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庸是香港的還是台灣的
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寧。先祖查嗣庭為清朝「維民所止」事件的主角。
1942年就讀中央政校法律系。1945年在杭州《東南日報》任記者。
1946年進入上海東吳法學院插班修習國際法課程,被錄取為上海《大公報》國際電訊翻譯。
1948年被調派至香港,續任國際電訊翻譯。1951年任《新晚報》編輯,並撰寫影評、電影劇本。
1953年開始根據小時候聽到的家鄉故事,著手《書劍江山》。
1955年在《新晚報》發表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1956年《碧血劍》開始連載。
1957年發表《雪山飛狐》、《射鵰英雄傳》,聲名達到頂峰,時年34歲。
1958年與程步高合導電影《有女懷春》。
1959年與胡小峰合導電影《王老虎搶親》。創辦香港《明報》。
1959年連載《神鵰俠侶》。1960年連載《飛狐外傳》。
1961年《倚天屠龍記》、《白馬嘯西風》開始在《明報》連載。
1963年《天龍八部》開始在《明報》連載。
1965年赴歐期間,《天龍八部》由倪匡代筆。籌辦《明報月刊》。
1967年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創辦《新明日報》。在香港創辦《明報周刊》。創作《笑傲江湖》。
1969年創作發表巔峰之作《鹿鼎記》。1970年連載《俠客行》。
1972年9月《鹿鼎記》連載完結,金庸宣布正式封筆。開始修訂全部武俠小說作品。(1970年,金庸宣稱從此封筆不寫武俠,但因其最後一部《鹿鼎記》用隨寫隨刊,故實際至1972年才正式封刀。)
1979年台灣遠景出版社正式授權出版《金庸作品集》。
1980年廣州《武林》雜志連載《射鵰英雄傳》,金庸武俠小說正式進入中國大陸。
1989年在《明報》創辦30年慶祝茶會上,宣布卸下社長職務,只擔任明報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1994年第一部生平傳記《金庸傳》在香港出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金庸武俠小說第一部英譯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出版,將金庸列為小說家第四名。
㈡ 任何評價港台的武俠小說
[對參加人員的要求] 附 :
關於武俠幾大家:梁羽生小說的人物是粗線條的,很容易便認出,但表達很不細膩。配角幾乎無一點光輝。金庸的人物包容萬相,各具特色,達到了傳統的高峰。但由於其持論過於中庸,所以未出現精神特異的人物,大致被框在儒家倫理范疇之內。而古龍的出現,使一大批平時未受重視之人浮出水面,如阿飛、傅紅雪,包括中原一點紅,我也非常喜歡,他們論證了人性在某一種方向的頑強伸張。到溫瑞安,人物的復雜達到極至,這可能反而是讀者不喜歡他的原因。因為一兩個人復雜,是可以接受的,而如果出來的每個人物都幾乎高深莫測,那就從另一個方向脫離了現實。他的作品,確實人人有特色,但也可說人人都不能給人留下最深的印象。不過,我還是很喜歡某些人物,紅袖一刀蘇夢枕,三指彈天白愁飛,柔弱而領袖一方的雷純,天生反骨的雷媚,這些人物是我所樂於欣賞的。奇怪的是,溫最近的<<說英雄道英雄>>中,有意識將各路英雄對比,但其得出的結論,卻是很難讓人心服的。如王小石被他有意無意作為最高的代表,但此人實在令人無法喜歡。而他追求的那個所謂漂亮大方的溫柔,對我來說簡直是惡夢,我曾經很討厭小龍女、王語嫣,但對她們的討厭比起溫柔來,簡直十不及一,我如果娶到這樣的女子,肯定跳樓自殺。因為她雖然天生麗質,出身名門,但跟一個白痴也沒什麼差別。不僅老壞事,而且死不悔改,依然故我,還要自我臭美。對朋友為她的犧牲,根本談不上有深層次的感動,簡直一冷血動物。中國俠義故事,包括戲曲作品中,常有一類人物作為傻呵呵而心地善良的配角,但將此角賦予女主角,無論如何是大失敗。
