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校園玄幻 > 網路小說如何寫茅盾

網路小說如何寫茅盾

發布時間:2022-01-26 15:38:14

A. 瘋狂小說寫作:如何設計好網路小說中的矛盾沖突

可以網路一下唐糖小君寫作課,確實講得很好!方法簡單實用。

B. 矛盾在小說創作中是怎樣表現「社會科學家氣質」的

三十年代「左翼」作家對中國的社會性質進行一次大討論,一種觀點:「中國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另一種觀點:「中國已是資本主義國家」。

茅盾也參加了討論,並贊同第一種觀點。

他還寫了長篇小說《子夜》,以文學的形式,宣傳自己的觀點。

最後,「中國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在共產黨內得到了統一。

由於這場討論,是社會科學領域內的大討論,所以茅盾被稱為「社會科學家氣質的小說家」。
作家「矛盾」的小說創作特點:
1、注重題材的社會性,主題的重大性。創作與歷史盡量同步,反應時代全貌及其發展的史詩性,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與廣闊的歷史內容。
2、著重從經濟生活的變動反應都市社會的演變,用階級以及階級斗爭的觀念來觀察、分析、表現處於復雜的社會關系中的人物典型。,並表現出鮮明的政治傾向性。這樣的社會剖析小說根本不同於張愛玲,老舍式的都市文學。
作家「矛盾」的經典語錄:
1、過去的,讓它過去,永遠不要回顧;未來的,等來了時再說,不要空想;我們只抓住了現在,用我們現在的理想,做我們所應該做的。
2、命運,不過是失敗者無聊的自慰,不過是懦怯者的解嘲。人們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努力來決定。
3、書本上的知識而外,尚須從生活的人生中獲得知識。
4、天分高的人如果懶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發展他的才能,則其成就也不會很大,有時反會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
5、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大部分來源都是因為高估了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地位,比如把陌生人當熟人,熟人當朋友,朋友當親人,戀人當愛人,把愛人不當人。

C. 關於茅盾的文章 代表長篇小說

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等

D. 茅盾的小說怎麼寫畢業論文

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來反映現實,通過生活本身引出歷史的結論。例如:《子夜》的時代背景是一九三○年春末夏初,主人公吳蓀甫雄心勃勃地企圖發展民族工業,但這理想在半殖民地現實面前迅速地被碰得粉碎,轉瞬之間便破了產,把自己的產業出賣給外國了。吳蓀甫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典型,他的悲劇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共同悲劇。吳蓀甫的形象包含著巨大的社會歷史內容,他的命運代表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命運。《子夜》對此描寫得肌理稠密,嚴絲合縫,正是社會剖析小說的重大特色,表現了作家對半殖民地社會了解、剖析的深刻性。文學史界近年來公認茅盾是中國社會剖析派小說的壇主。這一派來源於19世紀法國、俄國現實主義小說,又同中國古典世態小說兩相結合。從《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里可以看得分明。這部寫於七十年代並未經最後修飾的草稿,巴爾札克、托爾斯泰式的敘事,精細的環境與人物服飾描摹所流露的舊說部的筆趣,是再明顯不過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說,直至八十年代現代派先鋒小說興起,一種更偏於個人內心的新一代敘事風行於世。這並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紀絕大部分時間所充任的,也是這種「新興」作家的角色。繞開茅盾是不成的,試圖把一個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樣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學承傳是「積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對上一代「狂轟亂炸」,採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頭來你會發現手中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們永遠要為獲得現代知識的ABC 而繳納昂貴的「學費」。實際上,後現代派的作品與評論,並沒有把現代派的一切都掃盪干凈呀!現代派對寫實派也不像人們想的是掃地出門。我們今天讀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們「寓言」式結構的同時,會覺得故事、環境、人物這些小說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潑潑地存在著,它們只會變形,而不會徹底消失。茅盾

E. 茅盾寫的小說有哪些

【長篇小說】:
《子夜》、《蝕》三部曲(包括《幻滅》、《動搖》、《追求》)、《腐蝕》
、《虹》、《鍛煉》、《霜葉紅似二月花》、《霜葉紅似二月花》續稿、《多角關系》
【短篇小說】:
《報施》、《創造》、《農村三部曲》(包括《春蠶》、《秋收》、《殘冬》)、
《大鼻子的故事》、《林家鋪子》、《色盲》、《詩與散文》、《石碣》、《手的故事》、《水藻行》、《小巫》、《煙雲》、《有志者》、《自殺》
滿意請採納

F. 茅盾在小說寫作上在具體的小說敘事機制中體現出了怎樣的內在嬗變

此獎項的設立旨在推出和褒獎長篇小說現代史上的中國茶人的命運長卷。《長恨歌》 作者並由此榮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小說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初發生在北京鍾

G. 沒有一部網路小說上榜茅盾文學獎,這究竟是為什麼

茅盾文學獎是一個“純文學獎項”。評獎的規則是在文學表達形式上有創新的表現,看的不止是內容網路小說全部採用的是既有的文學表達形式,不管內容的上千變萬化,敘事方式是陳舊,沒有創新。


