然而,在她為數不多的詩、文中,還有另類的旋律,由於被歷來評論家忽視,使得女詞人的另一面不能展現出來,本文試從詩文的角度重讀李清照。 李清照的一生充滿了苦難與不幸,其中較大的有四次:「元佑黨禍」,家父遭遣;中年喪夫;一生珍藏被毀;晚年遭誣。真可謂「憂患得失,何其多也」(《金石錄後序》)。面對苦難,詞人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在抗爭中磨礪心志。「炙手可熱心可寒」,「何況人間父子情」。此二斷句是詞人作於「元佑黨禍」期間。是清照為救父而獻給趙挺之的詩。趙既是詞人的公公,又是依附宰相蔡京排斥元佑黨人的得力人物。這兩句詩有對父親命運的關注,有對公公的情理勸說,更有對公公「心可寒」的嚴厲指責。盡管這次獻詩救父失敗,但事情本身顯示當時年齡尚輕的詞婦面對苦難的堅決抗爭和獨立處世的堅強個性。
中年喪夫,這是詞婦受到的最大打擊,長歌當哭,「三杯兩盞淡灑,怎敵他晚來風急」,李清照寫下了千古絕唱《聲聲慢》,她來不及悲痛便要應付不測的時局,只可惜,「傾巢之下,安有完卵?」清照輾轉流離,又必須痛心於千萬卷金石書畫的毀滅與散佚。痛定思痛,她寫下了有名的《金石錄後序》一文。文末雲:「嗚呼,余自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何足道。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後世好古博者雅者之戒雲。」已達知命之年的李清照以老莊思想看待世間的「有」「無」「得」「失」,在痛定之後顯示豁達淡迫的情懷,其中透示出女性的堅強,剛毅曠達的人格魅力。這種從「憂患得失」中磨煉出來的品格幫助她足以抵擋其餘的不幸,而此後為辯誣而作出的不懈斗爭已經證明其並非是一個被人輕易擊垮的弱女子。 李清照經歷了兩件政治上的大事變。一是徽宗時的「元佑黨禍」,二是靖康之恥。面對政治上的險惡風浪和國家危亡之秋,李清照一掃閨閣之氣,寫了不少政治諷刺詩。其中《浯溪中興頌碑和張文潛韻二首》、《夏日絕句》《詠史》等詩被後人稱頌。
《中興和詩》作於「元佑黨禍」時期,憤權奸滿朝,憂徽宗將蹈唐明皇的覆轍,諷趙挺之將為蔡京所賣,諷宋徽宗寵信蔡京將會誤國。詩句有「夏為殷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俱在。君不見當時張說最多機,雖生已被姚崇賣。」還有「嗚呼!奴輩乃不能道輔國用事張後專,只能道春薺長安作斤賣。」全詩用典,借古諷今。果然,趙挺之在死後三天即被蔡京所陷,追所贈司徒;而徽宗用人誤國,也蒙受「靖康之難」。以此觀之,李清照對時局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政治遠見。而當時她還只有19歲。
李清照生於亂世,從沒放棄對時局的關注。她44歲時,「徽、欽」二帝北走,高宗趙構即位於南京,值此南渡紛亂之際,目睹上層統治集團倉皇南遁,女詩人悲憤地寫下《夏日絕句》這一流傳千古的詩篇:「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詩人對趙構之流的「懦夫」們進行了有力的抨擊,對中原淪陷敵手錶達強烈憤懣。堪與五代花蕊夫人的絕唱「
四十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媲美。這種頂天立地,不畏強敵,誓死一搏的壯志豪情也令堂堂須眉含羞折腰,無地自容。同樣,李清照還有《詠史》一詩,以諷刺被金寇扶植的「新室」劉豫。 李清照是主戰的詩人,即使自己孀居一隅,暮年悲寂也不忘收復大業。有《上韓公樞密、胡尚書詩》、《夜發嚴灘》、《曉夢》、《打馬圖經序》、《打馬賦》等詩文最能體現這種感情。
紹興三年,清照50歲,朝廷遣韓、胡二人通金議和,「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自韓公門下,見此大號令,不能忘言,作古詩各一章,以寄區區之意,以待采詩者雲」(《上韓、胡詩序》),她希望韓公能不辱使命。但她把真實的悲憂寫在副使胡公詩中。「閭閻嫠婦亦何知,瀝血投書干記室,夷虜從來性虎狼,不虞預備庸何傷。」「不乞隋珠與和璧,只乞鄉關新消息。」「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一杯土。」以上詩句無不表明詞婦對議和的憂慮和勸誡,同時表達了盼中原收復的拳拳之心。可謂字字血淚,句句真情。正如詞人預見,「夷虜從來性虎狼」紹興四年,金虜大舉入侵,江淮告急,清照從臨安下嚴灘往金華避難,途中寫下《夜發嚴灘》一詩:「巨艦只緣因利往,扁舟亦是為名來,往來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過釣台。」該詩把當時臨安行都,朝野人士卑怯自私的丑態描繪得淋漓盡致。這時,詞人也沒有饒恕自己的苟安生活。竟以過嚴光處而羞愧。孔子雲:「知恥近乎勇」。清照的這種知恥之心,和當時那些出賣民族的無恥之徒比,的確是可敬得多。
最能體現詞婦的主戰意願的要推《打馬賦》一文。這是一部搏奕之作,但詞人借游戲而表達恢復中原之志相當強烈。「望梅止渴,稍蘇奔競之心,畫餅充飢,少謝騰驤之志。」「生平不負,遂成劍閣之師;別墅未輸,已破淮淝之賊。」詩人從游戲中找到主戰抗敵的豪情與快樂,但她深知,這僅僅是「止渴」「充飢」之戲。現實何其殘酷。然而她堅信「今日豈無元子,明時不乏安石。」結尾她疾呼「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志千里,但願將相過淮水。」這種吶喊,為金石之聲,響遏行雲。要知道,當時秦檜為相,無人敢言兵,而清照通過游戲,呼喊過淮,非有愛國熾情、英雄膽識者不可為。難怪有人評之「廟堂只有和戎策,慚愧深閨打馬圖」(黃檗山人《題打馬圖》)。 《聲聲慢·尋尋覓覓》,《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E.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作者
作者 李清照
F. 生亦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江東子弟今還在,肯為項王卷土來原來劉項不讀書。這
呵呵,原來劉項不讀書這個是什麼梗?根本不是表達讀書不讀書的意思吧,南轅北轍了。
G.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她作這首詩,贊美項羽:
1.有君子之度
2.對人有相惜之心
3."自刎"表現他的悲壯
4.在戰場上的叱吒風雲
用意:對項羽的氣節表示敬佩
借項羽諷刺宋室南渡
H. 這是一個超熱血的玄幻小說,裡面有一句身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還有主角被他父親給封印了數萬年
媽的智障,李清照的詩改兩字就是你的了?
I.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作者
宋·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