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金庸一系列武俠小說背景年代
1、《書劍恩仇錄》——金庸第一部武俠小說。創作年代:1955年。歷史背景: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年,公元1753年—1759年
2、《碧血劍》創作年代:1956年。歷史背景:崇禎六年—崇禎十七年或順治元年,公元1633年—1644年
3、《射鵰英雄傳》此為「射鵰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也是其成名作。
創作年代:1957年—1959年。歷史背景: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嘉定十四年,公元1199年—1221年
4、《神鵰俠侶》——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二部曲。創作年代:1959年—1961年
歷史背景:南宋理宗紹定五年或六年—開慶元年,公元1232年或1233年—1259年
5、《雪山飛狐》——《雪山飛狐》《飛狐外傳》是金庸現實主義最強的小說
創作年代:1959年。歷史背景:清朝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
6、《鴛鴦刀》——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創作年代:1961年。歷史背景:約公元1644年—1796年
7、《白馬嘯西風》——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創作年代:1961年。歷史背景:清初順治年間
8、《飛狐外傳》——《雪山飛狐》前傳
創作年代:1960年—1961年
歷史背景:清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四年
9、《倚天屠龍記》——金庸「射鵰三部曲」之第三部曲。
創作年代:1961年
歷史背景:南宋末—元末明初。公元1262年—1363年
10、《連城訣》
創作年代:1963年
歷史背景:清朝,由書末「反清復明」推知
11、《天龍八部》創作年代:1963年—1966年
歷史背景:北宋哲宗元佑五年—元佑九年或紹聖元年。公元1090年—1094年
12、《俠客行》
創作年代:1965年
歷史背景:明朝中葉
13、《越女劍》
創作年代:1970年
歷史背景:春秋末年吳越爭霸時期
約公元前473年—前463年
首發連載雜志:明報
14、《笑傲江湖》創作年代:1967年
歷史背景:明朝
15、《鹿鼎記》——金庸封筆之作,亦是他的巔峰之作,代表了金庸的最高成就。創立「反武俠」情節,被稱為「中國的《堂吉訶德》」,武俠史首次以詼諧、反諷、批判觀寫作的巨著,代表了金庸小說藝術的最高成就。
創作年代:1969年—1972年
歷史背景:清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
公元1669年—1687年
附:其中《白馬嘯西風》《鴛鴦刀》《連城訣》《俠客行》《笑傲江湖》在小說中沒有指出明確年代(表示沒有歷史背景,類似的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這幾部小說年代是從書中的一些細節推斷的。
⑵ 金庸創作小說任務及背景分析