因此,除非茅盾文學獎宣布放棄純文學,改變評獎的規則,把“沒有藝術創新”的網路小說納入評獎的范疇。一般網強絡小說很難得獎。

另外,我之前聽說有網路小說作者寫的作品,提到過茅盾文學獎的提名。總感覺它們得獎的日子也不遠了。

H. 寫網路超長篇小說都怎麼構思的

構思..>
來源於多個源泉.
其中,生活,最重要,這是個人觀點而已.
跟你說說總體怎麼把握吧..
先有一個模糊的寫作目的就好。你所說的「主題設定、故事設計、結構安排、風格把握、人物性格、矛盾沖突.」都是可以邊寫邊想的。張恨水可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寫」,他的底稿是留在心裏面的。
拿人物性格來比方,在你的文字敘述中,人物性格自然會向多方向豐滿起來,如果已經預想好了的話,在創作過程中你會感到極大的束縛感,而且會越寫越不像你原先設想的人物。所以不如信馬由韁。
再比如結構安排,這個大輪廓應該先想好。比如要寫回憶型的,或者按時間順序發展,再或者用那種「插敘循環」的寫法,都要想清楚,至於每一小章節的描述,可以邊寫邊改變。

其實應該先寫點中短篇來練習一下,否則會很吃力,不是每個人都能當張恨水,呵呵~
祝你好運哦!
再說說文學創作的過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文學創作的過程大體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作為一種精神產品,文學作品不像物質產品那樣可以批量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活動,無論是宏篇巨制,還是短章小品,每件文學作品的誕生過程都是千差萬別的。這種差別不僅體現在不同作家的創作實踐中,而且也體現在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創作實踐。因此,作家從事文學創作的具體過程是相當復雜、微妙的,具有個別性、特殊性,是不可重復,也是難以復制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文學創作毫無規律可循。畢竟每一次創作實踐,都服從著審美創造的共同目標,都催生著文學作品這種人類特殊的精神產品,都遵循著文學創作的普遍性規律。就一般而言,作家創作文學作品的過程,或者說一部文學作品的誕生過程,大致上都可以劃分為藝術積累、藝術構思、藝術表現這樣三個階段。正如蘇聯作家【法捷耶夫】所說:「我覺得,任何藝術創作的過程都可以假想地分為三個時期。一、積累素材時期,二、構思或『醞釀』作品時期以及三、寫作時期。」[1]

一、藝術積累

藝術積累是文學創作的第一步,是藝術構思和藝術表現的不可或缺的基礎。所謂藝術積累,是指作家在進入藝術構思之前,從審美的角度去認識、體驗社會人生,並收集、積累創作材料的活動。

從事物質產品的生產,首先需要具備相應的材料。作家從事文學創作, 也同樣必須有材料的准備。無論是創作現實主義的作品,還是創作浪漫主義、現代主義的作品,作家都要以一定的材料作為創作的基礎,並在此基礎上加工、提煉、生發、創新。文學創作的材料儲藏在社會生活當中,需要作家自己去尋找、挖掘,去發現、積累。

藝術積累實際上包括著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即觀察了解生活和感受體驗生活。

對社會生活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和了解,從而掌握豐富的創作材料,這是藝術積累的重要內容。就文學創作來說,社會生活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無窮無盡地呈現著種種紛繁復雜的人生景觀。作為文學創作主體的作家,對社會生活這一客體的觀察了解,有著自身的特殊要求。首先,要從審美的特定視角出發。美是文學的精髓,因此,作家觀察了解社會人生,應該隨時敏銳地關注一切美的閃光,同時也不放過任何丑的現象,從美與丑的對立沖突中去發掘創作材料。其次,要力求全面、廣博、多樣。社會生活的領域無限廣闊,各種社會現象之間存在著多重聯系。一個作家如果人生視野過於狹窄,在創作中必然受到局限;只有見多識廣,才會游刃有餘。第三,要盡可能細致入微。在文學作品中,生動的生活細節,往往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這就要求作家在觀察和了解生活時,必須重視細節,絕不能滿足於粗線條的大致印象。觀察了解生活的必然結果,就是生活材料的大量積累;而一個作家儲藏起豐厚的生活材料,進入創作時才能有選擇、提煉的充分餘地。茅盾在《創作的准備》一文中談到:「必須記住而且遵循的,是『取精用宏』這四個字。」所謂「取精用宏」,是說作家在創作中對材料應該盡可能地精煉、提純,而這種精煉、提純必須以對豐富材料的大量佔有為後盾。材料豐厚,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反之,材料匱乏,則不可避免地會捉襟見肘,底氣不足。正是基於對大量佔有材料的重要性的認識,茅盾將因材料不足而暴露出的「『捉襟見肘』的窘相」,視為「作家的致命傷」。

材料積累固然重要,但是,即使客觀材料積累再多,如果不能由作家對生活的深層感悟所統攝,那也難以點燃起創作的慾望,難以激發起創作的沖動。因此,在藝術積累階段,作家不僅要觀察、了解生活,同時還要深入地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就是說,作家對生活的觀察、了解,不應是置身度外的冷眼旁觀,而應調動發揮出鮮明的主觀性和強烈的能動性,積極地面對生活,把握生活,用心靈去感受、體驗,力求把握生活的脈搏,領悟人生的真諦。 作家對生活的體驗、感受越敏銳,越深入,越有可能從中獲得獨到的發現;而這種獨到的藝術發現,才是文學創作的真正突破口。法國作家【福樓拜】在指導他的學生【莫泊桑】寫作時強調指出:「對你所要表現的東西,要長時間很注意去觀察它,以便能發現別人沒有見過和沒有寫過的特點。任何事物里,都有未曾被發見的東西,因為人們用眼觀看事物的時候,只習慣於回憶起前人對這事物的想法。最細微的事物里也會有一點點未被認識的東西。讓我們去發掘它。為了要描寫一堆篝火和平原上的一株樹木,我們要面對著這堆火和這株樹,一直到我們發現了它們和其他的樹其他的火不相同的特點的時候。」[2]

