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主角是穿越到大唐李靖的嫡長孫子的歷史小說
大唐軍魂
一位指揮學院畢業的現代特種軍人,穿越來到大唐貞觀年間,回成了李靖的孫兒答...
一支用現代軍事思想調教出來的大唐軍隊,所向披靡...
征吐谷渾、伐吐蕃、取高昌、平西突厥、滅薛延陀,高麗、百濟、倭國、靺鞨盡臣服,新羅女王更是舉國內附,盪平天竺及整個南亞,劍指西亞,阿拉伯人舉手投降...
馬蹄踏處,皆為華夏之國土...
信念與忠誠,鑄造出大唐王師的鐵血軍魂!
一個無比強盛的大唐帝國,天下間誰能匹敵?
《大唐軍魂》為你演繹一段天下歸唐的故事...
㈡ 跪求 一部古代武俠修真小說 主人公好像是李靖的子孫 有兩把神劍 起名叫小黑和小吧
好象看過 是本網游小說
㈢ 關於李靖和黃公秘籍的一本武俠小說
這個小說逐浪肉上讀到過的,很不錯!
㈣ 哪本小說的主角穿越成大唐李靖的兒子,和李靖的關系不太好
傳奇之來異世風雲決
作者: 會言源語的糖
簡介:
一個在大學里無所事事的大學生南翔,卻因意外來到一個異世之中。這里是戰氣、魔法與道術交織的世界,一本秘籍、一些奇遇是否改變了南翔的命運?且看我們的南翔是如何在這新的世界中從一個小角色成長俘眾多美女並稱霸天下的。
㈤ 唐朝李靖的兒子
他的家族成員
曾祖父:李懽,北魏河秦二州刺史、杜縣開國公;
祖父:李崇義在北魏時期擔任過殷州(治所位於今河北省隆堯縣)刺史,北周時封永康縣公。
父:李詮,隋趙郡太守、臨汾襄公;
母:韓氏
兄:李正明,唐左驍衛、右屯衛、左衛將軍、蘭夔原靈四州都督、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襲永康公,贈秦渭等四州諸軍事、秦州都督;
兄:李端,字葯王,隋將;
弟:李客師,唐左領軍大將軍、幽州都督、丹陽郡公;
弟:李偉節,隋司隸州刺史;
子:李德謇、李德獎。
具體資料可以參考網路
http://ke..com/link?url=L-VvrlwLnc8-EYb5fi9805k0e84SRIRNL7H0yTvl-GdOwH9EpKh8gqZ1MLGAg-Mc_m-
㈥ 求10年前有關李靖的武俠小說
你找到沒有啊,我也在找這本書
㈦ 有本武俠小說,主人公是唐代的李靖。
《風塵三俠之紅拂女》或叫《紅拂女》
㈧ 一本穿越小說:主角是唐朝李靖的兒子,很強大,穿越到現代
我好象看過的,沒記錯的話叫《大唐後裔》
㈨ 唐代李靖的兒子
李靖(571—649),字葯師,京兆府三原(今屬陝西)人,唐初傑出的軍事家將領、軍事理論家、民族英雄。
生平事跡
李靖出生於官宦之家,隋將韓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詮仕隋,官至趙郡太守。李靖長得儀表魁偉,由於受家庭的熏陶,從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頗有進取之心,曾對父親說:「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他的舅父韓擒虎是隋朝名將,每次與他談論兵事,無不拍手稱絕,並撫摩著他說:「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 李靖先任長安縣功曹,後歷任殿內直長、駕部員外郎。他的官職雖然卑微,但其才幹卻聞名於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書牛弘稱贊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軍事家、左僕射楊素也撫著坐床對他說:「卿終當坐此!」
