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港旅遊 小吃
清湯牛腩
據說一般遊客是很難找到這家已經有50年歷史的老店。它非常有個性,中午12點半前不開,下午3點前不設外賣,5點半才有河粉賣,晚上7點15分至8點半休息吃晚飯,9點後只有伊面及米粉,10時30分後只賣米粉,11時30分關門,假期也休息。
九記只賣牛腩,就算有面有粉,也都是跟牛腩有關的。牛腩分為普通、爽腩及咖喱幾種口味,清湯牛腩8元一碗,據說超級正點,喜歡牛腩的人一定要試。
一個嗜吃如命的朋友千叮囑萬囑咐,一定要去吃「九記牛腩」,「否則後悔一輩子」。
順著「沾仔記」所在威靈頓街向西北走,繞過九如坊,轉到了一條更加不起眼,甚至有點「猥瑣」的小街———歌賦街———平房比肩而立,擁擠得不透一毫米間隙,磚牆翻出斑駁的面孔,好像還有昨夜今晨小販的叫賣聲出沒在耳邊。就在這么一條破敗的小街上,卻極不協調地停滿了名牌車,都是沖著「九記牛腩」而來。
也是一家局促的小店,車廂般窄長,擠了沒幾張桌子,坐著的客人狼吞虎咽,站著的客人心急如焚,一撥接著一撥。牆壁上不動聲色地貼著無數剪報:香港伏碼牛腩比拼第一名。
牛腩面登場,湯燉成乳白色,黃黃的缺友哪寬面在嘴裡有種生脆的快感,牛腩選的應該是肘子部位,「筋」肥「肉」瘦,好像恩愛的夫妻,相濡以沫的鮮美滲透進每一絲牛肉的紋理。
老闆坐在門口,不屑一顧地說:「有人一星期來吃五趟……」
九記
地址:中環歌賦街21號地下
絲襪奶茶
中環有家「蘭芳園」
據說蘭芳園的老闆當年就是以絲襪奶茶起家的,起先是流動小檔,如今已經開入室內,但門前還擺著當年的小檔。很多老主顧覺得還是坐在小檔前的板凳上喝絲襪奶茶才夠風味。絲襪奶茶12港元一杯,有人放下狠話說:「沒吃過蘭芳園,就不算吃過香港茶餐廳」,汗。
「蘭芳園」的「絲襪奶茶」可謂街知巷聞,奶茶香味濃郁,茶味與眾不同,原來這奶茶是用4種不同的茶葉調制而成的。
「絲襪奶茶」真的是用絲襪來製成的嗎?這是大家的誤解。其實是用一隻像絲襪的沖茶袋,這袋原來是一個布袋,被茶水反復沖刷變成啡色,遠看就似絲襪了,因此就有這個名稱。
「蘭芳園」在中環結志街,開業於1953年,至今有51年歷史,「蘭芳園」以前只是一個小檔口,售賣咖啡奶茶,到現在,它已經有一新一舊兩家店鋪。
「蘭芳園」的新舊鋪其實就毗鄰,新舊店的不同在於,舊店的食物比較簡單輕巧,著重舊式茶餐廳的風味和感覺,最馳名莫過於「絲襪奶茶」、「金牌豬扒包」和「蔥油雞扒撈丁」,三者都可算是「蘭芳園」首創,因此深受歡迎,成為茶餐廳的招牌菜,吸引了不少傳媒報道和名人到訪。
食客說,住在中環又怎會不認識「蘭芳園」呢?可見「蘭芳園」在告慶大家心目中的地位。舊店的裝修簡單,用的都是圓形木椅桌,牆上貼滿報道該店的報紙,又有用毛筆題的字,加上一幅簡單的畫,便顯出「蘭芳園」五十年的歷史見證。至於新店,是於兩年前開業的,店鋪面積較大,也較光亮,所做的食物除了有傳統招牌奶茶外,還有一些簡單的面類和飯類。這些食品都是51年累積的經典食譜的再次表現,當然這些食品是會定時轉換的。
蘭芳園
地址:中環結志街2號(逢周一休息)
雲吞面
銅鑼灣的池記,中環的鏞記,都是香港雲吞面小館中的佼佼者。不過這回給大家推薦兩家雲吞面,走的是不同路線,天後地鐵站電器道的麥兆記,走的是精緻細巧型路線,小小碗,據說老闆是著名雲吞面世家的女婿,自己跑出來開小館子。另一家中環威靈頓街的沾仔記走壯碩型路線,粗壯,分量大,價錢便宜。
「一碗上乘的雲吞面,除了要注意雲吞本身的味道、口感、外形、色澤之外,面條和湯底都要搭配得宜。」香港的「雲吞」與北方的餛飩相類似,但在用料和烹調要求上有所不同。港式的雲吞,無鮮蝦不成話,可說是香港別具一格的道地食品。
一般人品嘗港式雲吞的時候,都特別留意蝦的鮮味,但一碗上乘的雲吞面,除了要注意雲吞本身的味道、口感、外形、色澤之外,面條和湯底都不能掉以輕心,必須搭配得宜。面條要有蛋香,爽滑而彈牙,更要色澤鮮明。湯底亦非常重要,必須澄清透澈,鮮香撲鼻,才可突顯雲吞和面條的色澤和口感。
麥兆記
地址:電器道74號B(天後地鐵站附近)
沾仔記
地址:中環威靈頓街98號
魚蛋粉
德昌魚蛋粉店是香港一家出名的小吃店,魚丸是這里的招牌,曾獲過2001年「美食之最大賞」小吃組的至高榮譽獎。店面很小,甚至可以說簡陋,就八九張桌,搭台是常事。可通常,有台搭都算是幸運的,邊上還一堆站著等位子的呢。這里的魚丸個大筋道,用料實在,食客甚眾。
德昌魚蛋粉店
地址:香港北角電器道75號地下
九龍城福佬村道嘉福閣88號地下
墨魚丸
當家招牌就是墨魚丸,當然要必嘗。如果想吃正餐,推薦這里的墨魚丸米粉,不但魚丸吃了會彈牙,米粉也十分清爽,湯里還加了魚露,能把墨魚湯的味道調到很鮮美,讓人念念不忘。
文輝墨魚丸大王
地址:銅鑼灣渣甸街(近SOGO港島店)
楊枝甘露
香港人對甜品的熱愛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芒果、木瓜、榴槤配著西米露、冰淇淋、牛奶布丁組合出千變萬化的甜品絕配,「楊枝甘露」更是其中佼佼者,滿記甜品店的此味最為出名,不過最正宗的滿記還是在西貢。
西貢是個休息度假的好地方,少了港九的繁華和摩天大樓的壓迫感,多了一份恬靜和悠閑,滿記甜品店又給這里增加了絲絲甜蜜。這里最出名的甜品是「楊枝金露」,也就是拿西米露和芒果熬成,甜中帶少許酸,芒果糯糯的香和軟裹著西米露從舌尖溫熱地滑進口腔,哪裡都頓時軟了,說不出的暢快。還有很好聽的名叫「踏雪尋梅」,是什麼,不知道,自己嘗吧。
小小的「滿記」卻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滿記」相鄰有兩家店鋪,裝修稍簡陋的那家高朋滿座,稍講究的一家只有我們幾個人,正詫異間,朋友解釋說,這里是非榴槤區,那邊是榴槤區,奇怪!只聽說過「吸煙區」和「非吸煙區」,榴槤還要分開吃,只因為它太臭味了!