藝術積累階段中,作家觀察、了解生活與體驗、感受生活應是一體的。在這一過程中,優秀的作家總是通過廣泛地接觸生活、觀察生活,以及深入地感受生活、體驗生活,進而透徹地認識生活,並從獨特的角度去發現生活,把握生活,在一般人司空見慣的地方,發現其不尋常的意義,發現美的所在。正如【羅丹】所說:「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3]顯然,這樣收集積累起來的材料,才不會浮光掠影,留於表面現象,不會是一般化的、零碎的、孤立的,而往往是獨特的、有新意、有深度的,能夠顯現出巨大的藝術潛力和重要的藝術價值。這種對生活的獨到的發現和深入的認識,正是優秀作家的過人之處,也正是優秀文學作品得以誕生的基礎。

藝術積累的材料獲得,一般來說有兩個渠道。一個渠道是作家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見聞得到第一手材料。如魯迅創作散文集《朝花夕拾》,所根據的就是自己童年至青年時期的親身經歷。雪萊也說過:「我從童年就熟悉山嶺、湖泊、海洋和寂靜的森林。……我曾在遙遠的原野里漂泊。我曾泛舟於波瀾壯闊的江上,日以繼夜地駛過山間的急湍,看日出、日落,看滿天繁星閃現。我見過不少人煙稠密的城市,處處看到群眾的情操如何昂揚、磅礴、低沉、遞變。我見過暴政和戰爭的明目張膽、暴戾恣睢的場景;多少城市和鄉村變成了零零落落的斷壁廢墟,赤身裸體的居民們在荒涼的門前坐以待斃。……我就是從這些泉源中吸取了我的詩歌形象的養料。」[4]這種材料又稱直接素材。另一個渠道是藉助他人幫助或依據文字記載等得到二手材料。例如,果戈理創作的《外套》,主要的依據就是朋友講述的一個小官吏丟獵槍的逸事。在很多情況下,作家往往是從兩個渠道共同獲益。像托爾斯泰創作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一方面他仔細深入地研究有關法俄戰爭的歷史資料,取得了豐富的歷史素材;另一方面他有著在塞瓦斯托波爾做炮兵軍官的切身經歷,特別是有著親歷戰場而獲得的關於「什麼是恐怖和勇敢,什麼是經常接近死亡,什麼是搏鬥」的直接人生體驗。正是基於這種親身經歷,他才能從藝術的意義上真正佔有那些歷史材料,才能如此真實有力地展現法俄戰爭的宏偉場景,才能「把歷史小說寫得生動活現」,也才能寫出他對那段歷史、那場戰爭的獨特人生感受。

對作家的藝術積累來說,有些材料是無意中獲取的,即作家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並沒有有意去尋覓、記錄、記憶、思索,但一些生活現象往往潛移默化地作為鮮活的信息資料儲存進了大腦,沉澱在記憶的信息庫里。一旦需要,遇到適當的契機,它們就會被調動出來,轉換成創作的素材。而有些材料則是作家有意收集的。作家常常在比較明確的創作意圖或某種內心的創作慾望、創作情緒的推動引導下,積極地關注生活現象,拓展生活視野,獲取相關的信息資料。托爾斯泰做炮兵軍官的親身經歷當屬前者;而曹禺為創作《日出》主動深入社會下層觀察、體驗所獲得的材料則屬後者。在創作中,無論是有意的積累還是無意的積累,都是作家進行創作的重要基礎。

由此可見,藝術積累對於藝術創作來說是不可缺少的環節。作家在佔有豐厚生活材料的基礎上,才能做到「取精用宏」,「薄發厚積」;而在觀察、了解生活的同時,深入地認識生活、體驗生活,獲得獨到的審美發現,則是文學創作走向成功的良好開端。

二、藝術構思

藝術構思是整個文學創作活動的中心環節。它是指作家在藝術積累的基礎上,在某種創作動機的指導下,通過復雜的心理活動,在頭腦中把生活素材轉化為整體內心形象結構的思維的過程。

藝術構思雖是文學創作的第二步,但卻是相當關鍵的一步,是精神活動最緊張、最活躍的階段。它有可能促使文學創作走向成功,進入最後的物化階段,創作出文學作品;也有可能導致失敗,使文學創作的過程中斷。藝術積累階段所進行的畢竟只是准備和儲存活動,這種准備和儲存為文學創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礎,使文學作品的產生具有了一種潛在的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是否能真正實現,豐厚的素材是否能得到有效的利用,關鍵還在於作家的藝術構思。因此,對於整個創作過程來說,藝術構思階段更具有重要的決定性意義。