大業(605—617)末年,李靖任馬邑郡(治今山西朔縣東)丞。這時,反隋暴政的農民斗爭已風起雲涌,河北竇建德,河南翟讓、李密,江淮杜伏威、輔公祏等領導的三支主力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滌盪著隋朝的腐朽統治。身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淵也暗中招兵買馬,伺機而動。李靖察覺了他的這一動機,遂「自鎖上變」,將往江都,以告發此事。但當到了京城長安時,關中已經大亂,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淵於太原起兵(參見李淵太原起兵),並迅速攻佔了長安(參見李淵攻取長安之戰),俘獲了李靖。李靖滿腹經綸,壯志未酬,在臨刑將要被斬時,大聲疾呼:「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李淵欣賞他的言談舉動,李世民愛慕他的才識和膽氣,因而獲釋。不久,被李世民召入幕府,充做三衛。
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淵建唐稱帝,李世民被封為秦王。為了平定割據勢力,李靖隨從秦王東進,平定在洛陽稱帝的王世充,以軍功授任開府。從此,李靖開始嶄露頭角。 當進擊王世充的戰役(參見洛陽、虎牢之戰)打響不久,盤踞在江陵(今屬湖北)的後梁蕭銑政權派舟師溯江而上,企圖攻取唐朝峽州(今湖北宜昌)、巴、蜀等地,被峽州刺史許紹擊退,遂退守安蜀城及荊門城。為了削平後梁蕭銑這一割據勢力,唐高祖李淵調李靖赴夔州(今四川奉節)安輯蕭銑。李靖奉命,率數騎赴任,在途經金州(今陝西安康)時,適遇蠻人鄧世洛率數萬人屯居山谷間,廬江王李瑗進討,接連敗北。李靖為廬江王出謀劃策,一舉擊敗了蠻兵,俘虜甚多。於是順利通過金州,抵達峽州。這時,由於蕭銑控制著險塞,再次受阻,遲遲不能前進。李淵卻誤以為他滯留不前,貽誤軍機,秘密詔令許紹將他處死。許紹愛惜他的才幹,為他請命,才免於一死。 不久,開州蠻人首領冉肇則叛唐,率眾進犯夔州,趙郡王李孝恭率唐軍出戰失利,李靖則率八百士卒襲擊其營壘,大破蠻兵。後又在險要處布下伏兵,一戰而殺死肇則,俘獲五千多人。當捷報傳到京師時,唐高祖高興地對公卿說:「朕聞使功不如使過,李靖果展其效。」立即頒下璽書,慰勞李靖說:「卿竭誠盡力,功效特彰。遠覽至誠,極以嘉賞,勿憂富貴也。」李靖的精誠至忠博得了李淵的信用,改變了對他的成見,並親筆寫敕與李靖說:「既往不咎,舊事我久忘之矣。」
武德四年(621)正月,李靖鑒於敵我雙方的情勢,上陳了攻滅蕭銑的十策,得到了唐高祖的重視,二月即任命李孝恭為夔州總管,擢任李靖為行軍總管,兼任孝恭行軍長史。高祖又以為孝恭不太精通軍旅之事,「三軍之任,一以委靖」。李靖實際上已成為三軍統帥。 李靖組織人力和物力大造舟艦,組織士卒練習水戰,做好下江陵的准備。同時,他見巴、蜀之地歸附唐皇朝不久,各部族還不太穩定,為了解除後顧之憂,他勸說李孝恭把各部族酋長子弟都召集到夔州,根據才能的優劣分別授以官職,安置在左右,「外示引擢,實以為質」。這對於穩固巴、蜀政局起了積極的作用。
這年九月,唐高祖詔令調發巴、蜀兵士,集結於夔州,並任命趙郡王李孝恭為荊湘道行軍總管,李靖兼行軍長史,統轄十二總管,自夔州順流東進;又任命廬江王李瑗為荊郢道行軍元帥,出襄州道,為北路軍;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為南路軍;黃州總管周法明出夏口道,為東路軍。四路大軍分頭並進,一齊殺向江陵,發起了一場規模巨大的軍事攻勢(參見唐平蕭銑之戰)。 這時,適值秋天雨季,江水暴漲,流經三峽的濤濤江水咆哮狂奔而下,響聲震撼著峽谷。蕭銑滿以為水勢洶涌,三峽路險難行,唐軍不能東下,遂休養士兵,不加防備。唐將也大都望而生畏,請求待洪水退後再進兵。李靖以他那超人的膽識和謀略,力排眾議,說:「兵貴神速,機不可失。