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老頑童周伯通,他的武功在小說當中如何
在金庸武俠中,老頑童周伯通是一位絕頂高手,在神鵰俠侶的結尾部分,眾高手在華山之巔做了一個排名,定出了新五絕,新五絕之首就是老頑童周伯通,其他四人全都認可周伯通的武功是最強的。即便心高氣傲的東邪以及驕傲的楊過,也都認可這一點。
可見心思越單純,練功就越快。這個道理用在郭靖身上也合適,郭靖盡管記憶力普通,但他心智堅韌,練功時心無旁騖,從這一點看,跟周伯通是很相似的,這就難怪周伯通可以成為新五絕之首,而郭靖也能名列五絕,是赫赫有名絕頂高手。
Ⅱ 有一本武俠小說叫風流老頑童,說的是楊過的兒子楊思忘,不知道為什麼沒有拍成電視劇,有誰看過
看過,令狐庸寫的,最後硬把楊思忘整成了韋小寶。上初中時借同學看給他弄丟了,嘆嘆。至於為什麼沒有拍成電視劇?樓主要是編劇,可以把它編成劇本嘛。
Ⅲ 東邪西狂南僧北俠中頑童分別是指誰
一、東邪為黃葯師;西狂為楊過;南僧為一燈大師段智興;北俠為郭靖;中頑童為老頑童周伯通。這五人為「新五絕」是金庸武俠小說《神鵰俠侶》中的中原五位武功登峰造極的絕世強者,於第三次華山論劍決出。
二、出處:《神鵰俠侶》第四十回華山之巔
三、原文:
黃葯師笑道:「老頑童啊老頑童,你當真了不起,我黃老邪對『名』淡薄,一燈大師視『名』為虛幻,只有你,卻心中空空盪盪,本來便不存『名』之一念,可又比我們高出一籌了。東邪、西狂、南僧、北俠、中頑童,五絕之中,以你居首!」
眾人聽了「東邪(黃葯師)、西狂(楊過)、南僧(一燈大師)、北俠(郭靖)、中頑童(周伯通)」這十一個字,一齊喝采,卻又忍不住好笑。各人既商定了新五絕之位,人人均覺有趣,當下四散在華山各處尋幽探勝。
四、《神鵰俠侶》
《神鵰俠侶》是作家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1959—1961年連載於香港《明報》,共四十回,是金庸「射鵰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
寫的是「叛國賊」楊康之遺孤楊過與其師小龍女之間的愛情故事。楊過從小師從小龍女於古墓之中苦練武功,師徒二人情深義重,卻無奈於江湖陰鷙險惡、金兵鐵蹄來犯使得有情之人難成眷屬。歷經一番坎坷與磨難的考驗,楊過沖破封建禮教之禁錮,最終與小龍女由師徒變為「俠侶」。
同時,在這段磨難經歷中,楊過也消除了對郭靖、黃蓉夫婦的誤會,在家仇與國難間作出抉擇,成為真正的「俠之大者」。
(3)頑童武俠小說擴展閱讀
金庸小說中原來的「五絕」
五絕是指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五位武功登峰造極的絕世強者,即指東邪黃葯師、西毒歐陽鋒、南帝段智興、北丐洪七公、中神通王重陽五人,重陽技高一籌被推為天下第一。
一、東邪:黃葯師
。黃蓉之父。黃葯師形相清癯,身材高瘦,風姿雋爽,蕭疏軒舉,湛然若神。身穿青衣直綴,頭戴同色方巾,文士模樣。個性離經叛道,狂傲不羈。性情孤僻,行動怪異,身形飄忽,有如鬼魅。「桃花影落飛神劍,碧海潮生按玉簫」是他一生武功的寫照,武功造詣非凡,已臻化境,為金庸小說中武功絕頂的高手之一。
作者金庸評為「正中帶有七分邪,邪中帶有三分正」的人物。會煉制九花玉露丸,學會九陰真經。
二、西毒:歐陽鋒
歐陽鋒年輕與嫂子私通生下歐陽克,但卻只讓其叫他叔叔[1]。第一次華山論劍,歐陽鋒敗給了王重陽,但也得到五絕之一」西毒"的稱號。
三、中神通:王重陽
王重陽少年時先學文,再練武,是一位縱橫江湖的英雄好漢。只因憤恨金兵入侵,毀我田廬,殺我百姓,王重陽曾大舉義旗,與金兵對敵,占城奪地,在中原建下了轟轟烈烈的一番事業,不遺餘力。