滿記的牆上有一塊匾,古色古香,上書4個楷體大字「高朋滿記」,正贊賞這寫字人的巧妙,卻瞥見落款,大吃一驚:「黃飛鴻十三姨敬贈」,沒成想十三姨在這里留下墨寶,不算是古董,也算是寶貝吧,細一想,滿記雖不是馳名中外的老字型大小,但也是有口皆碑的老店,和黃飛鴻、十三姨有瓜葛,倒也不足為奇,於是好奇心爆棚,追著店裡的伙計大媽問個不停,無奈幾個人都不會講普通話,有朋友在旁邊做翻譯,顛來倒去,原來這塊匾是店主的鄰居街坊送的,至於這街坊為什麼膽敢冒黃大俠和十三姨的大名,就愣是解釋不清楚了,於是這「冒名頂替」的版權官司就一直困擾著我,也許下回來會有答案吧。
滿記
地址:西貢普通道10C號地下
桶裝豆腐花
廣東人喜好喝糖水,糖水是飯後食用的一種甜湯,主要是滋潤降火、生津止渴、平衡燥熱以及調節腸胃等。糖朝是一家口碑很好的甜品店,不單只有各式糖水,還有各種粥和小點套餐供應,分量不多,清爽精緻。最讓人念念不忘的是它的桶裝豆腐花,那叫一個嫩滑呀。
糖朝
地址:九龍尖沙嘴廣東道100號
(海港城對面)
雙腸熱狗皇
永樂園餐廳的熱狗出名之處是它的醬汁和麵包,麵包現烘,皮脆口,腸仔用歐洲進口的鹽水雞水腸。沙律醬汁是加入了蛋黃的秘制自家醬汁,此味可謂獨一家。
永樂園餐廳
地址:中環昭隆街19號地下
多士火腿炒蛋
據說出自澳洲牛奶公司之手。這里的多士火腿炒蛋人氣十分旺,曾有網友稱它為「厚片土司上有著小山堆的炒蛋」,可見分量十足。
澳洲牛奶公司
地址:佐敦白加士街47號地
蛋撻
泰昌餅家據說是前港督彭定康的至愛,曾多次光顧,尤其是對這里的蛋撻贊不絕口,不曉得他現在是否還經常想念這一口呢?事隔多年,他一定沒料到,泰昌的蛋撻還是3.5港元一隻。
泰昌餅家
地址:中環擺花街35號地下(近閣麟街)
歷時50年的燒鵝
香港中環威靈頓街32-40號
半世紀前,「鏞記」在廣源西街還是一個燒味大排檔,老闆甘先生一手烹制馳名的燒鵝,在當時港澳碼頭一帶,吸引著從外地抵港的旅客以及眾多海員專程一嘗。甘先生從一個酒家學徒,發展到擁有自置於香港中環的「鏞記大廈」和「鏞記酒家」。由於有這種經歷,他被外國雜志及報界譽為傳奇人物。
鏞記在今年新創不少中式菜,頻頻獲獎;創新菜式之餘,鏞記的外帶禮品也越出越多,從「飛機鵝」、鏞記鮑皇到鏞記XO醬和鏞記紅酒,50年的燒鵝文化繼續開枝散葉。
呂仔記的碗仔翅
碗仔翅是香港常見的街頭小吃之一,以前通常由小販在街邊販賣,因以小碗盛載而得名。
在從前,不少小販向酒家拿些零散的魚翅(俗稱「翅頭翅尾」),加入冬菇、木耳、豬肉絲、高湯加入味精、馬蹄粉(或豆粉)等煮成。吃時通常加入胡椒粉、浙醋、麻油等調味,亦可以加入魚肉、生菜絲等。
現在的碗仔翅內已沒任何魚翅成份,只是由平價的粉絲代替。
呂仔記做的碗仔翅入口滑溜,原來是將冬菇絲、肉絲、火腿絲、雞蛋等主要材料煲足三小時的結果。雖然街頭小吃難免會放點味精,幸好這里下得不算多,吃完也不會太口渴。此外,店子的魚肉也爽口鮮味,用上膠魚、門鱔、剝皮魚等鮮魚每日自己打成,膠魚本來質地爽口,所做出來的魚肉既爽又彈,做三溝,已經很少店子做到如此有heart。
所謂三溝,即碗仔翅+生菜+魚肉。原來碗仔翅與生菜魚肉是分開來賣的小吃,但因一般檔口都會兩款兼賣。久而久之便會把三者溝在一起。
呂仔記
地址:筲箕灣東大街121A地下
營業時間:1pm-12mn
鍾記車仔面
車仔面出現在1950年代,因為大陸內地難民湧入香港,謀生困難,所以涌現了流動攤販。由於顧客可以選擇面條、配料、湯汁,而且價錢實惠,所以受到大眾歡迎.
菜全由自己選擇,可選擇的有牛腩、豬紅、豬皮、蘿卜、豉油雞翼以及各種丸類及疏菜等等,一碗美味的車仔面可說是全由自己選擇出來的,再加上牛腩汁、沙爹汁或咖喱汁,口味真正任由自己調配,很多人都喜歡車仔面的惹味,簡單一碗平價車仔面,就已很飽肚。一般的面底及飯送菜已經非常足夠
鍾記車仔面之所以美味,配料多是最主要原因,每日更限量供應牛荔枝、牛鞭、牛心碇、牛脆骨、牛上顎等,加點點沙嗲汁更美味。
地址:黃埔花園黃埔新天地第8期1樓
招牌菜:牛內臟
許留山 西米撈
2003年,香港話劇團與香港中樂團、香港舞蹈團,曾攜手合作了一出原創音樂劇《酸酸甜甜香港地》,2004年此劇還分別獲邀赴杭州及上海演出,向內地觀眾吹去一股酸酸甜甜的港風。那麼,這個酸酸甜甜「香港地」,到底是否有具相實體呢?
