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寒冬夜行人 講的是什麼 怎麼感覺小說裡面作者在寫小說 他想表達什麼
但為了汲取什麼精髓主題思想什麼的枯燥理由硬著頭皮讀,那一定很可憐吧。而且比如包法利夫人我這樣說決非詆毀大師,他的作品是現實主義的。講究嚴肅認真,
⑵ 《寒冬夜行人》都提到了哪十部小說里的場景
包括《寒冬夜行人》、波蘭小說《在馬爾堡市郊外》、辛梅里亞小說《從陡壁懸崖上探出身軀》、欽布里小說《不怕寒風,不顧眩暈》等。
⑶ 有什麼好書值得看的
三毛 《萬水千山走盡》
本傑明 《地下室》 個人喜歡他的插圖,這本小說也不錯。
安妮寶貝的《蓮花》雖然還不算十分出色,但是和她前面的作品比起來很明顯有種洗盡鉛華的感覺,她的文風也逐漸樸素起來了,比較期待之後的小說。
郭敬明《夢里花落知多少》抄襲的原作《圈裡圈外》不錯
個人比較喜歡距離現實比較近的小說 《地下室》和《圈裡圈外》都比較不錯
古典類的《山海經》內容顯得有些零散,但是休閑的時候讀很好。
⑷ 小說夜行人 在哪免費聽完
夜行人這本小說可以在發表網站上收聽的,但不可免費收聽的
⑸ 《寒冬夜行人》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卡爾維諾的《寒冬夜行人》是一部由十篇小說的開頭組成的長篇小說。十篇故事共同的特點和聯系是,每一個故事都在最吸引你的地方戛然而止。
在結構上,《寒冬夜行人》被稱為「連環套小說」或者「套盒結構」小說。是小說的讀者「你」走馬燈似地更換小說的過程串起了十部故事,「你」對小說的閱讀和更換構成了一個更大的套盒,十部小說的開頭則構成了大套盒裡面的小盒子。在這個意義上,卡爾維諾發展了從《天方夜譚》和《十日談》就已經開始了的世界小說的「套盒敘事」的傳統,並顯示出了一種驚人的創造性。
⑹ 夜行人是指什麼人
夜行人
詳細釋義
舊小說中指夜間出行之武俠或竊賊。
《醒世恆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沒甚計較,就學做夜行人,到也順溜,手到擒來。」
⑺ 電影《夜行人》好看嗎
嚇人
⑻ 請推薦幾本好看的書
外國五十年經典長篇小說書單
日本(7部)
川端康成《雪國》(創作期:1935—1947) 谷崎潤一郎《細雪》(1948)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1956) 安部公房《砂女》(1962)
大江健三郎《性的人》(1963) 村上龍《近似無限透明的藍色》(1976)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1987)
印度(2部)
薩爾曼•拉什迪《午夜的孩子》(1981) 阿倫德哈蒂•羅易《卑微的神靈》(1997)
以色列(1部)
阿摩司•奧茲《我的米海爾》(1968)
摩洛哥(1部)
塔哈爾•本•傑倫《神聖的夜晚》(1987)
南非(1部)
娜汀•戈迪默《我兒子的故事》(1990)
美國(21部)
1、羅伯特•佩•華倫《國王的人馬》(1946) 2、諾曼•梅勒《裸者與死者》(1948)
3、J.D.塞林格《麥田裡的守望者》(1951)
4、歐內斯特•海明威《老人與海》(1952) 5、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1957)
6、伯納德•馬拉默德《店員》(1957,又譯《伙計》)
7、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洛麗塔》(1958) 8、約翰•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1960—1990)
9、約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1961) 10、凱瑟琳•安•波特《愚人船》(1962)
11、楚曼•卡波第《冷血》(1966,又譯《兇殺》) 12、庫爾特•馮內古特《五號屠場》(1969)
13、索爾•貝婁《洪堡的禮物》(1975)
14、約翰•歐文《加普的世界》(1978,中譯為《誘惑》)
15、威廉•斯泰倫《蘇菲的抉擇》(1979) 16、艾麗絲•沃克《紫顏色》(1982)
17、威廉•肯尼迪《斑鳩菊》(1983,中譯為《鐵草》)
18、拉里•麥克默特里《孤獨鴿》(1986) 19、托妮•莫里森《寵兒》(1987)
20、E.L.多克特羅《比利•巴思格特》(1989)
21、簡•斯邁利《一千英畝》(1991)