雖然義舉失敗,卻仍能激盪人心,由於將士傷亡殆盡,王重陽憤而出家,自稱「活死人」,接連幾年,住在本山的一個古墓之中,不肯出墓門一步,意思是雖生猶死,不願與金賊共居於青天之下。
後來《九陰真經》出現在江湖中,引起各路武林人士爭奪。王重陽與黃葯師、歐陽鋒、段智興、洪七公決定在華山論劍,誰奪得「天下第一」則歸誰。王重陽武功天下第一,真經終於歸他,其餘四位高手心悅誠服,原無話說。
四、南帝:段智興
段智興,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的人物,是為「南帝」,《天龍八部》中主角段譽之孫。以大理段氏「一陽指」自成一派,武學修為登峰造極,「天下五絕」之一。
五、北丐:洪七公
洪七公年輕時加入丐幫之前,在北宋淪陷期間,他和家人曾被女真人抓獲成了他們的奴隸。
他生性貪吃,曾經因為貪吃誤事,自斷其右手食指,故也稱「九指神丐」。但始終改不了其貪吃的本性。
「華山論劍」時,洪七公憑藉高超武藝獲得「北丐」稱號。洪七公一直率領丐幫抗擊金兵。曾花三天時間傳與穆念慈「逍遙游」武功。
Ⅳ 武俠小說主人公是楊絕裡面有老頑童有神鵰
楊絕不知道,有老頑童和神鵰的有一部神鵰俠侶,但主人公叫楊過。
Ⅳ 幫我想一個我在自己的武俠玄幻小說中一個老頑童的名字
名字 可以隨便起 主要是性格你自己塑造
叫冉豪傑 腰間老掛個酒瓶葫蘆 外號 老酒(只有熟人那麼叫,別人都叫前輩)絕技七星酒神劍
Ⅵ 金庸小說中老頑童周伯通是怎樣的一個人
說到周伯通,大家最熟悉不過了,他是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的人物,為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的師弟。他天性純真,心思單純,幽默風趣,非常孩子氣,故有「老頑童」之稱。他不拘小節,與晚輩郭靖結拜為兄弟。後來繼承王重陽「中神通」地位,得「中頑童」之號,被其他四絕推舉為「新五絕」之首。
Ⅶ 有沒有知道《武林小頑童》這本武俠小說的
根本沒有這本書。這本書其實是李涼的《江湖一擔皮》。有人把主配角名字改了,出的一本書,屬於完全盜竊,無恥至極。 《江湖一擔皮》中男主古小天,女主玉小仙。別被蒙騙了。
Ⅷ 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中的老頑童自創一套武功左右手互搏這種武功需要的注意品質
心思單純質朴
Ⅸ 求一部武俠小說
這個我有印象,忘了。
推薦看看《鷹刀傳說》
Ⅹ 請詳細的介紹一下武俠小說
非正統文化下的精神文化----淺淡中國現代武俠文化
我一直都認為武俠是一種文化,是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正統和非正統之分,而武俠文化正是這種非正統文化下的一個支流.我說這話,有人要提出異議,同樣是文化,為何要提出正統和非正統之分?其原因有三:
一,正統文化有被社會大眾,尤其是知識界所廣泛接受的現實性,非正統文化沒有.
二,正統文化所挖掘的深刻內涵,反映著人文社會中固有的生活底蘊與物質意義,非正統文化缺少這種功能.
三,正統文化具有寶貴的研究價值,從正統文化摸索出的生活規律,可以作為考察某個民族在自身發展與延續過程中的行為作標與人格尺度.非正統文化不具有這種價值.
因此,如果想要文化在人文的天平上尋找到一個平衡點,那麼就要在文化拼盤的另一端,放上等量級的砝碼,這個砝碼就是民族文化的人為區分.只有人為的區分了文化的正統與非正統性,才有可能對某些特有文化進行全面系統的思想解構,這里,我們只說非正統文化下的一種精神文化----武俠文化.