關於評判的標准:看作品刻畫人性和表現情感的程度如何。不過人性和情感並不是一個空洞的標准,應該看具體情況。如果從追求或方向看,我可能更喜歡古龍,因為他觸及到人性更深刻的另一面。但問題是,古龍並沒有把這種追求完美地展示出來,他的作品中的人性只向一個方向發展,而且非常多雷同的毛病,這點他顯然不如金庸。所以,我們應該說,以刻畫成功的人性為標准。至於情感,如果人物塑造或場景描繪不成功,那根本就不可能打動人。不能說,你想表達深層次的人性,你的作品就一定好。那隻是你的構思,尚未成為現實。象溫瑞安的東西也許是有不少特異的想法的,但他過於喜歡賣弄個人的才華,這樣反而使作品感動人的程度大大降低
梁羽生小說的幾個毛病:1、場子鋪得大,波浪卷得小。2、重復羅嗦。邪肯定不能勝正,但邪的武功只是練得快,而且老是用「天魔解體大法」。在不同的小說中面對類似的行動,主人公甚至連說的話都一模一樣。3、很少突出的人物形象,基本上都是臉譜式的,所以我們只能記住畫得最早的或者是畫得最誇張的那張,其他就忘光了。4、語言很糟糕。大學時重看《七劍下天山》,感覺語言慘不忍睹,除了情節吸引人就沒什麼了。他的古典文學功底不錯,但跟白話好象結合不到一塊。是各走各的路。平時用比較糟的白話敘述,而到緊要關頭卻能吟出幾首好詩
關於《鹿鼎記》:關於金庸的作品,有幾部的水準是差不多的。比如《射鵰》如果跟《書劍》比,幾乎所有的人會認為《射鵰》強,但如果跟《鹿鼎記》比,那就會有爭議。金庸小說素有「七上八下」之說,這七上我全部排在前十一位,中間加了古龍和溫瑞安各兩部。但是在這七上之中,《鹿鼎記》和《神鵰》是我個人覺得稍差一些的,《鹿鼎記》我覺得次要人物的刻畫不夠鮮明,《神鵰俠侶》則是主要人物我不太喜歡。當然,這只是個人看法。我記得有個回貼曾說:《鹿鼎記》要麼不排,要麼排第一。其實這種說法我覺得也挺有道理的。《鹿鼎記》的寫法確實跟別的武俠不一樣,不過既然一般人把它算作武俠,我就把它排進去,但我個人又實在不想把它排在第一,這里頭有個人興趣的關系。
此外還有一點,我以為如果把《鹿鼎記》跟一般的武俠故事比吧,它似乎缺乏武俠的味道。但如果真把它看作類似於純文學的歷史小說吧,它又缺少了一點冷雋的描寫,人物的言談舉止過於誇張,人工操作的痕跡比較明顯,故而也不能給人帶來更深層次的思考。綜合這些因素,我把《鹿》排在前十位中比較靠後的位置。當時的想法是不能跌出前十。至於具體第幾位,那多少有些隨意了,畢竟是一時的游戲之作,不可能有個確切的評判。
關於《連城訣》:金庸小說中,我個人最喜歡<<連城訣>>,如果說到刻畫人性,這部書是很深刻的。金庸的小說看得太多,以至有時候已經沒有感覺,而且我也過了遇風流淚的年紀。但每次看到丁典只是為了每天望一眼心上人而主動地坐牢時,我還是很感動。而且最後,兩個人都死得很慘,金庸本人是極中正和平的,所以有些人性中的陰暗面他不敢涉及,但這部書寫得很好。而且,這書的構思也極佳,只是由於局面稍小,我才把名次往後挪的。如果完全按個人心意我恐怕會排第一。關於《溫柔一刀》:
武俠世界的英雄,我最喜歡的,一直沒有表白的,是蘇夢枕。出手如夢的蘇夢枕。霸氣縱橫的蘇夢枕。只差一口斷氣但總也死不了的蘇夢枕。終於被結伴兄弟出賣的蘇夢枕。殺了未婚妻父親的蘇夢枕。終於消失的蘇夢枕。他咳著嗽,流著淚,坐在轎中,站不起身,然後出手一刀,滿樓紅袖招,那一刀中,蘊含著多少風情。然後他收刀,咳著嗽,流著淚,縮回到轎中。想起那清寒徹骨的女子,是否正在倚著一角梅花。他倦倦地,象做了一個大夢。浪盪江湖心已老,憔悴枯蘇舊竹,不忍與人聽。人生真象是一場大夢。當蘇夢枕消失後,溫瑞安《說英雄道英雄》系列在我看來也已經結束,英雄死了,哪還有英雄?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戚少商在《逆水寒》中,本也是個令人敬佩的英雄,但插到英雄系列中,我真不知道溫瑞安這傢伙的腦袋是不是壞掉了,完全地壞掉了。《傷心小箭》以後幾部,無聊到這種地步,居然能用一本書的篇幅寫一場戰斗,他的如意算盤打得真是好