作家的藝術構思起始於一定的創作沖動。當作家偶然為生活中的某個人物或某些事件、現象等強烈吸引,受到某種啟發時,往往會生發出一種不能自已的願望,要把自己感受、領悟到的一切通過文學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創作沖動。這種由生活中某種因素的激發而引起的創作沖動,是從藝術積累階段進入到藝術構思階段的轉折點,是推動藝術構思全面展開的心理動力。當代作家【楊沫】在抗日戰爭期間曾在冀中游擊區生活過。一次,她偶然接觸到一本書——《犧牲》,「書的封面印著殷紅的滴滴的鮮血,書的裡面是那些犧牲了的同志的照片、生平和遺書」。這是一本為紀念在大革命中獻出寶貴生命的革命者的紀念冊。【楊沫】回憶說:「看了這本書我激動得很厲害……許多許多年輕有為的革命同志,他們生前的照片那麼英俊、豪邁、栩栩如生,可是在這些可愛的照片下面,卻是他們被國民黨槍殺後,躺在棺材裡鮮血淋淋的照片……看了這些照片我忍不住哭了。……當時我就想,要能把這些崇高的英雄人物描寫出來夠多好啊!」[5]後來寫成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就是在這本《犧牲》的觸發下開始構思的。

進入到藝術構思階段後,作家主要是在創作沖動的推動下,按照其審美追求,展開藝術想像,把已經積累的生活素材加工轉化為特定的內心形象系統。這時,由各種渠道收集起來的材料、信息在這里融匯,並不斷碰撞、分解、聯綴、整合,作家的心中涌現出各種設想,頭腦中激起無數個念頭,內心形象則由朦朧、模糊到逐漸清晰、完整。具體來說,作家的藝術構思包括著素材的整理使用,題材的確定,主題意蘊的開掘,形象的成型,結構的安排,體裁及表達方式的選擇等多項任務,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則是形象的確立和形成,其他諸方面都是圍繞著形象這一中心來展開的。顯然,藝術構思是作家創造性精神勞動的高度緊張時期,也是復雜心理活動特別是藝術想像的高度活躍時期。

藝術構思中的形象,也稱為內心形象,它與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有別。它是在原始材料、原始經驗的基礎上,經過藝術的提煉、概括,在作家的頭腦中逐漸成形的。它存在於作家的「內宇宙」中,完成於作家的心理層面,還有待於作家在藝術表現階段賦予其相應的語言形式。也就是說,作家首先要通過藝術構思創造出內心的完整形象,然後才有可能將其外化為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文學創作的這一規律與其他藝術門類有相似之處。宋代【蘇軾】強調繪畫創作要「胸有成竹」:「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6]這說明,成功的藝術創造,首先在於內心形象的成熟、完整,即「得成竹於胸中」,只有做到了這一點,在藝術表現時才不會導致「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的拼湊。與此相印證,作家在進入藝術表現之前,必須經過藝術構思,將原先零散的無序的印象整合成完整清晰的內心形象,真正做到瞭然於心。比如說塑造人物,一定要使人物在頭腦中基本成型,不僅外表清晰生動,性格特徵鮮明突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而且與其他人物之間的關系,以及情節的設置、結構的組織等諸多方面,都要籌劃妥當, 達到「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的境地,否則藝術表現就無從談起。俄國作家果戈理在《作者自由》中曾經談到過自己的切身體會:「我的人物的完全形成,他們的性格的完全豐滿,在我非等到腦子里已經有了性格的主要特徵,同時也搜集到了每天在人物周圍旋轉的所有零碎,直到最小的胸針,一句話,非等到我從小到大,毫無遺漏地把一切都想像好了之後不可。」

作家內心形象的成熟一般要經過哪幾個步驟?

作家內心形象的成熟,往往要經歷一個相當復雜而艱辛的心理過程,別林斯基講過: 「正像母親在自己腹內負載著和孕育著嬰孩一樣,創作過程和生育過程頗不乏相似之處」。[7]它大致包括形象的萌發、形象的孕育、形象的成形三個步驟。

形象萌發,常與作家創作沖動的發生相伴隨。這時,作家已經有了厚實的藝術積累,由於受到生活中某種偶然因素的觸動,而被吸引,被激發,在創作沖動的催促下,主動投身於內心形象的創造。為了創造內心形象,作家以自身的審美情感和人生感受去統攝、提煉生活材料;於是,從主客觀的沖撞、交融之中,萌生出了新的內心形象的雛形。這雛形雖不夠清晰,不夠完備,然而已經深印在了作家的腦海中,並開始獲得了藝術生命。它彷彿一顆種子植入了肥沃的土地里,一點火星濺落到了乾燥的柴堆上,其前景將無可限量。據說英國詩人【濟慈】某次在好友勃朗家的一棵樹下,偶然聽到一隻正在做巢的夜鶯的鳴叫。受到那迷人的夜鶯叫聲的打動和感染,【濟慈】胸中鼓盪起了創作的激情。他坐在樹下的草地上,把對人生的冥思與感悟化入夜鶯的叫聲,於是,後來出現在著名詩篇《夜鶯頌》中的快樂而又永生的夜鶯意象,就從這里開始萌發了。

