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金庸小說的創作時間順序
《書劍恩仇錄》(1955年)、《碧血劍》(1956年)、《射鵰英雄傳》(1957年)、《雪山飛狐》(1959年)、《神鵰俠侶》(1959年)、《飛狐外傳》(1960年)。
《鴛鴦刀》(1961年)、《白馬嘯西風》(1961年)、《倚天屠龍記》(1961年)、《連城訣》(1963年)、《天龍八部》(1963年)。
《俠客行》(1965年)、《笑傲江湖》(1967年)、《鹿鼎記》(1969年)、《越女劍》(短篇小說)(1970年)。
1、《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從1963年開始創作,歷時4年完成。前後共有三版,並在2005年第三版中經歷6稿修訂,結局改動較大。
小說以宋哲宗時代為背景,通過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從哲學的高度對人生和社會進行審視和描寫,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其故事之離奇曲折、涉及人物之眾多、歷史背景之廣泛、武俠戰役之龐大、想像力之豐富當屬「金書」之最。
書名出於佛經,有「世間眾生」的意思,寓意象徵著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背後籠罩著佛法的無邊與超脫。全書主旨「無人不冤,有情皆孽」,作品風格宏偉悲壯,是一部寫盡人性、悲劇色彩濃厚的史詩巨著。
《天龍八部》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漫畫及游戲。小說的第四十一回「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風煙舉」於2005年入選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讀本(必修)中。
2、《俠客行》
《俠客行》是當代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1965年首次連載於《東南亞周刊》。
《俠客行》主要敘述一個懵懂少年石破天的江湖經歷。該書有許多耐人尋思之處,潛隱著許多「玄機」,體現著金庸對於人生、人性、生命和宇宙的新的體驗。
3、《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於1967年開始創作並連載於《明報》,1969年完成。小說通過敘述華山派大弟子令狐沖的經歷,反映了武林各派爭霸奪權的歷程。
作者沒有設置時代背景,「類似的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朝代」,其所折射中國人獨特的政治斗爭,同時也表露出對斗爭的哀嘆,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意。小說情節跌宕起伏,波譎雲詭,人物形象個性鮮明,生動可感。
4、《鹿鼎記》
《鹿鼎記》是香港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創作於1969年-1972年間,背景設置在明末清初(1644年-1689年)。
講述從小在揚州妓院長大的韋小寶,以不會任何武功之姿態闖江湖各大幫會,周旋於皇帝朝臣之間並奉旨遠征雲南、俄羅斯之故事。
塑造了一個與傳統俠客完全不同的小人物形象,並借這個形象諷刺了一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和迂腐頑固的思想,表現了民族統一的思想。
5、《越女劍》
《越女劍》是作家金庸創作的短篇武俠小說,發表於1970年1月《明報晚報》上。
小說寫越女阿青劍術精妙,被范蠡引薦到宮中教授士兵,最終幫助了越王勾踐雪恥復仇。阿青暗暗愛上了范蠡,而范蠡早與西施有白頭之約。阿青見到西施的美貌後,不忍傷害,飄然離去。
小說藉助歷史上的傳說和事實,不但抒發了歷史情懷,還表現出人性的悲歌,把家國之仇與個人的愛結合在一起,使小說增加了厚重感和無限的餘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庸小說
B. 金庸寫了那麼多小說,他的文學成就如何
金庸的文學成就,在近代文壇也是鮮少有人能夠與之匹敵的,堪稱“大宗師”。談及武俠小說作家,我們心中第一個想到的,沒有別人,必然就是躬耕武俠創作事業一生,著名的金庸大師。
縱觀他的創作生涯,著實撰寫了不少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經典武俠小說。像《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這些長篇作品,更是影視界改編,翻拍的常客。金庸小說,已經成了一代中國人的精神回憶。
在世界文學殿堂中,必然有通俗文學的一席之地;在通俗文學的殿堂里,就必然有金庸的一席之地。世界上的作品,就表達人世間苦難的,自然也有武俠這種體現出我們的幻想和追求的。
因此,我認為金庸所取得的成就,可以和法國的大仲馬媲美。他是中國文壇的一位大宗師。
C. 你覺得金庸小說藝術成就最高的是哪部
若單從寫作套路上來講應該是射鵰英雄傳,他的鋪敘方式是最好的,無論是寫作還是看書的感覺都是一氣呵成,中間沒有什麼糾結的地方。
如從小說的哲思深度上講笑傲江湖和鹿鼎記,至於在哲思什麼就要靠看書的人去思考了。