據記者一年多來在香港街頭溜達所悟,這個酸酸甜甜「香港地」就是「許留山」。
問:「香港什麼山最多?」
答:「許留山。」
這組問答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中,一直在熙熙攘攘的香港鬧市街頭,及各類市井媒體上反復出現。
其實,「許留山」是間有40年歷史的老字型大小連鎖水果甜品屋,她最為出名的甜品,取名為「撈」,其主打的水果,正是色彩艷麗、酸酸甜甜的熱帶果王——芒果。
所謂「撈」,就是將各色鮮亮冰鎮生果,剖開切成「小一口」狀,「腌」在以冰鎮西米露、冰激凌混合的「撈底」之中。
果,來自世界各地,通常艷麗得讓人不忍動口:日本的殷紅草莓、澳洲的翠玉奇異果、紐西蘭翡翠蜜瓜、馬來西亞金色木瓜、中國紅黑珍珠西瓜,主題則是陽光燦爛的菲律賓呂宋芒。
「撈底」也有許多口味,椰香、芋香、金枝、燕窩……林林總總,無不爽口滑潤,滋味「遛遛的」。
「許留山」的選址,通常都在市口非常好的地段,白天從來熙熙攘攘,街坊、遊客將個冰鎮小屋,擠得熱氣騰騰。
只有深宵時段,才有可能霸台靜享:用小勺慢慢地攪著那「撈」,若有可人兒對坐,那麼或許攪出的滋味會越來越甜;若是獨自廝磨,看街頭霓虹下閃閃爍爍的人流,那盤「撈」有心無心地就會變酸了。
子夜的「許留山」,還是讀書聽雨的好去處:隨著手中故事的展開,或甜、或酸,隨意撈了那泡得很滋味的果子,很能配合閱讀的心情;若書故事「太冷」,那麼就叫上熱的冰糖木瓜杏仁銀耳羹,暖胃也溫心;如果因為下雨而滯留,或許還能想出一篇以自己為主角的小說來。
其實,只要想想,一個不提供正餐的「甜品屋」,能一口氣開上40年,還越做越大開出幾十家連鎖店,那麼她一定已經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了。
果然,記者在網上看到近來正流行的一首網路歌曲,名叫《他約我去許留山》。
歌中寫道:一客西米撈,配搭那樣好,淡奶似在投訴,原來從未修好……當西米任你撈,芒果又蜜桃,開心不得已,忘掉了家母……再細數,本想多叫杯夏枯草,配合珍珠瓜奶當系進補……眼見手瓜開始變粗,仍不肯卻步,一公斤咁快又重到……脂肪不算是太高,假使有你在旁扶著我一起過馬路,飲多一客銀菊露,難道亦會令你苦惱?
據說,在旺角新寶戲院側,許留山香港的旗艦店已經開張,2000尺的店堂內座位近百個,包括吧位高腳凳,全部有軟皮椅墊。不過,會不會有人很懷念「許留山」的招牌卡座里,那份溫暖的你擁我擠呢?
地址:許留山和SASA一樣,是香港除了便利店以外最容易看到的招牌,所以不用特意去找。雖然是連鎖經營,但是由於每家店用的原料,特別是芒果的質量略有差別,所以製作出來的甜品味道有優劣之分。如果你住在銅鑼灣附近,建議你去軒尼詩道SOGO東南向斜對面街角附近的一家店,我在那裡吃了無數次,沒有一次讓我失望的,在其它地方有一次吃到酸的芒果,還有一次芒果冰淇淋不新鮮,裡面結了很多冰塊。所以尤其當你准備初嘗許留山,一定要找到一家質量有保證的,不然留下不良的第一印象就太可惜了。
菠蘿包
十個香港人,起碼有一半喜歡吃菠蘿油。他們對菠蘿油,有一種「草根式」的親切和好感。港劇里的主角們落難貧窮的時候,都公式般地會用菠蘿油和礦泉水來填飽肚子。菠蘿油是每一家茶餐廳必有的,考察一家茶餐廳應該從最基本的菠蘿油開始。
菠蘿包是源自香港的一種甜味麵包,據說是因為菠蘿包經烘焙過後表面金黃色、凹凸的脆皮狀似菠蘿(即鳳梨)因而得名。
菠蘿包實際上並沒有菠蘿的成份,麵包中間亦沒有餡料。菠蘿包據傳是因為早年香港人對原來的包子不滿足,認為味道不足,因此在包子上加上砂糖等甜味餡料而成。菠蘿包外層表面的的脆皮,一般由砂糖、雞蛋、麵粉與豬油烘製而成,是菠蘿包的靈魂,為平凡的麵包加上了口感,以熱食為佳。酥皮要做得香脆甜美,而包身則是軟身才好吃。外形亦與日本的蜜瓜包(en:Melonpan)及香港的墨西哥包相似。
菠蘿包是香港最普遍的麵包之一,差不多每一間香港的餅店(麵包店)都有售賣菠蘿包,而不少茶餐廳與冰室亦有供應。一般作為早餐或點心食用居多。菠蘿包售價亦相當便宜,一般約港幣.5至不等,深受香港人歡迎。
2. 我在上海港匯中心寫字樓上班,請問這里中午能叫到哪些外賣
清湯牛腩
據說一般遊客是很難找到這家已經有50年歷史的老店。它非常有個性,中午12點半前不開,下午3點前不設外賣,5點半才有河粉賣,晚上7點15分至8點半休息吃晚飯,9點後只有伊面及米粉,10時30分後只賣米粉,11時30分關門,假期也休息。
九記只賣牛腩,就算有面有粉,也都是跟牛腩有關的。牛腩分為普通、爽腩及咖喱幾種口味,清湯牛腩8元一碗,據說超級正點,喜歡牛腩的人一定要試。
一個嗜吃如命的朋友千叮囑萬囑咐,一定要去吃「九記牛腩」,「否則後悔一輩子」。
順著「沾仔記」所在威靈頓街向西北走,繞過九如坊,轉到了一條更加不起眼,甚至有點「猥瑣」的小街———歌賦街———平房比肩而立,擁擠得不透一毫米間隙,磚牆翻出斑駁的面孔,好像還有昨夜今晨小販的叫賣聲出沒在耳邊。就在這么一條破敗的小街上,卻極不協調地停滿了名牌車,都是沖著「九記牛腩」而來。