自五十年代中期金庸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問世以來,此後十餘年,他筆耕不輟,總共發表了十五部作品,其中十二部是長篇,另外三部是中短篇。四十多年來,金庸的作品廣泛流傳於華人社會,先是在香港,繼而是東南亞、台灣,七十年代末在大陸出現了金庸作品的盜印本,九十年代有了全套的三聯版正式授權本在大陸發行。毫不誇張地說,金庸的作品擁有最多的讀者。香港著名紅學研究專家林以亮說:「凡有中國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據不完全統計,大陸、台灣及海外的金庸讀者超過了一億人。與此同時,金庸的作品也得到了學術界的承認。北大嚴家炎教授撰文指出,金庸作品「實際上是以精英文化去改造通俗文學所獲得的成功。」並認為是繼「五·四」文學革命,「使小說由受人輕視的閑書而登上文學殿堂的另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陳平原教授說,金庸「把儒釋道、琴棋書畫等中國文化通俗了,所以金庸小說可以作為中國文化的入門書來讀。」紅學專家馮其庸先生說:「金庸小說的情節結構,是非常具有創造性的。我敢說,在古往今來的小說結構上,金庸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金庸本人在一九八八年獲香港大學名譽博士頭銜,被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名譽教授,一九九四年被北京大學聘為名譽教授,一九九九年被浙江大學聘為文學院院長。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小說卷》中,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王一川更是將金庸列於魯迅、沈從文、巴金之後,位列老舍、郁達夫、王蒙之前。金庸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對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史確實是個震憾。本文試圖從人物塑造、文化修養、語言風格及創作心態四方面對金庸作品作一探討,以分析金庸成功的原因。一金庸的寫作相當自覺地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優秀傳統,並在新的環境下進行了努力的探索與創新。因此,金庸的武俠小說一方面具有悠久文學傳統所造就的獨特趣味;另一方面,他又有許多創新的地方,特別突出的是他注意刻畫和表現人性,因而全面提升了武俠小說這一類型作品的品味,達到了雅俗共賞的境界。在人物塑造的過程中,或者說在刻畫人性的過程中,金庸既堅持了善惡是非分明的價值傳統,又為表達分明的具體價值觀念帶來了新的時代內容。中國傳統文學價值的核心是求善,講究善惡分明,揚善懲惡,讀者也期望在作品中體會到善惡到頭終有報的心理快感。作為傳統文學模式之一的武俠小說,其價值取向自然不能例外。在金庸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到很多善與惡、美與丑、正義與邪惡、進步與倒退的對決場面,其結果大都是善戰勝了惡,正義壓倒了邪惡,如此寫作滿足了人們的心理期望,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如僅止於此,那麼金庸的小說與別人作品就沒有太大的區別。但事實是,金庸在堅持傳統的是非分明價值觀的同時,又對其進行了充滿時代感的改造,這突出表現在對人物刻畫方面的求真上。於是,在金庸的筆下,善人身上同樣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點,而從惡人的表現上也照樣能看出人性的閃光點。其實,人性本是復雜的,多側面的,用正、邪,善、惡這樣簡單的標簽去概括活生生的現實中的人,是不真實的。進而,真實的人生,也往往不是我們想像和期望的那樣簡單和完美,沒有那麼多的大團圓結局,真實的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在《書劍恩仇錄》中,陳家洛既大義凜然、旗幟鮮明地反清復明,充滿英雄之氣,在對個人感情的處理上,又表現出對霍青桐、喀絲麗的自私與狹窄胸襟。《神鵰俠侶》中的楊過,既行俠江湖,又處事偏激,性格乖戾。《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天生仁厚,但缺乏臨機決斷的領袖氣魄,所以不能擔當大任,不得不讓出明教教主之位。