加拿大(2部)
邁克爾•翁達傑《英國病人》(1992)
卡蘿爾•希爾茲《斯通家史札記》(1995)文學崛起的標志性人物。
澳大利亞(3部)
帕特里克•懷特《人樹》(1955)
湯瑪斯•肯納利《辛德勒的名單》(1982)
彼得•凱里《奧斯卡和露辛達》(1988)
英國(9部)
伊夫林•沃《舊地重遊》(1945) 格雷厄姆•格林《問題的核心》(1948)
威廉•戈爾丁《蠅王》(1954)
莫麗爾•斯帕克《布羅迪小姐的青春》(1961)
安東尼•伯吉斯《發條橙》(1962) 多麗絲•萊辛《金色筆記》(1962)
約翰•福爾斯《法國中尉的女人》(1969)
維•蘇•奈保爾《大河灣》(1979,原為《特立尼達人》)
A.S.拜厄特《佔有》(1990)
愛爾蘭(1部)
J.唐利維《姜人》(1956,書名又譯《眼線》)
法國(16部)
阿爾貝•加繆《鼠疫》(1947)
讓•吉奧諾《屋頂輕騎兵》(1951)
弗朗索瓦絲•薩岡《你好,憂愁》(1954)
阿•羅伯—格里耶《橡皮》(1953)
米歇爾•布托爾《變》(1957)
雷蒙•格諾《地鐵姑娘扎姬》(1959)
克洛德•西蒙《弗蘭德公路》(1960)
瑪格麗特•尤瑟納爾《熔煉》(1968)
勒克萊齊奧《戰爭》(1970)
米歇爾•圖尼埃《榿木王》(1970)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暗鋪街》(1978)
喬治•佩雷克《人生拼圖版》(1978)
菲利浦•索萊爾斯《女人們》(1983)
瑪格麗特•杜拉斯《情人》(1984)
安德列•馬奇諾《法蘭西遺囑》(1995)
讓•埃什諾茲《我走了》(1999)
德國(5部)
E.P.雷馬克《凱旋門》(1946)
君特•格拉斯《鐵皮鼓》(1959)
西格弗里德•倫茨《德語課》(1968)
海因里希•伯爾《萊尼和他們》(1971,又譯名《女士及眾生相》)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香水》(1985)
瑞士(1部)
馬克斯•弗里施《能乾的法貝爾》(1957)
義大利(3部)
托•迪•蘭佩杜薩《豹》(1958)
伊塔洛•卡爾維諾《寒冬夜行人》(1979)
翁貝爾托•埃科《玫瑰的名字》(1980)
俄羅斯(4部)
帕斯捷爾納克《日瓦戈醫生》(1957)
布爾加科夫《大師與瑪格麗特》(1966)
索爾仁尼琴《癌症房》(1970)
阿斯塔菲耶夫《魚王》(1975)
希臘(1部)
尼可斯•卡贊扎基斯《基督的最後誘惑》(1955)
塞爾維亞(1部)
米洛拉德•帕維奇《哈扎爾辭典》(1984)
捷克(2部)
博胡米爾•赫拉巴爾《過於喧囂的孤獨》(1982)
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1984)
西班牙(1部)
佛朗西斯科•阿亞拉《慘死如狗》(1958)
葡萄牙(1部)
若澤•薩拉馬戈《修道院紀事》(1982)
拉丁美洲(總計23部)
巴西(2部)
吉馬朗埃斯•羅薩《廣闊的腹地:條條小徑》(1956)
若熱•亞馬多《加布里埃拉》(1958)
墨西哥(4部)
胡安•魯爾福《佩德羅•巴拉莫》(1955)
卡洛斯•富恩特斯《阿爾特米奧•克魯斯之死》(1962)
德爾•帕索《帝國軼聞》(1987)
勞拉•埃斯基韋爾《恰似水於巧克力》(1989)
瓜地馬拉(1部)
阿斯圖里亞斯《玉米人》(1949)
多米尼加聯邦(1部)
簡•里斯《藻海無邊》(1966)
古巴(3部)
萊薩馬•利馬《天堂》(1966)
卡夫雷拉•因方特《三隻憂傷的老虎》(1967)
塞維羅•薩多伊《眼鏡蛇》(1972)
哥倫比亞(2部)
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1967)
阿爾瓦雷斯•加爾德阿薩瓦爾《白痴市場》(1974)
秘魯(3部)
何塞•瑪利亞•阿格達斯《深沉的河流》(1958)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綠房子》(1966)
布里塞•埃切尼克《胡利烏斯的世界》(1971)
智利(2部)
何塞•多諾索《污穢的夜鳥》(1970)
依莎貝爾•阿連德《幽靈之家》(1982)
阿根廷(3部)
埃內斯托•薩瓦托《英雄與墳墓》(1961)
胡里奧•科塔薩爾《跳房子》(1963)
曼努埃爾•普伊格《蜘蛛女之吻》(1976)
巴拉圭(1部)
羅亞•巴斯托斯《人子》(1960)
烏拉圭(1部)
胡安•卡洛斯•奧內蒂《造船廠》(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