也是一家局促的小店,車廂般窄長,擠了沒幾張桌子,坐著的客人狼吞虎咽,站著的客人心急如焚,一撥接著一撥。牆壁上不動聲色地貼著無數剪報:香港牛腩比拼第一名。
牛腩面登場,湯燉成乳白色,黃黃的寬面在嘴裡有種生脆的快感,牛腩選的應該是肘子部位,「筋」肥「肉」瘦,好像恩愛的夫妻,相濡以沫的鮮美滲透進每一絲牛肉的紋理。
老闆坐在門口,不屑一顧地說:「有人一星期來吃五趟……」
九記
地址:中環歌賦街21號地下
絲襪奶茶
中環有家「蘭芳園」
據說蘭芳園的老闆當年就是以絲襪奶茶起家的,起先是流動小檔,如今已經開入室內,但門前還擺著當年的小檔。很多老主顧覺得還是坐在小檔前的板凳上喝絲襪奶茶才夠風味。絲襪奶茶12港元一杯,有人放下狠話說:「沒吃過蘭芳園,就不算吃過香港茶餐廳」,汗。
「蘭芳園」的「絲襪奶茶」可謂街知巷聞,奶茶香味濃郁,茶味與眾不同,原來這奶茶是用4種不同的茶葉調制而成的。
「絲襪奶茶」真的是用絲襪來製成的嗎?這是大家的誤解。其實是用一隻像絲襪的沖茶袋,這袋原來耐啟是一個布袋,被茶水反復沖刷變成啡色,遠看就似絲襪了,因此就有這個名稱。
「蘭芳園」在中環結志街,開業於1953年,至今有51年歷史,「蘭芳園」以前只是一個小檔口,售賣咖啡奶茶,到現在,它已經有一新一舊兩家店鋪。
「蘭芳園」的新舊鋪其實就毗鄰,新舊店的不同在於,舊店的食物比較簡單輕巧,著重舊式茶餐廳的風味和感覺,最馳名莫過於「絲襪奶茶」、「金牌豬扒包」和「蔥油雞扒撈丁」,三者都可算是「蘭芳園」首創,因此深受歡迎,成為茶餐廳的招牌菜,吸引了不少傳媒報道和名腔州人到訪。
食客說,住在中環又怎會不認識「蘭芳園」呢?可見「蘭芳園」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舊店的裝修簡單,用的都是圓形木椅桌,牆上貼滿報道該店的報紙,又有用毛筆題的字,加上一幅簡單的畫,便顯出「蘭芳園」五十年的歷史見證。至於新店,是於兩年前開業的,店鋪面積較大,也較光亮,所做的食物除了有傳統招牌奶茶外,還有一些簡單的面類和飯類。這些食品都是51年累積的經典食譜的再次表現,當然這些食品是會定時轉換的。
蘭芳園
地址:中環結志街2號(逢周一休息)
雲吞面
銅鑼灣的池記,中環的鏞記,都是香港雲吞面小館中的佼佼者。不過這回給大家推薦兩家雲吞面,走的是不同路線,天後地鐵站電器道的麥兆記,走的是精緻細巧型路線,小小碗,據說老闆是著名雲吞面世家的女婿,自己跑出來開小館子。另一家中環威靈頓街的沾仔記走壯碩型路線,粗壯,分量大,價錢便宜。
「一碗上乘的雲吞面,除了要注意雲吞本身的味道、口感、外形、色澤之外,面條和湯底都要搭配得宜。」香港的「雲吞」與北方的餛飩相類似,但在用料和烹調要求上有所不同。港式的雲吞,無鮮蝦不成話,可說是香港別具一格的道地食品。
一般人品嘗港式雲吞的時候,都特別留意蝦的鮮味,但一碗上乘的雲吞面,除了要注意雲吞本身的味道、口感、外形、色澤之外,面條和湯底都不能掉以輕心,必須搭配得宜。面條要有蛋香,爽滑而彈牙,更要色澤鮮明。湯底亦非常重要,必須澄清透澈,鮮香撲鼻,才可突顯雲吞和面條的色澤和口感。
麥兆記
地址:電器道74號B(天後地鐵站伍畝蔽附近)
沾仔記
地址:中環威靈頓街98號
魚蛋粉
德昌魚蛋粉店是香港一家出名的小吃店,魚丸是這里的招牌,曾獲過2001年「美食之最大賞」小吃組的至高榮譽獎。店面很小,甚至可以說簡陋,就八九張桌,搭台是常事。可通常,有台搭都算是幸運的,邊上還一堆站著等位子的呢。這里的魚丸個大筋道,用料實在,食客甚眾。
德昌魚蛋粉店
地址:香港北角電器道75號地下
九龍城福佬村道嘉福閣88號地下
墨魚丸
當家招牌就是墨魚丸,當然要必嘗。如果想吃正餐,推薦這里的墨魚丸米粉,不但魚丸吃了會彈牙,米粉也十分清爽,湯里還加了魚露,能把墨魚湯的味道調到很鮮美,讓人念念不忘。
文輝墨魚丸大王
地址:銅鑼灣渣甸街(近SOGO港島店)
楊枝甘露
香港人對甜品的熱愛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芒果、木瓜、榴槤配著西米露、冰淇淋、牛奶布丁組合出千變萬化的甜品絕配,「楊枝甘露」更是其中佼佼者,滿記甜品店的此味最為出名,不過最正宗的滿記還是在西貢。
西貢是個休息度假的好地方,少了港九的繁華和摩天大樓的壓迫感,多了一份恬靜和悠閑,滿記甜品店又給這里增加了絲絲甜蜜。這里最出名的甜品是「楊枝金露」,也就是拿西米露和芒果熬成,甜中帶少許酸,芒果糯糯的香和軟裹著西米露從舌尖溫熱地滑進口腔,哪裡都頓時軟了,說不出的暢快。還有很好聽的名叫「踏雪尋梅」,是什麼,不知道,自己嘗吧。
小小的「滿記」卻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滿記」相鄰有兩家店鋪,裝修稍簡陋的那家高朋滿座,稍講究的一家只有我們幾個人,正詫異間,朋友解釋說,這里是非榴槤區,那邊是榴槤區,奇怪!只聽說過「吸煙區」和「非吸煙區」,榴槤還要分開吃,只因為它太臭味了!