與蘇夢枕相對的,是雷純。美如仙菊的雷純。經霜愈艷的雷純。為了保護溫柔自甘被白愁飛姦汙的雷純。一點武功不會的雷純。誓取未婚夫項上人頭的雷純。為了大局又不殺蘇夢枕的雷純。成為一幫之主的雷純。他們外表的柔弱何其相似,他們內心的凄艷何其相似。他們的領袖風范何其相似。從沒見過武俠中有這樣一個女子。手無縛雞之力,可以令天下英雄折腰。她並不純潔,身體上不純潔,被白愁飛姦汙後,白想要挾她,她笑笑說,我只當被狗咬了一口,何等的氣魄。她的心理上也不純潔,白愁飛背叛蘇夢枕後,她救了蘇夢枕,但溫瑞安沒有把這個本來很容易發生愛情的段子處理成愛情,她救蘇夢枕,是為了奪回六分半堂的勢力。她幫助蘇奪回金風細雨樓,但又在蘇的身上下毒,企圖以此控制他。這么地歹毒。但是我就是喜歡她。我一直在猜想她和蘇夢枕之間到底有沒有愛情。他們從不曾表白過。他們見面的時候,總是刀光劍影。然後互相利用。勾心鬥角。最後,蘇死在雷的手裡了。然而勝利者是蘇夢枕。他自殺了,雷的奸計沒有得逞。兩個隔世的仇人,一對薄情的龍鳳。雷純依舊孤單地站著,仰臉看那角紅樓,想如果父親當初不把她許配給這個男人,想如果這個男人不殺死父親,想如果沒有江湖,是不是就沒有爭斗,是不是兩個人就可以快快樂樂在一塊。不,她或許什麼也沒想。她只是倚著梅花,聽著蘇夢枕最後的咳嗽,這一次真的見血。她報仇了,心中卻沒有絲毫的快感。她的身後,是一個低頭沉思的男人,永不抬頭的男人,狄飛驚。
金古梁溫黃,武俠萬年長——武俠小說十大經典
展夢白
孤枕側畔,一燈如豆,看盡萬千紅塵舊事
刀槍入夢,劍氣漫天,重溫多少江湖恩仇
一說起武俠小說,每個像我這么大的男性或是比我小一些的男性都會眉飛色舞的侃上半天,彷彿每個人都是此中高手,但是武俠小說浩如煙海,能稱得上作家的也多如牛毛,故高手或是低手之分並不在於看得多少,而在於精的程度。我之所以談起這些來就不由得總是有些洋洋自得,便是因為我覺得自己看武俠小說既精又多,稱得上此中高手,所以不吝獨美,編排出這個「武俠小說十大經典」來,以便讓更多的人走進或是真正走進我們的江湖!
那位看官說了,都是看武俠小說,你說你看得多也就算了,憑什麼你看的就精了?說到這個問題,咳,倒的確是在下一直引以為傲的。到目前為止,我只看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黃易的作品,其他人,管他什麼陳青雲、諸葛青雲、上官青雲、司馬青雲……即便當年名頭不小的卧龍生和正經火了一陣子的蕭逸我也從來不看,總覺得他們不夠段位,原本武功就有三六九等之分,有了一流高手,還有一等一的牛人,想來他們即便天賦再高、練功再刻苦,也就是個裘千仞的水準,斷斷上不了華山,何況大多數都是裘千丈那伙的,書寫了不少,都是瞎吹的。
從看第一本武俠小說到現在,大概也有15年的時間了,佔去了我現在年齡的一半多,基本上心智和肉體都尚未發育時就迷入此道。印象中第一部書,便是《神鵰俠侶》,還是比較早的版本,淡青色的封皮,乳白色線條勾勒的人物在上面,讀的模模糊糊似懂非懂,金庸的文字小學生看起來總有些吃力,所以沒看明白多少。不過說來也奇怪,以我這般純潔善良之人,當時還身為班長兼校大隊委員,四大本文字,我竟然就記住了尹志平同學最光輝的事跡,以至於若干年後上了初中,准備重溫神鵰時,還臉紅心跳興奮異常,覺得《神鵰俠侶》有點黃。現在想來,八成我也有王朔師傅那樣的特異功能吧。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看得多了,我就琢磨這四大牛人的名字竟然都相互對應,該著人家四個能成名立萬了——「金(今)」對「古」,「梁(涼)」對「溫」,還都是年紀大的為諧音;「庸」以自謙對「龍」以自耀,也頗符合兩位大師的自身脾性;「羽生」對「瑞安」雖然說不出什麼,但好歹也都是兩個字啊!自忖之下對四位高手的崇敬之情不由得又多了幾分。