至於從一部經典的小說上來講,神鵰俠侶也是,這是金庸小說里最有意境的小說,楊過的獨臂形象,小龍女的不食人間煙火,最完美的愛情,但小說裡面也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小龍女沒死,我這不是棒打鴛鴦,小龍女沒死,給人感覺不倫不類的,我個人覺得金庸應該在一開始的時候是把這部小說寫成一部凄美的愛情故事,從而體現出楊過的孤寂,還有他獨臂重劍神鵰的形象。
天龍八部,此乃金庸小說里的一部巔峰,不僅因為小說中包含了武俠小說所有元素,包羅萬象,更重要的是這部小說是金庸小說里鋪敘最無拘無束,但又一氣呵成,如認真讀此小說就能發現,若沒有少林寺蕭峰、虛竹、段譽三兄弟聯手抗敵的那一章這部小說就是一盤散沙,但金庸把這些散沙連成一線,沒有高超的編故事能力是根本做不到的,但我覺得天龍八部也有不好的地方,人物的關系太復雜了,看著有點糾結,另外就是蕭峰這個人,若天龍八部沒有蕭峰會一流,但有了蕭峰,蕭峰的情節太精彩了,他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出現,一出現就是好幾萬字的精彩內容,然後蕭峰走了,再看看段譽和虛竹老是覺得段譽和虛竹是配角,這也讓人覺得不是很好,但我非常喜歡蕭峰,天龍八部也是我最喜歡的小說之一。
D. 金庸小說藝術成就排名
我也認為《鹿鼎記》的藝術成就最高
是一部很特別的武俠小說
其次是《天龍八部》
這是金庸小說中我最喜歡的一部
佛學色彩濃厚、兄弟情義深重
另外,我個人認為《笑傲江湖》應排在第三
這是一部政治色彩頗濃的小說
通過對江湖諸事的描寫,揭示了許多深刻的道理
例如對自由的追求、對正邪的判斷
順便提一下,you《連城訣》也是用特有的筆法揭示了人性的惡
同樣在正邪上給我們新的思考
但在人物塑造上,主角卻不如配角成功
所以相對《笑》來說排名較靠後
這是我對前三甲的看法,個人愚見~
其他幾部作品的排名與樓主的看法差不多
其實每部小說都有其出彩的地方,像:
《倚》涉及的地域十分遼闊,內容豐富
《神》中對各種各樣的情的描寫、以及對個人個性的追求、對世俗的叛逆
《雪》在結構上的獨特、結局的懸念
《越》的短小精悍、對「西子捧心」的完美詮釋
…………
E. 金庸武俠小說的藝術成就體現在那些方面
金庸武俠小說不僅有神奇的想像、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調、深邃的思想,通俗而不媚俗.他的小說透過對眾多武林人物的描 繪,深入地寫出了歷史和社會的人生百態,體現出豐富而復雜的現實內容和作者自己的真知灼見.
F. 金庸武俠小說的藝術成就體現在哪些方面
不能籠統地下定義。就大部分而言,是一儒學思想的中庸寬容之道,中國傳統國學道家思想,純中專國的佛屬家精神及屬於金庸自己的"俠義精神",用緊湊生動的故事情節,集中暗諷當代社會中的丑惡人性和丑惡社會現象,並極力號召人們以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為榜樣約束自己言行,達到改良社會風氣的目的。其中又以《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和《連城訣》表現得最為突出。
《鹿鼎記》是一部較特殊的作品。金先生原本的目的是要塑造一個社會低層的流氓型人物在機遇巧合下誤入社會高層後發生的悲劇的人物形象。但筆不隨意走,到後來發現竟然難以將這個人裝以悲劇的結果,所以有了現在我們眼下的韋小寶。但其中也不乏所反映的社會現實(由於不想復述情節,所以由你自己將情節與現實相套吧,呵呵)。
G. 金庸武俠小說的最高成就
也許這本來就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是笑傲江湖,只是覺得在這當中他對於「武」的描寫已不再是重點,而更多的是在探討人性,令狐沖的大俠形象也成為很多人的深刻記憶。
H. 為什麼金庸先生作品藝術成就遠遠高於同時代的其他武俠小說作家
首先,金庸作品的故事背景都融入了大的歷史時期,這樣就使他的作品具有真實性和厚重性。
其次,金庸的人物構造十分新奇巧妙,他筆下的主角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人,比如過靖愚笨,張無忌的懦弱,韋小寶的奸詐,但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才使他的人物鮮活生動,栩栩如生。
再次,金庸先生文學貫通古今,作品涉及廣,深度長,恢宏大氣,絢麗多姿。
本人一點愚見,僅供參考。
I. 為什麼很多認為新派武俠小說中,金庸的成就最高
我國內地的武俠小說在經過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改動之後,便在內地銷聲匿跡。但是後來卻在香港地區得到了繁榮發展,形成今天我們所說的新派武俠小說。新派武俠小說的鼻祖,我們一般認為是梁羽生,但是成就最高的卻是金庸。其原因是金庸的影響力在整個新派武俠小說當中是最高的。
三、金庸的武俠意義
金庸自1955年便開始寫書,第一部武俠小說是書劍恩仇錄,此後便一直寫到1972年鹿鼎記正式封筆。這期間他一共創作了15部小說,這些小說在世界引起了深遠影響意義。
J. 如何評價金庸的文學成就
在我的印象里,金庸的小說我很少看,但是有他的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真的是不少,每一部由他的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都使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淺。金庸的小說反映時代的現實,給人通俗易懂的同時,還引發人們的思考與討論。
金庸老先生在小說界的地位我覺得無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