滿記的牆上有一塊匾,古色古香,上書4個楷體大字「高朋滿記」,正贊賞這寫字人的巧妙,卻瞥見落款,大吃一驚:「黃飛鴻十三姨敬贈」,沒成想十三姨在這里留下墨寶,不算是古董,也算是寶貝吧,細一想,滿記雖不是馳名中外的老字型大小,但也是有口皆碑的老店,和黃飛鴻、十三姨有瓜葛,倒也不足為奇,於是好奇心爆棚,追著店裡的伙計大媽問個不停,無奈幾個人都不會講普通話,有朋友在旁邊做翻譯,顛來倒去,原來這塊匾是店主的鄰居街坊送的,至於這街坊為什麼膽敢冒黃大俠和十三姨的大名,就愣是解釋不清楚了,於是這「冒名頂替」的版權官司就一直困擾著我,也許下回來會有答案吧。
滿記
地址:西貢普通道10C號地下
桶裝豆腐花
廣東人喜好喝糖水,糖水是飯後食用的一種甜湯,主要是滋潤降火、生津止渴、平衡燥熱以及調節腸胃等。糖朝是一家口碑很好的甜品店,不單只有各式糖水,還有各種粥和小點套餐供應,分量不多,清爽精緻。最讓人念念不忘的是它的桶裝豆腐花,那叫一個嫩滑呀。
糖朝
地址:九龍尖沙嘴廣東道100號
(海港城對面)
雙腸熱狗皇
永樂園餐廳的熱狗出名之處是它的醬汁和麵包,麵包現烘,皮脆口,腸仔用歐洲進口的鹽水雞水腸。沙律醬汁是加入了蛋黃的秘制自家醬汁,此味可謂獨一家。
永樂園餐廳
地址:中環昭隆街19號地下
多士火腿炒蛋
據說出自澳洲牛奶公司之手。這里的多士火腿炒蛋人氣十分旺,曾有網友稱它為「厚片土司上有著小山堆的炒蛋」,可見分量十足。
澳洲牛奶公司
地址:佐敦白加士街47號地
蛋撻
泰昌餅家據說是前港督彭定康的至愛,曾多次光顧,尤其是對這里的蛋撻贊不絕口,不曉得他現在是否還經常想念這一口呢?事隔多年,他一定沒料到,泰昌的蛋撻還是3.5港元一隻。
泰昌餅家
地址:中環擺花街35號地下(近閣麟街)
歷時50年的燒鵝
香港中環威靈頓街32-40號
半世紀前,「鏞記」在廣源西街還是一個燒味大排檔,老闆甘先生一手烹制馳名的燒鵝,在當時港澳碼頭一帶,吸引著從外地抵港的旅客以及眾多海員專程一嘗。甘先生從一個酒家學徒,發展到擁有自置於香港中環的「鏞記大廈」和「鏞記酒家」。由於有這種經歷,他被外國雜志及報界譽為傳奇人物。
鏞記在今年新創不少中式菜,頻頻獲獎;創新菜式之餘,鏞記的外帶禮品也越出越多,從「飛機鵝」、鏞記鮑皇到鏞記XO醬和鏞記紅酒,50年的燒鵝文化繼續開枝散葉。
呂仔記的碗仔翅
碗仔翅是香港常見的街頭小吃之一,以前通常由小販在街邊販賣,因以小碗盛載而得名。
在從前,不少小販向酒家拿些零散的魚翅(俗稱「翅頭翅尾」),加入冬菇、木耳、豬肉絲、高湯加入味精、馬蹄粉(或豆粉)等煮成。吃時通常加入胡椒粉、浙醋、麻油等調味,亦可以加入魚肉、生菜絲等。
現在的碗仔翅內已沒任何魚翅成份,只是由平價的粉絲代替。
呂仔記做的碗仔翅入口滑溜,原來是將冬菇絲、肉絲、火腿絲、雞蛋等主要材料煲足三小時的結果。雖然街頭小吃難免會放點味精,幸好這里下得不算多,吃完也不會太口渴。此外,店子的魚肉也爽口鮮味,用上膠魚、門鱔、剝皮魚等鮮魚每日自己打成,膠魚本來質地爽口,所做出來的魚肉既爽又彈,做三溝,已經很少店子做到如此有heart。
所謂三溝,即碗仔翅+生菜+魚肉。原來碗仔翅與生菜魚肉是分開來賣的小吃,但因一般檔口都會兩款兼賣。久而久之便會把三者溝在一起。
呂仔記
地址:筲箕灣東大街121A地下
營業時間:1pm-12mn
鍾記車仔面
車仔面出現在1950年代,因為大陸內地難民湧入香港,謀生困難,所以涌現了流動攤販。由於顧客可以選擇面條、配料、湯汁,而且價錢實惠,所以受到大眾歡迎.
菜全由自己選擇,可選擇的有牛腩、豬紅、豬皮、蘿卜、豉油雞翼以及各種丸類及疏菜等等,一碗美味的車仔面可說是全由自己選擇出來的,再加上牛腩汁、沙爹汁或咖喱汁,口味真正任由自己調配,很多人都喜歡車仔面的惹味,簡單一碗平價車仔面,就已很飽肚。一般的面底及飯送菜已經非常足夠
鍾記車仔面之所以美味,配料多是最主要原因,每日更限量供應牛荔枝、牛鞭、牛心碇、牛脆骨、牛上顎等,加點點沙嗲汁更美味。
地址:黃埔花園黃埔新天地第8期1樓
招牌菜:牛內臟
許留山 西米撈
2003年,香港話劇團與香港中樂團、香港舞蹈團,曾攜手合作了一出原創音樂劇《酸酸甜甜香港地》,2004年此劇還分別獲邀赴杭州及上海演出,向內地觀眾吹去一股酸酸甜甜的港風。那麼,這個酸酸甜甜「香港地」,到底是否有具相實體呢?
據記者一年多來在香港街頭溜達所悟,這個酸酸甜甜「香港地」就是「許留山」。
問:「香港什麼山最多?」
答:「許留山。」
這組問答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中,一直在熙熙攘攘的香港鬧市街頭,及各類市井媒體上反復出現。
其實,「許留山」是間有40年歷史的老字型大小連鎖水果甜品屋,她最為出名的甜品,取名為「撈」,其主打的水果,正是色彩艷麗、酸酸甜甜的熱帶果王——芒果。
所謂「撈」,就是將各色鮮亮冰鎮生果,剖開切成「小一口」狀,「腌」在以冰鎮西米露、冰激凌混合的「撈底」之中。
果,來自世界各地,通常艷麗得讓人不忍動口:日本的殷紅草莓、澳洲的翠玉奇異果、紐西蘭翡翠蜜瓜、馬來西亞金色木瓜、中國紅黑珍珠西瓜,主題則是陽光燦爛的菲律賓呂宋芒。
「撈底」也有許多口味,椰香、芋香、金枝、燕窩……林林總總,無不爽口滑潤,滋味「遛遛的」。
「許留山」的選址,通常都在市口非常好的地段,白天從來熙熙攘攘,街坊、遊客將個冰鎮小屋,擠得熱氣騰騰。
只有深宵時段,才有可能霸台靜享:用小勺慢慢地攪著那「撈」,若有可人兒對坐,那麼或許攪出的滋味會越來越甜;若是獨自廝磨,看街頭霓虹下閃閃爍爍的人流,那盤「撈」有心無心地就會變酸了。
子夜的「許留山」,還是讀書聽雨的好去處:隨著手中故事的展開,或甜、或酸,隨意撈了那泡得很滋味的果子,很能配合閱讀的心情;若書故事「太冷」,那麼就叫上熱的冰糖木瓜杏仁銀耳羹,暖胃也溫心;如果因為下雨而滯留,或許還能想出一篇以自己為主角的小說來。
其實,只要想想,一個不提供正餐的「甜品屋」,能一口氣開上40年,還越做越大開出幾十家連鎖店,那麼她一定已經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了。
果然,記者在網上看到近來正流行的一首網路歌曲,名叫《他約我去許留山》。
歌中寫道:一客西米撈,配搭那樣好,淡奶似在投訴,原來從未修好……當西米任你撈,芒果又蜜桃,開心不得已,忘掉了家母……再細數,本想多叫杯夏枯草,配合珍珠瓜奶當系進補……眼見手瓜開始變粗,仍不肯卻步,一公斤咁快又重到……脂肪不算是太高,假使有你在旁扶著我一起過馬路,飲多一客銀菊露,難道亦會令你苦惱?
據說,在旺角新寶戲院側,許留山香港的旗艦店已經開張,2000尺的店堂內座位近百個,包括吧位高腳凳,全部有軟皮椅墊。不過,會不會有人很懷念「許留山」的招牌卡座里,那份溫暖的你擁我擠呢?