形象孕育,即作家將已經萌發的內心形象,進一步加工、充實、改進、完善。作家孕育內心形象,不僅有對感性材料的提煉化合,更有主觀情感的浸潤灌注。這時,作家的創作意圖逐漸清晰,情感活動逐漸深化,藝術想像力被充分調動了起來。內心形象的雛形在作家頭腦中高度活躍,得到不斷醞釀和發展,漸趨具體、完整、鮮明、生動。特別是作家對內心形象各種細節的構想越來越充實、完備。如老舍在創作小說《駱駝祥子》時,對祥子這一形象做了基本定位後,又逐步加以發展。先是以祥子為中心,確定與其他人的關系;有了活動的生活環境,再構想他在生活中的種種情況:「刮風天,車夫怎樣?下雨天,車夫怎樣?」「一個車夫也應當和別人一樣的有那些吃飯而外的問題。他也必定有志願,有性慾,有家庭和兒女。對這些問題,他怎樣解決呢?他是否能解決呢?」[8]由於這樣的一番孕育,內心形象自然一步步豐滿起來,鮮活起來,深邃起來,向著更符合人物性格邏輯的方向發展。

形象成形,即內心形象在作家頭腦中基本完成、定型。經過深思熟慮,作家充分展開的藝術想像力所結出的碩果終於成熟了。這時,詩人那涌動的情感,了無痕跡地化為了富於巨大藝術張力的特定情境;小說家構思的人物,其豐富的精神世界和復雜的人生命運在特定情節曲折發展中得到了突出顯現;劇作家也在不斷激化的矛盾沖突中為人物和事件設定了結局……與此同時,文學作品的具體結構方式,也有了比較清晰的設想。內心形象的成形,意味著作家藝術構思使命的完成。

經歷了萌發、孕育、成形,內心形象如此生動、鮮活地顯現在作家的腦海里,甚至成為了作家生命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就如別林斯基所說:「這些形象、這些典型,挨次地胚胎、成熟、顯現;最後,詩人已經看見了他們,和他們談話,熟知他們的言語、行動、姿態、步調、容貌的輪廓,從多方面整個兒看見他們,親眼目睹,清楚得如同白晝相逢;在筆尖賦於他們形式之前,就看見了他們,正像拉斐爾在用畫筆把瑪董娜的形象移置於畫布之前,先已看見了這個天上的神造的形象一樣,也正像【莫扎特】、【貝多芬】、海登在用筆把音符移寫到紙上之前,先已聽到了這些從靈魂里被他們激發出來的神妙的音響一樣。」[9]

在將生活材料心靈化以構成內心形象體系的藝術構思過程中,作家的構思方式是復雜多樣的。一般說來,最常用的構思方式就是綜合法。文學創作總是要在佔有豐富生活材料的基礎上進行,作家進行藝術構思時,所面臨的基本問題之一,就是如何最有效地處理和使用生活材料。而為創造內心形象對生活材料所做的提煉、概括和熔化重構,本身就包含著一定的綜合成分。因此,許多作家都以綜合法作為自己展開藝術構思的基本方式。魯迅談到過自己小說創作的切身體會:「所寫的事跡,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到過的緣由,但決不全用這事實,只是採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發開去,到足以幾乎完全發表我的意思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樣,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腳色。」[10]列夫·托爾斯泰稱自己構思【《戰爭與和平》】中娜塔莎這一形象時,是「拿過達尼雅來,把她用蘇妮亞一同搗碎,於是就出現了娜塔莎」。[11]高爾基也說過,他是觀察了幾十個商人的兒子,看到了他們對作為商人的父親不滿意,對富裕的生活也不知足,反稱之為「令人苦惱的貧礦生活」後,把這些材料集中起來,才創造出《福瑪·高爾捷也夫》這部長篇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拼湊」、「搗碎」、集中,都體現出綜合的特徵。當然,綜合法的具體運用往往不盡相同。可能是多種材料的綜合,如魯迅說的「拼湊」、「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12];可能是以幾種材料為主,雜糅其他材料綜合而成,如托爾斯泰說的「搗碎」;或是主要依據某一材料,在此基礎上選取別的材料加以補充,如屠格涅夫構思小說《木木》的主人公蓋拉新時的情況。

事實上,作家在從事藝術構思時,想像力和創造力異常豐富,異常活躍,因而構思方式也不會是單一的。在綜合的基礎上,作家有時也採用強化突出、誇張變形、陌生化等方法,以求得某種特殊的藝術效果。強化突出,是在構思中調動多種材料和手段去集中表現形象的某一主要特徵。例如,契訶夫在塑造小說《套中人》中的別里科夫的形象時,曾從外表、語言、心理、行動等多種角度,去突出表現他那極端保守,對一切新事物都懷著強烈恐懼與仇視的畸形心態。誇張變形,是在構思中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以改變常態、違反常規的方式去塑造形象。如【拉伯雷】筆下的卡岡都亞、【安徒生】筆下的拇指姑娘、【卡夫卡】筆下的格里高爾、【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蒲松齡】筆下的花妖狐仙等,都是以這種方法創造出來的。陌生化,是在構思中著力賦予形象以特殊的形式,使之變得奇異、陌生,從而造成與普通日常事物的疏離,以增加讀者感受的難度和時間長度,強化審美效果。如【聞一多】在創作《死水》時,用「翡翠」、「桃花」、「羅綺」、「雲霞」等如此美好的詞語,去描繪「一溝絕望的死水」的形象,就是採用了陌生化的方法。