四個人中,數金庸的書看的最全,單只未看過《鴛鴦刀》和《越女劍》,但也不再打算看。古龍的書應該說看得最多,畢竟人家名下號稱70多部,看得少了也說不過去,起先凡是看到寫著「古龍」的便悉數拿來,後來知道熊大哥比較講義氣,經常把自己的名字署在他弟兄們的作品上,所以便挑著公認是他親筆寫的看,連給丁情批改的也不算。梁羽生的看的最少,恕我不敬,我以為梁羽生的作品是四個人中寫的最差的!我完整地看過他的《萍蹤俠影》和《白發魔女傳》,《雲海玉弓緣》和《彈指驚雷》咬著牙看到一半實在看不下去,當時已經上了高中,應該說鑒賞力不算低;更不是沒有毅力,都是整套整套的租書,不看完也得給人家整套的錢,我實在是盡力了,太難看了!要情節沒情節,要語言沒語言,要人物沒人物,要個性沒個性,按說這四套都算得上樑羽生的名著了,當然,這種比較是建立在和其他三人的比較上,肯定比其他那些作家強。溫瑞安的看過「神州奇俠系列」「四大名捕系列」「白衣方振眉系列」和一些短篇,至於後來的「說英雄,誰是英雄」系列、「四大名捕前傳」也都看了看,但感覺很濫!什麼「金針細雨樓」、王小石、蘇夢枕,純粹亂寫一氣!看到諸葛先生竟然可以胸口出一個大洞以躲避暗器,然後自動癒合!我才知道,這位當年親眼目睹蕭秋水力抗燕狂徒、後來的六扇門第一高手,原是T1000!遂不忍再看,深恐他被「舒華辛力加」搞死,加之動輒滿紙的「劍!」「刀!」……唉,武俠小說寫到這種地步足以反映出馬來西亞以及東南亞經濟之不景氣啊!黃易的只看過《尋秦記》,其時本科已經讀完,12大卷每天一本,如飢似渴,當於項少龍驚聞項羽是他兒子時,掩卷長嘆,一時驚為天人!後來又聽說了大名鼎鼎的《大唐雙龍傳》,實在不敢看,怕耽誤時間。不過這正說明我相信黃易,相信一定很好看,會讓我手不釋卷的,但是那樣的話,我導師便會「手不釋學位」了,遂作罷。金古二人的地位毋庸置疑,超然領先其他人,但是私下裡以為金庸更高些。金庸的作品都是標準的小說,人物眾多、性格各異、情節曲折、結構龐大……一部好小說相關的特點總是能夠在他的作品中找到。而古龍則偏重立人物,但卻很難大面積的塑造群像,舉例來說,楚香帥堪稱古龍筆下第一名人,與名動天下的小李飛刀也是伯仲之間,但是其浩浩幾大本文字彷彿是他的個人傳記,除了若有若無的胡鐵花,其他人形象都不夠鮮明,如果熊大哥擺明了說要寫中國古代的福爾摩斯,那我沒什麼好說,但是就武俠小說而言,就略顯單薄,盡管其缺點基本上都被古龍的天才妙筆遮掩住了,說的再進一步,古龍風格獨到,但人物失之臉譜化——我們可以輕易的區分出蕭峰、郭靖、張無忌、令狐沖的品性,但同樣是主角,我就比較混淆楚留香、陸小鳳、葉開,分不清荊無命、阿飛甚至傅紅雪,也許有人說多看就分清了,可是這不恰好反映出人物塑造的功力差別了嗎?梁羽生的小說沒有資格進入前十。溫瑞安的四大名捕系列同樣過於突出人物,犯的和古龍一個毛病,有稱得上名人的「成崖余、鐵游夏、崔略商、冷凌棄」,卻沒有單獨的、能立得住的故事。倒是一部「神州奇俠系列」,雖是溫的早期著作,毫無成熟期的冷絕之感,但其中無論人物情節,抑或結構文筆都很到位,無處不宣揚的年輕、志氣、友情、毅力、愛國乃至背叛、嗜殺、飈血、速度,無不令人血脈賁張,盪氣回腸,堪稱溫最好的一套書!而且和金庸古龍比較習慣在晚期著作中提及早期著作中的高手類似,溫瑞安著作中第一高手蕭秋水就是這部書的主角,而後來堪稱「小母牛坐火箭」的諸葛先生小花,在本書中不過是一個二三流武功的**頭目,只能跑跑龍套,估計給「八大天王」提鞋還差些火候!而且本書還是我所看到的唯一一部全面描寫「蜀中唐門」的小說,以至於我大一入學那天還傻傻的特意問了下我們班自貢的男生「你們那裡真的有一特牛的唐家嗎?」還記得在《天下有雪》的最後,當「君臨天下」李沉舟懷抱著趙師蓉的遺體自絕經脈,寂寞的死於漫天風雪中時,那種無可抑制的悲痛壓得我幾乎喘不過氣來……這種感覺最近一次擊倒我,是在去年的寒假。所以如果說金梁同門、溫古一派,那麼這套書可以看出溫瑞安出道時還是以金庸為樣本的。金庸的入圍作品:《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鹿鼎記》《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這七套(其中《飛狐外傳》《雪山飛狐》算做一套)。
古龍的入圍作品:《多情劍客無情劍》《歡樂英雄》《陸小鳳系列》《七種武器》《絕代雙驕》《武林外史》。
