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評價《狼圖騰》這本書以及作者姜戎
作者亂立意,讀者瞎痴情
⑵ 電影版狼圖騰比原著小說好看嗎
從新聞說要籌劃拍電影開始,就一直期待著影片上映,大年初二,趕個早場圓夢。一入場坐定,第一個場景就猛撲過來,導演專門養了幾年的狼沒有白費功夫。然後整場電影就滑向了動物世界的方向……
先說影片好的地方:
1.早就看過《虎兄虎弟》,導演拍動物的功底不是蓋的,本片中的動物「演技」極出色,從靜到動,很抓人!
2.提出了原著中「糟粕的」大段冗長的、無用的議論對白,尤其是關於歷史的(本人作為一個平時喜歡讀點歷史的葉公,對原著中的有關歷史的長篇大論十分反感);
3.有關動物的橋段基本忠於原著的描寫。
大概好的地方也就這些,或許是我失望太多。
接下來說說影片令我失望的、及我認為失敗的地方:
1.影片中去除了原著中的「糟粕」,然後加入了一些更糟粕的東西,不讀原著、不讀歷史,對於陳陣和畢力格的對話簡直就是聽謎語。
2.原著中最高潮的----畢力格指揮打狼的部分沒有了,這部分最能體現畢力格及蒙古先人對草原、騰格里的尊崇是遠勝於對狼的,也最能體現蒙古人、游牧人民對狼的痛恨,這才是有血有肉的。
3. 原著中我最喜歡的二郎被刪除了,當然,沒有打狼的部分,二郎就沒必要出現了,二郎的結局也是悲劇的,被開槍打死並偷走了,直揭人們以打狼為借口而實際是圖財害命、貪婪、殘忍、冷血的本性。
4.對於陳陣,不想吐槽太多了,一臉的sui相,不能怪演員,是製片和編劇那幫人的問題,選錯了人,我認為要是讓佟大為演,也能強許多,關於馮紹峰的差評豆瓣上有一大堆。
5.畢力格,這個演員是怎麼選的?一上來就讓我看到一個老村長版的成吉思汗。原著中畢力格與陳陣是亦師亦友亦父子的關系,不是單純的教給陳陣各種道理的老師,陳陣也教給老人很多老人不知道的書上寫的東西。影片中只看到畢力格老人智慧、慈祥、無奈,老人的滄桑、果決、倔強在哪裡?陳陣的心中狼圖騰是NO.1,而畢力格的心中騰格里才是NO.1,片中實在看不出這層含義,也許我太膚淺。
6.嘎斯邁,這個角色在原著中是個很樂觀的蒙古族女人,片中一出場就是一臉的苦相。原著中陳陣對嘎斯邁的感情是十分尊重的,有時陳陣覺得嘎斯邁是嫂子,有時覺得是母親,是這樣的一種感情。影片中生硬地加入一段感情戲,實在是令人惡心。整部故事要表達的東西被這段感情戲一下子給攪亂了。
7.包順貴,一個原著中塑造最成功的角色,他代表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反人類行為的原罪,代表了人性的貪婪、虛偽、短視無知、專橫自大。而影片中展現給我們的是「我也是受害者」!!!
8.巴雅爾,原著中的巴雅爾勇敢而且聰明,看看片中這個孩子都幹了些什麼?一個本該去掏狼的勇敢男孩被咬傷了!!!
9.影片結尾讓小狼回歸自然了,按照主旋律:給人們以希望……原著中小狼悲劇的歸宿留給讀者的是強烈的反思,我們要反省,而不是粉飾既成的罪惡。
10.鑒於本片導演不能左右影片的整體思想,所以,不能厚非,編劇、製片、發行人就罪責難逃了,影片改編當然不能完全終於原著,畢竟小說與電影的表達方式差別很大,而且原著中的硬傷也是一大堆,但是,要改就改好些,既然大膽改了,就不要弄得不倫不類。敘事最重要的是抓住人物的內心,不要過分追求台詞的精準,狼圖騰最好就是用影像去敘事,少要對白、獨白、旁白,導演對於動物的成功刻畫,強烈反襯出人物敘事的失敗,看看《野性的呼喚》,高下立見!