今兵始集,銑尚未知,若乘水漲之勢,倏忽至城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縱彼知我,倉卒徵兵,無以應敵,此必成擒也。」孝恭依從其議,遂率戰艦二千餘艘,沿著三峽,沖破驚濤駭浪,順流東進。由於蕭銑毫無防備,唐軍連破荊門、宜都二鎮,並乘勝前進,十月即抵夷陵城(湖北宜昌)下。 這時,蕭銑的驍將文士弘率數萬精兵駐守在附近的清江。李孝恭大兵一到,即想進擊。李靖勸告他說:「士弘,銑之健將,士卒驍勇,今新失荊門,盡兵出戰,此是救敗之師,恐不可當也,宜且泊南岸,勿與爭鋒,待其氣衰,然後奮擊,破之必矣。」李靖的避其兵鋒,挫其銳氣,然後一戰可擒的戰術是很正確的,但李孝恭由於連戰告捷,錯誤地估計了敵人的力量,沒有聽從他的勸告,遂命李靖留守軍營,自己率兵出戰。果然不出李靖所料,雙方一交戰,孝恭軍大敗,即逃奔南岸,損失很大。文士弘獲勝以後,即縱兵四齣搶掠,兵士肩扛手提,多有收獲。李靖見敵軍隊伍大亂,遂不失時機,迅即指揮唐軍出戰。文士弘軍隊一時難以收攏,措手不及,結果被唐軍打得落花流水,被殺及溺水而死者將近一萬人,獲得舟艦四百餘艘。 攻下夷陵之後,李靖又馬不停蹄,率輕騎五千為先鋒,直奔後梁都城江陵,李孝恭率大軍繼後。李靖首先攻克江陵外城,接著又佔領水城,繳獲了大批舟艦,卻讓孝恭全部散棄江中,順流漂下。諸將對此做法都困惑不解,認為繳獲敵船,正好充當軍艦,為何卻遺棄江中,以資敵用?李靖胸有成竹地說:「蕭銑之地,南出嶺表,東距洞庭,吾懸軍深入,若攻城未拔,援軍四集,吾表裡受敵,進退不獲,雖有舟楫,將安用之?今棄舟艦,使塞江下,援兵見之,必謂江陵已破,未敢輕進,往來覘伺,動淹旬月,吾取之必矣。」李靖的疑兵之計果然奏效,長江下游的蕭銑援兵見江中到處都是遺棄散落的舟艦,以為江陵已破,都疑懼不前。交州刺史丘和、長史高士廉等將赴江陵朝見,在行進途中聽說蕭銑已敗,便都到孝恭營中投降。 唐軍把江陵圍得水泄不通。蕭銑見內外隔絕,外無援兵,城內又難以支持,走投無路,遂開門投降唐軍。李靖率軍進入城內,號令嚴肅,秋毫無犯。這時,諸將都以為蕭銑將帥抗拒官軍,罪大惡極,建議籍沒其家財產,用以犒賞官軍將士。李靖立即出面勸止,曉以大義,說:「王者之兵,吊人而取有罪,彼其脅驅以來,藉以拒師,本非所情,不容以叛逆比之。今新定荊、郢,宜示寬大,以慰其心,若降而籍之,恐自荊而南,堅城劇屯,驅之死守,非計之善也」。李靖高瞻遠矚,寬宏大度,不貪財寶,確比諸將更高一籌。他這一做法頗得人心,由是江、漢紛紛望風歸降。蕭銑投降幾天之後,有十幾萬援軍相繼趕到,聽說蕭銑已經投降,唐朝的政策寬大,也都放下兵器不戰而降。 李靖佐助李孝恭出師,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即消滅了江南最大的割據勢力後梁,戰功卓著,唐高祖詔封他為上柱國、永康縣公,賜物二千五百段。 攻取江陵的戰斗歷程,表現出了李靖傑出的軍事才幹,他進一步得到了唐高祖的倚重。戰事剛一結束,即擢任為檢校荊州刺史,命他安撫嶺南諸州,並特許承製拜授。
這年十一月,李靖越過南嶺,到達桂州(今屬廣西),派人分道招撫,所到之處,皆望風歸降。大首領馮盎、李光度、寧真長皆派遣子弟求見,表示歸順,李靖承製都授以官爵。於是連下九十六州,所得民戶六十餘萬。自此,「嶺南悉平」。高祖下詔勞勉,授任嶺南道撫慰大使,檢校桂州總管。李靖以為南方偏僻之地,距朝廷遙遠,隋末大亂以來,未受朝廷恩惠,若「不遵以禮樂,兼示兵威,無以變其風俗」,遂率其所部兵馬從桂州出發南巡,所經之處,李靖親自「存撫耆老,問其疾苦」,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於是「遠近悅服」,社會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