金庸雖號稱15部著作,可是真的稱得上經典的,也就是無人能說出「不」字的,不過這七部。《碧血劍》相形之下就遜色不少,《俠客行》尚遜於《碧血劍》,《白馬嘯西風》雖筆觸溫暖,但在經典武俠的范疇里,中篇就決定了它就根本沒有資格參與這件事。至於《連城訣》,當年看的時候還嚇了一跳,要不是金庸老先生親口認下的,還以為是「全庸」先生寫的,水平之低甚至不如我看過的兩本偽古龍著作,一個是《長干行》,一個是《快刀浪子》,當時看的時候都以為是古龍作品。尤其是後者水平尚可加上對古龍的盲目崇拜,很長一段時間里,「雪刀浪子」龍城璧都算是我的偶像之一,直到發現它們是假冒偽劣,遂棄之。楚留香,前文說過了,有些高大全;傅紅雪也是。其實《流星蝴蝶劍》也不錯,水平絕對在《書劍恩仇錄》和《碧血劍》之上,可與《飛狐外傳》相比,但是坦率地講,《飛狐外傳》是排不進十大的。至於《白玉老虎》《圓月彎刀》什麼的都是和《俠客行》一個水平線上,盡管後者曾以「小樓一夜聽春雨」引出了《三少爺的劍》這一部不錯的小說,但丁情的執筆就決定了他們的地位。出身,絕對重要!
《鹿鼎記》:鐵定入選。大學時候,總有宿舍不定期的借回來看,每次無論從哪本看起,都會一直看完,那種慾望如何形容?就像是看星爺的電影,其時,中央六台不知道怎麼回事,一個學期放了五、六遍《九品芝麻官》,大家幾乎都背得下台詞了,但每次演的時候,仍然傻呵呵的圍在電視機下面,面帶笑容等待情節按部就班的發展,然後我們按部就班的發自肺腑的大笑,間或真誠的恭維一句:這個禽獸!能讓人有這種慾望閱讀的書當之無愧的入選。至於其歷史意義、社會意義、人性意義等檯面上的話更是無需多言。而且其另類風格是《尋秦記》的導師。《天龍八部》:堪稱武俠小說的典範之作!多主人公、多線索,結構嚴謹、布局龐大,跨越年代久遠,包容國家、種族矛盾,人物塑造極其成功!幾乎所有主要角色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知。雖說其中被倪匡這個外星作家亂寫了不少,但無損其經典光芒!
《射鵰英雄傳》:有人反對嗎?我倒要看看那個不怕死的敢站出來!
《倚天屠龍記》:某種程度上,此書類似《天龍八部》,畢竟一根線上下來的。同樣人物眾多且塑造得很成功,活動地域廣博,牽扯國家民族。除張無忌的優柔寡斷人所盡知外,四個女性也都栩栩如生,令各色人等皆心有所許。
《笑傲江湖》:很多人都說這是金庸最好的作品,我卻不以為然。當然,我的意思是排不到第一,前五名還是有的。尤其金庸筆下幾個經典感情段落都在裡面。
以上五部作品當入選十大。而《神鵰俠侶》則落選。原因和評古龍的類似,四本大書,人物形象只有楊過小龍女,其他都是拜《射鵰英雄傳》所賜,楊過固然痴情,小龍女固然冰雪天人,但未免都過於心地偏執,難比上述五部,且敵不過古龍的入選佳作。
《多情劍客無情劍》:古龍筆下,不會再有人比「例不虛發」的小李飛刀更有名了!且本書在塑造一個牛人的同時,還敘述了一個完整的愛情故事,一段完整的江湖恩怨,此為古龍其他著作所少見也是缺乏的。何況,單單一個百曉生,只憑《兵器譜》便名動武林,全憑於此。
《陸小鳳系列》:你可以不喜歡陸小鳳,可以厭惡楚留香,但是你無法拒絕西門吹雪,無法不接受花滿樓,這個世界上不會再有比他們的人和名字更酷更帥的人和事物了,金庸筆下萬千過客也沒有此等人物,單憑此一點便可入選十大。
《歡樂英雄》:有人反對嗎?其實《七種武器》也不錯,但是因為獨立成篇,難免高低相錯,影響整體水平,其中《離別鉤》為第一檔,《孔雀翎》和臨時拉來的《拳頭》為第二檔,《長生劍》《霸王槍》《碧玉刀》《多情環》底之。有很多人喜歡《絕代雙驕》,但是公平的講,此書筆法尚顯稚嫩,無論人物、故事還是最基本的震撼力都不如溫瑞安的《神州奇俠系列》。《武林外史》其實很應該入選,但是既然是十大,無論從哪方面看,它都不如已經入選的十部,倒是不如作等外推薦篇:)
隆重推出,華語武俠十大經典小說——
傳統篇
1. 天龍八部
2. 射鵰英雄傳
3. 倚天屠龍記
4. 笑傲江湖
5. 多情劍客無情劍
6. 陸小鳳系列
7. 歡樂英雄
8. 神州奇俠系列
另類篇
1. 鹿鼎記
2. 尋秦記還有1本 司馬翎的 <<劍海鷹揚>> 絕對的好看
怎麼個好看法呢?