在藝術構思中,內心形象經過作家心血的灌溉撫育,逐漸形成,走向成熟。這是一個主體與對象辯證統一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作家要依賴於客觀事物,依賴於生活材料,即主體的對象化;另一方面,作家又要釋放主觀情感,表現自己的感受和認識,即對象的主體化。內心形象就是在這種主體與對象交融合一的矛盾運動中萌生、孕育、成形的。而且,內心形象一旦成形後,便具有了自身的生命力,並按照自身的邏輯去發展。托爾斯泰在談到安娜·卡列尼娜卧軌自殺的悲劇結局時說:「一般來說,我的男女主角們,有時跟我開的那種玩笑,我簡直不大喜歡!他們做那些在現實生活中應該做的,和現實生活中常有的,而不是我願意的。」[13]當內心形象獲得了獨立的藝術生命之後,藝術構思的使命就大體上完成了。隨之開始的是文學創作的下一個階段——藝術表現。

三、藝術表現

藝術表現作為文學創作的最後一個環節,是指作家在藝術構思的基礎上,運用文學語言以及各種表現手段,把內心形象系統傳達出來,轉化為具有審美價值的文學作品。

藝術構思固然非常重要,是文學創作成敗的關鍵,但藝術表現也是不可或缺的。經過藝術構思,作家在頭腦中形成了蘊含著獨特人生感受的內心形象。然而,這種內心形象即使再成熟,它也只是一種存在於作家的「內宇宙」中的心像,只具有內視性,除作家本人之外,其他人無法對其感受認知,因而尚未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形象。只有進一步經過藝術表現階段,作家運用文學語言,在相應的結構、體裁等樣式中,將構思孕育的內心形象系統外化並定型下來,使其成為他人能夠感受認知的審美對象,這樣,藝術形象才真正被創造出來,文學作品也才真正誕生。

在藝術表現階段,作家直接執筆寫作,其使命是推動審美經驗的外向化,賦予內心中內心形象系統以特定的語言形式,從而構成文學作品的文本形式。不同作家藝術表現的具體情況可能千差萬別,然而總括說來,都不是一個簡單易行、省心省力的過程。成功的藝術表現,往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要經歷漫長的跋涉,要克服重重的困難。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誰不能叼著一支雪茄,就在公園散步的同時,弄出七、八個悲劇來呢?誰不會構思出幾部最精彩的喜劇呢?在自己那個供想像的後院里,誰沒有一些最精彩的題材呢?不過,在這種初步的工作和作品的完成之間,卻存在著無止境的勞動和重重的障礙,只有少數有真才實學的人,方能克服這些障礙。……構思一部作品是很容易的,但是把它寫出來卻很難。」[14]晚唐詩人【賈島】甚至慨嘆到:「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藝術表現之所以並不輕松省力,甚至需要耗費大量心血,推究起來,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作家內心的形象系統與語言形式之間並非直接對應。在藝術構思階段形成的內心形象,是以前語言的形態存在於作家頭腦之中的;到了藝術表現階段,作家則要以作為概念符號的語言將其固定下來,表現出來。於是,作家就不可迴避地面臨著一個重要的考驗,即基於心理結構中概念與表象之間的微妙聯系,尋找與內心形象間接契合的最佳語言表現形式。可以說,將內心形象准確而恰當地表現於相應的語言形式,乃是作家在藝術表現階段的最高追求。古往今來,多少作家都曾為探尋和創造能最恰當最完美地傳達表現內心形象的語言形式而竭盡全力。然而,這一點卻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事實上,由於形象與語言並非直接對應關系,作家所構思的內心形象系統與語言形式很難達到完美契合的境地,它們之間總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錯位和距離。這種因「辭不達意」,因語言難以完美表現內心形象而產生的苦惱與困惑,是許多作家都深嘗過的。中國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陸機】在《文賦》中講:「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並非知之難,能之難也。」劉勰則在《文心雕龍·神思》中講到過文學創作實踐中「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成篇,半折心始」的狀況給作家所帶來的困擾。俄羅斯作家高爾基曾感慨道:「很少有詩人不埋怨語言的『貧乏』。……而這些埋怨的產生,是因為有些感覺和思想是語言所不能捉摸和表現的。」[15]陀斯妥耶夫斯基也說過,他創作小說,「想的比寫的好」。不過,藝術表現的困難既意味著考驗也意味著機遇,文學創作的艱辛是與樂趣並生的。優秀的作家在困難面前不是選擇退避而是選擇進取。他們往往能正視困境,充分發揮駕馭運用語言的特殊能力,認真選擇,反復斟酌,仔細推敲,精心錘煉,以求構想出與心中的形象最為契合的語言形式,達到對語言自身局限的突破,從而實現形式對內容的征服,完成令人嘆為觀止的語言創造。在中國詩歌史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些詩句中詩人對語言的精雕細刻是令人嘆為觀止的。