武俠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後世的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文化形勢.其發展歷程從中國歷史的角度來看,並非源遠流長.最早追溯的年代應該是明朝時期的<水滸傳>,它是第一個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白話小說,效早的在文學舞台上,灌輸了"武"與"俠"的概念.雖然這種"武"與"俠"在精神力度上與後世形成的武俠形勢還存在著模糊的界限,但是它為後世武俠小說的開創卻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並且成為<昆侖奴><聶隱娘><兒女英雄傳>等具有現代武俠小說文化雛形的開創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可以說,武俠文化前期的發展,順應的是一種歷史潮流.因為一門文學的進步,總需要後世作者的不斷完善和創新,使文化在宏觀上形成某種延續態勢.然而人類數千年文明所積累下的劣根性人本位,總是不斷地把一種新生事物應用於功利性的目地,雖然它間接的剌激了這種事物的迅速發展,卻也同進給事物的同類性周邊環境帶來了混亂和負面影響.
首先,開創現代武俠小說先河的,首推文學大師梁羽生.據說,梁羽生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的由來,竟是二個"門派"的"掌門人"因為"門戶"之見在澳門的一場比武.而且據說這場比武三拳二腳之後,便以一派"掌門"將另一派掌門擊倒在地而宣告結束.然而,這件事卻剌激了梁羽生所在報社的編輯,這位編輯親眼目睹了社會大眾對這場比武追逐的狂熱性,認為如果寫出這樣的故事,一定可以吸引眾多讀者,為報社帶來豐厚的物質利益.因此他把這項重任交給了梁羽生,梁羽生本人也熱衷於新式文學的開創,於是現代武俠文化的第一部著作<龍虎鬥京華>便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應運而生了.這也許是一種巧合,也是一種奇想,但是功利性的目的最終卻促進了一種獨特文化的開創和延續,這不得不說是文化發達的成果,也是人類文明的悲哀.
現代武俠小說因為梁羽生的<龍虎鬥京華>而迅速走紅,但是真正使武俠文化遍地開花,並且人氣指數迅速升高的,還是九十年代中期,金庸走進"俠壇"的那一段時期.二大"掌門"在澳門的比武,同樣剌激了身為梁羽生同事的金庸.因此,三十幾歲的金庸在經過幾年的准備之後,也"全副武裝"的在"俠壇"開創自己的領地,並且迅速吸引了一大批讀者群.金庸的前幾部小說並不特別出眾,但是從<射鵰英雄傳>開始,金氏就已經在"俠壇"上獨領風騷.並且很快成長為武俠文學的重量級大師.他的名氣經久不衰,一直延續到今天.據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武俠",由此可見,金庸武俠小說在普通中國人心中的影響是何其的深廣.
從文化的角度看,梁羽生與金庸的武俠小說雖然受到了社會大眾的普遍歡迎,以現代武俠小說的開創者之名播於文化界,但其文學形勢上仍然未與明朝後的白話傳統文學脫鉤,字里行間仍然可以看到許多傳統文化的遺留.但是,它更注重了"武"與"俠"的渲染.在武打動作與招式刻畫上,真正達到了現代人公認的武俠作業的成熟.
武俠文化是不斷發展的.最初開創空間的無限廣闊,吸引了眾多熱衷此道的俠迷,也培養了一大批武俠寫手.以古龍為代表的另一武俠派別開始成形,並且迅速壯大.古龍的武俠小說,據某些武俠研究者稱,是繼承了西方文學的一些優良因素,但我個人更熱衷於說他是在傳統武俠風格上達到了某種創新和突破.毫無疑問,古龍的武俠小說已經在傳統文學上脫胎換骨,他的風格無論在語言文字上還是在結構形勢上,都與成熟流利的白話正統文學劃上等號.這完全可以說成是用正統文學的一些文學樣式來創造性的發展非正統文學下的新式文學.比如古龍小說的語言文字趨近散文化,情節構成有推理化傾向等,這些都是古龍武俠小說的突破性亮點.因此,可以這樣說,古龍小說在武俠文學上另外開創了一個變數,他是這個變數的領頭羊,並且帶動了後世許多武俠作家和寫手來效仿這頭領頭羊,把武俠文化推向另一個高潮.