舉了例子大家看看吧
《劍海鷹揚》的確是在下所看過的武俠小說里,除了金梁古溫
之外,寫得最好的一部。好到什麼程度呢?說件具體的事吧。當年廈大校園內外先
後有過六個租書的攤子,在下常去光顧的有兩個。從其中較靠近的一個攤子租來的
《劍海鷹揚》,厚厚四大本,第一本的中間,第四本將近結尾處,各被撕了一頁。
大家知道,書攤上租來的書,若有被撕之處,肯定都是描寫「那個」的,這是撕書
者在訓練後來人的想像力。可在下想像力再豐富,也想不出這被撕掉的兩頁上能有
什麼苟且,因為上下文乃至整部書全都是一本正經的,根本不著痕跡。於是迫不及
待地闖到另一個攤子上,一問得知《劍海鷹揚》已租出去了。在下並不氣餒,繼續
跋涉搜尋,終於在一個偏遠的書攤上覓到了版本不同但同樣是四本的《劍海鷹揚》
,迅速翻到地方,細細一看,各位看官,您猜那兩處寫的是啥?
第一處是寫男女一號主角第一次(也是全書唯一的一次)擁抱接吻;第二處嘛
,是寫兩個女主角一起答應嫁給男主角。能想像嗎?在其他武俠小說里最普通不過
的情節,放在這部小說里,就是那樣的感人肺腑,那樣的動人心弦。在整個風雲激
盪的大氛圍里突然跳出這麼一兩絲兒女情懷,如今回想起來,心頭也會一陣溫馨。
這樣的情節都給撕了,足以說明整部小說寫得有多好了。
當然撕書人的潛意識里可能還有一種意外。在一般人印象里,司馬翎的名聲別
說比四大名家,就算比卧龍諸葛都頗有不如,很多不看武俠小說的人都知道有個卧
龍生,但未必知道有個司馬翎。設想一下,一個武俠迷,以前已看過不少的武俠小
說,順手借了本聞所未聞的《劍海鷹揚》,只為打發無聊,並不期待什麼震撼,在
這種情況下,突然得到了一份意料之外的震撼,那種心情是難以名狀的。怎樣抒發
這種心情呢?撕下震撼里最動人的部分,永久保存。在下一貫對撕書行為深惡痛絕
的,但一看到被撕的這兩頁,立即原諒了撕書的那位老兄。
就給你粘這么多吧,剩下的自己去看
http://tieba..com/p/1290980683?pn=1
㈢ 為什麼感覺台灣的言情文化比較出名而香港的武俠文化比較出名
其實說白了,也就是說台灣有瓊瑤,香港有金庸.事實並非如此,台灣也有古龍武俠小說,香港也有張小嫻的言情小說.不過他們名氣沒有瓊瑤,金庸大,所以給人感覺一個文,一個武...
㈣ 我想問 台灣著名的四大武俠小說家都是誰
採納的是早期的,現在看來應該是
古龍 司馬翎 卧龍生 蕭逸
這些人都是中國人,台灣的只有陸魚
㈤ 台灣人和香港人看大陸小說嗎
應該是看的。比較經典的肯定是會有人關注的就好像我們看席娟典心作品是一樣的
㈥ 寫武俠小說的為什麼大都是香港人
以前大陸的家長都認為認為武俠小說是害人的東西,不讓小孩看,當年還珠樓主寫的蜀山劍俠傳,基本上是禁書。所以金庸黃易梁羽生古龍溫瑞安個個都不是大陸人,那時候在大陸寫書就是餓死的下場。再一個香港一直都比較開放,思想比較活躍,對傳統文化保護的也比較好。如果沒有以上的條件,就不能夠解釋樓主的問題。望採納!