金庸小說里,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人生歸宿,「拔劍四顧心茫然」而退隱江湖的人也不在少數,如陳家洛、袁承志、張無忌、狄雲、令狐沖等。從金庸的小說中,我們體會到了人生的歡樂與悲涼,事業的成功與迷茫、情與仇、愛與恨交織在一起。金庸的小說雖無一例外地寫古人古事,並且也確實寫出了歷史的情境與古典風貌。然而,在精神里卻又與眾不同且出人意料地寫出現代人生的神韻,表現出個人的人文情懷及現代人生的深刻品味,並以此與現代的讀者產生廣泛的共鳴。正是因為金庸利用武俠小說這一傳統的載體形式,詮釋了現代人情感,或曰用現代的手法改造、提升了武俠小說這一傳統文學類型的層次,才使他真正跨越了古今,溝通了雅俗,從而贏得了絕大多數人的喜愛。二人們普遍認為,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尤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的中國文學,最突出的成就是語言形式的變革,即運用白話文來打倒文言文,推進了自清末以來的語體文運動,使得白話文在教育領域迅速普及,擴大了新思潮在知識階層的影響力,構建了新的白話文學的語言體系,從而徹底改變了千百年來中國文學言文分離的不良傳統。但事實上,「五·四」文學革命所造成的並不是普通意義上的白話文,而是新體白話文,它與當時的啟蒙思想有密切的關系,其明顯特徵是採用大量音譯或意譯新詞、歐化的語言表達、新思潮的價值觀。由於新文學在文壇的絕對主流地位,這種歐化的白話成了書面語言的主流,加之新文學採取新詩、話劇、短篇小說等外來的文學形式,它的歐化程度更加嚴重。即使是提倡新文學的人,也不滿意新文學的白話文上存在的問題。實際上,中國的白話文源遠流長,自宋元時代起中國就有了白話文的傳統,胡適的《白話文學史》就將白話文學的源頭追溯到宋元話本,且長期以來,白話文學的讀者一直是社會的普通民眾。大眾使用的語言、大眾喜愛的形式、大眾認同的趣味,與白話文學保持著最密切的關系。金庸承繼了中國傳統白話文的優點,進而賦予其新的時代內容,使傳統的白話文閃爍出耀眼的光輝。金庸小說的語言表述,初期的《書劍恩仇錄》從雅,其中有大量諸如「麗若春梅綻雪,神如秋蕙披霜,兩頰融融,霞映澄塘,雙目晶晶,月射寒江」之類的駢體文言,中期的《雪山飛狐》、《飛狐外傳》是從新,內有許多所謂的「新文藝腔」,自《射鵰英雄傳》開始趨向成熟,至《天龍八部》、《鹿鼎記》而臻化境。總體來看,金庸小說的語言真正做到了口語化,明白流暢,言文一體;語言優美,生動活潑,繼承了古典詩、詞、曲、賦的優秀語言傳統並將其融入小說的敘事語言之中,發揮了漢語特有的詩化優點;語言豐富多彩,將成語、方言、俗語全部歸入現代化的口語之中。清末民初之時,傳統文學的白話文雖然也有少數比較清新自然,但大多數市井氣味較濃。至三十年代,出現了張恨水,他的小說非但能流暢地敘事,也可以自然地描寫,使白話文的市井味稍減。金庸小說中的白話文,繼承了白話文接近大眾的特點,並且消除了它在早期艷俗的弊端,豐富了白話文的表現力,從而造就了一個現代白話語言的寶庫。橫向比較,金庸小說中的語言沒有新文學所造就的白話文的歐化腔及各種各樣的政治腔,純粹是地道的白話,因而更能為大眾所喜好,被大眾所接受。在思想文化陣地西風勁吹的今天,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價值受到嚴峻挑戰的時代,金庸重振民族文化價值的語言選擇對我們不無啟迪。三武俠小說與言情小說、偵探小說等其他通俗文學類型的重要區別在於,武俠小說具有極大的兼容性,它可兼容政治與社會、文化與歷史,有足夠的空間供作者縱橫馳騁。武俠小說的這一特徵,對作家的學識和修養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金庸在其武俠小說中,向人們展示了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與豐厚的文化修養。以致於馮其庸先生稱:「一個小說傢具備如此豐富的歷史、社會知識,而且文章如行雲流水,情節似千尋鐵鏈,環環相扣,不可斷絕,而且不掉書袋,不弄玄虛,平平敘來,而語語引人,不可或已,這已是十分難得的了。」