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城三月主要內容
小城三月主要內容是:
《小城三月》講述了一個美麗善良的姑娘對自由、幸福的嚮往與追求,以及最終被傳統的宗法制度所吞噬、香消玉殞的故事。
這是一篇在思想和藝術上都純熟的作品,承襲了作者一貫的散文化筆調,以獨具特色的敘事方式,將一個極其普通的愛情故事渲染得凄涼哀婉,穿過幾十年岩檔的時光,帶給人們強烈的震撼與反思。
賞析:
女主人公翠姨不想接受長輩給她安排的舊式婚姻,而是對「我」的堂哥哥產生了好感,可是這樁朦朦朧朧的戀愛並沒有收到預期的結果,翠姨最終還是痛苦地死去,在她身後只留下沒有來得及展開的戀愛。封建包衡乎辦婚姻制度在某種程度上正是製造這場悲劇的罪魁禍首。
《小城三月》中以「外祖母」和「我的母親」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形象代表是那樣的和藹可親,不僅她們給翠姨安排的咐棗悉婚姻完全是為她著想,即使在翠姨死後,這樁婚姻的「主謀」之一——「我的母親」還說:「要是翠姨一定不肯出嫁,那也是可以的,假如他們當『我』說。」
『貳』 小城三月主要內容是什麼
《小城三月》以一個天真、稚氣的女中學生「我」的口吻來敘事,借一個女中學生的眼來透視翠姨的故事。翠姨是一個較為富裕的地主家庭出身的、沒有上過學的年輕女子,她性格沉靜,儀態優雅,天性愛美,象一般的年輕女子一樣追求著一些時尚的美的東西。
象棗紅色披肩、絨繩鞋、各種女子的小飾物、高跟鞋等等;翠姨又有著不同於一般俗女子的地方,她不像她的妹妹,只是醉心於雜七雜八的服飾和豐厚的聘禮,她沒有妹妹骨子裡的那般俗氣而顯得清新、脫俗。
作品評價
《小城三月》是蕭紅為數不多的以刻畫人物性格、展現人物命運為主的小說之一。該作品通過對家鄉一個普通女孩對嶄新的現代品味、對愛情的含蓄、微妙的心理現實的剖析和挖掘,展現了處於新舊交替時代東方女性帶有悲劇意味的某些文化特質。
『叄』 蕭紅《小城三月》書評
這本書是蕭紅的三篇小說組成的精選集,有短篇小說《小城三月》、中篇小說《生死場》、長篇小說《呼蘭河傳》,是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作者蕭紅是那個時代的才女,只可惜很早就離開了,她的一生其實是不幸的,她的人生也是一部現代女性的變化史。她的家境是算好的,只是他的父親可能有那個時代的頑固思想,不太贊成女生去讀書,但是蕭紅還是走出了那個小縣城,來到哈爾濱市,後敏做友輾轉去了很多地方,最後是在香港離世的。
《小城三月》里翠胡御姨是我繼母的繼母的女兒,我和她挺親近的,所以大概了解她。她雖然不是很漂亮,但是打扮起來給人的感覺還是不錯的,她沒上過學,很羨慕我可以去讀書她會彈曲子,喜歡我的堂哥,可是她已經訂婚了,未婚夫不好看,矮又黑,她不喜歡未婚夫,而且她妹妹的的丈夫經常打她妹妹,所以她心裡是害怕了。快到結婚的日子了,她突然生病了,後來死掉了。這篇小說想說的是那個時代的女性的還是不能作主的,本來她可以有很好的一生,她如果父母沒有把她嫁給一個她不喜歡的人,或許她的命運會不一樣的。她喜歡我的哥哥,文中有表現的地方。第二節的最後一段,這時候他放下了簫,對翠姨說:「你來吃吧!」翠姨卻沒有言語,站起身來,跑到自己的屋子去了,我的哥哥,好久好久地看著那簾子。在第四節的時候翠姨和哥哥都不見了,我在翠姨的房間里看到他們。最後翠姨病重的時候我哥哥去看她,翠姨說了一大段的話。也許她很感謝哥哥在她生命最後來看橋槐她,她不會坐著馬車去買新衣服了。
翠姨是那個時代女性的大多數命運,她們沒有上過學,但是人長得還是不錯,而且也是正經人家。翠姨是個很好的女性,卻不能獲得幸福,而是年紀輕輕就走了,我想起了蕭紅的另一本小說《呼蘭河傳》的小團圓媳婦,本來一個好好的姑娘,竟然被她們那些愚蠢的人弄死了,可惜可惜啊!看著我都起雞皮疙瘩了,沸水來燙,人的身體承受的溫度是多少我不知道,但是我經歷過50度我已經受不了了,更別說100度的水了,而且還燙了三次,真是不可理喻了,人到底是在什麼程度上可以這么迷信呢?