其次,作家的藝術構思活動在藝術表現階段並沒有完全終止,有時會與藝術表現交錯重疊。作家通過藝術想像力的充分展開,化合生

I. 網路小說該怎麼寫怎麼寫的好

像這種,要有好的文筆。主題也要新穎,書名別致,內容簡潔,不要老套啰嗦。另外可以看看別人的書評,或由著自己愛看的寫。

然後下面的是來的~求滿意。

第一節 小說概述
小說是什麼?理論上的定義是:小說是作者對社會生活進行藝術概括,通過敘述人的語 言來描繪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開作品主題,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從而藝術地反映和 表現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而作家們對小說有著自己的認識,如賈平凹說:"小說是什 么?小說是一種說話,說一段故事,我們作過許許多多的努力--世上已經有那麼多的作家 和作品,怎樣從他們身邊走過,依然再走--其實都是在企圖著新的說法。"(《白夜·後記》) 這種"小說是一種說話"的經驗之談,值得我們初學小說者認真思索。
小說的特點主要有三點:第一,以塑造人物形象為反映或表現生活的主要手段;第二, 有較完整、生動的情節;第三,有具體的、典型的環境描寫。因此,人物、情節和環境被稱 為"小說的三要素"。
小說的類別可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微型小說。在寫作上,這四類小 說各有不同的要求。如短篇小說,它的篇幅和容量比較短小,一般二萬字以下,兩千字以上。 人物集中,故事單純,結構緊湊。往往截取生活中富有典型性的某一側面或片斷加以集中描 繪,以提示社會生活的意義,"它往往只有一個主人公,一條線索;往往只寫幾個小時或幾 天之內集中發生的事,但卻使讀者盾了以後可以聯想到更遠更多的事。"(茅盾)由於它借一 斑而窺全貌,以一目盡傳精神,魯迅把它譬之為"大伽藍"中的"一雕欄一畫礎"。如他的 《狂人日記》、《風波》、《祝福》等。再如微型小說,它的篇幅更短,幾十個字、幾百個字至 一千多字。情節單一,人物很少。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寓有褒貶或哲理。如日 本現代作家星新一的《寶子姑娘》和我國當代一些作家的微型小說作品。小說家沙汀說:"我 以為小說之分為長篇、中篇和短篇,主要的差異並不在於字數,而在於表現方法。"這個說 法對初學寫作者來說,很有指導意義;要從事不同類別的小說寫作,不能不仔細研究並熟練 地掌握它們不同的表現方法。