嚴家炎說:「我們從來不曾看到過有哪種通俗文學能象金庸小說那樣蘊藏著如此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具有如此高超的文化學術品位,金庸的武俠小說,簡直又是文化小說,只有想像力極其豐富而同時文化學養又非常淵博的作家兼學者,才能創作出這樣的小說。」金庸的小說縱橫萬里,其中人物南來北往,東奔西走,跟隨其後,可令人們暢游萬里江山,領略千種風情。金庸對祖國的名城故都、古跡名勝、名山大川、沙漠戈壁、草原海洋等各種各樣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進行了准確、細致、生動的藝術描寫。使人坐擁山水、神遊乾坤。金庸的小說不但有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醫卜星相,而且有佛經道藏、儒墨之書,及至摩尼教等奇異教派的經典習俗。至於文章典故更是信手拈來,俯拾皆是。除此之外,金庸最為突出的是對中國歷史的整體把握。金庸的小說上下千年,對遼、金、宋、元、明、清歷朝歷代的歷史線索、民族矛盾、政治體制、典章文物以及野史典故、神話傳說均有涉獵。金庸小說的背景,大都是在朝代更替之際,如宋遼之際、元明之際、明清之際,而此時往往聚集著激烈的民族矛盾。金庸在處理民族矛盾時,充分利用了其淵博的歷史學識,表現了不凡的才情與見解。表現在:他突破了嚴守華夷之辨的正統觀念。金庸在其作品三聯版序中如此說:「我初期所寫的小說,漢人王朝的正統觀念很強。到了後期,中華民族各族一視同仁的觀念成為基調,那是我的歷史觀比較有了進步之故。這在《天龍八部》、《白馬嘯西風》、《鹿鼎記》中特別明顯。」史學家持此觀點不足為怪,作為小說家,能做到這一點,實屬難能可貴,而這恰恰可說是金庸小說成功的一大關鍵。因此,在描寫國家、社會、歷史時,金庸用現代意識突破狹隘的民族———國家界限,消解了大漢族主義,質疑了通行的本質化了的「中國人」定義,使得金庸的小說成為全球華人的共同語言和共同夢想。四缺少自由精神是中國傳統寫作中的痼疾,無論是古代、近代還是現代,作家大都受「文以載道」觀念的制約。多了救世之心,少了創作真文學之意,無怪乎陳寅恪當年為精神的淪亡而感嘆。縱觀歷史,包括文學史,可見精神的獨立、思想的自由乃是大學問形成、大作品出現的先決條件。金庸保持了文學的自由精神,他如同自己筆下的大俠一樣,無拘無束,敢愛敢恨,堂堂正正做事,本本色色做人。他頂住了商業利益、大眾趣味的誘惑,寧願放棄巨大的商業利益,在創作的鼎盛時期時毅然封筆,繼而費時十年,全面修訂已發表的作品,此舉在武俠小說史上可說是前無古人,金庸對文學執著的信念可見一斑。還有一點不能不提的是,金庸本人以武俠小說的創作為副業,主業是為《明報》撰寫政論文章,對中國大陸六十年代因三年自然災害發生的難民潮,文革中的左翼思潮與作法等,他均逆流而上,持批評態度,而成為眾矢之的,可見其勇氣。此種勇氣,不僅體現於行事,也體現在他的小說寫作之中,作家的作品總是與其人格緊密聯系的。金庸的自由精神,使他獲得了創作心態的鬆弛,從而達到了心理境界和藝術創作中的本質回歸。使其於有意無意之間,兼具了雅文學與俗文學的共同性,綜合了兩者之長,揚棄了兩者之短,在雅俗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金庸小說中的許多人物和情節,在一般人看來是匪夷所思的,所謂的雅文學作家更是難以想像。他的小說有時比現實主義更講究細節的真實與可信,有時比浪漫主義更講究虛構與誇張,有時比古典主義更加古典,有時比現代主義更加現代。故事、傳奇、神話、歷史、寓言,他的小說兼而備之,令人耳目一新,擺脫了傳統中國文學平庸乏味的局面。在審美內涵上,突破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只有國家、社會、歷史的單維現象,增加了神奇世界的內容。同時,在沖破了前人規范和禁忌之後,金庸並未忘乎所以,而是注意了探尋和創造自己的藝術規則,把握住藝術分寸。金庸的小說是傳奇的故事,但並非一味的為奇而奇,恰恰是奇而求真,他的奇幻荒誕的情節構成了一種藝術與哲學的本真的世界,成為現實世界的藝術寓言。以自由心態看待藝術,以嚴肅的態度從事創作,將游戲與藝術真正統一起來,將游戲的自由愉悅與藝術的求真求美結合起來,於是,便造就了金庸小說。