『肆』 讀《小城三月》有感
《小城三月》是作家蕭紅的最後一部作品。 這個題目給人的感覺是詩意浪漫的,但故事卻實是悲情壓抑的。
故事的主人公翠姨是一個十八九歲的妙齡女孩。但性格卻是內斂壓抑的,並總是隱帶返藏自己的內心。
翠姨有著淑女的氣質。作者沒有直接說她是個淑女,而是通過描寫一段她的動作來告訴我們,「她伸手拿櫻桃吃的時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對那櫻桃是很可憐的樣子,她怕把它戳壞了似的,輕輕地捏著」。
對於翠姨的壓抑與隱藏內心,作者通過紅繩鞋的事情,作了生動形象的描述。這個故事讓人印象非常深刻。翠姨明明心裡很喜歡紅繩鞋,卻表現出不感興趣的樣子。直到紅繩鞋快買不到時,才匆匆忙忙,不惜冒著漫天大雪,坐著馬車,圍著皮褥子,去一家一家尋找。最終還是因為商家賣完了而沒有買到。
這是一段篇幅很長的描寫。它其實也是對翠姨戀情的暗示,也能深刻地揭示出翠姨的性格悲劇。
作者描寫的非常細膩:「 翠姨她沒有買,也許她心裡邊早已經喜歡了,但是看上去他都像反對似的,好像她都不接受。」
「她必得等到許多人都開始采辦了,這時候,看樣子她才稍稍有些動心。」這些描寫形象地揭示了翠姨對內心的隱藏。
「翠姨就要求我陪著她上街,先不告訴我去買什麼,進了鋪子選了半天別的,才問到我絨繩鞋。」讀到此處,翠姨的壓抑與偽裝讓人不免產生出對她可笑又可憐的感覺。
「從此我知道了她的秘密,她早就愛上了那絨繩鞋了,不過她沒有說出來就是了。她的戀愛的秘攜行畢密就是這樣子的。她似乎要把它帶到墳墓里去,一直不要說出口,好像天底下沒有一個人值得聽她的告訴……」,這段話,其實作者已經隱晦地點明翠姨的命運了。
翠姨因為心裡暗戀作者的堂哥,卻無法也不敢宣之於口,更不敢爭取自己的幸福,最後鬱郁而終。
翠姨的悲劇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既有她自身性格的原因,也有當時社會制度與封建觀念的原因。如作者所述「翠姨辯芹自己已經訂了婚,是一個人的未婚妻。二則她是出嫁的寡婦的女兒,她自己一天把這個背了不知多少遍」。翠姨的面前,有新舊兩種文明,兩種文明產生巨大沖突。她一方面嚮往渴望新的文明,另一方面,她又是一個在傳統的舊環境中長大的女孩,她沒有力量和勇氣去追求新的生活,這是翠姨的心理悲劇。
讀完整部小說之後,明白了這個題目為什麼叫小城三月。作者一再描繪春天的美好與萌芽,描寫三月春天的如此短暫,不過是為了隱喻翠姨這個可憐柔弱的女孩美好卻短暫的情愫,美麗卻短暫的青春。
『伍』 蕭紅《小城三月》賞析
這是《小城三月》的開篇末尾一段,用春天的澎湃騷動引出了主人宏頃公出場。
翠姨好像跟「我」大堂哥戀愛了。春天是萌發愛情故事的季節。
日常生活時在一起活動很容易觀察到的,「我」能看出異樣,繼母、父親和伯父那些大人人們一樣看得明白,大家不明說。就像我們知道了身邊,有一個某蔽頃陸某對誰誰有那意思,都在私下裡談論八卦,好奇偷著看那兩人是否發展成一對戀人,或是只是其中一個人的單相思,無論結果都是別人的事無關自身疼痛。
翠姨,大堂哥,一個美麗溫婉,一個英俊瀟灑,在一群大人孩子隊堆里,年齡相仿的少男少女很容易相互吸引——一個性格嫻靜舉動溫柔,一個高大英俊。
花開在春天裡,花季的愛情綻放在蠱惑的季節里。
一段美麗的愛情終止於朦朧,成長卻是扼殺在思想和門第差別上。
翠姨是一個寡婦再嫁帶來的孩子,繼父能提供比以前優越的的生活,卻不能給她一個體面的身份,她身上始終帶著農村寡婦女兒的烙印。
翠姨是「我」的繼母的繼母帶來的女兒,雖稱呼為「姨」,親戚里年齡卻最適合跟「我」做伴,繼母又喜歡翠姨,於是常接翠姨到城裡家中居住。
翠姨開始接觸一個全新的世界:一群有新思想的人,從長輩到晚輩,思想行為無不是新潮超前的——全家人周末聚在一起搞音樂聯歡,一群有知識有思想的男女年輕學生,可以聚在一起滑雪,還可以相互攙扶防止在雪地上滑倒.......