㈦ 金庸是大陸人還是台灣人還是香港人百度百科裡都只說出生浙江,是知名的什麼家。
香港人。著名香江才子。出生浙江海寧。
㈧ 80年代港台武俠小說流行的原因
金庸 梁羽生 古龍
如今一旦提起武俠小說,似乎都以金庸為泰山北斗。而在我心中,中國新興的新派武俠小說派系中,應該至少是金庸、梁羽生和古龍三足鼎立。
80年代,在很多中學同學都在為金庸武俠小說痴迷,我還是比較清高,由於小學時就看了四大名著、三言二拍等中國經典,對於武俠題材,一直興趣不太大。曾經出於好奇,看過《三俠五義》等古典武俠,其實更喜歡裡面的包公故事,到了《小五義》就再看不下去了。更不用提什麼新概念武俠,九陰白骨爪啊,九陰真經什麼的。
一次偶然機會,上海「新民晚報」開始連載一部武俠小說「七劍下天山」,一天百無聊賴之際,沒事看了一兩篇後,居然被裡面的情節給吸引住了。因此每天就等新民晚報來,從此也就記住了梁羽生這個名字。
七劍下天山裡,人物眾多,前後線索繁雜,故事情節很豐富,也很有歷史感,雖然是杜撰,但娛樂性很強,幾代人物交錯的經歷,頗有令人唏噓之處。後來禁不住,就拿自己的零花錢去買了幾本梁羽生的小說。又去借了同學的其他武俠小說看,慢慢的才看了一些金庸、古龍的經典作品。
新派武俠故事情節方面,一般也是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參入江湖對秘籍的追殺。從社會動盪、對秘籍和武林盟主地位的爭奪、,體現出人性的善惡。這也基本上成為很多新派小說的骨架子
在這這位作者中,金庸的小說風格,比較陽剛,除了「鹿鼎記」中的韋小寶屬於非常另類之外,其他角色,無論正邪,都有一股子很剛強的氣質。女性角色雖然寫得色彩斑斕,個性豐富,但一般處於陪村的地位。筆鋒上,金庸有明寫,有暗藏。絕對不把人物心理寫透,讓讀者自己去猜測去想,是比較典型的東方小說的筆法。金庸的小說結構宏偉,大氣磅礴,揮灑自如。人物、歷史、武功、情節交錯有致,人物情節之中,融合了很多中國古代儒、道、釋的思想,武打場面精彩紛呈、瑰麗無比,因此逐步被看成新派武打的掌門人。不少小說也被一次次拍成了電視系列劇。當年梁羽生比較自己和金庸,說金庸是「洋才子」,其實從金庸小說來看,他的中國風還是佔了主導地位,思想上,金庸小說人物中,不少最後以出家了結冤孽,這是非常典型中國士子的心態。金庸的一些西風寫法不佔主要地位。其實他的一些西派文字風格,只是為了更加迎合當代讀者的口味。
梁羽生是新派武俠小說的鼻祖。筆法上是比金庸更為純中國式的風格。梁羽生文筆功底好,常常會在小說中穿插詩詞。小說結構,很有中國古典章回小說的特點。梁羽生的風格和金庸相反,比較陰柔些。男性主人公,往往瀟灑俊逸,如「萍蹤俠影」的張丹楓,簡直就是一副中國經典的美男士子。即便是一些比較憤世的人物如金世遺,也帶著一絲憤怒寂寞中的多情和瀟灑。筆鋒陰柔的梁羽生所書寫的最成功的角色,還是那些令人難忘的女俠。其中,尤以「白發魔女」這個人物,寫得令人難忘,成為中國新時代武俠小說中流傳最廣的女性武俠人物。梁羽生對女性角色偏愛相當明顯,不少他的小說,都以女性俠客為名字,如《白發魔女傳》、《冰川天女賺》、《江湖三女俠》等。除了江湖上的打打殺殺、歷史上前朝後世的糾葛,寫人物之間的情感,是梁羽生武俠故事的真正核心。對於任何人物,除了各自所附的歷史責任之外,最令小說人物無法忘懷的,是那些過去愛情的回憶、現在感情的糾葛、和對未來浪漫的憧憬。即便是男性陽剛代表的七劍之一的凌未飛,在感情漩渦中不能自拔。梁羽生是繼往開來的新武俠作家,也就不奇怪在他文字中,有著很濃重的中國古典小說風格。