⑶ 金庸寫武俠小說的經過
1955 以「金庸」為筆名,創作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在《新晚報》連載一年,奠定武俠文學基業。
1956 《碧血劍》開始在《香港商報》連載。並與梁羽生、百劍堂主在《大公報》開辟「三劍樓隨筆」專欄。
1957 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寫《射鵰英雄傳》連載於《香港商報》。
1959 《神鵰俠侶》開始在《明報》創刊號連載。《雪山飛狐》連載於《新晚報》。
1960 為《武俠與歷史》雜志撰寫《飛狐外傳》。
1961 《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開始在《明報》連載。
1963 為《東南亞周刊》撰寫《連城訣》。《天龍八部》開始在《明報》連載。
1965 創作《俠客行》。
1967 創作《笑傲江湖》。
1969 創作、發表巔峰之作《鹿鼎記》。
1970 寫《越女劍》。開始修訂全部武俠小說作品。
1972 《鹿鼎記》連載完畢,宣布就此封筆不寫武俠小說。
⑷ 金庸寫的最好的一部武俠小說是哪部
我認為是《笑傲江湖》是第一。說《笑傲江湖》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好的作品之一不單止笑傲一書情節結構嚴謹豐富,文學藝術上用語生動流暢、寫作技巧高明絕妙、寫作手法變化細致、人物描寫深刻自然、思想主題表達的連貫透徹而意境高深,而且寫出了平凡亦俠的故事;寫出了中國文化的韻味;寫出了人生最深刻的哲理;寫出了這個世界的虛偽和貪欲,《笑傲江湖》是金庸武俠小說的顛峰,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為什麼我能這樣說。金庸原名查良鏞,他出生在浙江海寧一個『一門五狀元,叔侄七翰林』的名門望族,查家近代最出名的人是清朝的著名詩人查慎行,可以想像金庸在幼年時所受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我在看香港電台拍攝的金庸傳記中,金庸曾說在他的小時侯深受古代那種高人隱士特別是功成身退的思想的影響,加上少年有一段比較艱苦的生活和從政理想的失敗,他一直很羨慕『且自逍遙沒人管』的歸隱生活。1992年,金庸正式出售了自己辛苦創業的〈明報〉,金庸解釋說,他累了,他嚮往著一種隱士逍遙的世界。在金庸小說中最能體現他這種理想境界的書就是《笑傲江湖》!在金庸小說中最能體現他這種人生目標的人就是令狐沖!我認為文學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要體現人生最高的精神生活,正如羅曼羅蘭和他的《約翰.克利斯多夫》,金庸寫了,金庸奮鬥了,金庸也在自己的人生中去實踐了!很多認為笑傲一書是一部政治小說,是在影射文化大**。笑傲寫於1967年,的確當時正處於中國國內在搞文化大**,他在構思這篇小說時,肯定是會受一定影響,但金庸在寫下去之後,他寫出來的根本與此無關了,他寫的真正的寓言是中國傳統政治的流毒弊病,是『家天下』的現象,是政治表現出來的野心和權欲。就如金庸自己所說的:「若單憑影射政治人物而流行,這部小說的藝術生命便極其有限了」。正是如此,笑傲的主題就像吳藹儀女士所說:「在《笑傲江湖》之中,金庸的確表達出社會規范可以怎樣虛偽和霸道,而純真的感情怎樣比表面上大公無私的行為高貴百倍」。這才是干,其他的只能權當枝葉。笑傲故事情節的主線有兩條,一是江湖人士對辟邪劍譜的貪念,一是所謂正邪兩派的人想稱霸江湖的野心,最終貪念也其實是野心的化身。令狐沖就是在這個環境中來開始了自己體驗和堅持人生原則的艱苦又驚險的道路。令狐沖出場的伏線和慕容復很有點相象。但這里就可看出金庸不凡的筆力,慕容復除了殺人疑案外,始終以褒為主,刻畫出一個人中龍鳳的形象,這給慕容復以後的結局增加了可悲的感嘆。