這一切,無不震撼翠姨封閉的靈魂,她想「參加到解放的嘗試」,自動忽視已經訂婚的事實。
翠姨小心謹慎的接受新文明、學習新環境的習俗規矩,她努力學會了彈琴跟著「我」的家人搞聯歡。翠姨嫻靜的性格,優雅得體的舉動,很快得到大家的認可,年少的大堂哥也被翠姨的優雅吸引。
內心裡的自卑時刻吞噬翠姨的心理防線。她努力學文化,想以此拉進與愛慕的人之間的距離。
冰火兩重天,抬頭是天堂,回頭是煉獄。
當歲數到了快要成婚的時候,未婚夫來城裡找她,開始翠姨還以為是一個鄉下的親戚,後來想起已經訂了婚,心情一下子回到了解放前。
「人長得又低又小,穿一身棉布藍袍子,黑馬褂,頭上戴一頂趕大車的人所戴的五耳帽子。」
未婚夫在鄉下也是一個有錢的人家,翠姨的母親還有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門好親事。
視覺上的沖擊讓翠姨一下子陷入痛苦抉擇的煎熬里。
堂哥面對翠姨的未婚夫默然承認接受,並沒有主動追求她的樣子,翠姨的自卑感更加強烈。
堂哥的若即若離,也是「我」,為何在開頭就說堂哥和翠姨好像是戀愛了,而不是他們談戀愛了。
文字的魅力在於能品味出滋味,一字之差奠定了整篇小說的基調,堂哥對翠姨只是純粹的異性吸引,翠姨則是真心喜歡上了堂哥。堂哥是一個少年正常的心理反應,有感情的話,也只是親戚之間的那份友誼,翠姨卻是投入了真情。
她沒有反抗原本的婚姻安排,一切順從家長的意願准備結婚用品,幫她買結婚用品的恰恰又是穿著干凈明亮學生服裝的學生,巨大的視覺差距,新舊思想的猛乎餘烈碰撞,終於在快要結婚的時候,翠姨病倒了。
「寡婦家的孩子,命不好,也怕沒有家教.......」。 她自覺地覺得自己的命運不會好的,現在翠姨自己已經訂了婚,是一個人的未婚妻;二則她是出了嫁的寡婦的女兒,她自己一天把這個背了不知有多少遍,她記得清清楚楚。」
煉獄的大門時刻為她敞開,她卻沒有勇氣抗爭踏出遠離的腳步,只能一步步滑向深淵,讓煉獄里的火焰吞噬掉年輕的生命。
十七歲以前跟母親生活在封建閉塞的農村,隨母親改嫁來到異鄉,有機會接觸當時社會剛興起的新民主義,卻沒有掙脫思想牢籠的勇氣。翠姨身上有蕭紅的影子。
茅盾先生在《呼蘭河傳.序》,這樣評論蕭紅:蕭紅寫《呼蘭河傳》的時候,心境是寂寞的。她那時在香港幾乎可以說是「蟄居」的生活,在1940年前後這樣的大時代中,像蕭紅這樣對人生有理想,對黑暗勢力做過斗爭的人,而會悄然「蟄居」多少有點不可理解,她的一位女友曾經分析她的「消極」和苦悶的根由,以為感情上的一再受傷,使得這位感情富於理智的女詩人,被自己的狹小的私生活的圈子所束縛(這圈子盡管是她詛咒的,卻又拘於惰性,不能毅然決然自拔)和廣闊的進行著生死搏鬥的大天地無安全隔絕.......
茅盾先生對蕭紅的死非常惋惜。正如翠姨的死一樣,只需要大膽的跨出那一步,人生旅途就會變得光明一片,正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整篇小說,以翠姨發現新生活,想要融進新生活,最終因為擺脫不掉固有的狹隘思想,使所做的一切努力失去意義,最後絕望的以死抗爭。
我覺得翠姨是蕭紅感情的一個縮影,雖然她把這種感情局限在很小的范圍里展現,但基本上翠姨就是她性格的真實寫照。
最後也驗證了蕭紅最終的人生歸途孤獨寂寞的死在香港。
在春天裡,「我」是再也見不到做著馬車來的翠姨了。
淡淡的悲哀情緒貫徹整篇小說,以春天的蠱惑開頭,又用春天裡墳墓上的綠草留念翠姨的青春年華做結尾。