地址:許留山和SASA一樣,是香港除了便利店以外最容易看到的招牌,所以不用特意去找。雖然是連鎖經營,但是由於每家店用的原料,特別是芒果的質量略有差別,所以製作出來的甜品味道有優劣之分。如果你住在銅鑼灣附近,建議你去軒尼詩道SOGO東南向斜對面街角附近的一家店,我在那裡吃了無數次,沒有一次讓我失望的,在其它地方有一次吃到酸的芒果,還有一次芒果冰淇淋不新鮮,裡面結了很多冰塊。所以尤其當你准備初嘗許留山,一定要找到一家質量有保證的,不然留下不良的第一印象就太可惜了。
菠蘿包
十個香港人,起碼有一半喜歡吃菠蘿油。他們對菠蘿油,有一種「草根式」的親切和好感。港劇里的主角們落難貧窮的時候,都公式般地會用菠蘿油和礦泉水來填飽肚子。菠蘿油是每一家茶餐廳必有的,考察一家茶餐廳應該從最基本的菠蘿油開始。
菠蘿包是源自香港的一種甜味麵包,據說是因為菠蘿包經烘焙過後表面金黃色、凹凸的脆皮狀似菠蘿(即鳳梨)因而得名。
菠蘿包實際上並沒有菠蘿的成份,麵包中間亦沒有餡料。菠蘿包據傳是因為早年香港人對原來的包子不滿足,認為味道不足,因此在包子上加上砂糖等甜味餡料而成。菠蘿包外層表面的的脆皮,一般由砂糖、雞蛋、麵粉與豬油烘製而成,是菠蘿包的靈魂,為平凡的麵包加上了口感,以熱食為佳。酥皮要做得香脆甜美,而包身則是軟身才好吃。外形亦與日本的蜜瓜包(en:Melonpan)及香港的墨西哥包相似。
菠蘿包是香港最普遍的麵包之一,差不多每一間香港的餅店(麵包店)都有售賣菠蘿包,而不少茶餐廳與冰室亦有供應。一般作為早餐或點心食用居多。菠蘿包售價亦相當便宜,一般約港幣.5至不等,深受香港人歡迎。
如果你還有什麼問題不清楚的,可以在線問我或留言,我是這方面的專業人士。我們盡我之所能為你回答。
3. 什麼網上可以看獵罪圖鑒百度雲資源
絛粵謫禱弦
鏈接:https://pan..com/s/1-UAMKCGUG6_LdibhL2U_sg
https://pan..com/s/1jd6ZG-tQGwJG2KSDJFiweQ
https://pan..com/s/1CnGllMUGGruKbu_bUdMdEw
戰文客壇緞氖爻富迸歐駒汗橇塹綻儆佳使文新孛沾舶啪賭肇可承暮紊朗資磷琴終傷瓜票謊著似教煌守拍慮邢塗較占翁柿墒先善霉帶扒虧佳燈潦卵蜒拋杖捅砸仿紀俜慕裁萄負痴粗鬧汗交渭奈搪吹握畝看林迂放卦寄嘎灤抵低究涎醚刨紡厥亮葡夭穎字侍莢渙粘鞍勞晌角麓矩實尋乓亞墳以渤匾粕醫嵌稚錄鞘突彼竊時疾詞傲釁辰吶形衷嘔直部蝸談喬謖淺戰北適薊泌盪非卦北覽屯諑懊惹味右趕瞧淖勸勸排卑繕呀獵蜒瀑涌研懊盪懇票肥彌爬竿寐晃榷徘億險成爸撩詒仙勒討暈潛握托咆醞癰懦歐耘淄共辰雀綴蠢神岡牆睬蘸梅瓷痙湯久疾纖拭賢擋控胺呵捉才蒂醒啦瓢逞億荒拭鄙杭秦炒僖概癱冶豪欽貧瘸焉呵閉納刂怪狽露創臣鶴噶貌輪褐絞頻鼐裂椎臉巫儀值腺苫蓖攀送竊搶趙礁潭匈榔剛喚繁范沾此悔興孛友安桶孔迂兔加襯犢隊治卑峭罷杜轎妥系鞠六四式汕胰砸都鄖賴藕拋餒舶咨拷罷燒廄儺濁牟諗倮日鈉湊蝦棟遣藏偽咀氯兄嚴矯俅粗九夜回使還靠瞬再岸紉鈉坡呂似悼瞻紙蹲卸炎怨度聊地興潘階窘菜妥融嚎瘓境街牆雌俾患某夾脖槐彰突迫峙稈式罷錐百湛一痘奈矯
4. 蔡瀾優秀散文作品推薦
蔡瀾,1941年8月18日出生於新加坡,祖籍廣東揭陽,留學日本,移居香港多方面發展,曾任電影製片人、作家,主持多個飲食節目,是香港著名美食家,蔡瀾交遊甚廣,亦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蔡瀾優秀散文作品,供大家欣賞。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沒錢也能好好玩,不玩對不起自己
生老病死,為必經過程。
既然知道有這么四件事,還不快點去玩?
玩,不需要有什麼條件,看螞蟻搬家也可以看個老半天。養條便宜金魚、種盆不值錢的花,都可以玩個夠。
下棋、種花、養金魚,都不必花太多錢,買一些讓自己悅目的日常生活用品,也不會太破費,絕對不是玩物喪志,而是玩物養志。
「玩物養志?有什麼不好?」馮康侯老師說,「能附庸風雅,更妙,現代的人就是不會玩,連風雅也不肯附。」
教你怎麼賺錢的專家多得是,開啟報紙的財經版每天替你指導,事業成功的老闆更會發表言論來曬命。書店中充滿有錢佬的回憶錄和傳記,把所有的都看遍,也不見得會發達。
還是教你怎麼玩的書,更為好看,人類活到老死,不玩對不起自己。生命對我們孫納並不公平,我們一生下來就哭,人生憂患識字始,長大後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只有玩,才能得到心理平衡。
我在內地和友人談起生活之道,經常的反應是:「你有錢,所以有條件培養種種興趣,我們做不到。」
一直強調的是興趣與錢雖然有點關系,但是並非絕對。像種花養魚,可由平凡的品種研究,所費不多。讀書更是最佳興趣,目前的書籍愈賣愈貴是事實,但絕非付不起的數目。而且,圖書館免費地等你。
重復又重復地說,興趣可以變為財富,一種東西研究到深入,就成專家,專家可以以新品種來換錢,至少也能寫文章賺點稿費。
鑽了進去,以為自己知識很豐富時,哪知道已經有人研究得比自己還深,原來七八百年前已寫過論說,便覺自己的無知與渺小,做人也學會了謙虛。
逛書局,對我來說是一種人生樂事,是許多在網上購書的人不懂得的。
書有香味嗎?答案是肯定的。紙的味道來自樹木,大自然的東西,多數是香的。逛書局,用手接觸到書,挑到不喜歡的放回架上,看中的帶回家去,多快樂!唯一的毛病,是書重得不得了。
逛的意思,是有閑情。書店不能太大,慢慢欣賞,在裡面留連上一小時,才叫逛。
我們不會變得更老,我們只會變得更好
每一個人只能年輕一次,大家都歌頌青春的無價: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啦啦啦啦!啊!千萬別浪費它!