而令狐沖在眾師兄妹的話語中讓人感到一個浪子的形象,接著青城弟子和儀琳的回憶描述,逐漸的揭開了這層面紗,似貶實褒,令狐沖在當場各人眼光中的樣子越來越清晰,讀者對所謂正派邪道的觀念越來越有疑問。終於盼到他出場,群玉院內看似的口不遮攔,衡山城外拚死以護曲非煙,令狐沖在我們的心目中已是栩栩如生不能忘懷。同樣金庸對反面角色的描寫也是入木三分,最成功的當數岳不群,作者也一樣用了很多筆墨來寫他,這個響當當的君子劍,這個卓爾不群的華山掌門,竟是個如假包換的偽君子,這個形象真是深入人心。以至新加坡有一次議會開會,某個議員被人指為岳不群,真是聽者自明。笑傲延續了金庸寫武俠小說的一貫手法,在武功的描述上這一次又有創新,正面有獨孤九劍,以無招破有招,將武學的概念提升到一個空前的境地,後來古龍的小李飛刀大概也是受了金庸的影響吧。反面的葵花寶典,欲練神功,必須要先揮刀自宮,這個對貪欲的強烈諷刺的絕學,真是神來之筆。在詼諧人物一面,笑傲的桃谷六仙的胡言亂語在嵩山頂上被任大小姐的借用,使我們在捧腹大笑之際,更深刻的對那種世間追求權欲的丑惡面目作了揭露,也更加體會到令狐沖對道德完美追求的意義。笑傲一書在這上面的對比,揭示在全書中比比皆是,此文怎能說盡。但是金庸也認識到個人在道德和自由上的追求是不會容於這個權力政治的現實社會,就是說令狐沖的精神潔僻是無法忍受這個胺臟污濁的江湖,他不屈服,那麼他唯一的選擇只有退出。笑傲是金庸唯一一部沒有歷史背景的作品,我想金庸故意選擇這種寫法,是為了令狐沖還能求得一片自身的天地,如果回到歷史特定的條件下,令狐沖的結局可能又是出悲劇。這真是我們生存世界的可悲,這個世界在金庸接著寫的鹿鼎記中就更有廣闊深刻的寫照,金庸對中國古代社會這種悲劇的唯一可行的答案只有『好』皇帝。我說笑傲第一,不但此書人物形象深刻,作品體現作者的心聲,這書還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藝術作品。笑傲在對中國傳統藝術和文化的描繪上到達了金庸小說中的最高峰,其實這也是作者暗中在配合令狐沖這個人物表現出來的中國傳統隱士所具有的藝術文化境界,充分表露出金庸自己對這種生活的嚮往。從在綠竹巷中學琴練簫開始,金庸寫了很多關於這方面的基本知識和至高境界的體會,這在衡山劉正風死前所奏的『笑傲江湖』曲已有倪端,正如綠竹翁說的琴為心聲,其實文不是也為心聲么。笑傲中江南四友就是琴棋書畫,他們為避開斗爭而隱居梅庄,但最後的悲慘結局,也寓意著追求藝術的純潔的人始終逃避不開這個卑鄙世界的玷污,也只能留下萬世清白的藝術,只留下迎雪傲開的梅花。平一指也是金庸小說屈指可數的神醫之一,中國古語有雲:『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他的醫術可謂神技,一指定生死,這充分表現了中醫理論望聞問切的精華,我們又可以學到很多中醫的知識。中國人對酒的嗜好是一個奇特的心情,自古文人墨客,英雄豪傑大都是此中好者,金庸也不例外,黃河船上祖千秋那眼花繚亂的酒文化和梅庄說酒,又讓我們一次大飽眼福。當然笑傲還有很多的佛理、道意、民俗、風情不可勝數,看笑傲,真正感受到錢穆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的『溫情與敬意』的那種心情。無庸質疑,金庸寫出了什麼才是笑傲江湖,所以笑傲第一。
⑸ 金庸武俠小說有怎樣的藝術魅力,使他登上新派武俠小說宗師的寶座,並使武俠小說登上文學的大雅之堂
當時沒有玄幻,沒有修仙,沒有異能,武俠都非常稀少,小說是稀缺資源,人們剛吃飽飯,精神糧食是非常少的,而金庸提供了很好的精神糧食,任何一個行業,先行者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更何況是做得很好的先行者。
⑹ 金庸的武俠小說哪一部最好看最經典
天龍八部,故事前後都有緊密聯系,書中人物有因有果,僅看天龍八部這四個字足以概括整內部小說!同時容細述三位主人公的身世以及正邪之間的較量,以平定宋遼之戰收尾。如果讀者是位有情有義之人,想必一定對金庸先生的這部經典之作印象至深。這部書可以用四個字形容:忠孝仁義!