武俠小說的接力棒傳到了溫瑞安手中,已經無法再達到另一種高潮性突破.其原因有歷史因素(白話文的發展已經牢牢定位),也有現實因素(武俠作家層出不窮,各種文學樣式過渡泛濫,使其不能再在武俠文學形勢上尋找新的定義域),更有武俠文學自身的局限性因素(武俠文化畢竟是非正統文化下的支流,與正統文化的廣大與深厚無法相提並論).因而,縱觀溫瑞安的武俠小說,只能說是在古龍的基礎上把散文化,推理化更加深入一些,甚至把武打細節(無論是傳統的還是非傳統的)渲染得更加神乎其技(像神州奇俠系列中屈寒山的劍,我就不明白他身上怎麼藏著那麼多劍?木劍,鐵劍,,,什麼劍都有,這可能嗎?)不過,溫氏武俠文學個性上還是有一定廣度和深度的,不然他就不會擁有那麼多的讀者群.我個人最佩服他小說中的奇特情節與想像力度,像<四大名捕>系列中的"碎夢刀".那把刀的來歷,特性等等都是一個個吸引人的迷底.有人說,溫氏是繼承了金,古兩大家的優點,這個說法我倒是不敢苟同.這里我只說出自己的意見,至於詳細原因,我暫時持保留態度.
古,溫武俠小說是繼梁,金武俠小說之後的另一種形勢,這是武俠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和完善所帶來的必然結果.當然,這種結果並不局限於這一種形勢,它還會生成許多其它形勢的變種(像多以頑童為主角的李涼小說).我個人認為,古龍小說最大的特點是脫略了歷史范疇的局限,使武俠小說的情節構造變得隨心所欲.溫瑞安雖然沒有完全脫略歷史,但是其小說中所極力渲染的血腥和暴力,卻非常符合當代青少年的某些激進心理.他們成為溫氏小說讀者中的最重要一群.
武俠到了黃易的手裡,已經看不到什麼武俠味兒了.我一直都認為他寫的不是武俠,也不應該排列在武俠作家之列,如果說他是想借用玄幻的手法在武俠作品上尋找突破,那麼我只能遺憾的說,他走錯路了,這直接倒至他與武俠大家的招牌越離越遠,但是與玄幻大家的牌子卻越靠越近,最終一舉成名.當然,這只是我個人一廂情願的看法.
現代武俠文學從梁金起始,直至古溫為止,這段發展歷程基本上是呈弧線走向.也就是說,從起點到高潮這段函數圖像基本上繪制完畢.從這段圖像的尾部再繼續向下,就開始逐漸彎曲,反映到文化現實中,就是武俠文化的下坡路已經在高潮迭起的巔峰時刻完成了對自身走向的整體搭建,這種趨勢具有多種原因:一種是我前面所說的三種因素(歷史因素,現實因素,武俠文學自身的局限性因素).二也是我前面所提到的功利性,也就是說,許多在文學市場上毫無作為的失意文人以寫武俠為職業,它們出於對自身生存需要的考慮,不再注重武俠文學的質量,一批批為"文化消費"而消費的抵擋作品層出不窮,量多而質差,至使大量讀者對武俠失去了原有的興趣.另外還有社會因素(比如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品位的增高,追逐正統文學的趨向強化等等),這些都形成了對武俠文化大負荷擠壓.
縱觀武俠文化的發展,大至就經歷了以梁金古溫四大家爭鳴的局勢.分析和解構這四大家的文學動態與寫作手法可以看到武俠文化在當今和未來的發展趨勢(盡管這種發展不容樂觀),如何繼續開拓文化視野和挑起武俠文學大梁,已成為武俠文化能否保持獨立格局的當務之急.武俠文化不是正統文化,但它卻是填補人們業餘生活的精神食糧.怎麼利用好和調理好這份精神食糧,相信在今後的日子裡,仍然是寫手們不段追求和思考的文學主題.在本篇里,不再過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