乙未年正月初二
這是本人純手打的
⑶ 狼圖騰這本書好看嗎 講的是什麼內容
好看來,這本書講的是蒙自古草原狼的故事,是一部有關狼的史詩性著作。作者姜戎是一位知青,他根據他當時在蒙古草原的有關狼經歷寫出了這部小說。這部小說描寫出了蒙古草原狼的勇敢,機智,狡猾等特點。也寫出了蒙古人民對圖騰的信仰。在書中也穿插當時的政治對蒙古狼命運的影響。到書的最後狼的數量急劇減少,有興盛轉向衰落。這本書我看了多遍,但每次還是被狼的那種機智,狡猾的特點吸引。同時為它們的衰落而哀傷。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小說。
⑷ 《狼圖騰》是講什麼的好看不
恩,挺好看的。其實我不這么喜歡他的寫作風格,平鋪直敘,可能是記錄而不是純小說的緣故吧,誰說了什麼,然後就是一大段一大段的描述,很枯燥,但是我還是把它看完了。恩,還是很有啟發!
無可否認,剛開始看的時候真的對狼這種動物的態度是,兇狠!書中把它們描寫的太完美,神聖的不可侵犯,畢力格老人的虔誠更是讓我覺得不能褻瀆了它的神聖。然而作為一個只是在書中去領略其中玄妙的讀者,我卻感覺他們太過痴迷。也許農耕民族的人們完全不能理解草原游牧民族的人民的生活,但是無論怎麼樣,社會還是要向科學的境界發展,應該擺脫舊習俗的束縛的,當然可以保留自己的信仰!
另外,我還感到當人們讓災難發生的時候才真正知道去保護別人曾經捍衛的東西!真的俗話說的好啊:當失去時才懂得珍惜!
給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太多,我都不知道怎樣去描述,總的感覺《狼圖騰》這本書還是值得一看的,難怪很多人都那麼推從它!不過像我這樣的走馬觀花的看客,還真很難理解其中蘊含的深意呢!
總的說來值得一看,真的!!
⑸ 有誰看過《狼圖騰》這本書嗎應該如何評價這個著作
有評論稱《狼圖騰》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惟一全面研究狼、描繪狼、與狼共舞、人狼合一,以狼為敘事主體的小說。作者姜戎曾在內蒙古額侖草原下鄉插隊,曾親身掏過狼、養過狼、也打過狼。正是長達11年與狼共舞的生涯,使他對狼產生了親密的感情,並獲得了創作的源泉。
小說以北京知青陳陣在內蒙古大草原插隊時對草原狼的所見所聞為線索,描繪了一場場神奇而驚心動魄的場景:狼群如何圍剿黃羊、狼群與馬群甚至與人的戰役等等。書中表現的蒙古草原狼調兵遣將的軍事才能、組織戰役的非凡智慧、威武不屈的狼格尊嚴和以命拼食的團隊精神,都極其令人震撼。
作者姜戎並非專業作家,而是一位學者,據悉這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作為學者的姜戎顯然在小說中融入了許多自己的理性思考,這使得這部小說充滿了濃厚的歷史文化色彩。比如書中對中國民族歷史發展的論述,對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優劣的比較,以及對於狼性精神的思考,都帶有明顯的學者式的思辯。評論家孟繁華這樣評價這部作品:「如果將它作為小說來讀,它充滿了歷史和傳說;如果將它當作一部文化人類學著作來讀,它又充滿了虛構和想像。作者將他的學識和文學能力奇妙地結合在一起,這就是作品的獨創性。」這一點顯然是由作者的學者身份決定的。在小說中作者常常按捺不住地想要表達自己的思想,他往往借人物的大段對話或內心獨白,來表達對狼以及狼性所代表的文化精神的看法。主人公陳陣就是在這樣的思考與對話中,從狼的生命中悟出了人生與傳統文化的真諦,這個人物其實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
⑹ 你們覺得《狼圖騰》是電影好看還是小說好看,說說理由,並且講講它們的不同之處。
小說會好一些吧
文字表達的東西,影像和聲音不一定能完美的表達出來,契合度有回點欠缺,再加上特答效的原因 ,小說對一些細節的描寫,是電影所不能比的
相同的地方應該是表達出來的東西,人對自然、草原的敬畏之心!!