第二節 短篇小說的寫作
高爾基在《和青年作家談話》中指出:"一開始就寫大部頭的長篇小說,是一個非常笨 拙的辦法,……學習寫作應該從短篇小說入手,西歐和我國所有最傑出的作家幾乎都是這樣 的,因為短篇小說用字精煉,材料容易合理安排,情節清楚,主題明確。"
怎樣寫作短篇小說呢?
一、充分准備,打好基礎 寫作短篇小說與寫作中、長篇小說一樣,在寫作前必須進行充分的准備。首先,在執筆 寫小說之前,必須具有一定的思想修養和生活積累。其次,讀過較多的文藝作品,喜愛文學 創作,有一定的文藝修養和文藝理論的基礎常識。茅盾在《創作的准備》開頭就指出:"世 界文學史上的巨人們留遺給我們的不朽的著作,以及他們畢生的文學事業的經歷,就是這題 目--''創作的准備''的最完美的解答。理論家們從這些文學巨人們的業跡研究分析解釋, 寫了很多論文,數十萬言一厚冊,也就是給這題目作注腳。"再次,在寫作小說之前,從事 過表達方法的基本練習,並從事過一般散文尤其是速寫的寫作練習。"一個初學寫作者最好 多做些基本練習,不要急於寫通常所謂小說,不要急於成篇。所謂基本練習,現在通行的''速 寫''這一體,是可以用的。不過我覺得現今通行的''速寫''還嫌太注重了形式上的完整,儼 然已是成篇的東西 ,而不是練習的草樣了。作為初學寫作者的基本練習的速寫,不妨只有半 個面孔,或者一雙手,一對眼。這應當是學習者觀察中恍有所得時勾下來的草樣,是將來的 精製品所必需的原料。許多草樣鬥合起來,融和起來,提煉起來,然後是成篇的小說。"(《茅 盾論創作》第358頁)所以,我們要學習寫作小說,必須從思想、生活、技巧各個方面下 苦功,打下堅實的基礎。當然,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能絕對化。這並不是說,我們要等思想、 生活、技巧三關都完全過好之後再進行創作。不少青年作者的經驗說明,初學寫作者就是要 勇於創作實踐,寫是最好的基本訓練。不要怕失敗,失敗是成功之母。小說創作和其它文體 的寫作一樣,沒有什麼捷徑,小說的技巧只有自己從多次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來。別人的技巧, 只能作借鑒,創作還是要靠自己。
二、認識生活,熟悉人物 創作需要生活,對生活不熟悉,不理解,就無法反映和表現生活。社會生活是文學藝術 的源泉,人是社會諸關系的總和,只有熟悉、理解社會生活,才能熟悉、理解各類人物。不 熟悉、不理解各類人物,就無法進行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的小說寫作。茅盾在談他怎樣開 始小說創作時說:"我是真實地去生活、經驗了動亂中國的最復雜的人生的一幕,終於得了 幻滅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執著的支配,想要 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燼從別方面在這迷亂灰色的人生內發一星微光,於是我開始創作了。我不 是為的要做小說,然後去經驗人生。"他還說;"好管閑事是我們做小說的人最要緊的事,你 要去聽,要去問。"(《創作的准備》)因此,一個小說作者應像阿·托爾斯泰說的那樣:"他 溶化在生活洪流之中,溶化在集體之中;他是一個參加者。"
小說寫作需要的生活不是指日常生活、飲食男女之類,能成為小說素材的"生活",至少應該有三個條件:
1.具有較鮮明、生動的形象;
2.具有獨特性;
3.具有一定的思想 內涵。因此,當作者在觀察生活的時候,無論對人物、對故事、對環境,都應從上述三點出 發,勇敢地揚棄那些瑣屑的、紛紛擾擾的"流水帳",抓住真正有用的寫作素材,滲透作者 的思想、感情,使生活素材逐漸變成自己的東西。 三、嚴格選材,深入開掘 1931年,沙汀和艾蕪寫信給魯迅,請教短篇小說的題材問題。魯迅回信說:"只要 所寫的是可以成為藝術品的東西,那就無論他所描寫的是什麼事情,所使用的是什麼材料, 對於現代以及將來一定是有貢獻的意義的?quot;"兩位是可以各就自己現在能寫的題材,動手來 寫的。不過選材要嚴,開掘要深,不可將一點瑣屑的沒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創作 豐富自樂。" 高爾基也說過:"在短篇小說中,正如在機器上一樣,不應該有一個多餘的螺絲釘,尤 其是不應該有多餘的零件。" 這就告訴我們,寫作短篇小說必須嚴格選擇題材,深入開掘。那末,短篇小說怎樣進行題材的選擇和主題的開掘呢?
短篇小說的選材要做到:
(一)擷新去陳,根據時代需要選材。短篇小說的題材是沒有什麼限制的,凡是人類涉 足的領域、產生的事件,都可以經過選擇作為作品的題材。但是,從美學價值和社會意義來 考慮,我們就必須擷新去陳,盡量選擇我們這個時代、這個社會所需要的題材來寫。
(二)以小見大,根據體裁特點選材。短篇小說這種體裁的形式特點,要求作者不能象 寫長篇小說那樣寫人生的縱剖面,而必須寫人生的橫斷面,就象是橫著鋸斷一棵樹,察看年 輪可以知道樹齡一樣,短篇小說雖寫人生中的一角、一段,也就可以窺見整個人生。魯迅、 茅盾、巴金等作家為了在短篇小說中反映他們所處的時代,在寫作短篇小說時,都是選取主 人公人生道路上的某一段作為題材的。因此,有經驗的小說家在談創作經驗時就指出,創作 短篇小說必須善於"截取"、"選擇"。如王蒙在《談短篇小說的創作技巧》中就說過,短篇 小說構思的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從廣闊的、浩如煙海的生活事件里,選定你要下手的部位。 它可能是一個精彩的故事,它可能是一個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物,它可能是一個美好的 畫面,它也可能是深深埋在你的心底的一點回憶,一點情緒,一點印象,而且你自己還一時 說不清楚。這個過程叫作從大到小,從面到點,你必須選擇這樣一個''小'',否則,你就無 從構思無從下筆,就會不知道自己寫什麼。"
(三)揚長避短,根據自己生活選材。一般來說,作者應該寫自己熟悉的題材,因為這 些題材是在自己的生活中積累的大量素材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寫起來容易駕馭,而且能寫 得生動、深刻。當代小說家中的佼佼者大多是從寫自己生活經歷中的人和事開始走上小說創 作道路的。 選材是短篇小說寫作中的第一個重要的環節。選材的目的在於從大量的素材中選取可以 寫入小說中的題材--生活中有典型意義的片斷。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具有從紛紜的 生活現象中"捕捉"題材的能力。這種"捕捉"生活中有典型意義的片斷的能力,對於小說 創作極為重要。茅盾在他的《短篇小說選集後記》中指出:"在橫的方面,如果對於社會生 活的各樣環節茫然無知;在縱的方面如果對於社會生活的發展方向看不清,那麼,你就很少 可能在繁復的社會現象中,恰好地選取了最有代表性、即具有深刻的思想的一事一物,作為 短篇小說的題材。"所以,短篇小說在選材時,不能只著眼於事件的故事性和吸引力,而要 著眼於把生活的側面、片斷放到整個時代的背景上去考察,要把握住社會的"縱"的和"橫" 的兩個方面,善於從平凡的日常生活現象中捕捉住不平凡的東西,從而由時代和社會的一角 反映出時代和社會的全貌,使讀者從生活海洋中的一朵浪花看出奔騰澎湃的大海。

與網路小說如何寫茅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戰被俘的女隊長受刑小說閱讀 瀏覽:288
總裁無小三小說下載 瀏覽:886
完本小說人物唐悠悠 瀏覽:959
男主有一個老婆的都市小說 瀏覽:341
小說作者淡櫻 瀏覽:907
外國禁毀小說小酒店在線閱讀 瀏覽:650
玄幻小說的內容簡介 瀏覽:383
重生女強小說玄幻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791
都市女主娛樂圈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183
用意識流寫一篇小小說 瀏覽:80
女特種兵重生完結小說排行榜 瀏覽:429
小說裡面寫關於迪麗熱巴的 瀏覽:835
小說作者唐爺 瀏覽:936
玄幻小說主角帶著神格重生 瀏覽:895
中國好看的現實主義小說推薦 瀏覽:309
渣攻後忠犬的小說推薦 瀏覽:859
無盡武裝有聲小說715 瀏覽:337
重生商場的經典小說 瀏覽:373
重生後全家寵的現代小說 瀏覽:577
有聲小說散兵游泳 瀏覽: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