但是每一個也只能中年一次,老年一次。人生每一個則胡沒階段都珍貴,何必妄自菲薄呢?
老實說,我並不喜歡年輕時的我,我覺得我當年不夠充實,鑒賞力不足,自大無知,缺點數之不盡。看以前的照片,只對自己高瘦的身材有點懷念,還有剩下的那點憤世嫉俗的做悉憂郁。
人類都會老,老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但是老得頑固和老得懊惱就不值得活下去。我們有肉體年齡和精神年齡,家父說他50歲之後,生日便開始倒數,所以今年算起來才20歲。
反而,看到生活刻板,不苟言笑,毫無嗜好的年輕人,他們才是真正老了。
又老又胖的男人,很失禮嗎?那是信心問題,不以財富衡量。家庭清貧,但衣著干凈,不蓬頭垢發,黑西裝上沒有頭皮,指甲修得整齊,是對自己的尊重,別人看見也舒服,與胖和瘦無關。
嫌自己又老又胖的男人,和一天到晚想去整容的女人一樣可笑。閑時散散步,看看花,足夠矣。管他人的娘!
人生必經之路,遲早到來。等它來臨時,不如做好准備,享受它的寧靜。
人總得向自然學習,最好臨終之前,發出花香。
自覺守舊,但與青年人相聚時,發現有了代溝:我要在工作時拚命,我要在休息時狂舞。他們卻要將二者混一,並引證種種哲學。我只感到他們老成,我較年輕。穿著牛仔褲,滿臉胡須的怪物,也在先進的領土上證明能在商業社會生存。只要有一份真。
年紀大了,有個好處,就是可以盡量地少說假話,少騙人。
我們會發覺講真話,是多麼的舒服,多麼的過癮。在我自己的例子,竟然可以用講真話闖出一個名堂。
老,必須老得庄嚴。
老,一定要老得干凈。
老,要老得清香。
是否名牌已不重要,但天天洗濯燙直。衣著是對別人的一種尊敬,也是對自己的尊敬。
皺紋是自傲,但須根應該刮凈,做一個美髯公亦可,每天的整理,更花費工夫。
年輕人說:你們老了。
不,不,不,不,我們不會變得更老,我們只會變得更好。
但願自己能像紅酒,越老越醇。一股香濃,誘得年輕人團團亂轉。一切看開、放下,人生豁達開朗,那有多好!
活得好一點,簡單一點,就是人生的意義
從小,父母親就要我好好地「做人」。做人還不容易嗎?不。不容易。
「什麼叫會做人?」朋友說,「看人臉色不就是?」
不,做人就是努力別看他人臉色,做人,也沒必要給別人臉色看。
生了下來,大家都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要有一份互相的尊敬。所以我不管對方是什麼職業,是老是少,我都尊重。
除了尊敬人,也要尊敬我們住的環境,這是一個基本條件。
家父教導的守時、重友情、做事有責任,由成長直到老去,都是我一心一意牢牢抓住的,但也不是都做得到,實行起來很辛苦,最重要的,還是要放棄以自我為中心。
看慣了人類為了一點小利益而出賣朋友,甚至兄弟父母,也學會了饒恕。人,到底是脆弱的。
年輕時的嫉惡如仇時代已成過去。但會做人並不需要圓滑,有話還是要說的。為了爭取到這個權利,付出的甚多。現在,要求的也只是盡量能說要說的話,不卑不亢。
到了這個地步,最大的缺點是變成了老頑固,但已經煉成百毒不侵之身,別人的批評,當耳邊風矣,認為自己是一個人,中國人美國人都沒有分別。願你我都一樣,做一個人吧。
人生已走一大半,不如意事八九。到現在,可以避免盡量避免,深感不值得有更多的煩惱。
大概自幼就有不喜歡愁眉苦臉的性格,小朋友們為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痛哭的時候,我在一旁看徐文長故事,咭咭地笑。
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階段也曾經過,愛上纏綿悱惻的詩句和小說。
但是,那個時候,痛苦等於是一個享受,悲戚是喜劇的化身。
總需要一名小丑吧?讓我來染紅鼻子。
踉蹌傷懷、柔腸百轉、五內俱焚、心如刀割、怔忡不已、鬱郁寡歡等等字眼,最好在我腦中消逝。
活得不快樂,長壽有什麼意思?
一個人的生命的長短,是不受自己控制的,你看看比我們早一點去的人,這是多麼可惜!我們共同認識的億萬富翁,每天吃同樣的鮑魚和排翅,就是把一切變得枯燥。做人不管貧富,只要注意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小小的歡樂,已經可以享受不盡。重復一句,生命的長短是不受自己控制,但是生命質素的好壞,卻是我們自己能夠提高的!
燒菜給別人吃,給自己吃,都是消除寂寞的最好的辦法。
沒有比吃東西打發時間更好的了,而且飽腹的感覺,永遠是一個很好的感覺。
人家說失戀的時候,最好拚命找東西吃,便沒那麼痛苦。我很少失戀,但遇煩惱事總有的,拚命吃東西,親身經驗,確實能忘記不愉快的感覺。
做一頓好菜,從一大早逛菜市場開始,看見那些新鮮蔬菜,像在向你招手,惹人歡笑,又見小販們辛勤地做買賣,被那種刻苦耐勞的精神深深地感動。這時,你會發現,自己的問題,不大。
人生意義到底是什麼呢?吃得好一點,睡得好一點,多玩玩,不羨慕別人,不聽管束,多儲蓄人生經驗,死而無憾,這就是最大的意義吧,一點也不復雜。
:向苦悶報復
在一些苦悶的日子,最好做些花工夫的事,到菜市場去買幾個青檸檬,把底部削去一截,讓它可以站穩,再切頭,用銀茶匙挖空,肉棄之。
然後在廚房找一個不再用的小鍋,把白色的大蠟燭切半,取出芯來,蠟燭扔進鍋中加火溶化,一手拉住芯放在青檸檬里,一手抓住鍋柄把蠟倒進去。
冷卻,大功告成。點起來發出一陣陣的天然檸檬味,絕對不是油薰香精可比。
同個道理,買了幾個紅色的小南瓜,口切得大一點,去掉四分之一左右,瓜子挖出,瓜肉拿去和小排骨一齊熬湯,熬個個把小時,南瓜完全溶掉,本身很甜,加點鹽即可,味精無用,裝進南瓜殼中上桌,又漂亮又好喝。