⑺ 狼圖騰電影好看還是小說好看
如果你看過小說,然後看電影,一定會發現很多讓人震撼的細節都沒了,推薦看小說,那種把人內心的想法寫的很好,電影把一個好小說壓縮成兩個小時,明顯時間不夠,不過電影已經很不錯了。
⑻ 誰看過狼圖騰小說,你覺得怎麼樣
姜戎《狼圖騰》
我覺得剛開始狼群獵殺馬群和畢力格老人率領人獵殺狼群最精彩。其他描述平常生活。
⑼ 如何評價《狼圖騰》
《現代漢語詞典》對「圖騰」一詞的詞條解釋是:「totem音譯。原始社會認為每個氏族都與某種自然物有血緣關系,此物即被尊奉為該氏族的圖騰,它是氏族的保護者和標志。」 狼圖騰,是原著小說作者對蒙古草原的精神信仰進行高度提煉而凝結出的意象,蘊含著蒙古民族對狼這一生命種群特有的敬畏與崇拜。《狼圖騰》在緬懷對自由、獨立、頑強、勇敢、尊嚴等圖騰的同時,著眼於人類精神家園的命題,把人類的生存與狼群的生存並置於生態大草原的背景之下,通過對狼性與人性、野蠻與文明、守恆與失衡等多重矛盾碰撞淋漓盡致的描述和刻畫,深入詮釋了「狼圖騰」的深刻內涵和現實意義,昭示和傳遞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守恆生態,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和諧共生的強大正能量。
矛盾碰撞之二:野蠻與文明
狼圖騰僅僅是一個標志、一個符號,其展現的正是人類進入現代社會後在社會性和自然性之間的模糊抉擇,或者說圖騰已然成為二者分裂、決絕的見證。將狼群和人群的活動對立起來,在引發斗爭、激化矛盾的同時,清晰地呈現了野蠻與文明的激烈碰撞:草原上的狼,懂得遵循大自然的平衡法則,只索取自己所需要的,除非萬不得已,否則決不去干擾另外的種群。而作為人類,自詡文明進步,認為自然萬物都應為自己所驅使,這恰恰反映出另一種落後的意識—貪婪與無知。當蒙古族小夥子為得到收音機,而將大雪湖的位置「出賣」的時候,他的內心充溢的是慾望;當公社的人將湖中所有的黃羊都拉走的時候,他們的眼中流淌的是貪婪;當「東邊遷移來」的人將本不適宜耕種的草地肆意開墾出來的時候,他們的臉上舒展的是霸佔……這一切,看似是所謂的文明,實則是赤裸裸的無知和野蠻。恰恰由於這種無知和野蠻,使他們對草原毫無節制地索取和破壞,固有的草原生態圈被打破,導致狼群對人畜頻繁襲擾和復仇,人與狼的沖突不斷升級、斗爭愈發激烈,這是人類在自食惡果。
一個無知、野蠻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一個缺少文明、只是以私慾支配自身的民族註定是失敗的民族。影片通過對野蠻與文明的激烈碰撞的濃墨重彩,明確地向觀者發出友善、包容、敬畏、剋制的時代呼喚。
⑽ 姜戎《狼圖騰》這本小說好看嗎
作者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歷史,有創意,喜歡歷史,尤其是游牧歷史的人,可以閱讀一下啊,蠻有趣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