射鵰三部曲是前無古人更無來者的名著。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後繼:東邪、西狂、南僧、北俠,金庸先生能寫出這四方奇人,可謂是武俠小說中的創新。而且,各個都很有看點。!超絕!
笑傲江湖也不錯,但照以上四部經典之作來說。似乎笑傲中的重點人物少了些!不過也很經典。
⑺ 金庸武俠小說流行的原因是什麼
愛瑪霓飽學秀才我本人是很喜歡他的作品。
他的書所營造的那種世界,的確離現實很遠。但是,它所講述的東西,包括俠義,道德,人性,情感卻是那麼真實。沒有認真讀過的人,又怎麼了解,又何來批評?書中的人物在我看來沒有什麼正邪之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所追求的東西,只是採取的方式不同,於是在道德防線就顯得薄弱。而他之所以可以影響很多人,我覺得這跟我們本身有很大關系,我相信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種道義,那就叫俠義!誰都想當好人,誰都想成為大俠。但是有與現實的種種,生活上的種種有時候會迫使我們小心翼翼,明哲保身!於是,我們就會寄情於書中的世界,幻想著,自己是郭靖,楊過。這種道理跟游戲很像,人們之所以沉迷虛擬,就是現實沒有的原因!!所以,金庸只是個名詞,代表現實的一種現象。
⑻ 為什麼金庸的小說這么受人歡迎
答案很簡單,因復為好看。好制看這兩個字看起來很簡單,但是細細研究,其實裡面大有內涵。金庸武俠小說的受眾很廣,下至十幾歲的學生,上至胡須花白的老人,都是他的忠實讀者。
他的小說除了文筆好,邏輯縝密,如果是有歷史背景的,那對於歷史的部分也都是經得起推敲的。不像現在的一些書,亂改歷史,真當讀者都是傻的!
⑼ 金庸對武俠小說有哪些貢獻
武俠小說的發展,按理來說到了梁羽生就是頂點了,其後要開始走下坡路。版
金庸古龍權是武俠小說的兩個異類。
金庸的小說將武俠小說鑄就成了「純文學」。
金庸為人博覽群書,在他小說中經常可見「酒文化」、「字文化」等雜學。可以說金庸的小說不再是武俠小說,而是一門藝術。
⑽ 金庸的武俠小說哪一部翻拍最成功典
金庸,本名查良鏞,被譽為武俠小說作者界的「武林泰斗」。更被金迷們親切的稱為「金大俠」。在他所著的小說中,其中能以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的四部經典小說,並被改編成經典影視作品,膾炙人口。
飛一一《飛狐外傳》
金庸1960年所著的第六部小說。《雪山飛狐》的前傳,主要講述了主人公胡斐的成長日程。後來被改編成電影(1980錢小豪版,1984黃日華版等)
雪一一《雪山飛狐》
1964年改編成電影,由江漢,歐嘉慧等人主演。
電視劇版大多是將《飛狐外傳》與《雪山飛狐》結合成一部。第一版是1978香港,衛子雲,米雪主演。
後還有很多版本,如2007年聶遠版。。
連一一《連城訣》
講述了狄雲經歷磨難,看穿人世險惡,回歸自然的故事。
被改編成電視劇,如1989年郭晉安版,2004年吳越版等。。
天一一《天龍八部》
胡軍版,鍾漢良版
射一一《射鵰英雄傳》
李亞鵬版
白一一《白馬嘯西風》
姜大衛版
鹿一一《鹿鼎記》
笑一一《笑傲江湖》
1996呂頌賢版
書一一《書劍恩仇錄》
游天龍版,趙文卓版
神一一《神鵰俠侶》
古天樂版,劉亦菲版
俠一一《俠客行》
吳健版
倚一一《倚天屠龍記》
蘇有朋版
碧一一《碧血劍》
黃日華版
鴛一一《鴛鴦刀》
兩部電影1961版,1982邵氏版
金庸小說翻拍成的影視作品巨多,至於哪部最成功,悠悠眾口,各有各的說法,沒有準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