和金庸、梁羽生的中國風武俠不同的,古龍的小說最有西方小說的味道,小說語言古文的色彩已經很淡,句子結構、描述語言,都很現代。對人物性格、心理的描繪,入木三分。惡人之惡思惡行,簡直惡到了骨子裡,聰明人的聰明絕頂,簡直登峰造極。古龍對於武打的描寫不多,往往更多通過人物的內心世界的波動、對於周圍或寂寞、或詭異、或炫麗的氣氛的渲染、以及對情節撲朔迷離的處理,把讀者的胃口吊得很厲害。對於人性的善惡,是古龍一向的主題。小李飛刀,雖然不是排名第一的大俠,卻總能是把比自己強大的敵人擊倒,總結的時候,小李會說,不是我能打過對方,而是對方一直想看看我的飛刀是否厲害,結果這個心態要了他的命。楚留香很多時候武功也非敵方對手,於是利用自己的智慧甚至外表和調情,來尋找機會將對手擊倒在地。失敗的一方,往往不是因為武功差,而是自己個性的弱點成為了致命的原因。對於人性善惡貪婪的描述,是古龍小說的一大特色。古龍的小說另外一個顯著特徵,就是要人物學會接受自己和生活的不完美,要珍惜自己生活中的一切。蕭十一郎結尾女主人公才感到,原來蕭十一郎並不愛她,於是她終於和一直默默愛著自己的另外一位大俠走到一起。「絕代雙驕」、「楚留香」、「多情劍客無情劍」、「蕭十一郎」等等,都是他的代表之作。他的一些作品即便是結尾,也不讓讀者安心,楚留香、蕭十一郎的那種「似終還有」餘音繚繞的結尾,令人回味無窮而又充滿遐想。
三位作者的個性,也和他們的小說風格很一致。金庸大家風范,做人很高調。寫作之後,為了改善香港報紙的一片八卦風氣,自己辦了著名的「明報」,為香港的文學和出版界作出貢獻。後來年事已高,便退出明報,就任浙江大學的文學院院長,繼續為中國文學藝術的發展發揮自己的余熱。可謂是三位新武俠作家中的儒生大家,士子風范。
梁羽生為人很低調。猶如三人中的隱士。即便是他的小說如日中天之際,他也僅僅通過筆墨和讀者交流。和高調入世的金庸完全不同。梁羽生對於自己的名頭似乎從來也不在意。看到新武俠小說逐漸露出頹勢,便封筆不出,飄然而去,移居海外,潛心研究歷史。在他身上,更有中國傳統道家的瀟灑飄逸。
古龍的文筆可以說最為詭異綺麗,寫東西常常令人驚訝不已,是新派武俠小說作家中的奇才,文風也最為獨特。我常常覺得,他的武俠小說,如果要翻譯成西方語言,估計很容易被西方讀者接受。古龍天賦極高,為人豪邁,酗酒度日。聽說他常常還沒有動筆開始寫小說,已經把出版社給他預付的稿費給喝光了。千金散去換佳釀的古龍雖然目下無塵,卻常常混跡於娛樂界,享盡名利、美酒和佳人。酒色迷離的生活和他天才的文學作品,讓他功成名就,但是否滿足了自己一直以來的文學夢,這個答案,我們不可能知道。酒精最終讓古龍英年早逝,不到50歲,名利場中的一位奇才狂士,便撒手人間。
雖然我也曾看過其他一些新派武俠小說,相比較,這三位的代表性最鮮明。梁羽生當年開創新武俠風格,一個原因,就是要把武俠的文學性提升上來。而不是僅僅為了奇兵異寶秘籍而打個沒完,或者僅僅是簡單的好人斗壞人的套路。在梁羽生、金庸、古龍三位筆下,武俠終於有了突破,俠義的核心依然,在華麗的武打和撲朔迷離的江湖恩怨中,新武俠小說里,有著更多人性兩面的變化莫測,歷史長河的無盡感慨,儒家士子風范的堅韌不屈,兩情歡悅凄美的唏噓,看破紅塵後的深層懺悔,和對人生宇宙真理不斷的探尋。
他們三位的新武俠文學成就,應該說各有千秋,各有所長,風格獨特。到了今天,他們的作品依然風靡大眾,是眾多電影、電視局、甚至網路游戲的靈感所在。在華人世界文學中,也許武俠文學還是處於「二流」地位,但在近幾十年來中華文學普遍低迷的發展中,武俠文學中的新武俠派別,地的確確成為了一股不可忽視的文學現象。
㈨ 香港和台灣的武俠小說家,哪個地方的比較多
感覺是香港,最來起碼金庸這個自大旗吹了近半個多世紀。每部作品都包含了家國情懷,而且香港很多小作家都標新立異。而反觀台灣作家,不敢摻雜太多家國情懷,只能做些流水賬。以現在翻拍電視劇為例,古龍的很多作品拍出來的效果沒金庸的那麼宏大。同一時期的作家差異,代表了當地的整體寫作水平。雖然我也喜歡古龍等台灣作家,但他們因為某些局限並不能寫出太出彩的作品,所以現存知名的沒香港出名。
㈩ 【請教】為什麼香港這么流行武俠小說和言情小說
個人覺得是剛好出現了特別優秀的武俠和言情作家,比如香港的金庸先生,寶島台灣省的瓊瑤女士,當然還有梁羽生古龍等人,他們的作品很多經典,正是因為好的作品,吸引了讀者,形成了流行廣泛的經典通俗文學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