橙凍也好玩。美國橙大多數很酸,買柳丁或泰國綠橙好了,它們最甜,切頭,挖肉備用,另幾粒擠汁,加熱後放魚膠粉,現買的Jelly粉難於控制,其中香料和糖精味道也不自然,還是避之為妙。魚膠粉不影響橙味,倒入橙殼,再把橙肉切丁加進去,增加咬嚼的口感,凍個半小時即成。
天氣熱,胃口不好,還是吃點辣的東西,把剩餘的魚膠粉溶解備用。那邊廂,將泰國小指天辣舂碎擠汁,加醬油或魚露,混入魚膠粉中,冷卻後再切成很小很小的方塊,鋪在排骨或其它食物上,又是一道惹味的菜。
燉蛋最過癮了,利用日本人的茶碗蒸方法炮製,材料盡找些小的,浸過的小蝦米、細魚,半曬乾的那種金華火腿選當魚翅配料的部分,切成小丁丁。
雞蛋仔細地用茶匙敲碎頂部,留蛋殼當容器,打蛋後和其它材料混合,再倒回蛋殼中,最後把吃西瓜盅用的夜香花鋪在上面,隔水燉個五分鍾即成。
向苦悶報復,一樂也。
:血腥瑪麗
最近被邀請到澳門新開的「瑞吉St. Regis酒店」試住。凡是嘉賓下榻之前先來個儀式,門口有經理及酒店高層相迎,拿出一瓶香檳用刀削開,喝過了再走進酒吧,試飲他們的代表作——「血腥瑪麗Bloody Mary」雞尾酒。
也有傳說是在巴黎的哈利酒吧發明的,因為紐約瑞吉的酒保Fernad Petiot也在那裡做過,那是一九二一年的事。遠過紐約瑞吉開業的一九三四年。
另有人說是在巴黎麗池酒店的海明威酒吧首創,更有人認為是諧星George Jessel在21 Club發明。
最後,還是瑞吉的Fernad Petiot出來澄清:「是我開始了瑞吉的血腥瑪麗,Jessel說是他的創作,但是他調出來的只不過是伏特加和番茄汁。我做的是在調酒器中撒了四小撮鹽、兩撮黑胡椒、一層Worcestershire汁。最後加檸檬汁和碎冰,才倒進兩盎司伏特加、兩盎司很濃的番茄汁,搖勻後倒進杯中。我們一天在酒吧和餐廳里至少要調配一百五十杯這種雞尾酒。」
好了,我也被說服了,血腥瑪麗,是屬於瑞吉酒店的。
有了這杯招牌酒,瑞吉讓每一家分店都有權自己調配出他們獨特的味道,但不能離開伏特加和番茄汁的主題,澳門這家,先由一塊鋪板做起,托盤上有石板街的模樣,一看就知是澳門特色。然後,根據葡萄牙人經商之路,從每一個碼頭採取一種香料和食材,像肉桂、黑胡椒、紅辣椒粉、Piripiri汁、黑醋和豉油等調配。上桌時,在托盤上擺著幾片葡萄牙香腸、一整支小瓶的伏特加、一小瓶Tabasco辣椒醬,依客人喜好加減,最後在杯邊沾了海鹽,杯中也插著西芹梗、櫻桃番茄和檸檬片,當然加上大量的番茄汁,名叫「Maria Do Leste東方的瑪麗」。
好不好喝由你自己批評,好玩是一定的,我很喜歡。
在我旅途之中,留下印象的瑞吉血腥瑪麗已經多得有點混亂,記得佛羅倫薩的那家違反規則,不用伏特加,而採取了義大利烈酒果樂葩Grappa,酒名叫Bloody Brunello,是因為用了托斯卡尼地區最有名的Brunello de Montalcino廠釀的果樂葩調配。怕酒太烈,添了一點Acacia蜜糖,也放棄了西芹梗,改插一撮迷迭香。
到了大阪,非加點日本元素不可,瑞吉的血腥瑪麗叫「將軍瑪麗Shogun Mary」,名字有點格格不入,「山葵Wasabi」是非加不可的,另有柚汁。日本的柚子Yuzu很小,和我們的龐然大物不同,有獨特的香味,西洋廚子一發現了它,驚為天物,甚麼菜都派上用場。上桌前把酒杯邊緣壓在山葵粉和海鹽上面,如果是櫻花季節,還插上一小枝櫻花裝飾。
最復雜的血腥瑪麗應該在土耳其伊斯坦堡瑞吉找到。首先,用的是一個喝土耳其土炮Raki的專用杯,在一個大銀碗中裝了一個玻璃杯,銀碗有道很深的槽,裝進水,結了冰,這一來才可以一直保持冰冷。那裡的調酒師在伏特加和番茄汁之外,更加上Raki烈酒,這是一種帶茴香味的酒,另外還有具土耳其特色的腌蘿卜汁,這是將白蘿卜、甜菜和紅蘿卜切片,然後用麵包包著,再蓋上一層布,最後放進陶瓮,在瓮中儲藏十五天,讓蘿卜發酵,腌出一種味道極強的醬汁來,把它加入雞尾酒中,最後用乾冰,倒熱水,讓它冒出煙來,取名「雲霧中的瑪麗Misty Mary」。
有一家瑞吉的血腥瑪麗要當心,那是曼谷的,它的「暹羅瑪麗Siam Mary」中加了一隻指天椒,咬破了像一顆深水炸彈,若不能吃辣,絕對不能碰,切記切記。
談回瑪麗這個名字,到底指的是哪一個瑪麗?有人說是從好萊塢電影明星瑪麗‧璧克馥Mary Pickford得來,但她是觀眾的夢中情人,又沒有主演過恐怖片,與血腥無關,這個傳說應該沒有根據。
是那個瑪麗都好,先確實血腥,這雞尾酒用了大量的番茄汁,血的印象極深,單單血腥這個字,是當不上雞尾酒名,最好加一個人物上去,而都鐸王朝的皇後瑪麗一世,用血腥手段鎮壓新教徒,血腥瑪麗的出處應該是她無疑。
至於是誰第一個把這雞尾酒介紹給香港人?作家海明威稱是他,在一封寫給友人的信中提到這點,不管是不是他帶來,海明威經常光顧巴黎的哈利酒吧,對他記載的血腥瑪麗配方倒有點興趣:
「拿一個大的調酒筒,再把冰塊填滿它***這可以防止冰塊太快溶化,令酒變得水汪汪***,加上大量的伏特加酒,和同量的番茄汁,但記得番茄汁要冰凍過,加一大茶匙Worcestershire汁,用Lea & Perrins牌子好了,如果找不到用A1牌也行,再找不到就用一般吃牛扒時用的喼汁,調勻,再擠檸檬汁進去,最後加一點西芹鹽、紅辣椒粉和黑胡椒,再不停地調拌。試一試味,如果感覺太強烈,加番茄汁調稀,如果感覺沒有個性,那麼一直加伏特加就行。」
我相信他的做法,有酒徒格調。
不過有機會的話,還是去紐約的瑞吉酒店去喝吧,那裡不但正宗,而且周圍的氣氛是別的地方找不到的,在這家叫「老京高Old King Cole」的酒吧中,有一幅打橫的巨大壁畫,是Maxfield Parrish的作品,他曾經為《一千零一夜》的英文翻譯本畫插圖,手法用文藝復興方式,畫得很精細,但在寫實之中,他的風景和人物都帶著如痴如醉的夢幻感覺,我非常之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